唐宋部分笔记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大全集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第1章 前言
第2章 韩愈
第3章 柳宗元
第4章 欧阳修
第5章 苏洵
第6章 曾巩
第7章 王
谢谢观看
目录
07 第7章 王安石
09 第9章 苏辙
08 第8章 苏轼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宝藏,是国学的重要部分,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品读。由雅瑟主编的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精选唐宋八大家散文193篇。其中:韩愈39篇,柳宗元35篇,欧阳修32篇,苏洵 11篇,曾巩13篇,王安石21篇,苏轼32篇,苏辙10篇。每篇散文均有翔实的注释和精辟的鉴赏,以及后人的点评。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使读者尽览八大家散文的概貌和精髓。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大全集 》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柳宗元
苏辙
博爱
鉴赏
王安石
苏轼
陈见颇
文章
韩愈
史论 苏洵
世俗
散文
议论
史实
天下
故事
全集
一生
01 第1章 前言
目录
02 第2章 韩愈
03 第3章 柳宗元
04 第4章 欧阳修
05 第5章 苏洵
06 第6章 曾巩
第19课的笔记

第19课的笔记
以下是第19课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19课:唐宋变革与市民文学的兴起
1. 唐宋变革:
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由中世纪进入近现代。
这一变革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市民文学的兴起:
随着唐宋变革,市民阶层逐渐崛起,市民文化也相应地兴起。
市民文学就是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小说、戏曲、曲艺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市民文学的出现满足了市民阶层对娱乐和审美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3. 市民文学的特点:
市民文学具有以下特点: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形式多样,以小说、戏曲、曲艺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市民阅读;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4. 重要代表作品:
唐代的《西厢记》、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明清的《水浒传》、《红楼梦》等都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
5. 意义和影响:
市民文学的兴起对中国的文学、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还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通俗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市民文学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备考录》科举词汇考释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备考录》科举词汇考释王中宇【摘要】Notes on the Tan g and Son g Ci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ecise oral vocabulary book. More than 200 new words and new meanings in the historical not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re re-searched with 91 items attached in the Reference Book .There is a textual research of eight imperial ex-aminations vocabularies such as “DaMaosao”,“Kui”,“Lanluo”,“Lanlǚ”(蓝缕),“Lanlǚ”(襕缕),“Shaowei”,“Wuji”and “Jingqie”.%《唐宋笔记语辞汇释》是一部搜罗宏富、训释精当的口语词汇著作,对200余种唐宋史料笔记中出现的新词新义进行考释探讨,后附九十一条“语辞备考录”。
对“语辞备考录”中“打冒氉”“魁”“蓝罗”“蓝缕”“襕缕”“烧尾”“无籍”“精切”8个词进行考释。
【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6页(P92-97)【关键词】唐宋笔记;词语考释;语辞备考录;科举词汇【作者】王中宇【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王锳先生《唐宋笔记语辞汇释》是一部研究唐宋史料笔记词汇的训诂著作,全书所收词语标目总计三百,附目一百四十五,分列三百五十条,备考词语词条共九十一条。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主要研究唐宋两代的口语词汇,这对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汉语词汇研究都有重大的语言学价值。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的语料来源是口语化程度高的唐宋的笔记小说,相对于正史和韵文材料而言,笔记小说不受政治和文体的限制,所以保留了当时大量的口语词汇。
古文史唐宋笔记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名词解释上官体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初唐四杰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一.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二.一部分诗歌抒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以下是《古诗词三首》的课堂笔记:《宿建德江》1. 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2. 主题: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3.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 重点诗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
描写了日暮时刻,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明月似乎离人更近了。
作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了孤身一人的异乡游子的孤独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 译文:黑云像打翻的墨水一样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忽然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4. 重点诗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把雨比作跳动的珍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夏日雷雨的特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 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 主题:这首词描写了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 译文: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范成大笔记六种

范成大笔记六种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范成大笔记六种》收录了宋代范成大的六篇笔记,分别为《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梅谱》《菊谱》。
其中《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四种属游记,是作者于南宋乾道六年出使金国及乾道八年赴广西南路桂林、就知静江赴仕途中的考察日记。
《揽辔录》逐日详细记载了从宋、金分界线的泗州(根据隆兴和议)进入金国直至金国及府、县、镇间的距离里程,还考察了一些名胜古迹,是研究金代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唐宋诗文笔记所见唐人文体娱乐活动考述

了唐人对游戏精神和生命诗意的追求。
关 键词 唐 代 日常生 活 文体娱 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鼎盛时期 ,在有唐近三百 廷 中常于宴会或庆典时做压轴表演。 据《 文献通考》 载:
年间 , 国力强 盛 , 经济发达 , 文 化 繁荣 , 对外 交 往 频 繁 , “ 角力戏 , 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 , 每群戏毕 , 左右军鼓 宗教 兴盛 , 唐人 的 E l 常生 活亦 可谓 丰 富多彩 。 本文 拟从 大鼓而 引之 。 ” 可见 其 十分激 烈 , 扣 人心 弦 。 唐穆 宗屡 至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角力竞技 : 拔 河、 角抵、 竞渡
园 …… 寻人 相 扑朋 中… …拳 手轻 捷 ” , 赢 人无 数 , 人称
蒙万赢” , 从而师之者无数 , “ 仅五陵年少 , 幽燕游侠 , 1 . 拔河, 古又称牵钩 。“ 以大麻绳 , 长 四五十丈 , 两 “ 。在 民 间 , “ 五陵 、 鄱阳、 荆楚 之 问 , 五 头 分系 小索 数百 条挂 于 前 , 分两 朋 , 两勾 齐挽 。 当大 缒 相从 诣教 者无 数 ” 水戏则竞渡 , 街坊则相拂为乐” ( 《 角力记》 ) 。 相 之中, 立大旗为界。震鼓 叫噪 , 使相牵引 , 以却者为输” 月盛集 , 即角力 。 ( 唐・ 封 演《 封氏闻见记》 ) 。 常在军中进行 , 为练兵之用。 拂 为方言 ,
节 日时 召二 军 表 演 。唐 明皇 《 观 技 河 俗戏 并 序 》 中说 :
3 . 竞渡。 竞渡 , 是一种古老的游戏 , 即赛龙舟。 唐代
帝王、 民间均积极参与。 “ 急舸争标排荇 “ 俗传此戏必致丰年 , 故命北军 以求岁稔 。 ” 并在诗中赞 竞渡之风盛行 , 轻帆载浦触荷来 。” ( 李适《 兴庆池戏竞渡应制》 ) 是 日: “ 北徒恒贾勇 , 拔拒抵长河。 ” 宫廷 中常设此戏。 唐武 度 , 玄宗常在兴庆池观竞渡 , 穆宗于 平一《 景龙文馆记》 载: “ 四年清明, 中宗幸梨园 , 命侍臣 唐代竞渡的真实场面。 唐・ 李冗《 独异志》 ) 竞渡时“ 鼓声三千 为拔 河 之戏 … …时七 宰相 二 驸 马为 东朋 ,五将 三相 为 鱼藻宫观竞渡。( 两 龙跃 出浮 水来 。棹影 斡波 飞万 剑 , 鼓 声 劈浪 两朋 , 仆射韦巨源 、 少师唐休璨应 。 以年老随绳而踣 , 久 红旗开 , ( 张建封《 竞渡歌》 ) 。 “ 雷奔电逝三千儿 , 彩舟画 不能起 , 帝以为笑 。” ( 《 唐语林》 卷5 《 补遗》 亦有相 同记 呜千雷” 喧江雷鼓鳞 甲动 , 三十六龙衔浪飞” ( 李群玉 载, 只是 文 字稍 有 出入 ) 有 时拔河 参 与者 可达 千人 。薛 楫初射晖。 竞渡时在湖外偶成章》 ) 。竞渡结束 , 各有输赢 。在民 胜《 拔河 赋》 记: “ 皇帝大夸胡人 , 以八方平 泰 , 百戏 繁 《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读书笔记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读书笔记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文学作品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康震教授在评说唐宋八大家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根据康震教授的评说,整理出一份读书笔记,以供大家参考。
一、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1.唐宋八大家概述康震教授认为,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们在文学上各有特色,共同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2.各大家文学特点(1)韩愈:以道自任,主张文以载道,文章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2)柳宗元:擅长寓言,寓意深刻,讽刺性强。
(3)欧阳修:文章平和醇厚,注重情感抒发。
(4)苏轼:才情横溢,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
(5)苏洵:文章纵横捭阖,善于议论。
(6)苏辙:文章稳健扎实,富有哲理。
(7)曾巩:文章严谨,注重实际。
(8)王安石:文章议论风生,提倡变法。
二、读书笔记1.唐宋八大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通过阅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的文章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重视思想性:唐宋八大家认为文学应具有教化作用,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2)注重情感表达:他们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追求形式美:在文章结构、辞藻、声韵等方面,唐宋八大家力求达到和谐统一。
2.唐宋八大家的人格魅力唐宋八大家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
他们敢于直言,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对后世的影响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也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通过康震教授的评说,我们对唐宋八大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他们的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文学智慧,还能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唐宋部分学习笔记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兴寄”和“风骨”说答:这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2、陈子昂的风骨说的内涵是什么?答: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
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3、陈子昂的“兴寄”说的内涵是什么?答: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但把它与陈子昂关于恢复正始之音的主张联系起来理解,提倡“兴寄”,就是要恢复正统儒家诗论所强调的“言志”的传统。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4、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对后世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
他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以来齐梁余风的影响,揭开了唐诗革新的序幕,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代诗歌创作高潮。
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陈子昂的友人卢藏用说:“道(按指诗道)丧五百年而得陈君。
……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金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八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5、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是什么?答: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6、陈子昂的的诗歌复古观点是什么?答:陈子昂是唐初文学复古的积极倡导者,《修竹篇序》表现了他关于诗歌复古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复古,具体的说,就是恢复“正始之音”,使诗歌创作回到汉儒所强调的“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上面去。
陈子昂的诗歌复古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在唐代有重要影响,但都是就他在文学中恢复正统思想而言的。
至于对唐朝诗歌繁荣的贡献,实在谈不上。
二、杜甫《戏为六绝句》7、简介杜甫及《戏为六绝句》答:杜甫,字子美,世称“杜拾遗”或“杜工部”。
本文不但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而且对诗歌创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这六首绝句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本文也是针对“好古者遗近,务实者去华”,割断历史,笼统否定六朝以至唐初诗歌的倾向而发的。
杜甫提出对待前人诗歌的基本态度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以“风雅”为准的,表现了杜甫的正统观念,他强调“风雅”,也含有肯定风诗和雅诗能抒自然真情的意思。
总之,文学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没有六朝文学在内容形式上的发展,绝不会有唐代文学的繁荣。
8、简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骂,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戏为六绝句》)。
答:杜甫表明自己论诗并无古今的成见。
他对齐梁文学的淫靡文风是持明确的批判态度的,他看到了齐梁文学的不足,故不愿步其“后尘”。
但对齐梁文学又是有分析的,认为其“清词丽句”还是应当予以重视的,不能全盘否定。
认为这样做了,才能与屈宋并驾齐驱,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
9、解释“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答:(1)别裁伪体,谓去伪存真。
别:别择;裁:裁去;伪体:指模拟因袭没有生命的东西;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应该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而最后归依于风、雅。
(2)杜甫提出了广泛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主张,其中也包含着“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
转益多师,熔今铸古,把艺术修养建筑在博大深厚的基础上,才能使完美的形式表现充实的内容,而接近于反映现实的风雅。
三、皎然《诗式》10、什么是皎然诗歌理论中诗歌创作“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答: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
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
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
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
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
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11、皎然的“两重义以上”是什么意思?答:皎然注意到高意境的作品完成之后,便有了超越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至不尽的审美意味,提出了“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看法。
那么,所谓“两重义以上”,就是说好的诗歌作品具有文字表层意义之外的多重意义,无尽的情致,这样的作品自然“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能激起读者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景。
12、请解释一下皎然的“取境”说。
答:皎然在他的诗论著作《诗式》里探讨了诗歌意境的创造问题。
提出了“取境”说。
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问题,皎然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
所谓“诗情缘境发”。
因此,就有个“取境”问题,“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
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非常重视如何“取境”。
其“取境”说包含:(1)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2)有的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3)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
前者,陆机等已有关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
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
(4)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取境的“高手”。
13、皎然《诗式》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本文是唐代的一部重要的论诗专著,作者皎然,原名谢清昼,人称昼上人。
著有《诗式》、《诗议》、《评论》等著作。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大量诗人用创作实践扭转了六朝雕琢浮艳的积习。
于是,重内容,尚自然,贵复古之风大盛。
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种拾前人复古牙慧的极端:为内容是重而轻视艺术,听任自然而忽视创造,贵古贱今。
杜甫曾批判过这种倾向。
皎然在这种形势下发表了一些观点:他充分肯定了诗歌创作的艺术价值,认为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创造,与圣人制经有同等价值。
因此,他既不忽视作品的内容,又很注意艺术形式,既崇尚自然,又非常强调艺术创造,既不反对继承又极力提倡变革。
皎然在诗学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对诗歌意境的阐说。
他认为,最好的诗应当是“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辞采,而流于自然”的。
他既要求作诗应当充分抒情达意,且又不主张在文字上斤斤计较,甚至赞成“废言尚意”。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他提倡“假象见意”。
就是主张借助形象来传情达意。
(《团扇二篇》主要观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命题。
也就是认为诗歌是通过描绘“境”来抒发思想情感的。
他所说的“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能够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典型生活环境或精神状态。
它来自客观世界,但又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主客观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皎然所谓的“境”,既要求“气象氤氲”,又要求内涵“意度盘礴”,是经过精心选择和构思的产物。
这种“境”由“象”构成,但又与“象”不尽相同。
它是多种具体形象的有机组合,特别强调通过“象”与“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趋势来启发读者。
因此,它比“象”的涵义更丰富也更明确。
皎然把有无意境和意境创造的程度作为衡量诗歌作品优劣的主要艺术标准。
认为诗作的艺术效果首先是由“取境”决定的。
“取境”就是创造意境。
它必须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
总之,“诗情缘境发”是皎然的诗歌理论中一个基本的范畴。
应当说皎然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真正奠基人。
他所阐明的意境说,开创了我国诗歌理论的新局面,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诗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它是我国传统诗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此外,皎然在阐明诗歌创作原则时提出的“四不”、“四深”、“二要”、“二废”、“四离”、“六迷”、“六至”等,闪耀着辩证的光辉。
《辨体有一十九字》中关于诗歌风格的阐述,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四、白居易《与元九书》14、怎样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答: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
他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不过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
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
15、白居易关于的诗论主张是什么?白居易,字乐天,中唐大诗人。
文学复古问题,初唐已经提出,到了中唐,复古更成了强大的文学思潮。
初唐的复古意在巩固刚刚建立的大统一的唐王朝,中唐的复古突出的带有补偏救弊的目的。
中唐,元缜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既有为王朝利益服务的一面,又有揭时政之败坏,哀民生之多艰的进步的一面。
《与元九书》表明,白居易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是痛感于“诗道崩坏”,因而“欲扶起之”。
而他所欲扶翼振兴的“诗道”,基本上继承了汉儒关于诗歌有补于政治的功利观。
他强调“补察时政”,“泄导入情”,当然还是为了有利于“王化”、“治道”。
白居易关于诗的最高标准是“六义”,而对“六义”,他所取者在于“美刺兴比”。
按照这个标准,文学应为时政而作。
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