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学技术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进展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进展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对于提高果蔬的贮藏寿命、保持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我国在果蔬采后生理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的研究现状、热点、困境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目前,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果蔬采后生理生化机制:研究果蔬在采后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成熟与衰老等过程。
果蔬采后病害控制:针对果蔬采后常见的病害问题,研究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化学保鲜剂、生物保鲜剂等的应用。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热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以下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基因组学在果蔬采后生理学中的应用:通过基因组学手段研究果蔬在采后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果蔬的衰老机制,为贮藏保鲜提供理论支持。
代谢组学在果蔬采后生理学中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是生物体受环境刺激或基因改变引起的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将其应用于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果蔬贮藏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和营养价值的衰减过程。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困境与挑战尽管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基础研究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果蔬采后生理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这限制了我们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手段缺乏:虽然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新技术为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我国在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与科教结合不紧密:在农业生产和科教方面,我国果蔬产区和科教单位之间的不够紧密,导致部分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
总体来看,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2第三章 果蔬采后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1.1 植物精油的杀菌活性 植物精油在医学上具有消炎、抗菌活性,还能防治 由真菌引起的重要农业病害。
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 、 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histolyticus、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 变形杆菌Bacillus proteus、 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及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都有 抑制作用。。。。。
3)硫化物
只有少数几种水果蔬菜能够忍耐达到控制病害的SO2浓度, 如葡萄、荔枝和龙眼等。 用SO2处理葡萄,前期快速释放SO2浓度达到70-100微升/升, 杀死葡萄表面的病菌和防止早期侵染。 中期使SO2浓度维持在10微升/升左右,抑制潜伏侵染的灰 霉菌生长。 但必须控制贮藏期间的温度(-0.5 °C -0°C)和湿度,防止 因SO2浓度过高而对葡萄产生伤害。
其他处理
辐射处理 紫外线处理 “β”射线处理 射线处理 “X”射线处理 射线处理 电离辐射处理
涂蜡层阻止了气体的相互交换
内腔中的空气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直接杀死园艺产品上的 病原菌。 化学药剂一般具有内吸或触杀作用; 使用方法有 使用方法 喷洒(spray)、 浸泡(dip)和 熏蒸(fumigation)等。
(三)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选择对农产品不造 成危害的微生物来抑制引起产品腐烂的病原菌的致病力 。 1、拮抗微生物(antibiont)的选用 、拮抗微生物( ) 有的细菌是通过产生一种抗菌素来抑制病菌的生长,如枯草 芽孢杆菌产生的伊枯草菌素对引起核果采后腐烂的褐腐病 菌、草莓灰霉菌和柑桔青霉菌有抑制作用; 酵母菌则主要是通过在伤口处快速繁殖和营养竞争来抑制病 菌的生长,达到控制病害发生。
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

2023-11-06CATALOGUE 目录•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概述•常见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类型•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防治技术•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前瞻性与未来研究方向01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概述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是指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对果品蔬菜造成损害的生物灾害。
定义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发生原因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品种抗病性差、环境条件不适宜、栽培管理不当等。
传播途径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主要通过气流、水、昆虫等媒介进行传播。
发生原因与传播途径防治方法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
意义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的防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果品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方法与意义02常见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类型疫病疫病主要发生在湿度较高的地区,它会导致果品蔬菜表面出现大量的白色菌丝,并逐渐扩散,最终导致果品蔬菜全部腐烂。
果品蔬菜病害灰霉病果品蔬菜在采收后容易发生灰霉病,该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导致果品蔬菜出现水渍状病斑,并逐渐扩大,最终引起腐烂和变质。
软腐病软腐病也是一种常见的果品蔬菜病害,主要发生在蔬菜的根茎部位,导致组织软化、腐烂,并散发出恶臭气味。
炭疽病炭疽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会导致果品蔬菜表面出现许多小斑点,并逐渐扩大,颜色也会逐渐加深,最终导致果品蔬菜变质。
甲壳类害虫甲壳类害虫主要是一些甲壳虫类昆虫,它们会啃食果品蔬菜的叶片、茎和果实,导致植物组织损伤、落花落果和品质下降。
蛾类害虫蛾类害虫是一种常见的果品蔬菜虫害,它们会啃食果品蔬菜的叶片、花和果实,导致植物组织损伤、落花落果和品质下降。
蚜虫类害虫蚜虫类害虫是一种常见的果品蔬菜虫害,它们会聚集在植物的叶片、茎和花上,吸取植物的汁液,导致植物组织损伤、落花落果和品质下降。
果品蔬菜虫害03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防治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强的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拮抗菌技术在果蔬采后病害控制中的应用

病原真 菌的生长, 以达到抑制果蔬采后 腐烂的一 门技 术 , 果蔬 采后病 害控 制方面具有 良好 的前景。本 文对拮抗 菌 在 的利 用途径 、 用机制 以及提 高拮抗 菌作 用效果的方法进行 了综述, 作 并对其发展趋 势进行 了展望。
关键词 : 抗 菌; 拮 采后 病 害 ; 生物 防 治
柑 橘果 实上 的酵母 菌 和细 菌 自发地抑 制 了病原 菌 的 生长, 清洗水果 就是洗掉 了附生在 上面的拮抗 菌而使 水果易 于腐烂[ 5 1 。 1 人为引入拮抗 菌 . 2 第一 篇拮 抗菌 的文 章是利 用 木霉 菌来 防止 草莓
fu t n e ea l r d cst u p e st eg o h o ah g n cf n id rn o t hav s. h e h oo yc n r i a d v g tb ep o u t o s p r s h r wt fp t o e i u g u gp s- r e t T e tc n lg a i
Bi lg c lCo t o fPo t a v s s a e fFr is a g t blsb t g n si i r o g n s oo i a n r lo s h r e tDie s so u t nd Ve e a e y An o itc M c o r a m a i
取 代农 药对果蔬 进行采后 处理 , 已显示 出巨大 的应 用 前景问 。本文重点介绍拮抗 菌防治果蔬采后病 害的一些
研究进展 。
仅出现酵母和细菌 ; 将洗果液稀释后培养 , 出现柑橘 则
的病原性霉菌 。因此推测是这些天然存在的一定数量
的细菌与酵母 菌抑制了病原性 真菌的生长。这表明了
为采后病 害导致腐烂 [ 1 ] 。在发展 中国家 , 由于不 合适 的 储 藏和运输 条件 , 由果蔬病 害导致 的腐 败现 象更加严
果蔬菜后病害的微生物防治

减 轻痛害发 生的方 利 挂 用微生 钉之间的寄 组织块 生 拈抗 产生乙 说明 种物 能起着乙 烯. 这 质可 烯音成诱 景十 分广阏 由 于果蔬采 后具有很高 的商品 价值. 其 作甩 是生物防 治的理 论基础 它比 化学药剂 处理更 导 作用 内 或外 烯的 则可提 物的 蔼 源乙 增加 高组织抵 贮藏 条件 哺 很眷易控制,随 着生赣技 高新技 术等 安全 且 有效 不易引 岛抗性。 1 赦 镉的机制 生物 i
这类 徽生物通常 对环境的适 应性较强。 栗后徽 生物可以 通过快建 繁殖 和生长而夺 取养 分,占 有生 存空 间、稍 耗氧气等削 至稍灭同一 弱以 生境中 的某 些病原物。 表现为 (徽生物 具体 1 ) 能抑制 病愿 菌的孢
母细 胞表面和 的 周围 基质中 存在着 可能 牯瑾蛋白 质 用 于控制柑 桔娄和仁 果类果实的采 腐烂 石 与 病原菌 体连结 季也 毕赤 菌壁 的 蒙 酵母菌 够向 外 能 伴 尽管 有不少报 道指出 某些微 生物抗 菌剂的 效果 染 和由此 而引发的 结果 腐烂 这些 袁明, 细胞分 酵母 分 秘降懈病原 曹细胞壁的0~- 葡 I3 聚糖酶 当 这 与 学杀 化 菌剂相当. 在实际应 常常会显现 但是 用中 秘的 胞外钉质可 能参与了敬 生钉。病原菌之间 些 的互 酵母菌与灰 霉病菌 的菌丝 体分离后 就 发现 灰 . 霉 其效果井不稳 定。造成 这种现象的 原因尚 分明 不十
l1 爰鲁泌抗茵素
教学课件第七章果品蔬菜采后病虫害

3.刘兴华、饶景萍主编,果品蔬菜贮运学,西安:陕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
4.《果品病虫害防治》编写组,果品病虫害防治,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10
5.路自强、祝树德主编,蔬菜害虫测报与防治新技术,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
三、果品蔬菜主要生理性病害实例
1 苹果虎皮病(Scald)
第二节 果品蔬菜采后的生理性病害
2 苦痘病(Bitter pit)
第二节 果品蔬菜采后的生理性病害
3 苹果水心病
第二节 果品蔬菜采后的生理性病害
4蒜薹CO2伤害
第三节 果品蔬菜的虫害
果品蔬菜生产和贮运过程中发生的虫害是引起 采后果蔬商品质量下降和腐烂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害果轻则表面不洁,造成孔眼、疤痕,重则 将果肉内部蛀食一空,使其降低甚至失去食用 价值和商品价值。一些害虫还能传播病害,造 成更大损失。
潜育期:从病原菌侵入与寄主建立寄生 关系开始,直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
发病期:即显症期。
第一节 果品蔬菜采后的侵染性病害
3 病害的侵染循环 概念:病害从前一个贮藏周期开始发病
到下一个贮藏周期再度发病的全部过程。 病原菌的越冬或越夏 大多数病原菌来
自田间已被侵染的果蔬,少数病原菌来 自贮藏库本身。
果蔬害虫主要是在生长期潜入,在贮运期间继 续危害。故应加强生长期果蔬害虫的综合防治。
思考题
1.何谓果蔬的寄生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 2.诱发果蔬采后生理性病害的因素有哪些? 3.常见果蔬采后害虫的种类及危害特点是
什么?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维一、毕阳编著,果蔬采后病害与控制,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1996.2
四种生防菌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菌的室内抑制试验

四种生防菌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菌的室内抑制试验作者:***来源:《南方农业·下》2024年第02期摘要當前人们对于果蔬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为切实做好果蔬采后病害控制,此次以猕猴桃为例,通过病原菌提取、致病性检测、制作无菌液、病原菌抑制效果检测,分析不同生防菌对于猕猴桃中所含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探究现阶段在不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学技术。
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抑制测试中,BAR1-5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对B1、B2、B3、B4病原菌的抑菌带宽度均在8.0 mm以上,尤其是对B1、B3病原菌的抑菌带宽度在11.5 mm及以上。
关键词生物学技术;采后病害控制;猕猴桃;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中图分类号:S436.3;S436.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04.001通过调查可知,在众多果蔬中,猕猴桃的采后病害情况尤为严重,在采后的运输、储存、售卖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批量猕猴桃出现腐烂情况[1]。
从当下国内外对猕猴桃采后病害的研究现状来看,普遍对采后病害的研究仅限于病原菌鉴定,如软腐病、灰霉病、黑星病等,对于如何采取生物学技术对猕猴桃采后病害进行有效控制,缺乏具体化的研究成果[2]。
此次试验通过分离猕猴桃果实上的4种病原菌,然后利用效果较好的生防菌进行测试,深入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的防治效果差异,进而初步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为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控制猕猴桃采后病害提供有效的生物学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病菌材料。
此次试验通过病原菌分离法,从具有采后病害的眉县猕猴桃中分离出4种病原菌,分别编号为B1、B2、B3、B4。
2)生防材料。
采用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提取的X1、D3-2、GK、BAR1-5共4种生防菌种,放入-90 ℃的超低温冰箱储存。
3)培养基材料。
①生防菌培养基:分别配备黄豆粉培养基、发酵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
果蔬采后病害及防治

6.1 果蔬采后侵染性病害
在果蔬的表面和角质层裂缝内附着有大量 的病原孢子,繁殖也很快。1个桃子果皮表 面有17万个链核盘菌孢子。只需少数孢子 发芽侵入果实组织生长繁殖,就可引起桃 果实的褐腐病,病原孢子的增殖速度也是 惊人的。1个指状青霉孢子,接种在柑桔果 实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7天,可 以增殖到1010个。
6
6.1 果蔬采后侵染性病害
果蔬组织本身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它对侵染的病原菌进行抵抗。
侵染的条件:
①病原必须具有克服寄主的防卫能力;
②必须能够在寄主的营养、、水分条件下
生长;
③必须能够合成分泌分解寄主组织的酶,以
释放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病原菌在寄生
组织内寄生性生长发育。因此,虽有大量的
病原存在,但果蔬是否生病,是否腐烂,还
18
(二)物理防治方法 1.低温贮藏:
可延缓病原物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速度 2.气调处理:高C02抑制病菌生长。 3.辐射处理: ①60,γ-射线照射. ②紫外灯(256264)照射产品诱导抗病性 4.热处理:热水或蒸汽T<60℃ (三)化学防治 1.注意对症用药
青霉腐烂用苯并咪唑类 2(仲丁胺)。 根霉可用氯硝胺, 灰霉可用S02制剂。
时间病害病原侵染部位和途径采前侵染香蕉炭疽病柑橘茎端腐葡萄灰霉病苹果皮孔病甜瓜黑斑病马铃薯干腐病色二孢diplodia葡萄孢botrytis链格孢alternaria镰刀孢fusarium表皮花萼花萼花瓣幼果皮孔表皮裂纹表皮或损伤处采收或采后侵染香蕉冠腐病菠萝黑腐病番茄酸腐病马铃薯软腐病甜瓜软腐病柑橘青绿霉香梨青霉病根串珠菌thielaviopsis地霉geotrichum欧氏杆菌erwinia根霉rhizopus青霉penicillium青霉penicillium果柄表皮损伤表皮损伤或皮孔表皮损伤表皮损伤损伤果柄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0#+/.#$ #- 1#,/*’.2),/ 3",)’,), #- 4.5"/, ’+6 7)%)/’8$),
&’() *+,-.,/0 98,/.’&/ 1() 2,/0
( !"#$%$&$’ () *($+", ,-.’ /.%"’#’ 01+2’3, () 41%’"1’# , 34,5,/0 !"""#$)
! 拮抗微生物的选用
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工作始于 *3 年代,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已从实验室向生产应 用的商业化发展, 许多研究都证明利用拮抗微生物来控制病害是一项具有很大潜力的新 兴技术 (45675#$6.5 和 4#&687, 。目前已经从植物和土壤 ())9; 4#&687 和 45675#$6.5,()):) 中分离出许多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 小型丝状真菌和酵母菌 (表 () , 这些微生物对引起果 实采后腐烂的许多病原真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45&687 和 ;<6#= ,()*>;?27565#$5-@, ,但对它们的作 ()**;A"2&<’@ 和 45&687,())3;45&687 和 45675#$6.5,()):;B2/5 等,())+) 用机理并不完全清楚。有的细菌是通过产生一种抗菌素来抑制病菌的生长, 如枯草芽孢 杆菌 ( !"#$%%&’ ’&()$%$’ ) 产生的伊枯草菌素能抑制引起核果采后腐烂的褐腐病菌 ( *+,$%$,$" 的生长 ( ;<6#= 和 45&687,()*:) 。同样, 用洋葱假单胞菌 ( /’0&1+2+,"’#03"#$" ) 的代 -."#)$#+%" ) , 可 谢产物吡咯菌素处理苹果、 梨果实也能明显地减少采后的腐烂 ( ?27565#$5-@ 等,())() 是 !C5&275-. 和 D#7756EF//<# (())9) 认为洋葱假单胞菌的抑病效果并不全是吡咯菌素的作 用, 因为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产生吡咯菌素的洋葱假单胞菌对吡咯菌素具有抗性的绿霉病 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由此推断除了抗生现象以外, 还可能有其它机理存在。 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 用不产生抗菌素的酵母菌来代替产生抗菌素的细菌处理果实 对采后病害的控制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45675#$6.5 和 45&687, , 同时, 还可以避免病菌 ())9) 对抗菌素产生抗性而降低生物防治的抑病效果 ( 45&687 和 45675#$6.5, 。试验证明, ()):) 许多具有拮抗作用的酵母菌都能抑制采后病菌的生长, 虽然它们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 但 可能与营养物质的竞争, 生长地的争夺, 直接寄生现象和诱导抗性等因素有关 ( 45675#$6.5 等, 。 ())(; D/8G= 和 A"2&<’@, ()):) 关于采后生物防治拮抗菌的研究报告已经有很多, 但是有关微生物在果实表面和伤 口的活动情况的报道则很少。了解拮抗微生物在果实表面的生态特性对制定有效的综合 防治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通过采前处理来控制采后病害。由此可见, 生物防治的潜 力和应用前景取决于它防病的有效性, 以及对低温, 气调等贮藏环境的适应性, 并且能与 打蜡配合成为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中的程序。我们的研究也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在低温贮 藏环境下对 ! 4 #$,0.0" 和 / 4 $)"%$#&2 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的降低 (资料还未发表) 。这说 明拮抗菌的生长、 抗菌素的产生、 以及拮抗微生物对病菌的抑制效果都需要较高的温度环 境做基础。因此, 生物防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 拮抗菌的活性方式; (9) 拮抗微生物在果 实表面的生态特性; (H) 采后处理对拮抗菌活性的影响; (:) 拮抗菌, 病菌和寄主之间相互
主 *&+$ 苹果 #223( 梨 葡萄 2(#0 ’0#2(
草莓 +$0#5:(00? :*)&(&33&.- *<2+)’.苹果 #223(
;$&(7"9*$-+ +22 > !+(&33.’ ’./#&3&’ ;$&(7"9*$-+ ’2 4 1+)9&9+ +2 > :’*.9"-")+’ (*2+(&+ :’*.9"-")+’ ’%$&)=+* !+(&33.’ ’./#&3&’
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学技术 !
田世平 范 青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
摘要
化学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已成为当今公众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保证农产品的卫生和安全,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能代替化学农药的防病新技术。生物防治是近年来 被证明很有成效的新途径, 它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 选择对农产品不造成危害的微生物来 抑制引起采后腐烂的病原真菌的生长。生物防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 选用有拮抗作用的微 生物; (%) 利用植物和动物产生的自然抗病物质; ($) 抗性的诱导。本文主要论述近年来生物防治领域的 研究结果与进展, 拟在为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控制采后病害的安全有效的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果实蔬菜, 采后病害, 生物学防治
= 前言பைடு நூலகம்
由于果蔬产品的生产地都远离城市, 而且成熟期也相对集中, 带来了市场供求的矛 盾, 需要有一定的贮藏和运输周期加以调节。然而, 在此期间大量的采后损失, 如腐烂, 营 养和水分损失常常发生。尽管新鲜果蔬产品的品质恶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病害是最 主要的原因 ( J=K4;9, 。据报导, 发达国家有 !"N O $"N 的新鲜果品损失于采后的腐 !#LM) 烂, 在缺乏贮运冷藏设备的发展中国家, 其腐损率高达 P"N O Q"N( J’-R+7>A9+ 和 S,8@>/, 。引起采后腐烂的病原菌通常在采前, 或采收期和采后的贮、 运、 销过程中侵染果实 !##Q) 和蔬菜, 而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又取决于采后的贮藏环境条件, 产品的生理状况和抗病性。
植物学通报 %""",=> ($) : %!! O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ML"PT") 收稿日期: !###-"Q-%T 接受日期: !###-"T-!!
责任编辑: 姜联合
9(9
植物学通报
(I 卷
认为最大限度的减少果蔬产品的田间损伤, 保持其自然抗性和延缓衰老都 !"#$%#&’(()*+) 能明显地减少采后的腐烂。但是, 这些良好的措施通常并不能有效地阻止病菌的侵染, 还 需要采用化学农药来防治采后的病害 ( ,-.#/’ 和 012$2,()**) 。然而, 长期的使用化学药 剂导致病菌产生的抗药性降低了化学药剂的防病效果, 同时生产上频繁和高浓度的使用 化学药剂造成农药在果蔬上的残毒量增加而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化学药剂对人体的毒害 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迫使人们去寻求更安全有效的采后防病新技术。 本文主要论述一些有可能代替目前控制果蔬采后病害所广泛使用的化学药剂的新途 径。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安全无毒的采后防病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梨 :*)&(&33&.- 9&=&#+#.:*)&(&33&.- &#+3&(.>")&3&)&+ +2
2(#0 柑桔 1-$0H+
:’*.9"-")+’ (*2+(&+ ;$&(7"9*$-+ +2 > :’*.9"-")+’ +2> 8*/+$%"-0(*’ 7+)’*)&& !+(&33.’ ’./#&3&’
D期
田世平等: 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学技术
I7D
作用的动态平衡; 以及 (!) 拮抗菌对人体健康的安全性, 为生产上的正确应用提供科学的 依据。
表!
病原菌 "#$%&’() !"#$%#&’ (&)*$*+ 寄
主要拮抗菌及其控制的采后病害
拮抗微生物 ,)$#’&)-+$ ,($*-")&.- /$*0+* 1$%2#"("((.’ 3+.$*)#&& !+(&33.’ 2.-&3.’ ! 4 +-%3"3&5.*6+(&*)’ !+(&33.’ /$*0&’ 1*27+3"’2"$&.- +22> 8*)9$"27"-+ :’*.9"-")+’ (*2+(&+ 参考资料 .(/(0()1( (7899) 4#)-+-(5-16 (788;) .&:(0$+, (788=) <#0- ($ #3, (788=) <#0- ($ #3, (788;) "0#$(33# ($ #3, (788;) "0#$(33# ($ #3, (788;) "0#$(33# ($ #3, (788;) "0#$(33# ($ #3, (789D) @0&)+A& #)B C())-+ (7889) @-#) E%-2-)’ ($ #3, (789F) 4#)-+-(5-16 , (788;) <1G#H’%3-) ($ #3, (788;) "0#$(33#, (788I) 4#)-+-(5-16 ($ #3, (788;) "0#$(33#, (788=) 4#)-+-(5-16 #)B <#01%-, (78=D) C( <#$&+, (7898) J-3+&) #)B K%#3H$6, (788;) K%#3H$6 #)B J-3+&), , ( @-#) E%-2-)’ ($ #3 7889) (789L) "H+(? #)B J-3+&), , ( <1G#H’%3-) ($ #3 788I) (788I) <1G#H’%3-) ($ #3, (788I) <1G#H’%3-) ($ #3, (788I) <1G#H’%3-) ($ #3, (788F) M-#)’ N#&A-)’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