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归纳法原理:【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原理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摘要:在数学论证中,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用途很广,对于某些结论是自然数的函数命题,往往都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加以证明。
本文叙述了数学归纳法名称的发展,数学归纳法内容的发展,并分别从良序原理、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有效性这四个方面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做了介绍,都有相关的例子,能帮助读者深入的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本文也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数学归纳法的形式,如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倒推归纳法、螺旋式归纳法。
在了解数学归纳在数学中的应用后,本文重点叙述了数学归纳法在证明恒等式、证明不等式、证明整除问题、证明几何问题、探索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中的具体应用过程。
通过本文,能使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数学归纳法,并且能更好的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学学科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发展原理应用一、数学归纳法的发展(一)数学归纳法名称的发展“数学归纳法”名称是由英国数学家创立, 并由英国教科书作者普遍采用推广。
在名称上迈出重要一步的是英国数学家德摩根。
1838年在伦敦出版的《小百科全书》中,德摩根在他的条目“归纳法里建议使用“逐收归纳法”。
但在该条目的最后他偶然地使用了术语数学归纳法,这是我们所能看到这一术语的最早使用。
无论是毛罗利科还是帕斯卡,也无论是伯努利还是其后的数学家们,虽然都在不断地使用数学归纳法,但在很长的时期内并授有给他们的方法以任何名称。
只是由于沃利斯以及雅各布·伯努利的工作,才引进了“归纳法”这一名称。
并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上应用于数学:(1)以特此获得一般结论的沃利斯方式(2)指定的步骤论证,并且影响了其后的数学家们,使这种混用状态大约持续了140年。
到l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数学家皮科克在他的《代数学》的排列与组合部分,谈到梅成的规律用归纳法延伸到任意数,是从预攫 f 意义上以沃利斯方式使用归纳法的。
后来,他又将从“到R+1的论证称之为证明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则 P(n) 对一切自然数 n ( n n0 )都成立。
3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下面的证法正确吗?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n3+5n能被6整除 (1)当n=1时,13+5×1=6,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时,k3+5k能被6整除,当n=k+1时,
9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用跳跃式归纳法证明
• 先证可以分成6、7、8个正方形
• 再假设命题对于n(n>8)成立,先将其分成n个正方 形,再将其中一个正方形分为4个相等的正方形, 原来的正方形就被分为n+3个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六、反向归纳法
•反向归纳法 设P(n)是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若 1.有无限多个值使P(n)成立 2.P(k)真可以推出P(k-1)真 则P(n)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
ak
2 1
1 k
ak
2 1
1 k
1 k 1
综合1 、 2,命题对于不小于 2 的所有自然数成立。
16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思考:
平面内有 n 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 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记 n 条直线的交点个数
为 f n 。
⑴求 f 2, f 3, f 4 。
⑵猜想 f n ,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5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思考题:
若 ai 0(i 1,2,, n) ,且 a1 a2 an 1。
求证: a12
a22
an2
1 (n n
数学归纳法知识点大全(综合)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正确性的一种严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竞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第一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①n n0( n0 N 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时,P(n)成立;②假设n k(k n0,k N)成立,由此推得n k 1时,P(n)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n n o时,P(n)成立.(2)第二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①当n n0( n0 N )时,P(n)成立;②假设n k(k n0,k N)成立,由此推得n k 1时,P(n)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n n0时,P(n)成立.2.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形式(1)跳跃数学归纳法6 1 / 7①当n 1,2,3, ,l 时,P(1),P(2), P(3), ,P(I)成立,②假设n k时P(k)成立,由此推得n k I时,P(n)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n 1时,P(n)成立.(2)反向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①P(n)对无限多个正整数n成立;②假设n k时,命题P(k)成立,则当n k 1时命题P(k 1)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n 1时,P(n)成立.例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为非负实数,有辰莎/+衍:•+气”士)在证明中,由’I:真,不易证出I ■真;然而却很容易证出'■真,又容易证明不等式对无穷多个叮(只要;匚型的自然数)为真;从而证明,不等式成立.(3)螺旋式归纳法P(n), Q(n)为两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假如①P(nO)成立;②假设P(k) (k>nO)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Q(k)成立,能推出6 2 / 7P(k+1)成立;综合(1)( 2),对于一切自然数n ( >n0), P(n),Q(n)都成立;(4)双重归纳法设J是一个含有两上独立自然数八的命题.①与-对任意自然数—成立;②若由八…’,和-1成立,能推出1 - 1■'成立;根据(1)、( 2)可断定,「亠’对一切自然数汕吃均成立.3 •应用数学归纳法的技巧(1)起点前移:有些命题对一切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正整数n都成立,但命题本身对n 0也成立,而且验证起来比验证n 1时容易,因此用验证n 0成立代替验证n 1,同理,其他起点也可以前移,只要前移的起点成立且容易验证就可以•因而为了便于起步,有意前移起点. (2)起点增多:有些命题在由n k向n k 1跨进时,需要经其他特殊情形作为基础,此时往往需要补充验证某些特殊情形,因此需要适当增多起点.(3)加大跨度:有些命题为了减少归纳中的困难,适当可以改变跨度,但注意起点也应相应增多.(4)选择合适的假设方式:归纳假设为一定要拘泥于“假设n k时命题成立”不可,需要根据题意采取第一、第二、跳跃、反向数学归纳法6 3 / 7中的某一形式,灵活选择使用.(5)变换命题:有些命题在用数学归纳证明时,需要引进一个辅助命题帮助证明,或者需要改变命题即将命题一般化或加强命题才能满足归纳的需要,才能顺利进行证明.5.归纳、猜想和证明在数学中经常通过特例或根据一部分对象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种不严格的推理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猜想,其正确与否,必须进一步检验或证明,经常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完全归纳法是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极好的方法.从0以外的数字开始如果我们想证明的命题并不是针对全部自然数,而只是针对所有大于等于某个数字b的自然数,那么证明的步骤需要做如下修改:第一步,证明当n=b时命题成立。
数学的归纳法解析总结

数学的归纳法解析总结2020-10-27数学的归纳法解析总结数学归纳是一种有特殊事例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
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不完全归纳推理只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的共同性质,推断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的性质,这种推理方法,在数学推理论证中是不允许的。
完全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归纳得出结论来。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在解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n=1(或n)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无限递推下去的理论依据,它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
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两步,就可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n≥n且n∈N)结论都正确”。
由这两步可以看出,数学归纳法是由递推实现归纳的,属于完全归纳。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关键是n=k+1时命题成立的.推证,此步证明要具有目标意识,注意与最终要达到的解题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此确定和调控解题的方向,使差异逐步减小,最终实现目标完成解题。
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下列问题:与自然数n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等。
常见数学归纳法及其证明方法(一)第一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有如下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对于一般数列取值为1,但也有特殊情况(2)假设当n=k(k≥[n的第一个值],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二)第二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1)验证n=n0时P(n)成立(2)假设no。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4/27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数的无限集合(特别是正整数集合)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其常见的形式有: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反向数学归纳法、二重数学归纳法等.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例1设数列{}n a 满足关系式:(1)112a =,(2)n n a n a a a 221=+++ )1(≥n ,试证数列通项公式为1(1)n a n n =+.说明:本例可以使用第一和第二数学归纳法证明.第二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可以概括为:“1对”;假设“k ≤对”,那么“1k +也对”. 详细地说,它分为以下三步: (1)奠基:证明1n =时命题成立; (2)归纳假设:设n k ≤时命题成立;(3)归纳递推:由归纳假设推出1n k =+时命题也成立.例2 求证:第n 个质数(将质数由小到大编上序号,2算作第一个质数)n p 小于22n. 分析:首先注意到121k p p p + 没有质因数k p p p ,,,21 ,因此它的质因数都不小于1k p +,这就是说1121k k p p p p +≤+ .于是我们设想通过证明121212k k p p p ++< (1)来达到证明1212k k p ++<的目的,但(1)式的证明必然要用到),,2,1(22k i p ii =<.所以,我们不得不改用第二数学归纳法.因为k p p p ,,,21 都不能整除121k p p p + ,所以121k p p p + 的质因数q 不可能是k p p p ,,,21 ,而只能大于或等于1k p +.121122222211212+122kk k k k p p p p +++++-+≤+<≤<例3 已知n m ,是任意非负整数,证明:若规定1!0=,则)!(!!)!2()!2(n m n m n m +是正整数.分析:命题与两个参数n m ,有关.我们把m 看作常数,对n 进行归纳.就得到以下证法.提示: 0=n 时,原式=mm C m m m 2!!)!2(=是正整数,其中m 是非负整数. 设当k n =时命题成立,即)!(!!)!2()!2(k m k m k m +是正整数,其中m 是任意非负整数.则当1+=k n 时,(2)!(22)!(2)!2!(21)(22)(2)!(2)!(22)!(2)!4!(1)!(1)!!!()!(1)(1)!!()!(1)!!(1)!m k m k k k m k m k m k m k m k m k k m k m k m k m k m k ++++=∙=∙-+++++++++++评注:在上面的证明中,我们所用的归纳形式是:“m n ,0=任意时对”;假设“m k n ,=任意时对”,那么“m k n ,1+=任意时也对”.这里,m 被看作常数,但又是一个带有任意性的常数.我们有时把这种常数称为“活化了的常数”.这是多参数处理的一个常用方法.例4 设正数数列{}n a 满足关系式21n n n a a a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 有1n a n<.例5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 ,不定方程22n x y z +=都有正整数解.例6 证明:对任何非空有限集合,都可将它的所有子集排成一列,使得每两个相邻的子集,或者是前一个仅比后一个多一个元素,或者是后一个仅比前一个多一个元素. 证:当1n =时,{}A a =,它仅有两个子集:A ∅与,怎么排都行,可见断言成立.假设n k =时断言也成立,即可按规则将},,{1k a a A =的所有子集排成一列. 下证1n k =+时断言也成立.先考虑n=2,n=3的情形: 2n =时,可将12{,}a a 的所有子集排成:1122,{},{,},{}a a a a ∅.3n =时,可将123{,,}a a a 的所有子集排成:112223123133,{},{,},{},{,},{,,},{,},{}a a a a a a a a a a a a ∅.可以看出,3n =时的前4个子集与2n =时12{,}a a 的全部子集的排法完全相同.再看看3n =时的后4个子集,就可以发现,如果从这4个子集中都划去3a ,则它们刚好就是前4个子集的逆序排列!设已将},,{1k a a 的所有的2k 个子集按照规则排成一列:k A A A 221,,, .于是,我们只要将},,,{11+k k a a a 的所有子集排列如下:,},{,,,,12221 +k a A A A A k k },{},{1112++k k a A a A则不难验证这种排法确实合乎规则.所以当1n k =+时断言也成立.于是由数学归纳法原理知,断言对一切非空的有限集合都成立.例7 对怎样的正整数n ,集合{1, 2, …, n }可以分成5个互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的元素和相等.解 先找一个必要条件:如果{1, 2, …, n }能分成5个互不相交的子集,各个子集的元素和相等,那么)1(2121+=+++n n n 能被5整除.所以n =5k 或n =5k -1.显然,k =1时,上述条件不是充分的.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k ≥2时,条件是充分的.当k =2,即n =9,10时,我们把集合{1, 2,…, 9}和{1, 2, …, 10}作如下分拆:{1, 8},{2, 7},{3, 6},{4, 5},{9};{1, 10},{2, 9},{3, 8},{4, 7},{5, 6};当k =3时,即n =14,15时,有{1, 2, 3, 4, 5, 6},{7, 14},{8, 13},{9, 12},{10, 11};{1, 2, 3, 5, 6, 7},{4, 8, 12},{9, 15},{10, 14},{11, 13}.因为若集合{1, 2, …, n }能分成5个互不相交的子集,并且它们的元素和相等,那么{1, 2, …, n , n +1, …, n +10}也能分成5个元素和相等但互不相交的子集.事实上,如果{1, 2, …, n }=54321A A A A A ⋃⋃⋃⋃,那么{1, 2, …, n , n +1, …, n +10}=54321B B B B B ⋃⋃⋃⋃,其中⋃=11A B {n +1, n +10},⋃=22A B {n +2, n +9},⋃=33A B {n +3, n +8},⋃=44A B {n +4, n +7},⋃=55A B {n +5, n +6}。
浅谈数学归纳法

浅谈数学归纳法沈梦婷教师教育学院10021149 【摘要】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许多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证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就数学归纳法的形式内容及对其的教与学做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字】数学归纳法,数学教学方法数学中的许多问题与自然数有关, 这类问题的求解及证明贯用的方法就是数学归纳法, 即首先考察特例, 发现某种相似性, 然后把这种相似性推广为一个可以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 从而得到一个猜想, 最后证明这个猜想。
数学归纳法的依据是自然数的皮亚诺公理中的归纳公理,他是演绎法的一种,与归纳法有本质区别。
绪论——数学归纳法的研究现状对“数学归纳法”的研究国内己有不少论文,这些论文在某些具体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论述。
例如,赵龙山在《有关数学归纳法教学中的逻辑问题》一文中,对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问题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形象地引入“递推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本质的理解:罗增儒在《关于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数学归纳法曾被称为“逐次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后来被称为“数学归纳法”,既区别于逻辑上的“完全归纳法”,又比“逐次归纳法”更能表明它论证的可靠性;刘世泽在《数学归纳法的另外两种形式》一文中,介绍了除数学归纳法第I型和第II型以外的另两种形式:跳跃归纳法和二元有限归纳法;朱孝建在《数学归纳法的构造》一文中,给出了数学归纳法的一个一般性定理,由此可推导出数学归纳法的各种常见形式,还可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构造出其它数学归纳法的形式,进一步开拓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范围,从而对数学归纳法的本质有了一个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邵光华所作的论文《对中学“数学归纳法”教材教法的几点思考》,主要针对教材教法中对数学归纳法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提出了值得思考的五个具体问题,并简单地说明了数学归纳法和归纳法的区别.除以上这些论文以外,一些论著也提到了数学归纳法,并把它作为一种证明方法进行了简洁的阐述。
最新数学归纳法原理:【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原理(六种):【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一行骨牌,如果都充分地靠近在一起(即留有适当间隔),那么只要推倒第一个,这一行骨牌都会倒塌;竖立的梯子,已知第一级属于可到达的范围,并且任何一级都能到达次一级,那么我们就可以确信能到达梯子的任何一级;一串鞭炮一经点燃,就会炸个不停,直到炸完为止;……,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多着呢!数学归纳法原理设P(n)是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若(I)命题P(1)成立;(Ⅱ)对所有的自然数k,若P(k)成立,推得P(k+1)也成立.由(I)、(Ⅱ)可知命题P(n)对一切自然数n成立.我们将在“最小数原理”一章中介绍它的证明,运用数学归纳法原理证题的方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递推的方法,它与归纳法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法,用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但是,仅根据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的真假性还不能肯定,这就需要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它的正确性.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常常可以用数学归纳法予以证明,证明的步骤为:(I)验证当n取第1个值no时,命题P(no)成立,这一步称为初始验证步.(Ⅱ)假设当n=k(k∈N,后≥no)时命题P(k)成立,由此推得命题P(k+1)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论证步.(Ⅲ)下结论,根据(I)、(Ⅱ)或由数学归纳法原理断定,对任何自然数(n≥no)命题 P(n)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断言步,为了运用好数学归纳法原理,下面从有关注意事项与技巧及运用递推思想解题等几个方面作点介绍.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的事项与技巧三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第三步是递推的过程与结论.三步缺一不可.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几种形式还有:第二数学归纳法;跳跃数学归纳法;倒推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分段数学归纳法二元有限数学归纳法;双向数学归纳法;跷跷板数学归纳法;同步数学归纳法等。
数学归纳法原理:【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原理(六种):【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一行骨牌,如果都充分地靠近在一起(即留有适当间隔),那么只要推倒第一个,这一行骨牌都会倒塌;竖立的梯子,已知第一级属于可到达的范围,并且任何一级都能到达次一级,那么我们就可以确信能到达梯子的任何一级;一串鞭炮一经点燃,就会炸个不停,直到炸完为止;,,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多着呢!数学归纳法原理设P(n) 是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若(I) 命题P(1) 成立;(∏)对所有的自然数k,若P(k)成立,推得P(k+1)也成立•由(I )、(∏)可知命题P(n)对一切自然数n成立.我们将在“最小数原理”一章中介绍它的证明, 运用数学归纳法原理证题的方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递推的方法,它与归纳法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通常叫做归纳法,用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但是,仅根据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的真假性还不能肯定,这就需要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它的正确性.一个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P(n) ,常常可以用数学归纳法予以证明, 证明的步骤为:(I) 验证当n 取第1 个值no 时,命题P(no) 成立,这一步称为初始验证步.(∏)假设当n=k(k ∈N,后≥no)时命题P(k)成立,由此推得命题P(k+1)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论证步.(In )下结论,根据(I)、(∏)或由数学归纳法原理断定,对任何自然数(n ≥no)命题P(n)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断言步,为了运用好数学归纳法原理,下面从有关注意事项与技巧及运用递推思想解题等几个方面作点介绍.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的事项与技巧三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第三步是递推的过程与结论.三步缺一不可.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几种形式还有:第二数学归纳法;跳跃数学归纳法;倒推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分段数学归纳法二元有限数学归纳法;双向数学归纳法;跷跷板数学归纳法;同步数学归纳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归纳法原理(六种):【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一行骨牌,如果都充分地靠近在一起(即留有适当间隔),那么只要推倒第一个,这一行骨牌都会倒塌;竖立的梯子,已知第一级属于可到达的范围,并且任何一级都能到达次一级,那么我们就可以确信能到达梯子的任何一级;一串鞭炮一经点燃,就会炸个不停,直到炸完为止;……,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多着呢!数学归纳法原理设P(n)是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若(I)命题P(1)成立;(Ⅱ)对所有的自然数k,若P(k)成立,推得P(k+1)也成立.由(I)、(Ⅱ)可知命题P(n)对一切自然数n成立.我们将在“最小数原理”一章中介绍它的证明,运用数学归纳法原理证题的方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递推的方法,它与归纳法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法,用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但是,仅根据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的真假性还不能肯定,这就需要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它的正确性.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常常可以用数学归纳法予以证明,证明的步骤为:(I)验证当n取第1个值no时,命题P(no)成立,这一步称为初始验证步.(Ⅱ)假设当n=k(k∈N,后≥no)时命题P(k)成立,由此推得命题P(k+1)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论证步.(Ⅲ)下结论,根据(I)、(Ⅱ)或由数学归纳法原理断定,对任何自然数(n≥no)命题 P(n)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断言步,为了运用好数学归纳法原理,下面从有关注意事项与技巧及运用递推思想解题等几个方面作点介绍.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的事项与技巧三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第三步是递推的过程与结论.三步缺一不可.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几种形式还有:第二数学归纳法;跳跃数学归纳法;倒推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分段数学归纳法二元有限数学归纳法;双向数学归纳法;跷跷板数学归纳法;同步数学归纳法等。
1.5归纳法原理与反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中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中学教材中的数学归纳法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一个命题与自然数有关,命题对n=1正确;若假设此命题对n-1正确,就能推出命题对n也正确,则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正确.通俗的说法:命题对n=1正确,因而命题对n=2也正确,然后命题对n=3也正确,如此类推,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正确.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样形象地说明就足够了;但是毕竟自然数是无限的,因而上述描述是不够严格的,有了皮阿罗公理后,我们就能给出归纳法的严格证明.1. 第一数学归纳定理1.19如果某个命题T,它的叙述含有自然数,如果命题T对n=1是正确的,而且假定如果命题T对n的正确性就能推出命题T对n+1也正确,则命题T对一切自然数都成立.(第一数学归纳)证明设M是使所讨论的例题T正确的自然数集合,则(1) .设,则命题T对n正确,这时命题对也正确,即(2)所以由归纳公理D,M含有所有自然数,即命题T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应用数学归纳法的命题.例1求证证明(1)当n=1时,有所以n=1,公式正确.(2)假设当k=n时,公式正确,即那么当k=n+1时,有所以公式对n+1也正确.在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某些命题时,证明的过程往往归纳到n-1或n-2,而不仅仅是n-1,这时上述归纳法将失败,因而就有了第二数学归纳法.在叙述第二归纳法以前,我们先证明几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2. 第二数学归纳法命题1若,则.证明因为所以所以命题21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证明若,则有前元b,所以命题3若,则.(即数与+1是邻接的两个数,中间没有其他自然数,不存在b,使得.)证明若,则.因为,所以,即.由上述有关自然数大小的命题,我们得出下面定理,有时也称为最小数原理.定理 1.20自然数的任何非空集合A含有一个最小数,即存在一个数,使得对集合A中任意数b,均有.证明设M是这样的集合:对于M中任意元素,对A中任意元素,均有则M是非空集合.因为,由归纳公理(4)知,一定存在一个元素.但,即,否则由得M=N,这显然不可能.现在我们证明.因为若,则A中任意元素所以,与矛盾,所以m即为A中最小元素.上述定理也称为最小数原则,有的作者把它当成公理,用它也可以证明数学归纳法,下面我们给出所谓第二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定理1.21对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T,若(1)当n=1时命题T正确;(2)假设命题T对正确,就能推出命题T对正确.则命题T对一切自然数正确.证明如果命题T不是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那么使命题不成立的自然数集合M就是非空集合,由定理1.20,M中含有一个最小数k,且(∵k=1命题正确),所以对一切,命题T成立,又由(2)推出命题T对k正确.结论矛盾.下面我们给出两个只能应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而不能应用第一归纳法解题的例子.例2已知数列,有且求证.证明对n=1,有; 所以命题对n=1正确.假设命题对正确,则所以命题对n=k正确.由第二数学归纳法本题得证.例3已知任意自然数均有(这里)求证证明(1)当n=1时,由,得所以命题对n=1正确.(2)假设对命题正确,这时,当n=k+1时,(1)但是(2)又因为归纳假设对命题正确,所以所以由(1)和(2)式得消去,得解得舍去)所以命题对n=k+1也正确.上边的两个例子,实际上例2命题归结到n-1和n-2,而例3则需要归结到1,2,…k,由此可见,第二数学归纳法的作用是不能由第一归纳法所替代的.现在我们继续讲数学归纳法.当然,归纳并一定从n=1开始,例如例2数列的例子,也可以从某数k开始.数学归纳法还有许多变形,其中著名的有跳跃归纳法、双归纳法、反归纳法以及跷跷板归纳法等,下面我们就逐个介绍这些归纳法.3.跳跃归纳法若一个命题T对自然数,都是正确的;如果由假定命题T对自然数k正确,就能推出命题T对自然数正确.则命题对一切自然数都正确.证明因为任意自然数由于命题对一切中的r都正确,所以命题对都正确,因而对一切n命题都正确.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应用跳跃归纳法的一个例子.例4求证用面值3分和5分的邮票可支付任何n(n≥8)分邮资.证明显然当n=8,n=9,n=10时,可用3分和5分邮票构成上面邮资(n=8时,用一个3分邮票和一个5分邮票,n=9时,用3个3分邮票,n=10时,用2个5分邮票).下面假定k=n时命题正确,这时对于k=n+3,命题也正确,因为n分可用3分与5分邮票构成,再加上一个3分邮票,就使分邮资可用3分与5分邮票构成.由跳跃归纳法知命题对一切n≥8都成立.下面我们介绍双归纳法,所谓双归纳法是所设命题涉及两个独立的自然数对(m,n),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自然数n.4. 双归纳法若命题T与两个独立的自然数对m与n有关,(1)若命题T对m=1与n=1是正确的;(2)若从命题T对自然数对(m,n)正确就能推出该命题对自然数对(m+1,n)正确,和对自然数对(m,n+1)也正确.则命题T对一切自然数对(m,n)都正确.关于双归纳法的合理性证明我们不予说明,只给出一个例子.例5求证对任意自然数m与n均有证明(1)当时,命题显然正确,即(2)设命题对自然数对m与n正确,即这时即命题对数对(m+1,n)正确;另一方面即命题对数对(m,n+1)也正确,由双归纳法知,命题对一切自然数对(m,n)都成立.5. 反归纳法若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T,如果(1)命题T对无穷多个自然数成立;(2)假设命题T对n=k正确,就能推出命题T对n=k-1正确.则命题T对一切自然数都成立;上述归纳法称为反归纳法,它的合理性我们做如下简短说明:设M是使命题T不正确的自然数,如果M是非空集合,则M中存在最小数m,使得命题T对k=m不正确;由于命题对无穷多个自然数正确,所以存在一个,且命题T对正确;由于命题T对m不正确,所以命题对也不正确,否则由命题T对正确就推出命题T对m正确.矛盾!这样,命题T对m+2也不正确,经过次递推后,可得命题T对也不正确.这与已知矛盾,所以M是空集合.反归纳法又称倒推归纳法,法国数学家柯西(1789-1857)首次用它证明了n个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等于这n个数的几何平均值.例6求证n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或等于这n个数的几何平均值,即证明当n=2时,因此命题对n=2正确.当n=4时,因此命题对n=4正确同理可推出命题对n=23=8,n=24,…,n=2s…都正确(s为任意自然数),所以命题对无穷多个自然数成立.设命题对n=k正确,令则(容易证明上述是一个恒等式.)由归纳假设命题对n=k正确,所以所以即命题对n =k-1也正确,由反归纳法原理知,命题对一切自然数成立.由于上述不等式是著名不等式,我们再给出几种证明:前已证明,命题对n=2m时正确,设n<2m,令这时我们有即命题对n<2m正确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妨设n个数为,显然当n=1时命题正确.设命题对正确,令则因为,所以所以命题对n=k+1正确,由第一归纳法知,命题对一切自然数成立.另一个有趣的证明是由马克罗林给出的,我们知道,若保持和不变,以分别代替和,这时两个数的和仍然是s,但两个数的积却增加了,即实际上两个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几何平均值,只有当两个数相等时才有等号成立.现在我们变动诸数,但保持它们的和不变,这时乘积必然在时取极大值.因为若不等于,我们用分别代替与,则仍然不变,但它们的乘积却增加了.而当时,所以n个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等于几何平均值.下面我们给出应用上述不等式的例子.例7在体积一定的圆柱形中,求其中表面积最小的一个(即在容积一定罐头中,求表面积最小的一个).解设圆柱的高为x,底圆半径为y,体积为V=常数,表面积为S,则其中V为常数,欲求S的极小值.已知,所以即显然只有当时,S取最小值.即当x=2y时,S值最小.例8求证在所有具有相同面积的凸四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证明用abcd表示四边形的四条边,为a与b的夹角,为c与d的夹角,用A表示四边形的面积,则由(2)式得由(1)式得其中再利用半角公式,得所以===如令四边形周长,得因为,所以要使p最小(A为常数),只有当上式取等号时.即当,且度,这样的四边形只能是正方形.6. 最后,我们给出跷跷板归纳法.有两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A n与B n,若(1)A1成立;(2)假设A k成立,就推出B k成立,假设B k成立就推出A k+1成立.则对一切自然数n, A n与B n都成立.这里我们只给出一个例子说明上述归纳法.例已知求证证明令,(1)当n=1时,所以A1成立.(2)所以A2成立.设A k成立,则即Bk成立.若Bk成立,则即A k+1成立.由跷跷板归纳法知,一切A n和B n都成立.练习1.5(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求证.(3)已知,且,求证.程序原理:【中途点法】【消数法】【消点法】现在,计算机已极大地普及,相当多的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处理.要计算机处理某个问题,首先就得将这个问题编成计算机语言——编程.因此,学习计算机常识少不了谈论编程问题.这个常识性问题中也蕴含了我们解数学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程序原理.这条原理要求做事情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这个原理和切分原理一样,是不需要证明而为人们承认,并得到广泛运用的.在运用这个原理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分步的有效性.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分成几个步骤执行,因此,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分步标准,标准不同,分成的步骤也可能不同.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而且只能连续完成各步骤,这件事才告完成.(2)过程的确定性,把这几个步骤看做一个过程,任何一种解决方法都可归结为这几个步骤形成的过程,而无其他过程.(3)选择的均等性.对于每一个i(i=1,2,…,n-1),第i步中的每一种方法在其后续步骤(第i+1步)中,均可选用mi+1种方法中的一种.(4)解答的准确性.每一步的解答应尽可能准确,以避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程序原理及其应用程序原理I 解决一个问题(或做一件事),先将待解决的问题适当分解成程序步骤问题,最后按此程序步骤把问题解决,或把一个处理问题的“全过程”恰当地分成几个连接进行的较为简单的“分过程”,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我们在数学解题中,运用的中途点法、消点法、消数法等都是程序原理I的体现.中途点法运用程序原理I解题,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在已知与结论之间建立若干小目标或中途点,亦即把原问题分解成一些有层次顺序的小问题,逐个解决这些小问题,逐步达到一个后继一个的小目标或中途点,最后使问题解决,建立中途小目标,可采用倒推(如例1、例2)、顺推(如例3、例4等)、两头推(如例5、例6)、猜测或尝试(如例7)等手段.采用中途点法解题是我们解题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它和分解迭加一样,我们早就实践了,在学习中有相当多的数学问题都可采用中途点法解答,下面我们看几个稍难一点儿的例子.消数法求解有关代数问题时,先将题设条件中的有关常数巧妙地消去,然后根据消去常数后的式子的特点,分解变形,推演等方式获得所求的结果的方法,我们称为消数法.消点法在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中,张景中院士以他多年来发展的几何新方法(面积法)为基本工具,提出了消点思想,和周咸青、高小山合作,于1992年突破了这项难题,实现了几何定理可读性证明的自动生成.这一新方法既不以坐标为基础,也不同于传统的综合方法,而是一个以几何不变量为工具,把几何、代数逻辑和人工智能方法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开发系统.它选择几个基本的几何不变量和一套作图规则并且建立一系列与这些不变量和作图规则有关的消点公式,当命题的前提以作图语句的形式输入时,程序可调用适当的消点公式把结论中的约束关系逐个消去,最后水落石出,消点的过程记录与消点公式相结合,就是一个具有几何意义的证明过程.基于此法所编的程序,已在微机上对数以百计的困难的几何定理完全自动生成了简短的可读证明,其效率比其他方法高得多,这一成果被国际同行誉为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那样处理几何的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是自动推理领域三十年来最重要的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也可以不用计算机而由人用笔在纸上执行.这种方法我们称为证明几何问题的消点法,消点法把证明与作图联系起来,把几何推理与代数演算联系起来,使几何解题的逻辑性更强了,它结束了两千年来几何证题无定法的局面,把初等几何解题法从只运用四则运算的层次推进到代数方法的阶段.从此,几何证题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