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分析
神经康复机器手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神经康复机器手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摘要】:目的予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开展神经康复机器手对其上肢功能治疗,分组比较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时限为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63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1例)、研究组(32例),分别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训练、神经康复机器手训练,将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功能以Fugl-Meyer量表进行比较。
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予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以神经康复机器手对其上肢功能训练,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期卒中偏瘫;神经康复机器手;上肢功能脑卒中指因脑血管破裂、堵塞引发的脑部组织损伤情况,可伴部分神经纤维坏死,引发失语、口眼歪斜、偏瘫甚至死亡[1]。
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而言,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加速身体机能恢复,提升生活自理能力[2]。
常规康复训练以医院训练指导联合家庭训练护理为主,可对患者开展持续性训练,提升上肢功能及整体协调能力,但恢复周期长,内容枯燥,因此效果有限。
神经康复机器手为临床上以锻炼上肢功能的新型机器人,通过表面肌电反应加速上肢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治疗效果。
基于此,本次选取我院收治的63例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均开展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分别开展家庭、神经康复机器手康复治疗,比较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限为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63例;均为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均伴有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精神状态正常;排除近6个月内注射过肉毒素或近3个月进行过抗痉挛药物治疗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31例)、研究组(32例)。
常规组患者性别:男:女=19:12,年龄48~76岁,平均(54.15±3.26)岁;研究组患者性别:19:13,年龄51~79岁,平均(55.02±2.03)岁;两组数据相似(P>0.05);患者对治疗方式知情同意;符合医学伦理。
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年3月·第18卷·第3期·临床研究·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疗效观察苏鹏1,5,李冬静2,程露露3,5,曾斯琴4,胡婷1,杨德才1,陈瑞全2,孟思进5作者单位1.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安徽池州247100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合肥2300313.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合肥2300314.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康复保健学院湖南株洲4120125.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院,运动训练监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收稿日期2022-10-25通讯作者孟思进825049367@摘要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HSP)患者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HSP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机器人训练组(22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训练4周。
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评分、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及肩关节本体感觉评定(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
结果:2组完成本研究者均为20例。
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后2组V AS 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5),且机器人训练组V 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2组FMA-UE 评分均显著提高(P <0.05),且机器人训练组FMA-UE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均显著减小(P <0.05),且机器人训练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
结论: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常规康复训练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更有助于改善HSP 患者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本体感觉。
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2年09月至2023年03月在滨州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
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
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则是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了上肢康复机器人与镜像疗法,展开对病人的治疗。
康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等评估患者康复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得分无明显差异,在经过4周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四种量表得分都较治疗前有了显著的提升,且联合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更加显著,其恢复效果也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
结论: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的康复方式。
关键词:上肢康复机器人镜像疗法上肢运动功能1前言1.1研究背景“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1]。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高,约为60%~70%。
其发病年龄为40多岁,且男性多于女性,严重时可致患者死亡。
脑卒中后六个月的偏瘫患者,手臂功能大多没有恢复,只有5%~20%的患者完全恢复了功能[2]。
因此许多卒中后患者具有较低的上肢功能水平,而上肢能够自主活动是脑卒中患者重新获得生活独立性的主要因素,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未来的生活品质以及重返社会、家庭的信心。
2资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来源选取2022年09月至2023年03月在滨州市某医院康复科住院或门诊接受康复治疗,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
上肢机器人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上肢机器人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摘要:目的:对脑卒中患者开展上肢机器人训练,观察患者的康复效果情况。
方法:2021年1月--2022年6月为观察时间段,采用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比,普通组采用临床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采用上肢机器人训练,观察两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结果:(1)普通组和机器人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照中,治疗前评分无明显区别,治疗后普通组为54.13±3.09(分),机器人组为72.15±3.64(分),(t=17.925,p=0.010),两组结果有差异。
(2)普通组和机器人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照中,治疗前两组差别不明显,治疗后普通组评分为50.31±2.69(分),机器人组为75.31±2.88(分),(t=18.319,p=0.009),两组结果有差异。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开展上肢机器人训练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机器人;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发生肢体功能障碍的几率较高,肢体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自我护理、心理状态等造成影响,严重时还会使其出现放弃治疗、轻生等严重后果。
以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常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式,但是长期观察发现常规康复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就需要找到更加优质的康复训练方式来提升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基于此,在本组研究中对脑卒中患者开展上肢机器人训练,观察患者的康复效果情况,现将具体分析结果呈现如下[1]: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中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采用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组别分别为普通组和机器人组,普通组中纳入的组员人数为30例,30例患者中最小的为49岁,最大的为75岁,均值59.36±3.52岁,其中男性占据16例,女性占据14例;机器人组中纳入的组员人数为30例,30例患者中最小的为48岁,最大的为76岁,均值59.92±3.14岁,其中男性占据17例,女性占据13例。
上肢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分析

上肢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分析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脑卒中患者患病人数不断提升,急需将更加先进的技术引入康复治疗领域。
本文对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临床康复医学理论对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标签:脑卒中;上肢康复;机器人1 研究背景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因急性脑血管病变引起血液循环被破坏造成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是当今我国社会中老年人多发的一种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这种疾病会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丧失,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的丧失,所以极大地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期望的不断提高,对中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运动治疗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全球平均每年中风的发病比率达到200/10万。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调查表明: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居所有国家之首位,远超于美国。
根据我国现有的社会医疗水平,将近1/4的脑卒中患者会因治疗水平的限制而丧失生命,脑卒中已成为中国第一致死因素。
以“脑可塑性”为基础的康复锻炼,是早已被临床医学实践应用所证明了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传统的医疗康复训练主要是以专业康复治疗师徒手操作为主,此类方法对患者自身和病患家属及医务人员来说都是一项耗时、费力、单调乏味的工作。
而且由于我国患者众多,专业康复治疗师严重缺失(大概比例1%),使得更多患者因康复运动强度不足而导致康复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因此,有必要将机器人技术引入康复治疗领域,让机器人代替理疗师进行繁重的工作。
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对我国康复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2 上肢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康复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在康复医学应用的产物,涉及多门学科知识。
如今,康复机器人已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一款康复训练机器人MIT—MANUS,可以帮助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该设备的运动主体是五连杆机构,提供两个自由度的运动,可以辅助患者完成手臂的平面运动,可同步获取手臂运动速度、角度等参数,且能够通过微机界面对患者反馈信息。
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目的:探究上肢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1月收治的52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6例。
治疗组接受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治疗持续30 min/次。
对照组利用Bobath疗法提高患者上肢肌力,5 d/周,连续治疗8周。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MA-UE和MBI评分。
结果:经过8周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对照组Fugl-Meyer评分为(35.24±4.33)分,治疗组为(42.68±6.37)分(P<0.05);对照组MBI为(75.34±16.67)分,治疗组为(81.83±10.89)分(P<0.05)。
治疗组轻、中度上肢功能障碍的病例84.7%少于对照组42.3%(P<0.05)。
结论:治疗组在针对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能更好地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腦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发性的脑组织损伤疾病,由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所引起[1]。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发病率以接近9%的速度上升,脑卒中的致死率高,同时也有很高的致残率,其中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超过85%的脑卒中患者出现单侧瘫痪,约69%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2-4]。
这些功能障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心理疾病,导致社交障碍[5]。
目前有一些治疗上肢功能障碍的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电刺激法、生物反馈法、经颅直流电刺激法等已经用于脑卒中患者[6-8]。
通过机器人对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上肢康复机器人通过机械臂带动患者的肢体重复康复训练动作,以加速刺激和重建肢体的神经系统,从而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9-1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52例,经CT或MRI确诊,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疾病,它会对身体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得患者的肢体功能受损。
但是,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部分或全部受损的功能。
而这种康复训练中,康复机器人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
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可以代替某些传统康复手段,如手动治疗、理疗、体能训练等。
在康复转移过程中,病人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以激发神经元再生和传导路的再生。
而这种训练难度非常大,很有可能长期无法独立完成。
康复机器人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完成这样的训练,支持持续地、多次地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
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均匀的运动强度,避免过度挤压、拉伸和运动失控。
这样就能够保证训练质量的一致性,并加强患者的肌肉协调,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固定的康复中,康复机器人不仅可以优化康复训练的流程,还可以复制一些复杂的运动,并记录患者完成康复训练的数据,根据每一位患者的特殊情况逐步调整程序和持续时间。
康复机器人还可以帮助训练者识别患者的康复效果,检查和测试患者的运动情况。
这为患者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提供了可靠的评估,有利于康复训练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在康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脑损伤位置来设置特定运动模式,以配合患者的康复训练。
这样可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为更快、更有效的康复铺平道路。
同时,在康复机器人的康复训练时,也可以监测患者的情感状态,并及时安排一些相应的疼痛控制、休息和安抚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意愿和自信,让患者更乐意维持合理运动,更积极地进行康复训练。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的康复率明显提高,康复时间也可以缩短。
总之,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提供无限可靠的康复训练工具,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效率,降低通常康复中的心理疾患。
最终提高康复的成功率,帮助更多康复者回归正常生活。
Rood技术结合上肢机器人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Rood技术结合上肢机器人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Rood技术,并结合上肢机器人技术的治疗,分析两者相结合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康复的过程进行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符合临床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人。
将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Rood技术结合上肢机器人技术,单次治疗总时长各60分钟,疗程为4周,每周6次,每天1次。
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病人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使用FMA-UE、MBI、MAS和Carrol评定。
结果:Rood技术结合上肢机器人技术组和常规康复组经过4周的康复治疗后,两个组之间的MAS评分和其他评估和治疗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
实验组的FMA-UE评分、MBI评分和Carrol手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相比,Rood技术结合上肢机器人技术训练可更好的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且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关键词:Rood技术上肢机器人技术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1山东协和学院本科毕业论文1前言1.1 研究背景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这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它属于脑血管阻塞或者破裂,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从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缺血性卒中,另一种是出血性卒中[1]。
脑卒中是导致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2]。
由于脑部病变所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一般会给人们带来很重的伤害,有可能还会危及生命。
当前,对于肢体瘫痪的治疗,采用药物进行保守疗法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根据调查显示,大约有50%到70%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的2到4年内,还会残留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这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参与和休闲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令双熊国兰秦云美李春芳邵玲张彤彤
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10期
摘; ;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脑卒中患者也随之增加,脑卒中成为中国当前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帮助,上肢康复机器人有利于提高患者上肢肢体功能的重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其重返社会。
文章以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作用效果的分析为出发点,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法的研究方法,其中,调查问卷方法以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总发放200份,有效收回195份。
关键词:上肢康复机器人;脑卒中;偏瘫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患者就占全国人口数的3%~10%。
若按中国13亿人口计算,患脑卒中的人数达390万~1 300万[1]。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仍然严峻,且趋于年轻化,会造成偏瘫致残。
可见,康复机器人在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 上肢康复机器人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走向
1.1; 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已出现相关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外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发展较全面。
中国对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也有一些成效。
在市场上,中国的康复机器人应用于三甲医院、社区康复医院、军区医院等。
随着国家政策扶持,低于三级甲等的医院都需设置康复治疗室,为康复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当前,中国人口的特点中包括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随着脑卒中患者的增多,致残率增高,其指、腕、肘、肩等关节都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上肢肌力情况、关节活动度、是否能完成精细动作等都存在相应的问题。
在以往,患者的康复是由康复治疗师操作,在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辅助下共同完成,既耗费劳动力,治疗效果也不佳。
随着中国在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探索中,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减轻了劳动力,治疗效果也有显著提高。
1.2; 在国内外的未来走向
在中國,新增的脑卒中患者每年超过200万人,死于脑卒中疾病的每年超过150万人,且随着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脑卒中患者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
由此可见,脑卒中已成为中国较为关注的疾病。
脑卒中患者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上肢康复机器人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致力于康复医学。
在2019年8月底,举行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进行了关于康复机器人的学术交流。
上海傅利叶智能研究出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可通过玩游戏分别对腕关节、肩关节等进行康复训练,增加其趣味性,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
在本次问卷中,有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