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学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1.简介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量子力学历史和发展的简介:•早期量子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辐射现象和黑体辐射问题,开始怀疑经典物理学的适用性。

麦克斯∙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在这个阶段,德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粒子(如电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设,即波粒二象性。

这一假设通过实验证明,如电子衍射实验,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用于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和行为。

这个方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能级和谱线,奠定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不确定性原理的发现: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测量过程中,无法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和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子力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解释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核物理现象、固体物理、粒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现象,并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是科学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和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2.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的解释在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是两个核心概念,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提出了挑战,下面是它们的解释:•波粒二象性:根据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波的特性。

这意味着微观粒子既可以像粒子一样具有局部位置和动量,也可以像波一样展现出干涉和衍射的现象。

这种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可以通过德布罗意的波动假设来理解。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设,微观粒子具有与其动量相对应的波长,这与光波的性质相似。

量子物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物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量子物理学的历史与发展量子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探索了微观世界的奇妙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带您回顾量子物理学的历史,了解其发展过程以及对科学和技术的重大影响。

量子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一系列实验和理论突破。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即能量的辐射和吸收是以离散的方式进行的。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后,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他认为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还具有粒子性,即光子。

这一观点引发了物理学界的巨大关注,也为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原子模型,他将电子的运动限制在特定的轨道上,并引入了能级的概念。

这一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中的谱线,为原子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

然而,玻尔模型仍然无法解释一些实验现象,比如光谱的细结构和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国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了波动力学理论,即薛定谔方程。

这个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演化和测量结果的概率分布,成为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

在薛定谔方程的基础上,量子力学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不确定性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

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对于某些物理量,比如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准确确定其数值,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

除了理论的发展,实验也在推动量子物理学的进步。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森和杰曼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电子的干涉现象,这一实验证实了电子具有波动性。

随后,英国物理学家戴维斯和杨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子的自旋,进一步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巨大潜力。

量子力学不仅解释了微观世界的规律,还为诸多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例如,量子力学在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等领域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量子物理学发展历史

量子物理学发展历史

海森堡矩阵力学的创立
20世纪20年代初,为量子论创立做出过杰出贡献 的主要有3个研究中心:德国的慕尼黑大学(索末 菲)、哥廷根大学(普朗克、玻恩)以及丹麦的哥本 哈根大学(玻尔及哥本哈根学派)。这三个研究中心 是当时各国物理学研究者向往的“圣地”。海森堡有 幸在这3个研究中心都曾经学习、工作过,受到多位 名师的悉心指导。他后来曾说:"在索末菲那里学了物 理,玻恩那里学了数学,玻尔那里学了哲学。"
但是当时的物理学家几乎都不熟悉矩阵运算,因此这 方面的困难重重。几天后,玻恩见到两年前的助手泡 利,表示希望他来同自己合作攻下这个难题,出乎意 料的是,已经由于提出“不相容原理”等贡献而变得 出名的泡利反应冷淡。一次偶然的机会,玻恩遇见了 年轻的数学家约丹,请求合作。约丹正是这方面的内 行,欣然应允。1925年9月,玻恩和约丹联名发表了 《论量子力学》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们不仅采用了 海森堡的方式,把广义坐标q 和广义动量p 用矩阵表示, 而且从量子化条件出发,利用对应原理,得出q 和p 的 对易关系(称为“强量子条件” )为
海森堡甚至对玻尔的旧量子论提出了怀疑, 他指出 “ …电子的周期性轨道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直接观 测到的, 不过是分立的定态能量和谱线强度, 也许还 有相应的振幅与相位, 但绝不是电子的轨道。唯一的 出路是建立新型的力学, 其中分立的定态概念是基本 的, 而电子轨道概念看来是应当抛弃的。” 因此,基于上述原则,海森堡在论文中只考虑了 光谱线频率和决定谱线强度的振幅等可观察量。
振子(黑体的分子、原子)辐射或吸收能量时, 只能是能量子的整数倍,或者振子的能量是一份一 份的辐射或吸收,即振子能量变化也是不连续的。
经典物理学的信条之一就是一切过程和一切物理 量都是连续的,连续性又是微积分的核心思想,而 微积分是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数学工具。微积分的 发明人莱布尼兹(1646年-1716年)曾明确指出:如果我 们对连续性原理提出疑问,那么世界将会出现许多 间隙,而这条间隙就会将这条具有充分理由的普遍 原理推翻,结果迫使我们不得不乞求奇迹或纯粹的 机遇来解释自然现象了。普朗克引入不连续的能量 子突破了经典物理的连续性原理。正是这一点被认 为是量子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微观领域的物质和能量的行为规律。

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原子和分子的行为,但是经典物理学并不能解释这些微观领域的现象,于是量子力学就被提出来了。

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波动力学阶段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化假设,即能量是量子化的,也就是说能量只能存在于长为h的不连续的能量量子中。

这一假设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连续性的假设,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假说,即物质不仅具有粒子的性质,同时也具有波动的性质。

这个假说解释了一些微观领域的现象,如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成为量子力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波恩和海森堡等人在德布罗意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相应的波动力学,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结构。

二、矩阵力学阶段1925年,海森堡和约旦等人提出了矩阵力学,这是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它说明了物理量如何通过测量来测量,同时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即无法同时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三、波恩统计力学阶段1926年,波恩提出了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了原子内部运动的问题。

他提出了概率波函数的概念,并对其作出了一些论证。

此外,他还对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量子力学不是描述自然的完整理论,而是对一些确定问题的理论描述。

四、量子力学的完善阶段1927年,波尔在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上发表了著名的“科学是一个特殊的观察者”的文章,这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2年,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它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成为理论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此外,量子力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半导体、材料科学和生物物理学等领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量子力学已经发展了一个世纪之久,但它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例如解释量子纠缠、重正化等问题。

量子力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未来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领域。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以下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发展里程碑:1. 波动理论:19世纪末,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爱尔兰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对光的传播进行了详细研究。

这奠定了波动理论的基础。

2. 光量子假说: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认为光是由一个个离散的能量包(即光子)组成的。

这一假说在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方面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3. 康普顿散射: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进行了关于X射线与电子相互作用的实验,发现X射线与电子碰撞后会发生散射现象,并且散射光的波长发生了变化。

这一发现验证了光具有粒子性质,并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4. 德布罗意假说: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他的物质波假说。

他认为,物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质,波长与动量成反比。

德布罗意的假说后来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巩固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5. 薛定谔方程: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描述了量子力学中粒子的波函数演化。

这一方程成为了量子力学的核心。

6. 测不准原理: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指出无法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改变了人们对物理观测的理解,突出了观测与粒子之间的不可分割性。

7. 玻尔模型:1927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个成功模型-玻尔模型。

该模型基于能级和量子跃迁的概念,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8. 标准模型:自1920年代以来,许多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玻尔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和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的发展,形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框架。

目前,量子力学已经与相对论等其他物理学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标准模型,成为理解微观物质行为的重要理论。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它的历史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时期:
1.早期量子理论: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对于原子和辐射现象的研究中遇
到了一些难题,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原子谱线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量子概念,如能量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

2.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建立:1925年至1926年间,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
克等科学家分别独立提出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两种描述量子系统的数学形式。

矩阵力学强调通过矩阵运算来计算系统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而波动力学则将波函数引入描述量子系统的状态。

3.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
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无法同时确定它们的精确值。

这一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上的不确定性和测量的局限性。

4.量子力学的统一表述:1928年至1932年间,狄拉克等科学家通过引入量子
力学的波函数和算符形式,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进行了统一。

这一统一表述被称为量子力学的第二次量子化。

5.发展和应用: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解决了许多问题,并
在其基础上推导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和定理,如量子力学中的态叠加、纠缠、量子力学力学量的算符表示和观测值计算等。

量子力学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包括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科学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量子力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量子引力和量子计算等。

因此,对于量子力学的研究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

它们是在二十世纪头30年发生的物理学革命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且也是这场革命的主要标志和直接的成果,量子论的诞生成了物理学革命的第一声号角。

经过许多物理学家不分民族和国籍的国际合作,在1927年它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是人类洞察自然所取得的富有革命精神和极有成效的科学成果,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相对论作为时空的物理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以往的时空观念,那么量子论则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实践,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又一次深化。

它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修正,影响到人类对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的看法。

量子论的创立经历了从旧量子论到量子力学的近30年的历程。

量子力学产生以前的量子论通常称旧量子论。

它的主要内容是相继出现的普朗克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热辐射研究和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十九世纪中叶,冶金工业的向前发展所要求的高温测量技术推动了热辐射的研究。

已经成为欧洲工业强国的德国有许多物理学家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

德国成为热辐射研究的发源地。

所谓热辐射就是物体被加热时发出的电磁波。

所有的热物体都会发出热辐射。

凝聚态物质(固体和液体)发生的连续辐射很强地依赖它的温度。

一个物体被加热从暗到发光,从发红光到黄光、蓝光直至白光。

1859年,柏林大学教授基尔霍夫(1824—1887年)根据实验的启发,提出用黑体作为理想模型来研究热辐射。

所谓黑体是指一种能够完全吸收投射在它上面的辐射而全无反射和透射的,看上去全黑的理想物体。

1895年,维恩(1864—1928年)从理论分析得出,一个带有小孔的空腔的热辐射性能可以看作一个黑体。

实验表明这样的黑体所发射的辐射的能量密度只与它的温度和频率有关,而与它的形状及其组成的物质无关。

黑体在任何给定的温度发射出特征频率的光谱。

这光谱包括一切频率,但和频率相联系的强度却不同。

量子物理发展简史

量子物理发展简史
精品文档
爱因斯坦光子假说
电磁场和物质相互交换的能量不是连续分布的 ,
而是集中在一些叫光子(或光量子)的粒子上。
光子仍保持频率及波长的概念。
光子的能量E正比于其频率
E hv
精品文档
爱因斯坦公式 (1)
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消耗 在电子逸出功,另一部分变为光电子的动能。
hv Em
精品文档
就好像把 x 变成 2 x 一样, 我们经常需要把 (x, y) 变成 (2 x + y, x - 3 y) 之类的东西, 这就叫做线性变换。于是才想 到定义矩阵乘法,用于表示一 切线性变换。几何上看,把平 面上的每个点 (x, y) 都变到 (2 x + y, x - 3 y) 的位置上去, 效果就相当于对这个平面进行 了一个“线性的拉扯”。
海森堡的方式,把广义坐标q 和广义动量p 用矩阵表示, 而且从量子化条件出发,利用对应原理,得出q 和p 的
对易关系(称为“强量子条件” )为
pqqp i I (I为单位矩阵)
精品文档
1925年底,玻恩、约丹和海森堡合作发表 论文《关于量子力学Ⅱ》,把以前的结果推广到多 自由度和有简并的情况,系统地论述了本征值问题、 定态微扰和含时间的定态微扰,导出了动量和角动 量守恒定律,以及强度公式和选择定则,还讨论了 塞曼效应等问题,从而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文 章全面阐述了矩阵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宣告新的量 子力学—矩阵力学诞生了。
精品文档
例如,当量子数很大时,原子中电子的相邻轨道比 较接近,它们的绕转频率几乎相同,根据经典电动 力学,这时发光频率应当等于电子的绕转频率。这 种量子数很大,且以普朗克常数h表征的分立效应 不明显而接近连续的极限时,应当适用经典物理学 的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力学理论可以成功的描述微观世界的物体(例如原子 以及基本粒子),而宏观的物体(例如弹簧、电阻等)则可以 用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所描述。矛盾在于,同一个物理世 界,仅仅因为物体大小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两个理论来描述, 这显然是荒谬的。这一矛盾就是玻尔阐述对应原理的初衷,即 在系统“大”的情况下,经典物理学可以认为是量子物理学的 一个近似。
海森堡矩阵力学的创立
20世纪20年代初,为量子论创立做出过杰出贡献 的主要有3个研究中心:德国的慕尼黑大学(索末 菲)、哥廷根大学(普朗克、玻恩)以及丹麦的哥本 哈根大学(玻尔及哥本哈根学派)。这三个研究中心 是当时各国物理学研究者向往的“圣地”。海森堡有 幸在这3个研究中心都曾经学习、工作过,受到多位 名师的悉心指导。他后来曾说:"在索末菲那里学了物 理,玻恩那里学了数学,玻尔那里学了哲学。"
1920年海森堡考入慕尼黑大学,师从索末菲攻读 理论物理学,在索末菲的指导下,主要是在玻尔-索 末菲原子模型的基础上从事反常塞曼效应的研究。
1922年6月哥廷根大学的玻恩等邀请玻尔作系列 演讲,索末菲应邀参加,海森堡亦随同前往。在一 次演讲后的讨论中,年方21岁的他勇敢地站起来对 玻尔的观点提出质询,并与之进行辩论。此时玻尔 表现出了一代宗师的博大胸怀,并未因年轻人的直 言而感不快,相反还约海森堡当日下午一同散步, 以便继续讨论,这次散步中的长谈对海森堡的启发 很大,他认为这是他科学上成长的起点。玻尔对这 位年轻的学者印象深刻,邀请他和泡利(此时还是玻 恩的助手)在适当的时候到哥本哈根去作研究,同时 也建议他早日争取到哥廷根向玻恩学习。
例如,当量子数很大时,原子中电子的相邻轨道比 较接近,它们的绕转频率几乎相同,根据经典电动 力学,这时发光频率应当等于电子的绕转频率。这 种量子数很大,且以普朗克常数h表征的分立效应 不明显而接近连续的极限时,应当适用经典物理学 的描述。
对应原理一直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的 一重要的个指导思想,至今也是量子力学中的一 个指导性原则**,正是在对应原理的指引下,在 1925年的夏天,海森堡创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种 数学程式---矩阵力学。
海森堡甚至对玻尔的旧量子论提出了怀疑, 他指出 “ …电子的周期性轨道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直接观 测到的, 不过是分立的定态能量和谱线强度, 也许还 有相应的振幅与相位, 但绝不是电子的轨道。唯一的 出路是建立新型的力学, 其中分立的定态概念是基本 的, 而电子轨道概念看来是应当抛弃的。”
因此,基于上述原则,海森堡在论文中只考虑了 光谱线频率和决定谱线强度的振幅等可观察量。
(这个式子中只 出现可观察量频 率和振幅)
因此在量子论中,坐标的所有傅里叶分量
An,n , 1,2,3,... 代表一个二维的数集。
即量子论中的力学量x与一个二维数集{xmn}对应,
这个数集其实就是令海森堡困惑的“矩阵”。
动量p=dx/dt,因此量子论中的动量也和一个
二维数集{pmn},即矩阵对应。进一步,描写电子运 动的其他力学量,如动能、角动量等都可以写成x 和p的函数,因此,量子论中的力学量用一个二维 数集(矩阵)表示;而且力学量之间的乘法关系 不可对易:
学诞生的标志!
1905年,A.爱因斯坦提 出光量子(光子)假说,成 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在此 基础上,于1909年进一步提 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1913年,N.玻尔(18851962)提出定态跃迁假设, 建立了原子中电子运动的量 子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 光谱结构。
量子物理学的三大最基本的假设 能量量子化、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以及微观粒子状态变化具 有定态跃迁性质;
一、初级阶段----旧量子论时期 (1900-1924)
这一时期标志性事件和代表人物:
1900年,为了解决黑体辐 射问题,M.普朗克(18581947)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 开创了量子论时代。
经典物理学的信条之一就是一切过程和一切物理 量都是连续的,连续性又是微积分的核心思想,而 微积分是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数学工具。微积分的 发明人莱布尼兹曾明确指出:如果我们对连续性原 理提出疑问,那么世界将会出现许多间隙,而这条 间隙就会将这条具有充分理由的普遍原理推翻,结 果迫使我们不得不乞求奇迹或纯粹的机遇来解释自 然现象了。普朗克引入不连续的能量子突破了经典 物理的连续性原理。正是这一点被认为是量子物理
1923年3月,海森堡重新回到慕尼黑大学继续完 成学业,7月份通过了博士学位的答辩。在答辩会 上,答辩委员会主席,早已获得若贝尔奖的物理学 家维恩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与论文无多大关系的问题, 海森堡都未能给出满意的回答。尽管答辩不理想, 玻恩仍然希望海森堡拿到博士学位后,去做他的助 手,接替已经离开的泡利(去了玻尔那里)。因此, 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海森堡又到了哥廷根,做了玻 恩的助手。在哥廷根期间,1924年春到1925年4月, 海森堡去了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的研究所,做一年的 访问学者。在这里海森堡有机会聆听玻尔的教诲, 并同克拉默斯合作研究光的色散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物理系 刘子龙
推荐教材:
《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参考书目:
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苏汝铿,《量子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张永德,《量子力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 金尚年,《量子力学的物理基础和哲学背景》,复旦大学出
论运动学与动力学关系的量子理 论再解释,海森堡,1925
关于量子力学I,波恩和约当, 1925
关于量子力学II,波恩、海森堡和 约当,1925
矩阵 力学 奠基 之作
史称“一人文章”、“二人文章”、“三人文章”
返回
德布罗意和物质波
德布罗意 1892年出生于法国的贵
族家庭,其家族为法国王朝效力了二 百多年,其父曾任法国的财政部长, 其兄莫莱斯.德布罗意是一位研究X射 线的知名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学时 学的是中世纪历史,获巴黎大学文学 学士学位。出于对物理学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转 攻理论物理,师从物理学名家朗之万,在后者的指导 下攻读博士学位。由于提出物质波理论荣获1929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② 对应原理 把原子作为周期系统来分析, 其运 动状态就可以用傅立叶级数描述为一系列谐振子的 运动的迭加。在经典力学中,电子坐标x(t)的傅里 叶级数表示:
x n,t
A n eint
A n ein, t
这里A为振幅,为角频率,且 n, n
在量子论中,角频率由下式给出:
n,n
En
在这篇论文中,海森堡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① 可观察性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 在理论上应该抛弃 那些原则上不可观测的量, 而直接采用可以观测量来建 立理论。对于原子结构这个微观系统海森堡认为“ 电 子在原子中的轨道是观察不到的(因而缺乏严格的物 理基础), 但是从原子发出来的光, …., 则我们可以直 接求出其频率及振幅。知道了振动数和振幅的全体, 那 就等于是在迄今的物理学中知道了电子的轨道。”
xy yx (海森堡乘法规则)
当海森堡发现这种奇怪的不对易的乘法关系之后 深感不安,他坦率地承认:"xy不等于yx这一事实, 当时对我来说是很讨厌的。我认为在整个方案中这 是惟一的困难,否则我将非常快活。"玻恩开始也难 以理解海森堡的乘法规则,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 他想起这正是大学时学过的矩阵的乘法运算规则, 从而认出海森堡的数集就是矩阵元。他认识到了海 森堡论文的重要性,立即推荐到《物理杂志》予以 发表。当时海森堡已到英国剑桥访问去了,玻恩即 刻着手运用矩阵方法为海森堡的理论建立严密的数 学基础。
En h
(i.e.量子态n态到n- 态的跃迁频率)
根据对应原理,经典量ω(n ,α) , Aα(n) 和量子论的量
ωn ,n - α, An ,n - α相互对应:
n, n,n A n An,n (量子跃迁振幅)
对应之后,得到量子论中电子坐标的傅里叶级数:
x t
A ein,nt n ,n
1925年5月,海森堡因患季节性的花粉过敏症向玻 恩请假半个月,到北海的赫尔兰岛疗养,在这里海森 堡开始反思玻尔的旧量子论所面临的困境:玻尔的量 子论中仍然保留了像电子轨道(不可观测量)这样的 经典图象,有些地方还需要运用经典物理学定律---对 应原理的使用,表明玻尔的理论远不是完善的理论, 在解决进一步的问题时,还需要回过头来依靠经典物 理学的拐杖,因此玻尔的量子论只能是经典力学和新 的动力学—量子力学之间的过渡理论。海森堡突然想 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当物理学家试图解决原则 性难题时,必须考虑的是可观察量。”终于有了灵感, 他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解决办法,并把他的想法整理成 论文--矩阵力学的开山之作--《论运动学与力学关系的 量子理论再解释》,提交给了玻恩。
✓ 另一条主线是沿着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理 论发展,直接导致1924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以 及1926年薛定谔波动力学(以薛定谔方程为代表) 形式的量子力学的诞生;
对应原理
对应原理是玻尔在研究氢原子问题时提出来的。
在大量子数极限下,量子理论的结果应当趋近于经典 物理学的结果,或者说“量子理论和经典理论有形式 上的相似”。 ---对应原理
海森堡的方式,把广义坐标q 和广义动量p 用矩阵表示, 而且从量子化条件出发,利用对应原理,得出q 和p 的
对易关系(称为“强量子条件” )为
pq qp

h i
I
(I为单位矩阵)
1925年底,玻恩、约丹和海森堡合作发表论 文《关于量子力学Ⅱ》,把以前的结果推广到多自 由度和有简并的情况,系统地论述了本征值问题、 定态微扰和含时间的定态微扰,导出了动量和角动 量守恒定律,以及强度公式和选择定则,还讨论了 塞曼效应等问题,从而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文 章全面阐述了矩阵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宣告新的量 子力学—矩阵力学诞生了。
德布罗意是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的坚定追随者, 但同时也感到光量子理论仍然没有解决光的粒子说 和波动说之间的分歧,只是使粒子说重新抬头而已。 因此德布罗意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给光的波动性和粒 子性一个统一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