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的论治及体会(精)
崩漏诊治心得

崩漏诊治心得
在医疗工作中,崩漏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女性中更加普遍。
在处理崩漏病人时,医护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并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崩漏的病因和分类。
崩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崩漏多发生在女性青春期前和更年期后,而继发性崩漏则是由于生殖系统的病变、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的。
在诊断时要注意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病史等。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检和检查。
包括盆底肌肉力量、子宫大小和位置、宫颈情况、尿道括约肌功能检查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程度。
最后,我们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一些调节激素水平的药物,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等。
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声波和艾灸等,主要帮助患者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和改善尿失禁等问题。
手术治疗则是一些严重病例的选择,如宫颈环扎术、阴道升高术等。
总之,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以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服务。
- 1 -。
崩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崩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崩漏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而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
本病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是因肾——天葵——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可导致不孕症。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也可参照本病辩证治疗。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损伤的常见原因有肾阴虚、肾阳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中医学认为,胞宫生理是亦藏亦泄,藏泄有时。
肝郁气滞,热灼津液,外感寒邪。
久居湿地,寒凝经脉,出血日久,离经之血瘀阻胞宫,气虚运血无力,手术损伤胞宫,胞脉,刮宫不净,瘀血残留等原因,都可引起冲人气血失调,胞脉瘀阻,恶血不祛,新血难以归经,子宫藏泄失度导致崩漏。
正如唐容用《血证论》所云:“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
旧血即瘀血,此血不祛,便阻化机。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瘀血导致出血,出血加重瘀血,血瘀既是崩漏的致病因素,又是各证型的共同病理产物。
【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要点1、病史:注意患者的年龄及月经史,尤须询问以往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有无异常,有无崩漏史,询问有无精神创伤史、孕产史,生殖器炎症和生殖器肿瘤病史,有无使用避孕药物、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
有无口服避孕药或其它激素,还应询问有无内科出血病史。
2、症状: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优势持续行经时间超过半个月以上,甚或数月难净;血量时多时少,出血常发生在短期停经之后,或伴白带增多、不孕、癓瘕等证候。
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爆发不止或淋漓不尽;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3、妇科检查:应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发现子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应按该病论治。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生;生殖器炎症者,可见炎症体征;妇科肿瘤者,可有子宫体增大,质硬或形态的改变,或附件有囊性或实性包块。
崩漏-中医辨证治疗

肾虚型
【证见】
经乱无期,阴道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如崩,或崩与漏交替出现。经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多,心烦多梦,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发育不良。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崩漏的主证是出血,故辨证时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舌脉及证候,辨其虚、实、寒、热。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热证多而寒证少。然而,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崩与漏亦不相同,久崩多虚,久漏多瘀。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辨证的重要参考。如青春期崩漏,多肾虚或血热;育龄期崩漏,多肝郁或血热,更年期崩漏,则多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又多挟血瘀。
处方: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乌贼骨20克,茜草根15克,三七末3克(冲服),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益母草30克,党参30克,香附子10克。水煎服。
血瘀致崩漏者,临床并非少见。必须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寒者,可选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以温经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长期崩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必须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方药】
1、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5克,白芍20克,山药30克,川续断15克,黄芩15克,黄柏10克,甘草9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地榆30克,麦冬15克,水煎服。
血热致崩漏虚热多,实热较少。加属实热,可去川续断、熟地黄。女贞子,加焦山栀15克、生藕节30克、贯众20克,以清热凉血止血。热邪伤阴耗气,失血亦伤阴伤气,故宜适量配以养阴益气之生脉散,以清热凉血,益气养阴。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见血热致崩,虚热、实热均有。临床还有郁热或湿热之邪,导致血海不宁,崩漏不止者,当随证加减。
崩漏的辨证论治及体会3

崩漏的辨证论治及体会3③补而止之:因肾、肝、脾虚能致崩漏,气虚、冲任亏损亦可致崩漏,暴崩久漏后也可成气血两虚或阴阳两虚。
“虚者补而止之”是对脏腑、冲任、气血、阴阳的虚损所致崩漏的治法,如肝肾阴虚的治疗应滋肾阴涵肝木,常用左归丸、二至丸;脾肾阳虚宜温补脾肾,常用右归丸去附、桂、归,加入黄芪、党参、白术、炮姜等,以补肾健脾,益气摄血,在补肾法中,还可适当加入一些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如鹿角胶、阿胶、紫河车、龟板等。
④泻而止之:是据“实则泻之”原则,针对气滞血瘀之实证,即采用“通因通用”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崩漏中夹有瘀症者,在选择活血祛瘀药时,既有活血又能止血化瘀生新之品,如蒲黄、益母草、三七等,常用方为失笑散。
但瘀血不是崩漏的全过程,而是疾病的某一阶段,血止后则随症治疗,以达到化瘀而不伤正。
2.3 复旧是恢复气血,调整和巩固月经周期,防其复发为目的,此法用于血止之后,及时补其精血,恢复机能,巩固疗效,以调补肝、脾、肾为原则,特别是益肾为主。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冲任之本与月经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补肾在治疗崩漏后期及调整月经周期至关重要。
肝有谓“女子之先天”之说,是指肝主疏泄司血海,胞宫的充盈、溢泄与肝之气机调畅顺达有很大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所以补脾在治疗崩漏后期恢复气血甚为重要。
3 体会崩漏一证,为月经的期、量严重紊乱的一类月经病,临床以区别于其他病症所致的似崩似漏的阴道出血症。
本病病因复杂,病机随变,证型错综复杂,临床以虚证居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实证较少;热证较多而寒证较少,“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实热也转变为虚热。
治疗崩漏,急则治其标,健脾补气摄血为要,注意止血而不留瘀;缓则治其本,重在补肾调肝。
新病症轻,病在气血,着重气血辨证(气滞、气虚、血热、血瘀),以调理气血为主。
久病重病,病在脏腑(肝、脾、肾),以调补肝、脾、肾为主,同时治疗上须顾及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和肾气盛衰的特点:青春期肾气初盛,机体尚未完全成熟,影响冲任,治以补肾为主;中年妇女因经、孕、产、乳易伤于血,肝为藏血之脏,常为肝血不足、气血不畅,则应调养肝脾为主;更年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气血皆虚,当益血之源,脾统血主运化,故重在健脾补肾。
崩漏的论治及体会

崩漏的论治及体会崩漏是指经血非时而至,忽然大下谓之崩,又称为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又称为漏下或经漏,二者同属于子宫不正常出血,常交替出现,也可相互转化,故统称为崩漏,本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可突然发作,也可由月经不调发展而来,由于常出现反复出血,易导致贫血,可严重影响妇女身体健康及劳动学习等日常生活。
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二脉受损,不能制约经血,致使经血从胞宫非时而下。
《诸病源侯论》专立有“崩中漏下侯”指出“冲任二脉虚损,不能制约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明确指出了本病病机。
常见病因分为血热、肾虚、脾虚、血瘀。
具体阐述如下;1.血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分虚热,实热。
虚热;患者平素阴虚或由于失血久病等原因导致阴伤,心肝失去濡养,造成虚火内炽而扰动血海,故下血,而血崩致使阴血更亏,冲任更伤,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反复难愈,实热;素体阴盛易动肝火,或平素抑郁久而化火,或感爱热邪,过食辛辣之品均可助阴化热酿成实火,伏于冲任扰动血海。
热迫血行。
2.肾虚;先天不足,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或更年期妇女天癸渐竭,或手术不当损伤胞宫冲任致肾虚。
肾阴虚不能固闭真阴,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致崩漏;肾阴虚不能镇守相火,相火妄动迫血妄行造成崩漏。
3.脾虚;脾主统血,忧思过度,饮食劳倦均可损伤脾气,导致脾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造成崩漏。
4.血瘀;七情所伤,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复感寒邪以致成淤,淤血阻于冲任二脉,血不归经发为崩漏。
综上所述,崩漏发病机理复杂,常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属妇科难证,重症,冲任二脉与肝、脾,肾关系甚为密切,但以肾气为主,因为冲任二脉的充盛及肝脾相互作用都是在肾气的推动下维持着相互之间的平衡状态,所以可能说崩漏的原始动因是肾的阴阳失调,因此本病在调整月经周期时应以补肾为主。
诊断要点;崩漏的发病主要以月经的经量发生紊乱为特点。
主要依据是月经无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有甚者数月不净(1)血热特点为经血非时暴下或量少淋漓,虚热者见血色鲜红质稠,心烦潮热,尿少且黄,大便干结,苔薄黄,脉细数;实热者多见血色深红质稠,口渴,心烦发热,尿黄便干,苔黄或黄腻,脉洪数,(2)肾虚以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为主要特点。
崩漏辨证论治体会

不 可截 然分 割 , “ 守病机 ” 参 合 临床见 症 。 要 谨 ,
2 1 塞 流 为 急 则 治 其 标 之 法 , 之 势 急 宜 固 . 崩 脱 ,有 形之 血不 能骤 生 , 形 之气 所 当急 固” “ 无 。傅青 主
杂 , 病 因多 端病 变 非 一脏 受 累 , 疗 颇 为 棘 手 , 于 且 治 难
一
少 理 论 和经 验 , 明 ・ 约 之提 出 的塞 流 、 源 、 旧 如 方 澄 复 治 崩大 法 , 至今为 临 床治崩 所 遵循 。笔 者体 会 , 漏 论 崩
治 仍 应 本 着 “ 则 治 其 标 , 则 治其 本 ” 急 缓 的原 则 ,三 法
( - 9现代 的功 能性 子 宫 出血 相 似 ) 。经 血非 时崩 下 不止
中 使用 。叶天 士 云 : 留得一 分 自家 之 血 , 留得 一 分 “ 便
气 ”, 留得 一分 自家之 血 , “ 即减 一分 上 升 之火 ” 。在 大 出血 的情况 下 , 以止血 为第 一要 务 , 当 然止 血之 法 必须
陕西 中医 2 0 年 第 3 09 O卷第 3期
39 7
・
百 家论 医 ・
崩 漏 辨证 论 治体 会
崩漏 , 在《 早 内经 》 中就 有 论 述 : 阴 虚 阳博 谓 之 “
2 审因论 治 谨 守 病 机 崩 漏 是 以下 血 为 主症 的病证 , 首先 应根 据 月经 的期 、 、 、 量 色 质变 化及 其主 要 临床 症 状 , 以辨 其 寒 、 、 、 属 性 ; 结合 兼 症 及 体 热 虚 实 再 质状况 ; 、 舌 脉辨 其病 累何经 何脏 , 在气 在血 。 床上 或 临 常可分 为 四种证 型 : 虚 、 脾 肾虚 、 血热 、 血瘀 。若 见 月经 非时 而下 , 突然 大量 出血 , 淋漓 不断 , 色淡 , 或 血 质稀 多 属脾气 或 肾气虚 。 出血 量多 或淋 漓不 尽 , 鲜而 质稠 或 色 为 肝 肾 阴虚 。若 血量 时 多 时少 , 时来 时止 或 隔 数 日不 见 , 而又 急 崩 而下 或 淋 漓不 止 者 为 血瘀 , 继 一般 而 言 , 崩 漏 虚证 多 而实 证 少 , 热证 多而 寒 证 少 ; 即使 是 火 , 亦 为虚 火 。 由于相 互 因果关 系与 干扰 因素 , 但 临床表 现往
崩漏的辨证施护体会

JMe er& P a 12 , . ,u 0 0 dTho rcVo. 3 No 6l n2 1
无菌操作规程。②每次穿刺前 , 先评估 内瘘 有无感染 、 红斑 、 皮疹 、 狭窄 、 动脉瘤以及是 否通畅。为了提高穿刺 成功率 , 延
尿毒症的治疗方案除了肾移植外 , 目前最 常用 且最重要 的治疗方法就是血 液透析 。由于尿毒症 患者做 血液透 析都 是 长期的 , 因此必须建 立 A VF才 能保 证血液 透析治疗 。 目 前 国内外多数医院均 推荐 A VF作为血液透析最理想 的血管
通 路 , F的优点是 感染 及血 栓形成 率低 , 用寿命 长 , AV 使 当 然, 注重 AVF的精心护 理 , 指导 患者提高对 AV F的 自我维 护 能力F的使 用寿命 。总
使用寿命平均为 2 3 。在 19 7例次 的血液透析 中, .年 8 出现 局部 出血 3 , 例 假性动脉瘤 1 , 例 无感染及血栓形成病例 。
4 讨 论
长 AV F的使用 寿命 , 由熟 悉患 者 内瘘血 管 吻合 部 位 、 应 走 向、 分布等情况 的责任护 士 固定 穿刺 。③ 透析结 束后 , 拔 在
出穿刺针 前 , 用消毒棉球或纱布球 按压动脉端 和静脉端 的穿 刺点 , 时间约 5 0 n用 力适 中 ,  ̄1mi, 然后用 弹力 绷带包 扎 , 松 紧度 以触及血 管搏 动为 宜 。并 嘱患者在 穿刺点 无渗 血后 及 时去 除弹力绷带 , 以防止 因压 迫时 间过长 而引起 血管 闭塞 。 对于 已有假性动脉瘤 的患 者 , 使用 弹性绷带 加 以保护 , 应 避 免动脉瘤继续扩张而发生意外破裂 。透析 当 日不可热敷 , 以 免 出现血肿 , 响 AV 影 F的进 一步 使用 。④ 透析期 间 的家庭 指导 主要包括 :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 AVF的基 本知识 , 除 消 或避免加重病情 的各种 因素 , 如避免患肢 碰撞 、 带护腕 , 患肢 袖 口宜宽松 ; 避免 内瘘穿刺 口感染 ; 止将患肢浸 湿 , 管周 禁 瘘 围皮肤保持清洁 , 皮肤 出现瘙痒 时勿用 手抓 , 如 可适 当涂 一
崩漏的辨证论治及体会1

崩漏的辨证论治及体会1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证。
所谓“疑”是历代医家对此病的概念认识尚不一致,妇女出现的阴道大量流血或持续下血,包括了许多妇科疾病所共有的症状。
“难”是临床症状易反复,证型错综复杂,且病因多端,病变非一脏受累,治疗颇为棘手,难于一时获效。
“急”是血崩如注,大量耗血,损及健康。
“重”是阴血骤虚,晕仆欲脱(出血性休克)。
崩漏的概念:在传统认识上,认为凡妇科经、带、胎、产、杂病所出现的阴道下血证,其势如崩的称崩中,淋漓不尽的称漏下,并将有阴道出血的多种妇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等)出现阴道出血的共有症状,都归属崩漏疾病范畴。
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为了有利于对崩漏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和探析,笔者认为:崩漏归类在月经疾病的范围是恰切的,而其他病证所致的似崩似漏的阴道出血证(如赤带、胎漏、产后出血、瘕、外伤出血等)则不应属此列。
即是说:崩漏是月经的期、量严重紊乱的一类月经疾病(与现代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相似)。
经血非时崩下不止或淋漓漏下不尽者称为崩漏,前者又称崩中或经崩,后者又称漏下或经漏。
1 病因病机崩漏的病因不越三因(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不离寒热虚实四纲。
《内经》将它的病机纳入阴阳之轨,提出“阴虚阳搏渭之崩”。
后代医家又补充了脏腑、气血、冲任的病理机制: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摄;肾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血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
总之,不论何种病因,致使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都可以成崩中或漏下。
崩与漏,临床表现不同,崩势急,出血量多,漏势缓,出血量少,两者可互相转化,若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
正所谓“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
“崩漏之病,本系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
崩与漏在病因上有着内在联系,互为因果,但在症状表现和区别治疗上又各异。
(邹思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漏的论治及体会(1)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而至,忽然大下谓之崩,又称为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又称为漏下或经漏,二者同属于子宫不正常出血,常交替出现,也可相互转化,故统称为崩漏,本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可突然发作,也可由月经不调发展而来,由于常出现反复出血,易导致贫血,可严重影响妇女身体健康及劳动学习等日常生活。
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二脉受损,不能制约经血,致使经血从胞宫非时而下。
《诸病源侯论》专立有“崩中漏下侯”指出“冲任二脉虚损,不能制约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明确指出了本病病机。
常见病因分为血热、肾虚、脾虚、血瘀。
具体阐述如下;
1.血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分虚热,实热。
虚热;患者平素阴虚或由于失血久病等原因导致阴伤,心肝失去濡养,造成虚火内炽而扰动血海,故下血,而血崩致使阴血更亏,冲任更伤,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反复难愈,
实热;素体阴盛易动肝火,或平素抑郁久而化火,或感爱热邪,过食辛辣之品均可助阴化热酿成实火,伏于冲任扰动血海。
热迫血行。
2.肾虚;先天不足,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或更年期妇女天癸渐竭,或手术不当损伤胞宫冲任致肾虚。
肾阴虚不能固闭真阴,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致崩漏;肾阴虚不能镇守相火,相火妄动迫血妄行造成崩漏。
3.脾虚;脾主统血,忧思过度,饮食劳倦均可损伤脾气,导致脾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造成崩漏。
4.血瘀;七情所伤,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复感寒邪以致成淤,淤血阻于冲任二脉,血不归经发为崩漏。
综上所述,崩漏发病机理复杂,常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属妇科难证,重症,冲任二脉与肝、脾,肾关系甚为密切,但以肾气为主,因为冲任二脉的充盛及肝脾相互作用都是在肾气的推动下维持着相互之间的平衡状态,所以可能说崩漏的原始动因是肾的阴阳失调,因此本病在调整月经周期时应以补肾为主。
诊断要点;崩漏的发病主要以月经的经量发生紊乱为特点。
主要依据是月经无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有甚者数月不净(1)血热特点为经血非时暴下或量少淋漓,虚热者见血色鲜红质稠,心烦潮热,尿少且黄,大便干结,苔薄黄,脉细数;实热者多见血色深红质稠,口渴,心烦发热,尿黄便干,苔黄或黄腻,脉洪数,(2)肾虚以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为主要特点。
偏阳虚者见血色淡质清,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偏阴虚者多见血色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3)脾虚特点;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不尽,色淡且质稀薄,面色晄白或面浮肢肿,神疲气短,四肢不温,纳差,舌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4)血瘀特点;经血非时而至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面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涩。
治疗崩漏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
临床时应灵活掌握塞流。
澄源,复旧三大法则。
塞流肌止血之意,急当止血防脱常采用固气摄血之法;澄源是指正本清源,也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尤为重要的
阶段,一般在止血之后,血势得以控制之时便根据不同情况辨证论治,切记不问原因概投寒凉或温补之药,或一味固涩犯虚虚实实之戒,复旧是指固本善后,治疗分为补肾、调肝,扶脾,因本病的根本原因是肾的阴阳失调,如本固则血自充,经血自调,故常用益肾固冲调经之法。
治崩漏的三大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决不能机械的截然分开,塞流需澄源,澄源为固本,治崩应提升固摄不可用辛温之剂行血,治漏则应理气养血切忌一味固涩,对崩漏的具体治疗如下:
血热之虚热证
由于阴虚失守,冲任不固,阴虚血热,热迫血而妄行。
阴虚者血量可少,热炽盛者血量则多。
尿黄便结苔黄脉细数均为虚热证表现,治当以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之法,方永保阴煎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本方永生地养阴凉血,熟地。
白芍滋阴养血,黄苓,黄柏清热止血,续断益肾止血。
山药,甘草补脾固气和中,加入沙参,五味子,麦冬以双补气阴;阿胶滋阴益血止血。
1.血热之实热证治疗
由于热盛于内,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故崩漏下血,色深红质稠,热伤胃津则口渴,热扰心神则心烦,邪热内蕴则发热,舌脉之象均为血热所致,挟温邪则见黄腻苔,根据临床表现用清热凉血,止血调经之法,方为清热固经汤加沙参。
方中有清热止血作用的黄苓、枝子、藕节及地俞;取沙参益气之功并与生地同滋阴血;阿胶养血止血,陈棕炭收敛止血,地骨皮清热止血;龟板牡蛎育阴敛血,甘草调和诸药,若证见少腹及两胁痛易怒,脉悬者可加入柴胡、夏枯草、益母草等药清肝泻热化瘀,若兼见气虚证时可加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苔黄腻者可加黄柏清热燥湿。
2.肾阳虚症的治疗
肾阳虚弱,封藏功能失调,充任失调,故月经非期妄行,量多或淋漓,阳虚经血失煦则色淡质清,其余证均为阳虚证表现。
主要以温肾固冲,止血调经之法治疗,方有右归丸去掉温血的肉桂及辛温行血的当归,加入补气摄血的黄芪,固肾涩血的覆盆子,赤石脂。
方中制附子补命门之火,壮肾气;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鹿角胶温肾气养精血固冲任;熟地、山萸肉、枸杞补养精血;山药补脾固气。
若病人为年少冲任未盛,肾气不足可加紫河车、仙茅仙灵脾补肾固冲任;若见血多挟块,色暗红,小腹冷痛者可加乳香没药来温经活血。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读书人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3.肾阴虚证的治疗
阴虚失守导致经乱无期,淋漓不尽或量多。
阴虚血热则色鲜红质稍稠,肾阴不足不能上荣于脑故头晕耳鸣,精亏则腰膝酸软,水不济火见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一阴虚表现。
治则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用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方中原有的牛膝因其可引血下行故被去掉,熟地滋阴养血,龟板益阴潜阳敛血,枸杞。
山菜萸、菟丝子、山药均可补肝肾益冲任,鹿角胶温养精血,女贞子及旱莲草共同滋养肝肾,旱莲草又有凉血止血之功,兼见咽干眩晕者可加夏枯草、牡蛎清肝泻火。
平肝潜阳;兼见心烦失眠者加夜交藤、五味子养心安神。
4.脾虚证的治疗
固脾主统血,脾虚气焰统摄无权故崩中,日久则发为漏下;气虚火不足故经血色淡而质薄;脾阳不振则面色晄白,四肢不温、纳差;中气虚故神疲气短;面浮肿及四肢肿是因脾虚不运水饮内停,溢于肌肤所致,舌脉均为脾阴不足的表现,治疗方法为补气摄血、养血调经,方用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贼骨。
方中当归辛温活血故去之,人参,白术,黄芪补气培元,固中摄血;熟地养血滋阴;黒姜温中止血加入升麻,山药,大枣补中益血,乌贼骨能固冲涩血,兼血虚者可加白芍、何首乌补血,少腹胀痛者加益母草、木香血行气止痛,久漏不止加可加荆芥炒炭止血。
5.血瘀证的治疗
因胞宫淤滞新血不安,故经血非时而下,淤血时流时瘀故经血时来时止,冲任受阻故停闭日久,蓄根而满故暴下,经血紫黑有块、腹痛及舌脉象均有淤血征象。
治当以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方为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
方中熟地能滋阴养血,当归可补血活血止痛,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四味药共奏养血和血调经之效。
蒲黄、王灵脂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加入三七粉、茜草炭化瘀止血,乌贼骨可固冲涩血而不留瘀,九味同用起到活血化瘀,止血调经之功,若见经血色红量多可干苦、苔薄乃瘀而化热加地榆、夏枯草、仙鹤草凉血止血;若下血不止可去当归、川芎加党参、仙鹤草、益母草、收敛止血且补气;兼气滞者、可加入炒川楝子、香附取其行气止痛之功。
体会
崩漏的病理机制,不外乎由于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损伤冲任,使冲任二脉不能约束其经血而造成崩漏。
临床观察本证典型者固然不少,而错综复杂,多证型兼见者亦颇多,即使同一患者因其病程时间长疾病性质也可因此改变,如初起为热,迫血妄行治宜清热止血,久则气血耗伤而转为虚,治宜补气摄血,缠绵过多,多转化为虚寒则应温寒补血,总之,治疗时不可偏执一法。
崩漏主要症候即为出血,所以治崩漏首要在于止血,但止血之道并非一味固涩,必须针对病情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手段不同,目的则一,如果一味固涩,则难免留瘀,虽然对崩漏患者,欲速止血是医患共同心愿,但应注意切勿滥用止血药,尤其是淤血内滞患者,过多使用炭类药止血,势必使淤滞之血不能畅下,新血不得归经,结果欲速则不达,轻者病情容易反复,重者会愈治愈不止。
这样对淤血的辨证就至关重要了,由于淤血所致崩漏必有淤血证的表现,如小腹胀痛,血块多且大,血块下后痛减,舌质暗红发紫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此为血瘀脉证。
倘不见血瘀脉证,只是下血块多,乃是出血过多,一时未能流出体外而使血凝聚,非属虚则为血热,若认为血瘀而攻之,则无异为落井下石,在临床上辨清是淤血内滞患者应以祛瘀畅流为务急,虽功逐之后一时血下更多更急,但淤血被去除,胞宫内膜新生,则新血得守,血自止矣。
然而,在逐瘀药中又必须注意攻中有守,免致一泻千时,不可收拾。
血止或基本止住以后,则当辩其因。
澄其源,复其因,这三期分治之法,在临床当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巩固疗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可用八珍汤、四君子汤等均为有效之方,崩漏治愈后往往月经周期不能恢复正常,多出现延期不下,不治恐怕一旦来潮仍大下不止。
在调整月经周期时,应抓住“温补肾阳”这一重要环节,因为补肾阳药可以促进卵巢功能的恢复,在温补肾阳娥同进,还应
剪顾滋补阴血,以防阳气偏胜耗及阴气。
而肾阴虚时,应以滋补肾阴为主,佐以温补肾阳之品,以免阴气偏胜损及阳气,如此相互为佐,不仅可以防止偏胜,而且可以促进疗效。
此外,本病在临床上应对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等月经病相鉴别,还应对胎漏、异位妊娠、产后病、赤带徽瘕等病予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