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1-22版: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步步高)

21-22版: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步步高)

第6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

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学生说明: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教学理念: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与步骤:学习准备: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匡超人》ppt课件(1)全面版

《匡超人》ppt课件(1)全面版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 你的独特
脱辩解
感受
执意送夫人 下乡
对待家 人的态

隐瞒婚史, 再结夫妻
置办丧事
对待儒 林旧友 的态度
潘三入狱, 恕不探望
怕承担赏罚 明之虞
误用“先 恬不知 儒”,酿成 耻自夸 笑话,不以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 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 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 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 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然而, 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 人,他善良纯净,讲孝道、重情义。
2、独特的艺术表态自然非常熟稔,一 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有疾 者霍然汗出。他的观察点是:人物、冲突。
3、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 都是讽刺小说艺术的基础。
写作练习(任选其一)
1、假如匡超人活在今天的社会,会变成什 么样的人?
2、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拜 拜!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匡超人教案范文

匡超人教案范文

匡超人教案范文教案:匡超人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匡超人》这一角色及其故事背景。

2.探讨匡超人的品质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3.提高学生对英雄和勇敢精神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重点:1.了解和分析匡超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色。

2.探究匡超人的价值观和品质。

教学难点:1.理解并评价匡超人的品质和精神。

2.归纳总结匡超人的故事背后的教训。

教学准备:1.电视或电脑播放设备。

2.《匡超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老师展示《匡超人》的图片或身穿匡超人的服装进入教室,引起学生的兴趣。

2.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匡超人是什么吗?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匡超人有哪些超能力?你们最佩服匡超人的哪一个品质?-你们觉得匡超人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Step 2:观看《匡超人》视频(20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匡超人的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

2.共同观看一段《匡超人》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匡超人的形象和故事。

3.观看完视频后,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他们对匡超人的感受和观点。

Step 3:分析匡超人的品质与价值观(30分钟)1.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匡超人所代表的品质有哪些?请写下你们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品质,并解释为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搜集证据来支持他们对于匡超人品质的选择。

3.小组展示他们的观点和证据,并与全班一同讨论匡超人的品质与价值观。

Step 4:匡超人的教训(3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匡超人故事背后的教训和意义。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出匡超人故事所传达的核心理念。

3.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总结,并老师帮助学生斟酌和完善他们的总结。

Step 5:扩展活动(20分钟)1.学生个别或小组自选其他英雄或故事,并分析其中的品质和价值观。

2.学生自由创作或选择其他媒体形式(如漫画、绘画、写作等)展示他们对于英雄和勇敢精神的理解和欣赏。

Step 6:结课反思(10分钟)1.学生个别或小组分享他们的扩展活动成果。

教学设计7: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教学设计7: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教材说明:《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

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步骤: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幻灯片显示文字)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

(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步骤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原创1:第6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原创1:第6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 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作品虽然以描写被否定人物为主要任务,但在讽刺 对象中也包着许多正面因素,所讽刺的对象有的并非一 开始就是无恶不做的坏蛋,而是科举制度造就了他们的 性格,有一个由好而坏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更深的层次 上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使人陷入罪恶的 深渊。匡超人就是一个典型。
另外,作者还将与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 式各样人物的众生相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汤县令为自己 的仕途着想,对说情人回教师父施以酷刑,终于激起
民愤,闹到按察院,汤知县仍然“大摇大摆地出堂发 落”。
《儒林外史》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 画卷,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描写对象, 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和功名利禄观念,进而否定了汉 唐以来封建士人传统的人生道路,并且通过这种批判 也揭示了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用古代道德 规范来扭转颓败世风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必将 破灭。
请求帮助的时候,他干脆用一套官话挡驾,充分表现 了他的虚伪和势利。当蒋书办对此提出质疑时,他的 语言更暴露出他一幅虚伪丑陋、忘恩负义的嘴脸。
从匡超人停妻再娶的事情上来看,匡超人本已有 妻室,但当李给谏问起,他却因自己的丈人地位低, 惟恐被人小瞧,所以回答没有。不料李给谏却把外甥 女嫁给他,他也有过踌躇,但攀龙附凤的诱惑吸引着 他,最终还是答应下来,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日子, 全把在家受苦的糟糠之妻忘在了脑后,可谓败德丧行。
吴敬梓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 举做官的道路。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 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
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 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 生了深刻的矛盾。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 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 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 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 取士,恨如仇敌。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 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课标版教材,涉及章节为《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物描写》。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匡超人》的阅读理解与分析,通过对匡超人形象、语言、行为的描写,探讨其性格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对匡超人的形象、语言、行为的具体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使学生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对匡超人的刻画,表达出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具体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匡超人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针对匡超人的形象、语言、行为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1)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有哪些?(2)作者通过对匡超人的描写,表达出怎样的社会现实?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例题,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形象特点a. 外貌b. 语言c. 行为2. 作者创作意图a. 社会现实关注b. 反思人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2. 答案:(1)描写手法:细节描写、对比描写、象征描写。

匡超人形象特点:正直、善良、勇敢、无私。

(2)作者通过对匡超人的刻画,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同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7《儒林外史》匡超人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

4.7《儒林外史》匡超人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

1.识字注音 词讼 (song ) . 盘桓 (huán ) . 贤契 (qì) . 权厝 (cuò ) . o) 拗口(à 拗断(ǎo) 执拗( niù ) 2.字形辨认 ( 1) 揖( 作揖 ) 辑( 编辑 ) 缉( 通缉 ) 楫( 舟楫 ) ( 2) 殓( 入殓 ) 敛( 收敛 ) 俭( 俭朴 ) ( 3) 讫( 言讫 ) 迄( 迄今 ) 矻( 孜孜矻矻 ) 藩 司(fān ) . 恁 地(nèn ) . 装殓 (l i àn ) .
自此, 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 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 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 照例一饮而尽, 不贪解馋, 只 求酒劲。 在酒馆既不多事, 也无闲话, 交钱喝酒, 喝完就走, 从来没赊过账。 真正的酒鬼, 都是自得其乐, 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 忽然想到, 酒婆出事那日, 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 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 他便别扭开了, 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 不清道不明了。 到底骗人不对, 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 人, 却相安无事, 都喝得挺美, 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 节选自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酒婆》)
导练目标 能运用讽刺手法针砭时弊, 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意激活 讽刺手法是指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 有时 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 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一般采用夸张、对 比的手法, 注重细节描写。 文中的细节描写, 夸张的语言, 写实手法, 是形成小说讽刺艺术的基 础。我们可以悉心揣摩文章的写法, 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匡超人曾经是一个心地纯洁的青年, 他勤奋好学, 讲孝道、重情义, 后来贪图功名富贵, 在现实的回报和前途的幻影中迷失了自己, 最终堕 入无聊、无价值的泥淖, 成为无耻之徒。作者用辛辣的讽刺, 描绘了匡超 人知道潘三坏事后的紧张, 吓唬老婆时的蛮不讲理, 停妻再娶时的厚颜 无耻, 以及点了学后的不可一世的丑恶嘴脸。 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本文 将带领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说明:《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

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学生说明: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教学理念: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与步骤:学习准备: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幻灯片显示文字)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

(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作者取材视角之独特,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步骤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五十四岁客死扬州,只因喜欢杜牧诗句“人生只合扬州老”一语成谶。

出生于世代书香官宦家庭,至其父时家境破落让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科场失利又使他对科举的腐败、士大夫阶层的堕落有了清醒的认识,最终使他彻底告别科举仕途,不再与统治阶层为伍。

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时间,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幻灯片显示文字)(图为吴敬梓纪念馆,作者摄于安徽全椒)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请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单元及课文导语。

步骤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

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那些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

唯匡超人一个便已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的痛与丑。

作者对他笔下的匡超人及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与抨击吗?阅读课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并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讨论一:课文节选部分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注意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匡超人的无耻行为为自己开脱辩解你的独特感受对待家人的态度不顾夫人肯否,执意送她去乡下隐瞒婚史,与辛小姐再婚闻夫人之死,要母亲、兄长争名份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闻潘三入监,恕不探望怕承担赏罚不明之虞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恶的人,而是一位心地善良纯净,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讨论二:小说是如何描写心地善良,却又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匡超人的?让学生回顾叙述自己从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形象。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

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

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

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

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

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

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

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

——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

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

”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

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

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全本小说总共五十五回,作者用了六回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

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兄匾纳缁崂返匚弧?BR书面作业: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准确地概括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步骤四:研读《儒林外史》,探讨作品的艺术成就问题一:作品的独特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

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问题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讽刺艺术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心态自然非常熟稔,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有疾者霍然汗出。

他观察点的特色是:一个人物,一种冲突。

周进、范进都是在八股制艺取士的舞台上扮演着悲喜剧的角色,马二先生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悲剧的人物,匡超人人性的异化则是“圣人”之徒戕害的结果。

实际上吴敬梓是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哲学巡礼。

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这些是形成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

步骤五:中外文学视野中的《儒林外史》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要为之抱不平:“《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穷极文士情态,争传写之。

(程晋芳《吴敬梓传》)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清?闲斋老人)《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它可与意大利卜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作品相抗衡。

……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之规范。

(英国《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比较研究》)吴敬梓是十八世纪现实主义的讽刺文学家。

杰作《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是以社会群丑为题材的中世纪骑士故事。

故事情节不受拘束,前后穿插贯串。

这点与蒲松林不同,而使他对作品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描写都远远超过了前人。

采用方言是他独特的写作方法,从而使小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英国?大百科全书)《儒林外史》或匡超人是怎样的呢?<palign=right>倪壮</p> 思考并写作:在你的视野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