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技术简介

定位技术简介
定位技术简介

常用定位技术简析

1.GPS

1.1.基本原理

GPS定位利用分布在轨道上的24颗卫星向专用GPS接收终端不间断发射广播消息,地面GPS终端锁定和接收至少4颗以上的卫星的信号,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由GPS终端机计算出当前的经纬度和高度。

该定位技术属于终端自主定位类型。

1.2.精度

GPS定位的经度可在米级,但由于GPS受控于美国政府和军方,因此对开放给民用的信号采用了一定的干扰算法,精度一般在100米左右。但一般在天气良好、视野开阔的情况下,GPS终端可以接收超过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因此利用一定的算法进行校正后,一般民用GPS可获得10米左右的精度(即最大误差在10米左右,日常导航定位的使用中普遍精度在2~10米范围)。

1.3.优点

●覆盖范围大,全球覆盖,因此普遍应用于导航,航海、航空、军事国防

等领域。

●精度高,一般实用精度在10米左右,在配合地面高精度差分站的情况下

精度最大可达米级甚至厘米级。(地面高精度差分站由国家测绘部门建设

和管理,一般不对民用开放)

●定位速度快,由于GPS卫星不间断发射广播信号,GPS终端可根据实际

需要实现任意频率的定位。一般常见车载GPS的定位频率为1秒。

●终端普及,价格低。目前GPS芯片已经非常普及,价格也多在200元甚

至更低,市面上大多数的智能手机也开始内置GPS芯片。

1.4.缺点

●受天气和建筑影响大。由于卫星广播的定位信号比较微弱,比较容易受

到大气电离层,云层的影响产生漂移。在城市中高层建筑较多的情况下,

受到的干扰也比较大。

●室内无法使用。室内无法接受到GPS卫星信号,因此GPS无法实现室内

定位。

●寻星和锁定卫星的时间较长。对于普通民用GPS,初次定位(冷启动情

况下)由于需要获得GPS卫星的星历和方位俯仰角等参数,耗费的时间

比较长,一般需要2~4分钟才能锁定卫星并进行定位。

●耗电量大。基于GPS定位的原理,GPS芯片和终端需要不断的进行大量

的运算,以获得经纬度信息,因此耗电量较大,导致一些依赖电池的手

持GPS终端机的续航能力较弱。

2.CellID定位

2.1.基本原理

通过采集手机所处的小区识别号(Cell-ID号)来确定用户的位置。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目前手机所属的基站来获取手机当前的位置信息(实际是基站的位置信息)。这种技术的定位精度取决于基站的覆盖半径和基站位置本身的精确度。如在南京市区,基站密度较高,CellID定位精度可以达到200米左右;而在郊区,基站密度较低,CellID定位精度只能达到一两公里。这种技术实现简单,投入成本小,是目前在无线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定位技术。

CellID定位可以是一种终端主动定位技术,也可以是一种网络侧定位技术。

作为终端主动定位技术时,通过智能手机平台提供的相应API,可以获取到手机当前归属的基站CellID,然后通过CellID与经纬度的对应关系获得手机的大致经纬度。手机googlemap中的“我的位置”功能即是该技术的典型应用。Google 公司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取全球的各移动运营商基站及其经纬度关系信息,当

用户使用手机googlemap的“我的位置”功能时,手机googlemap程序首先从手机获取到CellID信息,然后通过无线网络将CellID发送到google的服务器,查询到对应的经纬度,然后在地图上将位置标注出来。

作为网络侧定位技术,运营商网络可以直接获取到每一个手机当前的CellID,运营商的所有基站的经纬度信息都已知,所以根据该对应关系可以获取到手机大致的位置信息,该技术作为运营商定位中心的一种基本定位技术广泛采用。

2.2.精度

此定位技术依赖于运营商基站的密度,以及基站本身位置的精确度。一般在G网环境下,市区内基站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定位精度在200米左右;在郊区可能在1公里左右。由于CDMA基站的覆盖范围比GSM略大,因此在CDMA 网络,采用CellID定位的精度会比GSM网络略低。

2.3.优点

●技术简单,对手机终端没有特殊要求。

●不受天气和环境影响

●可实现室内定位(但精度很差)

2.4.缺点

●精度低,依赖于基站的密度和基站本身位置的准确度

●无法直接获取位置信息。由于手机端只能获取到CellID数据,必须到网络侧

查询CellID和经纬度的对应关系。

3.AFL T

3.1.基本原理

AFLT(Advanced Forward Link Trilateration)是CDMA独有的技术,在定位操作时,手机终端同时监听多个基站的导频信息,利用码片时延来确定到附近基站

的距离,最后用三角定位法算出具体位置。

需要终端软件支持IS-801协议。

3.2.精度

由于AFLT三角定位是监听多个基站的导频信息,受当时临近基站数量、网络信号强弱的影响较大,精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

3.3.优点

●有无线网络覆盖的地方均可实现定位比如在室内、汽车尾箱等。

3.4.缺点

●定位精度不高,受基站数量及无线网络信号限制。

●需手机平台支持IS-801协议

4.A-GPS

4.1.基本原理

A-GPS:Assiste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在一定辅助配合下进行GPS 定位的运行方式。它可以利用手机基站的信号,配合传统GPS卫星信号,让定位的速度更快。一般GPS使用太空中的24颗人造卫星来进行三角定位,以获得经纬度坐标,通常需要一个可视天空的开放环境和至少4颗GPS卫星信号才能进行3D定位。AGPS则利用手机基站的信号,辅以连接远程服务器的方式下载卫星星历,再配合传统的GPS卫星接受器,让定位的速度更快。

普通的GPS系统是由GPS卫星和GPS接收器组成,AGPS与普通的GPS不同,在系统中还有一个辅助服务器。在AGPS网络中,接受器可通过与辅助服务器的通信而获得定位辅助。由于AGPS接收器与辅助服务器间的任务是互为分工的,所以AGPS往往比普通的GPS系统有速度更快的定位能力、有更高的效率。

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AGPS 系统通过手机定位服务器作为辅助服务器来协助GPS接收器(通常是手机)完成测距和定位服务,辅助定位服务器有比GPS 接收器强大得多的GPS信号接收环境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辅助定位服务器通过网络与手机的GPS接收器通信而提供定位协助。由于有了移动网络的协助,GPS接收器的效率比没有协助定位服务器的时候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有部分原本由接收器处理的工作被辅助定位服务器所处理,例如GPS接收器冷启动到热启动的工作,就是由协助定位服务器AGPS所处理。

通常情况下,一个标准的GPS接收器需要至少4颗GPS卫星才能进行3D定位。另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处理能力来把卫星的数据转换成坐标,使用AGPS定位方式,定位的计算任务都由辅助定位服务器完成,终端不直接完成定位计算。

需要A-GPS手机终端支持。

4.2.精度

与GPS定位在同一级别,精度略微高一些。

4.3.优点

●由于有基站辅助定位,定位的耗时大大减小;首次捕获GPS信号的时间

短,一般只需要10秒左右的时间。

●其精度在正常的GPS工作环境下,可达10米以下。

4.4.缺点

●A-GPS与GPS一样,不能解决室内定位问题

●由于A-GPS定位运算由定位服务器完成,与移动网络覆盖范围相关

●对于手机终端来说会产生大量的网络流量,因此会对手机在网络部分生

成大量的资费

●使用该定位业务需要使用A-GPS手机

5.gpsOne

GPSONE是美国高通公司为基于位置业务开发的定位技术,采用Client/Server 方式。它将无线辅助AGPS和高级前向链路AFLT三角定位法两种定位技术有机结合,实现高精度、高可用性和较高速度定位。在这两种定位技术均无法使用的环境中,GPSONE会自动切换到Cell ID扇区定位方式,确保定位成功率。

需要支持GPSOne的手机终端支持。由于GPSOne技术属于高通专利,其中采用的AFLT又是CDMA专有技术,因此目前只有CDMA网络支持GPSOne,目前大多数GPSOne手机为Brew平台。

GPSOne在精度上略高于A-GPS。优缺点方面与A-GPS类似。

6.基于运营商定位中心定位

运营商定位中心定位是采用Client/Server的形式,Server端对外提供定位接口;目前支持立即定位、紧急定位、触发定位等方式;一般采用AGPS/GPSOne、

AFLT、CellID定位技术一种进行定位或多种定位技术实现。

基于定位中心的定位属于网络侧定位,用户一般情况下不感知定位过程,但鉴于对用户隐私权的保护,定位中心需要用户进行授权,在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在用户被定位时,会收到对应的短信提示。

目前国内中国移动的定位平台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并在一些项目上投入了商用;

中国电信的定位平台还在建设中,未正式商用。我司在广东电信获得了定位接入资格,但目前广东电信的定位平台仅提供精定位能力,因此需要手机终端支持GPSOne功能。

7.综合对比

8.附录

定位技术是一种获取当前位置信息的技术,一般获取的位置信息表现为经纬度和海拔高度信息。

GIS技术是一种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一般表现为矢量化的地图和各类丰富的图层信息。

定位获取经纬度,GIS提供地图信息,将两者的数据进行融合后,即可实现丰富多样的应用类型。比如常见的汽车导航,轨迹跟踪,越界告警等等。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制订 系部:机电工程系制订时间: 2018 年 2 月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标准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与课程建设。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模拟电子电路为载体,将典型模拟电路设计、调试与应用有机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后 续专业课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电路识图与绘图的能力;对电子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对典型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与维修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先修后续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高等数学、电工技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子元器件检测能力、电路识图绘图能力、电路设计和分析能力。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电气控制技术、PLC 技术、电气设备故障与维护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电子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灵活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 掌握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项目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常用电子器件 2、掌握放大电路基础,频率特性与多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3、掌握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4、掌握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5、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分析。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选用; 2、学会设计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 3、学会集成运放的应用和集成稳压电源的设计; 4、学会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三)素质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岗位的需要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学能力、客观评价能力、竞争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电子技术》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精心设计了六个学习主情境,分别是: 常用仪表的使用和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功率放大器的设计、集成运放的 应用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三人表决电路设计、计数器电路设计。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表1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如何避免手机被定位

避免手机定位 手机定位一词不用做太多解释,GPS服务在一些城市已推出商用版,精确的定位技术复杂一些,并且需要手机设备的配合,早期产的手机都不具备这些技术(96年美国FCC发布的定位服务即: E-911(Emergency Call),要求在2001年之后各种无线蜂窝网络必须能对发出紧急呼叫的移动台提供精度在125m内的定位服务)定位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知道采用何种方案,其实定位无需太精确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行踪了,人的活动范围无外乎在道路上或在某一固定的小区内,尤其对跟踪者已经掌握了你的基本信息(住所、电话、手机号、甚至你的生活活动范围等),只要知道了这些的其中之一,如果做以监控的话,很容易利用各种手段获知你的行踪。 手机定位它必需知道手机号或你的手机设备号(知道你使用手机),同时必需手机开机才能行,这是避免手机被定位跟踪的两大诀窍。但是换了号、换了卡甚至同时换了手机为什么还是被因定位而暴露了呢?(后面叙述);比如跟踪者只知道了你的手机号码这唯一的信息,对你的其它的情况一无所知,而你又做着重要的事或流离在外。通过手机号码可以查出你用的手机设备号。只要你开机(即使换了号码也没用),至少他们可以知道你在某地区的一个约几百平米到一两个平方公里的区域之内(在城区),或在农村的几个到十几个平方公里之内,由于人不是静止在那里,要经常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大范围内活动,很容易归纳出一个固定的小区内,这个小区就是你落脚的地方、或你停留最长的地方,或你经常去的地方,或你必需经过的地方,而且一般还有规律,时间范围都可以统计出来,他们根据这种规律来排查和跟梢。 现在中国移动和联通(C网采用的是无线网络辅助GPS定位与三角运算定位相结合的混合定位技术)。几乎覆盖了中国的所有地区,手机是通过叫做“基站”的这个设施来维持通讯的,在一些楼房上或公路旁边的铁塔上,经常可以看到几个(3-12个)板状的天线,就把它叫做基站好了,一个基站一般分呈三个方向,每个方向称作一个小区,一个基站由一、 二、三共三个小区,每个方向小区(120度扇形区域)约覆盖几百平米到一两个平方公里的区域;超过三个小区的基站,小区覆盖面积更小,更容易因定

RTK定位原理概述

一、RTK定位原理概述 RTK测量利用的是载波相位差分GPS技术来实时定位的,正是凭借差分改正和载波相位测距两种测量方法才使得动态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差分GPS技术是利用了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空间的相关性来进行差分改正的,从而将定位的误差削弱。标准的差分GPS 原理是将基准站架设在高精度的已知点控制点上,通过基准站单点定位确定测站的位置坐标,然后通过实时定位测得的坐标与控制点坐标的比对,从而确定基准站上的定位误差。但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测量效率,基准站通常也可以架设在未知点上。下文就RTK基准站架设的两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其架设原理。 GPS系统定位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如下图所示。它是一个地心坐标系,所有的GPS接收定位测得的坐标都是基于该坐标系的坐标。换而言之,GPS接收机只能识别WGS-84坐标。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用户基于定位精度、坐标保密、控制变形等原因往往会建立其他坐标系统。这样就涉及到了坐标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所以这就是为何几乎所有的GPS解算软件中都有坐标系统转换程序的原因。 现就国内坐标系统的应用为基础,介绍一下RTK测量时坐标系统的转换方法。至今为止,我国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主要有北京54坐标系统、西安80坐标系统和国家2000坐标系统。这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采用了不同的椭圆基准。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地方独立坐标系统,它是在上述几种坐标系的基础上建立的。高程坐标系统主要有1956黄海高程基准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两个系统组成。

坐标系统的转换方法主要有七参数、四参数、三参数和一参数等。根据两套坐标系统之间的几个关系可以采用相应的转换方法。RTK测量过程中坐标系统的转换分为平面转换和高程转换两个方面。平面转换主要是采用控制点反算转换参数的方法,根据测区范围和精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转换方法。对于涉及到两个不同椭球基准的坐标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一般都采用七参数进行转换,如果测区面积较小,可近似当做平面时(约10公时范围)可采用四参数进行转换。GPS高程系统的转换主要是采用高程拟合和似在地水准面精化模型进行高程内插。高程拟合主要有平面拟合和曲面拟合两种方法,平面拟合是在平面内选择至少3个高程控制点,通过GPS测量得到这些控制点的两套坐标,通过两套坐标系统求差可得到每个控制点上的高程异常值。然后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内插高程异常值,能过GPS测量,根据GPS高程以及高程异常值可求得测点的正常高。曲面拟合同平面拟合原理相同,只是在曲面内进行内套高程异常值,这种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所以精度也相对较高。 差分GPS工作的基本原理是依据地面参考站与流动站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而建立的。GPS卫星分布在距离地面约两万公里的太空,而地面参考站距流动站之间的距离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之间,这个距离相对于星站距离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认为参考站与流动站周围的空间环境对两个接收机导航定位的影响是等价的。 二、基准站架高在已知点上 差分GPS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GPS卫星、参考站、流动站

手机定位技术

一、定位技术的必要性 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在接到案件线索后,首先要做大量的前期初查工作,掌握一定信息后,就到了关键阶段:接触被举报人、有关知情人等涉案人员,进行谈话。而且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侦查员需要迅速、准确地找到涉案人员,在有多名涉案人员的情况下,还要保证他们同时到案。 但如今的社会交通发达便利、人员流动迅速,特别是在像这样大城市中,从茫茫人海里要找到一个人,谈何容易。很多涉案人员已知信息很少,可能只知道其名字,而不知道其号,其单位也可能只是一个皮包公司,要找到这样的人就很困难。还有的涉案人员已知信息多一些却不确定,可能出现多个办公地点,多套住房,居无定所,要找到这样的人也不容易。

如果不弄清涉案人员具体位置,贸然出击,就有可能扑空进而打草惊蛇,涉案人员就会闻风而逃,影响办案进程。所以对涉案人员的位置定位是侦查工作中经常面临的棘手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整个社会的通信、网络、消费等交互信息在爆炸式增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随时随地在发生。同样涉案人员在社会生活中也会留下自己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与其所在地理位置会产生对应关系,应用技术手段发现这些信息,从而找到这个人的位置,这就是技术定位的实现基础。 采用技术手段对涉案人员进行定位,有时间短、定位精确等优点,是职务犯罪侦查部门进行人员定位的优先选择。

二、定位技术分析 一般来说,定位技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是无线终端设备定位,包括手机等无线通信终端定位及无线网络终端定位等。二是有线网络终端定位。三是社会监控信息定位。四是人员身份信息定位。 (一)无线终端设备定位 1、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定位。 目前中国的手机普及率已相当高,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手机定位的原理是通过特定的定位技术来获

GPS卫星定位系统发展现状及构成部分介绍

GPS卫星定位系统发展现状及构成部分介绍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产生了可观的GPS产品需求。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应用方向的不断开拓,GPS将会不容置疑的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 我们经常提到的GPS定位系统由美国军方所设计、控制。除此之外,我国的北斗双星定位系统正在默默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欧盟组织设计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兼容目前广泛应用的GPS系统,在几年后将会给全球定位系统增添更加光彩的一页。 GPS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 空间部分是GPS人造卫星的总称。人造卫星的平均高度约20200Km,运行轨道是一个椭圆,地球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运行周期约12小时。在6个倾角约55的轨道面上不平均地分布着近30颗导航卫星,部分为备用卫星,美国军方可通过地面控制部分调整工作卫星的数目。在GPS系统中,GPS卫星是动态的已知点,用户端所有的导航定位信息都是依据这个动态已知点发送的星历计算得到的。GPS星历,实际上是一系列描述GPS 卫星运动及轨道的实时状态参数。民用GPS模块所接收到的广播星历是由GPS卫星以扩频通信方式通过导航电文直接向用户播发的用于实时数据处理的预报星历,在不同的载波上以不同的速率广播民用的伪随机码C/A码星历和军用的P码星历。 对于整个GPS系统来说,实际上地面控制部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所有的GPS卫星所播发的用于导航定位的星历,都是由分布在地面的5个监控站提供的。地面系统负责监测GPS信号、收集数据、计算并注入导航电文,状态诊断、轨道修正等。正是有了地面监控系统的海量数据处理,才使得GPS系统精确运转。 我们常说的GPS定位模块称为用户部分,它像收音机一样接收、解调卫星的广播C/A码信号,中以频率为1575.42MHz。GPS模块并不播发信号,属于被动定位。通过运算与每个卫星的伪距离,采用距离交会法求出接收机的得出经度、纬度、高度和时间修正量这四个参数,特点是点位速度快,但误差大。初次定位的模块至少需要4颗卫星参与计算,称

GPS定位原理概述

GPS定位原理概述 GPS的组成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建立的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天候、连续、实时的三维导航定位和测速;另外,利用该系统,用户还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时间传递和高精度的精密定位。GPS计划始于1973年,已于1994年进入完全运行状态。GPS的整个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所组成:空间部分 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GPS工作卫星所组成,这些GPS工作卫星共同组成了GPS卫星星座,其中21颗为可用于导航的卫星,3颗为活动的备用卫星。这24颗卫星分布在6个倾角为55°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卫星的运行周期约为12恒星时。每颗GPS工作卫星都发出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GPS用户正是利用这些信号来进行工作的。控制部分 GPS的控制部分由分布在全球的由若干个跟踪站所组成的监控系统所构成,根据其作用的不同,这些跟踪站又被分为主控站、监控站和注入站。主控站有一个,位于美国克罗拉多(Colorado)的法尔孔(Falcon)空军基地,它的作用是根据各监控站对GPS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卫星的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注入站注入到卫星中去;同时,它还对卫星进行控制,向卫星发布指令,当工作卫星出现故障时,调度备用卫星,替代失效的工作卫星工作;另外,主控站也具有监控站的功能。监控站有五个,除了主控站外,其它四个分别位于夏威夷(Hawaii)、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监控站的作用是接收卫星信号,监测卫星的工作状态;注入站有三个,它们分别位于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注入站的作用是将主控站计算出的卫星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数等注入到卫星中去。用户部分 GPS的用户部分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相应的用户设备如计算机气象仪器等所组成。它的作用是接收GPS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利用这些信号进行导航定位等工作。以上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GPS系统。 GPS定位原理概述(2): GPS的信号 GPS卫星发射两种频率的载波信号,即频率为1575.42MHz的L1载波和频率为1227.60HMz的L2载波,它们的频率分别是基本频率10.23MHz的154倍和120倍,它们的波长分别为19.03cm和24.42cm。在L1和L2上又分别调制着多种信号,这些信号主要有:C/A码 C/A码又被称为粗捕获码,它被调制在L1载波上,是1MHz的伪随机噪声码(PRN码),其码长为1023位(周期为1ms)。由于每颗卫星的C/A码都不一样,因此,我们经常用它们的PRN号来区分它们。C/A码是普通用户用以测定测站到卫星间的距离的一种主要的信号。P码 P码又被称为精码,它被调制在L1和L2载波上,是10MHz的伪随机噪声码,其周期为七天。在实施AS时,P码与W码进行模二相加生成保密的Y码,此时,一般用户无法利用P 码来进行导航定位。 Y码见P码。导航信息导航信息被调制在L1载波上,其信号频率为50Hz,包含有GPS卫星的轨道参数、卫星钟改正数和其它一些系统参数。用户一般需要利用此导航信息来计算某一时刻GPS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位置,导航信息也被称为广播星历。

卫星定位系统简介学习资料

卫星定位系统简介

卫星定位系统简介 卫星定位系统即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单地说,这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一、常用术语 1.坐标(Coordinate)有二维和三维两种表示。 2.路标(Landmark or waypoint)

GPS内存的一个坐标值. 3.路线(Route) 路线是GPS内存中存储的一组数据,包括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的坐标,还可以包括若干中间点的坐标,每两个坐标之间的线段叫一条腿。 4.前进方向(Heading) GPS没有指北针的功能,静止不动时是不知道方向的。 5.导向(Bearing) 6.日出日落时间(Sun set/raise time) 7.足迹线(Plot trail) 二、构成 由三部分构成: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和通讯辅助系统组成)、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道平面上)、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1.空间部分 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 颗工作卫星组成,它位于距地表20 200km的上空,均匀分布在6 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 颗),轨道倾角为55°。此外,还有4 颗有源备份卫星在轨运行。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 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象。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GPS 卫星产生两组电码,一组称为C/ A 码( Coarse/ Acquisition Code11023MHz) ;一组称为P 码(Procise Code 10123MHz),P 码因频率较高,不易受干扰,定位精度高,因此受美国军方管制,并设有密码,一般民间无法解读,主要为美国军方服务。C/ A 码人为采取措施而刻意降低精度后,主要开放给民间使用。

无线定位技术

无线定位技术: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隐私的社会,只要有设备和条件,别人想跟踪你的位置实在是太简单了,不管是你在大街上走还是在商场里逛,只要上面想,你的行踪都很难不被暴露。好比我们看大片,罪犯在这边打电话,FBI在那边定位,唧唧几声,就把你的大概方位确定了。千万别以为这是什么高深技术,我们天朝网警照样玩的转。而且,随着网络越来越向智能化和移动化发展,一些很有意思的应用都可能和将来的定位技术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twitter,Aardvark,包括一些很有前途的mobile game,等等。 Google Latitude一出后, 很多朋友都惊诧于无gps条件下其定位的准确性,也有不少人因此对通过wifi定位比较感兴趣。其实各式各样的无线通信技术都可以用来定位,由于通信距离的不同,有的可以用来室内定位,有的可以用来室外定位。 这里,我尝试着对一些逐渐在普及的定位技术做一些讲解,考虑到GPS的普及性, GPS定位原理和优缺点就在这里忽略了。其实无线定位的流程很简单,大概都遵从交换信号===>数据融合===>建模求解的步骤。下面就针对不同技术的不同重点,把这个过程分割介绍。 手机基站网络 通过基站网络的检测来进行户外定位是一个相对成本低, 成熟, 但是精度不高 的方法.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我们都知道, 手机要通信, 就需要通过蜂窝 网络和一个个基站交换数据,从而实现和别的手机的通信. 而考虑到双方通信的距离和现实中基站的放置密度,每一个手机都可能被覆盖于多个基站,如果能通过某种方法得到每个基站对于手机的检测数据,通过特定的data fusion技术,就可以大致估算初当前手机的位置。在这里,data fusion是最关键的技术,事实上也是下面会介绍的大多数其他定位技术的基础,所以花多点篇幅介绍一下。为了简化,我们只考虑二维平面情况,也就是说每个点都只有(x,y)值, 不考虑z平面。 以前常用的data fusion技术包括TOA — time of arrival data fusion, AOA — angle of arrival data fusion, 以及混合型技术. 假设下面这张图是一个分布示意图, 图中出现的几个基站(Base Station)都能和当前手机, 也就是MS(Mobile Station)所在位置通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及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及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及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及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及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

手机定位原理与手机类别简介

手机定位原理与手机类别简介 企业邮箱综合门户作者:敏思博客 相关导读 中兴手机定制路线不动摇 谷歌手机定位服务帮你“盯梢”亲朋好友 手机定位原理与手机类别简介 联想移动图谋咸鱼翻身押宝手机定制 本文关键字:手机 1. 手机定位原理 手机定位 手机定位利用GSM移动通信网蜂窝技术来实现位置信息查询,GSM无线通信网由许多像蜜蜂蜂窝样小区构建而成,每个小区都自己编号,通过手机所小区识别号就可以知道手机所区域。目前手机小区定位技术尚完善之中,市区精度范围大致200米左右,郊区精度范围大致1000米~2000米左右,随着移动公司技术断发展,相信精度会进步提高到50米范围内。同时目前显示地标名还优化之中,随着进步优化,地标将更加准确。 2. 手机定位几种方式 目前手机定位两种方式,种WAP版,还种短信版本。短信版手机定位使用起来相对简单点,WAP版本手机可以通过地图显示出你具体位置。 短信版手机定位 们先来看下短信版手机定位,其使用方法如下: 登记:发送短信dj或dj到05555; 取消:Qxdj或qxdj; 操作命令查询:发送help到05555; 短信版手机定位可以全国范围内使用,般省内能定位到较精确位置,出省区后可以定位到具体地区名(按照区号来区别)。短信费为0.10元/条,信息费为6元/月,这个信息费般相当于月租费。 WAP版手机定位 只要拥部支持WAP功能手机,开通WAP功能后,可以通过无线方式直接联入 互联网,获取自己当前位置。假如你浙江省,当手机上启动自己WAP浏||| 览器后,这时浏览器中输入网址,然后点击系列菜单进入“浙江风采→手机导航→找自己”业务就可以找到自己位置,其每月收费5元再外加GPRS流量费用。 无需授权手机定位

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讨论了基于移动台和网络的两种无线定位方案,对几类常用的无线定位方法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GSM和CDMA 两种蜂窝系统中无线定位的应用特点,最后提出了无线定位技术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蜂窝系统 无线定位 CDMA GSM 1 引言 无线定位在军事和民用技术中已获得了广泛应用。现有的定位和导航系统有:雷达,塔康,Loran C,VORTAC,JTIDS(联合战术信息分布系统),GPS等。对地面移动用户的定位来说,这些技术中以GPS最为重要。近年来GPS发展很快,其单点定位精度达20~40m。但是把GPS功能集成到移动台上需全面更改设备和网络,增加成本;且用户同时持有移动电话和GPS手机很不方便,所以移动用户及设备生产商和网络运营商希望能直接由移动台实现定位。 直接利用移动台进行定位已研究多年,近年来,由于对移动台用户定位的需求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无线定位的研究。1996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颁布了E-911法规,要求2001年10月1日起蜂窝网络必须能对发出紧急呼叫的移动台提供精度在125m内、准确率达到67%的位置服务。1998年又提出了定位精度为400m、准确率不低于90%的服务要求。1999年FCC对定位精度提出新的要求:对基于网络定位的精度为100m、准确率达67% ,精度300m、 准确率达95%;对基于移动台的定位为精度50m、准确率67% ,精度150m、准确率95%。FCC 的规定大大推动了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在蜂窝系统中实现对移动台的定位除了满足E -911定位需求外,还具有以下重要用途: (1)基于移动台位置的灵活计费,可根据移动台所在不同位置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2)智能交通系统(ITS),ITS系统可以方便提供车辆及旅客位置、车辆调度、追踪等服务。 (3)优化网络与资源管理,精确监测移动台,使网络更好决定进行小区切换的最佳时刻。同时,根据其位置动态分配信道,提高频谱利用率,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GPS卫星系统的简介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原理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并介绍人类利用卫星导航定位原理所发明的两种导航定位系统美国GPS系统与中国的北斗系统。 卫星与接收机距离的测量分为伪距测量原理和相位测量原理,相位测量的精度较高。卫星的定位原理分为绝对定位原理和相对定位原理,相对定位原理完全消除了卫星星历的影响精度更高一些。 美国的GPS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用户部分。该系统的特点在于其与传统测量收与导航手段相比,器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只需要卫星通视,而且其定位精度较高、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等 中国的北斗系统是中国为了克服GPS系统所带来的限制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空间卫星系统。其特点突出,北斗系统不但可以进行导航也可以进行定位,同时还能进行授时和短信服务美国的GPS系统与中国的北斗系统的导航功能在旅游与汽车导航方面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卫星定位原理;北斗系统; GPS系统;导航 序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导航还是定位、授时方面,卫星定位于导航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卫星的定位在大地测量方面、灾害监测中、土地资源调查中,地震测量中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的导航技术更是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当中旅游、汽车导航等等无一不说明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重要性。所以本文通过对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的介绍以及在其技术基础上锁发展的定位导航系统,即中国的北斗系统与美国的GPS系统。让大家更能深刻了解定位导航技术的原理及其工作方式。 1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

1.1 定位原理的基本概念 卫星定位的基本概念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此处至少需要4颗卫星才能完场卫星定位。如图所示,假设t 时刻在地面待测点上安置GPS 接收机,可以测定GPS 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t ,再加上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星历等其它数据可以确定以下四个方程式: 图 1.1 4 颗卫星定位的原理图 上述四个方程式中待测点坐标x 、 y 、 z 和Vto 为未知参数,其中di=c △ti (i=1、2、3、4)。 di (i=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到接收机之间的距离。 △ti (i=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的信号到达接收机所经历的时间。 c 为GPS 信号的传播速度(即光速)。 四个方程式中各个参数意义如下: x 、y 、z 为待测点坐标的空间直角坐标。 xi 、yi 、zi (i=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在t 时刻的空间直角坐标,可由卫星导航电文求得。 Vti (i=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的卫星钟的钟差,由卫星星历提供。 Vto 为接收机的钟差。由以上四个方程即可解算出待测点的坐标x 、y 、z 和接收机的钟差Vto 。 1.2 伪距测量原理 1. 伪距测量的基本原理 每一个卫星播发一个伪随机测距信号,该信号大约每毫秒播发一次,接收机同时复制出一个相同结构的信号,并与接受到的卫星信号进行比较,它与卫星信号有一个延时差从而获得信号的延时时间(dt),如下图1.2所示。从而推算出卫星至接收机的距离

最详细的UWB定位技术介绍

最详细的U W B定位技 术介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超宽带(UWB)是一种无线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极低功率实现数据的高速传播。超宽带有很多独特的技术特性,是具有极强竞争优势的短距无线传输技术。但该技术在2002年之后才正式被大家关注,主要是该技术之前只能在军方使用,2002年2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才正式批准可以用于民用。 UWB超宽带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占有很宽的频谱范围,按照FCC的规定,从到之间的的带宽频率为UWB所使用的频率范围。并且数据传输是依靠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适用于高速、近距离的无线个人通信。 UWB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将会为无线局域网LAN和个人局域网PAN的接口卡和接人技术带来低功耗、高带宽并且相对简单的无线通信技术。 1)抗干扰性能强 UWB采用跳时扩频信号,系统具有较大的处理增益,在发射时将微弱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分散在宽阔的频带中,输出功率甚至低于普通设备产生的噪声。接收时将信号能量还原出来,在解扩过程中产生扩频增益。因此,与IEEE 、IEEE 和蓝牙相比,在同等码速条件下,UWB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 2)传输速率高 超宽带数据速率可以达到几十Mbit/s到几百Mbit/s。有望高于蓝牙100倍,也可以高于IEEE 和。 3)带宽极宽 UWB使用的带宽在1GHz以上,高达几个GHz。超宽带系统容量大,并且可以和目前的窄带通信系统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这在频率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开辟了一种新的时域无线电资源。 4)消耗电能小 通常情况下,无线通信系统在通信时需要连续发射载波,因此,要消耗一定电能。而UWB不使用载波。只是发出瞬间脉冲电波,也就是直接按0和1发送出去,并且在需要时才发送脉冲电波,所以消耗电能小。 5)保密性好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

定位技术简介

常用定位技术简析 1.GPS 1.1.基本原理 GPS定位利用分布在轨道上的24颗卫星向专用GPS接收终端不间断发射广播消息,地面GPS终端锁定和接收至少4颗以上的卫星的信号,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由GPS终端机计算出当前的经纬度和高度。 该定位技术属于终端自主定位类型。 1.2.精度 GPS定位的经度可在米级,但由于GPS受控于美国政府和军方,因此对开放给民用的信号采用了一定的干扰算法,精度一般在100米左右。但一般在天气良好、视野开阔的情况下,GPS终端可以接收超过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因此利用一定的算法进行校正后,一般民用GPS可获得10米左右的精度(即最大误差在10米左右,日常导航定位的使用中普遍精度在2~10米范围)。 1.3.优点 ●覆盖范围大,全球覆盖,因此普遍应用于导航,航海、航空、军事国防 等领域。 ●精度高,一般实用精度在10米左右,在配合地面高精度差分站的情况下 精度最大可达米级甚至厘米级。(地面高精度差分站由国家测绘部门建设 和管理,一般不对民用开放) ●定位速度快,由于GPS卫星不间断发射广播信号,GPS终端可根据实际 需要实现任意频率的定位。一般常见车载GPS的定位频率为1秒。 ●终端普及,价格低。目前GPS芯片已经非常普及,价格也多在200元甚

至更低,市面上大多数的智能手机也开始内置GPS芯片。 1.4.缺点 ●受天气和建筑影响大。由于卫星广播的定位信号比较微弱,比较容易受 到大气电离层,云层的影响产生漂移。在城市中高层建筑较多的情况下, 受到的干扰也比较大。 ●室内无法使用。室内无法接受到GPS卫星信号,因此GPS无法实现室内 定位。 ●寻星和锁定卫星的时间较长。对于普通民用GPS,初次定位(冷启动情 况下)由于需要获得GPS卫星的星历和方位俯仰角等参数,耗费的时间 比较长,一般需要2~4分钟才能锁定卫星并进行定位。 ●耗电量大。基于GPS定位的原理,GPS芯片和终端需要不断的进行大量 的运算,以获得经纬度信息,因此耗电量较大,导致一些依赖电池的手 持GPS终端机的续航能力较弱。 2.CellID定位 2.1.基本原理 通过采集手机所处的小区识别号(Cell-ID号)来确定用户的位置。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目前手机所属的基站来获取手机当前的位置信息(实际是基站的位置信息)。这种技术的定位精度取决于基站的覆盖半径和基站位置本身的精确度。如在南京市区,基站密度较高,CellID定位精度可以达到200米左右;而在郊区,基站密度较低,CellID定位精度只能达到一两公里。这种技术实现简单,投入成本小,是目前在无线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定位技术。 CellID定位可以是一种终端主动定位技术,也可以是一种网络侧定位技术。 作为终端主动定位技术时,通过智能手机平台提供的相应API,可以获取到手机当前归属的基站CellID,然后通过CellID与经纬度的对应关系获得手机的大致经纬度。手机googlemap中的“我的位置”功能即是该技术的典型应用。Google 公司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取全球的各移动运营商基站及其经纬度关系信息,当

无线定位技术

填空题 1.GSM的鉴权身份认证:IMSI 手机的IMSI 身份证,核心网络和手机上都有,进行比对。身份证必须有防伪机制才能保证它的安全使用。GSM系统的鉴权体制用户标识和密码 手机打电话或者上网之前,首先要向移动网络提供自己的用户标识和密码2.GSM基站广播内容 GSM广播频率校正信号、同步信号、基站的标识、空中接口的结构参数 3.位置更新的三种情况 手机开机,周期性更新上报,移动小区 4.GSM的采样频率是多少?为什么使用这个频率? GSM手机釆样频率是8khz。 语音信号的频率通常在300~3400Hz之间,抽样频率应大等于两倍的抽样信号频率,才能不失真。 5.GSM900、GSM1800分别有多少个频点以及载频间隔是多少? GSM900有124个频点,GSM1800有374个频点,载频间隔为200KHz 6.关于切换方式 硬切换,软切换”接力切换 7.MS,BTS,MSC,IMSI,HLR分别是什么意思 MS移动台 BTS基站收发信机 MSC移动交换中心 IMSI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 HLR 归属位置寄存器 8.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区别 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区别主要在于接口和信道,无线通信的接口是空中接口,信道是电磁波等,有线通信的接口是固定接口,信道是电线等有形信道。 9.无线通信信道编码的几种方式 10.语言编码和空中接口发送的速率 空中接口发送速率:22.8bit/s 11.列出几种纠错方法 0检错重发法,前项纠错发,反馈校正法。 12.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目的 信源编码是以提高通信有效性为目的的编码。信道编码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为目的的编码。 13.列出几种调制方法 幅移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 14.简述数据率和带宽的区别 数据率是数据能够进行通信的速率单位是bit/s,可以指调制速率;带宽指的是传输信号所占的带宽单位是Hz,值得是频谱宽度。 15.列出三种复用技术 时分复用,空分复用,频分复用 16.模数转换三过程 采样,量化,编码

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摘要:本文针对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及在自动化专业中的典型应用、工艺、功能电路实现手段及未来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综述。其中,着重介绍了电子技术自动化、温度控制系统等当前电子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领域。同时,文章以微电子领域为主阐述了电子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电子技术;EDA;自动控制;变革 引言 人类历经过以火、陶瓷及金属农具生产为代表的年代;人类也走过以英国瓦特蒸汽机发明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以德国李比希为代表的化工技术革命以美国爱迪生发明为代表的电力革命;如今跨入了以高新科技综合创新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时代。 而正是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人类进入了高新技术时代.电子技术诞生的历史虽短,但深入的领域却是最广最深,而且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新型电子材料的发现,电子器件发生了深刻变革。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中信息的生产、存储、传输和处理等过程一般均由电子电路来完成,因此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各方面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领域都存在着大量与电子技术有关的问题,目前,电子技术的应用极其广泛,涉及计算机产业、通讯、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如电视信号传播、无线电通信、光纤通信、军事雷达、医疗X射线透视等,所有这些方面均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子器件、电子电路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电子技术是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发展带动了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 1.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基于智能手机定位的原理及实现方法_张勃

0 前言 随着智能概念的出现和迅速的发展,手机也越来越智能化。目前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的智能机操作系统有Android、iOS、Symbian、Windows Phone 和BlackBerry OS。他们之间的应用软件互不兼容。因为可以像个人电脑一样安装第三方软件,所以智能手机有丰富的功能。据2013年第一季度数据,Android 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75%的份额,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操作系统。截止至2013年第一季度,iOS 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14.4%至22.9%,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操作系统。 在我国,随着GSM 移动通信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通信的重要工具之一,传统有线电话拨打告警电话时,接警系统可根据用户的主叫号码,获得用户的准确位置,快速、准确地处警。然而,由于现有移动通信网不能提供呼叫者的位置,求助时手机用户无法明确告知准确位置,且有时刚通完话就有关机的情况(且较多)以致延误时机,导致事件恶化的情况发生。据统计,交通事故中70%的人员死亡发生在事故后两小时内。因此人们对于丢失的手机不管是被不法分子关机或拔掉手机卡都可以被成功的定位的研究成果迫切地被需要。 远程控制指的是在本地计算机上通过远程控制软件发送指令到终端用户,从而操作远程终端用户使之能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实现远程控制控制端和终端用户 基于智能手机定位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张 勃 李晓鹏 西安文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陕西西安 710065 必须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所以在没有公共网络覆盖或者在智能手机关机、没电、没卡的情况下,一般的手机是不可能实现远程定位的。但是如果在手机里内嵌入一个可以发送信号(电磁波、特殊网络信号等)而且可被远程终端所控制的装置(硬件或指令程序)时候,就可以轻松克服掉智能手机在以上情况下难定位的问题。 1 定位原理 1.1手机与pc 端有网络连接 消费者的手机也就是一般的普通智能手机定位方式有三种。 基站定位:利用手机信号来源,通过基站来定位,这种的精度大概有几百米,大致上已经很准了。 GPS 定位:精度很高,可以精确到十米甚至几米内,需要手机硬件GPS 模板支持,现在一般手机都有此模板。 WIFI 定位:新起的一种定位方式,大的软件公司现在都有这种技术了。通过wifi 热点来计算方位,多用户室内定位,精度也很准。(这也是现在为什么用一些权限管理工具禁止一些软件定位了,他们依然可以大致定位到你的方位,就是通过信号与wifi 热点来计算的。) 上述三种中,基站定位需要sim 信号来源,所以只要手机有供电有sim 卡就有可能被基站定位到。这里注意到手机关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切断了电源,在智能机时代他有可能仅仅是设计成系统深度睡眠状态了。但是航班上靠基站上定位基本不可能,基站定位一般是地面定位。(所以在地面上关掉手机插有SIM 卡理论上是有可能被定位到的,只是需要更高级追踪方式,普通用户完全可以忽略) GPS 定位需要硬件支持,需要电池供电的,一般消费级手机关机后,就算是深度睡眠状态也是不足够支持GPS 定位的。 WIFI 定位,关机后是无法做到网络连接的,所以也是无法被定位的。 1.2通过第三方软件定位对于一般的智能手机,只要在手机中安装可以被远程控制的软件就可以实现智能手机的远程控制(也就是通用的C/S 框架)。其常用方法就是手机用户安装相应的软件后,在软件界面注册自己手机的信息,使之能被电脑终端唯一识别。 注册完成后,通过网络(WiFi、2G/3G 数据等)与电脑相应的网站页面线连接, 进行信息的同步验证。之后,只要在网站 内登录你之前注册的信息就可以实现电脑对手机的控制。 现阶段,随着智能机的广泛使用,手机应用市场对电脑控制智能手机的开发产品已经有很多的产品出现。比如:针对android 手机,对其可实现控制的有网灵远程控制 、XT800远程助手、PC 远程控制手机webkey、酷云;另外,还有teamviewer、网络人、手机助手等工具都可以实现电脑对手机的远程控制。 1.3手机在关机或卡被拔掉时的定位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之前所说的控制定位就派不上任何用场了。这就需要我们在手机上安装特殊的装置实现手机在没电或者关机时候仍然可以被电脑终端所控制(本论文重点在实现手机在没电、者关机或者被拔掉卡时可以通过电脑终端进行定位)。 手机条件:可以安装指令程序的智能手机;能够通过网络信号与网站终端连接。 网站条件:支持第三方指令应用程序的驱动、安装、测控。 连接方式:通过信号中断时,制定程序发出信号。网站内数据库与手机位置信息的响应实现定位。 2 实现条件和方法 2.1手机与pc 端有网络连接 2.1.1手机部分(1)手机必须有数据线接口,支持GPRS 上网功能。 (2)机设置(以普通智能机为例)a)“功能表”->“设置”->“数据连通”->“GPRS”->“GPRS 连接”; b)“功能表”->“设置”->“数据连通”->“wifi”->“wifi 连接”。 驱动程序 在电脑上安装支持你手机型号的驱动程序,选择手机作为媒体程序与电脑进行连接。连接成功后,调试手机正常运行。 (3)安装web 应用程序 在手机应用程序里下载并安装可以远程控制的手机应用,在手机手机终端安装好你下载的远程控制应用程序,并且注册你手机的相关信息。这样就可以通过网站终端对你所注册手机进行控制操作。 (4)网站条件 网站使用支持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浏览器,包含有所下载应用的启动程序和对手机进行数据交互的数据库。 2.2手机与在关机和卡被拔掉时2.2.1建立网站 前台部分:用网页设计(html\css,javaweb 等)搭建网站框架和页面内容; 后台部分:用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实现 手机和网站之间数据的传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