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情感 美学
美学

名词解释1美感: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狭义上的美感(侧重共时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和具体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侧重历时性)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系统,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
若设AB为1,则该比为0.618:1或1:0.618,一般取其近似值5:8。
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
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美学教程 审美与情感第五章

什么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 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设喻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怜悯、留恋、怀念、钦敬、 崇拜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恨、愤慨、冷漠、鄙弃等恶意情感就是要求 人们自己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开来。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 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 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
心理距离: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 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 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 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审美具有愉悦性
审美情感的愉悦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 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我们知道,审美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 情。无论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它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喜悦。崇高美,诸 如奇峰突起、绝壁悬崖、霹雳闪电,虽然它们使我们的耳目受到强烈的刺激, 但往往往感情却能给人以一种愉悦感。听莫扎特的音乐,读张若虚的诗,登 八达岭着万里长城,都可以获得这种激动的或平静的喜悦、愉快的美感享受。 这种愉悦感来自身心语能力的和谐运动,令人感到一种恰然恬然,左右逢源, 轻柔流畅,游刃有余的自由。
艺术家塑造形象时,离不开审美活 动,而人的审美活动, 又总是和
情感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审 美活动中,美的客 观对象作用于
人这个审美主体,引起美感,这美 感就是美的具 体形象所唤起的一
种情感反应,所以富有情感是美感 最显著最 突出的特征。生活中的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

审美心理要素知识点总结一、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当人们对某一对象产生美感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或愉快的情感,这就是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源泉和内容载体。
审美情感的产生主要受到个体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以及审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审美评价,从而影响是否产生审美价值的认可。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情感,可以丰富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享受。
二、审美认知审美认知是指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对审美对象进行认知、分析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人们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对其美感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审美的认知结构。
审美认知是影响审美评价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个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理解水平,也是个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艺术欣赏的认知基础。
审美认知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使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有助于提升审美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培养和提升审美认知能力,可以增强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丰富审美体验和享受。
三、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审美情感和认知在审美活动中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
审美情感和认知之间存在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来获得美感的体验和情感的享受,而审美情感的产生和体验也需要审美认知的支持和指导。
审美情感和认知的互动促进了审美活动的进行和完善,对培养和加强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学价值观的影响美学价值观是个体对美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观念体系。
美学价值观对个体的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塑造个体审美品味和观念的重要依据。
美学价值观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美学原理4审美情感

嵇康原文
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 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 哀言。……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 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 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
一般情感反应与审美情感反应的区别
一般情感反应就是所谓的哀乐反应,这种哀乐实际 上是欣赏者自己心中的哀乐,不是音乐本身哀乐, 音乐本身无所谓哀乐。 审美情感反应是对声音本身的反应,比如节奏快的 音乐引起“躁”的反应,节奏慢的声音引起“静”的反 应。静躁反应没有固定的情感内容,既可以适合于 哀也可以适合于乐。审美情感反应就是这种不含情 感内容只有情感运动形式的反应。 这种审美情感反应就是无利害的静观。
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利害的快感
康德:审美经验是一种不带任 何利害的愉悦,它不同于感官 刺激而来的快感,也不同于因 为善而产生的愉快。
无利害性
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 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核心 概念,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 美学家开始使用这个概念, 它不仅排除对事物的占有或 利用兴趣,而且排除对事物 的求知兴趣,强调对事物的 审美反应不受知识概念和功 利目的的约束。
解决之二:抽象的形式与实在的 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抽象的形式与实在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 联,而实在的事物又与情感之间存在具体的 关联。
两种表现:x的表现与x表现
当代分析美学家发现,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 中的情感表现更多的是一种x表现,而不是x 的表现。从一种x表现中并不能推导出存在x 情感,从x的表现中可以推导出存在x情感。
审美情感与风格
作品的情感基调决定作品的风格。
谢长敏的《老人与 狗》
审美美学知识点总结

审美美学知识点总结审美美学是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对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判断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审美美学的研究和总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价值和美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欣赏和鉴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美的概念、美的特征、美的类别、美的价值、美的鉴赏和美的表达等方面对审美美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美的概念1. 审美的概念审美源于希腊文“aisthesis”,意思是感觉、知觉,后来演变成指有关感觉和知觉的理论。
审美是对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体验的研究,它涉及到美的概念、美的性质、美的特征、美的规律、美的价值、美的标准等方面。
2. 美的概念美是指对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愉悦感受。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普遍性和共性的现象,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标准。
美不仅是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还包括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个人行为等方面的美。
美是一种全面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在感性和理性上统一的现象。
二、美的特征1. 统一性美是一个整体,是各种感官和感受的统一体。
美是在感性和理性上统一的,是对感官和理智的统一体验。
美是一种完整的、和谐的、统一的系统。
2. 秩序性美是有序的,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
美包括对感官和理智的统一秩序,对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秩序,对美的统一秩序,对审美体验的统一秩序等方面。
3. 完整性美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种有机的、和谐的、完备的现象。
美的完整性既包括在艺术作品中的完整性,也包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完整性。
4. 绝对性美是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生的、绝对的现象。
美所具有的绝对性包括对客观存在的绝对性、对价值的绝对性、对标准的绝对性等方面。
5. 相对性美是相对的,是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个人经验等来判断的。
美是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多样性的。
三、美的类别美的类别是对美的形式、内容、风格、流派、类型等方面进行分类和归类。
审美与美感 教案

审美与美感教案引言:审美与美感是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涉及到人们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审美与美感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美学修养。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与美感1. 概念解释审美是指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或事物的美的感受和评价。
美感是指人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2. 示范案例通过展示一些经典艺术品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评价。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件艺术品会有不同的审美评价和美感体验。
第二部分:了解审美与美感的来源1. 社会文化因素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文化对审美与美感的影响,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偏好。
2. 个人经验与情感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和分享,了解个人经验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审美和美感。
第三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美学修养1. 艺术品鉴赏介绍一些经典艺术品,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2. 手工艺制作通过手工艺制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意和审美表达能力。
3. 文学阅读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第四部分:评价学生的审美与美感能力1. 学生作品展示组织一次学生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与美感表现。
2. 评价标准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审美的深度和广度、美感的表达和感染力等方面的评价。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审美与美感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美学修养。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感知美,并能够用艺术表达自己的审美与美感。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3、实现阶段——获得审美感受 ①实现阶段又称展开阶段
②实现阶段由审美知觉和审美领悟共同完成
4、审美效应——体验审美成果
作业 1、名词解释 ①审美心理 ②审美感知 ③审美理解 2、简答题 ①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如何? ②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简述这几个阶段的内容?
心理愉快
5、是一种理解心理
二、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1、审美感知
定义: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是审美感受 的基本心理形式,包括感觉和知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
情感性 特点 整体性
选择性 2、审美想象 ①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延伸开来。 ②比审美感知高级性
第三章 第一节 审美心理
闽侯职专(闽侯五中) 程峰清 E—mail: cfq41@
教材:《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红 编
一、概念
1、审美心理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操、审美 理解的总称。
2、是美学、美育的中心和主体。
3、是一种特殊心理,不计个人得失的超功利心理。 生理愉快
4、是一种愉快心理
④形式
融合性 初级形式——简单联想
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3、审美情感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 及体验
②特征
精神愉悦性——审美情感是审美得以实现的 动力。
社会功利性——高峰体验(马洛斯)
讲究力度适中性——防止审美的极端化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审美中的理性能力,也是审美经验中 的认识因素。
非概念性,不是通过概念的判断、推理去进 行抽象的理解。 ②、特点 意无穷性,审美理解往往朦胧多义,一时难 以用概念详尽表述。
美学是什么

美学是什么,或什么是美学,即美学的定义,是美学学科六大核心概念(美学、美、美感、艺术美、审美、美育)之一,但是美学的定义,却并不象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新闻学等那么明确,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同学们可以在下面所提供的概念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a、美学即是在审美关系中,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等的学科。
b、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简洁的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王一川《美学与美育》)c、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艺术概论。
(杨辛《美学原理新编》)d、美学是关于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正面的积极的有助于人性的提升。
即通过审美活动,研究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获得更多的有助于人性提升的审美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
他在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首次使用“爱斯特惕克”来为美学命名,认为美学应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鲍姆加通也通常被尊为美学之父。
“美是生活”是俄国19世纪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什么是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年就是美的”。
“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或者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
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是劳动实践,人化自然即人类劳动实践的文明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情说把审美过程理解为情感向外物的 单向投射,而中国的“感物动情”说则承认万 物有生机,审美过程是物我双方交流共感的过 程。 移情说过分夸大主体作用,忽视对象自身 的审美特征,忽视自然美的巨大价值;“感物 动情”说,则重视对象自身的审美属性和价值, 强调主客观的和谐统一。
三、“移情说”与“感物动情说”之比较
“移情说”是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 斯首先提出的美学观点,它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 人的移情作用,即通过主体意识活动,将人的情感灌 注到审美对象上,使无生命无情感的外物仿佛具有了 生命与情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消失了,达到对 象人格化为“自我”,“物我交融”的目的。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宇宙万物一气化生,外物的 生命情态与人的情感能交互感应。“物色之动,心亦 摇焉”,这就是“感物动情”说。
第三节
审美情感Biblioteka 一、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比较 相联系之处: (1)二者产生的生理机制相同,都是大脑皮层指导 和调节下内赃器官和腺体的内泌活动和变化所引起的内 部体验。 (2)审美情感必须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并且是日常 情感的净化和提升。
相区别之处:
1、日常情感更接近于人的生理快感以及个人功利, 而审美情感则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考虑 的精神愉悦,是在一般生理快感、情欲满足基础上净 化和升华出来的更高级、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社 会理性内容的精神情感。 2、日常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时性,往往时过境迁, 即渐淡忘。而审美情感具有意象性特征,意象使审美 情感获得特定的感性形式,使之相对稳定。人们面对 意象,可以从容品味其中情感特有的价值意义,因此, 审美情感被称为是一种“反思情感”。
二、审美情感的特点 (1)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 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 (2)审美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 但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 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3)审美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 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 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 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认 识情感、意志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