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论审美教育的情感性

论审美教育的情感性

第 l卷 第 3 9 期
20 0 6年 O 3月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W UHAN UNI VERS TY CI NCE I OF S E AND ENGI NEERI NG
、 11 . 0 r .9 No 3 M a" 2 0 i 0 6 .
关键词 :情感性;审美教育;净化 ;熏陶
中 图分类号: 4—1 G0 4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9 56( 0 ) 01- 4 0 - 1 2 6- 1 0 0 00 5
1审美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是 由德育 、智育 、体育 和审美教育诸要素组成的 。在这项整体工程 中 ,审美教育
受到感染 ,引起共鸣 ,唤起美感 。审美移情 可以概括 为由我及物 ,由物及我 ,最终达到物我 同一这 么一个心理
过程。审美移情 ,是以审美对象为基础和前提的 ,真正的审美移情 ,应该是在 主体与客体 的双向交流中产生的 。
这种移情现象 ,在我们 中国文学史上 比比皆是。如 《 诗经 》中 :“ 昔我往 矣 , 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杨
交流互动 ,从 而产生想象和联想 ,产生美的情感体验 ,产生情感共 鸣 ,最终使 受教育者在美的感 染下 、在潜移
默化的状态 中实现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塑造 。也正是从这个 意义上 ,我们说审美教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可 以说 ,审美教 育的过程 ,就是人的情感体验 、情感净化 、情感 丰富化和审美化的过程 。
这种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使人的生命人格心灵摆脱了情欲冲动和理性追求的片面性强制趋向于秩序与和谐体现为个体与社会自然感性与理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对立统一从而对人的精神生活发生重大影响甚至对人的一生都起着作用由此也显示着审美教育对人性建构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功能与作用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必须破除私欲杂念,才能使审美主体进入真正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也是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审美活动只从单纯的功利主义出发,那也是要破坏审美情绪的,实际上也很难实现审美的目的。

比如,人们去看一场电影,如果事先就抱着狭隘的受教育的目的进电影院,在观赏过程中到处寻找受教育的内容情节,结果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也很难受得到真正的教育。

审美活动,当然也有教育的功能,但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在一种愉快的境界,不知不觉中实现的。

美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它会令人有一种神圣感。

古代西方有个例子讲到,为了保护海伦这个美人,两个民族不惜打了多年仗,大家都心甘情愿。

一般人有时也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人们面对一个美的形象,自己的情感就会出现更高的要求。

审美活动实际上是情感对情感的双向交流,唯有用高尚的情感去对待美的事物,才能领会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丰富的美的情感。

审美修养最重要的是实践磨练,这就要求把日常的审美活动当作一种情感的操练。

情感的操练,当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异,才会有正确的导向。

有些人欣赏文艺作品,专喜欢看那些低级不健康的东西,寻找感官刺激,这就是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

艺术为了表现各种人的性格与生活,有时是要作各种各样描绘的,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既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但又不能自然主义,要考虑到文艺的社会效果。

同时,对欣赏者来说,也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分析,而不能全被自己的感官牵着鼻子走。

达芬奇在其主要美学著作《笔记》中说过:“谁不能控制邪欲,谁就把自己摆在畜牲的行列,人有七情六欲,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之可贵,也正在于能用理智来统率自己的情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美的价值。

因此,审美活动必须有心灵的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美時境界。

所谓心灵参与,也就是要有正确的思想与情感。

这也是区分审美髙低之分的一个重要标志。

别林斯基说:只是“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那就“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要坏”。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蕴含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蕴含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蕴含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的概念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首先介绍了传统审美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和内涵,以及它在文学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随后分析了传统审美主体性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指出了其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

最后讨论了当代艺术如何保留和传承传统审美主体性,强调了对传统审美主体性的理解与当代艺术创作的结合。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可以深化我们对传统审美主体性的理解,并启发当代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注重传统审美主体性的体现,从而丰富和拓展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当代艺术创作、历史演变、内涵、文学艺术、启示、保留、传承、重要性、理解、结合。

1. 引言1.1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的概念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关系的一种观念和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主体性强调个体的感知、意识和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主张审美主体应当是一个具有独立观点和独特感受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美的客体。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在当代艺术中的反映往往表现为艺术家对个人独特感受和审美观念的表达,强调艺术创作不应受限于传统审美标准和规范,而是应该体现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传统审美主体性的概念对当代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发挥个人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观点,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独立性的作品。

1.2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在当代艺术中的反映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在当代艺术中的反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传统审美主体性常常体现在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传承和表达上。

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重新理解和诠释,将传统审美主体性融入到当代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内涵。

这种传统审美主体性的反映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2. 正文2.1 传统审美主体性的历史演变传统审美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包括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音乐课堂的丰富情感体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

音乐课堂的丰富情感体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

音乐课堂的丰富情感体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提要: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

如何使音乐在教学中回归其本来的艺术特性,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情感体验音乐审美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

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发展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教学价值观。

如何使音乐在教学中回归其本来的艺术特性,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从而热爱音乐艺术,提高审美情致。

教学中利用这一审美客体来培养审美主体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

1 情感体验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途径。

它虽然是具体的心里的活动内容,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积极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对丰富感性认识和积累、对提高理性认识与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由于情感体验是亲身性的,其感受具有“真实材料”的性质,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融入人的本质力量。

音乐教学是情感体验的美化和升华,但要把这种审美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才能赋予音乐作品以感人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作品情感体验越深刻、越丰富,音乐艺术表现就越富有艺术感染力,才能真正获得艺术美的愉悦和熏陶。

只有通过音乐作品的内涵去领略情感真谛,充分重视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才能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和掌握。

情感体验是感受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提升情感体验,领略真情实感,净化心灵,陶冶性格。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活动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音乐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过程的心理活动线索。

浅谈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及地位

浅谈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及地位

浅谈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及地位【摘要】:情感活动是艺术构思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艺术构思中占有重要地位。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起重要作用是由艺术的冬质、艺术认识的特性决定的。

艺术是对生活能动的反映,反映的能动性来自艺术家,来自他的艺术方法、艺术技巧,但首先把生活素材熔炼成为艺术形象,依靠的就是他的思想以及和恩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艺术动力源泉情感流动塑造极致情感是文艺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情感有促动作用,是文艺创作最初的动力源泉;情感有选择作用,作家在创作中运用什么样的意象构成作品是受情感制约的;情感有变形作用,作品中的意象是经过作家情感熔铸变形了的物象;情感有编码作用,创作者是按着自己情感流动的轨迹来排列组合各种意象,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的;情感有感染作用,创作者的情感通过艺术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内心世界,引起欣赏者相似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是艺术形象塑造的重要推动力,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真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情感本质上是活动的情感,与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所构成的运动结构,在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作用下,使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高进刚出的新歌《荷花亭》就走了这条路:三月在花前月下的湖边/是谁弄情吟诗声声的琵琶间/古道庭院倒影在山水里面/落花的漂浮你的一笑醉红颜/月落乌啼已走远/赏一轮明月让你太留恋/是花太香还是让我挂牵/时间仿佛停留在这一年/(京剧)把酒当歌留下相思泪/遥望窗外纷飞雨/不去问那是与非/江南雨我的泪滴滴洒落我心扉/断桥上那一夜独自寒暄无人陪/迎岸柳花舞动青天/一点一点缭乱了我的心碎/…与君梦一场千百回/愿能一生相伴比翼双飞.另外,魏晨的《少年游》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待字闺中谁家小姐/琴声幽幽拨我心弦/盼相见/日日在她门前放纸鸢/不过人海茫茫偶然的遇见/踏破所有铁鞋/只在一瞬间/注定沦陷你眉间/(京剧)佳人少年/前世种下的纠结/姻缘红线/邀你人世共并肩/听了不觉想起“踏破铁鞋无觅处”和“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其实,音乐和诗歌原先是很亲密的,但是在它们的独立发展成熟下,“音”和“义”的冲突逐步加剧。

审美活动中的情绪因素

审美活动中的情绪因素

一、情绪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说,情绪主要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因此一般被定义为“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括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

”有机体因为需要满足与否产生不同的情绪形式,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境下,将引起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肯定情绪;相反,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不满意、苦闷、哀伤、憎恨等否定情绪。

可以说,情绪是衡量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一个指标。

情绪“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但是不确定的情境状况对情绪的动机功能产生增力或减力,呈两极对立状态。

一般来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肯定情绪是积极的、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否定情绪是消极的、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情绪对人类各种活动的驱动、影响取决于主体当下呈现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产生增力作用,驱使事情快速、健康地发展;反之,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延缓,甚至阻碍事件继续发展。

审美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一种,当然也受主体情绪的影响。

主体在获得审美体验过程中,他的情绪状态对审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可能取得的预期效果都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因此研究审美活动就不能忽视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情绪因素。

二、心境状态对审美的影响人类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情绪。

欣喜若狂、满腔怒火、悲痛欲绝是情绪在短时间内的强烈爆发,这属于情绪状态分类中的激情。

激情容易使主体丧失理智,无法很好控制事件的发展,但是激情持续的时间短促,对事物的破坏影响只是短时间的。

舒适愉快、焦虑不安、孤独恐惧属于“心境”情绪状态。

心境是一种“持续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它并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因此“心境”情绪状态对人类活动,尤其是对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影响远远大于激情的影响。

审美活动是一种具体的、复杂的、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感受是初始阶段,而“心境”主要是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左右人们的审美感受来对审美活动起反衬或烘托作用的。

审美水平基础测试题及答案

审美水平基础测试题及答案

审美水平基础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审美活动的特点?A. 主观性B. 客观性C. 情感性D. 创造性答案:B2. 审美感受通常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视觉感受B. 听觉感受C. 数学计算D. 情感体验答案:C3. 美学中的“黄金分割”比例是多少?A. 1:1B. 1:1.618C. 2:1D. 3:2答案:B4. 下列哪位艺术家不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A. 莫奈C. 达芬奇D. 雷诺阿答案:C5.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范畴?A. 书法B. 绘画C. 音乐D. 数学答案:D6. 色彩的三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色相B. 明度C. 纯度D. 温度答案:D7. 以下哪个不是建筑审美的要素?A. 功能性B. 经济性C. 装饰性D. 坚固性答案:C8. 音乐审美中,哪个元素与音乐的情感表达关系最小?B. 节奏C. 音量D. 歌词答案:D9. 在文学作品的审美中,以下哪一项不是重要的评价标准?A. 文字的优美B. 主题的深刻C. 情节的复杂D. 人物的塑造答案:C10.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电影艺术的审美要素?A. 视觉效果B. 音效C. 剧本D. 观众的口碑答案:D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1. 审美是一种纯粹的个人主观体验,与社会文化无关。

()答案:错误12. 色彩的对比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是审美中常用的手法。

()答案:正确13.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实用性才能被认为有审美价值。

()答案:错误14. 审美教育对于提升个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没有帮助。

()答案:错误15. 抽象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取决于观众的主观感受。

()答案:正确16. 建筑的审美价值只体现在其外观设计上。

()答案:错误17. 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和旋律对于作品的审美价值同等重要。

()答案:正确18. 电影艺术的审美评价完全基于观众的个人喜好。

()答案:错误19. 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书写技巧上。

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对美感的体验是审美主体一种自然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中的显现。

审美活动是心理处于活动状态下的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条件下,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想象、理解,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美的本质的一种动态心理活动过程。

它是审美主体在整个审美过程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复杂的动态的心理流程中,审美心理活动有着它发生、发展的运动轨迹,在不同的层次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发生层次分为审美体验的准备、审美体验的实现、审美体验的效应三个层次。

美是相对人而言的。

只有人类才真正懂得审美,离开了人类的活动则无所谓美或不美。

人是自然界的高级动物,有着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对于一个值得关照、鉴赏、品味的具有美感的客体而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样也要在审美活动中经历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的转换。

审美体验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构成过程中的深层结构,它不同于主体从艺术活动中或对美的欣赏中所获得的一般审美感受,它更活跃、更剧烈、更深层。

它以感受为基础,通过感受来实现。

审美体验所感受的并不是审美客体纯粹自在的属性,而是客体所蕴含或体现的人的情感内容和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

我们都知道,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它将无可否认的受着审美主体个人情感的影响。

由于主体的审美追求不同、审美能力不同及各方面情感积累的不同,必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关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的表述。

人的实践活动无所不在,所以人的审美活动领域无所不在。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审美。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产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必要的需求,当然对审美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这审美活动中,凝结着我们人类自身的知、情、意,使主观的思想进入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活动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对美感的体验是审美主体一种自然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中的显现。

审美活动是心理处于活动状态下的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条件下,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想象、理解,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美的本质的一种动态心理活动过程。

它是审美主体在整个审美过程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复杂的动态的心理流程中,审美心理活动有着它发生、发展的运动轨迹,在不同的层次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发生层次分为审美体验的准备、审美体验的实现、审美体验的效应三个层次。

美是相对人而言的。

只有人类才真正懂得审美,离开了人类的活动则无所谓美或不美。

人是自然界的高级动物,有着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对于一个值得关照、鉴赏、品味的具有美感的客体而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样也要在审美活动中经历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的转换。

审美体验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构成过程中的深层结构,它不同于主体从艺术活动中或对美的欣赏中所获得的一般审美感受,它更活跃、更剧烈、更深层。

它以感受为基础,通过感受来实现。

审美体验所感受的并不是审美客体纯粹自在的属性,而是客体所蕴含或体现的人的情感内容和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

我们都知道,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它将无可否认的受着审美主体个人情感的影响。

由于主体的审美追求不同、审美能力不同及各方面情感积累的不同,必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关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的表述。

人的实践活动无所不在,所以人的审美活动领域无所不在。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审美。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产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必要的需求,当然对审美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这审美活动中,凝结着我们人类自身的知、情、意,使主观的思想进入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活动中。

人作为一个审美主体,是不能用纯粹的主观意识主观情感去审断客观事物的美丑的。

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审美事物的客观性。

不可否认,审美活动有着一定的情感性。

因为它的主体是人,而人关于审美的活动始终都是在感性领域中进行,经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例如在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出动了40多架飞机对西班牙文化名城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为此绘画大师毕加索创作了著名的《格尔尼卡》。

当你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你会对画面上的变形的图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调动记忆力中的对于战争中人们的苦难、百姓的流离失所等表象而进行加工、综合,让自身的情感对象化的作品中,使那些倒塌的建筑、奔跑中的痛苦、无助的人群、满地的瓦砾、鲜血、死尸等景象鲜活起来,从而体会到作者愤怒的激情,完成一种审美体验。

此时的想象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它依据主体的情感需要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陆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言,视通万里。

”(刘勰)在审美体验的这一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审美主体也就是生活在想象与情感的王国之中,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与审美愉快。

再者,感情之于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勰说:“缀文者情支轻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

”现代学者顾骧说:“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论上肯定上和接受,也是片面的。

”例如,汉乐府著名的《陌上桑》中有这样的记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捋胡子)髭(zī嘴上边的胡子)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

耕者忘其黎,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面对罗敷这样一位美貌的女子,“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这样几个审美主
体都有着不同的美感体验。

“行者”停下了匆匆前进的脚步,放下担子欣赏,一边梳理着自己的胡须,一边赞叹罗敷的美貌;“少年”见到罗敷则急忙脱帽整理衣冠,以期在罗敷面前有一个好的形象;“耕者”、“锄者”也都下意识地停止了手中的劳作,以至于晚归后因为没有完成劳动任务而相互理怨。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特定的心境、身份地位对罗敷的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内心之中则体验到了“罗敷”这一审美客体所带来的美的震撼力。

可见无论对于创作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还是单纯欣赏艺术品的欣赏者来说审美体验是一种共通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精神附着在客体之中,体验“美”所带来的愉悦感。

1962年,我国当代编辑家林呐在担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时,读了上海作家王西彦的长篇小说稿《在漫长的路上》后,完全沉浸在兴奋和激动之中,以至彻夜难眠,长时期徘徊于街巷之中,以排解心中的激情。

其实从客观方面说,这部小说书稿质量并不十分出色,林呐当时可能更主要的是作为一名编辑,对经由自己发现的一部书稿即将投入精神产品生产的一种成就感、喜悦感,这是一种自身所有的独特的情感,是对自己编辑工作的一种欣赏和观照;这与对书稿内容的欣赏显然是不完全相同。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情感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

一个人心境的好坏,不仅能强化或钝化他的五官感受力,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完全相反的感受,这对个人的审美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带着陶陶然的心境进入《琵琶行》进行审美的时候,能真切地体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何等复杂情绪的集中流露。

可是,如果此时的我们正是欢欣愉悦的享受着合家之乐时,显然这种心境将是一种纸上的论调。

我们甚至有可能误以为这是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骤遇知已后惊喜之情表现呢!所以说,情感的如何对审美活动,对我们审美主体对审美心境的培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带着一种特定的情感走进作品的思想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情感色彩的审美重要性。

苏轼说“静故了万群,空故纳万境”,这句话强调了审美情感即个人的心境对审美活动的能动作用,虽然有点偏于“静虚”二字有点片面之感。

正确的审美情感在我们认识事物中将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我们应该要适时的培植与所要审美的对象相应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走进作品,收获到真正的审美价值。

个人情感的培植是个复杂的心理工程。

它与个人的经历,思想,境遇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个人情感的培植最多只能为审美活动能动化展开蓄势,但终究不是绝对的主体能动化的审美活动。

比如我们在对一首诗词进行审美的时候,个人的情感对审美活动有能动化的作用,但对于其展开的最重要标志是审美主体对诗词意蕴进行深层次自觉把握,这与长期积累的理性知识的深厚是离不开的。

而诗词意蕴一般又是寄托在诗象当中的,这里的很多感情是需要理性的把握的。

因而,对诗象进行自觉审美体验就成了对诗词意蕴进行自觉把握的关键,也就成了我们审美活动能动化展开的关键。

如何使我们对诗象的审美达到自觉程度?这又需要个人内在知识对诗象审美的方向的确认了。

只有方向明确,把握一定的情感基础,个人审美的能动性才有可能暴发。

可如果我们一不小心建立了一个错误的思想,把自己的情感定位在诗词的大意之外,那么是终就不能读懂诗人的,这将是一次失败的审美活动,这就需要我们要提高自己对审美活动中的情感的正确把握了,要丰富自身对这客观事物本质的充分理解,然后再去读,再去欣赏,再去进行审美活动。

情感在审美活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并且随处可见。

人是感情动物,其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即是有情感的存在,而这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最为明显,针对一个客观事物进行审美活动,我们应该要溶入真实的情感,这便是感性审美。

无论这样的情感是否合适,但是必要的,也必不可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为了客观的审美活动,要有意识的去培植个人的情感,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情感枯竭的状态,我们要不断的收集,丰富自身的内在修养,认真
对待一切的审美活动,既要用理性的积累去进行审美活动,也不能忽视感性的情感这一面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