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
巴斯德效应的名词解释

巴斯德效应的名词解释
巴斯德效应是指在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中,由于长期暴露于某种化学物质或治疗方法下,导致某些菌株逐渐发展出对这种化学物质或治疗方法的耐受性或抵抗力。
这种现象被称为巴斯德效应,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在19世纪末首次发现和命名的。
巴斯德效应的发生原因是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机制。
很多微生物会在短时间内适应环境变化,进化出适应性更强的新菌株,这些新菌株可以快速繁殖并继续在新环境中生存。
然而,这种进化也可能导致微生物对某些化学物质或治疗方法的耐受性提高,从而减轻或完全消除这些化学物质或治疗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巴斯德效应对人类健康和医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它提醒人们不应滥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以免导致微生物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提高,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
此外,巴斯德效应还为医生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提示,即在治疗微生物感染时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以避免出现药物耐受性。
- 1 -。
巴斯德

• 19世纪,外科手术的成功率极低。那
时向病人实施手术就几乎等于宣判死
刑。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明确地指
出,大多数手术病人不是死于手术本
身而是死于手术后的微生物感染。真 正的杀人凶手是细菌。遗憾的是除极 少数人相信外,巴斯德的观点并没有 得到医学界的普遍承认。
• 1871年 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有 34名伤员被送到圣路易斯医院救治, 结果救活19人。这被认为是个奇迹。 原来负责手术的盖兰医生相信巴斯德 的学说,当时采取了一系列的灭菌措 施。
有机化合物能形成两种形状不同的晶 体,它们之间的关系犹如左手与右手 或实物与其镜影一样。他对有机化合 物 旋光性能的研究发现生物体内产生
的许多种有机化合物都具有 光学活性。
“化学物质怎么能既相同又不相同 呢?“ 巴斯德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制备了9 种不同的酒石酸盐和外消旋酒石酸盐 的晶体。 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时,他发现,这 些晶体能用机械的方法分作两类—— 左旋和右旋的晶体,它们具有数值相 同,但方向相反的偏振特性。
通通”的。就是这个在化学上“普普
通通”的学生,后来在化学分子的
对称问题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至
今这个巴斯德开创的领域,有机和
生物分子的手性问题仍旧是化学和 生命科学之谜。
(一)巴斯德发现"手性"问题
• 巴斯德原先是一位化学家,在研究有 机化合物结构方面卓有成就。他在
1848年首先发现:旋光性不同的一种
低等的生物类型可以在雨、空气和太
阳热 的共同作用下,从黏液和泥土中 产生出来 。
• 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 (1729~1799)的实验直接 回答了自然发生理论的辩 护者提出的许多问题,并 证明消毒条件的重要性, 但他以法国颇具影响的神 父尼丹姆为代表的批评者 们却宣称,由于斯巴兰让 尼是如此严酷地处理了培 养基,以致于那些非常重 要的"生命力"都被他折磨 得离开了有机物质。
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9.25)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
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路易·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
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
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
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假想。
但是,巴斯德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令科学界信服,这是他的主要贡献。
显然病因在于细菌,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
巴斯德生平

否定自然发生论
• 巴斯德通过和法国学者普歇进行一系列论战,最终使用鹅颈瓶实 验否定了自然发生论。
利用疫苗治疗狂犬病
• 巴斯德使用染狂犬病的兔子脊髓, 经干燥以后研磨与蒸馏水混合,注 入患病小男孩体内,成功治愈了小 男孩的狂犬病。
• 这一事迹被认为是免疫学上的重大 成果。
• 巴斯德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变 质的陈年葡萄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 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 就是这种“坏蛋”在营养丰富的葡萄酒里繁殖,使葡萄酒 “变 酸”。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 同的温度,试图即杀死这乳酸杆菌,而又不把葡萄酒煮坏, 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 只要把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 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杀菌法”(又 称低温灭菌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 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
1848年,巴斯德在化学物质的旋光性上作出发现
• 巴斯德发现酒石酸的旋光性和其结晶有一定的规律联系。
• 1848年,巴斯德在显微镜下“手动分离酒石酸结晶粒”,发表了 《论结晶形状、化学构成和旋光方向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 过研究酒石酸结晶发现了化学物质的旋光性与结晶之间的关系.
发现灭菌法
• 法国的啤酒、葡萄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葡萄 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变成了酸得让人不 敢闻的粘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已,有的甚至因 此而破产。1856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 寻找原因,看看能否防止葡萄酒变酸。
巴斯德

1864年,巴斯德把煮沸的肉汤装进60个瓶子里,封上瓶口,把瓶子带到阿尔卑斯山下。在山脚下,打开20个瓶口,让空气进入瓶子,再封。到了半山腰,又打开了20个瓶子,装进空气,又封上。到了山顶上,又打开最后的20个瓶子,装进空气,又封上。返回巴黎后,巴斯德向生物界同行公开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山底下的20个瓶子中,肉汤全腐了;半山腰的20个瓶子中,只有5瓶发生了腐败;山顶上的20个瓶子中,只有一瓶发生了轻微的腐败。这是因为山底下的空气中所含微生物多,而越往高处走,空气比较干净,微生物就较少,所以三个高度不同瓶子中的肉汤,腐败的程度不一样。这说明普谢等人的实验没有考虑的空气中微生物的存在。
可是,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是个坚定的基督徒,他不相信从无生命的物质当中能产生有生命的微生物。他坚决反对“自生说”。对于普谢等人的实验,巴斯德认为那是空气中的微生物胚胎进入了有机物质中(肉汤)进行大
19世纪60年代,生物学领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主题是:生物能否在很短的时间内从无生命物质中突然地自然发生。争论的一方是以法国生物学家普谢(F·A·Pouchet,1800-1872)为代表,他们提出:生物能够在短时间内从有机物质产生出来。这就是关于生物起源的“自生说”。普谢等人通过实验来说明“自生说”的正确性:他们用显微镜观察腐败的肉汤,发现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微生物产生出来,并不需要从空气中进入微生物的胚胎。由此,普谢等人认为“自生说”得到了验证。
通过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实验,和许多言辞尖刻锋利的论战,巴斯德有效地摧毁了、否定了“生物能从无生命的物质中产生出来”的“生物自然发生学说(即自生说)”理论。然而这种学说作为一种时髦的东西,曾经占领过统治地位。因此,普谢起来向巴斯德挑战。两大著名生物学家要“摆擂比武”,这件事可非同小可。为了表示重视,法国科学院特意指派了一个委员会来解决这场争论。1864年6月22日,在皇家植物园自然博物馆切维尔实验室里,一场巴斯德与普谢的最后的较量即将开始。巴斯德作了大量的准备,提前预备好了由委员会指定的60种实验所需要的“浸出液”;但是,普谢却拒绝进行相似的实验,自动退出了论战。所以,巴斯德因普谢的缺席弃权而被委员会宣布获胜。
巴斯德

61053X
2019 .- . 059
ISSN 1672-8858
巴斯德(1822-189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出生于法国。
中学时,巴斯德 在学校表现一般,但他对科学很感兴趣。
1843年,巴斯德进入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
在大学期间,巴斯德发表了论文《双 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
1856年,巴斯穗提出了以微生物 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理论。
1857年,他发表了《关于乳酸发 酵的记录》,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微生物学界的经典论文。
188() 年,巴斯德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 苗,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巴斯德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对 微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人们称他为“微生物 学之父”。
刊号
ISSN 1672-8858CN32-1729/G4邮发代号28-4力定价16.00元9 774672
885196。
生物科学名人小故事短篇

生物科学名人小故事短篇
《巴斯德的故事》
嘿,你知道巴斯德吗?那可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位超级大牛啊!
有一次,巴斯德所在的地方爆发了一场可怕的炭疽病,好多牲畜都因此遭殃,那场面,哎呀,真的是惨不忍睹啊!这时候巴斯德就站出来了,他心里想:“我一定要找到解决办法,不能让这病魔继续肆虐啊!”于是乎,他就开始没日没夜地研究。
他的助手问他:“巴斯德先生,您觉得能成功吗?”巴斯德坚定地回答:“怎么不能?不试试怎么知道!”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巴斯德终于发现了炭疽病的致病原理,这就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啊!他赶紧研发出了疫苗,哇,这疫苗一用,效果那叫一个显著!就好像是给那些生病的牲畜打了一针强心剂。
巴斯德的这个发现和成果,难道不令人惊叹吗?他的坚持和努力,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在生物科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为我们开辟了新的道路啊!
你说,这样的巴斯德,是不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呢?。
巴斯德

1853年巴斯德把一种生物碱——辛可尼辛 (Cinchonicine)与酒石酸(+)溶液共煮,得 到了外消旋体和不旋光的新异构体(内消旋体)。 这一发现揭示了在反应过程中,酒石酸分子的排 列会发生变化,他称做“解旋作用”。 1858年把葡萄酸盐的溶液与青霉素菌作用发 酵时,发现溶液逐渐变浑,偏光明显向左偏转, 即青霉菌消耗了右旋体,保留了左旋体。今天有 机化学家采用的“机械化学”和“生物化学”法 分离光学异构体的方法,巴斯德当时都用上了。
1850年代,巴斯德发现甲酸锶的结晶不但有半 面晶面,而且有旋光性。他想到,这种现象的起因 不在于“化学分子”中的原子排列,而是起因于 “物理分子”在整个晶体中的排列。并用“螺旋楼 梯”和“镜像”两个著名的比喻阐述其原因。 1806年,他指出“右旋酸的原子可能是聚集在右旋 螺旋的螺旋线上,也可能位于不规则四面体的顶点 或按某些特殊的不对称组合进行排列等等,我还无 法回答,但毫无疑问,他们的原子一定是按一种不 对称的次序排列,它有一个不能重叠的镜像,同时 还可以肯定,左旋酸的原子则恰好排列在与之相反 的不对称群中。”在此基础上,于1874年22岁的范 托夫和27岁的勒贝尔提出了碳的四面体结构学说。
1860年在巴黎化学会上做《关于分子不 对称性》讲演中提出“由生物材料得到的 有机物与化学实验室制出的有机物之间最 大差异是前者的结中存在着特殊的非对 称型的分子。”他主张用旋光性这一重要 标准来研究生物的生理。时至今日很容易 确定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但仍苦恼着巴 斯德的“生物为什么偏爱不对称”的问题, 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巴斯德(Pastear L 1822-1895) 巴斯德
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 法国化学家、 巴斯德生于法国多尔。1846年巴斯德以优异的 巴斯德生于法国多尔。1846年巴斯德以优异的 成绩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48年参加国民自卫 成绩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48年参加国民自卫 后又回到实验室。为加强结晶学方面的知识, 军,后又回到实验室。为加强结晶学方面的知识,重 复普罗沃斯塔耶等人的工作。当他制备酒石酸( 复普罗沃斯塔耶等人的工作。当他制备酒石酸(现在 的右旋体)盐和葡萄酸(现在的酒石酸外消旋体) 的右旋体)盐和葡萄酸(现在的酒石酸外消旋体)盐 仔细观察时惊奇地发现, 时,仔细观察时惊奇地发现,酒石酸盐结晶的半面晶 面全都向着同一方向, 面全都向着同一方向,而葡萄酸盐结晶的半面晶面一 部分向右,一部分向左。他在放大镜下, 部分向右,一部分向左。他在放大镜下,认真地把两 种晶形不同的葡萄酸盐分开, 种晶形不同的葡萄酸盐分开,配成溶液在旋光仪上检 获得了成功,一个为右旋体,一个为左旋体。 查,获得了成功,一个为右旋体,一个为左旋体。揭 示了当时已公布的葡萄酸及其盐类不旋光的原因, 示了当时已公布的葡萄酸及其盐类不旋光的原因,当 年巴斯德仅25 25岁 他有一句名言“在观察的领域里, 年巴斯德仅25岁。他有一句名言“在观察的领域里, 机遇总是赐给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 1848年他证明 机遇总是赐给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1848年他证明 了葡萄酸是由50:50的右旋体 50:50的右旋体( 和左旋体( 了葡萄酸是由50:50的右旋体(+)和左旋体(-)形 成的外消旋酒石酸。 成的外消旋酒石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
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自生说"是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使"自生说"逐渐软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然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的一个顽固阵地,同时也是人们正确认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
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巴斯德自制了一个具有细长而弯曲的颈的玻瓶,
其中盛有有机物水浸液,经加热灭菌后,瓶内可一直保持无菌状态,有机物不发生
腐败,因为弯曲的瓶颈阻挡了外面空气中微生物直达有机物浸液内,一旦将瓶颈打断,瓶内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机质发生腐败.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2)免疫学--预防接种
Jenner虽然早在1798年发明了种痘法可预防天花,但却不了解这个免疫过程的基本机制,因此,这个发现没能获得继续发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
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
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酒精发酵是一个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过程还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反应过程,曾是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题.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说"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经不断地努力,巴斯德终于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此外,巴斯德还发现乳酸
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础.
(4)其他贡献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上解决了当时法国酒变质和家蚕软化病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发展,并深刻影响医学的发展.
抗击狂犬病的英雄---巴斯德
说起人类和狂犬病的斗争,就不能不提到法国的科学家——巴斯德。
在巴斯德以前,人们对狂犬病束手无策。
巴斯德亲身经历了很多被狗咬伤、因狂犬病发作而死亡的病人。
作为医生,巴斯德不能挽回他们的生命,感到异常苦闷。
一次,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来向巴斯德求救,小男孩已经狂犬病发作,意识不清,浑身痉挛。
巴斯德和助手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没有救回这个小生命。
眼睁睁地看着可爱的小男孩被病魔吞噬,巴斯德感觉到窒息。
他在小男孩死后,从他嘴里取出了一些唾液,提取到了狂犬病毒。
巴斯德把这些病毒注射到兔子体内,
兔子不久便发病死亡,显然,这些狂犬病毒的活力非常强。
巴斯德通过兔子做实验材料,培养了强度不同的狂犬病毒,最强的可以在一周之内使兔子死亡,最弱的需要一个月,但是适合做疫苗用的病毒始终没有培养出来。
就在巴斯德屡试屡败的时候,一只英雄的小狗给了他最终战胜病魔的曙光。
这只小狗在注射了病毒后,奇迹般地活着。
巴斯德和助手们再次用最强烈的病毒进行注射,这只小狗仍然健康地活了下来,显然,它已经获得了狂犬病毒免疫。
经过反复试验,巴斯德终于制成了狂犬病疫苗。
又是一天清晨,一位母亲带着被疯狗咬伤的儿子向巴斯德求助,经过了狂犬病疫苗的免疫,这个幸运的小男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是人类在抗击狂犬病魔中的最大胜利,巴斯德也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学者,人类的恩人”。
路易斯·巴斯德(1822 - 1895) ,法国杰出的有机化学家,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贡献无数,首先发现了碳酸盐分子的旋光性,开创了立体化学的研究。
然后他通过对发酵现象的多年研究,证明了发酵是由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引起,并发明了至今仍广为应用的“巴斯德消毒法“。
在同“生命自然发生说”的争论过程中,他用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此外,他还对当时流行的蚕病、鸡霍乱、炭疽病、狂犬病的病原体进行了研究,提出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并提出接种疫苗以防治传染病,为造福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巴斯德的科学研究生涯中,他一贯踏踏实实,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并且形成了他特有的科学技术
思想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巴斯德、发酵,巴斯德消毒法、酒石酸、科学技术思想
一、主要贡献
(一)微生物与发酵研究成果
巴斯德为微生物学、发酵学奠定了基础。
1987年发现了乳酸菌,他最先指出发酵是由有生命微生物引起的,并发现不同微生物引起不同的发酵以及微生物对“同分异构”的作用。
此后他又对酵母菌进行研究,并写出了乳酸菌发酵,酒精发酵,蚕病学等经典著作。
1886年研究出加热杀菌法。
使葡萄酒、啤酒、酒精、乳制品等酸败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使发酵得以顺利进行。
时至今日欧洲人对加热杀菌法仍称谓巴斯德,加热杀菌方法在我国医学界如今称之为“巴氏杀菌法”。
此外,巴斯德还提倡生命只能来自生命的“生原论”,有力的反驳了来自元老界的“生物自然发生论”,这是巴斯德在生物思想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及发酵学的奠基人。
在微生物及发酵领域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微生物及发酵方面的研究,为后人铺平了道路,并发现微生物对同分异构体的选择作用。
在研究酒质变酸时,明确提出发酵乃是微生物作用,不同微生物引起不同的发酵,并创造了微生物物
理学。
此外,在微生物形态上,微生物生理上,微生物培养方法及试验方法上都为后人开辟了道路。
(二)酒石酸研究成果
1.在研究中巴斯德最先发现酒石酸左肩半面像的偏光向左旋;右肩半面像的偏光面向右旋。
2.葡萄酸分解后成为左旋光性和右旋光性两种酒石酸,并且可以用两种等量酒石酸合并蒸发制成葡萄酸予以证明。
葡萄酸左旋右旋双方抵消而构成了消旋酒石酸,即所谓的葡萄酸。
3.巴斯德作出了酒石酸内的原子排列可能是相反的,其构造就像左手与右手的关系的诊断。
4.葡萄酸能分解成左旋与右旋酒石酸,并且创建了酒石酸结晶等实验方法等。
5. 1853年酒石酸研究成功后,到1974年时隔21年巴斯德发表了“从空间看分子构造”等有名的论文。
揭示了酒石酸的”同分异构”现象,为碳化物由平面构造向立体构造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畜牧业上的贡献
1.蚕病
1865年他发现病蚕及病蚕吃过的桑叶上有椭园形小东西,它还能繁殖后代,它就是蚕病的“病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病原菌。
巴斯德把病蚕及桑叶烧掉,使蚕病得到了控制,并研究出防治蚕病的方法。
2.鸡病
1880年法国流行鸡霍乱,巴斯德用病鸡身上病菌接种于健康鸡身上,健康鸡则病死,以此证明这种霍乱是由病菌传染的。
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疫苗减毒”法,并研究制成鸡霍乱疫苗,注射后增强鸡的抵抗能力,防止鸡霍乱传染。
3.碳疽病
巴斯德经过许多挫折,最终发明了“疫苗减毒”法。
于1881年在农场上公开试验成功,为偶蹄类家畜,间接也为人类除去了一大病害。
4.狂犬病
1885年以前人们早就知道被疯狗咬了会得狂犬病,但却不知其原因。
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时发现有一种比微生物还小的小家伙,当时他并不知道是病毒(virus) ,但他却指出这种病原物
是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过滤性超微生物”。
它侵入动物的脑脊髓里所致。
他用狂犬病毒植入兔子身上,再将死去的兔子脊髓取出干燥减毒,其液体注射给狗,狗就有抵抗狂犬病的能力。
1885年开始应用于人体上。
巴斯德的创造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1880~1885年间,巴斯德利用减毒方法研制成鸡霍乱疫苗,猪丹毒疫苗,碳疽病疫苗,狂犬病疫苗以及人类预防传染病多种疫苗。
他对人类以及家畜预防与治疗传染病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更重要的他在晚年培养了大批预防传染病世界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