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文言文阅读(二)(山西).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1)文言文阅读二

文言文阅读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
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山西省太原市2019年高考模拟试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
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明在这种以培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
其中,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
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
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
乐之本,在天不在人。
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未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
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
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
一方面,与乐相比,人的情感是主观相对的,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
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
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必使听者开心。
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永隔;对于古人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史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
”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人心安泰,即为王道。
所以《乐论》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因为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的绝对性。
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
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
山西省四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2018.12 命题:康杰中学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
(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
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本卷共40题(篇),十二种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衔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图文转换、作文。
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3篇,文言文阅读3篇,古代诗歌鉴赏3首,默写5道,文学类文本阅读3篇,实用类文本阅读3篇,正确使用词语4道,辨析并修改病句4道,衔接连贯3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3道,图文转换3道、作文3道。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含答案和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资料一.小试身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记归有光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
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
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
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俎豆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
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
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
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
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
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
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
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 居常不自释.释:宽解B. 贫穷而不知恤.恤:救济C. 以仁孝之道责.之也责:责备D. 不录于.有司于:表被动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项二文言文阅读第三讲理解翻译(含句式)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项二文言文阅读第三讲理解翻译(含句式)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
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1)用”/”给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答案例如】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2)请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过而遗先生食。
先生不受,岂不命邪?②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答案例如】①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②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谷子;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予的原因。
【参考译文】列子生活贫困,面容有饥色。
有人对郑国的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谷子。
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受悠闲安乐。
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她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我的。
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谷子;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予的原因。
山西省晋城市2019年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A. 2012-2017年,中国电影播映收人每年都在增长,且年增长率均在5%以上,增幅最大的是2015年,增幅最小的是2016年。
B. 2014年中国电影广告收入年增长率比其他五年高,而2015年中国电影广告的收入大幅度减少,此后两年有小幅度回升。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加大此类试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D,文中“培养、引导文化认同"“加强教育”并非并列关系,原文是“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故答案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重在审题,其次是认真研读文本,仔细辨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异.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偷换概念,原文是“民族优越主义者”,并非“持有民族优越感的人”。并且,原文中有前提条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选项C,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并无高下之分。选项D,“反对等级观念"错误。原文是“关注等级观念”。故答案选A。
(选自《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有删节)
1。 下面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跨文化交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B. 加深对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文言文阅读(三)(江苏).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文言文阅读(三)(江苏).【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
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那么于会肆言以折之。
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坐那么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那么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
”从史常耸听喘汗。
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那么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
从史虽羞,退益甚。
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
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
上曰:“吾知之矣。
”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
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
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
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
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
君于为义假设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那么畏避如怯夫然。
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
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
”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
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
君弃去,遂败。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与:参与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数:列举C、唯.公之所欲为唯:希望D、后不听信,恶益闻.闻:传布6、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3分〕①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②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③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文言文阅读(二)(山西).【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长恭传兰陵武王高长恭,一名孝,文裹第四子也。
累迁并州刺史。
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
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遵至盒墉之下,被园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宵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
韶病,长恭总其众。
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商阳等郡公。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
”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目:“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咎。
相愿目:“岂不由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
”相愿曰:“朝廷假设忌王,干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滕请以安身术。
相愿曰:“王前既有勋。
今复告捷,威声太重。
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长恭然其亩,未能退。
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
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
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得见!”遵饮药薨。
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客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韧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
及讨定州。
阳士深在军。
恐祸及。
长恭闻之目:“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尝入朝而仆从尽傲,唯有一人。
长恭独还,无所谴罚。
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
唯受其一。
有千金贲券,临死日,尽燔之。
(选自《北齐书》卷一)【注】①天颜:指皇上。
4对以下旬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韶病,长恭总.其众总:统领B求福反以速.祸速:快速C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饮:使……喝D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安:使……安心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高长恭“胸襟宽广”的一组是()(3分)①前膝请以安身术②长恭然其言③虽一瓜数果。
必与将士共之④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⑤长恭独还,无所谴罚⑥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⑤D①②⑥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因为高长恭是文襄皇帝的第四子,而他回复后主问话时将“国事”说成是“家事”,所以招来了后主的忌惮。
加之其威名很大,最终被后主赐死。
B高长恭之所以“颇受财货”,是因为自己意识到邙山大捷威名太重,不得不以贪婪的面目来自我贬低,以降低自己的威名,高长恭认为这样可以有效保全自己。
C相愿劝导高长恭要想保全自己就应称病在家,不要干预政事。
高长恭听从了相愿的建议。
于是有了疾病也不再治疗。
D高长恭封兰陵王,累迁并州刺史、太尉,钜鹿、高阳等郡公。
他貌柔心壮,骁勇善战,曾在邙山大败周军,受到将士的热烈讴歌,而且还能友好地对待士兵,事必躬亲。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4B【解析】“速”应为“招致”,此题考查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5B【解析】①表现高长恭向相愿询问安身之术;②表现高长恭认可了相愿的安身之术;③表现的是对士兵的体一陋。
6C【解析】高长恭虽然认为相愿的建议正确。
但并没有施行,而且后面“有了疾病也不再治疗”并不是受到相愿的建议的影响。
7(1)莫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恐怕固威武被忌恨,便自我玷污吗?(2)我竭尽忠诚侍奉皇上,有什么事辜负了上天,却让我遭此毒手?(3)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列举高长恭贪赃枉法的罪行,(高长恭)被罢免宫职。
【参考译文】兰陵武王高长恭,一名孝,是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
多次升迁做了并州刺史。
突厥入侵晋阳。
高长恭率军尽全力反击。
齐军在邙山之役中失败时,高长恭在中军,率领五百骑兵第二次杀入周军,冲到金墉城下,被周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而城上的齐军不认识高长恭。
高长恭脱去头盎,露出脸来,城上的齐军认出是他,才派出弓弩手下城救援,将周军打得大败。
齐军将士一起歌颂此事,成为一曲,即《兰陵王八阵曲》。
以后他历任司州牧、青州、瀛州二州刺史。
收受了不少贿赂。
后来做太尉,和段韶率军攻柏谷,又攻定阳。
段韶生病,高长恭总领其军。
前后以战功分别封为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齐军在邙山大捷时,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你杀入敌阵内太深了,一旦失利,后悔都来不及。
”高长恭说:“一想到这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家事。
我就不自觉地冲进去了。
”后主嫌恶高长恭说的“家事”一词,从此对他猜忌起采。
等到高长恭在定阳,其部下尉相愿对高长恭说:“大王既然受朝廷重任,为什么如此贪婪?”高长恭未加目答。
相愿说:“莫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恐怕因威武被忌恨,便自我玷污吗?”高长恭说:“是。
”相愿说:“朝廷如忌嫉恨大王,在这些事情上就可以处罚您,您本为求福,反而招来祸患。
”高长恭流下眼泪,上前跪下,向相愿请教安身之术。
相愿说:“大王以前既有功勋,现在又获大捷,威名太重,应当借口生病回家,不要再干预政事。
”高长恭认为此言有理,但最终没有撤身退步。
等到陈国进攻江淮地区,高长恭害怕重又为将带兵作战,叹息说:“我去年得了脸肿病,现在为何不发病呢!”从此以后,有病也不再治疗。
武平日年五月,后主派徐之范去毒杀高长恭。
高长恭对妃子郑氏说:“我竭尽忠诚侍奉皇上,有什么事辜自了上天,却让我遭此毒手?”郑氏说:“你为何不求见皇上?”高长恭说:“我哪里还能够见到皇上!”便饮毒酒而死。
死后追赠太肘的官职。
高长恭外貌温柔,但内心豪壮,声音和客貌都很秀美。
在军中为将,亲自处理一些小事。
每次得到甘美的食物,哪怕是一个瓜几个水果,也一定和将士们分吃。
当初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列举高长恭贪赃枉法的罪行,(高长恭)因此被罢免官职,等到进攻定阳时,阳士深也在高长恭的军营中,他很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杀了自己。
高长恭听说此事后。
说“我本来就没有这种想法。
”便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让他安下心来。
一挺。
离长恭入朝,仆从都走散了,只有一个人跟在身边。
高长恭回采后,谁也没有责罚。
武成皇帝(高淇)奖赏高长恭的功军。
命贾护为他买了二十个小妾,高长恭只要了一个。
家中有价值上千金的债券,临死的那天,高长恭将它们全都烧掉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
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
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
”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
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那么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
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
彼皆阳不识公耳。
”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
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日好访。
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那么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那么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那么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那么有恩者必直。
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
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
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那么遏以自肥,水有患那么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
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
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
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
’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③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
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
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
②慊:不满,不高兴。
③姚安公:作者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C.本不应预.世间事预:干预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竟然5.以下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B.访乙之党,那么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那么有仇者必曲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
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假设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
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并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3分)〔2〕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那么遏以自肥。
(3分)〔3〕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
(4分)4.D【解析】竟:最终,终于。
5.A【解析】“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不能作为理由。
6.B【解析】老和尚并非“未卜先知”,也无“察言观色”。
7.〔1〕太守将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权且到别屋去坐一会儿吧。
〔2〕百姓各自对自己家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
〔3〕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
【三】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家屏传王家屏,字忠伯,大同山阴人。
隆庆二年进士。
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世宗实录》。
高拱兄捷前为操江都御史,以官帑遗赵文华,家屏直书之,时拱方柄国,嘱稍讳,家屏执不可。
万历初,进修撰,充日讲官。
敷奏剀挚,帝尝敛容受,称为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