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学案5: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背诵这两首诗,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赏析,加深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的理解。
[学习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天天预习]1.课文精句积累(1)鹿门月照开烟树,。
(2),惟有幽人自来去。
(3)漠漠水田飞白鹭,。
(4)野老与人争席罢,。
2.作家作品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文本研读]1.请认真诵读《夜归鹿门歌》,结合课内注释,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恰当理解诗句意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赏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一诗,在理解诗句意义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诗歌的对仗美与意境美。
(1)诗歌中的那些词句最工整(对偶)?(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
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问题探究]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学习小结]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认识两位大诗人,了解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特色,这对于我们诗歌鉴赏能力、人生价值观念、生活品位等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教学博苑07-29 113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综合运用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国画的传统技法的具体情况;2、结合上述三种情况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鉴赏古典诗歌中所用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明确: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排除“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二、古典诗词中表达方式例析。
1.记叙记叙笔法中的“抑扬”“卒章显志”等手法常被应用到诗歌中。
试举例言之。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就是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先叙被拒的扫兴,后写意外的惊喜,游园看似不值,实际很值。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最后两句写出了此次寻找的目的,是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卒章显志。
2.描写描写运用到诗歌中,主要有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但这些描写有时是互相交叉的。
试举几例。
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整首词对荡秋千的少女进行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但最后三句尤其精妙,再写少女外貌、行动的同时,也写出了少女既害羞又想见来人的复杂心理,同时“嗅青梅”这个动作又是一个细节描写。
细微的情节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在诗歌中尤其不能忽视。
少年行(唐)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一个仪表潇洒的贵公子游春归来,豪饮买醉的场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泰来农场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古代诗歌四首》授课人:林青明课型:新授课打印时间:2014、9授课时间: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2·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预习:1·读“题目解说”,回答:沧海,即。
问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壮丽的景色。
2、读“作者简介”,回答:曹操,三国时家、家、诗人。
字。
代表作有诗歌《》《》。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预习自测:1、给下列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什么意思?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几句?3、结合语境,说说两个“若”字的表达效果。
《次北固山下》课前预习:读“题目解说”,回答:“次北固山下”中“次”意思是。
1、读“作者简介”,回答:王湾,代诗人。
现存诗首,其中最出名的是《》。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预习自测:解释下列词语: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发挥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
《钱塘湖春行》课前预习:1·读“题目解说”,回答:“钱塘湖”,即。
“春行”即春天出游。
题目点名了、、。
2、读“作者简介”,回答:白居易,字,晚年又叫。
代诗人。
著有《》。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诗歌鉴赏学案

专题复习:古诗鉴赏——探究意象、鉴赏手法学习目标:1.探究古诗的意象,体悟情感。
2.鉴赏古诗的艺术手法。
3.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1.从所学过的古诗中,找出你喜欢的古诗诵读,并准确捕捉意象,体悟情感。
2.回顾常见的诗歌艺术手法。
二、课内探究(一)探究意象1.自主复习学生回顾梳理已学古诗,复习捕捉意象,体悟情感。
2. 合作提高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思考:诗文借什么意象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怀?3.精讲点拨4.巩固提升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思考:诗文的意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鉴赏手法1.自主复习结合具体诗歌简要赏析常见的艺术手法。
2. 合作提高(1)示例:(2)赏析以下古诗的艺术手法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孟郊两次落第,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按捺不住自己得意喜悦的心情,写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3.精讲点拨4.巩固提升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思考:多角度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三)课堂小结诗歌鉴赏口诀三、课后提升1.归纳整理鉴赏诗歌的知识。
2.尝试撰写诗歌鉴赏心得。
诗歌语言学案1

古代诗歌的语言艺术学习目标:1、能读懂诗句,并学会想像诗歌的情境并作书面表达。
2、能准确把握古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3、学会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关键字、词的妙处。
4、学会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关键句的妙处。
5、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
一、学习《山居即事》(王维)1、解说这首诗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简析“遍”和“稀”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二、学习《钱塘逢康元龙①》(明•谢肇淛)1、解说这首诗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
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2、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三、学习《听筝》(柳中庸)1、解说这首诗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有人说颈联中“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空”字作简要赏析。
四、学习《南浦别》(白居易)1、解说这首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五、学习《东坡》(苏轼)1、解说这首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六、学习《骤雨》(【宋】华岳)1、解说这首诗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2、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3、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七、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1、解说这首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初中写诗歌教案

初中写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意象、情感、节奏。
2. 诗歌鉴赏方法:抓住意象,感受情感,体会节奏。
3. 诗歌创作技巧: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把握节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基本特点讲解:介绍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构成。
3. 诗歌鉴赏方法讲解:教授如何抓住意象、感受情感、体会节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诗歌鉴赏实践:让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诗歌创作指导:教授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把握节奏的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6. 诗歌创作实践: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7.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8.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人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提高: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后阅读诗歌的情况。
六、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用于教学和鉴赏实践。
2. 诗歌鉴赏指导资料:辅助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3. 诗歌创作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创作的灵感。
4.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作品和相关资料。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读通读顺,借助课文注释先行理解。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一)题解:(二)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
临,到,登临。
碣石,(见课文注释)。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
若,好像。
其,代词,指大海。
星汉,(见课文注释)。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幸,(见课文注释)。
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
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两课时一、自学1.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⑴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⑵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二、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三、当堂探究: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5.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7.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8.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四、写作特色: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五、讨论分析全诗归纳中心。
课堂检测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诗人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却用了“嘶哑”一词来描写“我”的歌唱。
“嘶哑”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
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2.读准划线字字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3.词语解释。
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4.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5.诗中所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
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⑴我是干瘪的稻穗,⑵我是失修的路基,⑶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⑷我是你雪被下的古莲的胚芽,⑸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
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讨论。
②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3.欣赏品味①体会圆周句式的表达效果。
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4.课堂训练①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②说说对“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的理解。
5.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诗歌欣赏方法。
五、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学写一篇赏析文章(可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乡愁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3.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4.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学习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下面:二、了解作者搜集有关余光中的资料,互相交流。
三、有感情地反复朗诵,体会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注意把握语调、语速和情感,正确顿句。
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四、自主探究1. 乡愁本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可捉摸且抽象的一种情感,诗人却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将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找出诗中的四种意象。
2.找出诗中体现诗人人生经历变化的词。
3.四个人生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分别因什么而愁?五、逐源务本“诗以一字为工”,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感受这首诗歌的语言美。
你认为诗中的语言哪些富有表现力?六、拓展延伸比较赏析:请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1.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种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两首诗有何异同?七、同步练习想象和联想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要素,请同学模仿《乡愁》以实写虚,以具体表现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练习。
乡愁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2.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3.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曾经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二、预习(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残损:灰烬:蓬蒿: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通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
”白居易说:“诗,根情。
”都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通过你的预习,你发现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了更好地读好本诗,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
思考:1.作者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哪些地方?(整体感知)2.通过读诗歌的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吗?除了先写了自己的家乡以外,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3.作者写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通过哪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五、品诗情仔细研读诗歌,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忧愤、义愤、愤慨”的诗句,并说一说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雨巷》使他一夜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