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车床主轴设计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车床主轴设计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设计题目:车床主轴设计数据序号: Ⅰ12 班级: 10级工机2班学号: 20106994姓名:冯华钊目录一、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目的二、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三、设计题目四、对主轴静定情况校核1.根据第三强度理论校核2.根据刚度进行校核3.疲劳强度校核五、对主轴超静定情况校核1.根据第三强度理论校核2.根据刚度进行校核3.疲劳强度校核六、循环计算程序七、课程设计总结一、设计目的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于系统的学习材料力学之后,能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材料力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独立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已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使我们将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及手段融为一体。

即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把以前学到的知识综合的运用,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初步掌握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1.使我们的材料力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2.在系统的全面的复习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由于选题力求结合专业实际,因而课程设计可以把材料力学的知识和专业需要结合起来。

4.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各门课程知识,是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5.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为以后打下基础。

二、设计的任务和要求1.画出受力分析计算简图和内力图2.列出理论依据和导出的计算公式3.独立编制计算机程序,通过计算机给出计算结果4.完成设计说明书。

三、设计题目车床主轴设计---某车床主轴尺寸及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

在A、B、C三个支座的中间支座B处,轴承与轴承座之间有间隙δ,正常工作时,B处轴承不起支撑作用,此时轴处于A、C两支座下的静定状态。

当B截面处弯曲变形大于间隙δ时,轴处于A、B、C三支座下的静不定状态。

轴截面E处装有斜齿轮,其法向压力角为α,螺旋角为β,工作处的切削力有Fx、Fy、Fz(在进行强度、刚度计算时,可以不计轴向力Fx的影响,而以弯曲、扭转变形为主)。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车床主轴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车床主轴

教学号:答辩成绩:设计成绩: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题目:车床主轴设计题号: 7—4—Ⅰ—15教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1目录一、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目的--------------------------------------------------3二、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3三、设计题目--------------------------------------------------3四、对主轴静定情况校核--------------------------------------------------5 1.根据第三强度理论校核---- ----------------------------------------7 2.根据刚度进行校核---------------------------------------------8 3.疲劳强度校核------------------------------------------- 12五、对主轴超静定情况校核-------------------------------------------------13 1.根据第三强度理论校核---------------------------------------------15 2.根据刚度进行校核---------------------------------------------16 3.疲劳强度校核----------------------------------------------19六、循环计算程序---------------------------------------------------19七、课程设计总结----------------------------------------------------262一、设计目的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于系统的学习材料力学之后,能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材料力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独立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已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大致步骤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大致步骤

一、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于系统学完材料力学之后,能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独立地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以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之目的。

同时,可以使学生将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及手段融为一体。

既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算法语言、计算机和材料力学等)综合运用,又为后继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等)打下基础,并初步掌握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具体的有以下六项:1.使学生的材料力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2.在系统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3.由于选题力求结合专业实际,因而课程设计可以把材料力学知识和专业需要结 合起来;4.综合运用了以前所学的个门课程的知识(高数、制图、理力、算法语言、计算机等等)使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5.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6.为后继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要求参加设计者,要系统地复习材料力学的全部基本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判断、设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画出受力分析计算简图和内力图,列出理论依据和导出计算公式,独立编制计算程序,通过计算机给出计算结果,并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1.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要求设计计算说明书是该题目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果的说明。

要求书写工整,语言简练,条理清晰、明确,表达完整。

具体内容应包括:(1) 设计题目的已知条件、所求及零件图;(2) 画出构件的受力分析计算简图,按比例标明尺寸,载荷及支座等;(3) 静不定结构要画出所选择的基本静定系统及与之相应的全部求解过程;(4) 画出全部内力图,并标明可能的各危险截面;(5) 危险截面上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图及由此判定各危险点处的应力状态图;(6) 各危险点的主应力大小及主平面位置;(7) 选择强度理论并建立强度条件;(8) 列出全部计算过程的理论根据、公式推导过程以及必要的说明;(9) 对变形及刚度分析要写明所用的能量法计算过程及必要的内力图和单位力图;(10) 疲劳强度计算部分要说明循环特征,a m r σσσσ,,,,min max 的计算,所查βσ,,k 各系数的依据,并绘出构件的持久极限曲线,疲劳强度校核过程及结果。

材料力学第二版第Ⅰ册课程设计

材料力学第二版第Ⅰ册课程设计

材料力学第二版第Ⅰ册课程设计
1. 引言
材料力学是材料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常用于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变形和破坏行为。

本课程设计主要以材料力学第二版第Ⅰ册为教材,通过实验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实验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如下:
1.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熟练运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材料在受力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3.了解材料物理性能和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 实验内容
3.1 实验一:拉伸试验
3.1.1 实验安排
采用万能试验机进行拉伸试验,通过测试样品的载荷-变形曲线,计算出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等。

3.1.2 实验步骤
1.制作标准试样,并记录试样的尺寸和质量;
2.将试样夹紧在试验机上,并调整试验机的夹具位置;
3.启动试验机进行拉伸试验,并记录试样的载荷-变形曲线;
4.计算出试样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等力学性能参数。

1。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指导书聂毓琴修订吉林大学2005年6月前言材料力学是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高等学校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力学教材,往往将杆件的变形分成几种基本形式。

并针对这几种基本变形形式在各自的范围内分别独立地给予解答。

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这种做法的优越性。

但同时也感到这种孤立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式也有其自身的弱点。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力学的全貌,更难于利用材料力学的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为此,我们试图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不同专业的要求,从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在工程实际中选取一些较为复杂的构件,要求学生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予以解答,这样就既可以深化课堂上的知识,使知识系统话,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把所学过的基础课(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算法语言、计算机和材料力学等)系统应用。

又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对学生来说,通过材料力学课程设计可初步了解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对教师来说,在拓宽知识面,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水平上都有一定的益处。

在总体上可以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作为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我们的工作还只是探索性。

我们的目的不仅于课程设计本身,更着眼于材料力学课程本身的建设和改革。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这一崭新的教学环节是我校于1987年率先开始试点,并在以后的几年中进行了集中安排一周另四天分散和分散五周安排等方式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并在全校产品类专业中逐步推广成为材料力学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做为教改研究项目已于1991年4月通过校级鉴定。

得到校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赞扬,1993年3月,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也得到国家教委理工科院校材料力学课程指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的高度评价。

并于1993年5月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作为附加项目及创新点,使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2001年获吉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此为特色,2002年材料力学课程被评为吉林大学精品课程;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于2005年获吉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传动轴(免费)

吉林大学材料力学课程设计——传动轴(免费)

四 程序计算…………………………………………14 五 改进措施…………………………………………17 六 设计体会…………………………………………18 七 参考文献…………………………………………18
1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于系统学习完材料力学之后, 能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 题,运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独立的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以 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将材料力 学的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及手段融为一体。 既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的 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后继课程(零件、专业课 等)打下基础,并初步掌握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所 提高。具体的有以下六项: 1. 使学生的材料力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2.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 由于选题力求结合专业实际,因而课程设计可以把材料力学知识与专业需 要结合起来; 4. 综合运用以前所学习的各门课程的知识,使相关学科的只是有机的联系起 来; 5. 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6. 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
7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3F1+G1 单独作用下
f 1 1 4 1 1 4757.77 0.8a 3 4757.77 0.8a 3 4757.77 0.8a 3 4757.77 0.8a 3 9 2 3 EI 9
=
1 5286.41a 3 EI
X-Y 平面 支反力求解:
Mz =0
代入数据解得: 又因为:
G 2 4a F a cos (G1 3F 1) 3a F 2 y 5a 0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车床主轴设计共14页文档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车床主轴设计共14页文档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班级:作者:题目:车床主轴设计指导老师:任小平2019.5.26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于系统学习材料力学后,能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独立地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以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之目的。

同时,可以使我们将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及手段融为一体。

既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把以前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又为后继课程打下基础,并初步掌握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1)使所学的材料力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让我们在系统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各门课程的知识(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算法语言、计算机等),使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3)使我们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要系统复习材料力学课程的全部基本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判断设计题目的已知所求问题,画出受力分析计算简图和内力图,列出理论依据并导出计算公式,独立编制计算程序,通过计算机给出计算结果,并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设计题目某车床主轴尺寸及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

在A、B、C三个支座的中间支座B 处,轴承与轴承座之间有间隙 ,正常工作时,B处轴承不起支撑作用,此时主轴处于A 、C 两支座下的静定状态。

当B 截面处弯曲变形大于间隙δ时,主轴处于A 、B 、C 三支座下的静不定状态。

轴截面E 处装有斜齿轮,其法向压力角为α,螺旋角为β,工作处的切削力有 、 、 (在进行强度、刚度计算时,可以不计轴向力 的影响,而以弯曲、扭转变形为主)。

轴的材料为优质碳素结构钢(45钢),表面磨削加工,氮化处理。

其他已知数据见表1。

1、试按静定梁(A 、C 支撑)的强度、刚度条件设计等截面空心圆轴外径 D(d/D 值可见数据表2),并计算这时轴上B 截面处的实际位移。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曲柄轴的强度设计、疲劳强度校核及刚度计算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曲柄轴的强度设计、疲劳强度校核及刚度计算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题目:曲柄轴的强度设计、疲劳强度校核及刚度计算数据号:7.7-02学号:42100223姓名:刘风指导教师:魏媛目录一、设计目的 (3)二、设计任务和要求 (3)2.1、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要求 (3)2.2、分析讨论及说明书部分的要求 (4)2.3、程序计算部分的要求 (4)三、设计题目 (4)3.1、数据1)画出曲柄轴的内力图 (5)2)设计主轴颈D和曲柄颈直径d (8)3)校核曲柄臂的强度 (9)4)校核主轴颈飞轮处的疲劳强度 (15)5)用能量法计算A端截面的转角yθ,zθ (16)四、分析讨论及必要说明 (20)五、设计的改进措施及方法 (20)六、设计体会 (21)七、参考文献 (21)附录一.流程图 (24)二.C语言程序·····················································25三.计算输出结果 (28)一、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系统学完材料力学课程之后,结合工程实际中的问题,运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独立地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以达到综合利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目的。

同时,可以使学生将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及手段融为一体,既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算法语言、计算机和材料力学等)的综合运用,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使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 说明书 2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03

二、课程设计任务和要求 ---------------03

三、课程设计题目 ---------------04

四、课程设计计算过程

1. 画出力学简图,求出外力 ---------------05 强度计算 ---------------07 刚度计算 ---------------08 B截面的实际位移 ---------------16

2.疲劳强度校核 ---------------19 3.超静定校核设计

超静定校核设计 ---------------20

校核疲劳强度 ---------------22

五、循环计算程序 ---------------24

六、课程设计总结 ---------------30

七、参考文献 ---------------30 3

一、 课程设计目的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于系统的学习材料力学之后,能结合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材料力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独立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以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可以使我们将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及手段融为一体。既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对以前学到的知识(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算法语言、计算机和材料力学等)的综合运用,又为以后学习的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等)打下了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工程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具体有以下六项: 1.使我们的材料力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2.在系统的全面的复习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由于选题力求结合专业实际,因而课程设计可以把材料力学的知识和专业需要结合起来。 4.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各门课程知识(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算法语言、计算机等),是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5.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6.为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课程设计任务和要求

参加设计者要系统复习材料力学课程的全部基本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判断设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画出受力分析计算简图和内力图,列出理论依据并导出计算公式,独立编制计算程序,通过计算机给出计算结果,并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4

三、 课程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车床主轴设计 某车床主轴尺寸及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在A、B、C三个支座的中间支座B处,轴承与轴承座之间有间隙,正常工作时,B处轴承不起支撑作用,此时轴处于A、C两支座下的静定状态。当B截面处弯曲变形大于间隙δ时,轴处于A、B、C三支座下的静不定状态。轴截面E处装有斜齿轮,其法向压力角为α,螺旋角为β,工作处的切削力有xF、yF、zF(在进行强度、刚度计算时,可以

不计轴向力xF的影响,而以弯曲、扭转变形为主)。轴的材料为优质碳素结构钢(45钢),表面磨削加工,氮化处理。其他已知数据见表1。 1. 试按静定梁(A、C支撑)的强度、刚度条件设计等截面空心圆轴外径D(d/D值可见数据表2),并计算这时轴上B截面处的实际位移。 2. 在安装齿轮的E截面处有一铣刀加工的键槽,试校核此截面处的疲劳强度。规定的安全系数n=3(1=420MPa,1=240MPa)。 3. 对静不定情况(A、B、C支撑),同时根据强度、刚度条件设计外径D,并用疲劳强度理论校核。 设计数据:表1: )( )( δ/m [ζ]/MPa mfD/][ mfE/][

radc/][

20 10 4105.0 150 4103.3 4105.3 0.0028 注意:设计中不考虑轴的旋转静定要求和热变形的影响,并且将各轴承视为刚体,且不产生刚体位移,不考虑制造工艺和尺寸链等因素。 表2:(设计计算数据表Ⅰ-13)

ml1 ml2

ml

3 ma mb mR

0.16 0.49 0.15 0.12 0.16 0.12  

minrn kwP Dd NF

Hy NF

Hz

45 500 5.0 0.70 4200 2000 5

图一: 四、 课程设计设计过程 1. 画出力学简图,求出外力

由公式可知min/}{}{9549rnkwpMe=m.5000.59549N=95.49N.m R

Me

tF=m12.0m.49.95N=795.75N 6

由斜齿轮受力分析得: costantF

rF=010cos020tan75.795=294.10N

则有:cossinrFtFEyF=354.72N sincosrFtFEzF

=770.64N

由工件DH受力平衡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代入NHFNHF2000z,4200y

求得: NHFDFNHFDF2000zz,4200yy

m.32016.0x2000NNNbHzFDyM m.672m16.0x4200NNbHyFDzM 强度计算,画出弯矩、扭转图

由受力分析求出A点的支反力: 0321)(lHyFDzMaEyFllAyFFCzM

0321)(lHzFDyMaEzFllAzFFCyM 解上面的方程,则有: NAFNAyF12.1096z,59.1937 7

根据已知分别作出Y、Z方向的弯矩图,如下图所示: 由扭矩图和两弯矩图可知,C截面为危险截面,在该截面上的弯矩和扭转值分别为:

mNMMMc 08.4421213022620=2y2z m.49.95x NM 由于轴的材料为优质碳素结构钢(45钢)为塑性材料,选择第三强度理论进行校核设计:

由 ][1223rXCMMW 22][1XCMMW 8

7.0,)1(6444DdDI a150][P 代入数据解得:mD211006.5

刚度设计

a、根据D点刚度条件设计轴径,在D点分别沿y、z轴加一单位力:

作出弯矩图: 9

用图形互乘法求解: 93.15388.58053.0211

08.012.0321cM 71.6712.088.5802 135.015.012.0212cM

3472.288.58062012.0213

0.14=12.012.015.0323cM

01125.015.015.0214 520=320320620324cM

EIMMMMEIEIM

fccccciiD63.27-1-44332211z 

作出弯矩图: 10

1338.27292.102653.021 0.08=12.0321cM 2304.112312.092.10262 0.135=15.012.0212cM

5048.1692.1026130212.0213

0.14=12.012.015.0323cM

01125.015.015.0214 1092=672672-1302324cM

EIMMMMEIEIM

fccccciiDz00.53144332211

由弯曲的刚度条件:ffmax

mfEIfffDzDyD422103.3,77.59 11

取PaE910210 7.0,)1(6444DdDI ][ffD,代入数据计算得:

mD221093.6

b、根据E点刚度条件设计轴径,在E点分别沿y、z轴加一单位力:

作出弯矩图: 12

02597.0098.053.0211 684.61=92.1026321cM 3-21088.5098.012.021

1118.61=92.102692.1026-1302312cM

EIMMEIEIM

fccciiEy72.2412211

作出弯矩图:

02597.0098.053.0211 387.25580.88321cM 3-21088.5098.012.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