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辨析
30赏析

4.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评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
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
“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1.体现这首词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2.这首词将记叙、描写、议论两年、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分析。
.1—2两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做坚决的转折。
3—4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在“心境”中独立安闲的缘由。
5—6句细致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中间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诗人悠然淡泊。
的心情。
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有人认为“悠然望南山”好。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
“见”字更能显示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
“望”字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喜爱,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主题型古诗文群文教学以《饮酒(其五)》《野望》整合课为例

主题型古诗文群文教学——以《饮酒(其五)》《野望》整合课为例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借着君师父给的胆儿,“秋备聊群文”专题课今天开播了。
我很激动,也很惶恐。
对于群文教学,我的研究还说不上深厚,对于课堂技艺,我的实践还谈不上高明。
但加入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我拔着头发使劲儿往上,努力跟上兄弟姐妹们的步伐。
牢记君师父的教导,无论生活还是教学研究都要聚焦,我专注于群文教学,做了一些课例,有了一点点心得。
从今天开始,我和朋友们一起来聊群文,重在聊课堂教学的前前后后,我的愿景是,倾尽全力把自己近几年的研究中最精华的部分分享给您,和您一起审视统编教材中多个文本的内在联系,搭建一课多篇的联通桥梁,掌握王君青春语文文本特质的相关理论,寻找开展群文教学的课堂路径。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培植学生语文兴趣的场域,也是教师价值体现的所在。
我觉得,群文教学是课堂教学创新和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条创新路径。
跟大家聊群文,目的就是借助群文教学这种形式,习练如何上出灵魂在场的语文课,上出思维到位的语文课,上出开阔融通的语文课,上出丰富隽永的语文课!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无限游戏,实现万文互联,把课堂与生活打通,用活法指导教法,让教学指向多彩而开放的未来。
在以后的课程中,我将和大家一起,着力研讨统编教材中一课多篇的创新设计,1+X 群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单元整合的聚焦取舍和专题复习课创意活动。
一课多篇,是指一个课目当中有多篇文章,比如《世说新语》二则、散文两篇、古代诗歌五首等。
我们每册中都有2-3篇这样的课文。
一课多篇属于比较特殊的群文阅读,因为既要落实统编教材的编排理念,实践单元要求和阅读提示等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又要跳出单元主题的钳制,从中提取出显性的、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语文学习要素,这是一课多篇类群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
1+X是以课内一篇或一类为主文本,联结课外多个文本形成互证、互补、互衬等的阅读场,实现共建共享的教学效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 在园地里采菊时无意中望到庐山,一种悠然之乐油然而生。
[出自] 东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见:jian⑦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⑧日夕:傍晚。
⑨相与:相伴。
⑩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辩,辨识。
译文1: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译文2: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
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翻译赏析与阅读答案 引导语:陶渊明《饮酒》其五表现了作者悠闲⾃得的⼼境和对宁静⾃由的⽥园⽣活的热爱,对⿊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下⾯是⼩编整理的原⽂与阅读练习题,欢迎⼤家学习。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译⽂: 居住在⼈世间,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 只要⼼志⾼远,⾃然就会觉得所处地⽅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映⼊眼帘。
⼭中的⽓息与傍晚的景⾊⼗分好, 有飞鸟,结着伴⼉归来。
这⾥⾯蕴含着⼈⽣的真正意义, 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语⾔表达。
【鉴赏】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园⽣活、墟⾥风光,为诗歌开辟⼀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此为第三⾸。
前有⼩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时所写,并⽆内在联系,兴⾄挥毫,独⽴成篇。
这⾸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特⾊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忘⾔”“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然的⼀种表现。
起⾸四句:“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何等平淡,何等⾃然,似乎是诗⼈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那内涵、那滋味却⼜是相当丰富的。
⾸先,它蕴涵着诗⼈对⽥园⽣活深深的喜爱。
“结庐在⼈境”,⽽⼜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满含着诗⼈对⼈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园之赞美;其次,诗⼈对“结庐在⼈境,⽽⽆车马喧”这⼀⽭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远地⾃偏”,这⾥⾯包含着两层意思,⼀是只要“⼼远”,就⾃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达到⽆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远”,⽆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蒙曼讲饮酒

蒙曼讲《饮酒》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菊花入画是最晚的,你比方说,梅花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人开始画了,竹子和兰花是到唐朝开始有人画,只有菊花一直要等到晚唐五代才有人把他纳入自己的绘画题材之中。
不过虽然入画晚,但是菊花入诗确是比较早的,你比方说在《楚辞》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这样的诗句其实就已经奠定了菊花高洁的形象了。
不过菊花要确立自己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和地位,还不能只靠《离骚》,它最重要的知己陶渊明是真正把菊花推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上了。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辞官归隐就在庐山脚下种菜、种菊花、饮酒、吟诗,过上了独立而傲岸的生活,那也正是从陶渊明的赏识和写作开始,菊花奠定了自己恬淡隐退的性格,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才有一个说法嘛“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典雅》。
那今天我们就跟大家分享陶渊明所写的菊花诗中最著名的一首《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有点长,其实细分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开头前两句,坐着就给了我们一个似乎不可能的情况。
什么情况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家想一想,“人境”是什么啊?人境就是滚滚红尘之中,人烟繁盛之地啊,你在这个地方盖房子怎么可能没有车马的喧闹之声呢!所以这一开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情况,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情况,是一个问题。
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到第三句和第四句作者自问自答,就把这个答案给出来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那我问问你为什么能够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很简单,因为我的心远了。
“远”是跟什么远了呢?跟红尘中的名利场远了,所以就算是名利场中的车马喧闹之声还存在但是我的心已经感受不到了,所以“心远地自偏”。
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病句练习

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
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
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
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练习】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2、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练习】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3、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4、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3、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练习】1.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请结合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的分析,来体会他的爱国情感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卷金卷07(上海专用)(考试版)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一、文言文(35分)(一)默写(13分)1.古诗文默写。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②?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③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④“,”是豁达者在为后来居上者鼓掌喝彩,没有嫉妒和自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22分)【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醉翁亭记(节选)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伯父君谟,号“美髯须”。
仁宗一日属清闲之燕,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于外乎?”君谟无以对。
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递一夕不能寝。
盖无心与有意,相去适有间,凡事如此。
【注]①燕:同“宴”。
2.【乙]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学(人名)。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临.溪而渔(2)偶顾.问4.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B.(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C.(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D.(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5.【甲】诗【乙】文都出现了“喧”字。
专题0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古诗文)【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2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古诗文)(基础题+提升题+创新题三位一体)(2024上·上海闵行·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醉翁亭记(节选)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伯父君谟,号“美髯须”。
仁宗一日属清闲之燕,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于外乎?”君谟无以对。
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递A.(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B.(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C.(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D.(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间”,表现了太守的思想。
5.【甲】诗“悠然见南山”一句有版本作“悠然望南山”,苏轼认为“望”不如“见”,用【丙】文的话说,“望”出于“”而“见”出于“”。
【丙】文给我们的启发是(2024上·上海浦东新·九年级一模卷)【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辨析在陶诗的诸多名篇中,《饮酒》二十首其五尤为人们所爱赏所耽味:那自然流丽的语言,那超尘脱俗的情致,那高洁纯美的境界,那精警渊懿的哲理,千百年来流照艺林,光景常新。
但是,从北宋开始,随着陶集的大量刊刻与广泛流传以及诗学批评的蓬勃发展,“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的异文之争就出现了。
一代文学巨擘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使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日丽中天,而他对“悠然见南山”的倡导,也使这一陶诗文本深入人心。
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题陶渊明诗后》:记在广陵日,见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心远。
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以比碔砆美玉不类。
对这一观点,苏轼曾经在不同场合反复加以申述,并常常被后人所称道所秉承,而美学家朱光潜所作的阐释无疑代表了现代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认识: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
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关注。
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
(朱光潜《谈美》十五)其实,就“见”、“望”二字而言,无论是字形,还是字音,抑或是字义,都相差甚远,而“把‘见’字误印为‘望’字”,求之千年古籍,殆无一例可援;尽管如此,大量的古典诗歌选本乃至中学语文教科书基本上都显示了对“悠然见南山”这一陶诗文本的遵从,而成为当代人眼中不争的事实。
但是,当我们以客观的学术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思维来审视这个“小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悠然望南山”才是原汁原味的陶诗文本,而所谓“小问题”也是别有洞天的大问题。
(一)唐前《饮酒》其五的流传。
在现存的古代文献中,《昭明文选》(今本卷三十)最先著录了这首陶诗(题为《杂诗》)。
检核《文选》的所有版本,包括日本所藏《唐抄文选集注》残卷和《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乃至韩国奎章阁本(现存宋本《文选》中最早的版本)等等,可以发现这句陶诗的文本都是“悠然望南山”。
而众所周知的是,《文选》的主编萧统曾经编纂八卷本《陶渊明集》,他还为陶集作序,为陶渊明立传,所以,《文选》中这首陶诗的文本情况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即使对《文选》的相关情况忽略不计,我们也仍然能够找到“悠然望南山”早期传播的踪迹,试读谢脁(464—499)《游东田》诗:远树暧仟仟,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远树”二句意本《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不对”二句,化用《饮酒》其五“悠然望南山”。
我们再读隋胡师耽(生卒年不详)《终南山拟古诗》:结庐终南山,西北望帝京。
烟霞乱鸟道,俯见长安城。
宫雉互相映,双阙云间生。
……望望未极已,瓮牗秋风惊。
岩岫草木黄,飞雁遗寒声。
坠叶积幽径,繁露垂荒庭。
瓮中新酒熟,涧谷寒虫鸣。
且对一壶酒,安知世间名。
寄言朝市客,同君乐太平。
这首拟古诗,实际上模拟了以《饮酒》其五为主体的若干陶诗,模拟的方式是吸纳这些陶诗的语词和诗意入诗,正所谓人言己用。
诗人极力突出陶诗中的“望”字,只是“望”的对象是“帝京”,而不是“南山”。
“结庐”句,本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西北”句和“望望”句,本于《饮酒》其五“悠然望南山”;“烟霞”句,本于《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瓮牗”、“岩岫”二句本于陶潜《述酒》:“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飞雁”句,本于《九日闲居》:“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坠叶”句,本于《酬刘柴桑》:“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繁露”句,本于《饮酒》二十首其十六:“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瓮中”一句,本于《归园田居》五首其五:“漉我新熟酒。
”“涧谷”句,本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归响,燕雁鸣云霄。
”“且对”二句,本于《饮酒》二十首其十四:“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寄言”句,本于《归园田居》五首其四:“一世异朝市。
”这些情况表明,胡师耽的这首诗乃是杂拟陶诗而成,堪称“悠然望南山”文本的一个有力证据。
(二)唐代《饮酒》其五的流传。
我们试读以下四位著名诗人的作品:1.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李太白文集》卷十《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长安》)2.我有紫霞想,缅怀沧洲间。
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李太白文集》卷二十《春日独酌》二首其二)子烨案:例1.,诗题中含一“望”字,而首句曰“出门见南山”,正可为上引黄侃之说提供有力的旁证,而“有时”二句,则本于陶潜《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例2.,“且对”四句,本于《时运》:“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以及《饮酒》其五:“悠然望南山。
”“长空”二句,本于《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王维《赠裴十迪》)[1]子烨案:“风景”句,本于《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
”“与君”句,本于陶潜《答庞参军》:“乃陈好言,乃著新诗。
”以及《移居》二首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澹然”句,本于《饮酒》其五:“悠然望南山。
”4.江城高角动,沙洲夕鸟还。
独坐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白居易《晩望》,《白氏长庆集》卷七)5.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
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闲。
……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
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
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
(白居易《截树》,同上)6.我年日已老,我身日已闲。
闲出都门望,但见水与山。
……朝随浮云出,夕与飞鸟还。
……(白居易《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同上,卷二十九)子烨案:例4.,本于《饮酒》其五“悠然望南山”以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读者一望即知;而例5.和例6.以本于以上三句陶诗,其关于“望”与“见”的表达,也为上引黄侃之说提供了有力的旁证。
7.携酒花林下,前有千载坟。
于时不共酌,奈此泉下人。
始自玩芳物,行当念徂春。
聊舒远世踪,坐望还山云。
且遂一欢笑,焉知贱与贫。
(韦应物《与友生野饮效陶体》,《韦苏州集》卷一)8.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
君心傥如此,携手相与还。
(韦应物《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同上,卷二)9.绝岸临西野,旷然尘事遥。
淸川下逦迤,茅栋上岧嶤。
玩月爱佳夕,望山属清朝。
俯砌视归翼,开衿纳远飙。
等陶辞小秩,効朱方负樵。
闲游忽无累,心迹随景超。
(韦应物《沣上西斋寄诸友》,同上)子烨案:例7.,此诗题明言“效陶体”,“携酒”句檃栝了陶渊明《时运》诗“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六句的诗意,而前四句总体上融汇了陶渊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的诗意;“聊舒”句,本于《饮酒》二十首其七“远我达世情”;“且遂”二句,融汇了《咏贫士》七首其四“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的诗意。
例8.,“君心”二句融化《拟古》九首其三的诗意:“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又“携手相与还”,语本《饮酒》其五“飞鸟相与还”。
例9.,“玩月”句,“佳夕”,语本《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俯砌”句,“归翼”,语本《归鸟》“翼翼归鸟”;“开衿”句,意本《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等陶”句,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事(《宋书·陶潜传》)以自况。
(三)宋代《饮酒》其五的流传。
元陶宗仪(1316—?)《说郛》卷八十一苏轼《东坡诗话》“题渊明《饮酒》诗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正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
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据此可知,在苏轼时代,陶集通行本《饮酒》其五“悠然望南山”并无异文。
田晓菲据此分析说:“苏轼称‘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这告诉我们当时关于陶渊明的南山诗存在着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标准解读,这种解读采取的是‘望’,不是‘见’。
”[3]其实,这并不是什么“解读标准”,而是陶诗版本在当时的实际情况。
我们检查现存宋代所有的陶诗版本,包括著名的宋刻递修本(南宋刻本),可以发现在“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下有校记曰:“一作望。
”因此,苏轼的“见南山”之说虽然得到多数人的赞赏,却未能一统天下,“望南山”的文本依然得到遵从,如王安石(1021—1086)的诗句:晨兴望南山,不见南山根。
(《临川文集》卷八《晨兴望南山》)遥望南山堪散释,故寻西路一登高。
(《临川文集》卷二十九《成字说后与曲江谭君丹阳蔡君同游齐安》)王荆公酷爱陶诗,二诗皆称“望南山”,自然与“悠然望南山”有关。
我们再读这些诗句:出岫无心倦即还,悠然信马望南山。
(宋胡寅《斐然集》卷三《自胜业寺过铨徳观》)东篱采菊隐君子,悠然凝望南山赊。
(宋王十朋《梅溪前集》卷八《题郭庄路》)子烨案:“出岫”句,本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东篱”句,本于“采菊东篱下”,而两个“悠然”句,则本于“悠然望南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就创作而论,苏轼也并不排斥“悠然望南山”,如《东坡全集》卷二十八《歇白塔铺》诗:甘山庐阜郁长望,林隙依稀漏日光。
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
迢迢涧水随人急,冉冉岩花扑马香。
望眼尽从飞鸟远,白云深处是吾乡。
庐阜就是庐山,“郁长望”,就是痴情地远望。
而“望眼尽从飞鸟远”一句,则从“飞鸟相与还”脱化而来。
这里明显地透露出苏东坡对“悠然望南山”的遵从,而与其“见南山”之说自相矛盾。
他本人也具有浓郁的望山情结: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
(《东坡全集》卷七《登常山绝顶广丽亭》)北临飞槛卷黄流,南望青山如岘首。
(《送孔郎中赴陕郊》,《东坡全集》卷九)老去上书还北阙,朝来拄笏望西山。
(《次韵胡完夫》,同上,卷十五)如果我们把诗中的“望”字都改成“见”字,不知东坡当作何想?当然,苏轼力倡“悠然见南山”,也是有依据的。
宋蔡正孙(生卒年不详)编《诗林广记》卷一《陶渊明》引东坡评《饮酒》其五:此诗景与意会,故可喜也。
无识者以“见”为“望”,白乐天效渊明诗有云:“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
”则流俗之失久矣。
惟韦苏州《答长安丞裴说》诗云:“采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
”乃真得渊明诗意。
东坡所举韦应物(737?—?)《答长安丞裴说》诗见于《韦苏州集》卷五:出身忝时士,于世本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