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

合集下载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大脑血管的突发性疾病引起,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进而导致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患者常伴随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协调能力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使得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方式。

尽管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康复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明显、康复过程长等。

加强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问题陈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是一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使得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在脑卒中中,运动功能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目前,虽然有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现有的康复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着局限性,比如治疗周期长、效果不稳定、治疗费用高等问题。

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特定治疗手段的效果评价上,缺乏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综合比较和系统研究,导致在临床应用中难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探索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还需要加强对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导和规范,推动康复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推广。

这将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精品ppt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精品ppt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康复学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障碍
运动控制障碍是神经系统损伤或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引起的姿势控制与 运动功能障碍,评定包括所有与运动功能有关的内容:关节的灵活性与 稳定性、肌张力、反射、肌力、运动模式、协调性、平衡、步态等。
运动控制模型 反射模型(reflex model)
核心思想:反射是运动的基本单位,人 体运动是各种反射的总和或整合的结果。
强调运动的外周型中枢控制即依赖感觉输 入来控制运动的反应。
局限性:不能解释快速运动是如何发生的, 新的运动技能是如何学习的等。感觉输入 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运动行为所必须的。
应用:感觉运动疗法(如诱发平衡反应)。
sir charles sherrington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模型 等级模型 核心思想:自上而下的中枢性方式控制 运动,即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按照高、 中、低水平由上一级水平对下一级水平依 次进行控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程序 管理正常运动。 假设较高级水平的反射抑制较低级水平 的反射。 应用:神经发育疗法。
② 肌肉在错误的时间兴奋。如偏瘫患者进行进食动作时,提肩胛肌 和肱骨外展肌错误地用力收缩,引起肩关节上抬,同时外展、外旋, 致使动作不能完成。
③ 出现同时收缩。主动肌群和拮抗肌群同时收缩导致肢体僵硬而不 能完成选择性动作。
治疗理论框架:在分析各种运动和功能活动的重要成分或因素 (如肌张力、姿势控制、运动模式等)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设计。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障碍
Bobath的观点
总结了导致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三种因素。
1.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正常是维持各种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而几乎所有的中
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都存在肌张力异常。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康复护理论文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康复护理论文

浅谈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

方法:对94例脑卒中致运动障碍病人进行系统训练,在治疗前后进行评估及比较。

结果:在脑卒中3天至3周内即进行运动功能恢复训练的病人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脑卒中发生3个月后再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

结论:在积极药物治疗前提下,配合早期的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82-01脑卒中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其有较高的致残率、复发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

近年来,康复护理发展迅速,尤其是早期康复和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运动康复护理也是脑卒中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预防压疮、关节僵硬畸形、肌肉挛缩等并发症。

因而,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运动障碍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1临床资料临床9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55例,女39例,年龄范围38至89岁,病程2h~5年。

其中脑梗死57例,脑出血37例。

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43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51例为对照组。

2体位护理脑卒中急性期应保持绝对静卧,因局部压迫,易生褥疮,故应做好褥疮的预防,经常变换体位,每2至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应注意勿使头部屈曲及过伸。

脑卒中恢复期的重点是防止痉挛及软瘫,应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腕和手关节伸展,手握小球或纱布,腿外侧放沙袋防止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平板或丁字鞋以防足下垂或外翻,足与踝呈90°。

痉挛期要特别注意避免抓握硬质物体以防刺激掌心引起抓握反射。

3被动训练和按摩病人肢体瘫痪,关节不活动,将导致静脉淋巴回流不畅,如果制动超过3周,关节内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加上关节囊韧带肌肉等固定不动,就会挛缩,即引起关节强直和变形。

因此,应早期进行关节的被动和活动,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和防止关节挛缩。

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

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

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总结102例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强调恢复期运动障碍的康复要点是减轻患肢肌痉挛和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加强主动运动与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强化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四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102例患者经康复评定,按照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标准,恢复到6期49例,5期41例,4期12例,优良率88.2%,疗效满意。

标签:脑卒中;躯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常突然起病、进展迅速、病情危重,主要症状是躯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语言障碍等。

经过临床治疗病情好转,但是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有偏瘫、感觉等严重功能障碍,致残率约80%,复发率41%[1]。

恢复期内患者存在的以躯体功能障碍为主的生理障碍,必须通过进一步康复治疗与护理才能改善。

针对恢复期遗留的躯体运动障碍,笔者探索并运用了康复训练护理要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康复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6月~2010年6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02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RMI确诊为初发,病例中男58例,平均年龄52.8岁,占总病例数的57%;女44例,平均年龄55.2岁,占总病例数的43%。

根据我国CVD分类标准[3]:出血性卒中53例,占51%,缺血性卒中49例,占49%。

本组患者中,偏瘫98例,脑神经麻痹12 例,共济失调26例,震颤麻痹8例,手足徐动9例,肌张力异常102例。

2结果经过康复训练和护理后的康复评定,根据Brunnstrom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分期标准,恢复至6期49例,5期41例,4期12例,优良率88.2%。

3康复护理3.1指导协助生活能力训练3.1.1神志恢复后应指导患者用健手按摩患肢,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是成人死亡与残疾最常见的病因,主要是血管因素导致的局部或广泛性脑损伤的临床综合征。

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步态障碍、平衡障碍等症状,患者肌力下降以及肢体活动受限,造成患者日常生活需要高度依赖他人,给患者本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因其生活不能自理,常会出现术中及术后抑郁,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有自杀倾向,降低患者康复参与的意愿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增加患者复发、跌倒的风险。

为了帮助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更好地回归到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

康复护理是基于康复医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护理方式,将其应用于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护理中,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本文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对中医康复护理、现代康复护理措施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提高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脑卒中是致死率、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中约有 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但脑卒中患者致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据统计,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 67%为永久残疾者。

运动障碍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残疾与生活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患者主要表现为步态障碍、类帕金森样症状等。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 15 d~6 个月是患者治疗与恢复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加强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康复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1 康复评定与康复时机的选择康复评定是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依据,便于护理人员根据评定结果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使康复护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需要在康复前、中以及后期各评定 1 次,且最好由同一个人完成这些康复评定[4]。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护理康复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护理康复研究进展

脑 卒 中又名 中风 。是 一种 常见 病 、多发 病和 危重 病 .是 指 由于各 种 原 因导致 脑血 管破 裂或 堵塞 而 引 起 的脑 血 管疾病 。脑卒 中 的患病 率 、死亡率 、致 残率 和复发 率 都很 高 ,是全世 界 范 围内致 残 和致死 的主 要 原 因之 一 _l 我 国每 年约 有 150万人 死 于脑 卒 中 , 每年 新 发脑 卒 中约 200万 ]。随着 脑 卒 中治 疗 水平 的进 步和 发展 ,其病 死率 较前 显著 降低 ,然 而幸 存者 中80%的患 者 留有 严 重后 遗 症 ,致残 率 高 达75%,脑 卒 中的运 动功 能障 碍多伴 有 肢体 痉挛 引。脑卒 中患 者急性期 、恢复期进 行康复治 疗 已取得 显著疗 效 ]。 国 内外研 究 [8-9]证 明 ,对脑 卒 中患者 进 行康 复 护 理措 施 干 预可 有效 降低脑 卒 中患 者 的致 残 率 。 目前 关 于 脑 卒 中后 肢体运 动 障碍 患者 的康 复护 理仅 单纯 强调 早期 的介 入 ,忽视 了进入 恢 复期 和后 遗症 期对 患 者 的干 预 .从 而 引起 了患者 生 活质量 下 降和病 情 加重 。 因此 康复 护理 对脑 卒 中患者 肢体 运动 功 能的改 善作 用贯 穿于 整个 脑卒 中病 程 中 ,在脑 卒 中早 期 、恢 复期 和后 遗症 期都 同样 重要 。脑 卒 中后肢 体运 动功 能 障 碍 的康复 护理 已成 为 医学研 究 的重点 之一 , 目前 相 关康 复护 理方 法繁 多 ,但 临床上 缺乏 规 范和 系统 的 康 复护理 方法 。本 研究 将最 新 的康 复护 理措施 进 行 系统 、全面 的综述 ,以期为患者 的康复 护理提供参考 。
l 中 医 康 复 护 理 1.1 穴位按 摩 疗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新进展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新进展
望。

重点之 一 。本 文简 述近年 来脑 卒 中后瘫痪 肢体 康复 训练的脑卒 中患者进行 了研究 ,在 仍进行 常规 康复-I 点是骨关节疾病与损 0 1
练同 , 伸抓 物这 “ 想 ” , : 的 时 加 手 握 品一运 象任 蕃 增 动 务
有l 0例患者完成 了整个观察过程 ,9 例上 肢运动指数 积 分明显改善 ,提示 ‘ 动想象 ”疗 法有助于
题, 本 法 有 能 为 种 有 途 治 方 耋 教 专 委 但 疗 极 可 成 一 很 前 的 疗 育业员
导 引能够增 强前额脑 电活动 ,改变左 前后 优势脑轴 的 法 。 观 念对 比 ,并 出现特征谐 振频率 的变化 。而入 静意
念 可使各脑 区脑 电活动 的 。 2波功率 、部 分脑 区 。 3 【 【l 强制性 运动疗 法
作者简介
的 响发 想 与 际 练 结 可 显 高 训 影 ,现 象 实 训 相 合 明 提 被 ?
医院康复科、医学院
仍伴有 上肢 功能 障碍I 2 , ,严 重威 胁人类 的健 康和 生 练者的 下肢 负重能力 ,提示 “ 运动 想象” 的效果与保 存质量 ,给社会 和 家庭带 来沉 重 的负担 。 随着康 复
象 ” 3 脑卒 中偏 瘫 患者 描 线 训练 效果 的影 响 ,结 动 。P g 等“对 一些 恢复 后期 偏瘫 患者进 行 了改 良 对 例 ae o 果 显 示 “ 动 想 象 ” 明显 改 善患 者 描 线 的 准 确性 。 的 CMT 他们 把 l例 患者 分为三 组 ,使用 评定量 表 : 运 I 。 7
Mao tmn等嘲 观察 了 “ 运动想象 ”对 l 例 脑卒 中患者 F g— y r运 动 功能量 表 ( MA) 2 u l Me e F ,上肢 运动 功 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
根据患者的机体整体状况选择适合 其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1
更衣训练
2
进食训练
3
个人卫生能力训练
4
转移能力训练
谢谢观看
正确的站立 双下肢负重 患侧下肢 健肢支撑患 站立平衡
姿势
站立训练
负重 肢活动训练
训练
方法
3
具体治疗项目——物理因子治疗
改善上肢伸肌和下肢 屈肌的收缩力,通过 反射性交互抑制的作 用以抑制上肢屈肌和 下肢伸肌过高的肌张力
方法
肌电生物反馈
方法
作用
功能性电刺激
方法
低中频电刺激
3
具体治疗项目——作业治疗
Brunnstrom Ⅱ~Ⅲ期康复目标
抑制痉挛、联合反应 打破共同运动模式
指导患者用患侧肢体 做主动活动与日常生
活活动相结合
1
2
康复目标
3
4
易化正确的运动模式 促进分离运动尽早出现
配合心理疏导和对患侧 各种感觉刺激,以及相 关的康复治疗加快功能 障碍的改善
3
具体治疗项目
01 抑制痉挛 02 卧位运动 03 卧坐转移 04 坐位训练
《常见疾病康复》
主题:脑
01 运动障碍特点 02 康复治疗目标 03 具体治疗项目
1
Brunnstrom Ⅱ~Ⅲ期运动功能障碍特点
Brunnstrom Ⅱ~Ⅲ期
• 相当于临床的急性期,约在脑卒中 后1~3个月
• 此阶段偏瘫侧逐渐进入典型的痉挛 状态
05 坐站转移 06 站立训练 07 物理因子治疗 08 作业治疗
3
具 体 治 疗 项 目 ——抑 制 痉 挛
方法:神经生理疗法(抑制性手法)
Rood技术 挤压、牵拉等
Brunnstrom技术 各种反射的应用
1
2
方法
3
4
Bobath技术 控制关键点、反射 性抑制及调正反应 促进姿势反射等
PNF技术 对角螺旋式运动 促进分离运动 的 进一步成熟和正 常运动模式的重 新建立
此期的特点:
腱反射亢进 出现联合反应 肌张力增高
1
Brunnstrom Ⅱ~Ⅲ期运动功能障碍特点

肌张力异常

代偿增加
姿势控制异常

肌肉活动异常


运动能力低下
运动模式异常





肌张力更高
肌张力异常 姿势控制异常

肌肉活动异常



联合反应进一步增加
联合反应及肌张力增加


更加过度用力
2
3
具体治疗项目——卧 位 运 动
方法
向健侧翻身(主动/辅助) 向患侧翻身(主动/辅助)
早期防止异常步态出现
翻身训练
患侧上肢 训练
患侧下肢 训练
桥式运动
防止肩胛骨回缩、下降、痛肩和肩关节 半脱位,维持关节活动度,抑制痉挛
骨盆及下肢的控制训练
3
具体治疗项目——卧坐转移
是指患者主动完成的从 卧位转移至坐位的训练
定义
从健侧位坐起
方法一 方法二
从患侧坐起
3
具体治疗项目——坐位训练
作用:可防止 肺部感染,改 善心肺功能, 增加视觉信号 输入
方法:保持 正确坐姿
坐位平衡 训练
偏瘫上肢 的训练
偏瘫下肢 功能活动
3
具体治疗项目——坐站转移
方法
辅助性站起
主动性站起
有站立向 坐位转换
3
具体治疗项目——站立训练
作用 : 为步行做充分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