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与《声声慢》风格
婉约风格的诗词

婉约风格的诗词
1. 苏轼《蝶恋花·春景》
原句:“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2.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原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3.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原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4. 秦观《浣溪沙》
原句:“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
5. 柳永《雨霖铃》
原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6.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原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7.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原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
”
8.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原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
9.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原句:“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10.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原句:“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2024年度《声声慢》课文笔记分享

2024/3/23
柳永《雨霖铃》
此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都表达了离愁别绪。柳永的词更 为缠绵悱恻,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绘来抒发情感; 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则更注重通过环境和氛围的渲染来表 达情感。
苏轼《江城子》
苏轼的这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有相 似之处。但苏轼的词风格更为豪放洒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表达得更为深沉厚重;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则更显得婉约 柔美,情感表达更为细腻。
《醉花阴》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 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 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 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 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 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 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 的情绪融和交织。
2024/3/23
20
同时期其他诗人同类题材作品比较
2024/3/23
16
离别主题在传统文化中地位和价值
2024/3/23
离别主题的普遍性
离别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珍视和留恋。
传统文化中的离别意象
在传统文化中,离别往往与长亭、古道、芳草等意象相联系,形成 了独特的离别美学。
离别主题的价值意义
“雁”
雁是候鸟,秋天南飞,春天北归,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时 光的流逝。作者通过描绘雁阵的飞过,表达了对逝去时光 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9
情感表达技巧探讨
寓情于景
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 在感受景物之美的同时,也能体
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2024/3/23
直抒胸臆
在全词的结尾部分,作者直接表达 自己的愁苦之情,语言简练而情感 真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词的节奏和韵律如何影响解析

宋词的节奏和韵律如何影响解析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要深入理解和解析宋词,就不能忽视其节奏与韵律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宋词的节奏。
宋词的节奏主要通过词句的长短变化来体现。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得词的节奏富有变化,如同音乐中的音符起伏。
这种节奏的变化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
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句子由短到长,节奏逐渐舒缓,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
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又转为长短相间,节奏明快与舒缓交织,将词人内心的愁苦与迷茫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词的节奏还与情感的表达紧密相连。
当作者想要抒发激昂豪迈的情感时,往往会采用较为短促有力的句式,节奏明快,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读来让人感受到壮志豪情。
相反,当表达细腻柔婉的情感时,节奏则会变得缓慢轻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缓慢的节奏,将词人的孤独、愁苦之情细腻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宋词的韵律。
宋词的韵律要求严格,包括押韵、平仄等方面。
押韵使得词句在音韵上产生和谐的美感,增强了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树、雨、路、舞”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平仄的运用则让词句在声调上产生起伏变化,增加了词的表现力。
平仄的交替使得词的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
像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平仄相间,营造出一种深沉、哀怨的氛围。
宋词的节奏和韵律相互配合,共同影响着对其的解析。
它们为我们理解词作的意境、情感和主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一方面,节奏和韵律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词作的情感基调。
欢快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通常暗示着积极向上的情感,而缓慢的节奏和不和谐的韵律则往往与悲伤、忧愁的情绪相关。
宋词四首

可堪孤馆 闭春寒
杜鹃声里 斜阳暮
实
(借景抒情)
杜鹃声:①春暮②假借其声 表现了人 暗喻“不如归去”【归乡】 生无限凄 斜阳暮:① 一日之暮②春暮 凉的况味。 ③人生之暮
小结
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 词人贬谪郴州所望茫茫和居所 环境的寂寞凄冷,景中含情, 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 的情怀。
驿寄梅花,
宋词四首
《雨霖铃》 《踏莎行 郴州旅舍》
《苏幕遮》 《声声慢》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 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 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 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 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 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 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 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1、词的别名 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举”字,立刻让读者联想到荷茎在用力托着一个 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使荷叶有了生机,有了神韵。
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是什么时间的景物?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问 五月份左右 雨后的早晨 溽暑 侵晓 题 二、这些意象调动了几种感觉器官?构成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解
析 • 五月盛夏的汴京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
•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羁旅愁思 是他诗歌的重要题材。所作咏物词较多,如咏新月、春雨、 梨花、杨柳等。
•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 人。
作 者 简 介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拟人 “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 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 的神态。“窥檐语”把鸟儿东张西望的 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3)指出表达作用以及表达 感情
高一语文《雨霖铃》《声声慢》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雨霖铃》《声声慢》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雨霖铃》《声声慢》【讲课内容】《雨霖铃》一、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二、解题:《雨霖铃》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三、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ǐ)]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
风情,深情蜜意。
四、鉴赏: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
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比较

秋雁 梧桐
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种“淡”字表白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 惨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下阕】
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惊旳 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旳少女旳复杂情感, 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整首词风格明快,节
奏轻松,活生生旳刻画了 一种活泼害羞,情窦初开 旳少女形象。李清照旳词 就是这么,把握人物旳心 理活动如此精确,勾勒人 物形象是那样旳生动,以 致呈现给一千数年后旳今 日旳我们面前,依然是那 么旳栩栩如生,感觉距离 还是那么旳近,好像就是 在昨天发生旳一切故事。
愁
词人描写在残秋旳所见所闻所感 来充分展示她所处旳冷清悲凉旳环 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旳巨 大悲痛旳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旳心绪)
直接抒情旳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事抒情等
淡酒
找出词中旳 主要意象
黄花
晚风 细雨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 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教学设计】婉约词赏析:《雨霖铃》《声声慢》(曾莹)

宋代“婉约词”赏析:《雨霖铃》与《声声慢》
【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韩珊珊. “转益多师”与“婉约之宗”[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4.王硕. 新课标视域下高中婉约词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5.曹存有.以李清照词为例谈婉约词的艺术美[J].语文建设,2017(08):55-5
6.
6.齐海棠.李清照作品中的清新婉约与离别之愁[J].语文建设,2015(23):70-71.
7.赵娜. 高中语文婉约词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8.张福洲.柳永婉约词风的谐婉音律解读[J].语文建设,2014(30):69-70.
9.白旭辉.豪放刚劲与婉约柔美相结合一—李清照词艺术风格之我见[J].语文建
设,2014(23):4-5.
10.赵笑晨. 论婉约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1.刘丽红.宋词“豪放派”、“婉约派”之否定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9(02):36-38.
12.戴建华.宋词有豪放、婉约二派吗?[J].中学语文教学,1996(10):36-37.。
表达内心难过的古文

表达内心难过的古文
1、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释义: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
2、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释义: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3、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释义: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4、先秦佚名《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释义: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5、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释义: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6、清谭嗣同《有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释义:四亿人民啊一起痛哭,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雨霖铃》与《声声慢》的风格
摘要:柳永和李清照分别为北宋和南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通过对他们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对比,从写情、写景、用语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感受同是婉约词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婉约词派;比较分析;艺术风格
宋词有豪放、婉约之分,柳永和李清照分别为北宋和南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时入选职高语文课本,这两首词同属于婉约词,有很多相似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同为婉约,写情:离愁别恨,如泣如诉
柳永是宋词开拓期的代表之一,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反对以诗文之法为词。
他们都把婉约词的创作推向新的水平。
他们的词在内容上、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他们抒写个人身世、在表露与亲人离愁别恨上,其情态之深厚、细腻,又是其他词人无法比拟的。
《雨霖铃》《声声慢》在总体风格上未超出婉约词的范围,并被后人誉为婉约词中极有代表性的千古名作。
《雨霖铃》抒发的是词人离亲之痛。
柳永早年屡试不第,仕途坎坷。
面对“生离作死别”的红粉知己,由于双方感情极深,所以这种感情表现得尤为缠绵、深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刻画,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泪眼达万绪,使人伤心落魄。
真
把儿女深情写到入木三分的程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雨霖铃》正是从细腻的情感世界中,道出了婉约的韵味。
《声声慢》抒发了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后的那种孤愁之情。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
北宋灭亡后,夫妇二人先后南渡,不久丈夫暴亡,她失去了依靠,孤身漂泊。
词中透露出对亡夫的追忆,对离乱生活的哀怨。
词的开头连用七对叠词,逐层深入地刻画了由于战乱而饱经磨难的妇女形象。
征鸿的声声啼鸣中传达着词人的绝望哀愁,使人读来有一种哽咽难言,悲伤至极的感受。
晚秋、淡酒、急风、飞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种种情景触动了主人公愁苦凄凉的心情,加上梧桐的雨滴声声,真可谓触处皆愁,如泣如诉。
词人这样消极绝望的表现,不只是个人的愁苦,而是代表多少不幸妇女在动乱时代里的苦难遭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同为铺叙,写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两首词同为铺成叙述,但笔法却各呈异彩。
《雨霖铃》先由写景入笔,然后写人的离别。
在描述离别场景时,先后从场面,人的心绪和“执手相看泪眼”的细节动作以及“无语凝噎”的内心活动等方面精雕细刻,把人物情态表现得很真实细腻、入微传神。
眼前离别写完之后,词人又把他的笔触伸向主人公远行之后的种种设想中去。
写设想的情景时,仍扣住眼前的离别时刻。
从傍晚写到“暮霭沉沉”的万里征途,再到深夜的借酒浇愁,再到酒醒杨柳岸的黎明。
《声声慢》则从早晨起床后百无聊赖的寻觅,借酒浇愁,写到风送雁声增加惆怅,逐步深入地抒发可伤可叹的情和景。
下阕由秋
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独坐无聊,时光难熬,黄昏到黑夜,用秋雨打梧桐极写愁情之苦,最后以一个“愁”字概括全词。
两首词在铺叙中时序安排都极为清晰,章法严谨不乱,人物内心世界在铺叙中得到委婉细致的表现。
其次两首词同写秋景,融情于景。
《雨霖铃》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作者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离别意。
“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将离情推至极点,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这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意境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声声慢》从“寻寻觅觅”点出环境的“冷冷清清”,接以“凄凄惨惨戚戚”,仅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李清照对秋景的选择可谓意境独到。
写晚风、秋雁、梧桐和细雨,触处皆愁。
三、同为慢词,用语:口语通俗,叠词传神
语言上,两首词通俗晓畅,词人都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提炼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
《雨霖铃》中“念去去”“千种风情”,《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俗语口语的运用,纯朴自然,雅俗共赏。
两首词在语言上另一特色是叠字的运用。
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怨为凄厉,强化了感情的迸发,产生了音乐的效果。
如《雨霖铃》中的“去去”“沉沉”,《声声慢》中叠字运用更是脍炙人口,受到古
今诗家的高度评价。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十四个叠字,嘈嘈切切,似银瓶乍破,珠落玉盘,摄人心魄,使人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通过以上比较,学生能够对这两首词有较为明确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为通过比较能从相似中发现问题,启发思考;通过思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阅读思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