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

合集下载

书法课堂丨《毛公鼎》技法解析(一)基本笔法

书法课堂丨《毛公鼎》技法解析(一)基本笔法

书法课堂丨《毛公鼎》技法解析(一)——基本笔法《毛公鼎》可谓稀世瑰宝,记录了西周珍贵史料,训诰辞令最完整,赏赐封爵为最高等级,是可凌驾于《尚书》中任何一篇的西周档案实录。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重器。

铭文共32行,500字(重文9字,合文9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毛公鼎》之文字属于大篆系列,此类文字多见于青铜器,亦称“金文”,又叫“钟鼎文”。

近代书家李瑞清尝云:“《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

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以儒生之《尚书》这样的经籍大典作喻,可见《毛公鼎》在古史、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都具有重大价值。

《毛公鼎》笔法精严,结构劲健,疏密有致,成行成列,显示出周代审美文化追求整齐、规范的独特面貌。

线条极尽浑凝拙朴,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貌,强有力的线条与井然有序的章法排列显示出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向,这时的“有序”是先民们最高的理想,有趣的是在他们向整齐的装饰之美迈进时,周人的进退有节“莫不令仪”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毛公鼎》可谓气度辉煌,细审其笔法,转折自如,圆融婉通,字略修长平整,灵秀自然中不失规矩严谨,气色温和,笔势稳妥,处处彰显出彬彬有礼之貌。

郭沫若曾把《毛公鼎》铭文拓本收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有云:“此铭全体气势颇为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风烈,此宜宣王之时代为宜。

”可见在有序性之外追加了气势宏大、泱泱风烈等审美之感。

磅礴恢弘、皇皇巨制的《毛公鼎》是西周先人遵循“秩序”的象征,也是西周先人崇文尚实审美思想的再现。

就整个商周书法史来讲,《毛公鼎》是金文“笔法”整饬的集中体现。

初习金文莫拘泥于笔顺,顺手顺势而为即可。

铭文均为拓片不能体现墨书笔意,临摹要像古人,就是一个“度”的把握,要充分发挥现在的笔墨优势,在总体精神风貌与原本一致的基础上去营造一种全新的气象。

学习金文大篆最好的途径就是逆流而上,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从清代邓石如篆书《千字文》和吴昌硕临《石鼓文》入手,掌握篆书的书写笔顺,打好线条关,结字关,而后在稳扎稳打写《毛公鼎》等金文大篆效果更佳。

《毛公鼎》铭文临写全文,赏析

《毛公鼎》铭文临写全文,赏析

《毛公鼎》铭文临写全文,赏析临《毛公鼎》铭文,是在与古人心灵沟通!------郭赋林“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为皇皇钜制,毛公鼎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传奇经历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鼎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

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郭赋林对学员讲:“西周金文书法的发展,一般被划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晚期三个不同段”。

西周初期的金文,几乎沿袭了殷商晚期的风格,朴茂凝重,瑰丽沉雄,用笔起止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拔又时有肥笔及点团华饰其形。

《毛公鼎》技法解析(三)章法布局、临习要点

《毛公鼎》技法解析(三)章法布局、临习要点

《毛公鼎》技法解析(三)章法布局、临习要点章法布局纵观《毛公鼎》全体铭文五百字,章法有行无列,错落有致,字字相生,无一不表现出高超的形式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加之文字完成依器物之形来分布,纵势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较之平直的线条又多了几分婀娜与婉曲,使之更具动感活力与审美趣味,构成了和谐有序、自然质朴的有机整体,表现出先民们有意地追求着书法美。

在章法处理上,因块范铸铭是在鼎腹内的圆球形内范表面书写铭文,所以虽有隐约界栏以标示格位,由于球体孤度太大,故每行除起始的四五字较端整外,下行至圆弧大处,则字形跟着弧面斜偏歪曲,一望便知绝非在平面上书写(拓片像两片铠甲),如第8行、第12行的“王”字最为明显。

由于笔画的多寡,自然造成了字形大小的差别,但书写者并不强调、夸张这种差别,相反似乎有意追求整齐一致,笔画少的字所当的空间并不少于笔画多的字,显得舒展大方,如“显”“文”“天”“乌”“集”“明”“正”“画”等字,要么上长下短,要么上轻(淡)下重(浓),书写性表现得非常强。

通篇形成有“秩序”的节奏感、错落感和空间感,刻意求工而不失灵动自然,气势磅礴而不狂怪怒张,这种崇尚“秩序”的审美表现是西周追求秩序的集中反映,这正是《毛公鼎》之艺术魅力所在,它折射出西周书法的至高境界。

临习要点当下对于篆书创作,有三种现象:一曰神化,学者未学先拒;授者故弄玄虚,使喜篆者不敢为。

二曰易化,照搬照抄,不谙字法,故而出现错字讹字。

三曰丑化,怒张异态,任意变形、夸张。

在临习《毛公鼎》时,要遵循商周金文古朴苍茫、正大气象的共同原则,写出古意、古趣、古韵。

做到以下四点:一、修炼学习篆书,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

我的体会,学习篆书可分“三境界”慢慢修炼:(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可为第一境界。

汉字基因在国人血脉里代代遗传,有着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

报纸、电视、电脑、手机,书籍,户外广告等等,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汉字的形、声、意每天在阅读与交流中潜移默化。

李瑞清临《毛公鼎》表现出的“匠气”

李瑞清临《毛公鼎》表现出的“匠气”

李瑞清临《毛公鼎》表现出的“匠气”2021-02-08 13:57·书法大辞典
毛公鼎
《毛公鼎》拓(局部)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因作器者为毛公而得名,1843年在
陕西岐山出土。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器形极其简朴。

半球形的器身立于三蹄足之上,口沿上有两个宽厚的立耳。

全器器身光素,仅于器身口沿下方饰以一周精简的重环纹及一道凸弦纹。

其端正的器形及浑厚的器壁在与铭文朴实的书风以及宣王对毛公重任的呼应下,更显庄重肃穆。

毛公鼎鼎内壁铸有铭文,共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毛公鼎》被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奉为圭臬,是学习篆书的优秀模板之一,为历代书法家所青睐。

李瑞清也是众多临习者之一。

李瑞清所临《毛公鼎》与其所临《散氏盘》大抵时间相近,面貌基本一致。

以下我们从《书法大辞典》中选择李瑞清临习《毛公鼎》的部分内容刊出,以期用原汁原味的内容能对朋友们临习《毛公鼎》有所启迪。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李瑞清在临《毛公鼎》时,基本上做到了形似,并加入了己意,笔画老到。

但需要注意的是,李瑞清在临习的过程中,过多地使用颤笔,似乎显得“匠气”,甚至有点“俗”,不如《毛公鼎》的用笔来得爽利自然。

丛文俊:吉金丛谈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散氏盘

丛文俊:吉金丛谈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散氏盘

丛文俊:吉金丛谈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散氏盘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实物西周虢季子白盘,宣王时器,清道光间出于陕西宝鸡。

癸巳溽暑通临并跋。

巳溽暑通临并跋。

西周金文可以分为两个系统。

王室作器,创立规模,风化天下,也是大篆书体演进并确立楷式的标志性作品;诸侯国作器,法效宗周,个性、小大则往往因地而异,或可见其滞后现象。

西周中、晚期之际,王室作器则以风格之异而别为两类。

国家博物馆藏虢季子白盘拓本其一为主流,沿袭积习而笔势浑圆转曲;其二以虢季子白盘为代表的新风,笔势方圆兼备,图案化程度尤高,明显地与他器不类。

宣王时作大篆《史籀篇》十五章,颇疑后者即其中的典型样式。

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据《说文》所收籀文析之云:《史篇》文字,就其见于许书者观之,固有与殷周间古文同者。

然其做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

推其体势,实上承石鼓文,下启秦刻石,与篆文极近。

王氏据《说文》所收籀文大篆立论,容有是理,其误则在于把《史籀篇》视作一成不变的字书,忽视其从西周宣王到东汉许慎八百余年间不断传抄所可能引起的种种变化。

就此而言,如果说虢季子白盘题铭应该近于《史籀篇》大篆的原型,似亦不为无据。

王氏所谓之“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的特点,与此器风格最为接近。

又,春秋战国之世,只有秦国沿用《史籀篇》大篆字书,秦始皇时成为改作小篆的底本。

故尔纵观上古秦金文书法,自虢季子白盘派生出秦公钟“规旋矩折”而笔势稍圆一路,向下则有石鼓文、诅楚文、泰山刻石、唐宋玉筯、明清铁线一脉传承与变化;另一路则恪守“规旋矩折”之法,向下则有秦公簋、秦公大墓石磬刻字、商鞅方升、琅琊刻石、唐宋“细腰长脚”、清邓石如等一脉传承与变化。

学者诧异虢季子白盘之类秦文,盖因于《史籀篇》的缘故,而把握其临习领要,亦须自此中出矣。

虢季子白盘铭文学习古文字书法有四要:一曰识字,二曰辨体,三曰得笔,四曰会通。

借用刘熙载的观点,前三者是“我入于古”,后者是“古化为我”。

浅谈《毛公鼎》

浅谈《毛公鼎》

浅谈《毛公鼎》浅谈《毛公鼎》西周金文书法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初、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大多沿袭殷商风格,书法朴茂凝重,瑰丽沉雄,大小不拘,随意恣性,许多字施以肥笔、重团以突出其形态,体现出书写者在创作上较为自由随意的时代特征。

中期风格为之一变,用笔凝重而势畅,点画圆浑,虽也有肥笔、重团,但其装饰意味明显减少,书写意蕴增强,行款变得疏朗,字体也逐步趋于规范。

到了晚期,金文书法已臻极盛,无论是在用笔、结字、布局还是在气韵风格上都趋于成熟,装饰意味消失,线条愈加沉雄质朴,字型更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性大大加强。

《毛公鼎》便是西周晚期期的突出代表。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其文三十二行,长达四百九十七字,是迄今出土的最长一篇金文,内容为毛公为感激周宣王委以政务,策命整肃纪纲、兴革政治,而特铸鼎记事。

其文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其书线条遒劲,体势沉雄高古,气宇轩昂,历来被视为金文典范中之瑰宝。

现藏台湾。

在蔡伦造纸之前,我国文字的载体多是“不规则”形状,如甲骨、钟鼎、彝器、权量、简牍、砖瓦、摩崖等,形成了生动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章法与布局。

《毛公鼎》是随鼎深腹内弧面形制而展开,书写以斜向、环状运动的线条和灵活多变的或方或长的结字依势完成,整个铭文处置井然有序,和谐统一,表现出纯熟的书写技巧、高超的形式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完美。

《毛公鼎》用笔精严,以中锋裹毫为主,线条圆劲茂隽,饱满遒劲,体势沉雄。

行笔逆锋以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自始而至终;收笔平出,轻按笔锋停止。

线条呈“圆”,回曲婉蜒,坚韧纤徐,长短互用,轻重有别,起止转折处恰到好处,笔画粗细趋向统一,委婉优雅,表现出的线条既有清朗精严的审美意味和高贵典雅的贵族气息,又有自然浑凝、拙朴生动的金石之气。

体味其用笔,可用“平、圆、留、重、变”﹙黄宾虹先生言﹚五字概括。

所谓平:寓静于动,笔笔送到,行笔如锥画沙,似物凝碍,不可使其柔弱漂浮。

圆:指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线条圆浑沉厚,有弹性无圭角,不刻板僵硬,所谓如折钗股。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2008-03-19 17:47:07 作者:刘洪洋来源:中国篆刻网文字大小:【大】【中】【小】核心提示: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

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

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 ...关键字:刘洪洋观点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

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

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勤职守向天子负责,以免遭亡国之祸,最后赐以品物,毛公作器,铭记其事。

洋洋洒洒,语重心长,其文32行,以499言再现了宣王中兴王室,任人为贤的盛景。

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周晚期政治统治很不稳定,周宣王善于总结经验,革除积弊和拨乱反正的决心。

《毛公鼎》之文字属于大篆系列,此类文字多见于青铜器,由于当时的人们将青铜器称作“吉金”,故以文字载体的性质而得名亦称“金文”。

青铜器中以礼器(鼎为主),乐器(钟为主)为尊,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

至今所见拓印版本是通过书写、制作以及锈蚀残泐的产物,文字完成依器物之形来分布,纵势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它较之平直的线条,多了几分婀娜与婉曲,使之更具动感和生命的活力,因而也就更具有审美趣味。

临摹与创作

临摹与创作

临摹与创作作者:王友谊来源:《艺品》2016年第02期我认为临摹与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水到渠成,意思是说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因为书法创作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它必须要有深厚的基础积累,又必须有个人情感的表达。

仅仅临得像古人,只能说明有一定基本功。

但如果个人的审美不成熟,个人的艺术思想没有形成,则创作不可能体现出个人风格。

所以临摹是基础,是步入书法传统的唯一途径。

自古至今没有哪位书法家能够不通过临摹经典碑帖而登上最高的艺术殿堂。

下面着重谈点临摹体会:临摹可分为三个阶段,概括为:“务求形似;形神兼顾;得意忘形”三种境界。

形体是精神赖以寄附的物质基础。

所以,初学书在结体和用笔两个方面都要千方百计求得形的相像,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要“一点一画必求肖合,一字一行务追酷似”,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前贤的法度,使自己的书写习惯纳入正确的轨道。

在这个阶段是要每临写完一个字,都必须细心对照所临范本进行析查,找出在结体和写法上的误差,然后再认真临习。

如此反复,直到完全写像,处处酷似为止。

经过一段这样的严格训练才能使自己心有拟效之方,手明挥运之理,写出的字自然有某帖的法度可观。

这就是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入帖”。

“形神兼顾”是指学书只“入帖”而得其形似是远远不够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写字匠而已,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

因此,当临摹临到下笔即有某家某帖的体势时,就不可再一味务求形似而亦步亦趋。

而应以求神似为主,形神兼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境界。

这时就需要对所临之帖先作一番研究、欣赏,从中揣度书家的立意,分析研究书家的笔法、墨法、章法、结构规范与否等;并体验捕捉范本的神韵及笔墨内涵,然后再带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去临。

由形似到神似,已经是有了质的飞跃。

虽然未能完全跳出某家某帖,但是己初步具有自我的个性和风格。

还要理解临古人不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风格积累及审美意识积累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这即是前人所谓的“出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2008-03-19 17:47:07 作者:刘洪洋来源:中国篆刻网文字大小:【大】【中】【小】核心提示: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

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

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关键字:刘洪洋观点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

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

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勤职守向天子负责,以免遭亡国之祸,最后赐以品物,毛公作器,铭记其事。

洋洋洒洒,语重心长,其文32行,以499言再现了宣王中兴王室,任人为贤的盛景。

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周晚期政治统治很不稳定,周宣王善于总结经验,革除积弊和拨乱反正的决心。

《毛公鼎》之文字属于大篆系列,此类文字多见于青铜器,由于当时的人们将青铜器称作“吉金”,故以文字载体的性质而得名亦称“金文”。

青铜器中以礼器(鼎为主),乐器(钟为主)为尊,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

至今所见拓印版本是通过书写、制作以及锈蚀残泐的产物,文字完成依器物之形来分布,纵势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它较之平直的线条,多了几分婀娜与婉曲,使之更具动感和生命的活力,因而也就更具有审美趣味。

这种极有意味的分布是心灵思变的映射。

先民们在器物的形状、面积的大小、文字的多少上进行了精心计算且反复推敲之后,才决定字的大小、字距、行距的宽狭。

且雕且琢,复归于朴。

如此的设计周密,完美精准,才构成了和谐有序、自然质朴的有机整体,表现出先民们有意地追求着书法美。

其用笔圆润秀美,首尾呼应,起承转结、俯仰向背都恰到好处。

行笔有涩有疾,亦张亦驰,气度轩昂,安详精密,凸现着威严华贵的王家气派。

在章法上因笔画的多寡,自然造成了字形大小的差别,但并不强调、夸张这种差别,相反似乎有意追求整齐一致,笔画少的字所当的空间并不少于笔画多的字,显得舒展大方,通篇有错落的动感,又不失安详妥贴,在这里对“秩序”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

可见当时对王权的崇尚也自然反映到了青铜文化上来。

刻意求工而不失灵动自然,气势磅礴而不狂怪怒张,就是《毛公鼎》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折射出西周书法的至高境界。

在中国书法史上,西周金文已达到了辉煌的时代,精美至极体现了雄浑精严的气派。

《虢季子白盘》、《散氐盘》、《毛公鼎》、《大盂鼎》合称为西周晚期的“四大重器”。

周初的金文笔画两头尖,中间粗,近似图画,多寓象形,至西周后期金文才趋于成熟。

《毛公鼎》的笔画与章法、字形、结体是相辅相承的,肥笔基本上消失,而趋于规范。

概言之金文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为结体松动、书写率逸、宕气酣畅的当推《散氏盘》为代表。

二类为刚健劲拨、笔势匀称、有意求工的当推《虢季子白盘》为代表。

三类为优美婉曲、灵动自然、气势磅礴的当推《毛公鼎》为代表。

与其它古文字书迹相比,金文的实物真迹最多,由于青铜器比甲骨、石刻坚固,耐风化,不易破损,所以也保存得最多,字口最真切,它几乎涵盖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在大篆体系中,金文字数最多最全,因此要研究、学习秦以前的古文字书法,金文是最理想、最珍贵、最真切、最重要的取法对象。

而就这一时期的金文当以《毛公鼎》为胜,它和《钟》、《毁》的字体均出于王室,属于标准的官方用字,所以《毛公鼎》作为初学金文的入手范本当无疑意。

《毛公鼎》笔法精严,结构劲健,线条极尽浑凝拙朴,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貌,强有力的线条感觉与井然有序的章法排列显示出一种理性的审美趣向,这时的“有序”是先民们最高的理想,有趣的是在先民们向整齐的装饰之美迈进时,后人却大力阐发《毛公鼎》的辉煌气度。

郭沫若把此铭拓本收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有云:“此铭全体气势颇为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风烈,此宜宣王之时代为宜。

”可见在有序性之外追加了气势宏大、泱泱风烈等审美感,倘以之揣测当时书刻铸诸工的本来心态,想来大约是失之千里了。

磅礴恢弘、洋洋巨制的毛公鼎,相对于西周人来说是“秩序”的楷模;相对于今人来说则是西周宗主“人文”气氛的形象再现;相对于书法史来说则是金文“笔法”的最集中的体现。

所以初习金文莫拘泥于笔顺,用楷书的法则是不能写好金文的,金文的笔顺无标准的规定,为了写好字可考虑书写方便,不守成规。

大家试想一下我们今天的书写工具同金文时代先民们的工具已有很大改进,毛笔虽有但今非昔比。

再者西周人何以面对宣纸,范本中没有笔著于纸的墨痕,铭文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墨书笔意,但它毕竟不是墨迹本身,所以这时的临摹要“像”古人,就是一个“度”的把握,余以为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笔墨优势,总体精神风貌与原本一致的基础上去营造一种全新的气象。

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高下,所以临帖境界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以后创作境界的优劣,这也是书手高低的最大不同。

清人笪重光《书筏》有云:“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

”即指出空间分布之理。

孙过庭又云:“察之者尚精。

”即指对用笔、结体、章法等要详细审视。

这个阶段解决的就是观察力的提高,要能把范本中的微妙之处,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

因此临帖不能盲目的、机械的照搬,应多观察、多读帖,这是临帖过程中的“养眼”环节,即“眼到”。

孙过庭又云:“心不厌精,手不厌熟”。

心摹“手”追才会有神形相似,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强调了“手到”的重要。

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

先必能速,然后为迟。

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既阐述了“迟速”之理,这就是说要练好手头上的工夫,所以“养手”这一环节是学书人最难的一个环节,可见“养眼”是“养手”的最佳前提,没有“眼到”的环节则永远也不会“手到”。

在“手到”的同时还要追求“心到”,在许多人看来,临帖到了“手到”的境界即形神兼备了,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

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几十遍、几百遍、上千遍。

但观其笔下所创作的作品中却很难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原因是创作中体现不出所学范本中高妙的审美因素,只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的临习而使“神韵”在笔下荡然无存,这就是临帖中“心未到”的问题。

“手到”是解决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心到”才是捕捉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是直通心性,触动先民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然后才言悟“道”。

“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临帖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临帖与创作的关系。

从笔法与线性来说,金文的笔法总体多以圆笔为主,兼有方笔、尖笔及侧锋。

其笔法与甲骨文、小篆的不同之处是间有“阔笔”,即用毛笔在某一笔画中写成一个面。

由毛公鼎入手临习金文,重点要放在点、直线、斜线、弧线和转折的点画形态训练上,这些点画形态中都包含着起笔、收笔和行笔三种笔法。

解决好起笔逆锋,行笔铺毫,收笔回护之法。

虽说来简单,但在每根线条中的变化都是极其丰富的。

用笔贵在凝重,通过线条内在的张力和律动,给人以力量和美感。

起笔有重有轻,还要有逆入平出顿挫之法的体现。

行笔有转有折,笔画的外部形态有圆有方,有粗有细。

收笔用锋略尖,也要有平实饱满的停留回护或露锋收笔。

行笔要疾涩相间,注重线条的力感,以求古拙朴致,还要注意粗细、快慢、轻重、疾涩的节奏变化。

转折处稍加捻转之法,使锋颖紧裹其中,书写的线条看似粗糙,实则内力坚韧,富于力量与弹性。

笔画疏者在用笔上求舒放,笔画繁多者在用笔上求紧聚。

再有从文字发展走向上看,符号化这一发展主流给象形文字和以象形为基础的会意字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它们有的改变了形体以适应这一发展,从而得以生存。

金文的结字造型可称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有甲骨文的稚野率真,又有小篆的平衡匀称。

尤其是象形文字在象形方面大大优于甲骨文,形象生动,血肉丰满,表现出自然的凝聚力和人为的装饰美,大胆奇特的想象力和随势而立的结体习惯,使它具备了飞动潇洒的形态。

有的平正匀称,有的险欹错落,有的偏旁部首或正或反,或上或下,字形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极其自然,富有深邃的意境和趣味。

综上,金文书法一登上历史舞台,就表现出相当的成熟性。

先民们对君主与鬼神的敬畏和与自然、人性的残酷抗争,决定了金文书法庄严肃穆拙厚的风格基调。

从发展过程上看,由活泼到工整,粗放到严谨,厚重到瑰丽,率性到理性,随意到装饰都是其演进的基本特征。

在艺术感觉方面极为特殊的金属熔铸产生的凝炼感和后人捶拓的意外效果,使金文作品具备了普通契刻和书写无法企及的韵味。

从章法上具有了整齐,追求了形式美,与过分强调横竖成行、整齐划一的小篆的规整章法相比,它又以似齐非齐的自然天成而独辟了一方可供自由策纵的章法境地。

加之手工制作的复杂工艺令每一件器物都溶入了极为瑰丽多姿,丰富奇妙的想象和寄寓。

《毛公鼎》笔法生动活泼,支离变动,结体精严,瘦劲取势,长短参差。

拓本虽呈曲势,却行气流畅磅礴,别有神奇风采,不愧为金文典范中之瑰宝。

自清以来,有一大批碑派书家受益于《毛公鼎》,近代书家李瑞清对《毛公鼎》推崇备至:“《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

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以儒生之与《尚书》这样的经籍大典作喻,可见《毛公鼎》在书法史上的杰出地位,当然更可见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

在以古典至上的文化背景中,堪称是最高的称颂。

参考文献:1、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2、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材篆书部分王友谊、耿明星3、篆书入门五十讲李印华4、名碑解读陈海庞5、西周金文五种张永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