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篆书的临帖

合集下载

篆书临摹方法

篆书临摹方法

篆书临摹方法五、篆书临摹方法临摹篆书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几种:(一)三定所谓“三定”,是指“定师”、“定时”、“定量”这是现代书法家白焦先生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定师的“师”。

并不是通常指的老师,而是指古代书法的范本,就是要从浩如烟海的碑帖中,选择一本理想的范本。

这需要经过反复的比较,才能确定下来.如果草率从事,难免要走弯路所以定师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光说不练是决不可能掌握的。

定时,就是选择一个每天能坚持的固定时间来学习。

一般说来,最好每天能安排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通过长期坚持,就会“功到自然成”,宜贪多,也不能太少,量力而行。

以上“三定”的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如能这样,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二)读帖读帖,是临摹的前提。

我们在选定范本之后,先不要急于临摹,应认真地阅渎。

关于这一点.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察之者尚精”.是因为只有首先通过认真阅读,对碑帖作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才能把握住碑帖的书写特点:不同的碑帖有着不同的书写特点。

阅读碑帖首先要细心分析前人用笔的方法和特征.赵需顺曾经说过:“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以《袁安》、《袁敞》等碑来说。

它们用笔较圆;而《吴天发神谶碑》则用笔较方。

同时要分析碑帖的结构。

因为从艺术上来说.各类碑帖之所以变化无穷.主要的是通过结体的构成来体现的。

如吴吕硕的篆书取势倾斜,左低右高,多跌宕起伏;邓石如的篆书取势平正.线条流转舒畅,婀娜多姿。

除此以外,读帖时还应分析其气韵神貌特征。

如吴让之的和逸秀雅,吴昌硕的奇倔豪放和王福厂的精致工丽。

另外,读帖时分析文字的构成特点,也是学习和掌握文字结构和简繁变化的重要的一环:只有全面地了解范本的特点.方能拟定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计划。

(三)摹帖摹,是用透明的纸张,覆在碑帖上进行勾勒书写。

这是感性了解文字结构、形态的最好方法。

摹帖.早在古时候就是人们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们现在见到的王羲之等晋人的作品,有许多就是唐代摹钩填写而成的。

印稿的“临”“摹”方法大全,纯干货,初学篆刻必备!

印稿的“临”“摹”方法大全,纯干货,初学篆刻必备!

印稿的“临”“摹”方法大全,纯干货,初学篆刻必备!一、初学者遇到的难题篆、刻是两回事,所以学习篆刻,须从书法、奏刀镌刻两方面入手,先学书而后习刻,书较刻尤难,刻虽较易,但也与学书一样,须经过一番学习过程,首先是临,其次是摹,临摹到家,然后才可谈创作。

就是书法写好了,再转篆刻。

书法相对较难一些,而刻字稍微容易一些。

最初级的创作,基本是“印中求印”的模式,即从《古玺文编》、《秦印文字汇编》、《缪篆分韵》、《汉印分韵》、《汉印文字徵》集字字典里查找出需要入印的文字在古印中的篆法,挑出来,集中到印面,加以章法处理,最后镌刻出来成一方印。

(常用的集字字典封面)(常用的大全类的篆刻字典)借助相应的《篆刻字典》,临刻的样本选择,临是临刻秦、汉古印以及历朝人印,首先是秦、汉古印,因为秦、汉印是印的模范,后世都以为法,初学刻者,应以此作基础,其次到历朝人印,因为历朝名刻,都是根据秦、汉而创出自己面貌的,通过临刻,为将来创作作基础,二者都须做到。

这一节谈的是临摹样本的选择问题,临印应当从秦汉印开始,后面所说的“历朝人印”,当然还是要了解篆刻史,从中选择有代表意义的篆刻名家的代表作品。

秦汉印是法则,是标准,名家印是从秦汉印出发,再加以自己的理解创出自己面貌的。

打好这些基础,将来的创作就有了相应的基础。

汉印临写样本:(前6方汉印作业)精选赵孟頫、吾衍、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程邃、西泠八家(丁敬等)、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赵叔孺、王福庵,如图:(文彭的作品)(何震的作品)(苏宣的作品)(汪关的作品)(朱简的作品)(程邃的作品)(丁敬的作品)(邓石如的作品)(吴让之作品)(赵之谦的作品)(吴昌硕作品)(黄士陵作品)(齐白石作品)入古是为了出新,既要在临摹中继承传统,又要在临摹中找到自己,这中间又有一个兼通和偏师的问题,遍临各家是为了兼通,偏师一家是为了深挖细掘。

最终大部分初学者会从晚清名家的风格中找到适合自家审美的印风,并深入研究,最终走向创作之路。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摹古印,临摹什么?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摹古印,临摹什么?

学篆刻为什么要临摹古印,临摹什么?原创2023-11-2119:49・谈艺录最近篆刻圈子里忽然出来一种说法:说篆刻学习不需要临摹古印,某些人提倡的临100方汉印的学习方法过时了!很不幸的是,提倡临100方汉印,甚至于提倡临500方古印的学习方法,是从我这里开始提出来的,为了维护这种说法,我觉得有必要说说我的理由。

我们为什么要临摹古印,又临摹了什么呢?很简单,为了“取法乎上”!即学习过程中,要高标准要求自己,要效仿于高超、精湛的学识和技艺,才有可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取法乎上”这个成语出自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其实更早的说法源自春秋末年的孙武,《孙子兵法》里说:“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不仅是做皇帝治理国家和领兵打仗需要取法乎上,学习艺术也需要“取法乎上”。

我们早就说过,印章是实用范畴的,是工匠所从事的工艺制作;而篆刻是艺术,是文人所从事的艺术创作。

既然是艺术,就存在审美问题。

篆刻的审美是具有共通性的,一方篆刻作品怎样才是具备美感的?怎样不具备美感?这是学习篆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好在,自从篆刻这门艺术来到人世间,历代的工匠们和艺术家们在长期的篆刻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美感经验,我们要做的,就是继承。

要想继承和获得这些审美经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下笨工夫,认真的临摹。

举例子,比如我们临三晋古玺中的“右司马”这方玺印,它显然是美的,可为什么美呢?最直接的美来源于它较为粗壮的边框和格外纤细的文字产生的强烈对比,这是对比之美(反差之美);其次是粗壮、规整的边框又为不规整的文字提供了边界,框在了方寸之内,又有秩序之美(当然,这方印还有其他可取之处,我们的临摹作业里已经详细解析过了)。

如果领略、熟知了这些,我们就掌握了这种审美经验,知道了“三晋古玺”的印式之一,即“粗边细朱”印式。

(战国三晋小玺:右司马)再比如,我们临习汉玉印“和福”,觉得它是美的,它为什么美呢?最直接的美来源于它的雅净、光洁,这是由于材料的原因导致的,古代的印匠,在玉石材料上“琢”字,因为玉石十分坚硬,必然导致文字的线条边界清晰,显得格外“干净”,因为“净”,因此“雅”而“静”。

干货!难得一见的篆书字帖,全部学完,写篆书很简单,收藏临摹

干货!难得一见的篆书字帖,全部学完,写篆书很简单,收藏临摹

干货!难得一见的篆书字帖,全部学完,写篆书很简单,收藏
临摹
“写篆容易习篆难”,写小篆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字,习小篆与别的书体不同,由于汉文字几经演变,现代书体与古代书体有了很大的区别。

认识了篆字(主要是小篆),理解了六书(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就为临习小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

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篆书快速学习字帖,收藏起来临摹学习

篆书快速学习字帖,收藏起来临摹学习

篆书快速学习字帖,收藏起来临摹学习
篆书,包括《中国书法史》中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小篆,最能体现汉字的内涵精髓,便于了解、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和演变轨迹,对于学习其后产生的隶、楷、行、草诸体,创作中正确使用文字大有好处。

篆书笔划简单,但对用笔和力度要求很高,正如武功的站桩,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却是很练内功的。

篆书用笔全靠中锋,是基础中的基础,中锋行笔练好了,后期练习楷书隶书等各种侧锋用笔都能游刃有余。

在此观点:追溯金文乃至甲骨文书法,能够克服创作时因片面追求华丽外在形式而导致矫揉造作的毛病,借鉴单纯线条来褪脂。

(以上篆书部分先后,为个字体练习字帖,临摹学习即可)。

大篆入门-3临摹方法

大篆入门-3临摹方法

大篆入门-3临摹方法大篆书体总体天真浪漫,同一个字,不同国家的青铜器,甚至同一国家青铜器都有不同的写法。

由于岁月浸蚀,现存的青铜器少于整洁如新的,部分文字笔画缺失。

而且,不少字的释文也有争议。

那么,我们要怎么临摹学习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一般来说,学习大篆时,尽量不要学时人的,也不要学晚清、民国时期的名家的临本。

因为名家临本中个性明显,而且由于各人对于大篆的理解不同,己意加多或少,已与原拓本有了明显的区别。

比如吴昌硕临摹的《石鼓文》,与原拓本区别至少有两点,一是结构,原拓本中的字大多是左右等高,而吴昌硕临本则明显的左低右高。

二是线条,原拓本的线条粗实挺拔,而吴昌硕临本的线条则厚重大气。

三是吴昌硕临本中有不少错字,比如“鱼”字,中部两边不是“又”。

二、版本的选择,尽量选择清晰的原拓本,不要选择名家临本。

尽量选择原拓影印的版本,不要选择临刻的版本。

因为在原拓本基础上再次翻刻的作品,已与原拓相差太远。

比如市面上就曾有《散氏盘》的翻刻本,已与原作相去甚远。

(图一为翻刻本、图二为原拓本)三、选笔,尽量选择中长峰羊毫笔,因为市场上所谓的兼毫笔大多加尼龙,因为超过三公分的狼毫价太多高。

质次的,则大多加尼龙,尼龙笔不易控制,极易妄生圭角。

市面上所谓的“长峰笔”其实是“大鹤颈”,笔肚大细,腰部过硬(在前文中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四、临帖前,一定要先读序言。

初学者拿到大篆字帖后,不要急于上手临摹,先读一下序文。

一般来说,序文中大多会对字帖中文字的结构特点、线条特点等内容进行概述,这会使我们可以快速对于字帖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不至于像盲人摸象般胡乱临摹。

五、粗临,先通临摹一遍,找感觉。

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曾说过: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第一遍找感觉非常重要,感觉找不到,或是找错了,将来极有可能会走很长的弯路。

而且字帖的感觉,最好有明师指点,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六、精临,从第二遍开始,需要精临。

大篆的临摹与创作

大篆的临摹与创作

大篆的临摹与创作摘要: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大篆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后全国统一的文字--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也成钟鼎文)、籀文、石鼓文,也有人将甲骨文也划在大篆的范围内;狭义的大篆则指的是籀文一种,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大篆,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

篆书作为最早的书体,它的笔法比其他书体简单,结字富有装饰性。

本文结合笔者平时的临创经验,简单分析大篆的临摹与创作。

关键词:大篆;临摹;创作1 大篆的临摹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

书法的入门之路便是临摹,临摹也是走向书法高峰的唯一最有效的途径。

通常篆书的临摹会比其他书体更难一些,主要是因为篆书的年代距我们年代相距太过久远,我们去理解年代那么久远的文字势必会有隔阂,判断势必会有误差,况且古代跟篆书相关的研究理论又非常少,当代又缺少实用且系统的篆书技法方面的资料,再加上篆书的临摹与创作对文字学有很高的需求,因此当代篆书创作的发展一直比其他书体弱。

1.1 用笔唐代孙过庭《书谱》曾说:“篆尚婉而通”,这可以说是篆书用笔最经典的法则。

“婉”和“通”虽然仅仅两个字,却能很准确的描述了篆书的用笔法则和篆书线条质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

次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中奥妙。

本人主要以《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作为临摹的范本,在临摹的过程中,也颇有感触。

大篆的临摹,与行书、草书相比,笔法要相对简单很多,最主要的笔法便是中锋用笔。

行笔以取涩势来表现出笔画的高古浑厚。

就起笔来说,要有变化,不能每个起笔全都一个样,要时轻时重,运笔方面,要有圆有方,笔法要丰富,不能只是中锋运笔一种,要参杂其他用笔,这样作品就不会单调了;收笔时,有回锋也有露锋,这样就使得笔划尾端有圆尾,也有尖尾。

1.2 结字以《毛公鼎》为例,相比于小篆,大篆的结字大小不一,一般来说笔画少的字,他的笔画放纵而且字形较大。

谈谈篆书的临帖

谈谈篆书的临帖

谈谈篆书的临帖谈谈篆书的临帖艺术评论书画纵横/ 秋子/ 2013-08-01 10:18临写《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一、篆书的概念及定义篆书,就书体而言,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也称籀文,是对商周以来所有的“金文”“石文”等古代书迹的统称,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国的汉字书迹。

大篆以商周钟鼎文和春秋《石鼓文》为代表。

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文字之一。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yuàn)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大篆作品,以材质分,主要有刻石和钟鼎等。

钟鼎铭是商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亦称“钟鼎文”“吉金文”“钟鼎款识”等,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钟鼎铭文书迹很多,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吉金铭1894字,另附录约1200余字。

《石鼓铭》是春秋时期秦王刻在10块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今凤翔县)南二十里的三畤原被发现。

三畤原今称桑树原,是由于语音在流传中不断递变而形成的。

《石鼓铭》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狩猎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称有“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小篆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秦代的《峄山碑》《琅琊刻石》等等。

小篆的形体,较之大篆笔画已作省简,对称匀停、线如玉箸(即筷子)是其主要特点。

小篆书体自秦代立规,往下有汉篆、唐篆、清篆三次发展的高峰,但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并无多少创新之意,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今天,我们主要以秦代的《峄山刻石》为参照,一起来讨论篆书问题。

二、《峄山碑》的概况及书法特点《峄山碑》是《秦峄山碑》的简称,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篆书的临帖谈谈篆书的临帖艺术评论书画纵横/ 秋子/ 2013-08-01 10:18临写《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一、篆书的概念及定义篆书,就书体而言,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也称籀文,是对商周以来所有的“金文”“石文”等古代书迹的统称,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国的汉字书迹。

大篆以商周钟鼎文和春秋《石鼓文》为代表。

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文字之一。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yuàn)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大篆作品,以材质分,主要有刻石和钟鼎等。

钟鼎铭是商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亦称“钟鼎文”“吉金文”“钟鼎款识”等,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钟鼎铭文书迹很多,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吉金铭1894字,另附录约1200余字。

《石鼓铭》是春秋时期秦王刻在10块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今凤翔县)南二十里的三畤原被发现。

三畤原今称桑树原,是由于语音在流传中不断递变而形成的。

《石鼓铭》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狩猎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称有“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小篆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秦代的《峄山碑》《琅琊刻石》等等。

小篆的形体,较之大篆笔画已作省简,对称匀停、线如玉箸(即筷子)是其主要特点。

小篆书体自秦代立规,往下有汉篆、唐篆、清篆三次发展的高峰,但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并无多少创新之意,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今天,我们主要以秦代的《峄山刻石》为参照,一起来讨论篆书问题。

二、《峄山碑》的概况及书法特点《峄山碑》是《秦峄山碑》的简称,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

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次年(前220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峄山碑》原石已失,也无原碑拓本传世,现在流行的各种刻本均系后世“摹刻”,而公认以南唐徐铉摹写的“长安本”为最好,也就是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篆隶本”中的影印本。

《峄山碑》传为李斯所书。

李斯书法古雅妍妙,为后世敬仰。

李斯小篆的出现,使线条削弱了象形的写法和意味,重视字在于“写”而非“画”。

当然,有些圆弧的出现也过于人工化了,它们的装饰性是依然存在的,辅助着字形外在的美感。

倘若用我们当今的审美观念来做审视,肯定会认为,一件作品过于循规蹈矩,也就束缚住了变化的可能。

无疑,像《峄山碑》这一类刻石的形成,是功利性质的,它作为一种文字统一的标准,一篇而为“天下式,昭示煌煌功绩而树立”。

理性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部分,它将比较简单的结构模式凝固化,而忽略这种模式的中介环节、中间层次。

这种唯理的书写的社会作用是易于模仿、易于按部就班地把握。

所谓的官告就是如此,它的尊严、崇高,说明了只有这种形式适合表达。

而书写者的情绪却必须收敛起来,藏于幕后。

杜甫诗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可理解为徐铉的笔调比正宗的秦篆略逊一筹。

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因偏于肥厚,故世称“玉箸体”。

“玉箸篆”又叫“玉筋箸”。

玉箸的意思有二:一是指“玉做的筷子”;二是指思妇的眼泪,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中有“玉箸应啼别离后”句。

与“玉箸篆”相近的是“铁线篆”,由秦代《峄山碑》《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

其书写方法与玉箸篆大体相同,因笔画纤细、刚劲如铁而得名。

铁线篆用笔圆活,细硬似铁,笔画如一,首尾如线。

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铁线篆。

”李阳冰所书《谦卦碑》《三坟记碑》为铁线篆的代表作。

“玉箸篆”与“铁线篆”的区别,在于前者用笔刚劲如铁,笔画都纤细如线;后者则笔画均匀圆润,左右对称,犹如两根筷子,故名。

《峄山碑》碑文分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

后一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二世诏”字显得略小一些。

《峄山碑》碑文(即前部分“皇帝诏”,计144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白泰古始。

世五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由于李斯写在竹木筒上的小篆墨迹始终未能流传下来,故刻石便更显珍贵。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誉其书云:“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清代杨守敬赞为“笔画圆劲,古意毕臻”。

三、临写《峄山碑》应把握的几个关键(一)笔纸墨的选择与把握笔的选择,临习《峄山碑》,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

秦朝用笔,皆为狼毫,日常的书写材料多为竹木简牍,少量也有绢帛等丝织品,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不必担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

纸的选择,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峄山碑》的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质感较强,因此,线条在纸上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光洁通畅,婉转温润的。

墨的选择,以不浓不淡为好,太淡伤神,太浓易燥。

(二)字形结构的把握《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

结构因字立形,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乃至扁方。

碑阳的字中宫稍松,碑阴的字中宫稍紧。

上下结构在《峄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两种。

也有上中下结构,如“莫”字,但在《峄山碑》中很少。

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如“臣”字)和全包围(如“国”字)。

独体字在《峄山碑》中比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在小篆中反而归入其他结构,如“在”字。

总体上说,《峄山碑》碑阳的字多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碑阴的字则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

但它们的结字都十分工稳,对称均衡。

只有把握规律,才能为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所以,在临摹的时候,有的人将纸折成长方形,用朱砂打界格,再去实临,既可以训练自己对章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装饰美。

(三)用笔方法的把握1.笔顺篆书的书写,处理好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不仅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也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

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可谓一把入门的钥匙,其实,篆书的笔顺与其他书体基本相同,如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里等,这对初学者来说不成问题。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存在,只有掌握了书写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篆书的结体。

有些字就不一定非要按照汉字的笔画顺序来写,为了易于把握字的对称均衡,有的字往往会打破固有的笔顺,如“来”字,可以先写中间一笔(主笔),主笔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如“夷”字,先写由横画起笔的两个曲转之辅笔,然后写竖撇之类的主笔。

总而言之,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篆字,一定要灵活处理,笔画也不一定强求一致,只要做到分布均匀即可。

举例:来、空、夷、九、鸟等字。

2.用笔用笔是写好篆书的根本。

《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即逆起裹锋,末端回锋。

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粗细一致。

把握好线的方向,不能偏离中轴(字的中心轴线)。

《峄山碑》中有大量的弧线,要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转折的地方慢行,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出现墨猪。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

“篆尚婉而通”是篆书的美学法则,线条的书写要遵循此规律。

《峄山碑》字形端庄工稳,用笔严谨精到,笔法庄重典雅,线条圆润流畅,一派贵族风范。

临写此碑,尤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峄山碑》的用笔是笔笔中锋,线条浑圆如“玉筋”,故也有“玉筋篆”之美誉。

一方面是这样的笔画缺乏粗细快慢之变化;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功夫,是一种纯粹的功夫字。

临写《峄山碑》,有人认为线条粗细匀称,用笔似乎简单,甚至以为用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即可完成,其实这是误解,原因是未能“透过刀锋看笔锋”,对小篆笔法没有作深入了解所致。

倘若将《峄山碑》解析解读后便可发现,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的力量,滋润而不软沓,流畅而不浮滑。

它使人们在圆匀劲挺的点画中,仍能品出隽永超逸的韵味。

可以说,《峄山碑》线条的墨迹呈现应当是鲜活的,跳荡的。

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奏变化,切忌把它当成板滞僵硬的美术体对待。

临写此碑,首重用笔,妙在用锋。

因为没有写出高质量的线条,结构再好仍是无功而返。

因此,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至关重要。

那么,应当怎样临写此碑或者说应当注意什么呢?我们知道,小篆的点画只有两种,一是直画、二是弧画。

但无论哪一种点画,其写法都有“起、行、收”三个过程。

所谓“起”,即“逆锋起笔”,它要求笔锋应朝行笔的反方向入纸,使其锋藏。

对初学者而言,起笔“藏锋”是一个难度较大又必须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点画书写的力度,而且对点画之间的承接呼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熟练地掌握“起笔”的这个技术动作,学书要想深入那将是寸步难行。

所谓“行”,即“中锋行笔”,它要求在行笔时,笔锋始终处于线条的中间,同时应充分利用笔毫的弹性,用“提”法抽擎“杀纸”而行。

当然,在运笔的过程中并非就是一味的“提”,其中也有“按”的成分,以控制线条的圆匀及水墨的掺入含量。

同时,不让笔墨“走偏”,还常常伴有连续的提、按交替动作,这种情况在书写弧画时尤为明显。

应该注意的是,书写弧画时,最好不要用“捻管”的方法来维护“中锋”,而应尽可能通过腕的“旋动”,伴以微妙的提按来对锋芒加以驱动,这样产生的线条更会富有弹性。

另外,在连续出现弧形的线条时,提按的幅度还可能加大,但一定要注意“交接”自然,不露圭角,以保持线条的流畅。

所谓“收”,即“回锋收笔”,它是运笔至点画尽头时的一个技术动作,通常为“一驻即收”并伴有轻微的“反弹”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收笔的“回”并非是为了填补点画尾部的缺陷,而是“回头”寻找下一个“落点”,同时,在回的瞬间将笔锋挺正,以迎接下一个逆锋起笔。

再就是“笔势”问题。

临写《峄山碑》切忌将每个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必须考虑到“形”所导致的“势”的重要作用。

如果把字比做人体,四肢五官如同点画,则“势”就是“筋脉相连”。

尽管它是看不见的,但却是维系生命的“内在网络”。

人一旦有了筋脉相连,就有了生气与活力,一旦缺少筋脉相连,就如道具模特儿,哪怕外观再美,一看便是“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