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7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5.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从而逐条分析内容所产生的作用
6.材料分析
材料一:商鞅“徙木立信”的图片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中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想一想商鞅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2: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该怎么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
问题3: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打理,渐渐都长满了荒草。国君也无利可图,我可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不断怠工、逃跑、还破坏我的农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成,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来还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呢?
3.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幻灯片13播放视频《商鞅变法》)
经济: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即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军事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变法以富国强。
4.学生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和支持者(链接《秦孝公图片》)幻灯片13
4.想一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幻灯片9)
(二)商鞅变法
1.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A反对战争B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阅读故事《一个奴隶的烦恼》,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够了,余下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
理解战国兼并战争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都江堰难点: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写到“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可见,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什么重大的变革?让我们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1.简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
这就是“田氏代齐”。
2.观察课本第32页《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说一说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_百家争鸣【课件】

何为百家?
国
“百家”为泛指,
家
意为数量多,主要
的
分为儒,墨、道、
治
法、阴阳家、杂家、
理
名家、纵横家、兵
方
家、小说家等十家。
略
何为争鸣?
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 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
主张。
二 百家争鸣
Q1:战国时期为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一: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
好恶殊方。……(诸子)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原因一:王室衰微、诸—侯—变班法固的《需汉要书和·士艺阶文层志崛》起
材料二: 原因二: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三 :“西周时,“学在官 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知识, 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下层贵族 降为平民者有之,官方学者流落 民间者有之,因而出现了文化知识 下移的现象,文化知识开始传播 到社会上,学在“私家”,私人 讲学之风兴起,打破了“官学”独 占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一 老子和孔子 二 百家争鸣
看课标 培素养
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 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学习目标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 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 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 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习题课件

5.(2021独家原创试题)《百家讲坛》节目中的“春秋战国记”第15集讲 述了“说不尽的商鞅”。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 ( ) A.齐国 B.赵国 C.秦国 D.楚国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 秦国。
6.(2020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的是 ( ) A.齐桓公 B.秦孝公 C.楚庄王 D.勾践
答案 C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变法规定:确立县制,由国君 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 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 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 爵位并赏赐土地。C符合题意。
14.(2021独家原创试题)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 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史料二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 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答案 D 通过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 姓乐用,诸侯亲服”我们可以看出,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改 变了旧的风俗;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而对于D选项所述内容,材料 并没有体现。
18.(2021河北唐山路北期末,8,★★☆)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结晶。感受“智慧”所在,重点应探究都江堰的 ( ) A.修建背景 B.修建者 C.工程技术 D.灌溉面积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山西,简称“晋”,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一课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
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
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进入新课:(一)比较历史地图,激发学史兴趣通过出示《战国形势图》回答如下问题:(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各在哪里建都?(3)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4)战国起止时间怎样?这一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二)讲述历史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1、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让学生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4、让学生思考: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5、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三)分析历史内容,培养理解能力1、商鞅变法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提纲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被三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和进一步推广,社会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任用主持变法4.内容:1)政治:①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③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
3)军事: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者: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内江用于,外江用于。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为沃野,被称为“”。
预习填空答案:一、晋国;韩、赵、魏;齐、楚、秦、燕、赵、魏、韩;纸上谈兵二、铁制农具;牛耕;生产力;富国强兵;秦孝公;商鞅;县制;世袭特权;户籍;严明法度;井田制;耕织;度量衡;军功三、李冰;岷江;灌溉;分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

转 变
允许自由买卖.
私有制(变)
奖励耕织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
经济发展(变)
国
富 3.军事:
奖励军功 军功授爵
军队战斗力 兵 增强(变) 强
意义
盛秦 的国 诸国 侯力 国大 ,为 为增 以强 后, 秦提 统高 一了 全军 国队 奠的 定战 了斗 基力 础, 。一
跃 成 为 最 强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围魏救赵” “减灶诱敌” “
魏
白 起
魏
春秋与战国战争之大比较
战役名称 军队规模
持续时间 战争结局
春秋 城濮之战 晋2万 楚4万 一天之内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 公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 桂陵之战 齐8万 魏8万 2年内
马陵之战 齐国歼灭魏国 一年 军队10万余人
长平之战 秦活埋赵军40 三年 多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的历史分期
前770年
前476年 前475年
前221年
春 秋
战 国
公元前3世纪
百位数字加1
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战国初期形势图
齐 匈 战 国奴
楚 七雄 三
燕燕
秦
家
分赵
燕 赵
秦秦 晋晋 魏 韩宋
魏
韩
楚楚
东
南
田氏代齐 西
齐
北
到
吴
中
越
间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 么变化?
(2)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国是怎么来的? “战国七雄”是指哪7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第七课是一节关于中国古代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通过打猎、采集和渔猎的方式生活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古代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
他们开始种植庄稼、养殖动物,并建立起了一个农耕社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集体劳动的形成,社会形成了更加稳定和有序的状态。
古代中国的朝代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朝代。
这些朝代是按照先后顺序来划分中国历史的时期。
其中一些重要的朝代包括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等。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即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对地方上的领主进行封赏,使他们获得土地和农民,同时也要求领主为君主提供军队和其他贡献。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形成了等级制度,君主和地方领主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依附的关系。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古代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纺织、医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他们发明了农具、编织机械和医疗器具,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郭守敬等,他们的贡献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通过这门历史课程,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但它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的中国,并且对于我们的发展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我们还学习到了古代中国的朝代、封建制度以及科技发展等重要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
大梁
庞涓
孙膑
齐
围 魏 救 赵
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
合作探究: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支持者? (3)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4)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5)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原因
①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 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这是改 革的根本原因。 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 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 。 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 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在各国变法中 ,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春秋五霸先后出现 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战国”名称的来历?
战 国 形 势 图
战国时期重要战争
战争名称 交战各方兵力 持续时间
桂陵之战 魏军8万; 齐军8万
公元前354 年——公元前 353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交战区域 交战结果
典故
赵,魏
齐胜,擒魏国 围魏救赵 主将庞涓,魏 国元气大伤
马陵之战 魏军10万; 齐军10万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泄洪
灌溉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 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 展有什么影响?
有效控制了灌溉水量,使沿岸地区既有便 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成都平原
课堂小结
战
国
变 化
时 期 社
会
的
战国七雄: 政治局面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译文)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 且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不 偏袒自己的亲信。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 格执法。
假如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或者奴隶 主贵族,你是怎样看待这场商鞅变法的???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具体措施
建立县制;废除旧贵族
政 治 世袭特权;改革户籍;
严明法度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
经 济 自由买卖;鼓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 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 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国富)
军 事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兵 强)
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 (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 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 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 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燕4
东
赵5
齐1
南
魏6
西
秦3
北
韩7
到
中
央
楚2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在出现时间上有什么不同?
商鞅变法: 重大改革面
都江堰:水 利工程面
齐楚秦燕赵魏韩 政治、经济、军事 防洪、灌溉、水运
预习作业
• 1.老子的姓名,生活的历史年代与历史地位。 • 2.老子的思想主张。 • 3.老子的著作。 • 4.孔子生活的年代与政治思想。 • 5.孔子的教育成就。 • 6.孔子的地位,著作及影响。 • 7.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 8.各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 9.什么是“百家争鸣”?它产生什么影响?
历史七年级上册( RJ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商鞅舌战群臣
都江堰
学习目标
1.掌握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 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341年 魏,韩
齐胜,杀魏国 主将庞涓,魏 国由盛转衰, 一蹶不振。
增兵减灶; 四面埋伏; 走投无路
长平之战
赵国军民约45 万;
秦国军民约60 万
公元前260年5 月——10月
赵国长平
秦胜,伤亡约 纸上谈兵,
20万;
反间计
赵国死亡45万,
元气大伤。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 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 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 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 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 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 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
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 特点?
秦赵长平之战
反 间 计
纸 上 谈 兵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
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伤亡大。
《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你怎样评价战国时期兼 并战争的影响?
(1)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 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2)正面影响: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 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 成。
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时期
战 国
主要 战役
桂陵之战
交战 国家
魏、赵、齐
典故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齐 秦、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
邯郸
赵
桂陵
商鞅变法对不同阶级的影响
内容
不利阶层
有利的阶层
鼓励耕织,生产粮 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
奴隶主阶级;懒惰 的人;弃农经商的 人
封建地主阶级;勤 劳的农民
奖励军功,对有军 功者授予爵位并赏 赐土地
没有军功的旧贵族
打仗有功的人
确立县制,由国君 旧贵族 直接派官吏治理
国君
目标导学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