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合集下载

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在某些特定场合因为焦虑或极度害羞,即使能够说话也不敢开口说话。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把选择性缄默症描述为儿童的罕见心理失调。

有这症的儿童的说话和理解语言能力完全正常,但在某些需要说话的社交场合却说不出话来。

他们其它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尽管他们会显得非常退缩,不愿意进行团体活动。

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自由说话,不过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令小孩静默。

选择性缄默症并不视为沟通障碍,因为大部份儿童患者会以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沟通。

有时候选择性缄默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病症。

选择性缄默症或会误诊为自闭症,尤其若在心理学家面前表现得特别退缩。

很不幸的,这可能令治疗用错方法。

与一般见解相反,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情况不一定在长大后改善,故此年轻时即应积极接受治疗。

现行治疗方法通常是鼓励和引导患者到各种社交场合。

※选择性缄默症的通常特征有:✧在某些期望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例如在学校),持续无法说话,即使在其它场合能够说话。

✧这状况影响学习或工作表现,人际沟通。

✧这状况已持续超过一个月(不仅限于上学第一个月)。

✧不说话的原因不是对社交场合中的语言不了解或不习惯使用。

✧这状况不适合以某些沟通障碍解释(例如口吃),也不仅于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或其它精神障碍的时候发生。

以前的英文病名elective mutism,显出对此症的误解普遍,甚至心理学家也不例外:误以为患者自己决定在某些场合缄默,但实际上是他们的极度焦虑迫使他们缄默,即使想说话,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为了表示其非自愿性,在1994年英文名从带有自愿含义的旧名,改为中性的selective mutism。

此症的发生比例仍不清楚。

由于公众极大部份不知道此症,很多个案没被发现。

以有纪录的个案统计,发病率为1比1000。

但在《美国儿童及青年精神病学院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一份2002年的研究中,这比例提高至7比1000。

第十二章第六节 缄默症(陈卓铭)

第十二章第六节 缄默症(陈卓铭)
• 诊断依据
✓ 在某些需要语言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 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 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 无语言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
语言交流问题 ✓ 可以找到如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
到患儿生活的原因 ✓ 不能诊断为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缓等疾病
一、功能性缄默症
(五)抑郁性缄默症
• 抑郁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 态可以表现为木僵或喃喃自语,患 者面容悲戚,有时可伴有阵发性焦 虑,病情严重者绝对闭口、不语。 病情稍轻者,虽不能顺利交谈,但 有时或略启唇齿。慢性病例可能已 不见悲戚面容,不再出现阵发性焦 虑表现,患者无所作为,听任摆布, 状似“痴呆”,但病史有初期悲观 妄想与情感抑郁的过程
• 由睁眼凝视,表情淡漠,视、听、嗅、味及触觉的识 别不能,对疼痛剌激无反应,语言交流能力丧失。因 此导致缄默不语
三、缄默症的治疗重点
缄默症类型

选择性缄默症

癔病性缄默症
性 缄 默
紧张性缄默症 妄想性缄默症

抑郁性缄默症
诈病性缄默症

质 性 缄
无动性缄默症 球麻痹性缄默症

小脑性缄默症
症 扣带回损害缄默症
一、功能性缄默症
(三)紧张性缄默症
• 精神分裂症的紧张型或木僵型都可出现缄默症。 表现为缄默不语,或有片断的破裂性语言,同时 可伴有拒绝、违拗、木僵、蜡样屈曲、冲动等症 状,但意识清楚,有精神分裂症或紧张症病史
一、功能性缄默症
(四)妄想性缄默症
• 系统妄想症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都 可发生缄默。迫害妄想患者可由于 妄想或幻听的内容“命令”患者不 语,或者是因患者周围同伴和家人 不同意患者所述妄想内容,使患者 消极对待,拒绝与周围同伴或家人 交谈而出现缄默不语。表现的拒绝 也多限于“交谈”,无其他违拗、 冲动或僵住现象

择性缄默症

择性缄默症

1、问:我家小孩3岁了,一见到陌生人就不说话,我们该如何帮助他?答:正常情况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喜欢说话。

见到陌生人不说话,与孩子的神经类型和后天的培养有关系。

有的是天生性格内向,有的是对外人异常敏感,还有的是平时在语言和交往上缺少足够的发展和训练,所以遇到生人时会显得手足无措。

孩子虽然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后天的培养更加重要。

作为父母,要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

家长要多和孩子交谈,给孩子讲故事,帮助孩子丰富词汇,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和表达;要请孩子喜欢的小伙伴到家中做客,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要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等地与他人交流,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往。

2、妈妈带3岁的小桃到医院看病,可麻烦的是,小桃一走进儿科诊断室,便一言不发,无论妈妈和医生怎么努力,小桃总是侧着身,别过脸,把嘴抿得紧紧的。

医生问妈妈,小桃这样的情况持续多久了,妈妈说小桃来医院的路上还有说有笑的,但只要有陌生人在场,她就不说话了。

患儿只对熟人说话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西门诊部心理科主任刘珍妮向记者说道,不少家长把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都归为“性格害羞、内向”,甚至以为是孩子口腔发育有问题,带孩子去儿科看病。

其实,这些孩子的语言器官没有器质上的改变,他们只是得了选择性缄默症,属心理上的言语障碍。

得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在公众场合拒绝讲话,不与人交流,但会通过其他肢体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但越是鼓励其讲话,越是缄默不语。

另一些患儿则表现为:在幼儿园里问一句说一句,回家后则一言不发。

由于其言语的表达在场景上和对象上有鲜明的选择性,故称选择性缄默症。

多发于3~7岁女孩在临床诊断中,刘主任发现,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多半是3~7岁的女孩子。

究其原因,与其敏感、胆怯、孤僻的性格,平时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或环境变动、遗传因素等有关。

3岁的小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刚上幼儿园不久,环境起了变化,而且女孩天生比较敏感,当不熟悉的第三者在场时,很容易紧张,怕说错什么而给别人取笑,长此以往,便宁愿缄默不语。

幼儿选择性缄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幼儿选择性缄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幼儿选择性缄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关于幼儿选择性缄默的成因
1、害怕受到批评。

有的宝宝可能会避免与别人交谈,因为他害怕被别人批评。

比如在学校中,他也许会觉得自己的表现不足以让老师满意,或者怕自己的回答会被老师质疑,因此就会宁愿保持沉默。

2、抗议。

有时候,幼儿会选择“抗议”一种方式来表达不满,尤其是在受到
父母的压力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的时候,他们会抗拒与周围的人沟通,或者对所有的话语都采取“缄默”的态度。

3、社交恐惧。

当孩子社交恐惧(抑郁)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抵抗或缄默的
行为。

他们可能会自以为不善于交流,或者怕自己不能接受另一方的观点,因此就会宁愿选择保持沉默。

二、应对策略
1、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
艺术、运动和家庭游戏等,让他们有机会和其他儿童社交,练习合作与沟通技巧。

2、发挥孩子的兴趣。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积极参加学校或
者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其他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沟通和交流。

3、关注孩子的感受。

家长应该经常重视孩子的感受,多多关心孩子的情绪,
这会让孩子感觉安全和被爱,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家长的指导和鼓励。

总而言之,幼儿有时可能会出现选择性缄默的行为,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
应对方式,让孩子放心的表达,让他们的社交技能变得更好。

选择性缄默症资源手册

选择性缄默症资源手册

精彩摘录

在生活的海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选择性缄默 症。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不易理解。幸运的是, 《选择性缄默症资源手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一主题的平台。这本 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通过真实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选择性缄 默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体来说,《选择性缄默症资源手册》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提供 了丰富的知识和实用的策略,还鼓励我们以更开放和理解的态度对待选择性缄 默症。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选择性缄默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和 支持那些可能受此困扰的孩子和家庭。对于家长、教育者、医疗工作者以及任 何关心孩子成长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策略,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些可能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人。“尊重和理解是 打开沟通之门的关键。尝试从他们的视角看世界,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这样的建议简单而实用,对于改善与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沟通效果显著。
《选择性缄默症资源手册》是一本宝贵的指南,无论是对选择性缄默症有基本 了解的人,还是正在努力应对这一挑战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指导。它 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基石。
这本书首先帮助我们理解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和影响。它详细地描述了这种障 碍的表现形式,以及为何某些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阅读,我意识到选择 性缄默症并不是简单的害羞或紧张,而是一种需要专业管理和治疗的心理健康 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沟通能力和社交发展,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 学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选择性缄默症资源手册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缄默症

缄默症

• (三)紧张症的缄默症(catattonic mutism)病 人缄默不语,或有片断的破裂性语言,同时可伴 有拒绝、违拗、木僵、蜡样屈曲、冲动等症状。 患者意识清楚、无智能缺损、自知力缺如。诊断 应根据精神分裂症证的典型病史或紧张症的有关 典型症状。 • (四)妄想的缄默症(delusinonal mutism)系统 妄想症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都可发生缄默。常见 因周围人不同意患者所述妄想内容,而拒绝与周 围人交谈和因幻觉或妄想内容“命令”患者不语 而保持缄默。患者无违拗、冲动、或僵住现象。 • (病程一个月)
关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 • • • •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需要 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 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 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美国有 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 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 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 到患儿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 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抑郁发作的概念
• 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 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 “三联症”:思维,情感,行为。
抑郁 发作 的 诊 断 标 准
• • • • • • • • • •
9项中存在4项以上 1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 精神运动性抑制或激越 4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内疚 5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 反复想死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 睡眠障碍,早醒或睡的多 8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 性欲减退

选择性缄默症与孤独症不是一回事

选择性缄默症与孤独症不是一回事

选择性缄默症与孤独症不是一回事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难免紧张焦虑,说话减少。

少数儿童焦虑过度,大脑出现“战斗或者逃跑”反应,导致完全说不出话来,容易被人误解为故意作对,也可能被人当成“自闭症”。

其实,这些孩子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场合不说话是社交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特殊表现。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王德民称,如果低龄儿童出国后出现“选择性缄默症”,实在搞不定就果断回国,以免身心发育受到影响。

【个案】3岁男童上国外幼儿园后“哑”了2003年,中国台湾的陈太带着2岁和6岁的两个儿子移居加拿大多伦多。

小儿子在3岁半时上当地的幼儿园,由于语言不通,环境陌生,他哭闹不止,一度被老师锁在黑暗的校长室。

过了一个星期,他的情绪仍然不稳定,会哭闹至睡在地上,老师关灯时他便发出尖叫。

最后,他在学校逐渐变得沉默,不愿跟人说话,竟然持续了两年之久。

陈太安排孩子转校,才被老师发现问题,最后的诊断是选择性缄默症。

“老师指他待在学校很久,半句话都不说,我最初以为他只是害羞。

”陈太说,她认为孩子的问题与他在学校常被欺负、排挤的不快经历有关。

“选择性”的缄默不会演变为孤独症王德民指出,选择性缄默症不同于孤独症,这些孩子在家里或者跟亲密的小伙伴通常能正常说话,甚至说起话来自信满满,但一到了学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压力,完全说不出话来,可以数年如一日一声不吭。

有的孩子跟小伙伴还可以说上话,但跟大人们就不说了,有的孩子则相反。

好一点的孩子尚能做出点头、摆手等身体语言,有的孩子则完全“石化”。

还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到最后干脆不分场合和对象,彻底陷入缄默,似乎全面“自闭”了,但这种“自闭”的情况与孤独症是有区别的。

比如比如自闭的患者不分场合和对象都不讲话,其交流障碍没有“选择性”,而且还有刻板行为,“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正常,且不会演变为孤独症。

”孩子通常在3-6个月大发病王德民介绍,选择性缄默症症状表现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但入学的第一个月不算数。

选择性缄默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选择性缄默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选择性缄默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选择性缄默症(SM)是一种精神障碍,是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SM是一种少见疾病,多在3~5岁起病,女孩比较多见。

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10(ICD-10)将SM定义为具有正常或接近正常言语或语言能力的儿童,在某些特定场合明显由于情绪因素导致言语能力丧失,强调感情障碍是引起SM的重要病因基础。

随着社会压力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流动性加大、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增多,引发SM的因素增多,国内SM患儿不但存在,还有增多趋势。

二病因本症一般无脑器质性原因。

目前认为因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1.性格特征患儿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2.发育成熟延迟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

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3.心理社会因素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三临床表现1.本症大多于3~5岁起病,女孩多见,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

但这种缄默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讲话,如在家里或对熟悉的人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如在幼儿园或对陌生的人。

2.少数患儿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

缄默时与其他人交往,可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

待学会写字后,偶尔也可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3.这类患儿在上学前不易被父母发现,患儿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文章目录*一、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二、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三、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1、语言障碍
有研究发现SM患儿存在言语或语言障碍,患儿开始说话的
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而且SM患儿组50%的患儿言语不成熟,有25%的患儿是有言语延迟现象,21%的患儿言语不清晰。

频繁搬家或转换学校,可以诱发SM,因此SM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

2、智力发育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与妊娠或分娩疾患相关,常合并咀嚼吞
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及睡眠障碍。

焦虑症状可能为认知困难引起,比如,工作记忆障碍容易导致焦虑症状。

在完成超过认知能力的认知任务时,患儿个体工作记忆可利用的资源匮乏,焦虑随之
加重,于是采取妥协方式(消极的,不说话)完成任务。

3、发育成熟延迟
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

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4、心理社会因素
如果儿童早年的时候有情感创伤经历的话,则是会引起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不过也有一些儿童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变迁或精神受到刺激而引起选择性缄默症的。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
要尽量避免给患儿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或家人不要关系紧张,给患儿提供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减少对患儿的粗暴呵斥,经常鼓励患儿主动与别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但不强迫患儿说话。

3、转移紧张情绪
当患儿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要避免采取强迫使患儿
开口的方式,以免使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

可以采取转移的方法,如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1、采取行为矫正治疗
以阳性强化疗法效果最好。

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当患儿刚张开口讲话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用患儿最喜欢、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奖励,让患儿继续说话。

2、采取药物治疗
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类药物,如百忧解、左洛复等。

同时服用小剂量安定类药物,如佳静安定等。

大部分患儿可在门诊治疗,但对一些因家庭环境不良而发病
的患儿,最好住院治疗,改变患儿的生活环境疗效会更好。

3、心理治疗
是最早应用于SM的治疗方法,目前仍广泛应用于SM的治疗。

心理学家认为SM是一种心理疾患,是社会恐怖症的一种表现类型,躯体或精神创伤是SM的根源,主张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4、家庭治疗
包括家庭教育和家庭游戏。

家庭教育目的是改善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加强家长对SM的认识,给患儿创造一个适宜
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关系,减少粗暴的呵斥,增加善意的鼓励,
如患儿主动与客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
时给以适度的鼓励,不强迫患儿说话。

家庭游戏,邀请患儿的朋友、同学和老师来家中做客,同患儿一起做游戏,让患儿在熟悉的环
境中,同他们进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