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1例报道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1例报道摘要】目的:让更多的人认识儿童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的发生与表现;呼吁大家都来关心儿童的身心发育;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孩子语言器官无器质性改变,智力正常,发言功能正常,因某些精神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在特定社交场合或特殊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心理问题)而非语言功能障碍。
方法:本例是作者门诊中诊断并指导治疗的五岁半女孩,主要是由于家庭因素精神受创及环境教育方式不当而发病。
结果与结论:经家庭及环境教育方式方法改变、改变环境及精神分析、心理疏导,以及加强特殊游戏、行为矫正等治疗,孩子6个月后症状有所减轻;家长紧张及焦虑也得到缓解;18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
【关键词】儿童;语言;精神因素;选择性缄默症;【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24-021.病例资料冯女,5.5岁,发现在幼儿园不讲话半年多来就诊。
幼儿园老师反应该女孩在园期间常常独自玩耍,不与小朋友及老师交流,老师问话也不语;吃饭、睡眠等基本正常,就是不讲一句话,有时一整天都听不到女孩讲话;该女孩回到家后话语也很少,但是被动能够与母亲交流,母亲问话可以简短回答;饮食及睡眠等均基本正常。
母亲孕期及小儿出生时均无异常;该女孩6个月时会坐,8个月会爬行,13个月时会喊爸妈、能懂得近80个词语;14个月会独立行走;18个月左右开口讲话,2~5岁期间生长发育未发现明显异常;平时语言较少,比较依赖母亲,害羞、小伙伴较少;咨询中了解到该女孩父母经常为小事争吵不休,半年多前终因为感情不和离异了。
女孩在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以前父亲经常会去幼儿园接女孩,离异后父亲就再也没有去过幼儿园了。
幼儿园老师曾经多次问过女孩“你爸爸怎么不来接你了?”、“你爸爸是不是不要你们了?”。
女孩很生气、很受伤害,孩子平时喜欢自己看画书,没有自我刻板的行为动作,也无自言自语。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文章目录*一、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二、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三、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1、语言障碍有研究发现SM患儿存在言语或语言障碍,患儿开始说话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而且SM患儿组50%的患儿言语不成熟,有25%的患儿是有言语延迟现象,21%的患儿言语不清晰。
频繁搬家或转换学校,可以诱发SM,因此SM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
2、智力发育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与妊娠或分娩疾患相关,常合并咀嚼吞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及睡眠障碍。
焦虑症状可能为认知困难引起,比如,工作记忆障碍容易导致焦虑症状。
在完成超过认知能力的认知任务时,患儿个体工作记忆可利用的资源匮乏,焦虑随之加重,于是采取妥协方式(消极的,不说话)完成任务。
3、发育成熟延迟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
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4、心理社会因素如果儿童早年的时候有情感创伤经历的话,则是会引起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不过也有一些儿童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变迁或精神受到刺激而引起选择性缄默症的。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要尽量避免给患儿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或家人不要关系紧张,给患儿提供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减少对患儿的粗暴呵斥,经常鼓励患儿主动与别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但不强迫患儿说话。
3、转移紧张情绪当患儿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要避免采取强迫使患儿开口的方式,以免使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
可以采取转移的方法,如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1、采取行为矫正治疗以阳性强化疗法效果最好。
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当患儿刚张开口讲话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用患儿最喜欢、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奖励,让患儿继续说话。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回龙观医院朱凤艳一、 DSM-5 焦虑障碍的分类DSM 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的简称,是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发表的,它的内容涵盖诊断精神疾病的种类、症状及其他的标准。
DSM-5 是 2013 年 5 月份在美国正式出版。
DSM-5 的焦虑障碍的分类包括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怖、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物质/药品导致的焦虑障碍、由其他躯体问题引起的焦虑障碍、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和非特定的焦虑障碍。
DSM-5 的焦虑障碍不再包括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
但 DSM-5 在这几类疾病的顺序上显示了它们密切的相关性,惊恐障碍与广场恐惧不再关联,分别有独立的诊断标准;分离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由原分类在“通常在婴幼儿、儿童或者青少年阶段首次诊断的障碍”中改为分类在焦虑障碍中。
因为绝大多数有选择性缄默的儿童是焦虑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
二、选择性缄默症的概念选择性缄默症 (selective mutism , SM) 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
以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 ( 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 ) 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展也无障碍而表现出缄默无语。
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
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病例举例:菁菁是一名只有 5 岁的小女孩,她原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无忧无虑。
然而两年前,菁菁的父母因感情出现了危机,两人最终离婚。
父母离异后,菁菁随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
一天,菁菁与继母带来的孩子发生争吵,继母不分青红皂白,凶狠地训斥菁菁。
菁菁不敢言声,只能默默地哭泣,哭了一阵之后,慢慢地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醒后,菁菁感到头晕、害怕,有一种压抑感。
幼儿选择性缄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幼儿选择性缄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关于幼儿选择性缄默的成因
1、害怕受到批评。
有的宝宝可能会避免与别人交谈,因为他害怕被别人批评。
比如在学校中,他也许会觉得自己的表现不足以让老师满意,或者怕自己的回答会被老师质疑,因此就会宁愿保持沉默。
2、抗议。
有时候,幼儿会选择“抗议”一种方式来表达不满,尤其是在受到
父母的压力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的时候,他们会抗拒与周围的人沟通,或者对所有的话语都采取“缄默”的态度。
3、社交恐惧。
当孩子社交恐惧(抑郁)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抵抗或缄默的
行为。
他们可能会自以为不善于交流,或者怕自己不能接受另一方的观点,因此就会宁愿选择保持沉默。
二、应对策略
1、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
艺术、运动和家庭游戏等,让他们有机会和其他儿童社交,练习合作与沟通技巧。
2、发挥孩子的兴趣。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积极参加学校或
者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其他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沟通和交流。
3、关注孩子的感受。
家长应该经常重视孩子的感受,多多关心孩子的情绪,
这会让孩子感觉安全和被爱,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家长的指导和鼓励。
总而言之,幼儿有时可能会出现选择性缄默的行为,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
应对方式,让孩子放心的表达,让他们的社交技能变得更好。
儿童出现选择性缄默症表现及解决对策

我们知道,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无语的一种心理障碍。
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不是语言障碍。
这类患儿的发音器官、听觉器官都无器质性损害,智力发育也无异常。
但是孩子出现选择性缄默症而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一生,那么儿童出现选择性缄默症的表现有哪些?有什么解决对策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3个表现1.本症大多于3-5岁起病,女孩多见,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
但这种缄默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讲话,如在家里或对熟悉的人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如在幼儿园或对陌生的人。
2.少数患儿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
缄默时与其他人交往,可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
待学会写字后,偶尔也可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3.这类患儿在上学前不易被父母发现,患儿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
直到上小学以后,表现为不愿回答任何问题,不愿与其他同学交谈,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才被发现。
患儿能照常参加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不一,部分患儿拒绝上学。
引发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3大原因本症一般无脑器质性原因。
目前认为,是因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的,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1.病前具有性格特征患儿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2.发育成熟延迟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
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3.心理社会因素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第十二章第六节 缄默症(陈卓铭)

二、器质性缄默症
(四)扣带回损害缄默症
• 扣带回损害也可引起缄默症,失认——失用——失语
三症为主的神经系统障碍
• 由睁眼凝视,表情淡漠,视、听、嗅、味及触觉的识 别不能,对疼痛剌激无反应,语言交流能力丧失。因
此导致缄默不语
三、缄默症的治疗重点
缄默症类型
功 能 性 缄 默 症 选择性缄默症 癔病性缄默症 紧张性缄默症 妄想性缄默症 抑郁性缄默症 诈病性缄默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语言障碍中心 陈卓铭
概念
缄默症也称不言症,是指在意识清
楚,理解力完好,且无口面失用情
况下的语言完全缺失
一、功能性缄默症
(一)选择性缄默症
• 选择性缄默症多见于儿 童及青少年,表现为在
某些需要语言交流的场
合(如学校,有陌生人 或人多的环境等)持久 地“拒绝”说话,而在 其他场合语言正常
治疗重点
行为纠正、脱敏法、心理辅导 心理暗示、心理辅导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找诈病目的,心理治疗
器 质 性 缄 默 症
无动性缄默症 球麻痹性缄默症 小脑性缄默症 扣带回损害缄默症
治疗原发病,规律语言、音乐的被动刺激 参照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康复治疗 参照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康复治疗,心理治疗 治疗原发病,按语言失用的康复治疗
一、功能性缄默症
(一)选择性缄默症
• 诊断依据
在某些需要语言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 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无语言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 语言交流问题
可以找到如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 到患儿生活的原因
不能诊断为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缓等疾病
选择性缄默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选择性缄默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选择性缄默症(SM)是一种精神障碍,是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SM是一种少见疾病,多在3~5岁起病,女孩比较多见。
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10(ICD-10)将SM定义为具有正常或接近正常言语或语言能力的儿童,在某些特定场合明显由于情绪因素导致言语能力丧失,强调感情障碍是引起SM的重要病因基础。
随着社会压力增加、社会矛盾增多、社会流动性加大、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增多,引发SM的因素增多,国内SM患儿不但存在,还有增多趋势。
二病因本症一般无脑器质性原因。
目前认为因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1.性格特征患儿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2.发育成熟延迟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
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3.心理社会因素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三临床表现1.本症大多于3~5岁起病,女孩多见,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
但这种缄默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讲话,如在家里或对熟悉的人讲话,而在另一种场合就不讲话,如在幼儿园或对陌生的人。
2.少数患儿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
缄默时与其他人交往,可用做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最简单的单词来回答问题。
待学会写字后,偶尔也可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3.这类患儿在上学前不易被父母发现,患儿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
幼儿园心理健康论文:初谈幼儿选择性缄默症 (一)

幼儿园心理健康论文:初谈幼儿选择性缄默症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论文:初谈幼儿选择性缄默症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
然而,在幼儿园中,出现了一种名为“选择性缄默症”的心理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园中的选择性缄默症。
一、选择性缄默症的定义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幼儿在一定情况下出现自我障碍性语言表达障碍现象。
表现为在熟悉的人面前,幼儿可以正常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在陌生的环境或人群中,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或者只能用极少的语言进行交流。
这种缄默现象会持续一段时间,并影响幼儿的学习、社交和生活。
二、选择性缄默症的成因1. 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不良,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会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如果家长平时很少和孩子交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则会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封闭的性格,从而导致选择性缄默症的发生。
2. 幼儿个体差异幼儿的个体差异也会造成选择性缄默症的发生。
例如,有些幼儿天生性格内向、敏感,难以适应新环境和陌生人,容易形成选择性缄默症。
3. 教育方式在幼儿园中,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而造成选择性缄默症的出现。
例如教师过于严格,强制要求幼儿必须回答问题,并在大众面前表达意见,容易让幼儿感到害怕和压力。
三、选择性缄默症的对策1. 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应该通过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的家庭氛围,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心理状态,提供支持和关爱,使孩子形成自信、开朗的性格。
2. 留意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留意幼儿的个体差异,重视幼儿的情感需求,不要过分要求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对于选择性缄默症幼儿,可以采取慢慢疏导的方式,鼓励幼儿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还可以引导幼儿参与团体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3. 采取综合措施针对选择性缄默症幼儿,可以采取综合措施,如心理疏导、特殊的教学辅导和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和治疗(一)【摘要】选择性缄默症是一个多病因的童年障碍,内在心理冲突、人格特质等内部因素以及家庭环境、语言环境等外在因素对该类儿童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虽然使用普遍但一般不作为治疗的首要选择。
心理治疗中的个别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学校中的干预是比较有效的干预模式。
但鉴于该症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此类儿童进行治疗时应更多地采用综合干预。
【关键词】选择性缄默症多病因心理治疗【Abstract】Selectivemutismisamulti-pathogenyhandicapwhichistakenbadinchildhood.Boththeinterfactorslike psychogenicconflict,personality,ectandtheexteriorfactorslikefamilyenvironment,languagecircumst anceareaffectthesechildrenprofoundly.Aboutthetherapy,medicationisemployedwidelybutitshould n’tbetheprincipalchoice.Individualtherapy,familytherapyandinterventioninschoolareuseful.Thesel ectivemutismistheresultofmulti-pathogeny,sotheall-aroundinterventionisbeenadvocated.【Keywords】selectivemutismmulti-pathogenypsychogenictherapy1.前言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mutism,SM)是一种童年障碍,始发于儿童期。
该类儿童具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却会有选择性地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目前关于选择性缄默症还没有国际性或全国范围的大样本研究,只有少数有关其患病率的报告。
BrownandLloyd的研究表明,选择性缄默症在5岁儿童中的患病率为0.72%;这些儿童在刚入学的8周内完全缄默,但在1年后只有0.03%至0.06%的儿童仍然保持缄默1]。
Kopp 和Gillberg对7到15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中,选择性缄默症的患病率为0.18%3]。
而在8岁儿童中测查出的患病率为1.89%,其中只在学校中保持缄默的则为0.4%4]。
从上述的患病率调查可以看出,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比之年龄较大(15岁以上)的儿童群体,患病率要相对较高5]。
而童年早期是儿童各项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会极大地限制儿童的发展。
有干预报告表明,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性缄默症的问题有可能持续到小学、中学甚至高中阶段,而如果进行干预,治疗一至两年后,选择性缄默的问题便获得改善。
因此尽管选择性缄默症的发生率不高,但是作为一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仍然应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本研究正是要通过症状特点的描述、致病原因的分析对其做系统介绍,并对相关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2.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对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特点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1)在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社交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场合、被他人注意或被他人要求说话时)长时间拒绝说话,但在另一些场合说话正常或接近正常,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常;(2)已经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严重影响;(3)这种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不包括入学的第一个月);(4)排除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如口吃)、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过去10年的研究发现,尽管作为一种独立的障碍类型6],大多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共病现象。
首先,最多的观点是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着与焦虑障碍相似的症状。
Dummit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有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都符合回避障碍和社交焦虑的诊断标准,并且有接近一半的儿童有其它的焦虑障碍7]。
还有的研究表明,在年幼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当中,有90%的儿童除了不愿意说话外,其他症状都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8]。
此外,不少研究者认为选择性缄默症并发有更多种的障碍。
Kristensen报告说,大量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同时符合发育障碍和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9]。
还有不少的案例报告将选择性缄默症看作是诸如恐惧障碍、分离性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等数种障碍的并发症。
Gillberg等人则报告出,在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家族成员中,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症比较普遍10]。
3.病因分析有关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分析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选择性缄默症是一个多病因的童年障碍。
总体来说,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
3.1内在原因内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存在的某些特点,包括内在心理冲突、人格特质和其他心理特征等。
3.1.1心理动力冲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未解决的心理动力冲突是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他们看来,这类儿童的人格发展固着在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中的肛门期阶段。
对创伤性经验的反应、性虐待、长期住院、父母离婚、亲人死亡、经常性搬家也被认为是可能的形成原因,在此类情景下,压抑的情绪使儿童把怒气转移到父母身上,或把自己退回到以前不会说话的阶段,这是儿童应对愤怒和焦虑的一种方法,是为了惩罚父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11]。
3.1.2人格因素依据临床研究发现选择性缄默症儿童的病因与自身气质及焦虑人格特质有关。
通常这类儿童害羞、回避、情绪敏感、焦虑、退缩、依赖心重、强迫特质。
由此衍发的症状有学业失败、拒绝上学、受嘲笑而抑郁、代罪人受过、社会孤立、发脾气、反抗行为、社交与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3.1.3其他心理特征另外,其他的一些内在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对选择性缄默症的产生带来影响。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的诊断标准则明确指出,这类儿童选择性地不说话是因为情绪因素所造成的。
3.2外在因素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互动中逐渐发展起来,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深刻的,对选择性缄默症的儿童来说也是如此。
3.2.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是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父母过度保护、支配的母亲、疏离的父亲都是可能导致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
这类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剥夺儿童学习人际技巧的经验,从而造成儿童的人际技巧缺陷;以至他们无法恰当地处理社会性线索、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最终选择以不说话的方式来处理周遭的人际关系。
当然父母过度保护并不是造成社会性技巧缺陷的唯一原因。
特殊的生活环境也可能造成社会性技巧缺陷。
如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无同伴玩游戏,无法学习同伴间的各种互动技巧,造成人际技巧缺陷,从而害怕与陌生人互动,因此导致选择性缄默症。
3.2.2言语或语言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通常有正常的语言技巧,没有接受性语言障碍的问题,只有部分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存在神经生理发展落后、说话障碍及语言发展迟缓等问题。
如果语言变异情形过于严重,将会让孩子在说话时处于极为焦虑状态,而选择以缄默藏拙,移民儿童中选择性缄默症发生率高,也印证了语言障碍与选择性缄默症有关。
3.2.3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行为学家认为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系列被强化的消极学习模式所造成的行为问题,是一种“以拒绝说话这种方式作为应对外界环境的惯常反应”12]。
也就是说,缄默状态是患儿处理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
行为专家认为患儿的沉默行为是功能性的,主张不良的外界环境是这种状态持续存在的维持因素。
因而患儿的这种缄默状态是一种适应行为,而不是病态行为。
3.3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近来的研究发现,内在、外在因素都对选择性缄默症存在影响,把其中任何一种作为单一的致病因素都是不全面的。
因此,目前的观点是选择性缄默症是儿童内在人格特质、外在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13]。
一个先天人格特质上害羞、焦虑、退缩、内向、胆小的孩童,如果遭遇较为害怕的外在情境,如频繁地搬家或转校、父母师长管教严格、被同学嘲笑戏谑等,将会使儿童容易受到伤害并造成严重退缩行为,这一类儿童可能会在遇到挫折或人际关系困难时,选择以缄默方式来逃避困境。
4.治疗模式4.1药物治疗已有证据显示此病症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药物在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中得到普遍的应用。
主要有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包括氟西汀、苯异肼、氟戊肟胺等14]。
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长期疗效还不确定,所以一般不把药物治疗作为首先的治疗方法,但是如果其他疗法效果不好,药物治疗可以加入到治疗方案中来。
4.2心理治疗选择性缄默症的形成受到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对此类问题儿童进行干预的时候,可以采用个别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多种模式。
4.2.1个别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游戏治疗、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
最近,行为和认知疗法被普遍运用而且有很好的疗效15],而心理动力的治疗方法已经很少使用。
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儿调节情绪,克服急躁和焦虑,纠正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
常用的方法有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脱敏法、录像自我模型法等。
认知疗法通常比精神分析导向的疗法有更短的疗程,可以节约大量的治疗成本。
但是对于那些病期较长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在使用行为和认知疗法时也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