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症

合集下载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及护理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及护理
和鼓励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
A
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改
善情绪和焦虑症状
B
抗焦虑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 可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C
抗精神病药:如阿立哌唑,可 改善行为和情绪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认知
模式,提高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家庭支持
01
鼓励孩子参与家 庭活动,增强自
护理策略
关注心理健康
01
定期进行心理 评估,了解患 者的心理状况
02
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
自信和自尊
03
鼓励患者参与 社交活动,提
高社交技能
04
关注患者的情绪 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心理问题
谢谢
汇报人名字
演讲人
选择性缄默症 的治疗及护理
2023-09-21
目录
01. 选择性缄默症概述 02.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方法 03. 选择性缄默症的护理要点
选择性缄默症概述
病症定义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 儿童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在特定场合或面 对特定人群时无法说话
通常发生在社交场合,如学 校、家庭聚会等
可能伴随其他心理问题,如 焦虑、抑郁等
信心
02
保持家庭氛围轻 松愉快,减轻孩
子的心理压力
03
家长要理解孩子 的症状,避免过
度指责和批评
04
家长要积极参与 孩子的治疗和康 复过程,提供必 要的支持和帮助
选择性缄默症的护理要点
营造舒适环境
2019
提供充足的光 线,保持室内
明亮
2021
提供舒适的座椅 和床铺,便于患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方式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方式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方式除了以药物治疗外,其他的治疗策略有:一、坚定行为期望法其方法是在治疗情境中,要求儿童必须说出一个字,才准许离开。

采行此方法的人员必须由心理谘商人员担任。

并评估其可行性才可进行。

否则成事不足,反而败事有余。

二、增强自信法挫折经验打击自信,反之成功经验会增强自信。

一旦学童的自信心增强后,焦虑与恐惧自然会逐渐减少,症状可因而改善。

所以订定可达成的目标,然后鼓励儿童努力完成目标,可以有效增强自我效能。

三、录影带自我示范性治疗其方式预录儿童说话流利的情境,让儿童观看自身说话的行为,此方法亦可称之为社会性回顾。

另一个变化方案是将儿童说话与不说话的情境预录下来,让儿童自己观看的行为。

其方法是研究者与父母沟通共同研讨出15个开放性问题。

由儿童愿意说话的对象及不愿意说话的对象,分别与该儿童讨论这15个问题,然后录音,编辑制成治疗性的录音带。

四、递减敏感法鼓励儿童与人互动沟通,开始时应该将互动的行为难度减到最低,然后逐渐提高难度。

例如:开始时可以要该童以轻声细语的方式说单一个字,然后渐进式地提高音量到正常的音量。

当儿童在某一情境开始说话后,可逐渐改变说话情境。

五、语言治疗假如儿童伴有说话障碍或语言障碍时,可由语言治疗师协助改善说话障碍,尤其是当儿童觉得他的说话声音可笑时,更需语言治疗师协助该童提高说话的自信。

语言治疗师可以协自儿童改善发音技巧,增进语言理解力,学习语用技巧。

先在治疗室学习,然后逐渐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互动。

六、去除标签法这类儿童通常都已在学校“成名”,全校都知道他是一个不说话的儿童。

这个“不说话的儿童”的角色烙印若不拔除,通常该生会继续努力扮演“不说话”的角色,以符合其角色期望。

因此转学是必要的手续,以便涤除烙印。

转学后,应将其特权去除,才可能消除其缄默症。

新级任老师需展现坚决的态度、令出必行的决心,来要求该生遵循班规,借以消除特权;但是新级任老师的肢体语言,应以和蔼的容颜、亲切的举动来与学生互动,以免又吓坏那位不说话的学生。

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在某些特定场合因为焦虑或极度害羞,即使能够说话也不敢开口说话。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把选择性缄默症描述为儿童的罕见心理失调。

有这症的儿童的说话和理解语言能力完全正常,但在某些需要说话的社交场合却说不出话来。

他们其它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尽管他们会显得非常退缩,不愿意进行团体活动。

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自由说话,不过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令小孩静默。

选择性缄默症并不视为沟通障碍,因为大部份儿童患者会以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沟通。

有时候选择性缄默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病症。

选择性缄默症或会误诊为自闭症,尤其若在心理学家面前表现得特别退缩。

很不幸的,这可能令治疗用错方法。

与一般见解相反,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情况不一定在长大后改善,故此年轻时即应积极接受治疗。

现行治疗方法通常是鼓励和引导患者到各种社交场合。

※选择性缄默症的通常特征有:✧在某些期望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例如在学校),持续无法说话,即使在其它场合能够说话。

✧这状况影响学习或工作表现,人际沟通。

✧这状况已持续超过一个月(不仅限于上学第一个月)。

✧不说话的原因不是对社交场合中的语言不了解或不习惯使用。

✧这状况不适合以某些沟通障碍解释(例如口吃),也不仅于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或其它精神障碍的时候发生。

以前的英文病名elective mutism,显出对此症的误解普遍,甚至心理学家也不例外:误以为患者自己决定在某些场合缄默,但实际上是他们的极度焦虑迫使他们缄默,即使想说话,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为了表示其非自愿性,在1994年英文名从带有自愿含义的旧名,改为中性的selective mutism。

此症的发生比例仍不清楚。

由于公众极大部份不知道此症,很多个案没被发现。

以有纪录的个案统计,发病率为1比1000。

但在《美国儿童及青年精神病学院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一份2002年的研究中,这比例提高至7比1000。

第十二章第六节 缄默症(陈卓铭)

第十二章第六节 缄默症(陈卓铭)
• 诊断依据
✓ 在某些需要语言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 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 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 无语言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
语言交流问题 ✓ 可以找到如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
到患儿生活的原因 ✓ 不能诊断为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缓等疾病
一、功能性缄默症
(五)抑郁性缄默症
• 抑郁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 态可以表现为木僵或喃喃自语,患 者面容悲戚,有时可伴有阵发性焦 虑,病情严重者绝对闭口、不语。 病情稍轻者,虽不能顺利交谈,但 有时或略启唇齿。慢性病例可能已 不见悲戚面容,不再出现阵发性焦 虑表现,患者无所作为,听任摆布, 状似“痴呆”,但病史有初期悲观 妄想与情感抑郁的过程
• 由睁眼凝视,表情淡漠,视、听、嗅、味及触觉的识 别不能,对疼痛剌激无反应,语言交流能力丧失。因 此导致缄默不语
三、缄默症的治疗重点
缄默症类型

选择性缄默症

癔病性缄默症
性 缄 默
紧张性缄默症 妄想性缄默症

抑郁性缄默症
诈病性缄默症

质 性 缄
无动性缄默症 球麻痹性缄默症

小脑性缄默症
症 扣带回损害缄默症
一、功能性缄默症
(三)紧张性缄默症
• 精神分裂症的紧张型或木僵型都可出现缄默症。 表现为缄默不语,或有片断的破裂性语言,同时 可伴有拒绝、违拗、木僵、蜡样屈曲、冲动等症 状,但意识清楚,有精神分裂症或紧张症病史
一、功能性缄默症
(四)妄想性缄默症
• 系统妄想症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都 可发生缄默。迫害妄想患者可由于 妄想或幻听的内容“命令”患者不 语,或者是因患者周围同伴和家人 不同意患者所述妄想内容,使患者 消极对待,拒绝与周围同伴或家人 交谈而出现缄默不语。表现的拒绝 也多限于“交谈”,无其他违拗、 冲动或僵住现象

缄默症的名词解释

缄默症的名词解释

缄默症的名词解释缄默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发育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和沟通困难、刻板重复行为以及受限的兴趣和活动范围。

这一疾病的症状通常在儿童早期就能够被观察到,持续终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造成了显著的困扰。

1. 缄默症的特点与症状缄默症的主要特点是社交和沟通困难。

患者往往面对其他人的目光感到不舒服,缺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

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经常出现语言交流的困难。

此外,缄默症患者往往对于刻板重复行为和独特兴趣有着明显的追求。

他们倾向于重复特定的动作、语言或行为模式,并对于特定事物表现出异常的热衷或抵触。

2. 缄默症的诊断和病因缄默症的诊断通常是由专业的医疗机构或医生进行。

诊断过程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和交流情况,结合详细的家族病史和发育历程进行。

尽管缄默症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都对其发展起到一定影响。

3. 缄默症的干预和治疗早期干预是帮助缄默症患者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关键。

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应该包括行为疗法、语言和职业治疗,以及支持性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这些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社交技能、增加语言表达能力,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缄默症患者控制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等相关症状。

4. 缄默症对患者及家庭的影响缄默症患者的家庭常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支持患者的治疗和教育需求。

家庭成员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以更好地应对患者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此外,缄默症患者通常需要特殊教育和适应性支持服务,以帮助他们在学校和社交环境中获得更好的融入和发展。

5. 公众对缄默症的认知和支持在过去几十年中,公众对缄默症的认知逐渐提高。

社会的宽容和支持对缄默症患者的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缄默症患者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但他们拥有与他人一样的人权和社会参与权利。

建立无障碍的教育和就业环境,提供互助和理解的社区支持,对缄默症患者及其家庭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文章目录*一、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二、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三、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1、语言障碍有研究发现SM患儿存在言语或语言障碍,患儿开始说话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而且SM患儿组50%的患儿言语不成熟,有25%的患儿是有言语延迟现象,21%的患儿言语不清晰。

频繁搬家或转换学校,可以诱发SM,因此SM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

2、智力发育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与妊娠或分娩疾患相关,常合并咀嚼吞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及睡眠障碍。

焦虑症状可能为认知困难引起,比如,工作记忆障碍容易导致焦虑症状。

在完成超过认知能力的认知任务时,患儿个体工作记忆可利用的资源匮乏,焦虑随之加重,于是采取妥协方式(消极的,不说话)完成任务。

3、发育成熟延迟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

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4、心理社会因素如果儿童早年的时候有情感创伤经历的话,则是会引起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不过也有一些儿童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变迁或精神受到刺激而引起选择性缄默症的。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要尽量避免给患儿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或家人不要关系紧张,给患儿提供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减少对患儿的粗暴呵斥,经常鼓励患儿主动与别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但不强迫患儿说话。

3、转移紧张情绪当患儿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要避免采取强迫使患儿开口的方式,以免使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

可以采取转移的方法,如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1、采取行为矫正治疗以阳性强化疗法效果最好。

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当患儿刚张开口讲话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用患儿最喜欢、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奖励,让患儿继续说话。

癔症性缄默症的治疗及护理

癔症性缄默症的治疗及护理

癔症性缄默症的治疗及护理癔症性缄默症,也称为木僵、大人不认识我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患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或压力的情况下,出现反应性缄默和言语表达困难的表现。

治疗和护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言语功能,减轻焦虑和压力,促进康复。

一、治疗方法: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癔症性缄默症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采用催眠、暗示、洗脑、心理分析等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内心冲突、调整情绪,逐渐恢复言语功能。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配合心理治疗使用,主要是用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等,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身体活动量,促进大脑的功能恢复,减缓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康复。

二、护理措施:1.良好的沟通与倾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要尊重患者的感受和情绪,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2.提供安全保护: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可能会出现自伤行为,护士要时刻保持对患者的观察,注意患者的安全,确保病情的控制和干预。

3.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熟悉和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利于患者恢复和康复。

4.情绪管理: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护士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患者平复情绪,如放松训练、呼吸练习等。

5.家庭支持与教育:患者的家庭应该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理解患者的病情,合作配合治疗。

护士应该给予家属必要的教育,让他们理解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癔症性缄默症是一种需要综合治疗的疾病,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护理措施包括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与倾听,提供安全保护,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情绪管理,家庭支持与教育以及定期复查和随访等。

通过综合治疗和细致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言语功能,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康复。

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缄默症是什么原因文章目录*一、缄默症是什么原因*二、缄默症如何预防*三、缄默症如何治疗缄默症是什么原因1、病前具有性格特征患儿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2、发育成熟延迟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

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3、心理社会因素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缄默症如何预防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要尽量避免给患儿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或家人不要关系紧张,给患儿提供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减少对患儿的粗暴呵斥,经常鼓励患儿主动与别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但不强迫患儿说话。

缄默症如何治疗1、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解除患儿的心理矛盾,鼓励参加集体活动,以逐渐消除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紧张情绪。

搞一些家庭游戏,邀请小朋友和老师来家中做客,同患儿一起做游戏,让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同他们进行交流。

来访的小朋友由陌生到熟悉,由少到多,最终使患儿在幼儿园接触到的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而忽略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2、转移紧张情绪当患儿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要避免采取强迫使患儿开口的方式,以免使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

可以采取转移的方法,如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

3、采取行为矫正治疗以阳性强化疗法效果最好。

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当患儿刚张开口讲话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用患儿最喜欢、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奖励,让患儿继续说话。

4、采取药物治疗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类药物,如百忧解、左洛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紧张症的缄默症(catattonic mutism)病 人缄默不语,或有片断的破裂性语言,同时可伴 有拒绝、违拗、木僵、蜡样屈曲、冲动等症状。 患者意识清楚、无智能缺损、自知力缺如。诊断 应根据精神分裂症证的典型病史或紧张症的有关 典型症状。 • (四)妄想的缄默症(delusinonal mutism)系统 妄想症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都可发生缄默。常见 因周围人不同意患者所述妄想内容,而拒绝与周 围人交谈和因幻觉或妄想内容“命令”患者不语 而保持缄默。患者无违拗、冲动、或僵住现象。 • (病程一个月)
关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 • • • •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准确诊断相当困难,需要 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 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 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美国有 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 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 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 到患儿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 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抑郁发作的概念
• 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 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 “三联症”:思维,情感,行为。
抑郁 发作 的 诊 断 标 准
• • • • • • • • • •
9项中存在4项以上 1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 精神运动性抑制或激越 4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内疚 5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 反复想死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 睡眠障碍,早醒或睡的多 8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 性欲减退
缄默症
• 一、定义:作为特种症状的缄默,指言语器官无 器质性病变,智力发育也无障碍而表现沉默不语、 问之不答或毫无反应的症状 。 •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敏感、胆怯、孤僻性格儿 童,平时父母过分溺爱、保护、因初次离开家庭、 环境变动而起病,部分病例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癔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亦可出 现缄默症状。出现缄默症,如严重的帕金森氏 病,脑血管疾患,脑缺氧后遗症,双侧丘 脑切开后,均可出现缄默症样临床表现, 但相应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资 诊断。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 •
• •
• •
本症一般无脑器质性原因。目前认为,是因精神 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的,可能与 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病前具有性格特征 患儿病前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 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2.发育成熟延迟 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 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 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 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3.心理社会因素 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 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 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 精神刺激后发病。
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 严重程度
• 病程标准:2星期以上
癔症诊断依据
• • • • • • • • • • • 1. 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2. 有下述表现之一者: (1) 癔症性遗忘 (2) 癔症性漫游 (3) 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 (4) 癔症性精神病 (5) 癔症性精神病 (6) 癔症性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7) 其他癔症形式 3.症状妨碍社会功能 4.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病
• (五)抑郁症的缄默症(melancholiac mutism)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木僵或喃喃自语,患者面容悲 戚,有时伴发阵发性焦虑,病情严重者绝对缄默。 慢性病例表现虽如“痴呆”,但病史有初期悲观 妄想与情感抑郁,电休克治疗后可恢复正常等可 资鉴别。 • (六)诈病性缄默症(malingering mutism) 单 纯性诈病没有任何病性,完全伪装“不语”;扩 张性诈病有一定真实病情,但缄默不是原有病情 应有的表现。 • 诈病: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观故意“没 病装病”或“夸大原有的病情”,常突然产生, 由主观愿望决定症状的消失与否。分离性障碍 (癔症)的症状一旦发生,是主观意志无法控制 的。
二、临床表现
• 沉默不语,可长时间一言不发。选择性缄 默症患儿则对某些人、人群或在特定环境 中保持缄默,而对另一些人和环境中讲话 流畅。 • (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 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情感障 碍、意志障碍、动作和行为障碍、意识障 碍和自知力障碍)
三、分类及鉴别
• (一)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 mutism) “缄 默”的高度选择性是本症特点。患儿智力发育正 常,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智商在70或70以上。起病 多在3~7岁,女性多见,多是敏感、羞怯性格。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亦无其它精神或身体障碍。 • (二)癔病缄默症(hysterical mutism) 有时 可与癔病木僵同时出现,如无并发木僵,则仅表 现缄默不语,写字、手势等动作都很敏捷,面部 表情也很活泼。缄默表现和其它临床症状一样, 具有发作、痊愈突然,易于接受暗示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