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及护理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
A
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改
善情绪和焦虑症状
B
抗焦虑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 可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C
抗精神病药:如阿立哌唑,可 改善行为和情绪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认知
模式,提高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家庭支持
01
鼓励孩子参与家 庭活动,增强自
护理策略
关注心理健康
01
定期进行心理 评估,了解患 者的心理状况
02
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
自信和自尊
03
鼓励患者参与 社交活动,提
高社交技能
04
关注患者的情绪 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心理问题
谢谢
汇报人名字
演讲人
选择性缄默症 的治疗及护理
2023-09-21
目录
01. 选择性缄默症概述 02. 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方法 03. 选择性缄默症的护理要点
选择性缄默症概述
病症定义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 儿童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在特定场合或面 对特定人群时无法说话
通常发生在社交场合,如学 校、家庭聚会等
可能伴随其他心理问题,如 焦虑、抑郁等
信心
02
保持家庭氛围轻 松愉快,减轻孩
子的心理压力
03
家长要理解孩子 的症状,避免过
度指责和批评
04
家长要积极参与 孩子的治疗和康 复过程,提供必 要的支持和帮助
选择性缄默症的护理要点
营造舒适环境
2019
提供充足的光 线,保持室内
明亮
2021
提供舒适的座椅 和床铺,便于患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

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文章目录*一、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二、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三、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选择性缄默症是什么原因1、语言障碍有研究发现SM患儿存在言语或语言障碍,患儿开始说话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而且SM患儿组50%的患儿言语不成熟,有25%的患儿是有言语延迟现象,21%的患儿言语不清晰。
频繁搬家或转换学校,可以诱发SM,因此SM不应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
2、智力发育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与妊娠或分娩疾患相关,常合并咀嚼吞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及睡眠障碍。
焦虑症状可能为认知困难引起,比如,工作记忆障碍容易导致焦虑症状。
在完成超过认知能力的认知任务时,患儿个体工作记忆可利用的资源匮乏,焦虑随之加重,于是采取妥协方式(消极的,不说话)完成任务。
3、发育成熟延迟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
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4、心理社会因素如果儿童早年的时候有情感创伤经历的话,则是会引起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不过也有一些儿童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变迁或精神受到刺激而引起选择性缄默症的。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预防1、避免给予精神刺激要尽量避免给患儿各种精神刺激,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或家人不要关系紧张,给患儿提供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减少对患儿的粗暴呵斥,经常鼓励患儿主动与别人交流,包括眼神、手势、躯体姿势、言语等,但不强迫患儿说话。
3、转移紧张情绪当患儿沉默不语时,不要过分注意,要避免采取强迫使患儿开口的方式,以免使紧张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反抗心理”。
可以采取转移的方法,如陪伴患儿一起做亲子游戏,一起外出游玩,从而分散患儿的紧张情绪。
选择性缄默症如何治疗1、采取行为矫正治疗以阳性强化疗法效果最好。
在情绪松弛的情况下,当患儿刚张开口讲话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用患儿最喜欢、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奖励,让患儿继续说话。
宝宝为什么会得选择性缄默症呢

宝宝为什么会得选择性缄默症呢
宝宝为什么会得选择性缄默症呢?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是指已经获得了正常的语言功能儿童,因精神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
此症多在3-5岁时起病,女孩多见,缄默时可用手势、点头、摇头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仅用“是””不””要”等单词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偶尔还会用写字这种沟通方式。
拒绝讲话的场合一般是学校或在陌生人面前。
少数正好相反,他们在学校说话而在家中不说话。
有的孩子拒绝与成人说话,有的只与儿童或熟悉的人讲话。
行为学家认为,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他们处理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沉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有利的自我保护工具,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学会适应环境变化的孩子,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会给自己带来紧张感的时候,缄默几乎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本能反应。
如果您的孩子有如下5种症状,可能患上了选择性缄默症: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
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孩子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和心理疾病。
孩子是因为什么而“缄默”呢?极其少数的孩子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癔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能出现缄默症状。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而言,这与家庭中父母的过分溺爱、过分保护是有很大关系的。
幼儿选择性缄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幼儿选择性缄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关于幼儿选择性缄默的成因
1、害怕受到批评。
有的宝宝可能会避免与别人交谈,因为他害怕被别人批评。
比如在学校中,他也许会觉得自己的表现不足以让老师满意,或者怕自己的回答会被老师质疑,因此就会宁愿保持沉默。
2、抗议。
有时候,幼儿会选择“抗议”一种方式来表达不满,尤其是在受到
父母的压力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的时候,他们会抗拒与周围的人沟通,或者对所有的话语都采取“缄默”的态度。
3、社交恐惧。
当孩子社交恐惧(抑郁)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抵抗或缄默的
行为。
他们可能会自以为不善于交流,或者怕自己不能接受另一方的观点,因此就会宁愿选择保持沉默。
二、应对策略
1、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
艺术、运动和家庭游戏等,让他们有机会和其他儿童社交,练习合作与沟通技巧。
2、发挥孩子的兴趣。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积极参加学校或
者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其他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沟通和交流。
3、关注孩子的感受。
家长应该经常重视孩子的感受,多多关心孩子的情绪,
这会让孩子感觉安全和被爱,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家长的指导和鼓励。
总而言之,幼儿有时可能会出现选择性缄默的行为,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
应对方式,让孩子放心的表达,让他们的社交技能变得更好。
选择性缄默症护理PPT课件

建立信任关系: 与患者建立良好 的信任关系,尊 重他们的感受和 需求
01
提供支持:为患 者提供心理支持 和帮助,帮助他 们克服心理障碍
03
关注生活细节: 关注患者的生活 细节,及时发现 并解决他们的问 题
05
02
鼓励表达:鼓励 患者表达自己的 想法和感受,给 予积极的回应和 肯定
04
营造轻松环境: 为患者营造轻松、 舒适的环境,减 轻他们的心理压 力
护理效果:症 状改善、社交 恢复、生活质 量提高等
护理建议:家 庭支持、社会 关注、持续护 理等
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 患关系,尊重 患者,给予关 爱和支持
01
提供心理治 疗,帮助患 者克服心理 障碍
03
教育患者家属 了解选择性缄 默症,共同参 与护理和治疗
05
02
鼓励患者参 与社交活动, 提高社交能 力
护理心得
耐心倾听:了解患 者的内心世界,给
予关爱和支持
鼓励表达:引导患 者逐步克服心理障 碍,勇敢表达自己
营造轻松氛围:为 患者创造一个舒适、 安全的环境,减轻
心理压力
关注心理健康:关 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和干预
加强沟通:与患者 家属保持良好沟通, 共同为患者提供关
爱和支持
护理建议
药物剂量:根据 患者年龄、体重 和病情调整药物
剂量
药物副作用:关 注药物副作用, 及时调整药物剂
量或更换药物
药物依从性:提 高患者对药物治 疗的依从性,确
保治疗效果
选择性缄默症护理案 例分析
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年龄、 性别、职业等
症状表现:沉 默不语、拒绝 交流、紧张焦 虑等
选择性缄默症与孤独症不是一回事

选择性缄默症与孤独症不是一回事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难免紧张焦虑,说话减少。
少数儿童焦虑过度,大脑出现“战斗或者逃跑”反应,导致完全说不出话来,容易被人误解为故意作对,也可能被人当成“自闭症”。
其实,这些孩子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场合不说话是社交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特殊表现。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王德民称,如果低龄儿童出国后出现“选择性缄默症”,实在搞不定就果断回国,以免身心发育受到影响。
【个案】3岁男童上国外幼儿园后“哑”了2003年,中国台湾的陈太带着2岁和6岁的两个儿子移居加拿大多伦多。
小儿子在3岁半时上当地的幼儿园,由于语言不通,环境陌生,他哭闹不止,一度被老师锁在黑暗的校长室。
过了一个星期,他的情绪仍然不稳定,会哭闹至睡在地上,老师关灯时他便发出尖叫。
最后,他在学校逐渐变得沉默,不愿跟人说话,竟然持续了两年之久。
陈太安排孩子转校,才被老师发现问题,最后的诊断是选择性缄默症。
“老师指他待在学校很久,半句话都不说,我最初以为他只是害羞。
”陈太说,她认为孩子的问题与他在学校常被欺负、排挤的不快经历有关。
“选择性”的缄默不会演变为孤独症王德民指出,选择性缄默症不同于孤独症,这些孩子在家里或者跟亲密的小伙伴通常能正常说话,甚至说起话来自信满满,但一到了学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压力,完全说不出话来,可以数年如一日一声不吭。
有的孩子跟小伙伴还可以说上话,但跟大人们就不说了,有的孩子则相反。
好一点的孩子尚能做出点头、摆手等身体语言,有的孩子则完全“石化”。
还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到最后干脆不分场合和对象,彻底陷入缄默,似乎全面“自闭”了,但这种“自闭”的情况与孤独症是有区别的。
比如比如自闭的患者不分场合和对象都不讲话,其交流障碍没有“选择性”,而且还有刻板行为,“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正常,且不会演变为孤独症。
”孩子通常在3-6个月大发病王德民介绍,选择性缄默症症状表现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但入学的第一个月不算数。
第十二章第六节 缄默症(陈卓铭)

二、器质性缄默症
(四)扣带回损害缄默症
• 扣带回损害也可引起缄默症,失认——失用——失语
三症为主的神经系统障碍
• 由睁眼凝视,表情淡漠,视、听、嗅、味及触觉的识 别不能,对疼痛剌激无反应,语言交流能力丧失。因
此导致缄默不语
三、缄默症的治疗重点
缄默症类型
功 能 性 缄 默 症 选择性缄默症 癔病性缄默症 紧张性缄默症 妄想性缄默症 抑郁性缄默症 诈病性缄默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语言障碍中心 陈卓铭
概念
缄默症也称不言症,是指在意识清
楚,理解力完好,且无口面失用情
况下的语言完全缺失
一、功能性缄默症
(一)选择性缄默症
• 选择性缄默症多见于儿 童及青少年,表现为在
某些需要语言交流的场
合(如学校,有陌生人 或人多的环境等)持久 地“拒绝”说话,而在 其他场合语言正常
治疗重点
行为纠正、脱敏法、心理辅导 心理暗示、心理辅导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找诈病目的,心理治疗
器 质 性 缄 默 症
无动性缄默症 球麻痹性缄默症 小脑性缄默症 扣带回损害缄默症
治疗原发病,规律语言、音乐的被动刺激 参照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康复治疗 参照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康复治疗,心理治疗 治疗原发病,按语言失用的康复治疗
一、功能性缄默症
(一)选择性缄默症
• 诊断依据
在某些需要语言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 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无语言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 语言交流问题
可以找到如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 到患儿生活的原因
不能诊断为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缓等疾病
选择性缄默症幼儿行为特征及具体指导策略

选择性缄默症幼儿行为特征及具体指导策略陈菲菲幼儿典型行为表现:一、贝贝的交往对象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表现为:1、当与家人或亲人交往时,贝贝表达正常自主,愿意将幼儿园中学到的儿歌、故事、歌曲等表达给父母。
2、当贝贝处于陌生环境,面对陌生人进行言语交流时,会持久地“拒绝”说话或语言表达简短。
交往中产生障碍,缺乏自信。
二、动手能力弱,对于绘画、书写等活动有强烈的抵触心理。
三、大动作(如奔跑、跨跳、登高跳等)发展较好,但需要配合能力的动作(如拍球)发展较差。
具体行为表现:一、不愿与(除家人外)陌生人接触。
1、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对其询问表现抵触、胆小、逃避回应。
眼神游离,不能与他人进行眼神的交流。
案例:在与同伴的表演游戏中,贝贝扮演小猫。
当没有情节表演时,贝贝在一边摆弄道具,表情轻松、愉悦。
当与同伴开展情景对话,得到周围同伴的关注时,贝贝会立刻转过头去,一边比划一边自言自语,沉浸在自我表演当中。
2、当教师要求和贝贝拥抱、亲吻时,贝贝总是抗拒教师的接触,并以肢体动作(推、弯腰低头、转头)来拒绝。
3、当成人对其行为进行鼓励、表扬时,表现出害羞(用书本、被子等物品挡住脸部,不希望被关注)案例:晚间离园时,贝贝通常会最后一个来接。
贝贝会坐在小板凳上情不自禁的大段的背诵自己喜爱的动画片台词。
当老师为其行为感到高兴并进行表扬时,贝贝马上停止背诵,低下头去不再说话。
当老师再次请他表达时,贝贝始终不予回应。
二、在群体面前表达时,常以简单字词、句为主。
倾听成人复杂的指令有困难,但对于其感兴趣的事情能进行整体表述。
1、语言表达简单,多为片断性的简单句为主。
案例:“贝贝,星期天去哪玩了?”“没出去玩。
”“那星期天干什么了?”“在家。
”“在家干嘛了?”“玩。
”(在交流的过程中,贝贝始终边回应边用手指指向某处,帮助其表达意愿。
)2、对于复杂指令理解有困难,需要成人逐句、多次提醒。
案例:户外活动前……“请小朋友合上拼音本,把铅笔盒压在本子上,穿上背心、小便,门口站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缄默症
是一种精神障碍,患者在某些特定场合因为焦虑或极度害羞,即使能够说话也不敢开口说话。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把选择性缄默症描述为儿童的罕见心理失调。
有这症的儿童的说话和理解语言能力完全正常,但在某些需要说话的社交场合却说不出话来。
他们其它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尽管他们会显得非常退缩,不愿意进行团体活动。
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自由说话,不过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令小孩静默。
选择性缄默症并不视为沟通障碍,因为大部份儿童患者会以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沟通。
有时候选择性缄默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病症。
选择性缄默症或会误诊为自闭症,尤其若在心理学家面前表现得特别退缩。
很不幸的,这可能令治疗用错方法。
与一般见解相反,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情况不一定在长大后改善,故此年轻时即应积极接受治疗。
现行治疗方法通常是鼓励和引导患者到各种社交场合。
※选择性缄默症的通常特征有:
✧在某些期望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例如在学校),持续无法说话,即使在其它
场合能够说话。
✧这状况影响学习或工作表现,人际沟通。
✧这状况已持续超过一个月(不仅限于上学第一个月)。
✧不说话的原因不是对社交场合中的语言不了解或不习惯使用。
✧这状况不适合以某些沟通障碍解释(例如口吃),也不仅于广泛性发展障碍、
精神分裂或其它精神障碍的时候发生。
以前的英文病名elective mutism,显出对此症的误解普遍,甚至心理学家也不例外:误以为患者自己决定在某些场合缄默,但实际上是他们的极度焦虑迫使他们缄默,即使想说话,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为了表示其非自愿性,在1994年英文名从带有自愿含义的旧名,改为中性的selective mutism。
此症的发生比例仍不清楚。
由于公众极大部份不知道此症,很多个案没被发现。
以有纪录的个案统计,发病率为1比1000。
但在《美国儿童及青年精神病学院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一份2002年的研究中,这比例提高至7比1000。
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病因,但有证据显示有遗传因素,女性比男性患者较多。
患者焦虑时通常有以下表现,或会被误为无礼:
✧觉得难以保持眼神接触。
✧常常不笑,表情空白。
✧举止僵硬不自然。
✧对通常有需要说话的场合,感到特别难以应付。
例如学校点名,打招呼,多谢,
道别。
✧比别人更易忧虑。
✧对噪音和人群更敏感。
✧感到难以谈论自己和表达感受。
✧而正面地,很多患者呈现出:
✧智力和认知高于常人,好奇。
✧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敏感。
✧有很好的集中力。
✧善于辨别是非,有正义感。
治疗
与一般看法相反,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情况不一定在长大后改善,故此年轻时即应积极接受治疗。
否则,症况只会自我加剧,患者被视为不说话的人,令他们更难开口。
这时转换环境(如转校)到他人不知道其症状的地方,或许能有帮助,有时候在青少年时治疗会更困难,但并不一定。
强迫孩子说话不会有效,通常这样只会令焦虑更强烈,从而加深症状。
他人常常把这表现当作出于自愿及控制性的,因为这时孩子会断绝一切沟通和肢体语言,而被视为无礼。
确实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本身,年龄及其它因素。
通常对较年幼孩子用刺激渐消法。
一些精神病学者认为,处方非常少量的焦虑药物可能有效,份量增多则反会令症况更差。
有的认为精神科药物无论份量多少,其副作用都危害任何小孩,抵消短暂的帮助。
他们主张以行为和心理方法治疗。
刺激渐消法 (Stimulus Fading)
患者被带到受控的环境中,与一个他感到舒服可以对话的人一起。
经由数个小步骤把另一个人带进去。
这些步骤常分开不同阶段完成,把另一个人带到患者说话的圈子中,称为渗入法。
首先带入去的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减敏感法 (Desensitization)
先让患者以间接方法沟通,为下一步作心理预备。
这些间接方法包括电话、录音讲话、电邮、网络聊天,直到他们能更直接地沟通。
药物治疗
有精神科医生认为,有证据显示抗抑郁药可能有效治疗选择性缄默症的儿童,例如百忧解。
虽然医学界不少人相信,这些精神科药物能足够减轻焦虑,以开始沟通,但有一些坚决反对给予儿童药物治疗,指出行为焦虑障碍和基因的关连缺乏医学证据。
自从有药厂遭控告,秘密内部研究报告被公开后,反对的意见更强烈。
这些报告指出百忧解和其它SSRI类抗抑郁药,增加自杀和精神分裂的风险,而且,讽刺地,药物对大脑有害,会影响语言和正常社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