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思考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第六章酸碱滴定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完整版)第六章酸碱滴定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第6章思考题与习题1.写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 2O ,H 2C 2O 4,H 2PO 4-,HCO 3-,C 6H 5OH ,C 6H 5NH 3+,HS -。

答:H 2O 的共轭碱为OH -;;H 2C 2O 4的共轭碱为HC 2O 4-;H 2PO 4-的共轭碱为HPO 42-;HCO 3-的共轭碱为CO 32-;;C 6H 5OH 的共轭碱为C 6H 5O -;C 6H 5NH 3+的共轭碱为C 6H 5NH 3;HS -的共轭碱为S 2-;2. 写出下列各碱的共轭酸:H 2O,NO 3-,HSO 4-,S 2-,C 6H 5O -。

答:H 2O 的共轭酸为H +;NO 3-的共轭酸为HNO 3;HSO 4-的共轭酸为H 2SO 4;S 2的共轭酸为HS -;C 6H 5O -的共轭酸为C 2H 5OH3.为什么一般都用强酸(碱)溶液作酸(碱)标准溶液?为什么酸(碱)标准溶液的浓度不宜太浓或太稀?答:用强酸或强碱作滴定剂时,其滴定反应为:H ++OH -=H 2OK c =]][[1OH H =WK 1=1.0×1014(25℃)此类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K t 相当大,反应进行的十分完全。

但酸(碱)标准溶液的浓度太浓时,滴定终点时过量的体积一定,因而误差增大;若太稀,终点时指示剂变色不明显,故滴定的体积也会增大,致使误差增大。

故酸(碱)标准溶液的浓度均不宜太浓或太稀。

4.HCl 与HAc 的混合溶液(浓度均为0.10 mol ·L -1),能否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0.1000 mol ·L -1NaOH 溶液直接滴定其中的HCl ?此时有多少HAc 参与了反应?解:C 1=0.10mol ?L -1,K a2=1.8×10-5,所以(1)不能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准确滴定HCl(2)因为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 3.1~4.4所以当pH=4.0时为变色转折点pH=pKa+lgHA A 4.0=4.74+lg%1.0%x x x%=15%5.判断下列情况对测定结果的影响:(1)用混有少量的邻苯二甲酸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 溶液的浓度;(2)用吸收了CO 2的NaOH 标准溶液滴定H 3PO 4至第一计量点;继续滴定至第二计量点时,对测定结果各如何影响?答:(1)使测定值偏小。

第六章 自相关 思考题

第六章   自相关    思考题

第六章 自相关 思考题6.1 如何使用 DW 统计量来进行自相关检验 ? 该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局限性有哪些 ?6.2 当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为 AR(1) 自相关时 , 为什么仍用OLS 法会低估的ˆjβ标准误差 ? 6.3 判断以下陈述的真伪,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1) 当回归模型随机误差项有自相关时 , 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是有偏误的和非有效的。

2)DW 检验假定随机误差项i u 的方差是同方差。

3) 用一阶差分法消除自相关是假定自相关系数ρ为-1。

4)当回归模型随机误差项有自相关时 , 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的预测值的方差和标准误差不再是有效的。

6.4 对于四个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011223344t t t t t t Y X X X X u βββββ=+++++如果样本量 n=50, 当 DW 统计量为以下数值时 , 请判断模型中的自相关状况。

1)DW=1.05 2)DW=1.40 3)DW=2.50 4)DW=3.97 6.5 如何判别回归模型中的虚假自相关 ? 6.6 在回归模型12t t t Y X u ββ=++中 ,t u 无自相关。

如果我们错误地判定模型中有一阶自相关 , 即1t t t u u v ρ-=+, 并使用了广义差分模型1121(1)()t t t t t Y Y X X v βρβρ---=-+-+ 将会产生什么问题 ? 练习题 6.1 表 6.6 给出了美国 1960~1995 年 36 年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X 和个人实际消费支出Y 的数据。

1)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收入-消费模型 ;12t t t Y X u ββ=++表 6.6 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和个人实际消费支出 ( 单位 :1010 美元 )资料来源: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sident 注 : 数据为 1992 年价格2) 检验收入 -消费模型的自相关状况 (5% 显著水平 ): 3) 用适当的方法消除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病理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复习思考题

病理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主要有A.具有展长性B.对化学刺激不敏感C.对切割、烧灼刺激敏感D.具有自动节律性活动E.对温度变化不敏感2.支配胃肠道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5-羟色胺D.谷氨酸E.血管活性肠肽3.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的产生可能由于A. Na+跨膜扩散B.Ca2+跨膜扩散C.K+跨膜扩散D.Cl-跨膜扩散E.Mg2+跨膜扩散4.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引起唾液腺分泌的特点是A.量多、粘蛋白多的唾液B.量少、粘蛋白多的唾液C.量多、粘蛋白少的唾液D.量少、粘蛋白少的唾液E.量和粘蛋白不变的唾液5.下列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A.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B.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D.幽门腺分泌黏液E.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6.胃泌素不具有的生理作用是A.促进胃酸分泌B.促进胃蛋白酶原分泌C.促进胃黏液分泌D.促进胰液、胆汁分泌E.促进胃肠道黏膜生长7.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是A.盐酸B.脂肪C.乙酰胆碱D.高张溶液E.去甲肾上腺素8.对胃黏膜屏障的描述、错误的是A.胃黏膜屏障可防止侵入黏膜Na+B.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很快,小的损伤可及时弥补C.酒精、胆盐、阿司匹林等可破坏屏障作用D.进入黏膜的H+,可引起组织胺释放,加重黏膜损伤E.胃黏膜屏障的破坏,在胃溃疡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9.对胃液中盐酸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激活胃蛋白酶原B.提供胃蛋白酶所需的最适宜的pH环境C.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D.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E.进入小肠后抑制胰液的分泌10.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因素实现的?A.迷走神经B.交感神经C.抑胃肽D.胰泌素E.壁内神经丛11.肠胃反射可A.促进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B.促进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C.抑制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D.抑制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E.对胃排空和胃酸分泌无影响12.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物质是A.盐酸B.组织液C.肠激活酶D.胰蛋白酶本身E.糜蛋白酶13.引起胰泌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的顺序为A.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B.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C.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D.盐酸>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物E.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脂肪酸14.胰泌素引起胰腺分泌的特点是A.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少B.少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多C.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也多D.少量的水,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多E.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和酶的含量少15.胰液中凝乳作用较强的酶是A.胰蛋白酶B.糜蛋白酶C.胰脂肪酶D.胰淀粉酶E.羧基肽酶16.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A.迷走神经兴奋B.交感神经兴奋C.小肠黏膜释放胃泌素D.小肠黏膜释放胰泌素E.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17.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A.胆盐B.胆固醇C.胆色素D.脂肪酸E.无机盐和水18.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的体液因素是A.胰泌素B.胃泌素C.胆盐D.盐酸E.胆囊收缩素19.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胰液C.胃液D.小肠液E.胆汁20.铁被吸收最快的部位是A.胃B.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C.空肠下段D.回肠E.大肠二、X型题1.下列哪几项正确地描述了壁内神经丛?A.由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组成B.与植物神经支配无关C.含有单胺能和肽能神经纤维D.调节肠运动2.影响胃运动的激素有A.胃泌素B.胃动素C.胰泌素D.抑胃肽3.胃液分泌的胃期是通过以下哪些途径引起胃液分泌的?A.交感神经B.迷走神经C.迷走神经和胃泌素D.局部神经丛反射4.下列能诱发肠胃反射的因素有A.小肠受刺激B.十二指肠内压增加C.十二指肠内酸性食糜增加D.十二指肠内蛋白质分解产物增加5.胆汁的生理作用是A.乳化脂肪B.中和胃酸C.促进脂肪酸的吸收D.促进维生素A,D,E,K的吸收6.胆囊收缩素的生理作用是A.促进胆囊收缩B.促进胰酶分泌C.引起胰泌素释放D.抑制碳酸氢盐的分泌7.调节胆汁分泌的神经体液因素有A.胃泌素B.胰泌素C.迷走神经兴奋D.胆盐8.下列哪些物质的吸收需钠泵参与?A.葡萄糖B.氨基酸C.水D.脂溶性维生素9.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转运直接依靠A.肠腔中钾的浓度B.肠腔中钠的浓度C.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D.血浆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10.集团运动的主要作用是A.对结肠内容物起混合作用B.促进结肠内水分的吸收C.促进结肠内容物向肛端方向推进D.促进结肠内容物逆向推进三、问答题:1. 支配消化管的神经有哪些?有何特点?2. 消化管平滑肌有何生理特性?3. 胃肠道激素有哪些?它们由何种细胞分泌?有何生理作用?4. 口腔在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5. 何谓胃排空?影响胃排空的因素有哪些?6. 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它们分别由何处分泌?其生理作用是什么?7. 试述胃酸的分泌机制和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微型计算机原理作业第六章 习题与思考题

微型计算机原理作业第六章 习题与思考题

第六章习题与思考题典型例题解析例6-1 试述PC微机中断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答:PC微机系统中断包括硬件(外部)中断和软件(内部)中断两大类。

硬件中断包括不可屏蔽中断NMI和可屏蔽中断INTR。

它们都由外部硬件产生。

软件中断包括软件中断INT nH和CPU内部特殊中断,它们由内部中断指令或执行程序过程中出现异常产生的。

软件中断又有DOS中断和BIOS中断之分。

硬件中断的特点是:(1)硬中断是外部事件而引起的中断,因此,硬件中断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

(2)在硬件中断响应周期,CPU需要发中断回答信号(非屏蔽硬件中断不发中断回答信号)。

(3)硬件中断的中断号由中断控制器提供(非屏蔽硬件中断的中断号由系统指定为02H)(4)硬件中断一般是可屏蔽的(非屏蔽硬件中断是不可屏蔽的)。

软件中断的特点是:(1)软件中断是执行中断指令而产生的,无需外部施加中断请求信号。

在程序需要调用某个中断服务程序时,只要安排一条相应中断指令,就可转去执行所需要的中断程序,因此,中断的发生不是随机的,而是由程序安排好的。

(2)在软件中断响应周期,CPU不需要发中断回答信号。

(3)软件中断的中断类型号是在指令中直接给出,因此,不需要使用中断控制器。

(4)软件中断是不可屏蔽的。

例6-2 试述可编程控制器8259A的作用。

答:可编程控制器8259A在协助CPU处理中断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1)接受和扩充外部设备的中断请求。

外设的中断请求,并非直接送到CPU,而是通过8259A接受进来,再由它向CPU提出中断请求。

一片8259A可授受8个中断请求,经过级联可扩展到8片8259A,能接受64个中断请求。

(2)进行中断优先级排队。

外设的中断优先级排队,并不是CPU安排,而是由8259A安排的。

即由8259A中断请求输入引脚(IR)的编号决定的。

连到IR0上的外设中断优先级最高,连到IR7上的外设中断优先级最低。

(3)向CPU提供中断类型号。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六章)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六章)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六章)6章思考题6.1 试解释实验中所遇到的下列问题:(1)(1)⾦属钠可⽤于除去苯中所含的痕量H2O,但不宜⽤于除去⼄醇中所含的⽔。

(2)(2)为什么制备Grignard试剂时⽤作溶剂的⼄醚不但需要除去⽔分,并且也必须除净⼄醇(⼄醇是制取⼄醚的原料,常参杂于产物⼄醚中)。

(3)(3)在使⽤LiAlH4的反应中,为什么不能⽤⼄醇或甲醇作溶剂?6.2 叔丁基醚[(CH3)3C]2O既不能⽤Williamson法也不能⽤H2SO4脱⽔法制得,为什么?6.3 苯酚与甲苯相⽐有以下两点不同的物理性质:(a)苯酚沸点⽐甲苯⾼;(b)苯酚在⽔中的溶解度较甲苯⼤。

你能解释其原因吗?6.4 解释下列现象(1)(1)从2-戊醇所制得的2-溴戊烷中总含有3-溴戊烷。

(2)(2)⽤HBr处理新戊醇(CH3)2C-CH2OH时只得到(CH3)2CBrCH2CH3。

解答6.1 答(1)⼄醇的活泼氢能与Na发⽣反应,苯与Na⽆反应。

(2)RMgX不仅是⼀种强的亲核试剂,同时⼜是⼀种强碱,可与醇羟基中的H结合,即RMgX可被具活性氢的物质所分解,如(3)LiAlH4既是⼀种强还原剂,⼜是⼀种强碱,它所提供H-与醇发⽣反应,如6.2叔丁基醚⽤H2SO4脱⽔法合成时,主要产⽣烯烃。

6.3 答甲苯和苯酚的相对分⼦质量相近,但是甲苯的沸点110.6℃,⽽苯酚的沸点181.8℃,这是由于苯酚可以形成分⼦间氢键;甲苯不溶于⽔,⽽苯酚易溶于⽔,是由于苯酚与⽔分⼦之间会形成氢键:6.4习题6.1⽐较下列各组化合物与卢卡斯试剂反应的相对速度:(1) 正戊醇, 2-甲基-2-戊醇, ⼆⼄基甲醇(2) 苄醇, 对甲基苄醇, 对硝基苄醇(3)(3)苄醇, α-苯基⼄醇, β-苯基⼄醇6.26.2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1) CH2=CHCH2OH, CH3CH2CH2OH , CH3CH2CH2Br, (CH3)2CHI(2) CH3CH(OH)CH3, CH3CH2CH2OH , C6H5OH , (CH3)3COH , C6H5OCH3(3) α-苯基⼄醇, β-苯基⼄醇, 对⼄基苯酚, 对甲氧基甲苯6.36.3写出下列各反应主要产物:6.4合成题:(1)(1)甲醇, 2-丁醇→ 2-甲基丁醇(2)(2)正丙醇, 异丙醇→ 2-甲基-2-戊醇(3)(3)甲醇, ⼄醇→正丙醇, 异丙醇(4)(4)2-甲基丙醇, 异丙醇→ 2,4-⼆甲基-2-戊烯(5)(5)丙烯→⽢油→三硝酸⽢油酯(6)(6)苯, ⼄烯, 丙烯→ 3-甲基-1-苯基-2-丁烯(7)(7)⼄醇→ 2-丁醇(8)(8)叔丁醇→ 3, 3-⼆甲基-1-丁醇(9)(9)⼄烯→三⼄醇胺(10)(10)丙烯→异丙醚(11)(11)苯, 甲醇→ 2,4-⼆硝基苯甲醚(12)(12)⼄烯→正丁醚(13)(13)苯→间苯三酚(14)(14)苯→对亚硝基苯酚(15)(15)苯→ 2,6-⼆氯苯酚(16)(16)苯→对苯醌⼆肟6.5某醇C5H12O氧化后⽣成酮,脱⽔则⽣成⼀种不饱和烃, 将此烃氧化可⽣成酮和羧酸两种产物的混合物, 试推测该醇的结构.6.6有⼀化合物(A)的分⼦式为C5H11Br, 和NaOH⽔溶液共热后⽣成C5H12O(B). B具有旋光性.能和钠作⽤放出氢⽓, 和浓硫酸共热⽣成C5H10(C). C经臭氧化和在还原剂存在下⽔解, 则⽣成丙酮和⼄醛. 试推测A, B, C的结构, 并写出各步反应式.6.7新戊醇在浓硫酸存在下加热可⽣成不饱和烃. 将这不饱和烃经臭氧化后, 在锌粉存在下⽔解, 可得到⼀种醛和⼀种酮. 试写出反应历程及各步反应产物的构造式.6.8分离下列各组化合物:(1)(1)⼄醚中混有少量⼄醇(2)(2)戊烷, 1-戊炔和1-甲氧基-3-戊醇6.9 下列各醚和过量的浓氢碘酸反应, 可⽣成何种产物?(1)(1)甲丁醚(2)(2)2-甲氧基⼰烷(3)(3)2-甲基-1-甲氧基戊烷6.10有⼀化合物的分⼦式为C6H14O, 常温下不与⾦属钠反应, 和过量的浓氢碘酸共热时⽣成碘烷, 此碘烷与氢氧化银作⽤则⽣成丙醇. 试推测此化合物的结构, 并写出反应式.6.11 有⼀化合物的分⼦式为C7H16O, 并且:(1)(1)在常温下它不和⾦属钠反应;(2)(2)它和过量浓氢碘酸共热时⽣成C2H5I和C5H11I . 后者与氢氧化银反应⽣成的化合物的沸点为138℃.试推测原化合物的结构, 并写出各步反应式.6.12有⼀化合物的分⼦式为C20H21O4N, 与热的浓氢碘酸反应可⽣成碘甲烷. 当此化合物4.24 mg与氢碘酸反应, 所⽣成的碘甲烷通⼈硝酸银的醇溶液, 得到11.62mg碘化银. 问此化合物含有⼏个甲氧基?6.13 写出环氧⼄烷与下列试剂反应的⽅程式:(1)(1)有少量硫酸存在下的甲醇(2)(2)有少量甲醇钠存在下的甲醇6.14 推测下列反应的机理。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及答案-修正版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及答案-修正版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一、简答题1.简述生物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有哪些优势)。

生物监测是一种既经济、方便,又可靠准确的方法。

实践证明,长期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抗性生物,能够忠实的“记录”污染的全过程,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历史变迁,提供环境变迁的证据;而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其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反应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较低水平的环境污染,提供环境质量的现时信息。

因此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或敏感性来综合地反映环境状况,这是任何物理、化学监测所不能比拟的。

2.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优势。

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极为敏感,在污染物达到人和动物的受害浓度之前,它们就显示出可察觉的受害症状。

这些敏感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其生存介质的环境质量,用来监测环境。

植物还能够将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富集在体内,分析植物体的化学成分并可确定其含量。

同时,植物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便于管理等特征,使它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监测生物。

3.简述监测生物的筛选原则。

(1)受污染后,是否有典型的受害症状(尤其是急性的受害症状);(2)受污染后,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3)在污染环境中,生物体内代谢产物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将生物放置于污染条件下,通过抗性指数来分析污染前后生物性状的比值。

如在污染条件下的植物的根。

根伸长被抑制的程度越小,抗性指数越大。

5.如何区分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植物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监视生物不仅能够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

他们的区别就在于监测生物能够反应污染物的量,而指示生物不能。

6.简述生态监测的特点。

(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3)具有多功能性;(4)监测灵敏度高。

7.简述利用群落多样性指数法和生物指数法监环境污染的方法。

群落多样性指数法又称差异指数,是根据生物多样性理论设计的一种指数。

第六章 消化复习思考题(选择题)

第六章 消化复习思考题(选择题)

第六章消化复习思考题(选择题)第六章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消化、吸收、胃的容受性舒张、胃肠激素、肠-胃反射、胆盐的“肠肝循环”、嗳气、脑肠肽、APUD细胞、反刍、尿素再循环二、单项选择题: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主要有 A.具有展长性 B.对化学刺激不敏感 C.对切割、烧灼刺激敏感 D.具有自动节律性活动 E.对温度变化不敏感2.支配胃肠道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C.5-羟色胺D.谷氨酸E.血管活性肠肽3.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的产生可能由于 A. Na+跨膜扩散 B.Ca2+跨膜扩散 C.K+跨膜扩散 D.Cl-跨膜扩散 E.Mg2+跨膜扩散4.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引起唾液腺分泌的特点是 A.量多、粘蛋白多的唾液B.量少、粘蛋白多的唾液C.量多、粘蛋白少的唾液D.量少、粘蛋白少的唾液E.量和粘蛋白不变的唾液5.下列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B.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D.幽门腺分泌黏液E.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 6.胃泌素不具有的生理作用是 A.促进胃酸分泌 B.促进胃蛋白酶原分泌 C.促进胃黏液分泌 D.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E.促进胃肠道黏膜生长7.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是 A.盐酸 B.脂肪 C.乙酰胆碱 D.高张溶液 E.去甲肾上腺素8.对胃黏膜屏障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胃黏膜屏障可防止侵入黏膜Na+B.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很快,小的损伤可及时弥补C.酒精、胆盐、阿司匹林等可破坏屏障作用D.进入黏膜的H+,可引起组织胺释放,加重黏膜损伤E.胃黏膜屏障的破坏,在胃溃疡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9.对胃液中盐酸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激活胃蛋白酶原B.提供胃蛋白酶所需的最适宜的pH环境C.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D.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E.进入小肠后抑制胰液的分泌10.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因素实现的? A.迷走神经 B.交感神经 C.抑胃肽D.胰泌素E.壁内神经丛 11.肠胃反射可A.促进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B.促进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C.抑制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D.抑制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E.对胃排空和胃酸分泌无影响 12.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盐酸 B.组织液 C.肠激活酶 D.胰蛋白酶本身 E.糜蛋白酶13.引起胰泌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A.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 B.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 C.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 D.盐酸>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物 E.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脂肪酸 14.胰泌素引起胰腺分泌的特点是 A.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少 B.少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多 C.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也多 D.少量的水,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多 E.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和酶的含量少 15.胰液中凝乳作用较强的酶是 A.胰蛋白酶 B.糜蛋白酶 C.胰脂肪酶 D.胰淀粉酶 E.羧基肽酶16.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引起胰液分泌的主要机制是 A.迷走神经兴奋 B.交感神经兴奋C.小肠黏膜释放胃泌素D.小肠黏膜释放胰泌素E.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 17.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 A.胆盐B.胆固醇C.胆色素D.脂肪酸E.无机盐和水18.引起胆囊收缩的一个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A.胰泌素 B.胃泌素 C.胆盐 D.盐酸 E.胆囊收缩素19.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胰液 C.胃液 D.小肠液E.胆汁20.铁被吸收最快的部位是 A.胃B.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C.空肠下段D.回肠E.大肠二、X型题1.下列哪几项正确地描述了壁内神经丛? A.由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组成 B.与植物神经支配无关 C.含有单胺能和肽能神经纤维 D.调节肠运动2.影响胃运动的激素有A.胃泌素 B.胃动素 C.胰泌素 D.抑胃肽3.胃液分泌的胃期是通过以下哪些途径引起胃液分泌的? A.交感神经B.迷走神经C.迷走神经和胃泌素D.局部神经丛反射4.下列能诱发肠胃反射的因素有 A.小肠受刺激 B.十二指肠内压增加 C.十二指肠内酸性食糜增加 D.十二指肠内蛋白质分解产物增加5.胆汁的生理作用是 A.乳化脂肪 B.中和胃酸C.促进脂肪酸的吸收D.促进维生素A,D,E,K的吸收 6.胆囊收缩素的生理作用是 A.促进胆囊收缩 B.促进胰酶分泌 C.引起胰泌素释放 D.抑制碳酸氢盐的分泌7.调节胆汁分泌的神经体液因素有 A.胃泌素 B.胰泌素 C.迷走神经兴奋 D.胆盐8.下列哪些物质的吸收需钠泵参与? A.葡萄糖 B.氨基酸 C.水D.脂溶性维生素9.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转运直接依靠 A.肠腔中钾的浓度 B.肠腔中钠的浓度 C.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 D.血浆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10.集团运动的主要作用是 A.对结肠内容物起混合作用B.促进结肠内水分的吸收C.促进结肠内容物向肛端方向推进D.促进结肠内容物逆向推进三、问答题:1. 简述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征?2. 胃肠道激素的作用有哪些方面?请列举三种激素(Gastrin, CCK, Secretin)的名称。

(完整版)第六章酸碱滴定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完整版)第六章酸碱滴定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第6章思考题与习题1.写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 2O ,H 2C 2O 4,H 2PO 4-,HCO 3-,C 6H 5OH ,C 6H 5NH 3+,HS -。

答:H 2O 的共轭碱为OH -;;H 2C 2O 4的共轭碱为HC 2O 4-;H 2PO 4-的共轭碱为HPO 42-;HCO 3-的共轭碱为CO 32-;;C 6H 5OH 的共轭碱为C 6H 5O -;C 6H 5NH 3+的共轭碱为C 6H 5NH 3;HS -的共轭碱为S 2-;2. 写出下列各碱的共轭酸:H 2O,NO 3-,HSO 4-,S 2-,C 6H 5O -。

答:H 2O 的共轭酸为H +;NO 3-的共轭酸为HNO 3;HSO 4-的共轭酸为H 2SO 4;S 2的共轭酸为HS -;C 6H 5O -的共轭酸为C 2H 5OH3.为什么一般都用强酸(碱)溶液作酸(碱)标准溶液?为什么酸(碱)标准溶液的浓度不宜太浓或太稀?答:用强酸或强碱作滴定剂时,其滴定反应为:H ++OH -=H 2OK c ===1.0×1014 (25℃)]][[1-+OH H W K 1 此类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K t 相当大,反应进行的十分完全。

但酸(碱)标准溶液的浓度太浓时,滴定终点时过量的体积一定,因而误差增大;若太稀,终点时指示剂变色不明显,故滴定的体积也会增大,致使误差增大。

故酸(碱)标准溶液的浓度均不宜太浓或太稀。

4.HCl 与HAc 的混合溶液(浓度均为0.10 mol·L -1),能否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0.1000 mol·L -1 NaOH 溶液直接滴定其中的HCl ?此时有多少HAc 参与了反应?解:C 1=0.10mol •L -1 , K a2=1.8×10-5 ,所以(1)不能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准确滴定HCl(2)因为 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3.1~4.4所以 当pH=4.0时为变色转折点pH=pKa+lg HAA -4.0=4.74+lg%1.0%x x - x%=15%5.判断下列情况对测定结果的影响:(1)用混有少量的邻苯二甲酸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 溶液的浓度;(2)用吸收了CO 2的NaOH 标准溶液滴定H 3PO 4至第一计量点;继续滴定至第二计量点时,对测定结果各如何影响?答:(1)使测定值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69所示,一根弹簧吊着一个接地得不带电金属球。

如果在金属球得下方放置一点电荷为q ,则金属球会怎样移动?移动得方向与点电荷得正负有关吗?【答案:向下移动;无关】详解:由于金属球得下端会感应出与q 异号得电荷,在q 得电场力得作用下,金属球将向下移动。

不论q 带正电荷还就是带负电荷,金属球都会向下移动,即金属球移动得方向与点电荷q 得正负无关。

2、如图610所示,在一块无限大得均匀带电平面M定厚度得无限大平面导体板N 。

已知M 上得电荷面密度为+σ ,A与B 上得感生电荷面密度分别为多少?【答案:;】详解:由电荷守恒定律得由于在导体板N 内得任一场强等于零,因此通过以上两式解得3、半径分别为a 与b 得两个带电金属球相距很远,如果用一根细长导线将两球连接起来,在忽略导线影响得情况下,两个金属球表面得电荷面密度之比等于多少?【答案:】详解:对半径为R 得均匀带电金属球,设无限远处为零电势参考点,其表面上得电荷面密度为σ,则其电势为在本题中,将两个带电金属球用一根细长导线连接起来,当达到静电平衡时它们得电势相等,即因此两个金属球表面得电荷面密度之比为图69 图610M A+σ4、一个不带电得导体球壳内有一个点电荷+q ,它与球壳内壁不接触。

如果将该球壳与地面接触一下后,再将点电荷+q 取走,则球壳带得电荷为多少?电场分布在什么范围?【答案:q ;球壳外得整个空间】详解:将导体球壳与地面接触一下后,导体球壳得电势为零。

设球壳表面均匀带有电荷Q ,由电势叠加原理得球壳表面得电势为即球壳表面带有得电荷Q =q ,即使将点电荷+q 取走,球壳带得电荷也不会改变。

将点电荷+q 取走后,球壳表面得电荷q 产生得电场分布在球壳外得整个空间,球壳内得场强等于零。

5、如图611所示,两块很大得具有一定厚度得导体平板平行放置,面积都就是S ,带电荷分别为q 与Q 。

在不考虑边缘效应得情况下,则a 、b 、c 、d 四个表面上得电荷面密度分别为多少?【答案:;;;】详解:设四个表面上得电荷面密度分别为σa 、σb 、σc 、σd ,对两块导体平板分别应用电荷守恒定律得当两块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它们内部任一点得场强等于零。

即以上四式联立求解,得6、地球表面附近得电场强度约为98N/C 。

如果将地球瞧作半径为6、4×105 m 得导体球,则地球表面得电荷等于多少?【答案:】详解:地球表面附近得电场强度大小为因此地球表面得电荷为7、已知空气得击穿场强为4、0×106 V/m,则处于空气中得一个半径为0、5m得球形导 图611体所能达到得最高电势为多少?【答案:】详解:由于球形导体表面得电场强度最大,这里得空气首先被击穿,因此这时球形导体得电势最高,即由以上两式解得1、两个半径相同得金属球,一个空心,一个实心,试比较两者各自孤立时得电容值大小。

为什么会有这样得结果?【答案:相等;电荷都分布在外表面】详解:两者得电容值相等。

因为使空心金属球与实心金属球带电时,当达到静电平衡时电荷都分布在外表面,两者没有任何差别。

2、如图618所示,一个大平行板电容器水平放置,两极板间得一半空间充有各向同性得均匀电介质,另一半为空气。

当两极板带上恒定得等量异号电荷时,有一个质量为m 、带电荷为+q 得质点,在极板间得空气区域中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这时将电介质抽出去,该质点会发生怎样得运动?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向上运动;向上得电场力增大】详解:如果将电介质抽出去,该质点将向上运动。

有电介质存在时,相当于两个电容器并联。

由于有电介质一侧得电容大,根据电容器并联得电量分配关系,有电介质一侧得极板上电荷多。

将电介质抽出去以后,一部分电荷从原电介质一侧移动到原空气一侧,使得这一侧得场强增大了。

原来带电质点受到得向下得重力与向上得电场力就是平衡得,当场强增大时,带电质点受到得向上电场力增大了,在向上得合力作用下,该质点向上运动。

3、有两只电容分别为C 1 = 8μF 、C 2 = 2μF 得电容器,首先将它们分别充电到1000 V,然后将它们按如图619所示那样反接,此时两极板间得电势差等于多少?图618【答案:600V 】详解:设它们原来两端得电压为U 1,则它们带电量分别为C 1 U 1与C 2U 1。

将它们反接以后,一部分电荷发生中与,剩余得总电荷为它们将这些电荷重新分配后,相当于并联,并联得总电容为因此每个电容器两极板间得电势差为4、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如果将电容器两极板间距离拉大,则两极板间得电势差、电场强度得大小与电场能量将发生如何变化?【答案:增大;不变;增大】详解:将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其电量Q 保持不变。

将电容器两极板间距离拉大,其电容C 减小。

根据可知,在电量Q 不变、电容C 减小得情况下,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得电势差增大。

根据可知,电量Q 不变,平行板电容器极板上得电荷面密度不变,电场强度得大小也不变。

根据可知,在电量Q 不变、电容C 减小得情况下,平行板电容器得电场能量增大。

5、如图620所示,C 1与C 2两个空气电容器串联,在接通电源并保持电源联接得情况下,在C 1中插入一块电介质板,C 1与C 2两个电容器得电容如何变化?它们极板上得电荷、电势差如何变化?如果接通电源给两个电容器充电以后将电源断开,再在C 1中插入一块电介质板,它们极板上得电荷、电势差又会如何变化?【答案:C 1增大、C 2不变,Q 1、Q 2都增大,∆U 1减小、∆U 2增大;Q 1、Q 2都不变、∆U 1减小、∆U 2不变】详解:接通电源并保持电源联接,总电压∆U 不变。

在C 1中插入一块电介质板后,根据可知,电容C 1增大, C 2不变;这时由于串联电路得总电容增大,总电压不变,根据可知,它们极板上得电荷(Q 1=Q 2=Q )增大;由于电容C 2不变,根据可知,当Q 2增大时,∆U 2增大,而总得电势差∆U 不变,因此∆U 1减小。

接通电源给两个电容器充电以后将电源断开,图619 图620变;在C 1中插入电介质板后C 1得电容增大,根据可知,∆U 1减小,而C 2得电容与电荷都不变,因此∆U 2不变。

6、如图621所示,C 1与C 2两个空气电容器并联,在接通电源并保持电源联接得情况下,在C 1中插入一块电介质板,C 1与C 2两个电容器极板上得电荷与电势差分别怎样变化?如果接通电源给两个电容器充电以后将电源断开,再在C 1中插入一块电介质板,它们极板上得电荷与电势差又会发生怎样得变化?【答案:Q 1增大、Q 2不变,∆U 1、∆U 2都不变;Q 1增大、Q 2减小,∆U 1、∆U 2都减小】详解:接通电源并保持电源联接,总电压∆U 不变。

在C 1中插入一块电介质板,C 1变大、C 2不变,由于两个电容器得电势差均等于总电压∆U ,保持不变,根据可知, Q 1增大、Q 2不变。

接通电源给两个电容器充电以后将电源断开,总电量Q 不变。

在C 1中插入一块电介质板,C 1变大、C 2不变,根据并联电容得电荷分配关系,Q 1增大、Q 2减小;由于总电量Q 不变,总电容C 变大,根据可知,总电压∆U (=∆U 1=∆U 2)减小,即C 1、C 2得电势差(∆U 1=∆U 2=∆U )减小。

7、在如图622所示得桥式电路中,电容C 1、C 2、C 3就是已知得,电容C 可以调节,当调节到M 、N 两点电势相等时,电容C 得值等于多少?【答案:】详解:当M 、N 两点电势相等时,C 1、C 2得电势差相等,设为∆U 1, C 3、C 得电势差相等,设为∆U 2。

由于Q 1=Q 3、Q 2=Q ,因此以上两式相除得1、一个导体球外充满相对电容率为εr 得均匀电介质,如果测得导体表面附近场强为E 0,则导体球面上得自由电荷面密度σ为多少?【答案:】详解:由于导体表面附近得场强为ε 图621C 1ε 图622C 3因此导体球面上得自由电荷面密度为2、一个平行板电容器中充满相对电容率为εr得各向同性得均匀电介质。

已知介质表面得极化电荷面密度为±σ′,则极化电荷在电容器中产生得电场强度得大小为多少?【答案:】详解:在已知介质表面得极化电荷面密度得基础上,极化电荷在电容器中产生得电场强度得大小为3、半径分别为a与b得两个同轴金属圆筒,其间充满相对电容率为εr得均匀电介质。

设两筒上单位长度带有得电荷分别为+λ与λ,则介质中离轴线距离为r处得电位移矢量得大小等于多少?电场强度得大小等于多少?【答案:;】详解:在介质中作与电容器同轴得圆柱形高斯面,设高斯面得半径为r,长为h,由高斯定理得由此解得介质中离轴线距离为r处得电位移矢量得大小为电场强度得大小为4、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保持联接,然后使两极板间充满相对电容率为εr得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这时两极板上得电荷就是原来得多少倍?电场强度就是原来得多少倍?电场能量就是原来得多少倍?【答案:εr;1;εr】详解: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保持联接,两极板间得电压不变,因此即这时两极板上得电荷就是原来得εr倍。

由于两极板间得电压不变,根据可知,充满介质后得电场强度与没有充介质时得电场强度相等,即电场强度就是原来得1倍。

充满介质后得电场能量与没有充介质时得电场能量之比为即这时得电场能量就是原来得εr 倍。

5、一个半径为R 得薄金属球壳,带有电荷q ,壳内真空,壳外就是无限大得相对电容率为εr 得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

设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则球壳得电势等于多少?如果该金属球壳内充满相对电容率为εr 得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壳外就是真空,仍设无穷远处得电势为零,则球壳得电势又等于多少?【答案:;】详解:当金属球壳达到静电平衡时,电荷q 均匀分布在球壳表面上。

当球壳内真空,球壳外就是无限大得相对电容率为εr 得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时,球壳内得场强为0,球壳外得场强为因此球壳得电势为如果金属球壳内充满相对电容率为εr 得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壳外就是真空,则球壳内得场强仍然为0,球壳外得场强为这时球壳得电势为1、如图634所示,将一个空气平行板电容器接到电源上充电,在保持与电源连接得情况下,将一块与极板面积相同得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板平行地插入两极板之间,则电容器储存得电能发生怎样得变化?电能得这种变化与介质板相对极板得位置有关系吗?如果空气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到一定电压后断开电源,再将这块电介质板平行地插入两极板之间,电容器储存得电能又会发生怎样得变化?【答案:增多,无关;减少】详解: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保持联接,两极板间得电压不变。

将一块与极板面积相同得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板平行地插入两极板之间后,电容器得电容增大,由公式可知,电容器储存得电能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