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常用模型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小专题(十一)等腰直角三角形常见的解题模型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小专题(十一)等腰直角三角形常见的解题模型
第十三章 轴对称
小专题(十一) 等腰直角三角形常见的解题模型
模型 1 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常连接直角顶点和斜 边中点
如图,在等腰 Rt△ABC 中,D 为斜边的中点,则连接 AD⇒AD =BD=DC,∠B=∠DAF=45°.常结合已知条件,通过证明△BDE ≌△ADF 或△ADE≌△CDF 得出相关结论.
【变式】 将第 3 题中的“∠AEB=45°”改为“∠AEC= 135°”,第 3 题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并说明理由.
解:第 3 题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理由:如图,过点 A 作 AF⊥AE,交 CE 的延长线于点 F, 则∠BAE=90°+∠CAE=∠CAF. ∵∠AEC=135°, ∴∠AEF=45°.
1.如图,在△ABC 中,∠A=90°,AB=AC,D 为 BC 的中点, E,F 分别是 AB,AC 上的点,且 BE=AF.求证:△DEF 为等腰直 角三角形.
证明:连接 AD, ∵AB=AC,∠BAC=90°,D 为 BC 的中点, ∴AD=BD=CD,且 AD 平分∠BAC. ∴∠BAD=∠CAD=45°=∠B.
模型 2 变式 等腰直角三角形及 8 字模型中只有一个直角,过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顶点作垂线段构造直角
如图,已知等腰 Rt△ABC,∠AEB=45°,常过点 A 作 AF⊥ AE,则∠FAE=90°,∠1=∠2.
3.(T2 变式)如图,△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 AB=AC,D 是 AC 上一点.若∠AEB=45°,求证:CE⊥BD.
∵∠BAD=∠CED=90°,∠ADB=∠EDC,
∴∠ABF=∠ACE. AB=AC,
在△ABF 和△ACE 中,∠ABF=∠ACE, BF=CE,
∴△ABF≌△ACE(SAS).

三角形中的重要模型-弦图模型、勾股树模型(学生版+解析版)

三角形中的重要模型-弦图模型、勾股树模型(学生版+解析版)

三角形中的重要模型-弦图模型、勾股树模型赵爽弦图分为内弦图与外弦图,是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发现,既可以证明勾股定理,也可以以此命题,相关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解题方法也常常是不唯一的。

弦图之美,美在简约,然不失深厚,经典而久远,被誉为“中国数学界的图腾”。

弦图蕴含的割补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图形变换思想更是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渗透的绝佳载体。

一个弦图集合了初中平面几何线与形,位置与数量,方法与思想,小身板,大能量,它就是数学教育里的不老神话。

广受数学教师和数学爱好者研究,近年来也成为了各地中考的热点问题。

模型1、弦图模型(1)内弦图模型: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AE⊥BF于点E,BF⊥CG于点F,CG⊥DH于点G,DH⊥AE于点H,则有结论:△ABE≌△BCF≌△CDG≌△DAH;S正方形ABCD =4S△EAB+S正方形EFGH。

图1图2图3(2)外弦图模型: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别是正方形ABCD各边上的点,且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则有结论:△AHE≌△BEF≌△CFG≌△DGH;S正方形ABCD =4S△EAB+S正方形EFGH。

(3)内外组合型弦图模型:如图3,2S正方形EFGH =S正方形ABCD+S正方形PQMN.1(2023秋·湖北·九年级校联考开学考试)如图,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其原型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弦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如.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6,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a,b,且a2+b2=ab+10,那么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是()A.2B.3C.4D.52(2022·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构造了一副“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大正方形ABCD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成,若∠ADE=∠AED,AD =45,则△ADE的面积为()A.24B.6C.25D.2103(2023·山西八年级期末)如图,图1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若AC=6,BC=5,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图2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外围周长是()A.24B.52C.61D.764(2022·杭州九年级月考)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是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用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12,则下列关于S1、S2、S3的说法正确的是()A.S1=2B.S2=3C.S3=6D.S1+S3=85(2023·广东·九年级专题练习)公元三世纪,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题时给出了“赵爽弦图”.将两个“赵爽弦图”(如图1)中的两个正方形和八个直角三角形按图2方式摆放围成正方形MNPQ,记空隙处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的面积分别为S1,S2S1>S2,则下列四个判断:①S1+S2=14S四边形MNPQ②DG=2AF;③若∠EMH=30°,则S1=3S2;④若点A是线段GF的中点,则3S1=4S2,其中正确的序号是模型2. 勾股树模型6(2022·福建·八年级期末)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3,4,1,2.则最大的正方形E的面积是.7(2022·浙江·乐清市八年级期中)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D=90°,分别以AB,BC,CD,DA为一边向外作正方形甲、乙、丙、丁,若用S甲,S乙,S丙,S丁来表示它们的面积,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S 甲=S 丁B.S 乙=S 丙C.S 甲-S 乙=S 丁-S 丙D.S 甲+S 乙=S 丙+S 丁8(2022·河南八年级期末)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其面积标记为S 1,以CD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以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其面积标记为S 2,⋯按照此规律继续下去,则S 9的值为()A.126B.127C.128D.1299(2023春·山东菏泽·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勾股树”是以正方形一边为斜边向外作直角三角形,再以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重复这一过程所画出来的图形,因为重复数次后的形状好似一棵树而得名.假设如图分别是第一代勾股树、第二代勾股树、第三代勾股树,按照勾股树的作图原理作图,如果第一个正方形面积为1,则第2023代勾股树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为.10(2023·浙江八年级期中)如图,以Rt △ABC 的三边为直径,分别向外作半圆,构成的两个月牙形面积分别为S 1、S 2,Rt △ABC 的面积S 3.若S 1=4,S 2=8,则S 3的值为.11(2022春·浙江温州·九年级校考开学考试)如图1,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根据勾股定理所画的“勾股树”.如图2,在Rt △ABC 中,∠BAC =90°,以其三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延长EC ,DB 分别交GF ,AH 于点N ,K ,连接KN 交AG 于点M ,若S 1S 2=916,则tan ∠ACB 为()A.12B.23C.34D.51212(2023·贵州遵义·统考二模)如图1,毕达哥拉斯树,也叫“勾股树”,是由毕达哥拉斯根据勾股定理所画出来的一个可以无限重复的树形图形.在图2中,∠ACB =90°,分别以Rt △ABC 的三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连接BE ,DG 、BE ,交AC 于点Q ,若∠BAC =30°,BC =2,则四边形EQGD 的面积是.13(2023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背景阅读】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西方国家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在我国古书《周髀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验证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如图1),后人称之为“赵爽弦图”,流传至今.【实践操作】(1)请叙述勾股定理;(2)验证勾股定理,人们已经找到了400多种方法,请从下列几种常见的验证方法中任选一种来验证该定理:(以下图形均满足验证勾股定理所需的条件)【探索发现】(3)如图4、5、6,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或直径,分别向外部作正方形、半圆、等边三角形,这三个图形中面积关系满足S1+S2=S3的有个;(4)如图7所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半圆,设图中两个月形图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1、S2,直角三角形面积为S3,请判断S1、S2、S3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课后专项训练1(2022·云南九年级一模)如图是按照一定规律“生长”的“勾股树”:经观察可以发现:图(1)中共有3个正方形,图(2)在图(1)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正方形,图(3)在图(2)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正方形,⋯⋯,照此规律“生长”下去,图(6)应在图(5)的基础上增加的正方形的个数是()A.12B.32C.64D.1282(2022·浙江初三期中)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早有记载.如图1,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再把较小的两张正方形纸片按图2的方式放置在最大正方形内.若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且AB+AC=8,则BC的长为()图1图2A.42B.6C.254D.1323(2023·浙江·杭州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Rt△ABC中,∠BAC=90°,分别以△ABC的三边为边作正方形ABDE,正方形BCFG,正方形ACHI,AI交CF于点J.三个正方形没有重叠的部分为阴影部分,设四边形BGFJ的面积为S1,四边形CHIJ的面积为S2,若S1-S2=12,S△ABC=4,则正方形BCFG的面积为()A.16B.18C.20D.224(2023春·湖北黄冈·八年级统考期中)“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较短直角边长为b.若ab=8,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则EF 的长为()A.9B.92C.32D.35(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早有记载.如图1,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再将较小的两个正方形分别绕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两顶点旋转得到图2.则图2中阴影部分面积等于()A.直角三角形的面积B.最大正方形的面积C.最大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D.较小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6(2023春·广东潮州·九年级校考期末)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巧妙地用“弦图”证明了勾股定理,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如图所示的“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3,一条直角边长为12,则小正方形ABCD 的面积的大小为()A.144B.100C.49D.257(2023春·湖北武汉·八年级统考期末)大约公元222年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周髀算经》一书作序时介绍了“勾股圆方图”,亦称“赵爽弦图”,如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大正方形ABCD ,中空的部分是小正方形EFGH ,连接EG ,BD 相交于点O ,BD 与HC 相交于点P ,若GO =GP ,则直角三角形的边CG 与BG 之比是()A.12B.25C.2-1D.3-28(2023春·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大约在公元222年,赵爽为《周髀算经》一书作序时,介绍了“勾股圆方图”,亦称“赵爽弦图”(如图1).某数学兴趣小组类比“赵爽弦图”构造出图2:△ABC 为等边三角形,AD 、BE 、CF 围成的△DEF 也是等边三角形.已知点D 、E 、F 分别是BE 、CF 、AD 的中点,若△ABC 的面积为14,则△DEF 的面积是()A.1B.2C.3D.49(2023·河北石家庄·校考二模)如图1,毕达哥拉斯树,也叫“勾股树”,是由毕达哥拉斯根据勾股定理所画出来的一个可以无限重复的树形图形.在图2中,∠ACB=90°,分别以Rt△ABC的三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连接BE,DG,BE交AC于点Q.若∠BAC=30°,BC=2,则四边形EQGD的面积是()B.23C.53+3D.3A.53+3210(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时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后人称之为“赵爽弦图”,它是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成.如图,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a、b,斜边长为c,若b-a=4,c=20,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1(2022秋·四川成都·八年级校考期中)“勾股图”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引起很多人的兴趣.1955年希腊发行了以“勾股图”为背景的邮票(如图1),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曾对该图做了深入研究.如图2,在△ABC中,∠ACB=90°,分别以△ABC的三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连接EB,CM,DG,CM分别与AB,BE相交于点P,Q.若∠ABE=30°,则DGQM的值为.12(2022春·安徽合肥·八年级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校考期中)如图①,在Rt△ACB中∠ACB=90°,分别以AC、BC、AB为边,向形外作等边三角形,所得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请解答以下问题:(1)S1、S2、S3满足的数量关系是.(2)现将△ABF向上翻折,如图②,若阴影部分的S甲=6、S乙=5、S丙=4,则S△ACB=.13(2023·湖北孝感·统考三模)“勾股树”是以正方形一边为斜边向外作直角三角形,再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重复这一过程所画出来的图形,因为重复数次后的形状好似一棵树而得名.假设如图分别是第一代勾股树、第二代勾股树、第三代勾股树,按照勾股树的作图原理作图,则第五代勾股树中正方形的个数为.14(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不仅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证明,而且创制了“勾股圆方图”,开创了“以形证数”的思想方法.在图中,小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如果把它的各边分别延长一倍得到正方形A1B1C1D1(如图1),则正方形的面积为;再把正方形A1B1C1D1的各边分别延长一倍得到正方形A2B2C2D2(如图2),如此进行下去,得到的正方形A n B n C n D n的面积为(用含n的式子表示,n为正整数).15(2023·浙江台州·八年级校考期中)如图1,是一个封闭的勾股水箱,其中Ⅰ,Ⅱ,Ⅲ部分是可盛水的正方形,且相互联通,已知∠ACB=90°,AC=6,BC=8,开始时Ⅲ刚好盛满水,而Ⅰ,Ⅱ无水.(1)如图2摆放时,Ⅰ刚好盛满水,而Ⅱ无水,则Ⅲ中有水部分的面积为;(2)如图3摆放时,水面刚好经过Ⅲ的中心O(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则Ⅱ中有水部分的面积为.16(2023·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是我国汉代的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人们称它为“赵爽弦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图中AF=a,DF=b,连接AE,BE,若△ADE与△BEH的面积相等,则b2a2+a2b2=.17(2023·江苏徐州·统考二模)如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赵爽弦图”,得到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连接AC,若AG平分∠CAD,且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2,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8(2023·陕西渭南·统考二模)魏朝时期,刘徽利用下图通过“以盈补虚,出入相补”的方法,即“勾自乘为朱方,股自乘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证明了勾股定理.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BFGH和四边形AFMN都是正方形,BF交CD于E,若DE=2,CE=4,则BF的长为.19(2022·宁夏吴忠·统考一模)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1),且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7,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直角边为a,较长直角边为b.如果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如图2的形式摆放,则图2中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为31.试求图1中小正方形的面积是为.20(2023·山东济宁·统考二模)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西方国家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在我国古书《周髀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如图1),后人称之为“赵爽弦图”,流传至今.勾股定理内容为: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1)如图2、3、4,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或直径,分别向外部作正方形、半圆、等边三角形,这三个图形中面积关系满足S1+S2=S3的有个;(2)如图5所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半圆,设图中两个月形图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1,S2,直角三角形面积为S3,请判断S1,S2,S3的关系并证明;(3)如果以正方形一边为斜边向外作直角三角形,再以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重复这一过程就可以得到如图6所示的“勾股树”.在如图7所示的“勾股树”的某部分图形中,设大正方形M的边长为定值m,四个小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a,b,c,d,已知∠1=∠2=∠3=∠α,则当∠α变化时,回答下列问题:(结果可用含m的式子表示)①a2+b2+c2+d2=;②b与c的关系为,a与d的关系为.21(2022·湖南·八年级课时练习)如图①,美丽的弦图,蕴含着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1)弦图中包含了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已知每个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为a,较短的直角边为b,斜边长为c,结合图①,试验证勾股定理.(2)如图②,将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紧密地拼接,形成飞镖状,已知外围轮廓(粗线)的周长24,OC=3,求该飞镖状图案的面积.(3)如图③,将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紧密地拼接,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40,求S2.22(2023·广东深圳·校联考三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图①是汉代数学家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图形,人们称之为赵爽弦图,被誉为中国数学界的图腾.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依据赵爽弦图制作了会标,该图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几个大正方形和中间一个小正方形,巧妙的证明了勾股定理.问题发现:如图①,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BC=3,斜边AB=5,则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CD=,连接BD,△ABD的面积为.知识迁移:如图②,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连接PA,PB,PC,当∠BPC=90°,BP=10时,△PAB的面积为.拓展延伸:如图③,已知∠MBN=90°,以点B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BM,BN分别于A,C两点.(1)已知D为线段AB上一个动点,连接CD,过点B作BE⊥CD,垂足为点E;在CE上取一点F,使EF=BE;过点F作GF⊥CD交BC于点G,试判断三条线段BE,DE,G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若D为射线BM上一个动点,F为射线EC上一点;当AB=10,CF=2时,直接写出线段DE的长.三角形中的重要模型-弦图模型、勾股树模型赵爽弦图分为内弦图与外弦图,是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发现,既可以证明勾股定理,也可以以此命题,相关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解题方法也常常是不唯一的。

(完整版)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常用模型

(完整版)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常用模型

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常用模型模型一:一条直线(不与三角形的边重合)过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1)以原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对应斜边,必定可以构造一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例1.如图:Rt ΔABC 中,∠BAC =90º,AB =AC ,点D 是BC 上任意一点,过B 作BE ⊥AD 于点E ,过C 作CF ⊥AD 于点F 。

(1)求证:BE-CF=EF ;(2)若D 在BC 的延长线上(如图(2)),(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请写出新的结论并证明。

1.如图1,等腰Rt △ABC 中,AB=CB ,∠ABC =90º,点P 在线段BC 上(不与B 、C 重合),以AP 为腰长作等腰直角△P AQ ,QE ⊥AB 于E ,连CQ 交AB 于M 。

(1)求证:M 为BE 的中点(2)若PC=2PB ,求MBPC的值(2)以原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对应直角边,必定可以构造一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3、如图:Rt ΔABC 中,∠BAC =90º,AB =AC ,点D 是BC 上任意一点,过B 作BE ⊥AD 于点E ,交AC 于点G ,过C 作CF ⊥AC 交AD 的延长线与于点F 。

(1)求证:BG=AF ;(2)若D 在BC 的延长线上(如图(2)),(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请写出新的结论并证明。

变式1:如图,在R t △ABC 中,∠ACB =45º,∠BAC =90º,AB=AC ,点D 是AB 的中点,AF ⊥CD 于H 交BC 于F ,BE ∥AC 交AF 的延长线于E ,求证:BC 垂直且平分DE .G G B ACD E F (2)(1)FE D C B AF DAA(2)FEDC A A B C DE F (1)(2)(3)(1)DD EEC C EC A AAB变式2:等腰Rt △ABC 中,AC=AB ,∠BAC =90°,点D 是AC 的中点,AF ⊥BD于点E ,交BC 于点F ,连接DF ,求证:∠1=∠2。

模型12 脚拉脚模型(解析版)-2023年中考数学重难点解题大招复习讲义-几何模型篇

模型12 脚拉脚模型(解析版)-2023年中考数学重难点解题大招复习讲义-几何模型篇

模型介绍成立条件:等腰三角形顶角互补模块一:认识“脚拉脚”模型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逆序脚拉脚基本图ABCEDABCEDF已知:△ABC 、△A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D=90°,AB=CB ,AD=ED ,点F 为CE 的中点。

结论:BF=DF ,BF ⊥DF.法1:倍长中线+手拉手延长DF 至点G ,使得FG=FD ,易证△DEF ≌△GCF (SAS );所以CG=ED=AD ,∠2=∠7;又∠1+∠2+∠3=360°,∠3+∠4+∠5+∠6+∠7=540°(五边形内角和),∠4=∠6=90°;所以∠3+∠5+∠7=∠1+∠2+∠3,所以∠1=∠5;则△BCG ≌△BAD (SAS ),所以∠DBG=90°,BG=BD ;所以BF=21DG=DF ,BF ⊥DF 。

由△BCF≌△GEF(SAS),得BC∥GH,由△DEF≌△GCF(SAS),得GH ∥DE,所以∠2=∠6=90°,则∠2=∠1,所以∠H+∠ADE=180°,即∠H=∠ADE=90°,在四边形ADEH中,∠1+∠2=180°,所以∠H=∠ABC=90°,则∠3+∠4=180°,又∠4+∠5=180°,所以∠1=∠2(8型转角),所以∠3=∠5所以∠3=∠4注意:选择“四边形对角互补”还是“8型转角”证明角相等取决原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边与公共顶点的夹角(夹角小于45°:选择“四边形对角互补”;夹角大于45°:选择“8型转角”)法2:斜边中线+中位线取AC中点G,AE中点H,连接BG,FG,FH,DH。

由中位线定理可知:FG=21AE=DH ,FH=21AC=BG ,∠1=∠3=∠2,所以∠1+∠5=∠2+∠4,所以∠BGF=∠FHD ;则△BGF ≌△FHD (SAS ),所以BF=DF ,∠FBG=∠DFH ,∠BFG=∠FDH ;所以∠BFG+∠GFH+∠DFH=∠BFG+∠3+∠FBG =∠BFG+∠1+∠FBG ,又∠BFG+∠1+∠FBG+∠5=180°(三角形内角和),所以∠BFG+∠1+∠FBG=90°,所以BF ⊥DF 。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中几种模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中几种模型

一、手拉手模型:1手的判别:判断左右,将等腰三角形顶角顶点朝上,左边为左手顶点,右边为右手顶点。

2手拉手的定义两个顶角相等且有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形成的图形。

(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3手拉手基本结论①△ABC≌△AB'C'(SAS)②∠BAB'=∠BOB'③AO平分∠BOC'二、例题例1、在直线ABC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证明:(1)△ABE≌△DBC(2)AE=DC(3)AE与DC的夹角为60。

(4)△AGB≌△DFB(5)△EGB≌△CFB(6)BH平分∠AHC(7)GF∥AC1、△ABE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1)△ABF≌△AEC .(2)∠BOE=∠BAE=60°.(3)OA平分∠EOF .(四点共圆证)拓展:△ABC和△CDE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1)AD=BE;(2)∠ACB=∠AOB;HFGE DA C(3)△PCQ为等边三角形;(4)PQ∥AE;(5)AP=BQ;(6)CO平分∠AOE;(四点共圆证)(7)OA=OB+OC;(8)OE=OC+OD .((7),(8)需构造等边三角形证明)变式练习1、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证明:(1)△ABE≌△DBC(3)AE与DC的夹角为60。

(4)AE与DC的交点设为H,BH平分∠AHC变式练习2: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证明:(1) △ABE ≌△DBC (2) AE=DC(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变式训练3:两个等腰三角形ABD 与BCE ,其中AB=BD,CB=EB,∠ABD=∠CBE=a 连接AE 与CD.问(1)△ABE ≌△DBC 是否成立?(2)AE 是否与CD 相等?(3)AE 与CD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 (4)HB 是否平分∠AHC ?例2:如图,两个正方形ABCD 和DEFG ,连接AG 与CE ,二者相交于H问:(1)△ADG ≌△CDE 是否成立?(2)AG 是否与CE 相等?(3)AG 与CE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 (4)HD 是否平分∠AHE ?例3:如图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DC 与EDG ,连接AG,CE,二者相交于H. 问 (1)△ADG ≌△CDE 是否成立?(2)AG 是否与CE 相等?(3)AG 与CE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 (4)HD 是否平分∠AHE ?二、半角模型条件:1,+=1802αββθβ=︒且,两边相等.思路:1、旋转辅助线:①延长CD到E,使ED=BM,连AE或延长CB到F,使FB=DN,连AF②将△ADN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ABF,注意:旋转需证F、B、M三点共线结论:(1)MN=BM+DN;(2)=2CMNC AB;(3)AM、AN分别平分∠BMN、∠MND .2、翻折(对称)辅助线:①作AP⊥MN交MN于点P②将△ADN、△ABM分别沿AN、AM翻折,但一定要证明M、P、N三点共线 .例1、在正方形ABCD 中,若M 、N 分别在边BC 、CD 上移动,且满足MN=BM +DN ,求证:①.∠MAN=②.③.AM 、AN 分别平分∠BMN 和∠DNM.例2拓展:在正方形ABCD 中,已知∠MAN=,若M 、N 分别在边CB 、DC 的延长线上移动,①.试探究线段MN 、BM 、DN 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求证:AB=AH.45ABC CMN 2=∆45例3.在四边形ABCD 中,∠B+∠D=,AB=AD ,若E 、F 分别在边BC 、CD 上,且满足EF=BE +DF.求证:变式:在四边形ABCD 中,∠B =90°,∠D =90°,AB =AD ,若E 、F 分别为边BC 、CD 上的点,且12EAF BAD ∠=∠,求证:EF =BE +DF .练习巩固1:(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试判断BE 、DF 与EF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判断结果:;(2)如图2,若把(1)问中的条件变为“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21∠BAD”,则(1)问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在(2)问中,若将△AE F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当点分别E 、F 运动到BC 、CD 延长线上时, 如图3所示,其它条件不变,则(1)问中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给出结论并予以证明..180.21BAD EAF ∠=∠练习巩固2:已知:正方形ABCD 中,45MA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1)如图1,当MA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有BM DN MN +=.当MAN ∠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2,请问图1中的结论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当MAN ∠绕点A 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线段BM DN ,和MN 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练习巩固3: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MAN =45°,连接BD 与AM ,AN 分别交于E 、F 两点。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全等三角形相关模型总结一、角均分线模型(一)角均分线的性质模型辅助线:过点G 作 GE⊥射线 ACA、例题1、如图,在△ ABC中,∠ C=90°, AD 均分∠ CAB,BC=6cm,BD=4cm,那么点 D 到直线 AB 的距离是cm.2、如图,已知,∠1=∠ 2,∠ 3=∠ 4,求证: AP 均分∠ BAC.B、模型牢固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 BC> AB,AD= CD,BD 均分∠ ABC,求证:∠ A+∠ C= 180° .(二)角均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必表现A、例题辅助线:延长ED 交射线 OB 于 F辅助线:过点 E 作 EF∥射线 OB例 1、如图,在△ABC中,∠ ABC= 3∠ C, AD 是∠ BAC的均分线, BE⊥ AD 于 F .1求证: BE( AC AB) .例 2、如图,在△ ABC中,∠ BAC的角均分线 AD 交 BC 于点 D,且 AB= AD,作 CM⊥ AD 交1AD 的延长线于M. 求证:AM( AB AC) .2(三)角分线,分两边,对称全等要记全两个图形飞辅助线都是在射线ON 上取点 B,使 OB= OA,从而使△ OAC≌△ OBC .A、例题1、如图,在△ ABC 中,∠ BAC=60°,∠ C=40°, AP 均分∠ BAC交 BC 于 P, BQ 均分∠ ABC 交AC 于 Q,求证: AB+ BP= BQ+ AQ .2、如图,在△ ABC 中, AD 是∠ BAC的外角均分线, P 是 AD 上异于点 A 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 PC与 AB+ AC的大小,并说明原由 .B、模型牢固1、在△ ABC中, AB> AC, AD 是∠ BAC的均分线, P 是线段 AD 上任意一点(不与 A 重合) . 求证: AB-AC> PB- PC .2、如图,△ ABC中, AB= AC,∠ A= 100°,∠ B 的均分线交 AC 于 D,求证: AD+BD=BC .3、如图,△ ABC中, BC=AC,∠ C= 90°,∠ A 的均分线交 BC 于 D,求证: AC+ CD= AB .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一)旋转中心为直角极点,在斜边上任取一点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1)将△ ABD 逆时针旋转 90°,得△ ACM ≌ △ ABD,从而推出△ AD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辅助线作法:过点 C 作 MC⊥ BC,使 CM= BD,连接 AM.(二)旋转中心为斜边中点,动点在两直角边上转动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连接AD.(1)使 BF=AE(或 AF= CE),导出△ BDF ≌ △ADE.(2)使∠ EDF+∠ BAC= 180°,导出△ BDF ≌ △ ADE.A、例题1、如图,在等腰直角△ ABC中,∠BAC= 90°,点 M 、N 在斜边 BC上滑动,且∠ MAN =45°,试试究 BM、 MN 、 CN 之间的数量关系 .2、两个全等的含有 30°, 60°角的直角三角板 ADE 和 ABC,按以以下图放置, E、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 BD,取 BD 的中点 M ,连接 ME、 MC.试判断△ EM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B、模型牢固1、已知,以以下图,Rt△ABC中, AB= AC,∠ BAC=90°, O 为 BC中点,若 M 、N 分别在线段 AC、 AB 上搬动,且在搬动中保持AN= CM.(1)试判断△ 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 M、 N 分别在线段AC、 AB 上搬动时,四边形AMON 的面积如何变化?2、在正方形ABCD中, BE= 3,EF= 5, DF=4,求∠ BAE+∠ DCF为多少度 .(三)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1)利用以上(一)和(二)都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略);(2)利用平移、对称和弦图也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四)将等腰直角三角形补全为正方形,以以下图:A、例题应用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 中, AC= BC,∠ ACB= 90°, P 为三角形ABC内部一点,满足 PB= PC, AP= AC,求证:∠ BCP= 15° .三、三垂直模型(弦图模型)A、例题已知:以以下图,在△ ABC中, AB= AC,∠ BAC= 90°, D 为 AC 中点, AF⊥ BD 于点 E,交 BC 于 F,连接 DF .求证:∠ ADB=∠ CDF .变式 1、已知:以以下图,在△ABC中, AB= AC,AM = CN, AF⊥ BM 于 E,交 BC 于 F,连接NF .求证:( 1)∠ AMB=∠ CNF;(2) BM= AF+ FN .变式 2、在变式 1 的基础上,其他条件不变,可是将BM 和 FN 分别延长交于点P,求证:( 1) PM= PN;( 2) PB= PF+ AF .四、手拉手模型1、△ ABE和△ ACF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 1)△ ABF≌△ AEC .(2)∠ BOE=∠ BAE=60° .(3) OA 均分∠ EOF .(四点共圆证)拓展:△ ABC和△ CDE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 1) AD= BE;(2)∠ ACB=∠ AOB;(3)△ PCQ为等边三角形;(4) PQ∥ AE;(5) AP=BQ;(6) CO均分∠ AOE;(四点共圆证)(7) OA= OB+OC;(8) OE=OC+ OD .((7),( 8)需构造等边三角形证明)例、如图①,点 M为锐角三角形 ABC内任意一点,连接 AM、BM、 CM.以 AB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 ABE,将 BM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60°获取 BN,连接 EN.(1)求证:△ AMB≌△ ENB;(2)若 AM+BM+CM的值最小,则称点 M为△ ABC的费尔马点.若点 M为△ ABC的费尔马点,试求此时∠ AMB、∠ BMC、∠ CMA的度数;(3)小翔受以上启示,获取一个作锐角三角形费尔马点的简略方法:如图②,分别以△ABC 的 AB、 AC 为一边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 ACF,连接CE、BF,设交点为M,则点M 即为△ ABC的费尔马点.试说明这种作法的依据.2、△ ABD 和△ A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 1) BE= CD;(2) BE⊥ CD .3、四边形ABEF和四边形ACHD均为正方形结论:( 1) BD= CF;( 2)BD⊥ CF .变式 1、四边形 ABEF和四边形 ACHD均为正方形, AS⊥ BC 交 FD 于 T,求证:( 1) T 为 FD 中点;( 2)SV ABC SV ADF .变式 2、四边形 ABEF和四边形 ACHD均为正方形, T 为 FD 中点, TA 交 BC于 S,求证: AS⊥ BC .360 4、如图,以△ ABC的边 AB、 AC为边构造正多边形时,总有:1 2 180n五、半角模型条件: 1 , 且 + =180 ,两边相等.2思路: 1、旋转辅助线:①延长CD到 E,使 ED=BM,连 AE 或延长 CB到 F,使 FB=DN,连 AF②将△ ADN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得△ ABF,注意:旋转需证F、 B、 M三点共线结论:( 1) MN = BM+ DN;(2)CV CMN=2 AB;(3) AM、 AN 分别均分∠ BMN 、∠ MND .2、翻折(对称)辅助线:①作AP⊥ MN 交 MN 于点 P②将△ ADN、△ ABM分别沿 AN、 AM翻折,但必然要证明M、P、 N 三点共线 .A、例题例1、在正方形 ABCD中,若 M、 N 分别在边 BC、 CD 上搬动,且满足 MN = BM+DN,求证:( 1)∠ MAN = 45°;(2)CV CMN=2 AB;(3) AM、 AN 分别均分∠ BMN 和∠ DNM .变式:在正方形 ABCD中,已知∠ MAN =45°,若 M 、N 分别在边 CB、DC 的延长线上搬动,AH⊥MN ,垂足为 H,(1)试试究线段 MN 、BM、 DN 之间的数量关系;(2)求证: AB= AH例 2、在四边形 ABCD 中,∠ B +∠ D = 180°, AB = AD ,若 E 、 F 分别为边 BC 、 CD 上的点,且满足 EF =BE + DF ,求证: EAF 1BAD .2变式:在四边形 ABCD 中,∠ B = 90°,∠ D = 90°, AB = AD ,若 E 、 F 分别为边 BC 、CD 上的点,且 EAF1 BAD ,求证: EF = BE +DF .2。

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及证明

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及证明

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及证明
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既是等腰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

下面我们将展示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模型,并给出其证明。

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模型可以使用两条等长的直线段和一条直线段垂直于这两条直线段构建。

具体步骤如下:
1. 首先,我们画一条水平直线段AB,作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

2. 接下来,我们从A、B两点相同的方向上,分别作两条与底边等长的直线段,分别记为AC和BD。

这两条直线段将与底边AB相交于
C、D两点。

3. 然后,我们将竖直地连接C和D两点,得到CD这条垂直于底边AB的直线段。

完成上述步骤后,我们可以观察到所构建的模型正好满足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即底边AB与两条斜边AC和BD等长,且直角CD 垂直于底边AB。

接下来我们对这个模型进行证明。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得到AC和CD、BD和CD都是等长的,因为AC和BD与底边AB相交于C和D两点,所以它们与底边AB的长度必然相等。

同时,直角CD垂直于底边AB,与底边构成直角,因此CD也与AB等长。

其次,由于AC和CD、BD和CD等长,所以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C与BD等长。

最后,由于CD垂直于AB且与AB等长,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底边AB和直角CD构成直角。

综上所述,我们证明了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模型确实满足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解题技巧专题: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作辅助线压轴题三种模型全攻略(解析版)

解题技巧专题: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作辅助线压轴题三种模型全攻略(解析版)

解题技巧专题: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作辅助线压轴题三种模型全攻略【考点导航】目录【典型例题】【类型一等腰三角形中底边有中点时,连中线】【类型二等腰三角形中底边无中点时,作高线】【类型三巧用“角平分线+垂线合一”构造等腰三角形】【典型例题】【类型一等腰三角形中底边有中点时,连中线】1如图,在△ABC 中,∠A =90°,AB =AC ,D 为BC 的中点,过D 作直线DE 交直线AB 与E ,过D 作直线DF ⊥DE ,并交直线AC 与F .(1)若E点在线段AB 上(非端点),则线段DE 与DF 的数量关系是;(2)若E 点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请你作图(用黑色水笔),此时线段DE 与DF 的数量关系是,请说明理由.【答案】(1)DE =DF(2)图见解析,DE =DF ,理由见解析【分析】(1)连接AD ,先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 =BD =CD ,∠B =∠DAF =45°,AD ⊥BC ,再根据垂直的定义、等量代换可得∠BDE =∠ADF ,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证出△BDE ≅△AD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分①当点E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在BC 的下方时,②当点E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在BC 的上方时两种情况,参考(1)的思路,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解:如图,连接AD ,∵在△ABC 中,∠A =90°,AB =AC ,D 为BC 的中点,∴AD =BD =CD ,∠B =∠DAF =45°,AD ⊥BC ,∴∠BDE +∠ADE =90°,∵DF ⊥DE ,∴∠ADF+∠ADE =90°,∴∠BDE =∠ADF ,在△BDE 和△ADF 中,∠B =∠DAFBD =AD ∠BDE =∠ADF,∴△BDE ≅△ADF ASA ,∴DE =DF ,故答案为:DE =DF .(2)解:DE =DF ,理由如下:①如图,当点E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在BC 的下方时,如图,连接AD ,∵在△ABC 中,∠A =90°,AB =AC ,D 为BC 的中点,∴AD =BD ,∠ABD =∠DAC =45°,AD ⊥BC ,∴∠DBE =∠DAF =135°,∠ADF +∠BDF =90°,∵DF ⊥DE ,∴∠BDE +∠BDF =90°,∴∠BDE =∠ADF ,在△BDE 和△ADF 中,∠DBE =∠DAFBD =AD ∠BDE =∠ADF,∴△BDE ≅△ADF ASA ,∴DE =DF ;②如图,当点E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在BC 的上方时,如图,连接AD ,∵在△ABC 中,∠A =90°,AB =AC ,D 为BC 的中点,∴AD =CD ,∠ACD =∠DAB =45°,AD ⊥BC ,∴∠DCF =∠DAE =135°,∠ADE +∠CDE =90°,∵DF ⊥DE ,∴∠CDF +∠CDE =90°,∴∠ADE =∠CDF ,在△ADE 和△CDF 中,∠DAE =∠DCFAD =CD ∠ADE =∠CDF,∴△ADE ≅△CDF ASA ,∴DE =DF ;综上,线段DE 与DF 的数量关系是DE =DF ,故答案为:DE =DF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变式训练】1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C =90°,AC =a ,点E 为边AC 上任意一点,点D 为AB 的中点,过点D 作DF ⊥DE 交BC 于点F .求证:CE +CF为定值.【答案】证明见解析【分析】连接CD ,证明△CDE ≌△BDF ,得CE =BF ,进一步证明CE +CF =BC =AC =a ,从而得到结论.【详解】证明:连接CD ,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D 为AB 的中点,∴CD ⊥AB ,CD 平分∠ACB ,AD =BD =CD∴∠DCA =∠DCB =∠DBC =45°又DE ⊥DF∴∠EDC +∠FDC =90°而∠FDC +∠FDB =90°∴∠EDC =∠FDB在△CDE 和△BDF 中,∠DCE =∠DBFCD =CD∠EDC =∠BDF∴△CDE ≌△BDF∴CE =BF∵BC =AC =a ∴CE +CF =BE +CF =BC =AC =a ,故:CE +CF 为定值.【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CE =BF 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如图1,在Rt △ABC 中,∠C =90°,AC =BC ,点P 是斜边AB 的中点,点D ,E 分别在边AC ,BC 上,连接PD ,PE ,若PD ⊥PE.(1)求证:PD =PE ;(2)若点D ,E 分别在边AC ,CB 的延长线上,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加以证明;(3)在(1)或(2)的条件下,△PBE 是否能成为等腰三角形?若能,请直接写出∠PEB 的度数(不用说理);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成立,见解析(3)能成为等腰三角形,此时∠PEB 的度数为22.5°或67.5°或90°或45°【分析】(1)连接PC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CP =45°=∠B ,从而得到CP =BP ,再由PD ⊥PE ,可得∠DPC =∠EPB ,可证得△DPC ≌△EPB ,即可求证;(2)连接PC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CP =45°=∠ABC =∠A =∠ACP ,从而得到CP =AP ,再由∵PD ⊥PE ,CP ⊥AB ,可得∠APD =∠CPE ,可证得△APD ≌△CPE ,即可;(3)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四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详解】(1)明∶连接PC,∵∠ACB =90°,AC =BC ,∴∠A =∠B =45°,∵P 为斜边AB 的中点,∴CP ⊥AB ,∴∠DCP =45°=∠B ,∴CP =BP ,∵PD ⊥PE ,∴∠DPC +∠CPE =∠CPE +∠EPB =90°,∴∠DPC =∠EPB ,在△DPC 和△EPB 中,∠DCP =∠BPC =PB ∠DPC =∠EPB,∴△DPC ≌△EPB ASA ,∴PD =PE ;(2)解:PD =PE 仍成立,理由如下:连接CP,∵∠C =90°,AC =BC ,∴∠A =∠ABC =45°,∵P 为斜边AB 的中点,∴CP ⊥AB ,∴∠ECP =45°=∠ABC =∠A =∠ACP ,∴CP =AP ,又∵PD ⊥PE ,CP ⊥AB ,∴∠DPE =∠CPA =90°,∴∠DPE +∠CPD =∠CPA +∠CPD ,∴∠APD =∠CPE ,在△APD 和△CPE 中,∠PAD =∠PCEPC =PA ∠APD =∠CPE,∴△APD ≌△CPE ASA ,∴PD =PE ;(3)解:△PBE 能成为等腰三角形,①当BE =BP ,点E 在CB 的延长线上时,则∠E =∠BPE ,又∵∠E +∠BPE =∠ABC =45°,∴∠PEB =22.5°;②当BE =BP ,点E 在CB 上时,则∠PEB =∠BPE =12180°-45° =67.5°;③当EP =EB 时,则∠B =∠BPE =45°,∴∠PEB =180°-∠B -∠BPE =90°;④当EP =PB ,点E 和C 重合,∴∠PEB =∠B =45°;综上所述,△PBE 能成为等腰三角形,∠PEB 的度数为22.5°或67.5°或90°或4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答是解题的关键.3在Rt△ABC中,AC=BC,∠ACB=90°,点O为AB的中点.(1)若∠EOF=90°,两边分别交AC,BC于E,F两点.①如图1,当点E,F分别在边AC和BC上时,求证:OE=OF;②如图2,当点E,F分别在AC和CB的延长线上时,连接EF,若OE=6,则S△EOF=.(2)如图3,若∠EOF=45°,两边分别交边AC于E,交BC的延长线于F,连接EF,若CF=3,EF=5,试求AE的长.【答案】(1)①见解析;②18(2)2【分析】(1)①由“ASA”可证△AOE≌△COF,可得OE=OF;②由“ASA”可证△COE≌△BOF,可得OE=OF=6,即可求解;(2)由“ASA”可证△COF≌△AOH,可得CF=AH=3,OF=OH,由“SAS”可证△EOF≌△EOH.,可得EF=EH=5,即可求解.【详解】(1)①证明:如图1,连接OC,∵AC=BC,∠ACB=90°,∴∠=∠B=45°.∵点O为AB的中点,∴∠AOC=∠EOF=90°,∴△AOC和△B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CO=BO,∴∠AOE=∠COF,∴△AOE≌△COF(ASA),∴OE=OF;②解:如图2,连接OC,同理可证:AO=CO=BO,∠ABC=∠ACO=45°,∴∠OCE=∠OBF=135°,∵∠AOC=∠EOF=90°,∴∠COE=∠BOF,∴△COE≌△BOF(ASA),∴OE=OF=6,×OE⋅OF=18,∴SΔEOF=12故答案为:18;(2)解:如图3,连接CO,过点O作HO⊥FO,交CA的延长线于点H,∵AC=BC,∠ACB=90°,点O为AB的中点,∴AO=CO=B0,∠AOC=∠FOH=90°,∠BAC=∠BCO=45°,∴.∠COF=∠AOH,∠OCF=∠OAH=135°,∴△COF≌△AOH(ASA),∴CF=AH=3,OF=OH,∵∠EOF=45°,∠FOH=90°,∴∠EOF=∠EOH=45°,又∵OF=OH,EO=EO,∴△EOF≌△EOH(SAS),∴EF=EH=5,∴.AE=EH-AH=2.【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二等腰三角形中底边无中点时,作高线】1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1)如图1,求证:BD=CE;(2)如图2,当AD=CD时,过点C作CM⊥AD于点M,如果DM=2,求CD-BD的值.【答案】(1)见解析(2)4【分析】(1)过A作AH⊥BC于点H,根据三线合一可得:BH=CH,DH=EH,即可证明;(2)过A作AH⊥BC于点H,易证△AHD≌△CMD,可得MD=DH,即可求解.【详解】(1)证明:如图过A作AH⊥BC于点H,∵AB=AC,AH⊥BC,∴BH=CH,∵AD=AE,∴DH=EH,∴BD=CE;(2)解:过A作AH⊥BC于点H,在△AHD 和△CMD 中,∠CDM =∠ADH∠CMD =∠AHD =90°CD =AD∴△AHD ≌△CMD AAS ,∴DH =MD ,∴CD -BD =CH +DH -BH -DH =2DH =2MD =4.【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变式训练】1如图,△ADB 与△BCA 均为等腰三角形,AD =AB =CB ,且∠ABC =90°,E 为DB 延长线上一点,∠DAB =2∠EAC.(1)若∠EAC =20°,求∠CBE 的度数;(2)求证:AE ⊥EC ;(3)若BE =a ,AE =b ,CE =c ,求△ABC 的面积(用含a ,b ,c 的式子表示).【答案】(1)20°(2)见解析(3)12a 2+12bc 【分析】(1)先,是等腰三角形性质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D =∠DBA =70°,即可由∠CBE =180°-∠DBA -∠ABC 求解;(2)过点A 作AF ⊥DE 于点F ,过点C 作CG ⊥DE 于点G ,证明△BAF ≌△CBG AAS ,得出AF =BG ,BF =CG ,进而求得∠AEF =∠ACB =45°,∠CEG =∠AEF =45°,即可得出∠AEC =90°,从而得出结论;(3)由(2)可知CG =BF ,AF =EF ,从而有CG =BF =EF -BE =AF -BE ,再根据S △ABC =S △AEB +S △AEC -S △BEC ,则有S △ABC =12BE ⋅AF +12AE ⋅EC -12BE ⋅CG =12BE AF -CG +12AE ⋅EC =12BE ⋅BE +12AE ⋅EC ,即可求解.【详解】(1)解:∵∠EAC =20°,∠DAB =2∠EAC ,∴∠BAD =40°,∵AD =AB ,∴∠D =∠DBA =12180°-∠BAD =12180°-40° =70°,又∵∠ABC =90°,∴∠CBE =180°-70°-90°=20°.(2)证明:过点A 作AF ⊥DE 于点F ,过点C 作CG ⊥DE 于点G ,∴∠AFB =∠ABC =∠CGB =90°,又∵AD =AB =CB ,∴∠BAC =∠ACB =45°,∠FAB =12∠DAB =∠CAE ,∵∠FAB +∠FBA =∠FBA +∠CBG =90°,∴∠FAB =∠CBG =∠CAE ,∴在△BAF 和△CBG 中,∠BAF =∠CBG∠AFB =∠CGB AB =BC,∴△BAF ≌△CBG AAS ,∴AF =BG ,BF =CG ,∵∠CBG =∠CAE ,设AE 、BC 交于点O ,则∠AEF =180°-∠CBG -∠BOE∠ACB =180°-∠CAE -∠AOC又∠BOE =∠AOC ,∴∠AEF =∠ACB =45°,∴AF =EF =BG ,BF =CG ,∴BF =EG =CG ,∴∠CEG =∠AEF =45°,∴∠AEC =90°,∴AE ⊥EC .(3)解:由(2)可知CG =BF ,AF =EF ,∴CG =BF =EF -BE =AF -BE ,∵S △ABC =S △AEB +S △AEC -S △BEC ,∴S △ABC =12BE ⋅AF +12AE ⋅EC -12BE ⋅CG .=12BE AF -CG +12AE ⋅EC =12BE ⋅BE +12AE ⋅EC =12a 2+12bc .【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外角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面积,属三角形综合题目,难度适中.2已知OP 平分∠MON ,如图1所示,点B 在射线OP 上,过点B 作BA ⊥OM 于点A ,在射线ON 上取一点C ,使得BC =BO .(1)若线段OA =3cm ,求线段OC 的长;(2)如图2,点D 是线段OA 上一点,作∠DBE ,使得∠DBE =∠ABO ,∠DBE 的另一边交ON 于点E ,连接DE .①∠OBC =2∠DBE 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②请判断三条线段CE ,OD ,D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6cm(2)①∠OBC =2∠DBE 成立,理由见解析;②CE =OD +DE ,理由见解析【分析】(1)如图所示,过点B作BH⊥OC于H,由三线合一定理得到OC=2OH,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BOA=∠BOH,进一步证明△BAO≌△BHO,得到OH=OA=3cm,则OC=2OH=6cm;(2)①如图所示,过点B作BH⊥OC于H,由三线合一定理得到∠OBC=2∠OBH,同(1)可得△BAO≌△BHO,则∠OBH=∠OBA,由∠DBE=∠ABO,即可推出∠OBC=2∠OBH=2∠DBE;②如图所示,在CE上截取CQ=OD,连接BQ,先证明∠BOD=∠BCQ,进而证明△BOD≌△BCQ,得到BD=BQ,∠OBD=∠CBQ,进一步证明∠EBQ=∠EBD,从而证明△EBD≌△EBQ,得到DE=QE,由CE=CQ+QE可证明CE=OD+DE.【详解】(1)解:如图所示,过点B作BH⊥OC于H,∵BC=OB,BH⊥OC,∴OH=CH,即OC=2OH,∵OP平分∠MON,∴∠BOA=∠BOH,∵BA⊥OM,BH⊥OC,∴∠BAO=∠BHO=90°,又∵OB=OB,∴△BAO≌△BHO AAS,∴OH=OA=3cm,∴OC=2OH=6cm(2)解:①∠OBC=2∠DBE成立,理由如下:如图所示,过点B作BH⊥OC于H,∵BC=OB,BH⊥OC,∴∠OBH=∠CBH,即∠OBC=2∠OBH,同(1)可得△BAO≌△BHO,∴∠OBH=∠OBA,∵∠DBE=∠ABO,∴∠DBE=∠OBH,∴∠OBC=2∠OBH=2∠DBE;②CE=OD+DE,理由如下:如图所示,在CE上截取CQ=OD,连接BQ,∵OB=BC,∴∠BOC=∠BCO,∵△BAO≌△BHO,∴∠BOA=∠BOH,∴∠BOD=∠BCQ,∴△BOD≌△BCQ SAS,∴BD=BQ,∠OBD=∠CBQ,∠OBC,∵∠DBE=12∠OBC,∴∠OBD+∠ODE=12∴∠CBQ+∠ODE=1∠OBC,∴∠EBQ =12∠OBC ,∴∠EBQ =∠EBD ,又∵EB =EB ,∴△EBD ≌△EBQ SAS ,∴DE =QE ,∵CE =CQ +QE ,∴CE =OD +D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线合一定理,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巧用“角平分线+垂线合一”构造等腰三角形】1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E 是BC 的中点,过点E 作FG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H ,交AB 于F ,交AC 的延长线于G .求证:(1)AF =AG ;(2)BF =CG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ASA 证明△AHF ≌△AHG ,即可得出AF =AG ;(2)过点C 作CM ∥AB 交FG 于点M ,由△AHF ≌△AHG 可得∠AFH =∠G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CMG =∠AFH ,可得∠CMG =∠G ,进而得出CM =CG ,再根据据ASA 证明△BEF ≌△CEM ,得出BF =CM ,等量代换即可得到BF =CG .【详解】(1)证明:∵AD 平分∠BAC ,∴∠FAH =∠GAH ,∵FG ⊥AH ,∴∠AHF =∠AHG =90°,在△AHF 和△AHG 中,∠FAH =∠GAHAH =AH ∠AHF =∠AHG,∴△AHF ≌△AHG ASA,∴AF =AG ;(2)证明:过点C 作CM ∥AB 交FG 于点M ,∵△AHF ≌△AHG ,∴∠AFH =∠G ,∵CM ∥AB ,∴∠CMG =∠AFH ,∴∠CMG =∠G ,∴CM =CG ,∵E 是BC 的中点,∴BE =CE ,∵CM ∥AB ,∴∠B =∠ECM ,在△BEF 和△CEM 中,∠B =∠ECMBE =CE ∠BEF =∠CEM,∴△BEF ≌△CEM ASA ,∴BF =CM ,∴BF =CG .【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角对等边,平行线的性质,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作出合适的辅助线是解此题的关键.【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D 为△ABC 内一点,CD 平分∠ACB ,BD ⊥CD ,∠A =∠ABD ,若BD =1,BC =3,求:线段AC的长.【答案】5【分析】延长BD 交AC 于点E ,由题意可推出BE =AE ,依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等腰三角形BCE ,可推出BC =CE ,AE =BE =2BD ,根据BD =1,BC =3,即可求出AC 的长度.【详解】解∶延长BD 交AC 于点E ,∵∠A =∠ABD ,∴BE =AE ,∵BD ⊥CD ,∴BE ⊥CD ,∴∠BDC =∠EDC =90°,∴∠BCD +∠EBC =∠ECD +∠BEC =90°,∵CD 平分∠ACB ,∴∠BCD =∠ECD ,∴∠EBC =∠BEC ,∴BC =CE,∵BE ⊥CD ,∴BE =2BD ,∵BD =1,BC =3,∴BE =2,CE =3,∴AE =BE =2,∴AC =AE +EC =2+3=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作出辅助线,构建等腰三角形,通过等量代换,即可推出结论.2如图,AD 为△ABC的角平分线.(1)如图1,若CE ⊥AD 于点F ,交AB 于点E ,AB =8,AC =5.则BE =.(2)如图2,若∠C =2∠B ,点E 在AB 上,且AE =AC ,AB =a ,AC =b ,求CD 的长;(用含a 、b 的式子表示)(3)如图3,BG ⊥AD ,点G 在AD 的延长线上,连接CG ,若△ACG 的面积是7,求△ABC 的面积.【答案】(1)3(2)a -b(3)14【分析】(1)利用ASA 证明△AEF ≌△ACF ,得出AE =AC =5,再利用BE =AB -AE 即可求得答案;(2)利用SAS 证明△AED ≌△ACD ,得出∠AED =∠C ,ED =CD ,由题意可得出BE =AB -AE =a -b ,再利用等角对等边证得DE =BE ,即可得出答案;(3)延长AC 、BG 交于H ,先证明△ABG ≌△AHG ,得出:BG =GH ,S △ABG =S △AHG ,利用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S △CBG =S △CGH ,设S △CBG =S △CGH =x ,即可得出答案.【详解】(1)解:∵AD 平分∠BAC ,∴∠EAF =∠CAF ,∵CE ⊥AD ,∴∠AFE =∠AFC =90°,在△AEF 和△ACF 中,∠EAF =∠CAFAF =AF ∠AFE =∠AFC,∴△AEF ≌△ACF ASA ∴AE =AC =5,∵AB =8,∴BE =AB -AE =8-5=3;故答案为:3.(2)解:∵AD 平分∠BAC ,∴∠EAD =∠CAD ,在△AED 和△ACD 中,AE =AC∠EAD =∠CAD AD =AD,∴△AED ≌△ACD SAS ,∴∠AED =∠C ,ED =CD ,∵AE =AC ,AB =a ,AC =b ,∴BE =AB -AE =a -b ,在△BDE 中,∠AED =∠B +∠BDE ,∴∠C =∠B +∠BDE ,∵∠C =2∠B ,∴∠B =∠BDE ,∴DE =BE =a -b ,∴CD =a -b ;(3)解:如图,延长AC 、BG 交于H ,∵AD 平分∠BAC ,∴∠BAG =∠HAG ,∵BG ⊥AD ,∴∠AGB =∠AGH =90°,在△ABG 和△AHG 中,∠BAG =∠HAGAG =AG ∠AGB =∠AGH,∴△ABG ≌△AHG ASA ,∴BG =GH ,S △ABG =S △AHG ,∴S △CBG =S △CGH ,设S △CBG =S △CGH =x ,∵S △ACG =7,∴S △AGH =S △ACG +S △CGH =7+x ,∴S △ABG =S △AHG =7+x ,∴S △ABH =27+x =14+2x ,∴S △ABC =S △ABH -S △CBG +S △CGH =14+2x -x +x =14.【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面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等,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关键.3△ABC 中,∠ACB =90°,AC =BC ,点D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D 并延长,过点B 作BF ⊥AD 交AD 延长线于点F.(1)如图1,若AD 平分∠BAC ,AD =6,求BF 的值;(2)如图2,M 是FB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M ,当AD 平分∠MAC 时,试探究AC 、CD 、AM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连接CF ,①求证:∠AFC =45°;②S △BCF =354,S △ACF =21,求AF 的值.【答案】(1)3(2)AC +CD =AM ,理由见解析(3)①证明见解析;②12【分析】(1)如图,分别延长AC ,BF 交于点E .证明△ADC ≌△BEC ASA ,得到BE =AD =6,再证明△ABF ≌△AEF ,即可得到BF =EF =12BE =3;(2)如图,分别延长BF ,AC 交于点E ,由(1)可得△ACD ≌△BCE ,得CD =CE ,再证△AFM ≌△AFE 得到AM =AE ,由此可得结论;(3)如图所示,在AD 上截取AH =BF ,证明△ACH ≌△BCF ,得到CH =CF ,∠ACH =∠BCF ,进一步证明∠HCF =90°,则∠CFH =∠CHF =180°-∠HCF 2=45°;②如图所示,过点C 作CG ⊥HF 于G ,则△CGH 、△CGF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GH =GF =GC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S △ACH =S △BCF =354则S △CHF =S △ACF -S △ACH =494,据此求出HF =7,则CG =3.5,进一步求出AH =5则AF =AH +HF =12.【详解】(1)解:如图,分别延长AC ,BF 交于点E .∵BF ⊥AD ,∴∠AFB =∠ACB=90°,又∵∠ADC =∠BDF ,∴∠DAC =∠EBC .在△ADC 和△BEC 中,∠DAC =∠EBCAC =BC∠ACD =∠BCE =90°∴△ADC ≌△BEC ASA .∴BE =AD =6;∵BF ⊥AD ,∴∠AFB =∠AFE =90°,∵AD 平分∠BAC ,∴∠BAF =∠EAF .在△ABF 和△AEF 中,∠BAF =∠EAFAF =AF∠AFB =∠AFE∴△ABF ≌△AEF ASA .∴BF =EF =12BE =3;(2)解:AC +CD =AM ,理由如下:如图所示,延长MF ,AC 交于点E .由(1)可得,△ADC ≌△BCE ,∴CD =CE .∵BF ⊥AD ,∴∠AFM =∠AFE =90°,∵AF 平分∠MAE ,∴∠MAF =∠EAF .在△AMF 和△AEF 中,∠MAF =∠EAFAF =AF∠AFM =∠AFE∴△AFM ≌△AFE ASA .∴AM =AE .∵AE =AC +CE =AC +CD .∴AC +CD =AM .(3)解:①如图所示,在AD 上截取AH =BF ,在△ACH 和△BCF 中,AH =BF∠CAH =∠CBF AC =BC,∴△ACH ≌△BCF SAS ,∴CH =CF ,∠ACH =∠BCF ,∵∠ACH +∠BCH =90°,∴∠BCF +∠BCH =90°,即∠HCF =90°,∴∠CFH =∠CHF =180°-∠HCF 2=45°;②如图所示,过点C 作CG ⊥HF 于G ,∴∠GCH =GCF =45°,∴△CGH 、△CGF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GH =GF =GC ,∵△ACH ≌△BCF ,∴S △ACH =S △BCF =354∴S △CHF=S △ACF -S △ACH =494,∴12HF ⋅CG =494,即12HF ⋅12HF =494,∴HF =7,∴CG=3.5,∴1 2AH×3.5=354,∴AH=5,∴AF=AH+HF=1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面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等,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4(2022春·河北石家庄·八年级校考期中)(1)【问题情境】利用角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常用的方法,如图1,OP平分∠MON.点A为OM上一点,过点A作AC⊥OP,垂足为C,延长AC交ON于点B,可根据证明△AOC≌△BOC,则AO=BO,AC= BC(即点C为AB的中点).(2)【类比解答】如图2,在△ABC中,CD平分∠ACB,AE⊥CD于E,若∠EAC=63°,∠B=37°,通过上述构造全等的办法,可求得∠DAE=.(3)【拓展延伸】如图3,△ABC中,AB=AC,∠BAC=90°,CD平分∠ACB,BE⊥CD,垂足E在CD的延长线上,试探究BE和C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4)【实际应用】如图4是一块肥沃的三角形土地,其中AC边与灌渠相邻,李伯伯想在这块地中划出一块直角三角形土地进行水稻试验,故进行如下操作:①用量角器取∠ACB的角平分线CD;②过点A作AD⊥CD于D.已知BC=13,AC=10,△ABC面积为20,则划出的△ACD的面积是多少?请直接写出答案.【答案】(1)ASA(2)26°(3)BE=12CD,证明见解析(4)△ACD的面积是10013【分析】(1)证△AOC≌△BOC(ASA),得AO=BO,AC=BC即可;(2)延长AE交BC于点F,由问题情境可知,AC=FC,再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EFC=∠EAC=63°,然后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结论;(3)拓展延伸延长BE、CA交于点F,证△ABF≌△ACD(ASA),得BF=CD,再由问题情境可知,BE=FE =12BF ,即可得出结论;(4)实际应用延长AD 交BC 于E ,由问题情境可知,AD =ED ,EC =AC =10,则S △ACD =S △ECD ,再由三角形面积关系得S △ACE =1013S △ABC =20013,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解:∵OP 平分∠MON ,∴∠AOC =∠BOC ,∵AC ⊥OP ,∴∠ACO =∠BCO ,∵OC =OC ,∴△AOC ≌△BOC (ASA ),∴AO =BO ,AC =BC ,故答案为:ASA ;(2)解:如图2,延长AE 交BC 于点F ,由可知,AC =FC ,∴∠EFC =∠EAC =63°,∵∠EFC =∠B +∠DAE ,∴∠DAE =∠EFC -∠B =63°-37°=26°,故答案为:26°;(3)解:BE =12CD ,证明如下:如图3,延长BE 、CA 交于点F ,则∠BAF =180°-∠BAC =90°,∵BE ⊥CD ,∴∠BED =90°=∠BAC ,∵∠BDC =∠ABF +∠BED =∠ACD +∠BAC ,∴∠ABF =∠ACD ,又∵AB =AC ,∴△ABF ≌△ACD (ASA ),∴BF =CD ,由问题情境可知,BE =FE =12BF ,∴BE =12CD ;(4)解:如图4,延长AD 交BC 于E ,由问题情境可知,AD =ED ,EC =AC =10,∴S △ACD =S △ECD ,∵S △ABC =20,∴S △ACE =1013S △ABC =20013,∴S △ACD =12S △ACE =10013,答:△ACD 的面积是10013.【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定义以及三角形面积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常用模型
模型一:一条直线(不与三角形的边重合)过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
(1)以原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对应斜边,必定可以构造一对全等的直角三角
形:
例1.如图:Rt ΔABC 中,∠BAC =90º,AB =AC ,点D 是BC 上任意一点,过B 作BE
⊥AD于点E ,过C 作C F⊥A D于点F 。

(1)求证:BE -CF=EF ;
(2)若D 在BC 的延长线上(如图(2)),(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请写出
新的结论并证明。

1.如图1,等腰Rt △ABC 中,A B=CB ,∠ABC =90º,点P 在线段BC 上(不与B 、C 重合),以AP 为腰长作等腰直角△P AQ ,QE ⊥AB 于E ,连CQ 交AB 于M 。

(1)求证:M 为B E的中点
(2)若P C=2PB,求MB
PC
的值
(2)以原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对应直角边,必定可以构造一对全等的直角
三角形:
3、如图:Rt ΔABC 中,∠BAC =90º,AB=AC,点D 是BC 上任意一点,过B 作B E⊥A D于点E,交AC 于点G,过C 作CF ⊥AC 交A D的延长线与于点F。

(1)求证:BG=AF ;
(2)若D 在BC 的延长线上(如图(2)),(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请写出新的结论并证明。

变式1:如图,在R t △ABC 中,∠AC B=45º,∠BAC =90º,AB=AC ,点D是A B的
中点,A F⊥CD于H 交BC 于F,B E∥AC 交AF 的延长线于E ,求证:BC 垂直且平分DE .
G G B A
C
D E F (2)(1)F
E D C B A D
E F F
E
D (2)(1)C C A B B A (2)F
E
D
C B A A B C D
E F (1)(2)(3)(1)D
D E E
C E
A A
A
B
--
变式2:等腰Rt △AB C中,AC=AB,∠B AC =90°,点D 是AC的中点,AF ⊥BD 于
点E,交BC于点F ,连接DF ,求证:∠1=∠2。

变式3:等腰Rt△A BC 中,AC=AB,∠BAC =90°,点D 、E是AC 上两点且AD=CE ,AF ⊥BD 于点G,交BC 于点F 连接DF ,求证:∠1=∠2。

模型二:等腰直角三角形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共斜边
等腰直角三角形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有公共斜边,一定可以以两腰为对应边构造全
等三角形
例1:等腰Rt △ABC 中,AC=AB,∠BAC =90°,E是AC 上一点,过C 作CD ⊥BE 于
D ,连接AD ,求证:∠ADB =45°。

变式1:等腰Rt △ABC 中,AC=AB ,∠BA C=90°,E是AC 上一点,点D为BE 延
长线上一点,且∠ADC =135°求证:BD ⊥DC 。

变式2:等腰Rt △A BC 中,A C=A B,∠BAC =90°,BE 平分∠ABC 交AC 于E ,过C 作CD ⊥BE 于D ,DM ⊥AB 交B A的延长线于点M,
(1)求BC AB BM +的值;(2)求AB BC AM
-的值。

A B
C
D
E F
(2)
(1)
F
E D
C
B
A
--
模型三: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共一个顶点
(1)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共直角顶点,必定含一对全等三角形
例1、如图1,△ABC 、△BE 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BE F=90º,连接AF 、CF ,M 是AF 的中点,连ME ,将△BE F绕点B 旋转。

猜想C F与EM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共锐角顶点且直角开口方向相反,必定可利用平移构造含一对全等三角形: 如图,△ABC 和△EB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 =∠BED =90º。

把DE 平移到CF ,
使E 与C重合,连接AE 、AF ,则△A EB 与△AFC 全等(关键是利用平行证明∠AB E=∠ACF )
例.如图:两个直角三角形A BC、AD E的顶点A 重合,P 是线段BD 的中点,连P C、
PE 。

(1)如图1,若∠BAC =∠D AE =45°,当A 、C 、D 在同一直线上时,线段PC 、P E的关系是 ;
(2)如图2、3,将⊿B AC 绕A 旋转α度,(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任意选择一个证明你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已知:Rt ⊿ABC 中,AB=AC ,∠B AC =90°,若O 是BC 的中点,以O 为顶点作∠MON ,交A B、AC 于点M 、N 。

(1)若∠M ON =90°(如图1),求证:OM=ON ;
(2)若∠MON =45°(如图2),求证:①AM+M N=CN ;
图2
N
M
O
C B
A 图1N
M C B A A B
C
D
E
P 图3A B C D E P 图2
图1P E D C
B
A (3)(1)图(1)
M
F
E B
C A B (1)(2)
(3)
--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4,4)。

(1)若C 为x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以AC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A CD,∠AC D=90°,连O D,求∠A OD的度数;
(2)过A 作y 轴的垂线交y 轴于E ,F为x 轴负半轴上一点,G 在EF 的延长线上,以EG 为直角边作等腰Rt △EGH ,过A 作x 轴垂线交E H于点M ,连F M,等式
1=-OF
FM
AM 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3.在△ABC 和△DCE 中,AB =AC ,DC =DE,∠BAC =∠ED C=90°,点E 在AB 上,连AD ,DF ⊥AC 于点F。

试探索AE 、AF 、AC 的数量关系;并求出∠DAC 的度数。

4.如图:等腰R t△AB C和等腰R t△EDB ,AC=BC ,DE=BD ,∠ACB =∠ED B=90°,E 为AB 是一点,P 为AE 的中点。

⑴连接PC,P D;则PC,PD 的位置关系是 ;数量关系是 ;并证明你的结论。

⑵当E 在线段AB 上变化时,其它条件不变,作EF ⊥BC 于F ,连接PF ,试判断△PC F的形状;在点E 运动过程中,△P CF 是否可为等边三角形?若可以,试求△ACB 与△E DB 的两直角边之比。

6.已知两个共一个顶点的等腰R t△ABC ,Rt △CEF,∠A BC =∠C EF=90°,连接AF ,M 是AF 的中点,连接MB 、M E.
(1)如图1,当CB 与CE 在同一直线上时,求证:MB ∥CF ;(2)如图1,若CB=a ,CE =2a,求B M,ME 的长; (3)如图2,当∠BCE=45°时,求证:BM=ME.
F
A
D
B
C
E
--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4,0),B (0,4)。

点N 为OA 上一点,OM⊥BN 于M,且∠O NB=45°+∠MON 。

(1)求证:BN 平分∠OBA ; (2
)求
BN
MN
OM 的值;
(3)若点P为第四象限内一动点,且∠A PO =135°,问AP 与BP 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