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操作规程一目的1、确保血标本样本培养的准确性。

2、采集血标本做细菌培养。

二用物准备一次性换药弯盘、碘酊、75%酒精、血培养瓶2套、10ml注射器2支、止血带三操作方法及程序1、洗手、戴口罩。

2、消毒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后使用。

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面划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30S穿刺采血。

消毒方法75%酒精消毒---碘酊消毒---75%酒精消毒待干。

3、采集部位外周静脉血、中心静脉血。

4、外周血标本采集参照护理部静脉血采集法。

5、中心静脉血标本采集遵循以上消毒方法对导管的肝素帽或输液接头进行消毒然后用10ml射器回抽导管5ml后弃掉然后用10ml注射器采集血样标本后立即注入血培养瓶内。

再用10ml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管腔内的残留血后给予封管液3ml进行封管封管后夹闭导管或继续输液治疗。

6、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更换针头先注入厌氧瓶、绕后注入需氧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同时采集标本间隔时间小于5分钟。

7、立即送实验室室温放置不超过12小时。

四注意事项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畅为肘静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3、采血时机发热高峰1小时内或开始时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后。

4、采血次数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不同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才能确定时病原菌。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2ml。

6、运送要求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小时内。

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之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血液培养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是血液细菌培养成功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常有护士或医生完成,所以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由于不了解问题所在,引发的主要后果是血培养阳性率下降,这也是目前国内血培养阳性率低的主要原因。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一、概述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

血液和骨髓的细菌学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菌血症按病程可分为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

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菌血症,病原菌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为无细菌时期。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相当低,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

血培养常见菌: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伤寒沙门菌、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念珠菌属等。

菌血症是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二、物品准备与检验申请1、领取专用血培养瓶。

请拿检验申请单到病房二楼细菌室登记领取。

细菌室周一到周六上午正常上班。

其他时间如中午、夜班、节假日请到生化室联系。

普通血培养领取普通双相血培养瓶(绿色帽),全自动血培养领取:成人血培养领成人瓶(灰色帽),儿童血培养领儿童瓶(粉红色帽)。

2、填写检验申请单。

用钢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完整。

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送检目的、申请医生及送检时间。

三、采集指征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征时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 或低温(≤36℃) ,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 0×109/ L ,特别有“核左移”时) ,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 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

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四、采集方法1、操作流程: 打开血培养瓶塑料盖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擦干表面残余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血液从橡皮塞处注入血培养瓶内→用75%酒精重新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盖好塑料盖→立即送检。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目的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做微生物培养,协助诊断、治疗及护理。

二、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了解患者寒战或发热的高峰时间。

3、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抗生素。

4、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和肢体活动度。

三、物品准备治疗盘、弯盘、碘伏、棉签、止血带、血培养瓶、采血针、手套、治疗巾。

四、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及培养瓶条码。

2、评估患者的病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管等基本情况。

3、告知患者及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如何配合、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4、根据要求准备用物。

5、再次核对患者手腕带和培养瓶信息,确认统一后,按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

可选用静脉直接穿刺法或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采血。

6、协助按压穿刺部位 5-10 分钟至无出血。

7、协助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要。

8、整理床单位。

9、洗手,取口罩。

10、及时送检。

11、操作速度:完成时间 8 分钟以内。

五、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正确的降温方法,促进舒适。

六、注意事项1、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避光保存。

2、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准备合适的需氧瓶和厌氧瓶。

3、间歇性寒战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前取血;当预测寒战或高热时间有困难时,应在寒战或发热时尽快采血。

4、已经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在下次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5、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应消毒两遍或遵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

6、血标本注入厌氧培养瓶时,注意不要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注入瓶中。

7、两次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一小时。

8、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采血留取血标本时,每次至少采集两套血培养,其中一套从独立外周血管采血,另一套则从导管采血。

两套血培养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5 分钟),并做好标记。

9、成人采血 10-20 毫升,婴幼儿 1-5 毫升。

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

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

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血液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一、血液培养采集顺序血液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感染。

在进行血液培养时,采集样本的顺序非常重要,以确保准确可靠的结果。

1.准备工作:清洁双手,穿戴好无菌手套,并准备好采血所需的器械和培养瓶。

2.先采集静脉血液:首先应采集静脉血液,因为在细菌或真菌感染时,这些病原体往往会进入血液循环。

3.采集不同部位的血液:在采集静脉血液后,可以根据需要采集其他不同部位的血液,如动脉血液或毛细血管血液。

4.分批次采集:如果需要采集多个培养瓶,应将血液分批次采集,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

5.标记标本:在采集完血液后,应及时标记标本,注明患者的姓名、病历号等信息,以免混淆。

二、血液培养注意事项在进行血液培养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无菌操作:血液培养是一项无菌操作,采集前要做好手部消毒,并穿戴好无菌手套,避免细菌的污染。

2.适当的培养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瓶,如常规培养瓶、革兰氏阳性菌培养瓶或革兰氏阴性菌培养瓶等。

不同类型的培养瓶可以检测不同类型的细菌。

3.采集血量:采集血液时要确保足够的血量,以保证培养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成人采集的血量应在10-20ml之间,儿童和新生儿的血量相应减少。

4.避免污染:在采集血液时,要避免污染,如避免血液与皮肤或其他物体接触,避免血液喷溅等。

5.及时送检:采集完血液后,应尽快将标本送至检验科,以避免血液中细菌或真菌的繁殖。

6.记录采样时间:记录采样时间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确定感染的来源和感染的进展情况。

通过正确的血液培养采集顺序和注意事项,可以提高血液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

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

血培养采集顺序及注意事项
血培养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常规
实验室检查。

在进行血培养采集时,有一些顺序和注意事项需要遵循,以确保采集到准确的样本并防止交叉污染。

首先,要确保采集血液样本前进行充分的手部卫生,包括洗手
和戴手套。

这有助于减少细菌的污染。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

通常情况下,采集血液样本的常用部位是静脉,可以在患者的
前臂、手背或手臂内侧寻找适合的静脉进行采集。

在进行采集时,要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首先,清洁采集部位,
可以使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其次,等待酒精干燥后再进行采集,
确保不会将酒精残留物带入采集的血液样本中;接着,使用一次性
无菌注射器或采血针进行采集,确保采集器具是无菌的;最后,将
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注入到不同的血培养瓶中,按照标签上的顺序
进行。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避免过度抽血,以免引起贫血或
其他并发症;在采集后,要及时对采集部位进行包扎,避免出血或
感染;标注好采集的时间和采集部位,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追溯性。

总的来说,进行血培养采集时,要注意手部卫生、采集顺序和采集部位的选择,确保采集到的样本准确无误,以便进行后续的实验室检测和分析。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一、血培养指征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一)消毒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的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入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1、检验单需要注明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4、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

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ml。

四、运送要求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

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SOP)一、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一)发热(≥38℃)或低温(≤36℃)(二)寒战(三)白细胞增多(>10x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白细胞增多)(四)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x109/L)(五)血小板减少(六)皮肤粘膜出血(七)昏迷(八)多器官衰竭二、采血时机(一)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二)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最好在下次用药前采集;(三)寒战和发热初起时采血可提高培养阳性率,心内膜炎(持续性菌血症)例外;(四)怀疑血流感染时应尽早采血,不要强调体温超过38℃才抽血,而错过时机。

三、血培养标本采集次数(一)留置深静脉导管且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希望保留深静脉导管者至少2套(1套血培养定义:从一个部位如静脉穿刺或静脉导管所获血液的培养,不论被接种在1个还是多个血培养瓶内)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从导管采集,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建议≤5分钟),并各自做好标记;2.决定拔除深静脉导管者从独立的2个外周静脉部位,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同时无菌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末梢送实验室(实验室采用Maki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二)未留置深静脉导管或怀疑的BSl并非导管相关1.怀疑血流感染时,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2.当怀疑骨髓炎、脑膜炎、肺炎和肾盂肾炎合并菌血症时,在抗菌药物使用前从不同部位抽取2套血培养,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建议≤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3.对不明原因的发热、亚急性心内膜炎,抽取3套血培养;心内膜炎患者起始采集的3套血培养24小时内报告阴性,则继续采集2套血培养;(三)在采血2~5天内,无需重复做血培养,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除外。

四、皮肤消毒及采血步骤(一)皮肤消毒前,先检查血培养瓶有无损坏或超过保质期,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干燥;(二)用2根安尔碘棉签,以穿刺点为圆心,以约5cm直径画圈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至少30s。

血透室导管血培养的正确采集方法

血透室导管血培养的正确采集方法

血透室导管血培养的正确采集方法
血透室导管血培养的正确采集方法如下:
1. 准备工作:在采集血培养样本之前,确保手部清洁,并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

2. 选择合适的采血时间:最好在患者出现寒战、发热等感染症状时或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采血。

3. 选择采血部位:对于带有导管的患者,通常选择从导管中抽取血液进行培养。

4. 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如碘伏)对导管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并确保消毒范围足够大。

5. 采血:使用无菌技术,将注射器或采血器连接到导管上,并抽取适量的血液。

注意避免触碰导管和采血器具的非无菌部分。

6. 标注和送检:将采集的血液样本标注清晰,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采样时间等信息。

尽快将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和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血培养的采集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避免污染和误导培养结果。

此外,根据医院的规定和操作流程,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和要求,操作人员应确保在进行血培养采集之前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目的
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做微生物培养,协助诊断、治疗及护理。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了解患者寒战或发热的高峰时间。

3、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抗生素。

4、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和肢体活动度。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弯盘、碘伏、棉签、止血带、血培养瓶、采血针、手套、治疗巾。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及培养瓶条码。

2、评估患者的病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管等基本情况。

3、告知患者及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如何配合、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4、根据要求准备用物。

5、再次核对患者手腕带和培养瓶信息,确认统一后,按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

可选用静脉直接穿刺法或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采血。

6、协助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至无出血。

7、协助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要。

8、整理床单位。

9、洗手,取口罩。

10、及时送检。

11、操作速度:完成时间8分钟以内。

五、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正确的降温方法,促进舒适。

六、注意事项
1、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避光保存。

2、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准备合适的需氧瓶和厌氧瓶。

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