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逸飞的介绍
陈逸飞:从画家到企业家的跨界先驱

因素,导致他和主演姜文的分歧,后来一度停员,成为喧嚣一时的娱乐新闻,在他故去一年后电影才得以上映。
陈逸飞把他所涉猎的各领域统称为“视觉产业”自己“对生活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非常关注,画的钱来经营自己的视觉产业,同时涉足这些产业,让我的画风得到突破。
”可在产业领域,他算不上是个成功的企业家。
如果他安心画画,或许他可以获得更长寿,甚至也能获得更多收入——2005年他故去的那一年,国艺术品市场正迎来一次大爆发,他的作品很快就上涨到千万元,卖出一张画赚的钱可能要比他辛苦经营一个企业所得更容易。
但是,他显示了在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生态中,一个有社会活动能量和欲望的艺术家所能跨越的经济边界和可能性。
之后发展成为公司。
1995年拍摄了剧情片《人约参加法国戛纳电影节,1999年又制作了电影艺术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
同时,他还管理上海星汐洋商贸有限公司、逸飞模特文化有限公司、逸飞服饰有限公司、逸韵广告公司、逸飞之家、《艺术家》杂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逸飞环境艺术公司等多艺术家气质的人,他愿意为呈现出更好的花更高的成本,但是多数消费者似乎并不愿掏钱买单,他的企业并不像外表显示的那样成不得不在2000年从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融资。
此后2001年,他又投资创立号称国厚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2002年又筹备拍摄。
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映,就因为超支等
1 澎湃新闻 陈逸飞辞世十年 合作画家追忆往事 2015年11月3日上海滩投资界地头蛇 创业邦2012年7月18日。
陈逸飞故居设计方案

陈逸飞故居设计方案陈逸飞故居设计方案陈逸飞是中国现代作家陈文成的笔名,他是中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
陈逸飞的故居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一个保留完好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陈逸飞故居设计方案旨在保护和展示陈逸飞的文化遗产,同时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文化氛围浓厚的参观体验。
首先,我们将保护并修复故居的原有建筑结构和风貌。
故居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布局,配以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北方古建筑特色。
我们将修复破损的建筑材料,并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使游客可以感受到陈逸飞当年的生活环境。
其次,我们为故居设置展览馆和陈列室,用于展示陈逸飞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成果。
展览馆将展示陈逸飞的个人资料、手稿、书法作品等,通过图片、文字和多媒体手段,生动地还原陈逸飞的一生。
陈列室将展示陈逸飞的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包括他的小说、散文、剧本等。
同时,我们还将设置一个阅读角落,供游客休息和阅读陈逸飞的作品。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打造一个文化艺术交流空间,用于举办文艺活动和展览。
该空间将设置舞台、剧院和画廊,为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办陈逸飞的戏剧作品演出、文学讲座、书画展等活动,使陈逸飞的文化影响力得以延续和扩大。
最后,我们将在故居周围建造一个文化广场和园林景区,为游客提供休闲和观光的场所。
文化广场将设置雕塑和纪念碑,用于纪念陈逸飞和其他文化名人。
园林景区将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打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环境,供游客漫步和休憩。
综上所述,陈逸飞故居设计方案旨在保护和展示陈逸飞的文化遗产,增强人们对他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的认识,并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文化氛围浓厚的参观体验。
这样的故居不仅可以成为陈逸飞的纪念地,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海派巨擘陈逸飞

Art /艺术编辑:吴 辉 邮箱:135****************海派巨擘陈逸飞文/翟海月2021年11月20日,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举办的“青年陈逸飞:掷标枪的人”大展嘉宾云集、热闹非凡。
据陈逸飞胞弟、著名艺术家、本次画展总策划陈逸鸣先生介绍:“此次展览经数年策划,以丰富的展品与翔实的文献,梳理了陈逸飞青年时期,即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艺术实践。
”艺术家陈逸飞的早期作品,再次成为广大艺术收藏家瞩目的焦点。
《玉堂春暖》创下纪录自2017年12月19日晚陈逸飞油画《玉堂春暖》在中国嘉德当代夜场以1800万元起拍,1.3亿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1.495亿元成交,创下其作品目前最高拍卖纪录。
据悉,此画被刘益谦竞得,他似乎格外喜欢收藏陈逸飞的作品,已收藏有陈逸飞的《提琴手》以及《长笛手》。
图1 《玉堂春暖》 陈逸飞 1993年 169.5cm×243.5cm 1.495亿元 成交于中国嘉德2017秋季拍卖会海派大师陈逸飞,生于1946年4月12日,是中国上海著名的油画家、视觉艺术家、电影导演,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西方世界著名的华裔画家之一,其画作多次创下拍卖纪录。
代表作《夜宴》,曾创下中国人在海外拍卖油画的最高价纪录。
其作品一直是海内外艺术收藏界的宠儿。
《中国新闻周刊》很早就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艺术家陈逸飞都称得上是上海文化的标志性人物”,“通过他,我们可以窥见上海文化的基本属性和特质,也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艺术轨迹”。
而艺术市场,也很早就充分显示出对画家早期作品收藏的喜爱和关注。
图2 《青年肖像》 陈逸飞 1975年 纸本 素描估价2万-3万元 西泠印社2020年春季拍卖会圆梦美专《华夏时报》的记者曾经问陈逸飞“小时候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陈逸飞当时很明确地告诉记者:“做一个好画家,一个大家都说好又有名的画家,不过那时候也不知道画是可以卖钱的。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富有,但其实富有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人人都在成功与失败之间追求平衡,好比在杠杆上走路。
中国当代具象油画家---陈逸飞艺术研究--毕业论文

【标题】中国当代具象油画家---陈逸飞艺术研究【作者】喻美菱【关键词】【指导老师】秦孟立【专业】美术学【正文】引言陈逸飞,1946年生,浙江镇海人。
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创作了《黄河颂》(图1.1)、《占领总统府》(图1.2)、《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
1980年赴美国留学,1984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后在纽约从事油画创作并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博物馆和收藏家广泛收藏。
1984年,陈逸飞以水乡周庄为素材创作油画《故乡的回忆》。
周庄也因此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江南名镇。
在1991年香港太古佳士得秋季拍卖中,陈逸飞的《浔阳遗韵》以137万港元创下中国油画卖价的最高纪录。
陈逸飞的作品在以后的拍卖中又屡次刷新了这个纪录。
1992年,陈逸飞为拍摄电影《海上旧梦》而成立陈逸飞工作室。
1994年4月,上海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成立,拍摄了故事影片《人约黄昏》和反映上海当年拯救犹太难民的纪录片《逃往上海》,以及电视连续剧《雨天有故事》和电视纪录片《上海方舟》。
1. 上海时期的绘画(1965年7月-1980年8月)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1965年至1980年,①陈逸飞先生自己习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走钢丝”的创作阶段。
而这个历史阶段确实是像走钢丝。
近几年来,当陈逸飞提倡的“大视觉”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知所接受时,他也越来越乐于自称为“视觉艺术家”。
但是在事实上,无论后来在其他领域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他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依然是绘画。
②“他的《黄河颂》和《攻占总统府》(与人合作)称得上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一座高峰。
而在走入国际艺术市场方面,他也是中国画家中较早、较成功的一例。
”《占领总统府(1976)》追求原生形态的真实感,把优秀作品方能达到的写实程度第一次搬上了大型历史画, 整幅画将视点集中在那名胸挂冲锋枪的升旗战士和那面冉冉上升迎风飘扬的红旗上。
无需解释的人生--纪念陈逸飞

无需解释的人生——怀念陈逸飞先生仙逝十二周年12年前的今日,陈逸飞先生积劳成疾,仙逝上海。
天妒英才,入土为安,年仅59岁。
忆起二十年前,青葱岁月钟情习画,偶于美术书店翻阅到先生的画册,即刻被其传神描摹的海派风情,肤如凝脂的民国女神,深深震撼与吸引,恍惚间便身临其境,仿佛听到周璇余音绕梁的佳音,一步踏入爱玲笔尖营造的世界。
流连往返欣赏多次后,咬牙掏出积攒了五个月的零花钱,终于购置了先生的画集,视若珍宝,满心欢喜。
逸飞先生是浙江镇海人,出生于宁波,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进入上海画院从事油画创作。
其代表作《黄河颂》、《占领总统府》等,在文革结束后举办的多个大型画展中获奖。
1980年先生赴美国纽约研习深造,四年后获亨特学院艺术硕士学位。
留美期间的画作风格受到哈默画廊的主人、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的赏识,哈默画廊遂成为其经纪人,并成功举办六次个人画展。
先生也因此迅速成为西方世界里最著名的中国画家,其作品又在纽约国际画廊等全球多家重要美术馆展览收藏。
记起一则趣闻。
真正让逸飞先生蜚声中外的,是1985年哈默博士的访华。
1984年,先生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双桥》的油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在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轰动,尤其是那些杂糅了西方油画和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出来的姑苏小桥流水、江南田园风光的作品,将美国观众引领着带入了神话般的境地。
展览大获成功,第二年哈默博士访华时,重金购买了《双桥》,并将其赠予小平同志。
这次隆重的外交馈赠,不仅即刻使得先生誉满京城,名震天下,也直接促进了周庄等江南水乡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说是趣闻,其实也是商业营销的成功典范。
但是,这样的艺术炒作与创意广告甚妙。
难道不是吗?窃以为,比之“你的画作我举牌、我的钞票你洗白”类蝇营狗苟的行为,有趣脱俗高雅吧?在油画上取得成功后,先生又开始涉足影视,《海上旧梦》、《人约黄昏》以及《逃亡上海》,都是描绘上世纪民国上海风土人情的电影佳作。
陈逸飞之死的警示

再次,企业需要建立好的公司管理
结构。难道企业就一定要独裁一定要企
业家事必躬亲才可以发展壮大吗?宗庆
后50块钱以上的单子都要亲自签字,汇
源的总裁都交给副总裁去签字,但是娃
哈哈和汇源却都是目前成功的企业。这
说明,好的企业不仅仅依赖于好的企业
家,更需要建立好的公司管理结构,包
括合理的授权、系统的人力资源结构、
建立好的管理的制度等。目前绝大多数
的中国民营企业依然延续着家长式的、
现在很多的企业家也已经达到这个地
步了。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再蓬勃的
事业再幸福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看看
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吧,每年都抽出
1/3的时间来登山、漂流、滑雪、飞伞等,
但是万科却依然是房地产领域的领先
企业,王石的影响力和万科的品牌也在
不断发展。
企业家不仅需要经营企业的智慧,
还需要经营人生的智慧,健康是经营一
包办一切的家族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
壮大,其弊端也暴露出来,一旦企业家
身体撑不住,企业就会有麻烦,但是再
强的人也无法承受企业所面临的全部
压力和挑战,因此,一个好的企业家,还
应该是一个好的教练,能够培养一个团
队来承受企业的重压。
再来看看陈逸飞的经历,绘画成功
以后,就紧接着变成了导演、作家、经纪
人、策划人,简直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
需要亲自处理,每天超负荷工作,一发 不可收拾,直至身体崩溃、垮掉,这在很 多大型企业、家族企业较为普遍。还有 一类企业家,则是两者的结合,既是英 雄,又是企业的大权独揽者,导致企业 家更加无法放下哪怕是一点工作。
著名画家、导演陈逸飞

著名画家陈逸飞逝世
陈逸飞先生1946年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
出生于浙江省镇海一个书香之家的陈逸飞,父亲陈庚赉是一位化学工程师,而母亲范雅芳则是他的艺术启蒙老师。
从小在上海这座城市里长大。
童年时代,母亲经常带着他到教堂去做礼拜,陈逸飞由此对宗教绘画、雕塑、节庆以及管风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轻
时在上海求学,从事油画创作。
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60-70年代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
1980年赴美国留学,1984年获艺术硕士学位。
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和创作。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华人画家
今天(4月20日)上午10时,一代艺术大师陈逸飞的悼念仪式将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昨晚6时,上海下起了毛毛细雨,似乎在为这位艺术大师的离去而哭泣。
昨晚的龙华殡仪馆内灯火通明,一切悼念仪式的准备都在紧张地进行之中,现场包括陈逸飞
的弟弟陈一鸣、儿子陈凛、妻子宋美英在内的亲属也一直在现场监工。
昨日(4月19日),记者从陈逸飞治丧委员会负责人朱国荣(上海美协秘书长)处获悉,由于陈逸飞一生喜欢简洁,所以今天的追悼会非常简单。
而来者将人手一份陈逸飞的个人简介和一张5分钟的碟片,短片的背景音乐是《理发师》的主题曲。
陈逸飞《雪景》赏析

陈逸飞《雪景》赏析陈逸飞(1946.4.14-2005.4.10),生于中国宁波,浙江镇海人。
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
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与创作。
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陈逸飞一生都在追求“大美术”,在陈逸飞的绘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革命历史题材”阶段,脍炙人口的《黄河颂》就诞生在这一时期。
第二阶段是赴美创作阶段,亦称“水乡风景系列、音乐人物系列和古典仕女系列”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在水乡系列中有《家乡的回忆——双桥》的恬静与厚重,说到水乡系列就不得不说陈逸飞与周庄。
他在美国学习期间杨明义把周庄的照片寄给他,建议他画以水乡为素材的油画。
于是,黑白色的周庄在陈逸飞的笔下幻变成色彩斑斓的梦里水乡,周庄不仅让他的第一次画展取得了成功,更令他对从未谋面的周庄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亲切感。
八十年代初,陈逸飞第一次走进周庄,便其乐陶陶于周庄。
从而陈逸飞画出水乡系列,虽然陈逸飞先生故去,但他却永远活在故乡的回忆里,活在他的水乡世界里。
第三阶段是回国创作阶段,亦称“海上旧梦系列、西藏系列和视觉艺术拓展”阶段,其间,水乡风景系列和古典仕女系列仍有发展,这一阶段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延续至2005年4月陈逸飞离世。
《雪景》也是在这一时期的巨作,引起了举事风波。
陈逸飞的英雄主义,水乡系列,音乐系列,仕女及西藏系列这几种题材都从各方面演绎了陈逸飞的艺术特色,四种题材的系列作品贯穿他一生的创作实践。
这些作品受到了东西方艺术界的高度认可与赞赏,成就了陈逸飞今天的艺术成就、影响及地位。
而几年前推出的《雪景》也与世人见面了,在人们的心目中,陈逸飞的画往往意味着温情、细腻、宁静和柔美,而他西藏系列的作品却将粗犷豪放演绎到极致,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意,并且这是他西藏题材中最高水平。
陈逸飞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后,曾有过短暂的彷徨,正是由于从未停止过的对于美的追求,陈逸飞开始了“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新时期,西藏成为其艺术生涯中集大成的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陈逸飞的介绍陈逸飞 (1946.4.14-2005.4.10)生于宁波。
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
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人。
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与创作。
陈逸飞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成为文化名流。
是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
60—70年代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和《周庄》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
“我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如今还办起了媒体,有人问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我说叫视觉艺术家吧。
”——陈逸飞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如此进行自我界定陈逸飞把他所涉猎的各领域统称为“视觉产业”:“我对生活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非常关注,我是在用我卖画的钱来经营自己的视觉产业,同时涉足这些产业又会让我的画风得到突破。
”陈逸飞不赞同画家就该一辈子埋头作画,时代变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走出沙龙、象牙塔。
2005年4月10日早上8点44分,著名导演、画家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
1个人经历编辑1980年陈逸飞怀揣38美元赴美国留学。
1984年获艺术硕士学位。
后在纽约从事油画创作并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多次参加香港和国内的油画精品拍卖会,其中作品《山地风》创华人油画作品最高拍卖价。
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和国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
水乡风景、音乐人物、古典仕女,还有西藏,都是他画笔下的主要题材。
早在1985年,美国《纽约时报》就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
”1983年,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在向世人推介陈逸飞时,撰文指出:“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指示而非肯定。
”1984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 1985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博士访华时,曾将陈逸飞的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
早年经历周庄情结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名气,如今已在海内外游客中耳熟能详,周庄得以被发现,陈逸飞和杨明义功不可没。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杨明义,一直在山水画的领域里执着地追求,写生的足迹踏遍苏州市郊的每一个角落。
偶然一次,在别人桌子的玻璃垫板下,他发现了一张陈旧泛黄的老照片,上面的水乡风景却令他不由地怦然心动。
于是,他拿着这张老照片四处打听,却无一人知晓是何地方。
杨明义仍不死心,照片中的水乡越来越强烈地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终于,有一位不知名的农民随口说了一句:“那是周庄呀!”杨明义立即询问了去周庄的线路,摆渡来到了离苏州四十公里的周庄。
那时的周庄,还是个非常朴素落后的水乡小镇,杂货店、大饼油条店,还有满街巷一字排开的木质马桶,淳朴憨实的乡村民风、完美保存的水乡格局令杨明义惬意非凡,思路泉涌,相机在他的手中不停地闪亮.....而那时的陈逸飞,作为中国第一批去美国的自费留学生,已然在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业余时间靠给别人修画卖画维持生计。
陈逸飞主攻油画,以画人物肖像见长,但在美国市场销路并不理想,杨明义把在周庄拍的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陈逸飞,建议他以照片上的水乡为素材创作油画。
于是,黑白色的周庄在陈逸飞的笔下幻变成色彩斑斓的梦里水乡,周庄不仅让他的第一次画展取得了成功,更令他对从未谋面的周庄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亲切感。
八十年代初,杨明义携刚回国的陈逸飞踏上了发现周庄的神奇之旅。
第一次走进周庄,陈逸飞便一头迷醉在这片给他带来幸运的水乡美景里其乐陶陶。
当时的周庄,惟一有点现代气息的建筑便是那幢水泥材质的邮电局,陈逸飞与杨明义便爬上邮电局平坦的屋顶,如饥似渴地收录着画家眼里每一寸感动的画面,尤其是一圆一方的双桥,陈逸飞更是情有独钟。
就这样,掩映在深闺里的周庄,被两位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发现,从而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宣传,由此演绎成为如今中国的第一水乡,追求完美的陈逸飞虽然故去,他却永远活在故乡的回忆里,活在他钟情的水乡世界中。
1946年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
1965年毕业于原上海美专(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同年进本院从事油画创作。
1980年陈逸飞赴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并在短时间里获得在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展出机会。
1983年10月,他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个人画展首展,以后在该画廊共举办了六次个人画展。
1985年在华盛顿的科克伦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
《双桥》由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作为礼品送给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
1989年在日本西武举行个人展。
1991年根据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创作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佳士德拍卖会上以137万港元成交,创当时中国当代油画家油画作品的拍卖最高价。
1992年他回到上海除继续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外创立了Layefe服装品牌及其他从事视觉艺术的公司。
同年作为仅有的两位嘉宾之一,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举行个人回顾展。
1993年陈逸飞涉足影坛,完成了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
1995年完成了反映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约黄昏》,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参加影展,深受瞩目。
1996-97年“陈逸飞回顾展”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同年,在英国伦敦玛勃洛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
1999年完成电影艺术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
12月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将为他在纽约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
2000年3月20日,陈逸飞的雕塑作品《东方少女》参加了由法国文化部在巴黎的皇家花园举办的现代雕塑回顾展。
2002年开始筹备个人第二部电影《理发师》,次年发生了“《理发师》停拍事件”。
2005年4月10日早上8点44分,著名导演、画家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
[1]在过去的一些年里,他在佳士得CHRISTIE、苏士比SOTHEBY以及纽约、香港等地拍卖活动中屡创佳绩,至今保持着中国当代画家拍卖的最高纪录。
陈逸飞已与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艺术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与之签约的亚洲画家。
他以售画所得,多次捐资“希望工程”,又出资建立“孟光艺术教育基金会”。
逸飞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服装、广告、杂志、模特、环境艺术等多功能的视觉产业集团公司。
2个人成就编辑绘画作品介绍陈逸飞的成名作《占领总统府(1976)》追求火辣辣的原生形态的真实感,把优秀习作方能达到的写实程度第一次搬上了大型历史画,整幅画将视点集中在那名胸挂冲锋枪的升旗战士和那面冉冉上升迎风飘扬的红旗上。
飘荡在半空的红旗使画面充满动感,预示着一个伟大新时代即将来临。
这幅画气势磅礴,结构紧凑,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幅作品可说是新中国油画中难得一见的大气之作。
《黄河颂》(1972),画面上是一位持枪挺立的威武雄壮的战士,配以苍莽的河山和低飞的群雁作背景,完满地构成了一个诗意葱茏的壮阔的艺术境界。
《踱步》1979 年陈逸飞创作了油画《踱步》(现纽约私人收藏),主题是反思中国近代史、表现民主和人文思想。
画家自己面对画面,仿佛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他身外延伸、呈示。
美国《艺术新闻》杂志评价其作品“焦黑尖锐,写实而意境深远,有气势而专业”。
这展露了陈逸飞被西方接纳的一线曙光。
这幅油画是陈逸飞步入国际画坛的起点,也预示着陈逸飞画风的深刻转变和思想心态的深刻转折。
1985年,他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
1985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使他真正暴得大名。
《独坐》此作品完成于1999年,已成为欧洲重要私人藏家购自纽约马勃洛画廊的精品。
虽以写实为本体,但陈逸飞在创作上追求突破,不断挑战自己超出惟妙惟肖的写实框架;画家于1993年开始拍摄电影,在此作中,他融入了电影的特写镜头与变形的视角,描绘独坐的年轻女子与其所处的环境,试图透过戏剧性的铺排与张力,诠释主角人物深不可测的心境与生命的寂寥,此超越了写实的根基,予人更大的心灵触动,作品出版注录完整,为本次拍卖增添荣光。
此作品在苏富比2012年春季拍卖会上露出,预估价600万至800万港元。
音乐题材的肖像陈逸飞的作品蕴含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
他有一组作品是音乐题材的肖像:《大提琴手》(1983,现哈默收藏)、《钢琴手》(1984)、《中提琴手》(1988)、《长笛手》( 1987)。
画家把自己所画的人物置于空旷背景上的雕塑,其造型力度异常扎实、完美,技巧近乎炉火纯青。
他采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技法描摹的现代、高贵、优雅的西方美人画面形成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微妙的呼应关系。
画面有旋律感,构图及人物处理有现代感,背景大胆启用黑色,给人无穷的想象。
江南水乡陈逸飞的另一组作品是江南水乡:《古桥》(1983)、《童年嬉戏过的地方》(1984)、《寂静的运河》(1985) .看陈逸飞的风景画,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非同寻常的宁静,它使人神往,令人陶醉,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在它的笼罩下,浓郁的异国情调及东方神秘气氛油然而生。
这是主观的、浪漫化了的江南水乡,它是建立在西方对东方的想象、理解和需求基础之上的,这正是典型的“东方主义”特征。
它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想象所能读解的“东方”。
中国古典诗词90 年代初,他将西方古典写实画风推向极致,丝丝入扣地遵循着精致、细腻的完美准则,用炉火纯青的西方技法将他的东方美人刻画得近乎“唯美”,并带有浓厚的脂粉味,而其作品命名也大多出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雅意象。
看《浔阳遗韵》(1991)、《罂粟花》(1991)、《西厢待月》(1994)、《恋歌》(1995) 以及上海旧梦系列的《黄金岁月》( 1993)、《玉堂春暖》(1993)、《春风沉醉》( 1993),画面中那倩影依依、可怜可爱的民初少妇,无一不是柔弱无骨、顾影自怜,以一种希望被宠被看的温顺的哀怨的目光凝视着观众,画面散发出柔和的火焰,充溢着一种温馨的把玩的情调,笼罩着一层薄薄轻纱般恰到好处的神秘感。
画家笔下的女性都带着忧郁哀怨、落寞凄美的神情。
缱绻的女子多身穿清末艳丽而独特的的东方民族服装,或吹箫或抚琴或执扇或“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致和情调。
西藏民俗为主题陈逸飞去创作了一系列以西藏民俗为主题的油画,刻意凸显藏民的粗犷、原始、神秘。
用奇异的民俗去演绎古老中国的浪漫故事以唤起西方对东方的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