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用水

合集下载

灌溉用水量计算范文

灌溉用水量计算范文

灌溉用水量计算范文一、灌溉用水量的计算方法1.水分平衡法水分平衡法是利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关系来计算灌溉用水量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农田的土壤水分平衡应保持不变。

水分平衡方程可表示为:入渗量+灌溉量+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补给=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

通过测量和估算灌溉前后的土壤含水量,可以计算出灌溉用水量。

2.蒸发散法蒸发散法是利用农田的蒸发散发量来计算灌溉用水量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农田土壤和作物蒸发量与灌水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蒸发散法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通过测量和估算农田的蒸发散发量,可以确定灌溉用水量。

二、影响灌溉用水量的因素1.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一般来说,在生长初期和幼苗期,作物的水分需求较大;在生长中期和末期,水分需求逐渐减少。

因此,需要根据作物的类型和生长阶段来确定灌溉用水量。

2.土壤类型和质地土壤类型和质地对水分的保持和渗透能力有很大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具有不同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渗透性。

在计算灌溉用水量时,需要考虑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渗透性。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是影响灌溉用水量的重要因素。

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间等气候因素会影响农田的蒸发散发量。

通常来说,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低、风速越大、日照时间越长,农田的蒸发散发量就越大,灌溉用水量也应相应增加。

4.地理条件地理条件也会影响灌溉用水量的计算。

比如,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不同,地下水补给的情况也不同。

在计算灌溉用水量时,需要考虑地区的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情况。

三、灌溉用水量的管理和优化1.定期监测土壤水分定期监测土壤水分是合理管理灌溉用水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土壤水分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灌溉用水量。

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优化灌溉用水量的有效途径。

比如,滴灌、喷灌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减少水分的损失,提高灌溉的效率。

3.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频率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频率也可以优化灌溉用水量。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灌溉用水标准是指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特性,结合灌区水资源供应情况和灌溉设施条件,制定的科学合理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水质标准。

科学合理的灌溉用水标准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效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灌溉用水标准应根据作物的需水量来确定。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生育期需水量进行科学测算和分析。

只有根据作物的需水特点来确定灌溉用水标准,才能保证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得到足够的水分,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目标。

其次,灌溉用水标准还应考虑土壤水分特性。

土壤的贮水能力和渗透性对于灌溉用水量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和渗透性是不同的,因此,在确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水分特性,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量,避免因土壤水分特性而导致的水分浪费或作物缺水的情况发生。

另外,灌溉用水标准还需要结合灌区水资源供应情况和灌溉设施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供应情况和灌溉设施条件是不同的,因此,在确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既要保证作物的需水需求,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和灌溉设施条件,确保灌溉用水的科学合理性和经济效益。

最后,灌溉用水标准还应严格控制灌溉水质。

灌溉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严格控制灌溉水的水质,避免因水质问题而导致作物生长不良或产量下降的情况发生。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作物对水质的要求,合理确定灌溉水的水质标准,确保灌溉水的质量符合作物生长的需要。

总之,科学合理的灌溉用水标准是农田灌溉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特性,结合灌区水资源供应情况和灌溉设施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水质标准,才能保证农田灌溉的高效、节水和环保,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灌溉用水标准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制定的一系列水质和用水量方面的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灌溉用水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灌溉用水标准应包括水质标准和用水量标准两个方面。

水质标准是指灌溉水中各种化学物质、微生物和重金属等成分的含量限制,包括水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硫酸盐含量等指标。

用水量标准是指在不同生长期的作物对水的需求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的灌溉水量标准。

其次,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作物种类和生长期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作物对水的需求量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同时,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水的保水性能也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灌溉用水标准也应有所区别。

再者,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还应考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水量,避免过量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灌溉水中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废水对土壤和水质的影响,制定相关的水质标准,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灌溉用水标准的执行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灌溉用水标准监测体系,定期对农田灌溉水质和用水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灌溉用水标准的执行情况。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灌溉用水标准的认识和执行意识,促进灌溉用水标准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灌溉用水标准,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农民朋友们都能共同努力,为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灌溉用水工作实施方案

灌溉用水工作实施方案

灌溉用水工作实施方案为了保障农田的灌溉用水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灌溉用水工作实施方案。

一、水资源调查。

在实施灌溉用水工作之前,需要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

主要包括对水源的位置、水质、水量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确保水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灌溉系统建设。

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溉系统进行建设。

可以采用滴灌、喷灌、地下渠道等多种方式,确保灌溉水能够充分覆盖到每一块农田,提高灌溉效果。

三、水质监测。

定期对灌溉用水的水质进行监测,确保灌溉水符合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同时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的病虫害等情况发生。

四、灌溉计划制定。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需水量,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

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因灌溉不足或过量导致的农作物生长问题。

五、节水措施。

在灌溉用水工作中,要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如合理利用雨水、采用土壤保水措施、加强灌溉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六、灌溉用水管理。

建立健全的灌溉用水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流程,加强对灌溉用水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灌溉用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技术培训。

对农民进行灌溉用水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灌溉技能和水资源利用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灌溉用水工作中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八、应急预案。

制定灌溉用水工作的应急预案,对突发情况进行预案制定和演练,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减少损失。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执行,可以有效保障农田的灌溉用水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灌溉用水设计标准

灌溉用水设计标准

灌溉用水设计标准
灌溉用水设计标准是指根据特定的灌溉方式和用水需求,对灌溉用水系统进行设计的最低要求和规范。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灌溉用水设计标准的一些要点:
1. 灌溉用水质量要求:灌溉用水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灌溉用水质量标准,包括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性固体、悬浮物含量等。

2. 灌溉用水量计算: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和土壤特性,计算灌溉用水的需求量。

一般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阶段和地理气候条件来进行计算。

3. 灌溉方式选择: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灌溉效果,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常见的灌溉方式有喷灌、滴灌、渗灌、浇灌等。

4. 灌溉设备选型:根据灌溉需要和灌溉方式,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如喷头、滴头、管道等。

同时要考虑灌溉系统的压力和流量需求。

5. 灌溉系统布置:根据灌溉要求,对灌溉设备进行布置,包括灌溉管道的布置、喷头或滴头的设置位置,以及灌溉阀门的布置等。

6. 灌溉系统维护:设计中要考虑到灌溉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包括定期检查灌溉设备和管道的状况,保持灌溉设备的正常运行等。

7. 灌溉系统节水措施:设计中要考虑到灌溉系统的节水措施。

包括定期检查灌溉设备的密封性,减少漏水。

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减少用水浪费。

8. 灌溉系统的经济性:设计中要考虑到灌溉系统的经济性。

包括灌溉设备的选型和布置,以及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成本的控制。

综上所述,灌溉用水设计标准是为了确保灌溉系统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并且在经济和环保方面达到最佳效果。

这些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灌溉方式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灌溉用水标准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证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供应和提高灌溉效果,对灌溉水质量和用水量进行规范和控制的一系列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水资源、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灌溉用水标准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品种等因素进行科学制定。

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在确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考虑作物的生长期和生长阶段,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避免因过量灌溉造成水分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其次,灌溉用水标准还应当考虑灌溉水质量的标准。

灌溉水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需要对灌溉水的PH值、含盐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监测和控制。

合理的灌溉水质量标准可以保证作物的生长环境良好,避免因灌溉水质量不达标而导致的土壤污染和作物品质下降的问题。

另外,灌溉用水标准还应当注重节水和节能。

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的稀缺性和能源的有限性,因此应当采取科学的灌溉方式和技术手段,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分的流失和能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实现节水和节能的目标。

此外,灌溉用水标准的执行和监测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部门和农民应当严格执行灌溉用水标准,对灌溉水量和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灌溉方案,保证灌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的来说,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水资源、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灌溉用水标准,并严格执行和监测,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希望相关部门和农民能够重视灌溉用水标准,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保护做出贡献。

灌溉用水定额

灌溉用水定额

灌溉用水定额一、灌溉用水定额的概念灌溉用水定额是指在一定的土地面积和作物类型条件下,每单位时间内需要提供的灌溉用水量。

它是确定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指标,对于保证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二、灌溉用水定额的计算方法1.基本公式灌溉用水定额=作物蒸散量+土壤蒸发量-降雨量其中,作物蒸散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作物从根系吸收到的水分通过气孔蒸发出去的量;土壤蒸发量是指土壤表面和植被表面的水分通过气孔蒸发出去的量;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土地上的雨水。

2.具体计算方法(1)作物蒸散量计算: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估算,如耗水系数法、参考作物法、深层渗透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参考作物法,即以某种典型植被为参照物进行计算。

(2)土壤蒸发量计算:可采取盖板法、负压板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3)降雨量计算:可通过气象站的监测数据进行获取。

三、灌溉用水定额的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会直接影响作物蒸散量和土壤蒸发量。

2.土地条件:土壤类型、坡度、坡向等都会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产生影响。

3.作物类型: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灌溉用水定额也会有所差异。

4.灌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洪灌等)对土壤水分利用率也会产生影响,从而对灌溉用水定额产生影响。

四、灌溉用水定额的应用1.指导农业生产: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浪费和污染。

2.制定国家政策:在国家层面上,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政策和规划,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3.科学管理资源: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可以有效地管理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五、灌溉用水定额的局限性1.计算方法不够精确:灌溉用水定额的计算方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2.缺乏实际数据支持: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际数据支持,灌溉用水定额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3.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区和作物类型:由于不同地区和作物类型对水分需求量的差异,灌溉用水定额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所有情况。

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

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

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绿化灌溉用水是指用于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的水源。

为了保证绿化灌溉的效果和植物的健康生长,水质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

1. pH值:绿化灌溉用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

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过高的pH值会导致土壤过碱,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过低的pH值则会导致土壤过酸,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利用。

2. 溶解氧:绿化灌溉用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应不低于5mg/L。

溶解氧是植物根系所需的重要气体,对植物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水中溶解氧含量过低,会导致植物根系缺氧,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3. 水温:绿化灌溉用水的温度应在5-35摄氏度之间。

水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过低的水温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高的水温则会导致植物蒸腾过多,造成水分蒸发过快,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4. 总硬度:绿化灌溉用水的总硬度应小于300mg/L。

总硬度是指水中钙和镁离子的含量,过高的总硬度会导致土壤结皮,影响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5. 悬浮物:绿化灌溉用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应小于20mg/L。

悬浮物是指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过多的悬浮物会堵塞灌溉设施,影响水分的供应。

6. 重金属:绿化灌溉用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重金属是指密度较大、具有毒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过高的重金属含量会对植物和土壤产生毒害作用。

7. 农药残留:绿化灌溉用水中农药残留的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药剂,但过高的农药残留会对植物和土壤产生不利影响。

8. 养分含量:绿化灌溉用水中养分的含量应适宜。

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磷、钾等。

适宜的养分含量可以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不同地区和不同植物对水质的要求可能会有所差异。

在进行绿化灌溉前,需要对用水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整,以确保植物能够得到适宜的水质供应,保证绿化效果和植物健康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水稻
①水稻需水规律
水稻一般从5月中、下旬开始泡田插 秧,到9月中下旬开始收割,全生长 期约100~120天。田间耗水量(包 抱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 多在400~800立方米之间,随气候、 土壤、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差异而变 化。
②泡田灌水
泡田灌水也叫泡田插秧,在水稻插秧前, 使土壤达到饱和并建立插秧所需要的明 水层,此次灌水量称为泡田定额。每亩 灌水量在100立方米左右。但由于各种 因素的影响,也有一些差别。影响泡田 定额的主要因素,除土壤质地以外,泡 田前整田方法不同,泡定额也不一样。
第二节 合理灌溉
合理灌溉:就是灌水既要适时又要适量, 还要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合理灌溉的主要 作用是: 1.调节土壤水分 2.调节土壤温度与小气候 3.调节土壤的肥效 4.改良盐碱土壤
第二章 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 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农业 栽培技术条件下,使农作物获 得高额而稳定的产量所需要的 灌水时间、次数和水量。
③各灌区泡田定参考值
土• 质 重 壤 土 石门 灌 区 80~100 湑水河灌区 85~100 冷水河灌区 90~100
轻壤 土 沙壤土 90~110 120~140 90~110 110~150 90~110 110~140
红寺坝灌区 70~90
90~110 110~150
④水稻的灌溉制度
①.返青及分蘖期为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宜浅灌 3~5厘米,灌水定额20~30立方米;②.分蘖 末拔节初落干晒田;③.孕穗至抽穗开花期是水 稻的需水高峰,耗水量大,水层加深到5~7厘 米灌水定额30~40立方米;④.乳熟期耗水量 下降,再行浅灌2~4厘米,灌水定额20~30 立方米;⑤.晒田后由于田面干裂,渗漏量大, 复水定额要比一般大一倍,灌水定额60立方米 /亩左右,随着土质、晒田程度和水层深浅而 有差异。


6~7 33~45
抽 穗开花 期 12 3 4~6 40~45
乳 熟 期 12 3 3~4 27~40
黄 熟 期 16
湿 润 20
合 计 10 24
800~ 900
沙壤土干旱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数 次数
水层 深度
灌水 定额
灌溉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1 5~7 130~ 140
返 青 期 13 3 4~5 27~33
第二节 小麦、水稻灌溉制度
1.小麦: 小麦全生育期约为220~240天,总 耗水量每亩约为260~400立方米。 由于受气候、土壤、栽培条件的影响, 各地小麦耗水量有显著差别。 陕南每亩为270~290立方米。
受气候的影响,陕南的小麦一般分为
冬灌和春灌。 越冬分孽期冬灌一次,50~60立方米/亩; 干旱年拔节期春灌一次,40~50立方米/亩。 总灌水量: 中等年及湿润年灌1次水50~60立方米/亩; 干旱年灌2次水90~110立方米/亩。 南郑近年是冬灌了的田块不春灌,没有冬灌的 田块才春灌。
三.编制用水计划的一般方法
1.分级编制; 2.按季编制; 3.上下结合、编审结合; 4.制定应变措施; 5.内容筒明,切合实际; 6.民主讨论。
第二节渠系轮廓用水计划的编制
渠系轮廓用水计划一般按季(或两季)编制。 一.主要内容包括: 1.各项任务指标(灌溉任务、水的利用系数、
灌溉效率); 2.渠首引水计划; 3.主要作物灌溉制度; 4.渠系轮廓用水计划表等;
返 青 期 13 3 3~4 20~27
分 蘖 期 30 5
3
20
拔 蒸孕穗 期 20 3 抽 穗开花 期 12 2


5~7 33~45 450~550
4~6 27~40
乳 熟 期 12 2
3
20
黄 熟 期 16
退水落 干
合 计 103 16
轻壤土干旱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数 次数
水层 深度
4.灌区塘库水量情况(应蓄、实蓄水量和保灌 面积);
5.灌区井、站基本情况以及保灌面积;
第一节 灌溉制度的拟定
影响灌溉制度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在目 前人们尚未完全掌握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 情况下,采用理论计算方法来确定合理的 灌溉制度是比较困难的。目前,许多灌区 采用以总结群众省水高产的用水经验为主, 结合灌溉试验,综合分析制定本灌区的灌 溉制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在制定灌溉制度时要因地制宜,必
1
5~7
2
3~4
4
3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7
2
4~6
1
3
1 湿润
90~ 100 20~27
20

33~45 400~500
27~40
20
20
轻壤土湿润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水层深度 灌水
数 次数
定额
灌溉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1
5~7 90~
100
返 青 期 13 2
3~4 20~27
分 蘖 期 30 5
沙壤土湿润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数 次数
水层 深度
灌水
灌溉定额
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返 青 期 13 分 蘖 期 30 拔 蒸孕穗 期 20
抽 穗开花 期 12 乳 熟 期 12 黄 熟 期 16
1 5~7 100~ 120
3 4~5 27~30
7 3~4 20~27
5


6~7 33~45
第三章 用水计划的编制
第一节 概 述 计划用水就是有计划地进行蓄水、
引(提)水、配水和灌水。 计划用水工作包括编制和执行用水
计划两个方面。
一.实行计划用水的四大好处:
1.通过算水账做到心中有数,可预先采取措施, 统筹兼顾,协调供需矛盾,使水利资源得到合 理利用。既防止了水量浪费,又杜绝了水利纠 分,促进团结互助。
灌溉用水
主 要 内 容: 一.灌溉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二.灌溉制度 三.用水计划的编制 四.用水计划的执行 五.灌水技术 六.测水量水 七.节水灌溉名词解释 八.习题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对灌溉用水、节水灌溉的概 念有初步全面了解,可指导 用水管理工作。
第一章 灌溉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第一节 水对农作物的作用 1.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水有调节作物体温的作用 4.水是调节作物生育环境的重 要因素
合理的灌溉制度应符合下列四条要求:
1.尽可能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以合理调节 土壤中的水分、养分和热状况,不断提高 土壤肥力;
2.在已经或有可能出现沼泽化或盐碱化的灌 区,灌溉制度必须有利于防止土壤沼泽化 和盐碱化;
3.充分发挥灌溉水和工程设施的有效利用率, 扩大经济效益;
4.提高灌水劳动效率,降低灌溉成本。
4~6 27~40 300~400
3
20
退水落 干
重壤土中等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水层深度 灌水
灌溉定额
数 次数
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1
返 青 期 13 2 分 蘖 期 30 4
拔 蒸孕穗 期 20 2
抽 穗开花 期 12 2 乳 熟 期 12 1 黄 熟 期 16
5~7
90~ 100
二.结合水源,调整灌溉制度
1.抓关键水:供水不能满足作物全部需要时, 一般采用抓关键水的办法。
2.适当延长灌水时间:自流引水灌区,为 了充分利用水源,适当提早或延长灌水 时间,使得有限水量浇灌更多的面积。
3.减少灌水定额及分成浇灌:在特别干旱 季节水源大减的情况下,除采取抗旱保 墒措施外,可减少灌水定额或分成浇灌, 以解决短期的水荒问题。
重壤土湿润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水层深度 灌水
灌溉定额
数 次数
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1
返 青 期 13 1
分 蘖 期 30 4
拔 蒸孕穗 期 20 2
抽 穗开花 期 12 1 乳 熟 期 12 1 黄 熟 期 16 合 计 10 10
3
5~7 80~90
3~4 20~27
3
20


5~7 33~45
2.合理调配水量,使灌区均衡用水,全面受益, 不断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3.和农业生产有计划紧密配合,有计划、用秩序、 有组织的用水,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灌溉成 本。
4.适时适量供给农作物必需的水分,配合其他农 业措施,使灌区土壤不断改良,促进高产稳产。
二.做好计划用水工作的标准和原则:
1.水路正确; 2.组织健全,制度健全; 3.水权集中,分级管理,合理调配; 4.用水前有计划,用水中有记载,用 水后有总结; 5.搞好测水、量水工作,算清水账; 6.充分发挥水、土资源潜力。
3
20
拔 蒸孕穗 期 20 3 抽 穗开花 期 12 2


5~7 33~45 400~500
4~6 27~40
乳 熟 期 12 1
3
20
黄 熟 期 16
退水落 干
合 计 103 14
轻壤土中等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数 次数
水层 深度
灌水 定额
灌溉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1 5~7 100~ 110
须考虑到各地区的具体条件,如气候、水 源、土壤、水文地质、工程设施和农业技 术水平等。应使所制定的灌溉制度,在这 些自然条件下,充分发挥水源和工程设施 效益,达到全面高产。
在一个较大的灌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 件和农业技术可能有差异,灌溉制度也就 不一样。应根据不同条件分别制定。但也 不要分的过细,以免使用水管理工作过于 复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