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 2012年1月1日,《求是》杂志第一期,国 家主席胡锦涛文章: •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 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 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
• 国学大师梁漱溟: •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 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 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不 同的生活方式而拥有不同的 文化。 •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文 化化,是离开动物本能的人 的思想和创造的集合。
二、文化分类与基本结构
• (一)广义文化 •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 结构: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中國傳統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緒論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一、文化的内涵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各 种出版物。
•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 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 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 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 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 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破四旧、立四新(思想、 文化、风俗、习惯)
• 中国文化正是从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 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中向前发展的。 • 今日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 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 • 传统不是与我们今天分离或隔绝的对象,在 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早已属于传统。 •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历史承 递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一章)

(二)、西方词汇“文化”的定义
拉丁文:cultura (动) 耕种、练习 英语:culture 栽培、种植、锻炼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 法律、艺术、道德、习俗等多学科的知识。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通过符号与形象(语言与艺术)所获得并加
以传播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文化既是人类行 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
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即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即 “仰韶文 化”、“龙山文化”等;
▲ “文化”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如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读书识字、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文博、 图书等。
◆其它:企 业文化、 “社区文化”、“商业文化”、 “校园文化”、“寝室 文化”、“厕所文化”、“课桌 文化”等等。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 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 家文化软实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 园。 ”(血脉是维系有机体生命的重要保障,精神家园是精神上 的造血供血系统 )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 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 社会层面: 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等。
▲ 社会功能: 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校园文化等。
二、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与功能
(一)、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
1.民族性群体性。 2.地域性。 3.时代性—历史承传性和现实变异性。 4.同一性。
(二)、文化的功能(价值)
1.满足需要功能(记录、传播等)。 2.认知价值。 3.教育、教化功能。 4.规范调控功能。 5.凝聚功能。 6.应用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传统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今天的眼光看过 去是方法上的错误;
4、学习传统文化应“取大同”而“辨小异”
诸子百家的思想大体上是拯救世风回归道德,虽然
从策略上有所不同,但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智者 看“同”,俗者察“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我们只了解别人,而不
知道自己,这是一种愚昧。
2、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以及全世界华
人的凝聚力。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令世界震 服,近代的落后不应该成为我们自卑的理由
中国文化不仅在过去,就是在现在仍然是世界文化
的奇葩,近代的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因此而 小视她的伟大。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兵家文化; 传统道德文化、传统教育、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科学 技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 茶文化、瓷文化 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被称为“国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996f96c80c22590102029d7f.png)
❖(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 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 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 “小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 特性: ❖ 1、“协和外邦”、“和而不同”的整体和谐
观。 ❖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观。 ❖ 3、强调人自身修养的人本观。 ❖ 4、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及实践理性精神。
❖ 1、原始群居时期: ❖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 ❖ 婚姻状态是杂婚
❖ 2、血缘家族时期: ❖ 中国文化的曙光是从这时开始的 ❖ 三大成就: ❖ 一是石器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反映了人类创造文化能力的提高 ❖ 二是火的使用: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 ❖ 三是出现了弓箭:扩大了人类杀伤的范围和
产生的原因:生产力不发达;认识能力低下。
功能:维系人们的社会性;维系集体和个人的精神、 宣泄不安情绪。
2、神话的保存: 《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
《山海经》是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战国末期或西 汉初期;作者不定;性质不定(地理书或巫书)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2、始祖神话: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 大禹治水
4、战争神话: 黄帝战蚩尤
5、英雄神话: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6、传奇神话: 嫦娥奔月
三、古代希腊神话
1、古代希腊神话的背景
古代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时期的口头传说,希腊
神话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和艺 术的源泉,至今仍然被无数作家和艺术家当作题材 和灵感的宝库。
❖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 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 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 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 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 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 时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绪论

福: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福寿书法家吕国明 于2008年国庆创作 的《中华盛世平安 福》字(作登字: 08-2008-f-163号): 此“福”字借鉴唐 太宗“平”字和王 羲之“安”字书法 笔意,保持传统 “福”字原形,符 合书法和汉字规范, 由“平、安”二字 组成。
脸谱
(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文化”一词的历
史
《易经・彖传》中有:“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之语。以“人文”、而“化
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 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
化天下苍生。此处“文”与“化”
虽未连结成词,但已有当今“文 化”所指之意。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
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捏泥人
所用“泥人”所用材料是 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 胶泥,经风化、打浆、过 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 砸柔而成为“熟泥”,其 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 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 纸张、绢花等。
福: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康熙大帝年幼丧母,由孝庄皇太后抚养长大。 然而正当康熙盛世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 康熙救祖母心切,化孝心于笔锋,创造了震烁古今 的“福寿”碑前往 祈年殿拜祭天神。
即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文化。 它以封建文化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
你所知道的中国和日本
对于茶,一百个中国人的一百种说法。 而每一种茶又都有自已的风范:绿茶有夫子 的练达,红茶是妇人的安宁,花茶像市井百 姓的精巧,乌龙茶却透着老者的智慧。虽然 这都是细节,而生活原本是许多细节构成, 错过了也太过可惜。所以,重新围坐在一起, 重拾古老的茶文化,领略茶的真境地。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 三流皇上四流官, 五流阁老六宰相, 七进八举九解元。”
中国传统文化1-绪论

13、“孝”的文化
14、“隐士”文化
季羡林(一点)
综合思维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 其时,惜哉!”
2012年 5月8日,西 安翠华山, 一位名为道 任的隐士在 西峰上吹箫, 他前面便是 万丈悬崖。
2012年2月26日,终南山大峪西翠花,一处 隐士修行的房子就建在这个整块的石头之下。
3、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创时地 造间域 主上上 体
是以限 中古于 华代中 民为国 族主境
内
二、文化的结构
1、划分的标准 2、二分法 、三分法 和四分法 3、我们的划分
二、文化的结构
1、划分的标准
按时间、空间、信仰、适用人群、社会功用划分 我们介绍按逻辑层次划分的观点
二、文化的结构
2、二分法 、三分法 和四分法
人伦型 宗法性、群体性、世俗性、人文性、道德性、崇重义轻利、重人轻己、重人轻物、重道轻器、 重文轻武、 重国轻家、重古轻今、重关系轻规则
融合型 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和平性、综合性、整体性
■1985年,传来美国著名激流 探险家肯·沃伦准备漂流长江 的消息,西南交大电教室摄 影员尧茂书决定漂流长江。
中国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 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 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 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 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 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2007.09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概念1.文化的词源“文”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本义是纹理。
《说义解字》解释为“错画也”,即各色交错的纹理。
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则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教化。
《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
“化”字从“人”从“匕”,《说文解字》曰:“匕,变也,从倒人。
”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两个人组成,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停,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
后世引申为改易、变化、生成等等。
“文化”作为单一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近代以前,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
如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晋束皙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
在西方,“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都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原意为耕耘、居住、操作。
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祖、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可见,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的Culture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文化”的本义是文治教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的本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含义要宽泛得多。
然而,这两个词义有共同的一面,即强调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文化的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
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时文化进行了首次诠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及方法 文化环境与素质教育
一、“文化”的含义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
一、“文化”的含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
——《易· 贲卦· 彖传》
在中国古代,“文化”是统治者对天下人 “以文教化”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 (二)家族本位,群体至上
由于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观 念根深蒂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 族集合为宗族,再由宗族组成为社会,进而构成国家。 家国一体,父是家君,君是国父,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 的宗法社会结构。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家族是这个社会的 基本单位,也是社会关系的中心。
“中国”的简称一直到现在。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一)中国文化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于是出 现了“西学”和“中学”之说,其中“中学”就是指“中国 文化”,所以“中国文化”是与“外国文化”相对的概念。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
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一)中国文化 进入近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侵入, 中国境内各族更增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 识,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中国文化不仅得以
保护和延续,而且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二)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 态的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道
德风尚等一系列社会意识及行为习惯。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 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 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二)中国传统文化 “五四”运动前夕,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为代 表的一大批一流的中国知识分子继洋务运动、戊戌变 法之后,进一步探索中华民族的新出路,掀起了新文
化运动。当时的“新文化”概念,体现了中国人自我存
在的价值,代表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新文化。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二)中国传统文化
李大钊
陈独秀
鲁迅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一)顺天应命的自然观
中国文化的自然观认为,气是宇宙的根本,气生
万物,气流贯注一切事物和生命之中。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
1.非宗教思想。 天是自然的天,人神是同性同质的,无神论思想占 主导地位。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
后羿射日
夸父逐日 女娲补天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
2.“民本”思想。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本思想对调整统治阶 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调整阶级及各个统治阶层的矛 盾起到重要作用。
辽宁世纪教育研究院欢迎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 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本章提示
近几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这 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 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中国传统文 化。中国传统文化内蕴深厚、博大浩繁,是中华民族智慧 的结晶,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学习、继承的必要。青年是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 握其精髓,不仅对提高青年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巨大作用, 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中华民族的振 兴和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本章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 涵及其特征,旨在使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况,增强 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传播和发展。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是中华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展的需要
(三)是面向新世纪,创造新文化的需要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 的历史进程 (二)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精髓 (三)用发展的观点,结合实际学习中国传统文 化
一、“文化”的含义
作为词的原型的拉丁文Culture,含有栽培、 耕作、居住等意思,后来又引申为陶冶人的性
格,教养人的品德之意。
一、“文化”的含义
世界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文化学家泰勒在他
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
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
一、文化环境的内涵及构成形态
从结构的层次性来分析,文化环境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基础层次,它的存在遍及社会各个角落,涉及 老百姓的生活与行为; 二是中等层次,主要是指各个特定主体的特定活动 环境,如企业、校园、社区文化环境等; 三是比较高层的文化环境,它主要涉及各类人才的 精神创造活动,其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思维、思想信仰、 科学观、文艺观和道德观等。这三个层次的文化环境相 互渗透、相互关联而整合一体。
二、文化环境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是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 在的、基本的品质,它大致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 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一、文化环境的内涵及构成形态 二、文化环境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三、文化环境的现代作用
一、文化环境的内涵及构成形态
文化被人们创造出来以后,就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中 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不同于自然界的人造环境,我们 称之为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一经产生就反过来影响人, 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成为社会进程当中不可忽视 的影响力量。
狭义:排除了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 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则专注于 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一、“文化”的含义
狭义的“文化”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从属于 广义文化。所以我们认识和研究文化不能把二
者分割开来,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与方
法论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一)中国文化
最初“中国”指周天子的直属区域及其周围 的晋、郑、宋、鲁、卫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诸侯 国。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
道家也追求一种无剥削无压迫“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儒家还 接受了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制定了从“仁”出发 的一套以“礼”为准则的道德标准,来调整统治阶级内 部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对 于被统治阶级要施“仁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一)顺天应命的自然观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 仲舒,进一步地发挥了儒家的“顺天应命” 的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即按着 天意(自然运行规律)办事的意思。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盗窃乱贼而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大同》), 这样的社会理想确实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志士仁人为之奋 斗的目标。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
3.“人道”思想。 中国古代的“仁”实质是“人道”思想,这一思想 主张人人相亲相爱,建立一个真正美好的人道社会。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三)修身养性的人生观
修身养性在哲学上讲,即是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 神之间的统一。身与性合一的人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思 想中的宝贵财富。 性即指人心,命即指身体。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 之制也。”(《淮南子· 原遗训》)。“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弊,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史 记· 太史公自序》)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三)修身养性的人生观
在佛教中,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对 养性十分偏重。儒家自我修养的根本方法是“慎独”。
(一)顺天应命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有“三才”、“四大”之说。 “三才”说出于《周易》“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 道焉。”(《周易· 系辞下》)。“四大”说出于老子 《道德经》“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 大。”(《老子· 道德经》第25章)。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一)顺天应命的自然观
一、文化环境的内涵及构成形态
从概念内涵来看,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文化 环境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于主体周围、影 响主体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性成果的总和,它涵盖全部精 神产品以及物质产品中的精神因素,既包括政治思想、 哲学宗教、科技教育、伦理道德、法律规范、文学艺术, 又包括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交往方式,还包括凝结文 化观念的物化形态(如烈士丰碑、历史博物馆、民族英雄 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景观等。 文化环境的主体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占 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力和习惯”。
一、“文化”的含义
从总的看来,中国传统的“文化”强调的是人 类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西方的“文化”
则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
域和精神领域,它的本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文化”的含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 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其 成果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