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化: 1)“教行也” 《说文解字》 (“教行于上,则化成天下。”) 2)“变也” (《庄子・逍遥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吕氏春秋・顺民》:“则 汤达乎鬼神之化。”); 3)“习也”(风俗习惯),《人物志》:“国有习 也。”) 。
• 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认为:“文化只是人生, 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 活而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贺麟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中指出: “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讨论、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代社会,没文化 是不行的。
(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浓的文 化氛围。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
文学艺术、科学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2.文化的定义
• 西方学者的观点: • 文艺复兴时期孕育了“文化”的科学概念。 • 到了18世纪,在人文传统深厚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康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文化”概念使用的泛化 • 考古发现某一处古代遗址,通过这一遗址的研讨,揭示
其历史内蕴,就称某某文化,如“玛雅文化”、“仰韶文化” 等。 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涵养: “某某人很有文化。” 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理 念、价值追求。 其它还有“社区文化”、“商业 文化”、“校园文化”、“寝室 文化”、“厕所文化”、“课桌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中国学者的观点: • 受康德影响,我国学者辜鸿铭在20世纪初出版的
《春秋大义》(又译作《中国人的精神》,《原 华》)中指出: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 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 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唐君毅在上世纪中出版的 巨著《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以“道德自我”或 “道德理性”为中心,论述“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 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 其分殊表现”,并建立了道德的理想主义的文化哲 学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2."中华"的含义。 中——聚四方之都 华——光辉、文彩、精粹 元代的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将中 国成为中华,:“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 教,字属中国。衣冠威仪,羽俗孝悌,居身 礼仪,故谓之中华。”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说: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或之国名,亦 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 《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 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 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 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 种,而其称中华如故。以此推之,华之所以 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 学、社会意识形态。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
1、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 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 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 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三、”文化“与”文明“ 唐.孔颖达《尚书.舜典》”经天纬 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 双重意义,影响面大,近似于广义 文化。
文化——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 的 对 象 化 或 本 质 外 化
人 的 本 质
显 形 文 化
表 层
器 物 制 度 精 神
用途 材料
成文制度
衣食住行,工具、武器、文具 、生活用具(器皿)、娱乐器 具 玉石器、陶器、金银器、青铜 器、铁器、瓷器
政治、法律、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因此学习传
统文化必须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修炼, 而不只是学问。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1、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
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传统、科 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内含。西汉刘向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 也与自然(或天然)相对,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相对。
邪,其自我标榜从来都是有道德的。可见中国文化中道 德的力量大于一切。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抓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道德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博,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
才能尽快掌握其灵魂所在;
2、学习传统文化重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所谓“批判地吸收”或“批判地继承”的学风,暴
露出人性中的傲慢习气。对于传统文化重在理解其 本质内含,对于不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不必去批 判;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2007.09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概念1.文化的词源“文”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本义是纹理。
《说义解字》解释为“错画也”,即各色交错的纹理。
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则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教化。
《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
“化”字从“人”从“匕”,《说文解字》曰:“匕,变也,从倒人。
”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两个人组成,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停,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
后世引申为改易、变化、生成等等。
“文化”作为单一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近代以前,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
如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晋束皙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
在西方,“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都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原意为耕耘、居住、操作。
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祖、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可见,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的Culture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文化”的本义是文治教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的本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含义要宽泛得多。
然而,这两个词义有共同的一面,即强调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文化的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
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时文化进行了首次诠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三)“文化”的释义及其扩 展
• 1、“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 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 ( tuàn《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 ) 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 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引文释义
• (1)这段话中的“文”,即从纹理之义 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以天,即 “天文”,也就是天道自然规律。人文, 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 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等 等。
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
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
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
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
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
娇儿一夜忙。”
传说,春节贴“福”字源于 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 子牙封神时,他老婆也来讨 封。姜子牙说:“你嫁到我 家,让我穷了一辈子,看来 你是个穷命,就封你为穷神 吧!”姜子牙的老婆不高兴 了,说:“封我为穷神,叫 我蹲在啥地方呀?”姜子牙 说:“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 。”这事传了出去,老百姓 家家户户都写了“福”字贴 到门窗上,用以驱赶穷神。 从此,贴“福”字便成了一 种传统的习俗。
• 2、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 义是“以文教化”,也属于“小文化” 范围。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 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 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 里的文化,也属于狭义文化。
(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适用 范围
• 1、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 究工作者多持广义文化界说。
“福”字倒贴据说源于清代。 有一年正值春节除夕,恭亲王 府的大门上竟将“福”字贴倒 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 恼,欲鞭罚惩戒那个目不识丁 的贴字人。幸好大管家是个能 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 来,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 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 今福真的到了!吉语千遍,金 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 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福晋 听罢,转怒为喜,遂赏管家和 那个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 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 传入陌巷人家。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教化功能
•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 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的过程。
•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 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 调。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 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 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规范因增加值需要而产生, 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 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 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 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的 作用愈加重要。
•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 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 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 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 文化。
•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 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 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 “化”之本义,为“改易”、“变化”、“生 成”、“教化”。
• 例如
•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
•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 问》),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系辞 下》)。
• 文”与“化”并联使用,迄今为止,最早 见诸文字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 易·贲卦·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关于 文化的最早的提法。对此,孔颖达释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 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孔颖达“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 (即“以文教化”)来解释“文化”的意 思十分明显。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文化:“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二、文化的本质: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三、文化的广义和狭义:(一)广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二层说与四层说。
二层说: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
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
设计建筑物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筑思想。
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
所以说,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四层说: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本课程讲授小文化为主,主要介绍文化结构四层次中的制度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包括社会制度、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等。
也兼及大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讲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及气候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2.中国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广土众民;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1)广土众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2年1月1日,《求是》杂志第一期,国 家主席胡锦涛文章: •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 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 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
• 国学大师梁漱溟: •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 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 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不 同的生活方式而拥有不同的 文化。 •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文 化化,是离开动物本能的人 的思想和创造的集合。
二、文化分类与基本结构
• (一)广义文化 •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 结构: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中國傳統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緒論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一、文化的内涵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各 种出版物。
•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 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 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 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 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 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破四旧、立四新(思想、 文化、风俗、习惯)
• 中国文化正是从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 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中向前发展的。 • 今日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 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 • 传统不是与我们今天分离或隔绝的对象,在 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早已属于传统。 •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历史承 递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
第二節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 1、何谓“传统”?
• “传统”的拉丁文意义,指从过去延传到 现在的事物,也是英语中tradition一词的 最基本涵义。 • 从这一意义上说,延传三代以上,被人类 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看作传统。 • 包括物质产品,关于各种事物的观念思想, 对人物、事件、习俗和体制的认识。
• 制度文化建立在物质文化 基础上,有鲜明的时代性, 又带有精神文化的深刻烙 印。 •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 想是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 态,一切制度都要符合儒 家思想精神。科举考试也 以“四书、五经”为准绳。
•古代龙的形象是为专制制
度文化服务的
3、行为文化
• 由在社会实践,尤其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 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 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 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 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标识、制度规 范,又有具体的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 体现。
• 许慎《说文解字》:错画也 • 引申义: • (1) 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具体化为“修饰”、“文采”、文物典籍、礼 制度。 • (2)与“质”、“实”相对。 • 《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 (3)人的品质,如美德和善行。 • 郑玄注《礼记· 乐记》云“文犹美也,善 也。 ”
• 行为文化特征:
•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 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西方的 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 •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春节贴对联、放 鞭炮、包饺子。端午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 饼。 • 三是时间上代代相传。好的风俗会随着时间 的推移逐步扩展,而有些陋风则随社会的发 展逐渐淘汰。(文化的选择)
• 西汉后,“文化”正式作为专有名词使用。 • 汉代刘向《说苑·指武》: •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 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说不能化,而后武力加 焉。” • “文化”与无教化的“野蛮”相对。 •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人文指向。
(三)中外学者对文化的理解
• (3)习也(风俗风气) 《汉书》:“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 总之,有:教化、教行、迁善、感染、 化育的意义。
•《周易· 贲卦· 彖传》曰: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天文:自然规律
• 人文:人伦秩序 • 化:有造化、演化、教化等含义 。 • 文化 :以文教化天下。
4、心态文化
•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 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 • 反映人的内心世界,潜伏在整个文化系统的 深层。 • 心态文化又分为与制度文化相对应的意识形 态层,与风俗习惯行为文化相对应的社会心 理层。
• 社会心理:人们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 • 某一时代、地域、民族、社会形态下长期形 成的集体文化心理结构,是风俗习惯等行为 文化的内化。它特别表现为思维方式、价值 取向、伦理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的不 同。 • 意识形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基础意识 形态和更高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具 观念特征的意识形态。
• 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 集体自杀之路。 • 在这点上,现在各民 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 的,是两千年来培育 了独特思维方式的中 华民族。
• ——池田大作、汤因比 《展望21世纪》
《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1985
• 汤因比(1889—1975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社 会活动家,文化形态史 观倡导者之一。
• (二)典籍中文化源流考察
• 1、在古代中国,“文化”二字本单独使用
•文
• 最初指各色交错的纹理(今作“纹”),动 物或器物上的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 杂在一起。
• 《周易· 系辞下》: • 物相杂,故曰文。古 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于是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 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主要著述《历史研究》、 《在考验中的文明》、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 观》、《我的经历》、 《人类与大地母 亲》。
• 池田大作,1928年出生 于日本。 • 世界著名佛教思想家、 社会活动家、作家,日 本公明党创始人。 • 获联合国和平奖(1983) 和人道主义奖(1989)、 中国文化交流贡献奖 (1997)
• (三) 狭义文化 •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 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 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称 “小文化”。
• 1、物态文化
•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 力量”构成,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 • 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 • 物态文化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
• 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 家爱德华· 泰勒提出: •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 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 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 法律、习俗和任何个人作 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 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 体。 • ——《原始文化》
• 美国人类学家克劳伯和克拉克洪指出: • 文化由外层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 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 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 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 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 带的价值。 • 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为的产物,另 一方面则是进一步行为的决定因素。
• 庞朴:
• 传统,就是立足于今天来讲,是历史上得 到的并经过选择的东西。也就是说,能够 传到今天,传到现在而且影响着未来的那 些东西。 • 按今天的标准,在历史长河中,人们选择 了一些好的,也可能选择了一些坏的,还 可能选择一些不好也不坏的中性的东西, 都叫传统。
• 传统文化
•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起来,保留在每一民族中、具有丁文cultra,英法 语中的 culture,原 意为耕种、栽培、居 住、练习。
•
引申为对人的性情、 品德的陶冶、教养, 蕴含有通过人的努 力摆脱蒙昧和纯自 然状态 • 拉丁语系的Cultura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 始, 继而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接近于我们 说的“文明”
• 中国传统文化
• 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 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 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 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 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
• 卡尔〃马克思:
• 《礼记·王制》: “五方之民皆有性 也,不可推移。”
• 《汉书·王吉传》: “百里不同风,千 里不同俗。”
• 行为文化直接反映制度文化的时代内涵,同 时又受精神文化的深层约束和影响。 • 人的行为除受各种有形的、物质的、他律的、 带有强制性或暴力特点的制度约束外,还要 受来自各种无形的、非物质性的、一律的和 不带任何强制性的内在精神的制约。
刻画在岩石上的“纹”
刻画在甲骨上的纹
化
•化
• 二物相接,一方或双方改变其形态、性质。 • 本为“改易”,有化生、造化、化育之义。 • (1)变也
• 《易· 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 《庄子・逍遥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2)教行也 • 《说文解字》:“教行于上,则化成天 下。”
• 物态文化中不仅积淀着制度文化的因素,也凝聚着 精神文化的内涵。在传统农业宗法社会里,根据不 同年龄、职业、辈分等,对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作了 明确规定。 • 唐装 • 古代服饰与人的 • 身份相一致
2、制度文化
•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 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 婚姻、家庭、政治、经济 、宗教等制度。 • 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 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际 关系的准则。 • 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 具权威的因素,往往规定 着文化的整体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