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第一章+绪论

合集下载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地貌学课堂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一,地貌及地貌学1,概述固体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因此他可被分成多个规模不等,起伏各异,高低有别的形态单元。

就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形态单元而言,是大陆与海洋的分异。

在大陆上叠加着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等次一级的形态单元;而在海洋中又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海沟和岛弧等,在大陆的山地中,地表起伏又可被分为冲沟,河谷等小级别的形态单元。

地球表面上这些各种各样的形态单元就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貌。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起伏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分布,动态规律的科学。

2,地貌与地形的差异不同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如大陆和海洋,它们与整个地球内部物质构成和运动有关,确切的讲,与地壳组成和岩石圈运动相关联;而冲沟和河谷的形成和发展又与气候控制的流水相联系。

因此要研究地貌的成因,演化与分布,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所以说,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仅研究地球表面起伏的是地形学,这就是地貌与地形的差异所在。

较科学地说,地貌学是研究地貌及其成因,发展和结构的科学。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不同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但概括地讲,地貌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

一是地球的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所谓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引起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是指地壳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形成一系列地表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按外力性质主要分为如下几类:流水作用,地下水作用,波浪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

这些外力作用在地貌形成上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外力作用造成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沉积物是指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包括松散性、可移动性、岩相变化快、成因多样、不同程度地风化和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削高和补低。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地貌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的形态包括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谷中谷是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地貌的基本形态是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地貌的形态组合是指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是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

如果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1.洪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物质成分相对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

同时,洪积物的分选性较差,常常砾石、砂、粘土混杂在一起。

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通常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

在剖面上,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而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区别: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成分相对单纯,砾石含量较少,通常为细碎屑物如亚砂土、亚粘土等,常见到小的砾石透镜体。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绘图题读图题大题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1.地下水2.地表水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2。

第一章 地貌学绪论

第一章 地貌学绪论

二、地貌学 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1.寻找矿产:冲积砂矿、三角洲地区找油 2.铁路、大型水工建筑、港口的 勘测:青藏铁路— 溶洞、冻土,港口泥沙淤积、侵蚀,水库修建后的 岸坡稳定。 3.农业生产:山区找水、karst地区地表水渗漏、地 下溶洞、水土流失 4.国防:
三、地貌学发展简史
地貌学的发展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成长 起来的。 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 “ 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 “地貌是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 “侵蚀循环学说” 2.彭克的坡面发育理论 彭克的坡面发育理论 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
a.原始缓倾斜地面;b.幼年早期;c.幼年晚期; d.壮年早期;e.壮年晚期; f.老年期; g.侵蚀回春,进入下一阶段的幼年期
山坡上部平行后退,坡 麓地带形成十分平缓的 基坡。 两条河谷之间地形坡面 的演化。
3.我国地貌学的发展
2000多年前的“禹贡”;1000多年前的“水经注”;公元17 世纪 的徐霞客游记;近代的地方志等。 李四光先生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研究;王竹泉先生对黄河河 谷发育的研究;杨钟健先生对我国地文期的研究等等; 地文期— 区域地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相当一定的地质时 期,以地貌发展阶段所代表的时期,称地文期。 此外,关于黄土及黄土地貌、中国海岸、中国喀斯特、中国山 地、华北平原、中国砂矿以及其它小区域地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 研究。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水利建设、铁路选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根治与开发黄河的任务中,黄土高原 水 土保持的地貌调查;
地貌学
教学参考书
1.地貌学教程 杨景春主编 1985年高教出版社 2.河床演变学 钱宁/张仁/周志德1987年科学出版社 3.岩溶学概论 任美锷/刘振中 1983年商务印书馆 4.河流地貌学概论 沈玉昌/龚国元 1986年 科学出版社 5.地貌及第四纪研究进展 测绘出版社 1991年 6.地貌学原理 杨景春/李有利 北大出版社2001年8月 7.地貌学导论 吴正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8. 海岸环境和地貌过程导论 杨世伦主编2003年海洋出 版社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分解

地貌学第一章绪论分解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空间 分布规律
地貌成因 地貌形态
地貌演变过程
(一).地貌形态
1、地貌形态要素 地貌的外表形态相似于一些常见的 几何形体,如圆锥形、角锥形、扇形以 及其它更复杂的几何形。 每一形态都是由面、线、点所构成 的。 这些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叫做 地貌要素或形态要素,它们决定了地貌 形态的几何特征。
(3)丘陵(Hill)
丘陵是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高差一般小 于200m。 一般采用单指标—高差来划分丘陵类型: 缓丘 <20m
低丘
中丘 高丘
20—50m
50—100m 100—200m
(4)山地(Mountain)
山地是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 般大于500m、起伏高度大于200m。 一般采用双指标划分山地类型: 海拔 起伏高度
二、知识结构
内外营力
内外营力
地貌形成与演变
地貌形成与演变
构造岩性
构造岩性
时间
时间
绪论
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三、学习目标
1、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了解地貌形态的多样性,掌握地貌基本形 态类型及其分类指标和方法; 3、深刻理解在内外营力、地质构造、岩性、 作用时间的影响下,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原理 和规律,培养地貌的综合分析能力; 4、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个历史时 期人类对地貌的认识、地貌学研究成果、杰 出的地貌学者的学术思想和著作,重点了解 地貌学最新发展成就; 5、了解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形态,即各 种各样的地形。 地球表面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 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 面形状是指地壳表面由松散碎屑物或岩石构 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 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因而,地貌学 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 表起伏形态的总和。

地貌学复习材料汇总

地貌学复习材料汇总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1绪论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1绪论

《地貌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唯点内余: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本幸内永: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H)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

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一一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指由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另外,在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不是由单一的外营力起作用,而是由多种外营力组成一定的外力组合同时起作用,这属于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地把高地上的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地,逐渐夷平高地和填平洼地,使地表的起伏平坦化。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进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者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地质界认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流圈
• 地貌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以河流地貌为 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 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 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
地貌演变并不总是向一个方向发展
某一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常有升降变化,使地貌 发育的方向发生改变,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的交替出现
我国地貌分布规律
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
陆地上有环绕太平洋和横贯欧亚大陆 的高大山脉,数千公里长的河流,数百万 平方公里的平原和盆地,还有各种沟谷和 沙丘等;
海洋中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和海沟。
大陆与海洋
陆壳地貌类型


平原:地面起伏微弱的广大平地,海拔0-600米 高原:地面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平原 山地: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 地,分为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均由山顶、山麓、 山坡组成 丘陵:相对高程100米以下或绝对高程500米以下的孤立高 地。 盆地: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盆地与 周围山地高差大于500米。 台地:具有坡度较陡的台坡(一般大于10度)和坡度较缓 的台面(一般小于7度)的隆起地貌。


4、旅游开发方面 5、理论意义 “将今论古”,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 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 程。
世界地貌分布规律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呈纬度水平分布和 沿山地垂直分布。这种分布与气候有联系。温度从 赤道向两极递减,随地势增高递减;降水则取决于 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
从地球两极向赤道方向可分为寒冷气候地貌带、温 湿气候地貌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和湿热气候 地貌带。
地貌的垂直分布规律
黄河壶口
尼亚加拉瀑布 Niagara Falls
月牙泉(甘肃敦煌)
几个概念
• 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 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下发 生的地壳物质运动,并产生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地壳活动。 • 内营力endogenic force:由地球内部能量(热能、化学 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力,如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都是内 营力作用导致的。 • 外营力exogenic force: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产生的作用 力。外营力作用总趋势是削平山岭、填塞低地、夷平地表, 使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分散或富集。
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1
青藏高原上的冻土层
热喀斯特洼地
沙漠公路
沙 漠 公 路 被 流 沙 阻 断
沙漠公路的防护1
沙漠公路的防护2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滴灌绿化沙漠公路
滑坡治理
滑坡治理工程
顺层滑坡滑动面
多边形构造土
石环
Above: A ground-level view of a plain filled with rock debris sorted into myriad(无数的) stone circles 3-5 m in diameter. Left: Aerial(航空的)view of icewedge polygons(冰楔多边形) in the Canadian Arctic(北极)
在现代社会里,人类活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貌 营力,能产生许多新的人工(为)地貌,如堤坝、 人工湖、护岸工程、城镇建筑群等,也能夷平破 坏一些地貌。
不同规模和形态的地形有不同成因
• 地貌成因:造成地貌形态的过程
– 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地球内营力作用 – 流水、波浪、冰川和风等地球外营力作用
• 大陆和海洋成因: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 山地和平原成因:大地构造运动,高大的 山地多位于新生代地壳强烈上升区,大平 原多位于地壳下降区; • 沟谷和沙丘成因:流水和风的作用
• 地表形态往往由多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
– 例如,构造运动上升形成的山地,同时又受流 水作用,形成一些高岭深谷;流水搬运的泥沙 在构造运动下沉地区堆积形成广阔的平原和盆 地。
• 所以,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 地表的结果
地貌成因:戴维斯三要素说
1. 地质结构(岩石与地质构造) 2. 营力(外营力,内营力) 3. 发育阶段(时间)
“地形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
时间(过程)
relief
Lithosphere 80 km(地壳)
Mantle (地幔) 2,800 km
Metallic liquid Core(地核) 3,500 km Solid inner core 1,200 km Outer core 2,300 km
第一章 绪论
• geomorphology,起源于三个希腊文字:
– geo代表地球 – morphe代表形态 – Logos代表学科
• 因此,地貌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科 学。
地貌:
地球表面形状或形态,具体指地壳表 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 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 等) 。
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1、农业生产方面 不同地貌类型对热量、光照、水分再 分配和土壤性状有不同影响,因此,地形 高低、地面坡度和坡向、地面的物质结构 等是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重要因素。 结合农业生产编制的地貌图是农业区划的 基础图。


2、工程建设方面 在进行道路工程、水库坝址选择、河 道港口整治、城市规划及厂址选择时,地 貌研究是必要的前期工作。
• 地貌学:
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 结构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 大陆及其边缘的地形,海底的形态,都属于地貌 学的研究范围
地貌等级:
• 第一级:大陆和洋盆 • 第二级:在大陆和洋盆内的山岳、高原、 平原等大规模的构造地形 • 第三级:由于外力作用对构造地形的改造 所形成的各种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如冲 积平原
中岳河南嵩山,1590m
嵩山
嵩山如卧
南岳湖南衡山,五岳的特征
清人魏源曰: 恒山如行 岱(泰)山如坐 华山如立 嵩山如卧 惟有南岳独如飞
丹霞山
丹霞山,最高618m
鼎湖山
鼎湖山
南京钟山
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
南京紫金山
紫金山天文台
广州白云山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
外营力
内营力
• 内(营)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引起 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 除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外,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所
觉察。
• 地球上巨型、大型的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所造成的。
• 外(营)力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地表块 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 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 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 外力作用非常活跃,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大洋盆地的形成 A Rising magma upwarps(拱起) the crust, causing numerous cracks(裂纹) in the rigid(刚 性的) lithosphere
• B As the crust is pulled apart, large stabs of rock sink, generating a rift (裂隙)zone
• 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呈明显的梯级下降,西南部最高 的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 5000 m • 从高原往北和往东地势急剧下降,往北到国境,往 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武陵山 一线等广大地区,除少数山地外,地势降到3000 m 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 m左右 • 再往东地势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 与台湾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 m以下 • 东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 m,向海延伸到浅海大 陆架

3、砂矿和油田的普查与勘探
• 砂金、砂锡、钨砂、独居石及金刚石等,是经各种外动
力和坡积、冲积、洪积或冰川堆积等作用才富集成矿的。 • 镍和铝土矿大多分布在古夷平面上的风化壳中; • 可依据砂矿分布特点来追溯原生矿床。 • 在油田勘探和开发方面,利用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 的特征和规律,研究油田沉积的环境,用岩相与古地理 方法对比含油层
在高山雪线以上,终年积雪,发育冰川,形成 各种冰川地貌。 在冰川外围的冰缘地区,常形成一些冻土地貌。 随着高度降低,温度升高,则由冻土地貌过渡 到流水作用为主的地貌区

我国地貌学发展史
战国时期的《管子· 地员》已区分平原、坡地、丘 陵、山林和川泽,丘陵又细分为14种类型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叙述了黄河、长江、西 江等的河岸地形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河流具有侵蚀、 搬运与堆积作用,并认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 形成的 明代徐霞客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分布与 成因等有精辟的论述
C Further spreading generates a narrow sea
D Eventually, an expansive ocean basin(盆地) and ridge(脊) system are created
Himalayas formation
The collision of India and Asia about 45 million years ago produced the majestic Himalayas.
低丘与台地1
千岛湖
低丘与台地2
万绿湖
青藏高原
平均高度大,面积宽广,高低起伏大, 构造复杂,总体上完整,又称“山原”。
内蒙古高原
地壳上升快,外力破坏微弱,地面保持平坦
云贵高原
流水切割较深,高低起伏较大
黄土高原
成都平原
东 北 平 原
长江三角 洲平原
珠 江 三 角 洲 平 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