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起死回生之药

合集下载

千年伤寒白虎汤·石膏辛寒有大用

千年伤寒白虎汤·石膏辛寒有大用

千年伤寒白虎汤·石膏辛寒有大用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中医发现草木金石,鸟兽虫鱼皆有药性。

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能够熟练运用金石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

中国人将石膏入药治疗伤寒等疾病,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

《伤寒论》:“白虎汤”将“石膏”作为主药,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天然石膏是自然界中生成的石膏矿石,主要为二水石膏和硬石膏。

生石膏为二水硫酸钙(Ca〔SO4〕·2H2O),又称二水石膏、水石膏或软石膏。

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纤维状,白色或灰、红、褐色,玻璃或丝绢光泽。

我国石膏矿资源丰富。

全国23个省(区)有石膏矿产出。

其中储量超过10亿吨的有10个,依次是:山东、内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宁夏、西藏、安徽、江苏和四川,石膏资源比较贫乏的是东北和华东地区。

山东石膏矿最多,占全国储量的65%;内蒙古、青海、湖南次之。

主要石膏矿区有山东枣庄底阁镇,内蒙古鄂托克旗、湖北应城市、吉林浑江、江苏南京、山东大汶口、广西钦州、山西太原、宁夏中卫石膏矿等。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石有软硬二种,软石青,成很大的块而蕴藏在石中,作层如压扁的米糕,每层数寸厚。

有红白二色,红色的不可服。

白的洁净细纹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的白蜡,松软易碎烧后就烂如白粉,其中明洁,假带青色,纹长细如白丝的,叫理石,与软石青属一物二种,捣碎后则形色如一,不可分辨。

硬石青,作块状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样坚白,敲击它就一段段横向分开,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后也容易散开,却坚硬不成粉。

其中似硬石骨成块状,敲击时一块块分解,墙壁光明的,叫方解石,烧它就散开如花,仍不烂,与硬石青是同类二种,击碎它则形色如一,不可分辨。

大抵以上四种性气都寒,都能去大热结气。

但不同的是石膏能解肌发汗。

如今人们又用石膏点豆腐,这是前人所不知的。

““石膏味辛,性微寒,无毒。

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喘促不宁,腹中坚痛。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张晋 王亚威* 司维 刘荫君 陈志伟 (北京100091)关键词 名老中医 中风 治疗经验 评述中风亦名 卒中,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T IA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而致的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类疾病,并被列为中医 四大证之首,故对于本病的防治历来被古今医家所重视,而著名老一辈中医学者论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亦各得要妙。

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多变。

任继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且别有见地,以病因有三,一为情志失调(怒、嘻为主);二为饮食失常(膏粱美食或食咸过多);三为久患消渴之疾(痼疾)。

病机有二,一是脑之气街为患,气机受阻,引起气不顺为风,风动生热,热为火之渐,久而不解,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脉;二是 脑中血海血脉、经脉、毛脉受损,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轻则血凝成瘀、痰生、热结、毒生,而损伤脑之神机,重则脑气不能束邪,内风统领热邪火毒,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后,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膜破、络裂,血脉不能束血,其脑气不能固血,其血必溢于外,重责溢于 琼室之内,脑髓精质体受损,窍络阻塞,于病机形成上下失应,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精气神不能互生互化而欲离散。

王永炎以中风急性期虽为本虚标实,然而侧重在标实(瘀血、痰湿阻滞)去辨治中风急证,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分类,对其病机做进一步明确以适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主要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气虚、阴虚等因致病;出血性中风为风火、痰浊、邪热内闭心窍,元气败脱导致而成。

孔伯华谓本病之成是先有内因基础,再有外因诱发。

即痼疾潜伏于脏腑(肝动热生、气火相郁、积食化痰、瘀塞经络、气虚上浮等害伤空窍),再遇外邪触发而成病。

汪履秋认为中风一病的病机主要可包括为气机逆乱、血瘀、痰浊等方面。

谈谈石膏的用法与用量

谈谈石膏的用法与用量

谈谈石膏的用法与用量去年给我的几个研究生讲解中药,今年想让学生把石膏的应用总结一下,但又怕他们知识面窄,归纳的不到位,特自己总结,便于大家切磋学习。

石膏出自《神农本草经》,在仲景方有20余处使用石膏,成为中医治疗高热及肺胃有热的首选药物,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吴鞠通以及民国医家张锡纯把石膏的应用推向了高潮。

清代名医陆懋修云:“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

舍此之外则不能。

”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指出:“石膏救死之药也,用石膏能变死为生。

”孔伯华在《石膏药性辨》中指出:“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

”可见作用之力宏。

一、产地世界上最大石膏生产国是美国。

我国23个省(区)有石膏矿产出。

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69处,总保有储量矿石576亿吨。

从地区分布看,以山东石膏矿最多,占全国储量的65%;内蒙古、青海、湖南次之。

石膏矿以沉积型矿床为主,储量占全国90%以上。

石膏出自《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说:“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

”“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微带青。

而文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

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

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

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

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墙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

烧之则诧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

自陶弘景、苏恭、大明、雷敩、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之惑始明矣。

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

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住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

石膏汤功效与作用

石膏汤功效与作用

石膏汤功效与作用民间有句话,叫“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石膏,不仅成就了豆腐,还是一味良药。

古有医圣张仲景善用石膏,近有名医张锡纯挚爱石膏,并有“石膏先生”的美誉。

有人说,石膏是“药品中第一良药,有起死回生之功”,如此种种,似乎都在诉说这平凡的石膏,其实有惊人的魅力!今且分享张仲景、张锡纯用石膏的奥秘,只分享一次哟~近代名医张锡纯运用石膏有着丰富的经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吾国善用石膏者,除长沙汉方之外,明有缪氏仲淳,清有顾氏松园,余氏师愚,王氏孟英,皆以善治温热名,凡治阳明实热之证,无不重用石膏以奏功。

”“愚临证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

有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而用至十余斤者,其人病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

”有人称谓其“石膏先生”。

还有人称石膏为“寒温实热证之金丹”“寒温第一要药”“救颠扶危之大药”“退外感实热,诚为有一无二之良药”“药品中第一良药,真有起死回生之功”。

仲景用石膏的方剂计16方,其中《伤寒论》7方,《金匮要略》9方。

以石膏命名的有3个方,麻杏甘石汤、竹叶石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方名无石膏者13方。

一、石膏的功效1.清热泻火石膏最主要的功效就是清热泻火,如白虎汤治疗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四大症”。

《温病条辨》中的化斑汤、《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都在重用石膏的基础上加入生地黄、玄参、牡丹皮。

张锡纯说:石膏“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功”。

无论外伤杂病的实证、热证都可以放而用之。

张锡纯用石膏,不仅将生石膏放在汤里煎煮,还将生石膏研成粉末,这样能减少生石膏的用量,也能达到清热、清阳明腑实证的目的。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说:“石膏一药,遇热证即放胆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

”孔先生以善用石膏而著称。

药理实验证明,对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或消毒牛乳致热的家兔,石膏煎剂有解热作用。

白虎汤比石膏单味药的解热作用更强。

2.清肺平喘石膏不仅入阳明经,还入肺经。

后世肺部感染用麻杏甘石汤治疗“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破格救心汤——精选推荐

破格救心汤——精选推荐

破格救⼼汤佛⽈:救⼈⼀命胜造七级浮屠。

今天分享李可⽼中医⼀个救命的⽅⼦,⾮常神奇,可以让⼈起死回⽣,在⼈之将死奄奄⼀息的危急时刻,迅速投下这个⽅⼦,可以⼒挽狂澜,把⼈从⿁门关拉回来。

凡是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已经放弃治疗的⼈病患,呼吸衰竭的⼈,⼼脏衰竭的⼈,或者是中毒的⼈,或者是中风脱证、寒症的⼈,或者是休克或者是⼤汗亡阴或者是⼤虚之⼈、五脏六腑俱衰⽓若游丝之⼈或者是车祸外伤产后等出⼤⾎之⼈,总之只要⼼脏没有停⽌跳动,都可以⽤这个雷霆之⽅起死回⽣。

这绝不是吹嘘,这是李可⽼中医亲⾃验证,下⾯这个案例让你为中医的神奇叹为观⽌。

1961年的夏天,⼀位年过花甲的⽼妇⼈被众⼈⼿忙脚乱抬到了李可⽼中医⾯前。

家属哭诉,说⽼妇⼈得了绝症马上就要断⽓了,恳求李可⽼中医发发慈悲救⼈⼀命。

李可⽼中医马上查看病⼈的情况,只见⽼妇⼈脸⾊煞⽩,⽛关紧闭,嘴唇乌紫,四肢厥冷,⼿脚如千年寒冰⼀样冰凉。

李可⽼中医去把脉,没有脉搏,没有脉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是死症!⾎压也测不到,更加没有救治的希望了。

万幸的是⽼妇⼈还有⼀丝⽓息,柔弱的⼼脏依然在拼尽最后⼀丝⼒量顽强地跳动着。

所有⼈的⽬光都聚焦在了李可⽼中医⾝上,李可⽼中医雷厉风⾏,马上叫⼈熬了⼀个⽅⼦,给⽼妇⼈喂下,⼀⼩时后⽼妇⼈慢慢睁开了眼睛,家属抱头痛哭,⽼妇⼈活过来了!每每看到医院都放弃了声称必死⽆疑的病⼈被李可⽼中医妙⼿回春、起死回⽣的医案,⼩叔总是激动满怀,感叹这位神医如⽃战胜佛,是病魔的克星,来到⼈世间专门治疗那些急症重症,可惜⼈间已⽆李可。

李可⽼中医⽤的是什么⽅⼦?这个⽅⼦叫破格救⼼汤。

⽅⼦如下:炮附⼦30克,⼲姜60克,炙⽢草60克,⾼丽参10克(另煎浓汁兑服),⼭萸⾁60克,⽣龙⾻牡蛎粉、活磁⽯粉各30克,麝⾹0.5克(不需要煎药,分次冲服)。

这个⽅⼦囊括了中药当中三⼤起死回⽣的神奇本草。

第⼀⼤起死回⽣的神奇本草就是附⼦。

附⼦是⼤毒之药,⼤毒之药能够治疗⼤病,⽤对了就是神药仙药。

附子与石膏同用探讨

附子与石膏同用探讨

附子与石膏同用探讨附子大热,石膏大寒,药性截然不同,按常理必无同用之可能,诸般论述配伍和药对的参考书也均未述及。

实则《金匮》、《千金》即有附子、石膏同用之例。

1.《金匮》、《千金》开附子石膏同用之先例《金匮》附子、石膏同用见于“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越婢汤条下。

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方后又云“恶风者加附子一枚”。

《千金》卷第七“风毒脚气”之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白术、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组成,主治风痹脚弱,卷第十五上“脾藏上”之解风痹汤由麻黄、枳实、细辛、白术、防己(一作防风)、生姜、附子、甘草、桂心、石膏组成,均以石膏与附子配伍。

2.后世医家应用举例后世附子、石膏同用鲜见论述。

曾见明代孙一奎《三吴治验》载马厨疟痢并发案,其症大发寒热,寒至不惮入灶,热至不惮下井,痢下红白,日夜八十余行,腹痛、恶心、汗多神乏疲甚,病由厨间燥热,食瓜果甚多,复又酒后御色。

方用白虎汤、益元散清暑涤热,附子理中温中补下。

药后病渐安康。

病者正虚欲脱,邪势鸱张,所以双管齐下,以大剂温清合为一方。

清代舒驰远治天庆班小生患痢,其症上身发热,下身作冷,认为阳热在上,阴寒在下,心中烦热为阳明里热,用石膏;口苦咽干为少阳腑证,用黄芩;食不下属太阴用黄芪、白术、半夏、砂仁;身重多汗为少阴亡阳,用熟附子、炮姜、破故纸;厥逆腹痛为厥阴里寒,用生附子、吴茱萸,一剂病减。

病机复杂,故以复合之治法治之,附子、石膏因有同用之机会。

(转引自《姜春华论医集》近代祝味菊先生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他以附子配石膏治高热,认为二药同用,一以制炎而解热,一以扶阳而固本。

附子之温,固可减低石膏之寒凉,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石膏之寒,已是抵消附子之温,然附虽失其热,而不减其强心之作用。

体质虚弱而炎热不过盛,可重附而轻膏;体质略亏而炎热颇盛,又可重膏而轻附。

徐小圃先生也为近代用附子之大家,其治小儿暑热症(又曰夏季热)有以附子、石膏同用者。

张锡纯老先生:石膏为凉药中纯良之品,可治72种病证.

张锡纯老先生:石膏为凉药中纯良之品,可治72种病证.

张锡纯老先生:石膏为凉药中纯良之品,可治72种病证.石膏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云:“石膏,味辛,微寒。

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今教材又记“石膏,大寒”。

清末民初名医张锡纯临床善用石膏,对石膏有独到见解,认为石膏为凉药中纯良之品。

今天,小师妹为大家整理了张锡纯老先生临床运用石膏的经验与医案,供各位优秀临床中医师参考学习。

大剂重用张锡纯受《神农本草经》石膏性微寒影响,抛弃传统石膏性大寒之说,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认为其性微寒,非大寒之品,“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凉而不凝,透表解肌而能退大热,故被誉为“治寒温实热证之金丹”“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

因此主张在治疗外感实热或实热炽盛时必须重用石膏方能奏效,其云:“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

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火,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证亦必用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于下侵致滑泻也”。

同时又指出:“且愚于可重用石膏之证,又得一确实证验,其人能恣饮新汲井泉水而不泻者,即放胆用生石膏治之必愈。

此百用不至一失之法也”。

其临证用石膏从每方或每天一两、二两、三两、四两、五两、六两、八两、十两、十二两、十六两不等,无论老幼,每每斩关夺隘。

故在《石膏解》中谓:“愚临证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

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而用至十余斤者”。

如治疗长子荫潮7岁时患感冒风寒案,1日之内重用石膏六两,煎取清汁,多次温饮,以防其呕吐,效如桴鼓。

马朴臣伤寒兼有伏热证案,用白虎汤加连翘,生石膏四两、知母一两、甘草四钱、粳米六钱、连翘三钱;分3次温服,其热稍退,翌日病复还原,连服5剂,将生石膏加至八两,病仍如故,大便亦不滑泻;再用生石膏八两煎服,又用生石膏细末二两,俾蘸梨片徐徐嚼服之,服至两半,其热全消,病愈不再反复。

张锡纯应用石膏的经验

张锡纯应用石膏的经验

张锡纯应用石膏的经验近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为“清阳阳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

石膏有透表解肌,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为治阳明症的首选药。

继张仲景之后,张氏把石膏运用得更灵活巧妙,认为“能挽救回人命于顷刻也,是普济群生之药”。

自创用石膏之方有20余方,方中石膏用量多为2~3两,白虎汤中石膏用量更为巧妙。

张氏应用石膏之巧,论理之透,历代医家莫能及。

凡阳明热证、外感、内伤皆用张氏认为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

外感不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盖石膏之凉,虽不如冰,而其退热之力,实胜冰远甚”。

用于治疗感受风寒入里化热;温病发热神昏;加玄参、麦冬、薄荷、蝉脱清瘟疹之热;加银花、连翘等治咽喉肿痛,加羚羊角、重楼、知母、蝉脱等清头面之热;加麻黄、杏仁、连翘治外感痰喘发热;疟疾虽在少阳,而阳明兼有实热者,用大剂白虎汤加柴胡治疗,等等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石膏用量大,少则30g,大量用可用到500g,石膏解肌、发身热实之汗,非能发新受之风寒也。

石膏清阳明之热时可回厥。

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伤寒脉结代;经玄参代知母可治产后温病发热,心中燥热,治女子有因外感之热内追,致下血不止;治痢證身热不休,服一切清火之药,热仍不休者。

加清热之药治脑漏;治实热腹痛:治外感实热证兼挟关节痛;风热所致眼疾等方中都用石膏。

以上都是兼外感的病例。

内伤病中用石膏清痰火,治不孕证,清阳明之热治瘘证;清肠胃之热治痔疮;清血室之热治子宫溃烂等。

张氏认为:“石膏乃微寒之药”,“石膏原不甚凉,……因石膏生用能使寒温之热有出路也。

……石膏生用性能发汗,其热可由汗泄解,即使服后无汗,亦可宣通内蕴之热,由腠理毛孔息息达出,人自不觉耳”。

石膏兼有性寒清热与辛散解肌的作用,其清热之力胜于冰,而能施用于多种疾病。

与其他药配伍最高石膏功效张氏用石膏配伍最多的是人参。

他认为年过五旬之人,或壮年劳心劳力之余,或素有内伤,禀赋赢弱之人,在汗、吐、下后与渴者,阳明热炽,而人素有内伤,元气素弱,脉虚者,用白虎汤时,宜加人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膏--起死回生之药清代名医陆懋修云:“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

舍此之外则不能。

”陈士铎在《本草秘录》中指出:“石膏救死之药也,用石膏能变死为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石膏组方有20方,最大剂量为1斤(约合现在250g),广泛用于外感及杂病。

汉后历代医家多秉承前贤经验而各有发挥。

笔者根据多家本草及临床医家应用生石膏之经验,将其归纳为12大功用,现叙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解肌发汗,主温邪郁肺《名医别录》论石膏“解肌发汗。

”后世医家张锡纯通过长期临床验证,发现石膏确有此功效。

并明确指出:“解肌者,其力能达表,使肌肤松畅,而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也,其解肌兼能发汗者,言解肌之后,其内蕴之热又可化汗而出也。

”张氏治温病初得,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大热者,即用石膏粳米汤,生石膏60g,生粳米75g,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

张氏治一初春得温病患者,前医以温药发其汗,然汗出而病益加剧。

其凭脉察证,投以大剂白虎汤加连翘、蝉衣,“服药后遍体得凉汗而愈。

”孔伯华在《石膏药性辨》中指出:“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

”有解肌发汗的功效。

2.清热泻火,主气分大热《名医别录》谓:“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

”所以伤寒阳明病,或温病邪在气分,症见壮热汗出,烦躁口渴,脉洪大等症。

重用石膏寒凉撤热,除热盛之烦躁;配知母苦寒而润,清热养阴,治气分烦渴。

柯韵伯指出:“石膏性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此味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用为臣。

”用白虎汤清热泻火。

总结历代名医如余师愚、江笔花、顾松园等之论述,白虎汤中生石膏当重用并先煎。

张锡纯力主石膏必须生用,煅用内服有毒。

近贤黄汝绍善用本方,更重用生石膏。

除阳明气分高热,救垂危之证。

3.清肺平喘,主肺热实喘《名医别录》载石膏能治“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所以肺热喘嗽者多用之。

风寒化热,热邪壅肺,肺气闭塞者,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平喘。

姜良铎教授指出:“清热指清肺气之热及痰中蕴积之热。

根据“热”与“痰”的侧重而决定生石膏与麻黄的用量。

重用生石膏直清里热,伍麻黄开泄肺气,止咳平喘。

临床应用本方宜轻用麻黄,重用生石膏。

麻黄与生石膏之用量为2:10,如热重者,石膏还宜加重。

”《金匮要略》中有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喘而烦躁,重在加生石膏去烦热,清肺中蕴蓄之热,以治寒饮挟热之哮喘。

4.清热止痛,主胃火疼痛金元张元素《珍珠囊》言石膏“止阳明头痛,牙痛。

”手足阳明交会于头面,循额上头。

宿食内结,七情内郁,外感六淫,化火生风,循阳明经脉上攻头目,而致阳明经气不利。

石膏甘寒,独入阳明,清阳明实热,质重以降阳明之火。

清透肺胃邪热,尤长于止胃火热痛。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以石膏配川芎、白芷等份为末,茶清调服,治阳明头痛。

明董宿《奇效良方》以石膏、炒牛蒡子各等分,为细末,每服6g,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

治偏正头痛,连目睛痛。

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玉女煎,用石膏15g,熟地30g,麦冬6g,知母9g,牛膝9g水煎,温服或冷服。

治胃热阴虚,头痛,牙痛,舌糜烂,牙龈肿痛,鼻衄等症。

《保寿堂经验方》中用煅石膏30g,防风、荆芥、细辛、白芷各15g为末,日用揩牙,治胃火牙痛。

因此,石膏被誉为“治头痛,牙痛之要药。

”5.透疹化斑,主温热病痧疹,发斑石膏辛甘性寒,质重气浮,入于肺经,既能清泄肺热而透疹,又能清泄气分实热以解肌,入于胃经清泻胃火而化斑。

斑发阳明肌肉,逼迫营血外达,偏里热毒深重;疹发太阴肺经,波及血络,偏表热毒轻浅。

《本草备要》言石膏为“治斑之要品。

”疗温病高热发斑,或皮下红斑如绵纹,神昏谵语,妄狂不宁,舌质绛赤而干晦,或生芒刺,舌苔黄褐少津,脉细数。

所以用《温病条辨》化斑汤,生石膏、知母、生甘草、元参、水牛角粉、白粳米,清气化斑。

《证治准绳》中防风解毒汤,生石膏、知母配防风、荆芥、薄荷,清里热,解表透疹。

《医学广笔记》中竹叶柳蒡汤,石膏、知母配竹叶、西河柳、薄荷、蝉衣、牛蒡子、荆芥,宣泄肺经风热,解毒,透发痧疹。

用于痧疹初起,表症不解,疹发不透,热甚伤津之证。

6.清热解毒,主时行瘟疫生石膏之清热解毒作用,自仲景后被后世医家所证实。

《药性论》谓石膏“解肌,出毒汗。

”《景岳全书.卷之49》云石膏“主热发斑发黄。

”清代名医余师愚擅用石膏治疫病,曾指出:“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的临床经验之谈。

其在《疫疹一得》一书中50证所用诸方,多用大剂量生石膏。

其创制的治疫名方“清瘟败毒饮”,即重用石膏180~240g为君药,充分证实石膏在方中起着举足轻重之作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也曾记载石膏治疫的神奇效验。

其书下卷18载:“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冯鸿胪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

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生石膏治疫已得到现代临床验证。

1955年石家庄乙型脑炎流行,当时采用重用石膏为主药的白虎汤治疗,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

陆拯在《毒证论》一书中指出:“石膏主清热火,善治肺胃热毒。

”石膏清热解毒之功,实溯诸理论可证,验诸实践可信。

7.除烦止渴,主消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5方用于治疗烦而渴,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竹皮大丸,均取石膏除烦解渴之功。

《药徴》言:“观此诸方,石膏主治烦渴也明矣。

”《神农本草经》称石膏治“口干舌焦,不能息。

”《名医别录》谓其“止消渴烦热。

”晋葛洪《肘后方》用石膏30g捣碎,水500ml,煮取250ml,每次服20ml,治小便卒数,非淋,令人瘦。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为治疗消渴的经典方,石膏清火止消渴,以上消、中消为宜。

《儒门事亲》用石膏、寒水石、滑石、天花粉各120g,甘草60g,为细末。

每服6g,每日2至3次。

治中暑烦渴。

8.安中通乳,主产后缺乳《神农本草》论石膏“主产乳。

”《大明本草》谓石膏“下乳。

”清代名医叶天土言石膏“产乳者,产后乳汁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治妇人乳无汁,单行石膏汤方,石膏120g,以水2升,煮3沸,稍稍服,1日令尽。

”仝宗景在《通乳12法》一书中用白虎汤加玄参、麦冬、天花粉、竹叶、芦根,重用石膏清泻阳明之热,阳明润,津液得布,乳汁源流自旺。

方中石膏之用量须灵活掌握,根据热势轻重调整用量,小量用15g,大量可用到100g。

此药甘寒,伤脾胃之程度远较知母为轻,故只要热盛,可放胆应用。

9.清热通络,主热痹生石膏辛寒清解宣透,即解肌除烦又清里结之热。

热痹初起多有发热,口渴,脉大滑数,状似温病邪在卫气,伴有关节疼痛,数日后关节疼痛部位出现局部红肿,有灼热感。

重用石膏120g,多则250g。

《吴鞠通医案》中赵姓太阳痹案,其方用生石膏180g,并云:“(治痹)六脉洪大已极,石膏少用,万不见效,命且难保。

”现代名医王季儒、章真如,治疗热痹皆重用生石膏,并把石膏列为治疗热痹必用之药。

10.镇惊安神,主高热惊痫《本草秘录》言生石膏主“发狂可安,言语可定。

乃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也。

”“邪火之发狂必须多用石膏。

”在《金匮》风引汤方中治小儿惊痫瘛疭,方中石膏清肺金以平其肝木,安神镇惊,而疗惊痫。

《中医杂志》报道:“石麦汤对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观察”用生石膏30~60g,炒麦芽60~120g,水煎服,30~60剂为1个疗程。

治疗后流涎消失率达82.7%,总有效率为93.6%。

现代医学研究,生石膏之主要成分为含水碳酸钙,该药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

同时还有资料证实生石膏内服有镇静、镇痉、消炎、抗过敏等作用。

11.清热降逆,主胃热呕吐生石膏性凉质重,其凉善清胃热,质重能镇气逆,为治疗阳明胃腑实热之要药。

张仲景用竹叶石膏汤治欲吐;竹皮大丸治呕逆,以上足据呕吐而而应用石膏之法。

孔伯华老先生指出:“盖此2证之呕吐,是因热致虚,因虚气逆所致,用石膏热解气自平,呕吐亦遂自止也,尊仲景法,投无不效。

”《仙拈集》石连散,用煅石膏6g,姜炒黄连3g,为末,开水送服,治胃热呕吐。

现代名医石景亮应用三黄泻心汤,方中重用生石膏30g,治疗糜烂性胃炎,热伤胃络型,每收佳效。

12.生肌敛疮,主痈疽疮疡《神农本草经》谓石膏主“金疮。

”杨士瀛指出石膏“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医学衷中参西录》“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

”煅石膏生肌敛疮,古今通用。

《肘后方》用石膏捣末敷之,治疗汤火烂疮。

《验方新编》用熟石膏500g,黄丹30g,研极细末和匀,香油调搽,上盖油纸,1日换药1次,主治一切痈疖,疮毒,烂腿,臁疮连年不愈。

《医宗金鉴》用煅石膏27g,黄灵药3g,共研极细粉,撒于患处。

治疮疡溃后脓未净者,或脓已净而疮口不敛者。

故煅石膏被誉为“生肌敛疮之佳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