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彝族戏剧

合集下载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8.08.03
•【字号】凉府办函[2008]189号
•【施行日期】2008.08.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的通知
(凉府办函〔2008〕189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
凉山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36项,经专家委员会认真评审并报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审核通过,现予以公布。

望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职责。

二〇〇八年八月三日附:
凉山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

实用价值 文 学 价 值
科学价值 艺术价值
哲学、历史、 生物、宗教、 民族学、美 学 法学、天文 学、伦理学、 数学、医学
教 动 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践
学生
实践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计划
章节 内容 课时安排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绪论
尔比尔吉 克智 博葩 彝族民间歌谣
5
4 4 4 6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彝族民间长诗研究
彝族民间故事 彝族戏剧 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编选研究
6
10 4 5
(一)集体性
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特殊 文学。集体性也是民间口头文学与作 家书面文学相区别的重要特征。集体 性是指民间文学的作者不是那一个人 或那一代人,而是几千年来人们集体 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性不 排斥个人创作。
(二)人民性
就是诉出了人民的愿望、 理想,真实地反映一定时期的 社会生活。人民性是一个历史 概念,在原始社会,人民性就 是它的全民性;在阶级社会, 人民性是用以区别统治阶级的 阶级性。人民性分为“直接形 式的人民性”和“间接形式的 人民性”。
(五)变异性
民间文学大都是口传心授,靠记 忆保存是形成变动的内在原因,大量 的靠记忆储存起来的民间口头作品是 很难做到保持原貌的,从而有了变异。
(六)传统性
传统性又叫传承性或继承性。民间 文学有继承也有发展,地域的不同和人 文的影响使民间文学虽有变异,然而变 异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
毕 摩 经 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述
彝族,大都是居住在祖国大西南 云贵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 地处北纬22-29度东经98-108度之间, 面积约有50多万平方米公里,国内人口 约770多万(2000年止),居少数民族 人口数第六位。

黔西北板底彝族“撮泰吉”仪式音乐叙事

黔西北板底彝族“撮泰吉”仪式音乐叙事

黔西北板底彝族“撮泰吉”仪式音乐叙事作者:马兰舒然来源:《艺术评鉴》2024年第05期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07-06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摘要】“撮泰吉”是活态流传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是反映彝族先民生活生产的原始仪式剧,其亦属于“傩”分支,是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也是民间最原始古朴的傩戏雏形。

本文以“撮泰吉”仪式中的音乐为切入点,对仪式议程、古朴的唱腔风格、神秘的祭词文化展开论述,剖析“撮泰吉”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关键词】撮泰吉彝族仪式音乐文化释义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假面真情:彝族“撮泰吉”仪式音乐的田野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202314223032;本文为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项目名称:贵州多民族傩乐文化交融共生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1GZQN20;本文为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项目名称:交融与共生:多民族傩乐文化的“中华性”研究,项目编号:22CD170。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一隅,高山环抱,丛林众多,环境封闭,这为保存民间文化资源提供了天然屏障。

同时,这里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各种信仰相互并存,是傩文化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一、巫、傩与“撮泰吉”(一)释“巫”“巫”一词最初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巫”在古代社会解释为能用舞蹈侍候神灵使其降临的人。

东汉的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提到:“巫,祝也。

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

”①意为巫乃祈求神辟邪纳福的人。

马林诺夫斯基曾说:“巫术永远没有‘起源’,永远不是发明、编造的。

一切巫术简单地说都是‘存在’,古已有之的存在。

”②例如,在河南賈湖遗址墓葬中挖出的许多宗教器具里,有骨笛以及用来占卜的龟甲,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又如,在湖南沅水中发现的大型祭祀场,据考古专家验证,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论彝剧文本及音乐设计] 酷我音乐2021手机版

[论彝剧文本及音乐设计] 酷我音乐2021手机版

[论彝剧文本及音乐设计] 酷我音乐2021手机版[论彝剧文本及音乐设计] 酷我音乐20XX手机版摘要:彝剧文本以散文体、民歌体、五言体、七言体、十言体为其唱词格式。

彝剧应形成本剧种的唱腔体系。

关键词:彝剧的产生;彝剧文本;音乐设计彝剧最早产生于云南楚雄州永仁县中和乡直苴彝族聚居地区。

解放后直苴地区的彝族戏剧创作演出活动很快得到发展,1958年12月直苴业余演出队12名演员与大姚县昙华山公社业余彝剧团联合组成“大姚县红旗人民公社业余彝剧团”,参加在大理召开的“西南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演出了《青年们的心》《半夜羊叫》等剧目,受到了与会代表及文化部夏衍副部长高度赞扬和肯定,并将其创作的剧目正式定名为――彝剧。

一、彝剧文本文本的样式对舞台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彝剧的剧本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唱词格式是在彝族民间诗歌词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散文体、民歌体、通常以五言体为主、有五言四行、七言四行、五九交叉句及自由体。

押韵不太严格,但要求节奏鲜明,抑顿挫有致。

词格对唱腔结构的变化常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一)五字句的唱词结构。

五字句的唱词结构源于用彝文记载的诗歌句子结构形式。

彝剧剧本的唱词,继承了彝族传统诗歌的结构方式来写词。

如:彝剧《疯娘》“树木开了花,草也开了花,荞麦开了花,荞子生了娃。

”(二)自由诗体的唱词结构。

为了更好地反映丰富复杂的人物思想感情,彝剧唱词在继承彝族传统诗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也逐步突破五音节的诗歌句式,采用长短句的自由诗体来写唱词。

例如《疯娘》“想你不知怎么好?天上的月亮刚出来,就被云彩遮住了。

儿子刚生出来,就被阿奶抱走了。

”(三)七字句、十字句等的唱词结构。

随着彝剧的发展,创作们学习借鉴姊妹艺术、龙其是汉族剧种的编剧法,吸收汉族诗歌的音韵、格律来丰富彝剧文学剧本创作。

如《篾独尼闹店》中是唱段:“百样都是命中带,命中不带求不来。

富民政策好倒是好,引人致富我不发财。

”这类唱词注意了诗句的规整,合辙押韵。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8-11章笔记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8-11章笔记

第八章民间叙事长诗又称长篇叙事诗或故事歌,民众创作和传唱的一种篇幅较长的叙事性歌谣,形成晚于史诗,有完整的故事情结,致力于刻画人物形象。

1、爱情婚姻叙事诗,通过爱情婚姻故事特别是悲剧故事的演唱,反映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主人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2、社会斗争叙事诗,反应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引发的斗争和反抗,《嘎达梅林》-形成时间是后世3、《阿诗玛》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间流传的优秀长篇叙事诗。

基本情节:给卢日明家女儿阿诗玛美丽聪慧,被财主热布巴拉看中要娶阿诗玛给儿子做媳妇,媒人说服给卢日明夫妇,但阿诗玛拒绝,财主趁哥哥阿黑外出放羊时,抢走阿诗玛,阿黑回来后赶上抢亲的队伍与阿诗玛一起到财主家,与财主父子比赛竞技,迫使他们放走阿诗玛,财主央求岩神迫害阿诗玛,阿诗玛在回家路上被岩神扣住,阿黑救不了她,阿诗玛变成“回声”在阿黑喊她吃饭时应答民间抒情长诗:民众创造并传唱的一种用语抒发感情的较长篇幅的歌谣。

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注重人物的刻画,而注重感情的抒发包括A配合和赞颂劳动的长诗,劳动时候唱歌抒发感情调节情绪,减轻劳作的压力B用于礼俗活动的长诗,抒发悲哀或欢乐的情绪C反应爱情婚姻生活的长诗哭嫁歌,是一些地方的姑娘在出嫁时所唱的告别娘家亲人,倾诉自己将为别人家媳妇的悲怨之情的民歌。

冤苦之情有三个方面A从夫居婚制下,要离别亲人和从小生存的环境,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一群陌生的人生活B包办婚姻的结婚对象不是自己的意中人C父系家长制下,媳妇在丈夫家以附庸贱人的身份存在思想内容:一部分以新娘以和亲人告别和骂媒人为主的哭诉一部分是以婚姻中的具体项目为题哭诉艺术特色:浓郁的抒情基调,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语言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善用比喻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第九章谚语、谜语、歇后语谚语:民众口头流传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三大类:1认识自然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长虫过道,大雨要到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管不贪财狗不吃屎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寒从脚起病从口入特点:意味深长,谚语是民众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往往包含了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表述巧妙,谚语的艺术性很强,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形式精炼,谚语是民众传诵过程中千锤百炼,用词精当,语句简短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特点:不对事物做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比喻你人谐音等修辞手法去暗示,让人根据暗示提供的线索开动脑筋猜出这个事物类型:物谜字谜事谜特点:1谜面和谜底结合奇巧2善用比喻拟人谐音等修辞手法3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俗语形式,轻松活泼幽默俏皮,在民间的社交场合广泛使用,表达民众旷达乐观的胸怀,有强烈的戏剧性交际效果,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类型:寓意歇后语谐音歇后语谐音歇后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如“河里摸不着鱼-抓瞎(虾)”寓意歇后语:不利用谐音关系关系来表示说话者意思的歇后语“公公背媳妇过河-出力不讨好”歇后语的特点:1海阔天空的内容2幽默诙谐的风格幽默的构成有三种:1心理之期望突然扑空2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3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歇后语的幽默技法1岔断型和尚庙里借梳子-摸错了门2乖讹式引语部分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和语言事实发生冲突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3干涉型:以某种巧妙的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的日常经验的矛盾感和错愕感,有一种因联系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飞机后面装口袋-装疯(风)半夜看天—没量(亮)4情感释放型有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格调粗俗的歇后语第十章民间说唱民间说唱俗称曲艺,以口头叙事为基础,以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民间文学形式有评书大鼓相声快板等在说唱的同时有书面作品的保存与传播,这是它与其他民间文学样式不同点之一特点:1叙述为主,表演为辅2是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成熟起来的,内容和情趣受市民文化影响较大,受众也主要是市民3说唱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之后,由于它的演出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以靠此为生的艺人为主评书:由一位艺人以散文叙事语言为主要表述方式向众人讲说故事的说唱艺术,讲述时可以只说不唱也可以有说有唱四类:1袍打书又称大件袍打书讲述历史上以攻伐征战事迹文明民间的帝王将领平定天下、抗击外辱的金戈铁马类故事《三国》2短打书又称小件短打书侠义公案书讲述绿林好汉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擂、拜山攻寨等内容的故事或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水浒》3神魔书神仙妖怪魔法等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故事《聊斋4世情书讲述现实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中人情世态。

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撮泰吉

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撮泰吉

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撮泰吉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撮泰吉2009-10-18 18:33:15 作者:56china 来源:浏览次数:129 网友评论 0 条古傩戏“撮泰吉”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裸戛组。

“撮泰吉”系当地彝语音译,“撮”意为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因而简称为“变人戏”。

即人类变化的戏。

戏的主要内容是驱灾除邪,迎祥纳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宅平安。

戏分为祭祀、正戏、喜庆、扫火星等等。

表演的演员均戴傩面具。

面具共五面,用杜鹃、青杠等杂木作料,先将圆木锯下,对剖为二,取其一半,用刀斧粗略加工,挖空背面,将正面的眼口鼻凿通即可,然后用颜料涂成黑色,再用白色颜料画上波浪纹饰,以示各角色的特征。

其造型的主要特点是,脑门格外隆凸、鼻子粗直修长,高鼻梁;眼睛外角上扬,呈逆八字型,无唇齿、无耳朵,给人一种雅朴、原始、怪诞、无鬼气、无邪气,无秀气,无脂粉气,野气浓重、雄浑大气的感觉。

演员戴圆锥状、高尺余的头饰,通常由10人至17人演出,主要分工是三人演狮子,两人扮牛,两人打锣鼓,四人举灯笼、火把,六人扮角色,角色名称如下:惹戛阿布,意为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岁,是自然神与智慧的化身,不戴面具,用正常人语调说话。

青布包头,用玉米棒插于头上表示金角,意为古老,戴细绳或麦草制作假须,象征长寿,面戴两个鸡蛋壳做成的眼镜,象征透视混沌与朦胧,看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扮演者多为世袭,一般不能改变。

阿布摩,意为老爷爷,1700岁,戴白须面具,其面具最宽大厚重。

画横波浪白纹饰,以黑巾包头呈圆锥状,象征苍老,其为阿达姆的配偶。

阿达姆,意为老婆婆,老奶奶,1500岁,戴无须面具,面具大至呈圆盘脸状,上端画螺旋形的白线纹,脸庞部位画下斜波浪白纹饰,初上场时背婴儿阿安(用道具代替)。

麻洪摩,意为苗族老人,男性,1200岁,戴黑须面具、画直式波浪白纹饰。

阿安,意为小娃娃,是阿布摩阿达姆之子,戴无须小面具,下半场方才入场。

凉山彝族民俗与礼仪

凉山彝族民俗与礼仪

凉山彝族民俗与礼仪第一章人生礼仪第一节出生与成长第二节婚娶第三节丧礼第四节供祖灵与送祖灵第二章传统节庆第一节火把节第二节彝族年第三节其它节日(烧狗节、儿童节、母亲节) 第三章建筑第一节居住环境第二节房屋类型第三节装饰与俗信第四章服饰第一节义诺式第二节圣乍式第三节所地式第四节丧服与祭祀服第六节饰品第五章饮食第一节饮食习惯与餐具第二节作物与肉食第三节汤菜第四节烟与酒第六章迎来送往礼俗第一节待客与做客之礼第二节邻里间和长辈与晚辈礼仪第三节异性间的礼仪第四节礼俗禁忌第七章音乐舞蹈第一节民歌第二节乐器第三节舞蹈第八章民间文学第一节寓言与童话第二节神话与史诗第三节传说与故事第四节尔比与克哲第九章宗教信仰第二节苏尼第十章习惯法第一章人生礼仪第一节出生与成长一、出生与洗礼在彝族家庭中,孩子出生当时父亲一般要回避,不在出生现场,接生一般由婆婆、嫂嫂或有接生经验的邻居已育妇女来承担。

接生时,先烧一锅干净的开水,用在火上烫过的剪刀将婴儿的脐带剪断,并用干净的布包好,将婴儿从头到脚的进行清洗,给婴儿裹上事先准备好的襁褓,胎盘要埋在一棵果树下,禁忌胎盘被吃或被烧。

做完这一切后,父亲才回家杀鸡,高高兴兴的请参加接生的吃饭。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现在也有杀小猪的,但是鸡是必须杀的。

孩子出生后三至七天之内,请会计算岁位、命宫和属相的长者为婴儿择方向、择吉日,举行出家门仪式。

举行出家门仪式时,父母根据经济条件准备牲畜邀请亲朋好友以聚餐形式祝贺。

婴儿出家门仪式的程序是一样的。

首先于太阳初升时将婴儿抱出家门见天,请一位属相相和并且家庭人丁兴旺而又健康的小孩为婴儿做剪发,剪发者象征性在婴儿头上剪三下,再由婴儿父母从右至左进行剪剃。

用一块小布将剪下的婴儿头发包好缝在婴儿的衣服或帽檐上,直到把衣服或帽子穿破。

剪头时并不是把头剪光,儿子要在头的左右和前面各留一小撮,女儿要在头顶留一圈。

剪完头后再给婴儿洗澡,洗澡水要从流淌着的河水中去取,且不能在半路上将水倒洒,洗完澡后再给婴儿穿上当天现做的婴儿服,彝族一般羞于在婴儿出生前制作婴儿服。

彝族喊月亮剧目赏析

彝族喊月亮剧目赏析

彝族喊月亮剧目赏析摘要:一、彝族喊月亮剧目的背景与起源1.彝族文化简介2.喊月亮剧目的历史渊源二、喊月亮剧目的演出形式与特点1.喊月亮剧目的表演形式2.剧目中的音乐与舞蹈元素3.喊月亮剧目的艺术特点三、喊月亮剧目的主题与寓意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彝族民族精神的体现3.爱情与家庭的主题四、喊月亮剧目的当代价值1.传承与弘扬彝族文化2.促进民族团结与交流3.艺术教育的启示与影响正文:彝族喊月亮剧目赏析彝族,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

喊月亮剧目作为彝族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备受人们喜爱。

一、彝族喊月亮剧目的背景与起源彝族喊月亮剧目起源于四川、云南等彝族聚居地,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彝族文化简介,彝族民间故事、传说丰富多彩,喊月亮剧目正是源于彝族民间广泛流传的月亮神話。

通过喊月亮,彝族人民祈求月亮神保佑他们生活美满、五谷丰登。

二、喊月亮剧目的演出形式与特点喊月亮剧目以歌舞剧的形式呈现,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身。

剧中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舞蹈动作优美、独具特色。

喊月亮剧目的艺术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综合性,以及彝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完美融合。

三、喊月亮剧目的主题与寓意喊月亮剧目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也有对彝族民族精神的体现。

剧目中展现了爱情、家庭、友谊等人际关系,以及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喊月亮剧目的当代价值喊月亮剧目在当代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它对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喊月亮剧目可以促进民族团结与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

最后,喊月亮剧目的艺术教育价值不可忽视,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陶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进唱三是来面生变进” 等的要,、表化
萌了,人戏,文活成行走 级发条这舞达都
——
芽一但称剧这学的能搜向 展件是蹈出以
。步它表,

第二节 彝剧的主要代表
一、傩戏撮泰吉
“傩”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曾经普遍存在过的 文化现象,至今仍存在于一些民族之中。随着社会 的发展,驱鬼娱神、避凶求吉的傩文化活动,所形 成的一些形式,有了“戏剧”的味道,被人称之为 “傩戏”。 傩戏是傩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戏剧的 重要发轫和子系统,被学界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⒊化妆
化妆的地点选择在存放面具的附近场 所。当地的彝人看来,化妆的过程就是演 员由凡人变成神人的过程。
⒋演员构成
演出撮泰吉时,通常需要演员十三 或十七人,若参演者为十七人,则六人 扮戏中的人物角色角色,三人扮狮子, 二人扮牛,二人打锣击鼓,四人扛灯笼。
演出内容
彝族傩戏撮泰吉的演出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变人戏
这场戏的内容,主要反映阿布莫率 领阿达姆等人艰苦跋涉来到现住地后, 驯养耕牛、开垦土地、辛勤劳作、繁衍 子孙的经历。
喜庆戏
这场戏所反映的内容是,人们经过辛勤劳作之 后,庄稼喜获丰收,生活安定富足,跳狮子舞以示 庆祝。
扫火星戏
“扫火星”是撮泰吉的最后一场戏,演出时间必须 是在正月十五的晚间进行。扫火星的过程中,还要以鸡 蛋占卜来年的吉凶祸福,其对话极有趣味和意义。
第八章 彝族戏剧
第一节 彝族戏剧的概念与发展
一、彝族戏剧的概念 是彝族民间歌舞说做并用的一种综合性艺
术,是广大彝族人民业余创作和表演的独幕剧。 是彝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二、彝族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民间文艺是彝剧产生 的厚实基础。彝剧产生于 毕摩的宗教活动。
彝剧的发展受到古歌 说唱和民间歌舞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 着彝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彝剧诞生了。以彝族 歌手为主,编演了许多 既有浓烈的民族特色, 又综合了文学、音乐、
这种歌舞说唱节目的源流。 舞蹈、美术等艺术的具
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 有独特风格的彝族戏剧,
并不断发展壮大。
建国后17年中,彝剧受到了各族人民的 欢迎。涌现出了大量的彝剧。云南楚雄大姚 山一带,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编演了短小 的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如《狼来拖羊》、《猩 猩吃人》等。后来,又根据合作化运动中的 先进模范事迹,创作、演出了《牧羊在山 中》。通过不断修改、润色和加工,故事情 节不断丰富,最后成了有人物、有完整的故 事情节的剧目《半夜羊叫》。从此,彝剧发 展成歌、舞、剧相结合的戏剧艺术。
化发现彝石发在区先
” 研




了 “ 西 南 地 区 的 “
, 在 20
世 纪 80
年 代
族 傩 戏 “ 撮 泰 吉 ”
” 、 “ 人 类 的 祖 宗
现 , 是 “ 戏 剧 的
相 邻 的 一 些 彝 区 也
板 底 乡 曙 光 村 , 后
发 现 于 贵 州 威 宁 县
彝 族 傩 戏 “ 撮 泰 吉
傩,的戏活有来盐”
文引发”化所,仓最

撮泰吉的演出准备
⒈演出时间 撮泰吉的演出时间,一般选择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
⒉演出场 撮泰吉的演出场地选择在村寨后靠山的一块平地。
场地的四角由四人扛着四根六七尺长的木杆,杆尖上悬 吊着灯笼。过去在夜间演出,观众带来很多火把,林立 场地四周,灯火交辉,颇为壮观。
戏的末尾,即当操练完毕时,彝族群众上 场欢歌庆贺,他们的唱词是这样的:
跳歌跳到日头落,只见黄灰不见脚, 去苏则──翘着!阿苏则──吆着! 跳歌跳到日头出,一碗稀饭两片肉,
去苏则──翘着!阿苏则──吆着! 哟荷荷,哟荷荷!……
这里的“阿苏则”,又叫“阿苏找”, 是彝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歌种。而“跳歌跳到 日头落,只见黄灰不见脚”句,直到现在, 还可以在云南楚雄的民歌中见到。可见,历 史上的《大王操兵》演唱曲调,是用的彝族 人喜闻乐见的民歌调。
《 阿 左 分 家
》 不 像
《 撮 泰 吉
》 那
二 、 阿 左 分 家
情出柏和一样
况过历过直,

三、大王操兵
《大王操兵》是彝族的传 统剧目,学者朱炳、唐楚臣、 余立梁等先生曾对此进行调 查研究。朱炳先生在其《彝 剧浅谈》中专门论述了他对 《大王操兵》的调研成果。 唐楚臣、余立梁二先生也分 别在自己的文章《彝剧源 流》、《彝剧传统剧目<大 王操兵>调查》中,论述了 《大王操兵》的有关情况。
祭祀是开场戏,不准外人看见,因而其他地点选择 在偏静清洁的地方。阿布莫率领阿达姆、麻洪莫、嘿布, 拄着拐杖,迈着矮蹲状的螺圈腿步伐,踉踉呛呛地从树 立中走入祭场,口腔中不时用抽气冲击声带发音的方法, 呼喊着阿布莫与阿达姆,同时间接地发出“熬”、“呜” 猿猴般的叫声。
他们四位进入祭场后站成一横排,把拐 杖顺放脚边,双手接过惹嘠阿布分给他们的 点燃的香,高举过头,随即侧身半仰身,再 俯身下拜。如此向四方行祭拜礼之后,又特 地向祖先迁来的西方拜礼。然后把香插在地 上,表示迎请天神、地神和四方诸神、谷神 及祖先魂灵。
自测练习
彝族戏剧的主要代表作有( )。
A.《阿佐分家》
B.《撮泰吉》
C.《大王操兵》
D.《阿诗玛》
答案:ABC
三、彝剧的发展轨迹 ——从娱神到娱人
形比演而的音面较整间毕 作因剧作即歌
成舞叙是结乐文深理,摩 为素形了把为
了蹈事相合舞学的和对, 一。成简诗一彝
彝则的当物蹈,反再民从 种随的单歌体族
剧大民于虽结而映创间“ 特着一的、的民
最的间用然合且社作文宫 殊社些结音形间
初前说第不起书会,艺廷 的会重合乐式文
便 无 其 他 更 多 的 相 关 信 息 可 述 。
《 阿 左 分 家 》 , 以 及 演 出 的 简 单
史 上 的 毕 摩 李 三 多 为 土 司 家 演
去 的 一 些 老 人 零 星 回 忆 , 知 道 双
延 续 下 来 , 所 以 人 们 只 能 据 传 说
现 在 仍 是 一 个 盛 行 的 民 俗 活 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