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分娩时和产褥期心理状态及保健对策

合集下载

产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日常护理方法ppt模板

产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日常护理方法ppt模板
产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 化以及日常护理
产后全身有哪些生理变化?
★体温:产后第1~2天,体温经常略有高,之后就会恢复 到正常的体温。另外,当乳房发胀时,会有些低烧,但一 旦超过37.5℃,就该报告给医生了。
★脉搏:分娩后不久,脉搏会有些快,但等到疲劳得到恢复 之后,就会回到正常水平。
★血压:分娩时,一度升高的血压,之后会慢慢地下降,有 可能还会略低于平时水平。
产褥期的护理
• 一、什么是产褥期 • 二、产褥期的护理 • 三、总结
一、什么是产褥期
• 产褥期主要是指从分娩结束到产妇身体恢 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在正常的妊娠 过程中,胎儿以及胎盘娩出以后,子宫就 要有所恢复,胎盘剥离的创面完全愈合大 概需要六周的时间,这段时间叫做产褥期, 民间俗称“月子”。
产后阴道如何变化?
分娩后不久的阴道壁呈青紫色,有些肿胀,没有 褶皱。 产后1周左右,阴道内恢复到分娩前的宽度 产后4周左右,再次形成褶皱,基本上恢复到原来 的状态。
外阴部聚积的色素在产后6~8周内慢慢消退,最 后略微有些残留的痕迹。骨盆底部肌肉群的恢复 需要较多的时间。一般需要4~6周才能恢复到孕 前的状态。
所以产后只要进行性生活,就不能排除怀孕的可能
产后恶露啥时候变化?
分娩结束后,阴道会像月经时一样,有出血现象。我们称 之为“恶露”。 它是由分娩时产道、子宫和阴道因受伤而流出的血液、淋 巴液中的黏液以及脱落的细胞等混合而成的。
恶露的变化:
分娩后不久,恶露的成分大部分为血液,颜色为红色,而 且量也非常多。产后第2~3天,基本仍是红色的血液,但 排出量大幅减少。产后第4~5天,颜色渐渐变浅成褐色, 排出量变少。产后1周,从褐色变为浅浅的黄褐色,排出 量进一步减少。产后第10天~第3周,颜色变为浅黄色的 浆状,排出量更少了。到了产后4~6周,则变成了浅浅的 白色排泄物。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引言:产妇是指怀孕并分娩后的妇女,她们在分娩后需要适当的护理和心理支持,以帮助她们顺利度过产后恢复期。

本文将探讨产妇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其进行的护理措施。

一、产妇心理状态:1.兴奋与紧张:产妇在即将分娩前往往会感到兴奋和紧张,尤其是对于第一次生产的产妇来说。

这种情绪的表现包括焦虑、睡眠困扰、食欲不振等。

产妇需要得到家人和医生的支持与鼓励,以减轻她们的紧张情绪。

2.疼痛与疲劳: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经历剧烈的疼痛和身体极度疲劳。

分娩结束后,她们的身体仍然处于虚弱状态。

这种身体上的不适会影响到产妇的心理状态,使她们感到抑郁和无助。

产妇需要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同时还要有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

3.自我价值感:部分产妇在分娩后可能会出现对自己身体改变的否定以及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怀疑。

她们可能会对自己无法照顾好孩子、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等方面产生焦虑和压力。

对于这种情况,产妇需要得到其他家庭成员和朋友的鼓励和肯定,同时可以通过参加产后康复班等活动来提升自信心。

二、产妇心理护理:1.提供情感支持:通过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倾听,帮助产妇宣泄情绪,减轻焦虑和紧张感。

医护人员可以与产妇交谈,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提供适当的安慰和支持。

2.提供信息与教育:产妇需要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以及分娩后的恢复过程。

医护人员可以向产妇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教育,包括产后饮食、运动、乳房护理等方面的建议,帮助产妇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

3.建立社交支持系统:产妇可以加入产前产后康复班、母婴健康团体等社交网络,与其他产妇交流经验和感受。

这样可以帮助产妇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增强她们的社交支持系统。

4.鼓励积极而适度的体力活动:适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产妇的恢复和身心健康。

医护人员可以指导产妇进行适度的运动,比如产后散步、瑜伽等,以增强产妇的自信心和身体的恢复能力。

5.定期复诊和产后随访:医护人员要定期进行产后复诊和随访,检查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并解答产妇在恢复过程中的问题和疑虑。

分娩过程的心理护理及自我调适方法

分娩过程的心理护理及自我调适方法

分娩过程的心理护理及自我调适方法分娩过程的心理护理及自我调适方法分娩过程如何护理心理1、分娩第一产程心理护理助产人员与产妇亲热接触.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把握状况.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

通俗易懂地向她们讲解并描述妊娠、分娩、育儿等学问.准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要,这样可以加深双方的感情.使产妇感到亲切信任.消除对分娩的恐惧紧急心情。

使其精神快乐,心情稳定。

2、分娩第二产程心理护理在第二产程中,助产人员要更加看法温柔,忙而不乱.娴熟果断,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劝慰与解释.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舞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

3、分娩第三产程心理护理胎儿娩出后,当产妇知道自己所生孩子无论理想与否,均可引起心情兴奋.表现为沮丧或兴奋,这两种状况可直接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整,导致富缩乏力而大出血。

此期,一方面给予它缩剂加强宫缩.预防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劝慰,嘱其不要过分兴奋,从而避开因心情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

4、孕妈妈恐惧心理的应对方法4.1、稳定心情:准妈妈应当知道,分娩是大自然给予女性的自然能力,是每一个健康的育龄女性完全能够承受得住的。

也应当信任自己的能力,信任自己也可以撑过去的。

所以,准妈妈产前稳定心情很重要。

4.2、把握分娩学问:孕妈妈在分娩前,确定要到医院的孕妇学校学习有关分娩的课程,了解产房的样子,知道什么是临产、什么是产力、什么是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把握如何在分娩中运用呼吸、用力的技巧,在医生的关怀下如何顺利完成分娩。

分娩前的心理预备1、分娩心理保健应从孕期开始怀孕期,许多心理和生理的转变交织在一起,形成孕妇独特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些心理和心情的转变会延续到产时,并慢慢加重。

孕妇对分娩的认识,对苦痛的心理预备以及家庭成员和四周伴侣的看法,都将对分娩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产褥期的心理护理该如何做?

产褥期的心理护理该如何做?

产褥期的心理护理该如何做?产褥期是指产后6周左右的时间段,这个时期对于产妇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

在这个时期,产妇需要得到全面的护理和关注,包括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产褥期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产妇缓解情绪问题、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恢复。

本文将介绍产褥期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帮助产妇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1.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产妇在产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她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经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产妇可能会经历各种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情绪波动可能会对产妇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给予理解和支持。

产妇在产褥期的情绪波动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荷尔蒙水平的变化、身体的疼痛和疲劳、对新生儿的焦虑和担忧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产妇情绪上的波动,如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等。

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处理,可能会对产妇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给予她们理解和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与产妇交流,了解她们的情绪变化,帮助她们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产妇更好地应对产褥期的情绪波动。

2.帮助产妇缓解疼痛和不适产妇在产褥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和疼痛,如会阴疼痛、乳房胀痛、便秘等。

这些不适和疼痛可能会影响产妇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因此需要我们帮助产妇缓解疼痛和不适。

帮助产妇缓解疼痛和不适的方法有很多,按摩可以帮助产妇缓解会阴疼痛和乳房胀痛等不适。

按摩时,可以使用温水或按摩油,轻柔地按摩产妇的会阴和乳房,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缓解疼痛和不适。

热敷也是缓解产妇疼痛和不适的有效方法。

热敷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炎症。

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等物品进行热敷,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除了按摩和热敷,药物治疗也是缓解产妇疼痛和不适的有效方法。

但是,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使用药物。

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

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

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关键词】初产妇;心理状态;护理妊娠分娩是妇女一生中所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在此期间,妇女因为生理上及社会角色的变化,相应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变化,尤以临产前的变化为著,而临产时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正确护理对产妇顺利分娩,产后母体恢复及母乳喂养的成功均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产科学的发展,精神心理因素对产程的影响已受到重视。

认为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

分娩应激即可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同时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

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

本文就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作一简要的分析概述。

1 心理状态1.1 待产期1.1.1 恐惧心理初产妇通常自怀孕到分娩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她们经常从同事、同学、亲朋好友及书本等处接受到有关妊娠、分娩的信息,在这些信息当中,来自周围人的信息最具权威性,因为这些是她们的经验之谈,而这些人往往将个人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大,由于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多数初产妇到临产时对即将面临的分娩这一必然过程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恐惧感,常常感到害怕、恐惧和紧张,加之对医院环境不熟悉,更加重了这种感觉。

部分年龄较大者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会难产,而一些高危孕妇(巨大儿、骨盆畸形等)需手术结束分娩者,因为对手术不了解,惧怕麻药会对胎儿及个人产生不良影响,另有部分初产妇因对胎儿性别的企盼(多见于独生子或纯女户家庭)以及惧怕胎儿畸形等,导致初产妇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1.1.2 焦虑、不安心理一般来讲,产妇入院后都希望尽快分娩,早日出院,但因个体差异,胎位、胎儿大小、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初产妇到预产期时无临产征象,这时,这些孕妇就会认为到期不分娩是一种异常现象,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担心胎儿是否有问题,自己分娩是否会不正常等。

还有部分经济困难者,害怕不及时分娩会增加经济负担,因而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复杂心理。

产妇分娩期的心理状态及护理方法

产妇分娩期的心理状态及护理方法

鼓励参加孕妇学校,了解更多生产及产后护理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产妇能够更好地应对分娩,要教会她们如何在分娩过程中放松自己,以缓解痛苦,从而更加轻松地面对即将来临的分娩。

加强与产妇的沟通调查显示,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一些压力来自医护人员的态度。

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与产妇交流,发现产妇有不明白的问题时,要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护理动作要轻柔,密切关注产妇分娩过程,并在其需要的时候告知测试情况,从而让产妇感受到被关爱和尊重,将忧虑和害怕转化成正向的行动,积极配合助产工作。

为产妇营造舒适的分娩环境分娩环境对产妇的心理也有较大影响。

要营造一个舒适的分娩环境,让产妇有一种在家的感觉。

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推行导乐陪伴式分娩及无痛分娩。

产程心理护理第一产程为子宫收缩逐步增强,直至子宫开口完全,由胎先露部分向中骨盆过渡,为分娩期间最长的阶段。

此时,产妇通常会在产房外面等待,往往会因为怕胎儿不能顺利分娩而呼吸急促,需要家属及时进行安抚;家庭成员没有积极响应,容易引发产后焦虑、抑郁。

在分娩期间,丈夫的帮助可以激发产妇的正面回应。

所以在分娩的时候,要鼓励丈夫积极主动给予产妇精神上的关怀。

第三产程时,产妇最关心的是胎儿健康状况,容易引起分娩后的紧张、兴奋、忧郁。

因此,要加强妊娠期妇女的生育保健知识普及,并进行早期的精神卫生训练,从而形成正确的生育理念。

结论总之,分娩是女性独特的生理过程,分娩中由于子宫收缩而导致的疼痛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但对于产妇个人而言,生育却是一种特别的压力来源,尤其是初产妇,因为不熟悉分娩流程,会导致精神状态出现改变。

因此,产科医师要对产妇的精神状态有全面的认识,耐心、细致地进行产前健康教育和产后保健,保证产妇的心理健康,以便平稳地度过分娩整个过程。

4。

孕产妇在分娩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孕产妇在分娩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孕产妇在分娩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护理专业的职责就是帮助患者维护其整个的身心健康,其中心理护理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特别是对产妇的心理护理。

分娩虽然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对产妇而言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尤其对初产妇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变化,常常处于焦虑、不安、恐惧的心理状态。

从而影响产程的进展,并对产后康复也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做好分娩期孕产妇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产妇对分娩应激的应对,可以缩短产程,促进阴道自然分娩率的提高。

1心理特点1.1 矛盾、优虑心理产妇在分娩前期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对即将出生的小生命抱着期待的心情,另一方面担心即将来临的分娩的恐惧,担心分娩是否顺利,担心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有部分孕妇担心孩子的性别.怕生女孩,受到家属的冷落,情绪比较低落,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官缩。

容易造成产后出血,影响产后的康复,也会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1.2陌生、孤独心理孕产妇进入待产室,会感到环境陌生,以及听到产房内其他产妇疼痛的呻吟叫嚷噪音等都会形成一种负面刺激;另外医务人员对这种场面的习以为常,使产妇认为缺少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再加上宫缩时的阵痛,使产妇一直处于强烈不安的紧张状态,并产生孤独、恐惧和焦虑的心理。

这些均能使产妇血压升高,导致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极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

1.3恐慌、焦虑心理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妇起初有一种欣喜的心理,但随着临产后的阵痛的加剧.她们认为分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产程中表现为紧张不安,情绪极不稳定,产妇的这种情绪改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致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

另有一些产妇缺乏自信,放弃阴道自然分娩,要求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导致剖宫产率提高。

1.4悲伤、悲观心理产妇由于各自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她们所承受的压力和焦虑担心也各不相同。

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养知识 , 导母乳 喂养 的技 能和方 法 、 指 新

也 对产 妇 能 否 顺 利 分 娩 , 婴 能 否 健 母 产科 对 于 产 妇 而 言 是 个 陌 生 而 又 特
康 有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床 的表 现 , 暂 时 的, 是 能 够忍 受 的 。 是 也 ②产前心理护理 的重点在于指导和咨询 : 由主管护士 为孕妇讲 解 临产分娩 的基 本 知识及 注意事项 , 使产妇对 自然分娩有 止 确 的认识 , 减轻 其紧张 、 虑和恐惧 等 心 焦 理负担 , 保持一 个 良好 的分娩 心态 ; 介 绍宫缩性疼痛 的性质 和特点 , 指导孕妇 控 制与放松 的 技巧 , 立孕 妇 对 分娩 的信 树 心; 针对 不 同孕妇 的病情 进 行 个体 化 宣
是 一个 正 常 、 自然 的 生 理 过 程 ; 痛 是 临 疼
调动家属积极配合 , 消除家属传统思想 对 产妇情绪 的影响 , 避免 给产妇造成过重 的 心理负 担 。鼓 励 家属 加 倍 关 心、 照顾 产妇 , 理解并耐 心听取产妇对分娩经历 诉 说 。指导产妇 自我护 理饮食 、 休息 、 动 活 等, 如乳房胀痛 、 宫缩痛 、 口痛等症状 的 伤 处理方法 。讲解新生儿护理知识 、 乳喂 母
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 , 根据产妇在各分娩 时期 的心理状 态 , 重点 给予心 理护理 , 使 产妇 以最佳 的心理状 态度 过整个 分娩过
程 , 提 高 产 时 护 理 : 产妇 人 院时 , ① 医护
人员要热情接待 , 而建立 良好 的护患关 从 系 , 向产妇和 家属进行 入 院宣教 : 并 分娩
时期 的 不 同 心 理状 态 , 分 了 解 产 妇 的 心 充 理 活 动 , 过 对 产 妇 产 前 、 时 及 产 后 不 通 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妇分娩时和产褥期心理状态及保健对策
1 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点和保健对策
1.1 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点及原因
分娩过程不仅涉及女性躯体的生理功能还涉及到心理功能,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与产力、产道、胎儿目前并列为影响分娩的四大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孕产妇在待产时和分娩时紧张、恐惧和焦虑不安等心理状态是相当普遍的,多数孕妇对假阵痛、见红、胎膜早破或规律性宫缩高度紧张,茫然不知所措;身材偏小、年龄偏大和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更加缺乏足够的正常分娩的信心。

这些情绪可以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影响子宫的血流量和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力。

分娩时潜伏期和活跃期紧张心理状态最严重,血浆中的皮质固醇可明显升高,影响分娩进展,导致原发性和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产妇的血压升高,产后出血等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可相应增高。

法库县中心医院妇产科安洪宾
产妇分娩时不良心理状态及其原因 J:①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担心难产,怕胎头吸引或产钳术给新生儿带来颅脑损伤,影响智力发育;对即将出生的婴儿健康状况、有无畸形存在顾虑;担心分娩时的疼痛,怕经阴道试产失败改做剖宫产而“遭两遍罪”;担心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不能保证分娩的安全进行等。

②紧张孤独的心理状态:陌生的病房、待产室、医护人员,严肃安静的气氛,与家
人的暂别,均会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

③惊恐或抑郁的心理状态:有的孕产妇受亲属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孕产妇、新生儿的死亡或畸形儿等),或医务人员及家属语言的伤害和不良刺激等,怀疑自己也会遭到不测。

受封建思想或家庭压力的影响,重男轻女,盼男心切。

这种现象较多出现在农村的孕妇或丈夫是独生子的孕妇,生男生女关系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这也是构成产妇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

1.2 分娩期保健对策
做好产妇分娩期的心理保健工作,是保证分娩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娴熟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

1.2.1 改变服务观念医护人员应当转变产时服务模式,将以医护人员为主体、以产妇为病人的传统医疗模式,转变为以产妇为中心的自然分娩过程。

医务人员及助产者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产妇,态度和蔼,仪表端庄。

产妇人院时,主动向产妇介绍医院病室的环境、先进的仪器和医务人员的情况,为产妇提供安静舒适、轻松愉快的待产环境,消除产妇的陌生感。

对那些焦虑不安、紧张的产妇,通过针对性的解释使产妇心理上得到慰藉,如让其看看其他产妇可爱的孩子,使其消除疑虑、充满自信。

对于胎儿性别引起心理压力的产妇,医务工作者首先要做通家属及长辈的思想工作,开导他们,破除“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等待胎儿娩出并且子宫收缩良好后,再如实告诉产妇胎儿的性别,防止因情绪低落造成产后出血,必要时让家属和其她产妇给予安慰,消除顾虑。

1.2.2 给予产妇必要的宣教及指导通过电视录象、模型等主动手段,使产妇们了解分娩是一生理过程,尤其对于那些烦躁恐惧的产妇进行思想引导,让其理解“瓜熟蒂落”的自然规律,更加坚定能够顺利健康分娩的信心。

同时在产程进展时给予产妇必要的指导:如在第一产程中,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均匀地做深呼吸运动,四肢尽量放松,教会产妇自己按摩腹部,以减轻宫缩时的疼痛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在第二产程时,指导产妇正确屏气用力,以增加腹压,加速胎儿娩出。

医务人员在产程中精心照顾,正确掌握好产程的进展情况,并随时给予产妇必要的鼓励,启发产妇对即将作母亲和拥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宝宝的幸福感和美好的想象力等,这些工作能够减轻产妇对分娩所产生的紧张、恐惧心理,提高产妇自身的痛阈,增强产妇机体的耐受性。

1.2.3 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能产妇从入院起,医务人员的形象和行为都会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如果医务人员不仅认真负责,而且业务熟练,技术精湛,处理医疗问题果断准确,必然会博得产妇的信任,为以后的医疗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础。

在辅助分娩的过程中,医务人员更应严密观察
产妇和胎儿情况,及时发现产程中的异常,给予相应准确的医疗处理,保障母婴安全,降低母婴并发症。

这些都需要医务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己道德品质修养的同时,加强医疗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1.2.4 分娩方式的改进通过一些新的方法和药物,比如:开展家庭式陪伴分娩、导乐陪伴分娩、无痛性分娩技术等,减轻产妇的痛苦,
消除焦虑不安的情绪。

导乐陪伴分娩是美国克劳斯医生倡导的,是指由一个有生育经验的妇女在产前、产时和产后始终陪伴产妇进行分娩的方式。

在导乐分娩中,有生育经验的妇女对产妇进行舒适的抚摩,耐心的讲解,热情的关怀,密切地观察产程的进展,使整个产程充满爱心、关怀和鼓励,最大限度地帮助产妇安全地度过分娩期,目前在我国导乐式陪伴分娩的角色是由医务工作者承担的。

实验观察表明 j,导乐式服务使产妇分娩时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不仅可以降低手术产率,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

而且可以改善医患关系。

分娩是一生理过程,但易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产程中医护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热情而又镇定的态度做好一切工作,加强心理护理,将心理治疗结合到各种治疗和护理行为中使专业知识和技术发挥较大作用,更有效地为孕产妇服务。

2 产褥期产妇心理特点和保健对策
2.1 产褥期产妇的心理调试、异常心理及产生原因产褥期,产曼]须从妊娠期及分娩期的不适、疼痛、焦虑中恢复,需要接纳家庭成员和新家庭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调试过程。

产褥期的心理调试一般需要经历三个周期 J:①依赖期:产后l一3天,在这一时期产妇的很多需要是通过别人来满足,如对孩子的关心、喂奶、沐浴等。

②依赖,独立期:产后3—14天,这一时期产妇表现出较为独立的行为,改变依赖期中接受特别的照顾和关心的状态,学习和练习护理自己的孩子,这一时期产妇容易产生心理异常。

③独立期:产后2周~ 1月,新家庭形成并运作,开始恢复分娩前的家庭生活。

产褥期是产妇心理转换时期,容易受体内外环境不良刺激而导致心理障碍。

产后心理异常包括产后忧郁(postpartumblues)、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syndrome)和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三种类型。

目前对产后发生心理障碍的真正原因还不清楚,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j:①生物学因素:产后24小时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目前对雌激素和孕激素研究较多,认为雌孕激素水平的降低严重影响了产妇的情绪,这与雌孕激素具有稳定精神神经的作用有关。

②社会心理因素:产妇对婴儿的期待,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尚不适应,对照料婴儿的一切事物都需从头学起,这些都对产妇造成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紊乱;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的产妇,生了女婴后感到失望,担心受到婆母和丈夫的歧视,有的产妇分娩的婴儿有生理缺陷或意外死亡心情沮丧,觉得对不起家人,有强烈的自卑感。

③个体心理因素,家族遗传使得产妇对某些心理障碍疾病具有易感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成熟度不高,敏感、好强、认真和固执的性格特征会加重产后心理的不稳定状况。

2.2 产褥期心理异常和保健对策
2.2.1 产后忧郁和产后抑郁症产后忧郁l8]指产妇从分娩到产褥第十天之间出现的轻微的、暂时的、一过性哭泣戈忧郁、郁闷状态。

主要特点是情绪多变,一般持续不到24小时便可自然恢复如常。

西方国家报道其发病率为76%。

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6周内发病,亦有约8% 15% 的患者在产后2~3个月内发病,其表现多种多样,轻
中度表现产后情绪低落,忧郁、哭泣、失落、饮食欠佳、易怒,有的则表现为内疚或厌恶婴儿的心理,重度则表现为癔症性的抽搐,有的甚至产生自杀企图。

产妇的忧郁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着她本人与社会及孩子的交流,影响产后健康的恢复,应引起医务人员高度重视。

积极向产妇宣传和普及产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及时进行母乳喂养指导,给产妇讲解新生儿正常的生理发育过程,尽量减轻他们照顾孩子的压力。

同时要尊重产妇,对高龄初产妇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指导和帮助她们减轻生活中的应激压力。

出院后,在做好常规产后访视、产后检查、了解生殖器官恢复状况的同时,也应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开导产妇,保持产妇心理卫生健康。

2.2.2 产后精神病产后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错乱状态,发生率约占分娩妇女的l一2% ,多发生在产后数天至4— 6周,可包括不能休息、烦躁、失眠、幻想、幻觉、思维障碍、错乱行为和退缩行为等。

对于产后精神病患者医务人员不仅要给予药物治疗,更要给予心理安抚和在日常生活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如将患者安排在阳光充足、安静的病室,室内空气新鲜,尽力满足生活需求,鼓励进食有营养的食物。

针对患者不同的诱因,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主动关心病人,采取个别谈心,了解其心理活动,协助解决实际困难。

提高病人的生活信心,认识自身价值,建立正性情感。

分娩期与产褥期是妇女一生中很重要的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上,妇女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变。

科学教导她们适应心理变化,及时合理地干预她们的异常的不良心理刺激,减少
分娩异常及产褥期心理异常,这些都是现代围产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务工作者的娴熟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对于提高围产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