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一、哲学的基本概念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种关于宇宙万物及其联系与发展的学问,是一种通过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探讨人生、社会和世界等重大问题,力图找到一种客观真理的学科。

哲学是智慧的追求,是对于宇宙、人生、价值、形而上学等问题的思考。

2.哲学的特点哲学具有普遍性、综合性、批判性、反思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哲学的普遍性表现在其思考的问题是普世性的,涉及全人类和整个宇宙;综合性体现在哲学不仅具有科学性、宗教性和艺术性等方面,而且还能综合其他学科的成果;批判性是指哲学对已有的观念进行批判和否定,以寻求新的真理;反思性是哲学要求人们对一切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而系统性则体现在哲学对世界问题进行科学和系统的认识。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著作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易经》和《老庄》思想。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著作,上面载着许多关于宇宙、人生和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而《老庄》所倡导的自然无为和道家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

2.公元前秦汉时期的哲学在秦汉时期,儒、道、墨、法等学派起源,而儒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唯一的官方哲学。

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礼乐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在这个时期,佛教的传入开始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提倡的空、假、中、缘等思想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思维方式。

4.唐宋时期的哲学唐宋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儒家、佛教、道教三家之学并重,并通过讲学和创作产生了新的思想成果。

这个时期的孟子、程子、朱熹、王阳明等人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儒学开始式微,佛、道两大思想在中国哲学中占有更大的地位。

这个时期的王守仁、王夫之等人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西方哲学的发展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其思想家们涉及逻各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对世界起源、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讨论。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得剩余价值。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人民民主、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 国际政治与经济-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多极化、全球化、区域一体化。

- 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 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8.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 法治政府: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探究世界本质和人类境遇的学科,是一种追求智慧、探究真理、寻求答案的学问。

2.哲学的特点:哲学的特点包括理论性、辩证性、综合性和批判性。

3.哲学的内容:哲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宇宙本体、生命及人类和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二、文化基本概念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物。

2.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内涵包括它的客观性、主观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3.文化的价值: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其承载的历史、民族精神和文明成果等方面。

三、哲学的基本方法1.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是哲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宇宙的本原和基础、实体和现象的本质等问题。

2.辩证法方法:辩证法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对立,以及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3.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主张从实际的经验和数据出发,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

四、哲学思想1.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等,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孔子等。

2.近代哲学思想:近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主要研究对象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本质。

3.当代哲学思想:当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主要关注存在、个体和历史等问题。

五、文化多元性1.文化多元性的概念:文化多元性是指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文化多元性的影响:文化多元性的影响体现在文化冲突、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3.文化多元性的挑战:文化多元性会带来传统文化的冲击、文化认同的混淆、文化传播的困难等问题,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传播。

六、全球化与本土化1.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2.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全球经济格局、文化传播、国家主权等方面的影响,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许多争论。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的起源(1)本义: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产生: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处理的关系:)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认识世界)(3)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高频考点知识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高频考点知识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高频考点知识归纳哲学原理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构成:构成社会生活物质条件的及基本要素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ƒ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有神论。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违背规律。

(2)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我们要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我们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人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

6、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 位,起决定作用 。
方法论: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 。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 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 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既要 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要统筹兼顾 。
唯物辩证法之联系观
1、原理: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 点看问题 。
2、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方法论:⑴我们要从事物固 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⑵联系是客观 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 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原理:联系是多样的。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 条件为转移。
8、原理: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 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 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 次方面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我们既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又不能忽视矛 盾的次要方面。 10、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 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
矛盾观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方法论:我们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方法论: (1)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 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2)我们要坚持用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4、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 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生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Ⅰ、作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

Ⅱ、意义:a、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b、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Ⅲ、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Ⅳ、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2、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1)其他科学:①、内容:a、自然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c、思维科学知识②、特点:哲学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与最普遍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A、产生的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自然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总和)。

(2)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不是具体方法的指导)易错点: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1)基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王守仁:心外无物3、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4、笛卡儿:我思故我在5、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7、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8、人是万物的尺度9、有些地方政府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从实际出发。

10、掩耳盗铃、指鹿为马、心想事成、画饼充饥 11、仁者心动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绝对精神”;鬼神观念;天命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星座;孔子:“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拓展: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哲学的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哲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理解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由于对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都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科学的。

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物质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物质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错误的。

但是唯心主义也包含了一些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思想,可以吸收和借鉴。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

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性变革: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中国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即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即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能追溯过去,又能推测未来)。

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环节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部分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