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浅析皇权与相权的历史交锋

宋
3
三司
度 支
户 部
枢密院
军事权
起草诏令 不 再
吏 部 户 部
门下省 财政权 封驳审议 参 与 礼 部
尚书省
负责执行 相权再被分割 政 事 皇权继续加强 刑 部
工 部
、 三 省 六 部 制 的 演 变
兵 部
元
中书门下
盐 铁 中书省
皇 帝
三司
度 支
门下省 户 部
枢密院
相权反弹 尚书省 威胁皇权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 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斗争中,皇 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中枢权力体 系的核心。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 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 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 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 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 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三公九卿制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清晰 秦 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 三省六部制 特点; 唐 二府三司制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 宋 产物,虽有提高决策效率的可能,但却导致了一 中书一省制 元 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 社会发展的桎梏; 废丞相 设内阁 明
1、明代内阁——形成 宰相 内阁首辅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权力来源 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 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职 责 时 期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_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仅挂名而已,左右丞相总领国事,元代尚右,故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
明初,太祖沿袭元制,中书省为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宰相机关,因省内不设中书令,所以中书省长官左、右相国(后改为左、右丞相)为宰相。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叛变罪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宰相。
皇帝自兼丞相,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实现了绝对专制。
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并重用内阁,此后,内阁参与政务,成为明朝政府的重要机构,随着权力的增大,地位也逐渐提高。
仁宗后,内阁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且统率六部。
在内阁大学士中,按位次先后,分为首辅、次辅、群辅内阁对呈奏皇帝的奏章、文书具有拟旨权,即“票拟”,所拟建议供皇帝参考。
清初仿照明朝旧制,以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的中枢,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由满汉大员充任,同时还存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二者共参国政。
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国家核心机密,总理一切事务,后有军机处掌军国大政,所以清朝内阁始终受压制,只能处理一些公开的例行公事,无宰相之实。
二、皇权与相权的内在权力关系皇权作为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其内在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私权力的皇权,是一种任意、不确定、不受制约的权力,第二,作为公共权力的皇权,是一种稳定、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
皇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最高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仲裁权、最高行政决策权、最高人事任免权、最高军事指挥权、最高祭祀权、最高征税权、派驻使节与宣战权等。
皇权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神圣性,从理论上来讲,皇权来自天命的授予,而天下是属于天的,天子之拥有天下是天予之,是受天命而立的。
第二,宗法性,在封建时代那种“集家成国”的国家形成模式下而客观形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宗法制度在皇家是在士大夫家族、乃至平民百姓家庭的内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传统性,皇权具有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皇帝职务的终身制与皇帝职位的世袭制。
古代中国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明成祖
设 立 殿 阁 仅备皇帝顾问 大学士 兼协理章奏 设立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 的商讨 可以“票拟” 对奏疏的处理 意见
品秩较低,不参 与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和 属官 地位变得更加重 要
明中期 以后
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A、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C、万钢的回答提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 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 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 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 有任何地位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 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B 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 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 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 核心。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 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 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 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 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解析:A 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 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 因此应选A项。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

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
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轨迹
先秦(西周)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依据 战国、秦汉、初 军功爵制 依据
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什么变化?
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世卿世禄制被 打破。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转变。
特点 自下而上 察举制 西汉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
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
审 议 机 构 审 议 封 驳
国 家 工 程 建 设 理要 执 日政 行 常令 国 事, 家 务处 重
执行 行政 机中 构枢
礼 仪 制 度 科 举 户 籍 赋 税 土 地
草 拟 诏 令
决 策 机 构
官 吏 考 核 任 免
刑 法
军 政
宋朝 ——二府三司制
皇帝
最高行政机构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不断发展
一、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皇权与相权之争)
秦朝 ——三公九卿制
汉朝
西汉 ——中外朝制度 皇 帝 外朝 丞 相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中(内)朝 尚 书 令 侍 中
执行机构
常 侍
皇帝亲信近臣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汉朝
东汉
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 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 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特点:有继承又有发展 程度空前强化
体现了时代特征
7.中枢权力机构演变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是什 么? 其发展趋势怎样?
焦点问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相,皇权 不断加强。
8.中国封建社会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何特点? 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特点:以限制、分割相权原则调整中央官僚体制
君权和相权的博弈(陈凤霞)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明太祖
雍正帝
商伊尹
汉萧何
秦李斯 唐魏征
宋王安石
君权和相权的博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宁夏银川一中 陈凤霞
接皆曰相;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 ——《说文解 字》 宰“ 管理主宰”,相“辅佐帮助 ” ——《新华字 典》 材料二:丞相者,朕之股肱(gong),所与共承庙宇 ,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dai)以治天下也。
史书载,早在商周已有太宰、尹、太师
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 ,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如管 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商鞅为秦国 相。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夏 王位世袭制出现
商 内服、外服制度(方国)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 式及其作用。(4分)
(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 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 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 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 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 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学思之窗》 《史记·殷本纪》载:商朝的相,权力很大。 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 他起了佷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 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 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 放逐,令他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 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思考:从这段记载中,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 有多大吗?(10分)
6.(2009·广东单科)君主专制在从秦到 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 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 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 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 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君权与相权之争

君权与相权之争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在皇权社会里,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皇帝下面就是宰相。
在专制的皇权体制里,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辽国有宰相的名称之外,其他朝代都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宰相只是一个俗称而已。
在《宋史·职官志》中称“宰相之职,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概括起来宰相有以下的职权:一、谋议权。
就是宰相就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议,并与皇帝共同讨论。
二、副署权。
就是皇帝的诏令、制敕和上谕要由宰相签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
三、用人权。
就是选任贤才和罢免不称职的官员。
四、裁决一般政务权。
就是宰相有权处理一般的政务,无须请示皇帝。
在某种程度上,宰相的作用比皇帝重要,因为皇帝高高在上,而宰相处在皇帝和各部门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同时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诚的象征,它确保皇权不被滥用的一道防线、一种保证。
所以,观察中国历史上各朝各国的宰相,大部分是具有丰富的政治手腕和经验,能够处理好朝廷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有学者把中国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从黄帝至西周)、创立期(春秋至秦)、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调整期(汉武帝时期至元朝)、衰落期(明朝至清朝末年)。
考察历代政治得失,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指针,君权和相权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平衡,什么时候就能够实现政治清明。
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盛世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这几个时期基本上君权和相权处于平衡的阶段,所以造就了政治的清明。
如汉文、景帝时期,宰相曹参实行汉初宰相萧何制定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被两代皇帝继承和发扬,终于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及至唐太宗贞观时期,名相云集,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无不是一时俊杰。
唐玄宗开元年间,姚崇、宋璟被唐玄宗成为“救时宰相”,其用人得当,百官各得其所,国家得利。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在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
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
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又是趋势。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崩溃也是必然。
标签:皇权;相权;制衡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
宰相被看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在不同的朝代,相的权力有着很大的区别。
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
皇权作为君主生而有之的权力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世袭制中,君主可能并不具备帝王之才却生而有帝王之权,由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不受约束的皇权所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同时皇权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皇权的有效运行需要官僚机器的支撑,皇权的合法性需要士大夫阶层的肯定确认。
而且君主个人能力的有限性,皇权的至高无上性都需要另一种权力的辅佐制约。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官僚制度是其重要一环,相权便是官僚制度的核心。
皇权与相权存在体制上的矛盾。
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着差异,皇权与相权有着一个平衡点,皇权相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有序运行。
一、演变过程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发展变化中,不同朝代有着各自的特点。
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皇权主要包括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军事权、行政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
丞相则具有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权力。
而自秦以前,便有类似丞相的官职出现。
“西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传说三公,即太守太傅太保为最高辅佐官员。
到西周晚期,官僚机构的权力开始集中于一人,出现《周礼》中所说的天官冢宰这种百官之长的职位与人物,这已类似于秦汉时期的丞相”[1]。
古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史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 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从史料中可看出在汉代丞相是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 史料二 (唐代)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 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 史料反映出唐代时宰相在最高决策层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相权 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因宰相由一人变为多人而被分散,皇权有所加强。
对皇权作用 宰相制 内阁制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不 同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的衙署和属官
3、内阁的性质:
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内阁的影响: 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 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内阁首辅” ≠“宰相”? 相同 地位 职权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 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发展变化中,不同朝代有着各自的特点。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皇权主要包括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军事权、行政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丞相则具有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权力。而自秦以前,便有类似丞相的官职出现。“西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传说三公,即太守太傅太保为最高辅佐官员。到西周晚期,官僚机构的权力开始集中于一人,出现《周礼》中所说的天官冢宰这种百官之长的职位与人物,这已类似于秦汉时期的丞相”[1]。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经历从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书台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正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刘邦建西汉后,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上升,丞相位尊权大,职权有:与皇帝共商国是,谏诤皇帝、总领百官奏事、考核与选用官吏、奏行封赏与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等等。可见此时的丞相深受君主信任。至汉武帝,诸侯王割据和匈奴的威胁等内忧外患解决,经济发展繁荣,皇权显著上升。汉武帝开始贬低宰相实行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汉代宰相改革的序幕。汉成帝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东汉光武帝鉴于西汉末年皇权衰落、大臣擅权的混乱局面,在行政制度上虽然仍旧设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担任宰相的职务,但采用汉武帝重用内朝官员的办法,加重尚书的职权,扩大尚书的机构,并正式称为尚书台,下设六曹。这使宰相权力削弱,皇权加强。在东汉尚书台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朝政基本上由世家大族和权臣所把持,皇权受到的制约比较大,只是处于相对专制的阶段,而相权也往往出现权随人移的现象。
关键词:皇权;相权;制衡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61-02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宰相被看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在不同的朝代,相的权力有着很大的区别。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作为君主生而有之的权力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世袭制中,君主可能并不具备帝王之才却生而有帝王之权,由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不受约束的皇权所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同时皇权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皇权的有效运行需要官僚机器的支撑,皇权的合法性需要士大夫阶层的肯定确认。而且君主个人能力的有限性,皇权的至高无上性都需要另一种权力的辅佐制约。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官僚制度是其重要一环,相权便是官僚制度的核心。皇权与相权存在体制上的矛盾。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着差异,皇权与相权有着一个平衡点,皇权相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有序运行。
从曹魏开始,相继出现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以分割相权,但三省分工、运行机制尚未明确。至隋唐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尚书掌执行、中书司造命、门下职封驳。三省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合作补充,实现君权对相权的分割与控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但同时,又容易互相推诿责任,影响行政效率。五代十国时期,是由隋唐三省六部制向宋代二府三司制的过渡时期。两宋时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的时代,皇权高度发展,相权进一步遭到削弱。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宋代宰相制度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这就造成了宰相权力过大,皇权被削弱的状况,为了制约宰相,宋朝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和财政的权力。不同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决策程序上的分权体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是在皇帝直接控制最后决策权的前提下形成的二府三司分类进行行政管理的格局。宋朝时期的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但是同时由于分得过细,使宋朝时期机构冗杂,财政负担沉重,留下“积贫积弱”的祸根。宋太祖、太宗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直接控制了地方官员的任免,还把各州郡的行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面集中到中央,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摘要:在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而与此同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又是趋势。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崩溃也是必然。
至金元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是一省六部制。元朝的相权相较于宋来说有所加强,这跟元游牧民族统治不无关联。“蒙古人曾试图将新臣民并入传统的蒙古部劝告,建立了与前统治者基本相同的行政机构。同时他们还能保持自身特点。”[2]因此元朝的中央行政体制为,在中央,用单独的一个中书省取代唐代的三省以及宋代的二府,并且这个机构直接管理地方的各个行省,军政大权完全归中书省掌控并且由其长官丞相完全负责,六部是中书省下分掌政务的职能机构。到了明初,元太祖沿袭元制,中书省为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宰相机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并不十分明显。自朱元璋以叛变罪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宰相,正式废除了宰相制度,皇权得到空前加强。后朱元璋仿宋制设置内阁大学士,明朝内阁制度萌芽。永乐年间,内阁结构基本稳定下来自此再未中断,内阁参与政务充当皇帝顾问。明废宰相制度后出现了许多无权相之名却又权相之实的内阁首辅,但毕竟“师出无名”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内阁首辅的权力受制于皇权,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十分不稳定,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清初仿照明朝旧制,以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的中枢,以内阁大士为宰相,由满汉大员充任,同时还存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大臣会议,二者共参国政。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军国大计;康熙时期又倚重南书房,分夺了内阁的部分职权;雍正时期建立军机处后,内阁大学士有的充任军机大臣,内阁成为只办理例行政务的事务性机构。从清初,掌有实权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再到雍正建立军机处,皇权一步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