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相权与皇权的演变

合集下载

浅析皇权与相权的历史交锋

浅析皇权与相权的历史交锋


3
三司
度 支
户 部
枢密院
军事权
起草诏令 不 再
吏 部 户 部
门下省 财政权 封驳审议 参 与 礼 部
尚书省
负责执行 相权再被分割 政 事 皇权继续加强 刑 部
工 部
、 三 省 六 部 制 的 演 变
兵 部

中书门下
盐 铁 中书省
皇 帝
三司
度 支
门下省 户 部
枢密院
相权反弹 尚书省 威胁皇权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 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斗争中,皇 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中枢权力体 系的核心。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 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 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 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 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 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三公九卿制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清晰 秦 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 三省六部制 特点; 唐 二府三司制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 宋 产物,虽有提高决策效率的可能,但却导致了一 中书一省制 元 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 社会发展的桎梏; 废丞相 设内阁 明
1、明代内阁——形成 宰相 内阁首辅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权力来源 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 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职 责 时 期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皇权与相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皇权与相权

思考:废除丞相制度后存在什么 问题?怎样解决?
(2)明朝设立内阁
时 期 明太祖 明成祖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设立殿阁 仅备皇帝顾问 大学士 兼协理章奏
设立 内阁 内阁 发展
品秩较低, 不参与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参与军国大 有专门的衙署 事的商讨 和属官
明中期 以后
地位变得 有了“票拟” 更加重要 权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康熙御笔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皇 帝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低权轻
内 阁 中书省 亲自掌管
归入 归入
明成祖:位高权重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明 代: 废除丞相制度 设内阁
隋唐 宋
元 明 清
1、秦朝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中 央
太尉 丞 相 九卿 御史大夫
郡(郡守)
地 方
县(县令)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 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 之”。 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 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 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 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 哪一幅是正确的?
皇 权
A、
皇 权
B、
年代 皇 权
C、
年代
皇 权
年代
D、
年代
小结: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朝代 特点 中央官制 秦 开创建立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 承秦巩固

中国古代史制度

中国古代史制度

1.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皇权与相权,专制主义)➢秦朝: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两汉:汉武帝,内外朝制度(中朝:决策权;外朝:执行权,转移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能,政事堂一体化趋势,决策程序分权)➢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化事权,加强君权:财政权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辽朝: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元朝:中书省(相权反弹)➢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票拟权秘书内侍咨询机构➢清朝:军机处(雍正)+奏折制度演进趋势:皇权不断增强,相权逐渐减弱,直至消失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商朝:内外服制度(松散的联盟)➢西周:分封制(天下共主,血缘关系,贵族政治)➢秦朝:郡县制(垂直管理,官员中央选拔,官僚政治)➢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分权)+刺史(监察)➢唐朝:节度使(军权)藩镇割据➢宋朝:收精兵(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削实权(文官知州+通判监察)、制钱谷(转运使)➢元明清:行省制度(特点:犬牙交错,适度的军政大权集中,派出机构到常设机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演进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逐渐减弱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秦朝:军功爵(军功)➢西汉:察举制(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才能→家世)➢隋朝以后:科举制(才能)➢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太宗:以明经、进士为主,重视科举,扩大规模➢武则天:武举、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明清:八股取士演进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④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⑤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4.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到融合——隋朝:儒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复兴儒学。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综述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综述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综述宋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中期,政治制度多次变革,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备受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宋代君主政治、官制变革、班禄制度等方面,综述宋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宋代君主政治作为封建皇族的一员,宋代皇帝在政治上拥有绝对权力,但同时也承担着作为祖宗的责任。

这种矛盾在宋代政治中得到了体现。

宋代皇帝以保持统治稳定为首要任务,因此加强君主权力得到了极大的照顾。

例如,制定《大宋律法》和推行毛诏,限制地方官吏的权利,确保了皇权的绝对性。

同时,细致的官吏管理也使得皇帝能够监督并控制地方,维护朝廷集权。

但是,宋朝的历史局势是复杂的。

对于类似国家重要事务的决策过程,皇室是不能单方面地作出决定的。

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皇帝不得不与群臣共商国事,支持民众、抵抗外敌、促进文化繁荣等国家政策。

在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的年代,皇帝可以向宰相、皇亲等人转移一些权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务管理的压力。

官制变革宋代的官制改革,也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宋太祖制定衣冠制度,推行科举制度,以此改革考课制度,选拔人才。

此时,皇帝通过科举制度来唯才是举,削弱了皇族和宗室在班禄制度中的优势。

而在宋代中后期,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僵化,士人集团和内阁官员成为朝廷中的两股主要势力。

时至五代十国前期,暂时停用科举考试。

此时,在整个社会中,班禄制度的作用非常凸显。

此例子表明,班禄制度在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广泛的意义。

此外,班禄制度的设置也引起了不同政治派别的反应。

从结构上看,宋代中央政府的机构在两个阶段改革措施。

期间,唐宋政权在官制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政府的高效运作,还反映了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复杂关系。

班禄制度宋代的班禄制度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班禄制度是在唐代形成,逐步完善,最终发展成为宋代特有的管理机制。

此制度是按照科举考试成绩和官职领导级别的不同,确定官员们的工资等级的。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_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_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仅挂名而已,左右丞相总领国事,元代尚右,故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

明初,太祖沿袭元制,中书省为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宰相机关,因省内不设中书令,所以中书省长官左、右相国(后改为左、右丞相)为宰相。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叛变罪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宰相。

皇帝自兼丞相,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实现了绝对专制。

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并重用内阁,此后,内阁参与政务,成为明朝政府的重要机构,随着权力的增大,地位也逐渐提高。

仁宗后,内阁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且统率六部。

在内阁大学士中,按位次先后,分为首辅、次辅、群辅内阁对呈奏皇帝的奏章、文书具有拟旨权,即“票拟”,所拟建议供皇帝参考。

清初仿照明朝旧制,以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的中枢,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由满汉大员充任,同时还存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二者共参国政。

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国家核心机密,总理一切事务,后有军机处掌军国大政,所以清朝内阁始终受压制,只能处理一些公开的例行公事,无宰相之实。

二、皇权与相权的内在权力关系皇权作为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其内在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私权力的皇权,是一种任意、不确定、不受制约的权力,第二,作为公共权力的皇权,是一种稳定、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

皇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最高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仲裁权、最高行政决策权、最高人事任免权、最高军事指挥权、最高祭祀权、最高征税权、派驻使节与宣战权等。

皇权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神圣性,从理论上来讲,皇权来自天命的授予,而天下是属于天的,天子之拥有天下是天予之,是受天命而立的。

第二,宗法性,在封建时代那种“集家成国”的国家形成模式下而客观形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宗法制度在皇家是在士大夫家族、乃至平民百姓家庭的内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传统性,皇权具有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皇帝职务的终身制与皇帝职位的世袭制。

古代中国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古代中国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明成祖
设 立 殿 阁 仅备皇帝顾问 大学士 兼协理章奏 设立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 的商讨 可以“票拟” 对奏疏的处理 意见
品秩较低,不参 与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和 属官 地位变得更加重 要
明中期 以后
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A、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C、万钢的回答提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 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 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 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 有任何地位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 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B 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 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 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 核心。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 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 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 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 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解析:A 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 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 因此应选A项。

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

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

焦点透视437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何云标(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西安市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在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此长彼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笔者详细分析了相权演变的基本过程,并对演变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皇帝本人的期望并极力推行之,同时知识分子的摇旗呐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相权;演变规律;演变原因一、相权演变过程(一)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但当时各国称呼并不统一,如宰相、丞相、相邦等。

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宰相之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正式创立宰相制度。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秦朝初建,实行的是一相制,后来也曾置左、右二丞相。

御史大夫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其地位与丞相一样。

(二)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大调整汉承秦制。

汉高祖和汉惠帝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的萧何、曹参为丞相。

丞相的权力迅速膨胀,“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1。

当时的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掌握着朝廷的行政实权,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凸显,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原则是,皇权不断集中,而相权不断被分割。

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分割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

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形成了“中朝”和“外朝”。

“中朝”也称“内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重要政事往往在宫廷之内就先自做出了决策。

“中朝”逐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其实际职能逐渐退居到执行的地位。

这样就将丞相拥有的决策、行政两大权力分解开来,从而形成中枢权力之间的制约机制。

(三)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开后,国家治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决策是否正确。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摘要:自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政务的全面把握和控制,设置丞相之位,位列百官之首。

至明废宰相以前,即便宰相权利或职位形式有所演变,相权与皇权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权利核心,其“斗争”和“合作”也决定和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政治局面与政治形势。

关键词:古代政治,皇权,相权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

两种权利的制衡和加强都对政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自秦汉以来,宰相一直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凌驾于各种官吏之上,相权的加强必然对皇权形成威胁与制约,而皇权的加强又必然带来行政权力的扩大,这种矛盾使皇权与相权的争斗贯穿于秦汉至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历程。

即便再不同的历史时期,相权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力大小有所区别,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皇权的不断加强以及相权的不断削弱。

皇权与相权存在体制上的矛盾。

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着差异,皇权与相权有着一个平衡点,皇权相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有序运行。

[1]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皇权也随之产生。

为了配合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各项政治制度的运转和发展,秦始皇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三个最高职位,而这其中丞相总领百官,处于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这样就使包涵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行政权力交到了丞相手中,丞相职权包括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诸多权力,宰相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主导。

西汉建立之后,在诸多政治政策上承袭了秦朝的传统,依然保留丞相职位。

西汉成立初年,国内政局不慎稳定,外有匈奴来扰,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有所上升,丞相集行政、决策、司法等各项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了威胁。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刘彻开始重用身边侍从,实行中外朝制度,并设立尚书令、侍中等职位,使这部分官吏能够直接参与到军国大事之中,从而削弱丞相职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
地方

设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行政权,有一定决策权。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掌管群臣奏章,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没有实权
郡县制:
1.春秋局部推行,秦全国推行。
2.郡设郡守(管行政)郡尉(管兵事)监御史(监察职责)3.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

1.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
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职权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提刑按理政务)
军机处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路够黑,光才亮!

1.频繁换相
2.从身份低微的是人中破格选用人才
3.内外朝制度
1.郡国并行制
2.设十三州部刺史司隶校尉
3.汉景帝时实行“削藩”解决王国割据问题引起七国之乱
4.汉武帝:推恩令附益之法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审核政令,审议机构)尚书省(执行国际重要政令,执行机构)

“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
枢密院管军事
三司总理财政
行政上:中央派文臣做知州监察地方官行政上:转运使,把地方的收入除部分自留外大部分运送军军事上:选地方精兵编入进军

只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设行省
1.十大行政区域;
2.的两个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