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1

合集下载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历程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历程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来分析呢,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过程,透过相权看君权。

那么,古代帝王又是采取哪些措施来制约相权的呢?
秦:在中央设置三公,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其中由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分管兵
权;
汉: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与外朝相制衡,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
宋: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明: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设内阁,将政府官员变成专制统治的侍从
清:军机处,皇帝专制统治的专制工具。

高中历史: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中历史: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 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 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 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 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 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 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 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明代的张居正、汤显 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明代的张居正、 祖、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 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 徐、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籍、土地、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唐朝中央政府机构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削弱宰相权力 皇帝总揽大权
机构 职能 官职及 权力 中书门下
皇帝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最高行政机构
长官行宰相职权 长官枢密使,低 长官枢密使, 于宰相 行政权 参知政事 (副相 副相) 副相 财权 三司使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㈠监察制度 1.秦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 (郡)监御史 1.秦代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 秦代: 2.汉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 (州)刺史 2.汉代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 汉代: 3.其它:御史台;都察院 3.其它 御史台; 其它: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但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但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加强了对各级官员的监督, ㈡选官制度 行政机构(地方官制) (三)行政机构(地方官制) 1.秦→西汉: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1.秦 西汉:郡县制→ 2.东汉→宋:三级(汉:州郡县→唐:道州县→宋:路州县) 2.东汉 东汉→ 三级( 州郡县→ 道州县→ 3.元明清:行省制度(元:省-路-府-州-县→明:省-府-县→清: 3.元明清 元明清: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作者:张伟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在中国古代政治演进过程中,以皇权与相权为代表的国家中枢权力之争一直存在并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

在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国家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皇权;相权;权力制衡一、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西汉初年,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上升,丞相位尊权大。

至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汉成帝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这使宰相权力削弱,皇权加强。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经历从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书台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正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受到的制约较大,仅仅处于相对专制的阶段,此时的宰相拥有较大的权力来领导运作国家行政机关。

至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施行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为特征的集体宰相制度。

三省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合作补充,实现君权对相权的分割与控制。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此时宰相权力过大,皇权被削弱。

为了制約宰相,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实质上也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相权遭受分割,皇权得到发展。

至元朝时期,实行中书省制后相权相较于宋来说又有所加强。

明朝正式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但由于废除宰相之后出现相位事务需要处理的空白,于是便出现了权力完全受制于皇权的内阁首辅,内阁首辅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无实权且十分不稳定。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至清代,从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再到雍正建立军机处,皇权一步步加强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

古代中国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古代中国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明成祖
设 立 殿 阁 仅备皇帝顾问 大学士 兼协理章奏 设立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 的商讨 可以“票拟” 对奏疏的处理 意见
品秩较低,不参 与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和 属官 地位变得更加重 要
明中期 以后
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A、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C、万钢的回答提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 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 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 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 有任何地位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 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B 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 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 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 核心。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 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 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 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 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解析:A 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 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 因此应选A项。

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

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

焦点透视437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何云标(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西安市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在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此长彼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笔者详细分析了相权演变的基本过程,并对演变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皇帝本人的期望并极力推行之,同时知识分子的摇旗呐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相权;演变规律;演变原因一、相权演变过程(一)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但当时各国称呼并不统一,如宰相、丞相、相邦等。

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宰相之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正式创立宰相制度。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秦朝初建,实行的是一相制,后来也曾置左、右二丞相。

御史大夫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其地位与丞相一样。

(二)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大调整汉承秦制。

汉高祖和汉惠帝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的萧何、曹参为丞相。

丞相的权力迅速膨胀,“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1。

当时的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掌握着朝廷的行政实权,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凸显,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原则是,皇权不断集中,而相权不断被分割。

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分割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

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形成了“中朝”和“外朝”。

“中朝”也称“内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重要政事往往在宫廷之内就先自做出了决策。

“中朝”逐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其实际职能逐渐退居到执行的地位。

这样就将丞相拥有的决策、行政两大权力分解开来,从而形成中枢权力之间的制约机制。

(三)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开后,国家治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决策是否正确。

君权与相权

君权与相权

五,行省的设置 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 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 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有极大意义。
君权和相权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
1)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 2)汉、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3)由此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 影响? 情境模拟
这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 众来犯中原,形势危急。于是皇帝急召 众大臣商议对策。假如这事分别发生在 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时期,该决策 的运转机制应该是怎么样的?
连 连 看
效果如何?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奈何朝杀夕犯”。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2、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 是有限的 ①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 空见惯;
四、人才选拔制度(选官制度)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嘉佑六年, 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 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 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 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 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朕为子孙 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
• • • • •
5.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特征有 A.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B.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 C.地方推行州郡县三级制 D.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皇权和相权之争几乎是贯穿中国古代所有朝代的主旋律,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相权、皇权关系处理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关系着政权的兴亡。

是中国古代政治中不得不说的问题。

皇权,顾名思义,由天子掌握,他决定着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决策。

相权,由国家的宰相掌握,他拥有着国家的行政权,负责主要行政事物的处理,地位仅次于天子。

宰相制度起源很早,商朝的时候,伊尹是开国功臣,为国家的建立和奠定做出了很大贡献,汤死了以后,继续为相,辅佐了几代皇帝,权力很大,甚至可以左右到皇帝的登基。

到了战国的时候,宰相制度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正式命名为丞相。

从此之后,皇帝与宰相相互依存,但也相互制约,总体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地消弱。

汉代时,实行三公九卿制。

皇帝对于宰相心存戒备,宰相对于皇帝心存惧怕,二者不断磨合发展,试图寻找一种比较成熟,既相互平衡相互制约,又有利于国家发展,安定的制度。

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都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相权,加强君权,在此期间二者似乎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唐太宗时期,内外朝的界限已经淡化,天子主政,开始进入了消弱相权的阶段。

唐太宗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这样,一则相权分散了,二则三者相互制约都统一向皇帝负责。

贞观年间的君相关系式少见的。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号施令、指挥政事。

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的制约,也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独裁造成失误。

宋元时期,相权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宰相的势力得到了扩大,这样也导致了皇权的不稳,产生内乱。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利,明太祖先是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并且三司都隶属于中央部门。

但是,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权与相权汉到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权与相权汉到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吏户礼兵刑 工
全国
军队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
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 级机构。
16
阅读材料: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 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 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 独断一人之虑也。
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也尚未构成中枢权
力机构。
(杨宁一)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
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
-
5
2.三省六部的名称及其职责
见资料P11概念阐释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
6
隋唐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尚 书书
草拟诏书 执行
门 下
审核诏书(政事堂)
吏户礼兵刑工
-
7
相关材料:
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 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 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 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 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
8
3.三省六部制特点及作用
-
29
(15年全国卷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 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 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
(2017年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协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了最高统治者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封建社会初期,宰相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宰相只能站着和皇帝商讨国
事;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废除了宰相制度,大臣只能跪着奏事。

在这场皇权与相权的长期斗争中,皇帝“笑到了最后”。

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显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解题必备】秦至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示意图
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
A.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
B.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
C.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
D.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
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

这说明宋朝
A.财政制度已成熟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C.皇帝知人善任D.君权被相权所制约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图示为两汉至清朝),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军机处权力的扩大
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别削弱了宰相的军事、行政、财政权,因此相权被进一步削弱,B项正确;A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的用人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君权加强,故D项错误。

3.【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