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画面题

高考语文画面题

1、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篇一:《辛弃疾字幼安》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弃疾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弃疾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占卜。

②蓍(shī):一种草。

古人用来占卜。

③坎、离:均为卦名。

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篇一:《辛弃疾字幼安》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弃疾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弃疾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占卜。

②蓍(shī):一种草。

古人用来占卜。

③坎、离:均为卦名。

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鹧鸪天.代人赋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鹧鸪天.代人赋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鹧鸪天.代
人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鸟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请简要叙述。

答:
(2)词的最后两句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初春时乡村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写了桑芽、幼蚕、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等景物。

(2)运用了对比(对照)的手法,将城里豹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对比,借景抒情,表
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篇一:《辛弃疾字幼安》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弃疾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弃疾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占卜。

②蓍(shī):一种草。

古人用来占卜。

③坎、离:均为卦名。

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题答案辛弃疾《鹧鸪天》阅读题答案《鹧鸪天·代人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这是代替一位内心充满离愁别绪的女子所作的词。

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辛弃疾《鹧鸪天》阅读题答案,欢迎大家阅读!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注释⑴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⑵晚日:夕阳。

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⑶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⑷教:使,令。

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⑸白头:犹白发。

形容年老。

《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秦韩之交。

”⑹深知;明知。

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⑺阑干:栏杆。

阑。

同“栏”。

赏析“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

“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

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

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弃疾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弃疾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占卜。

②蓍(shī):一种草。

古人用来占卜。

③坎、离:均为卦名。

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

【最新2019】鹧鸪天 辛弃疾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1页)

【最新2019】鹧鸪天 辛弃疾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1页)

【最新2019】鹧鸪天辛弃疾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鹧鸪天辛弃疾阅读附答案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5.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4分)
16.“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

(4分)
15.“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

(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
受是“一片愁”。

(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
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

(1分)
16.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

(1分)开始是
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

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

(1分)结句“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

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
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
之切,就不言而喻了。

(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9. (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13、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1分)
14、词的上阕“破”和“鸣”两字非常传神,请任选一字加以赏析。(3分)
鉴赏:
廓之在这初秋微凉的时候,身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鲤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8.(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第二篇: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赏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辛弃疾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给送别的人范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第三篇:《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
鹧鸪天(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7.(1)这首词的写景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但这首词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描写的是_____▲_____(季节)景象。【《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文章《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出自“陌上柔桑破嫩芽”句中加点的“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做简要分析。(2分)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1.“春蚕食叶” ”“春蚕”句的意思是: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阅读练习与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5、这首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春在溪头荠菜花”作对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4分)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13-15题(8分)13、稼轩(1分)14、“破”写出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高兴得意的神态。(3分)15、用风雨中愁眉不展的桃李反衬乡野迎风开放,占有春光的荠菜花,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词人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体现了对坚强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意思对即可)(4分)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境:“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佩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2.“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古今小说
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3.折桂”:“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