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管理制度
医药化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医药化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医药化工行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业,涉及到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安全风险。
为了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以下是医药化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的指南:一、风险评估与识别1.对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设备设施、化学品等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
2.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并将风险进行分类,包括人员伤亡风险、设备事故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
二、风险管控计划的制定1.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计划,明确风险管控的目标和指标。
2.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员工操作符合规范。
三、风险管控措施的实施1.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和安全管理的流程。
2.准确落实安全保护设备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3.建立健全的危险源监测系统,对企业内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4.建立应急救援机制,明确应急处置的程序和责任人,确保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置。
四、风险管控的监督与评估1.建立健全的风险管控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安全风险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建立风险管控的监督档案,记录安全检查和评估的结果,及时跟踪整改情况。
五、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1.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2.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增强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通过以上的指南,医药化工行业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有效地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确保体系的有效实施,企业还需加强内外部的交流与协作,积极与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化工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管理制度

化工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管理制度化工行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高度危险性和高度风险性的行业。
为了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对危险和风险管理是化工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化工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风险分级针对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可以将企业的风险分为四个等级:一类风险、二类风险、三类风险和四类风险。
1. 一类风险:指危险性低、难度小、容易控制的风险,如规模较小的车间生产设备的日常巡检维修等工作。
2. 二类风险:指危险性适中,难度较高,但容易控制的风险。
如一些较大车间的生产设备的巡检维修、设备更换和采购等工作。
3. 三类风险:指危险性较高,难度较大,但可控制的风险。
如一些大型化工设备的检修和维护,以及废弃物处理等。
4. 四类风险:指危险性极高、难度大、难控制的风险。
如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运输、生产等。
二、管控安全管理在制定化工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管理制度时,应该参考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1. 风险管控措施。
对风险等级较低的一、二类风险,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如采用安全门、设备警示标志、防护栏杆等。
对较高风险等级的三、四类风险,除了采用预防和控制措施外,还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危险源隔离等应对措施。
2. 安全教育和培训。
对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应当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如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操作、应急预案的执行等。
3. 安全检查和评估。
化工企业应定期组织专业机构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查找事故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
并记录检查结果及改进情况。
4.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企业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救援的组织体系、预案的应急流程和人员岗位职责等。
5. 全员参与。
化工企业中中高级管理人员及人员在应急救援训练等方面应当亲自参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并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及时反馈企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地方标准DB XX/XXXXX—XXXX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etailed rul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chemical industry work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文稿版次选择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 次目 次 (I)前 言 (III)引 言 (IV)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基本要求 (1)4.1成立组织机构 (1)4.2实施全员培训 (1)4.3编写体系文件 (1)5风险识别评价 (1)5.1风险点确定 (2)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2)5.1.2风险点排查 (2)5.2危险源辨识分析 (2)5.2.1危险源辨识 (2)5.2.2危险源辨识范围 (2)5.2.3危险源辨识实施 (2)5.3风险控制措施 (3)5.4风险评价 (3)5.4.1风险评价方法 (3)5.4.2风险评价准则 (3)5.5风险分级管控 (3)5.5.1管控原则 (4)5.5.3重大风险判定 (4)5.5.4风险分级管控实施 (4)5.5.5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4)6成果与应用 (5)6.1档案记录 (5)6.2风险信息应用 (5)7分级管控的效果 (5)8持续改进 (5)附录A(资料性附录)分析记录表 (6)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10)附录C(资料性附录)安全检查表法(SCL) (11)附录D(资料性附录)风险矩阵(LS)法 (12)附录E(资料性附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评价法 (14)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
山东省化工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管理制度 - 副本.doc

山东省化工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管理制度- 副本4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 目的通过实施本制度,辨识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风险,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管理关口前移和源头管理,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和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管理。
3 引用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AQ/3013-2008《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安监总局2014年第13号公告《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试用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的决定》省政府令第303号《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省人大常委会二十五次会议《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09号)《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GB37/T2971-2017)《山东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验收评定标准》(试行)4 职责4.1 公司总经理是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任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组长,落实个人安全风险防控职责,并督促各部门落实风险管控职责。
4.2 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推进的第一责任人,为各单位的风险评价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单位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及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保证本部门各项风险点管控措施落实到位。
4.3生产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单位辨识出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评价,4.4安环科负责对风险分析评价工作统筹管理和监督,组织开展风险点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培训教育工作,制定公司风险评价准则,监督各部门和各级人员落实安全风险防控职责。
1-中国石化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名称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规定

中国石化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规定通用业务制度一原则类制度1总则1.1为了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规范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所称风险是指生产安全风险,是安全不期望事故事件概率与其可能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结果,风险分为重大、较大、一般和低风险,分别对应红、橙、黄、蓝四种颜色。
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应当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等级,一般风险按照最低合理可行的原则可进一步降低风险等级,低风险应当执行现有管理程序和保持现有安全措施完好有效,防止风险进一步升级。
1.3本规定所称隐患是指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按危害大小、治理难易程度和紧迫性将隐患分为一般、较大和重大隐患。
1.4公共安全风险可参照本规定执行1.5管理原则1.5.1推进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通过持续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防止事故发生,确保风险可接受。
1.5.2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
建立隐患排查、分类分级、整改治理、效果评估、验收销号的闭环管理流程,确保隐患及时排查治理。
不能如期治理的隐患应当按风险管控的程序落实防范措施。
1.5.3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落实集团监管、企业主责全面覆盖和全员参与,实现全过程、常态化的风险识别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各级负责人应当承包本单位风险和隐患。
1.5.4坚持逐级建立清单原则。
风险和隐患排査管理实行清单管理,各级单位应当逐级建立基层单位、二级单位、企业和集团公司各层级的风险和隐患管理清单。
2组织管理与职责2.1安全监管局是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管理责任主体。
负责评估确定集团公司重大安全风险,提出年度隐患治理重点,负责集团公司重大风险管控和重大隐患治理的监管。
化工行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

化工行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化工行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是一种综合性的安全管理体系,旨在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将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通过对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分级,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能够明确各自职责,对不同级别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具体来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制定和实施等环节。
2.隐患排查治理:通过对化工生产现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隐患排查治理包括隐患排查、隐患评估、隐患整改、验收等环节。
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为基础,确保预防和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系统性原则: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预防机制体系。
3.实用性原则:结合化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预防机制体系。
4.动态性原则:根据化工行业生产特点和安全风险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预防机制体系。
在实施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职责,确保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顺利实施。
2.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和预防工作。
3.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提高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效率和质量。
4.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双重预防机制体系。
总之,化工行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是保障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需要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中国石化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名称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规定

中国石化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规定制度名称中国石化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规定制度编号JZGSH-B20201-21-058-2018-2 制度文号中国石化安(2018)268号制度版本2 主办部门安全监管局所属业务类别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综合安全监督管理会签部门/下位制度制定企业制定实施类/执行类制度审核部门法律部企业改革管理部监督检查者安全监管局签发日期2018年7月3日解释权归属安全监管局生效日期2018年7月3日制定目的规范安全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泊治法》、《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浴治遏制重特大事故エ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危险化学品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エ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B35181-2017)适用范围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涉及的相关制度《中国石化全面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石化企(2013182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职工违纪违规行为处分规定》(中国石化监〔2014)308号)废止说明原《中国石化生产安全风险管理规定(试行)》(中国石化安(2016)625号)、《中国石化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中国石化安(2015)275)、《中国石化关键装置要害(重点)部位安全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11)122号)同时废止1总则1.1为了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规范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危化工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管理制度

衡水××××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 目的通过实施本制度,辨识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风险,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管理关口前移和源头管理,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和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管理。
3 引用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AQ/3013-2008《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安监总局2014年第13号公告《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试用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定>的决定》省政府令第303号《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省人大常委会二十五次会议《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09号)《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GB37/T2971-2017)《山东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验收评定标准》(试行)4 职责4.1 公司总经理是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任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组长,落实个人安全风险防控职责,并督促各部门落实风险管控职责。
4.2 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推进的第一责任人,为各单位的风险评价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单位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及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保证本部门各项风险点管控措施落实到位。
4.3生产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单位辨识出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评价,4.4安全科负责对风险分析评价工作统筹管理和监督,组织开展风险点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培训教育工作,制定公司风险评价准则,监督各部门和各级人员落实安全风险防控职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 目的通过实施本制度,辨识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风险,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管理关口前移和源头管理,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和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管理。
3 引用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AQ/3013-2008《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安监总局2014年第13号公告《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试用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定>的决定》省政府令第303号《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省人大常委会二十五次会议《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09号)《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GB37/T2971-2017)《山东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验收评定标准》(试行)4 职责4.1 公司总经理是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任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组长,落实个人安全风险防控职责,并督促各部门落实风险管控职责。
4.2 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推进的第一责任人,为各单位的风险评价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单位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及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保证本部门各项风险点管控措施落实到位。
4.3生产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单位辨识出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评价,4.4安全科负责对风险分析评价工作统筹管理和监督,组织开展风险点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培训教育工作,制定公司风险评价准则,监督各部门和各级人员落实安全风险防控职责。
5 管理程序5.1风险评价的目的根据公司的设备设施和各项作业活动,选择分析对象、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风险,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实施治理,并确定重大风险,实施有效控制。
5.2风险评价的范围:1)规划、设计和新建、改建、扩建、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化工生产过程;9)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10)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11)公司周围环境。
5.3风险评价的方法5.3.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1)识别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要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部门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
进入受限空间,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带压堵漏,物料搬运,机(泵)械的组装操作、维护、改装、修理,药剂配制,取样分析,承包商现场作业,吊装等皆属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划分后,应按照表5.3-1填写作业活动清单。
表5.3-1 作业活动清单(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2)识别设备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可按下列顺序:(1)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2)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3)建构筑物;(4)生产工艺流程;(5)生产设备、装置、机械、电气、特殊设施(锅炉)等;(6)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等;(7)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8)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
识别危险、有害因素之前应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按表5.3-2填写。
表5.3-2 设备设施清单5.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根据公司的生产性质、工艺特点以及管理实际,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SCL)两种方法分别对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和管理活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采用风险矩阵法(LSR)进行风险度分析。
1)工作危害分析(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步骤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工作危害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风险排查人员受伤害,也不能使其他人员受到伤害,不能使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损害。
工作危害分析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应按照表5.3-3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
表5.3-3 工作危害评价(JHA)记录表单位:岗位:受控编号: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险、有害因素、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
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主要有:(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2)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3)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4)分析人个人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5)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或操作规程的分析,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故此列出的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即不应有动作。
用安全检查表分析危险有害因素时,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蔽的构件和工艺的危险有害因素。
安全检查表分析首先列出检查项目,再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以及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还应列出现有控制措施,提出改进、改正、控制措施。
采用安全检查表进行风险分析评价,应按表5.3-4填写《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记录表》。
表5.3-4 安全检查表评价(SCL)评价表5.4风险评价5.4.1制定风险评价准则的依据1)危险危害因素所具有风险规模的大小、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2)与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3)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技术难度、经济承受能力;4)员工及相关方的关注程度;5)行业的技术标准、设计规范,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6)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7)设备实施使用说明和技术要求;8)有关合同中的相关规定。
5.4.2风险评价的准则风险评价准则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后果的严重性S和风险度R,其中风险度R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合,取值为R=L×S,根据表5.4-1、5.4-2、5.4-3判定。
表5.4-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表5.4-2 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判别准则表5.4-3 风险等级(R)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5.4.3评价风险程度1)风险评价由各单位分管领导组织安全员、设备员、技术员及相关人员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文件标准进行评价,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划分出风险等级,编制车间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表,由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并上报公司安全部门。
2)安全部门根据各单位上报的车间级危险危害因素,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最终评价,编制出公司控制的危险危害因素清单,并确定重大风险,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1)法规、标准的要求。
(2)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3)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安全部门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评价出公司级重大危险源,并编制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
5.5风险控制风险控制采用运行控制、设定目标管理方案进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进行控制及其他方法等。
各单位都应当对重大风险制定、实施和保持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并与公司活动、员工水平、管理经验相适应。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经济运行情况。
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5.6风险评价信息更新5.6.1危险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实行动态管理,当发生以下变化时应及时进行辨识、评价和更新。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实施;2)操作条件变化、工艺改变或生产装置发生重大变化;3)技术改造项目;4)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及作业区域发生变化;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或人员构成发生大的变化;6)有对事故、事件或其它信息的新认识。
5.6.2相关部门应在出现情况后及时对相应的危险危害因素按要求进行重新识别评价。
5.6.3公司各级组织应按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要求每年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一次风险分析评价,风险分析记录和评价报告要上报生产部。
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
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5.6.4化工过程风险分析应包括:工艺技术的本质安全性及风险程度;工艺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严重事件的安全审查情况;控制风险的技术、管理措施及其失效可能引起的后果;现场设施失控和人为失误可能对安全造成的影响。
在役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还要包括发生的变更是否存在风险,吸取本企业和其他同类企业事故及事件教训的措施等。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5.6.5要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确定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
对辨识分析发现的不可接受风险,要及时制定并落实消除、减小或控制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5.7风险评价的宣传教育和隐患治理5.7.1有关部门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和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5.7.2有关单位应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任单位应严格按照“五定”原则进行整改。
5.7.3在公司门口醒目位置设置风险公告栏,在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岗位风险公示牌,分别标明本企业、本岗位主要危险点、危险等级、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管控责任人和监督人等内容。
5.7.4在重大危险源、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场所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并悬挂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牌,定期组织岗位人员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向岗位人员进行告知。
5.7.5在有重大事故隐患和较大危险的场所和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标志,标明治理责任、期限及应急措施。
5.7.6必须及时向员工公开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决定、执行情况和整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