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作业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 ) 两代是可以的。
”文中填空处应是( )A、秦汉B、魏晋南北朝C、唐宋D、明清【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诛杀异己者C、强化君主专制D、监控臣民举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有关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设丞相②设立军机处③颁布“推恩令” ④实行行省制度⑤实行厂卫制度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⑤D、①③④⑤②【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加强C、文化专制的加强D、专制集权的加强【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以下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出现于唐朝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明成祖朱棣C、“楚河汉界”源于秦末汉初的历史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战国时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朝掌管地方军政的机构是( )A、兵部B、五军都督府C、按察使司D、都指挥使司【解析】:第8题【单选题】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朱元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是元末红巾军的一位领袖B、他大杀建国功臣C、他建立明朝,定都南京D、他于1421年建立明朝【答案】:第10题【单选题】以下是我国古代某著名小说第62回中的一段描写:“那国王急降金牌:‘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贼来,寡人亲审。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元末对元朝统治打击最大的农民起义军是( )A.黄巾军B.朱元璋的起义军C.李自成的起义军D.张献忠的起义军2.元朝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B.经济崩溃C.黄河决口D.灾害连年3.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渊4.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①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②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③设立特务机构东厂④推行削藩政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由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了( )A.丞相制度B.科举制度C.官僚制度D.内阁制度6.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明成祖设立特务机构( )A.锦衣卫B.东厂C.殿阁大学士D.丞相7.有关明朝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沿用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员②规定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③应考的考生允许自由发挥,鼓励有创见的个人见解④文体被称为“八股文”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8.“靖难之役”指的是( )A.建文帝和朱棣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B.建文帝实行的削藩政策C.明成祖改革行政机构所采取的措施D.朱元璋率兵攻打大都时的战争9.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即位后,年号为( )A.永乐B.洪武C.太初D.光武10.我国古代帝王出于各种目的进行的迁都。
下列各次迁都中,目的在手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的是( )A.盘庚迁殷B.平王东迁C.朱棣迁都北京D.孝文帝迁都洛阳1 1.明朝推行削藩政策的皇帝有( ) ‘①明太祖②明成祖③明英宗④建文帝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②朱元璋建立明朝③设立特务机构东厂④“靖难之役”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13.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 )A.行省制度确立B.三省六部制创立C.科举制度确立D.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二、材料解析题14.阅读下列材料:“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第15课_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华书局版七下

灭亡元朝的人是谁?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1328.10.21~1398.6.24
一俊一丑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汉族, 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也称朱八八、也因 为他是老朱家第八个孩子),后取名朱国瑞,他 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 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 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 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 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因其友 汤和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 意为诛(朱)灭蒙元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 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 暴政.建立明朝。
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
设立东厂特务机构,专政恐怖
进一步加强了君权
锦衣卫印(木质)
锦衣卫是朱元璋时设立的特务 机构,直属于皇帝,拥有自行侦缉、 逮捕、审讯、判刑的特权。
明宦官彩塑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势力膨胀的朝代。从明 成祖时,就利用宦官来加强统治。东厂即由宦官掌 管。在明朝中后期,宦官常常左右朝政。
军事上:高筑墙
经济上:广积粮 政治上:缓称王
1368年初 朱元璋在 应天(今南京)称帝
元末农民起义形势示意图
1368年初朱元璋应天即皇帝位 政权:明朝 年号:洪武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秋北伐军进占大都, 元朝残余势力退回漠北,统一全国
明太祖的统治措施:
1、改革机构
地方 : 废行省、设三司,对中央负责. 中央:取消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
皇帝
布政司 (民政)
பைடு நூலகம்
地 承宣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布政司 (民政) 方 (民政〈含财政〉) (刑狱)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拔高训练八十七
➢第1题【单选题】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专制集权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思想控制的加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
“重大改组”体现在( )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枢密院③设置通判④废除丞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明朝设立的锦衣卫和东厂的共同职责是( )
A、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制定法律
C、监视、侦缉官民
D、督查百官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如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有统一全国的野心
B、此举的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5课__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华书局)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
1368年 应天(今南京)
都城:
开国皇帝: 朱元璋(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
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思考: (1)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 (2)三司的职责是什么?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中央 提刑按察司(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政)
②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皇帝
小结: 明朝君权的加强
布政局
八股取士
知识分子 地方
废行中书省
按察司
皇 帝
群臣 皇族 人民 中 央
都司
厂卫特务机构
削 藩
废丞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发散探究:
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 , 你认为明朝强化君 这些措施 的实 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作用?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巩固 统治,维护统一局面,创造了安定的社会 环境,但也埋下了社会危机,社会恐怖, 钳制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权 ①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②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制定和颁布《大明律》、《大诰》, 完善司法制度 3、完善学校制度,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诗》《书》《礼》 《易》《春秋》
考试范围: “四书”“五经” 考试题型: “八股文”
4、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
一天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nè),昨天 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先是一惊。只见朱元璋 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 一时间宋讷骨悚然,解释道:因有下属打坏了茶 具。明太祖这才放心。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导名师精编学案 中华书局版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1.说出明朝建立的史实,列举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复述靖难之役和明成祖迁都北京。
2.说明明朝加强君权的目的,从而认识明朝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史实。
3.解释何为八股文并正确认识八股取士的影响。
4.重点: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八股取士及其影响。
1.明朝的建立与制度(1)明朝建立①背景:元末,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红巾军起义爆发,朱元璋加入义军,后掌握一支部队,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下,灭掉了其他割据势力。
②建立:1368年春,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加强君权①目的:保证明朝的长治久安。
②措施: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中央负责;在中央,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
*议一议: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1)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异:唐太宗把皇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2.明成祖迁都北京(1)迁都北京①迁都:1421 年,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②影响: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
(2)加强君权①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对藩王恩威并施,削夺藩王的军政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②正式设立内阁,由皇帝亲自从官僚中选拔,在皇帝的指挥下协助办理政事。
③重用宦官,成为与内阁相抗衡的力量。
*想一想: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①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廷事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
②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课后作业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课后作业
1. 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锦衣卫
C.执行削藩政策
D.废行省,设三司
2.“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3.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什么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4.右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评价,你认为八股取士与
焚书坑儒的相同之处是①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②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③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该朝代为巩固统
治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哪一朝首创的什么制度?为实
行有效统治,元朝还突出加强对哪两处边疆地区的管辖?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6分)请回答:(1)你能分辨出它诞生于哪个朝代吗?(2分)(2)请再列举出该朝加强中央集权两项措施?(4分)【答案】(1)明朝(2)设立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等。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政治制度特点的准确认识,解答本题需要时结合图示分析归案,题干图片中没有了丞相,据此可以判断应该是明朝,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制,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制,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
明成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八股取士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
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13分)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指秦朝焚书坑儒)……。
”(1)材料一抨击了明朝怎样的选官方式?(2分)为什么这种方式“有甚于咸阳之郊”?(2分)(2)为了加强专制集权,明清两朝还创立了哪些制度?(2分)材料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这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结果他被斩首……(3)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措施?(2分)有什么危害?(2分)(4)以上两则材料的措施主要侧重于哪一方面的统治?(1分)有什么共同目的?(2分)【答案】(1)八股取士(2分)读书人只会埋头攻读,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后,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分)(2)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等(2分)(3)文字狱(2分)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作业
明初废丞相、设三司()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雍正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机构成员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这一机构是()
A.布政司
B.按察司
C.都司D军机处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隋唐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
1、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以三省最高长官为宰相。
2、在地方,把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减为两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变为进士主要考试科目。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
事,三司掌管财政
2、上实行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2、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
3、西南设土司制度。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都直属中央;
(2)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
(3)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监督臣民;
(4)用八股取士制度束缚读书人思想。
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边境的控制;
(2)继续削藩,强化君权;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控制。
厂卫(东厂和锦衣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了的表现
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政治上: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军机处设立后,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军政首脑,完全听令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最终被撤消。
(2)思想文化:为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制造了大批“文字狱”。
发展总趋势
(1)皇权和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2)地方势力逐渐削弱
(3)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君主集权制加强的重要作用
1、利用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能有效的组织人力和物力从事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1、专制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阻碍历史发展。
2、在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3、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