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课程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论文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这篇论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我们将深入研究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历史中的角色和意义。
论文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贡献
这篇论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中国在古代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论文三: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这篇论文将讲述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我们将探究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政治互动的贡献。
论文四: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这篇论文将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包括其规范、变迁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及家族的影响。
论文五: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
这篇论文将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古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文六: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这篇论文将探讨中国的革命历程和现代化进程。
我们将分析中国历史中的重大革命事件,以及这些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以上是六篇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题目,每篇论文都将在800字以上详细讨论相应的主题。
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2)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2)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篇二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内容提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
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本固邦宁”的政治目标,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
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
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中国古代史论文中国古代史论文【1】唐宋时期,我国古代里坊制由鼎盛走向崩溃。
这一崩溃过程,萌芽于唐代中晚期的长安城。
北宋东京开封城内,里坊的崩溃,以“侵街”为突破口。
由于宋廷极力制止,使得崩溃过程出现了复杂性与反复性,直至北宋末年,里坊制才彻底走进坟墓。
从此,宋东京城内街市、楼阁遍布,官民混合而居,呈现出崭新的城市景观。
论文关键词:宋东京/里坊崩溃/侵街/夜禁唐宋时期,中国在城市形态、市民生活等方面均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而里坊制的崩溃,就是这次变革的重要标志。
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
如中国学者贺业钜认为,“东京坊制约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就废除了”①;还有学者认为具体是在仁宗景祐年间,东京“市坊制度彻底崩溃”②。
而日本学者梅原郁却指出,“唐代的坊制,至少其社会风气在五代初期就已经不存在了,宋代的开封,当然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这种框子的城市”③;另一位日本学者加藤繁则认为,“唐代的坊制至宋初时也仍在沿用,可以证实在真宗天禧年间还存在,到神宗熙宁年间才开始衰落,直到北宋末年最后崩溃了”④。
这些观点,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
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
为此,笔者依据大量文献记载,对中国里坊制的崩溃过程、影响因素及表现内容等方面予以探讨,力求揭示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的真相。
一、里坊制崩溃萌芽于唐中后期的长安城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
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
《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句,毛传曰“里,居也”。
西汉长安城,则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⑤。
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
这时,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⑥,诸坊“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⑦。
古代史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古代史作为我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时期。
本文从古代史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背景古代史研究源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探索,其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自信的觉醒: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自信逐渐觉醒,古代史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2. 历史资料的不断丰富:随着考古发掘和文献整理工作的深入,古代史研究资料不断丰富,为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研究方法的创新:随着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古代史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考证和分析,揭示古代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制度。
2. 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古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取实物资料,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文化和技术。
3.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 社会史研究法:关注古代社会结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迁,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主要成果1. 古代政治制度研究:对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官僚制度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
2. 古代经济研究:对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经济发展特点。
3. 古代文化研究:对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进行深入研究,展示了古代文化的辉煌。
4. 古代民族关系研究:对古代民族迁徙、融合、战争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
四、未来展望1. 深化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古代历史资料,深化对古代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制度的认识。
2. 跨学科研究:加强古代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拓展研究视野。
3.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古代史研究经验,提高我国古代史研究水平。
4. 公众普及:加大对古代史研究成果的普及力度,提高全民历史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论文(2)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论文(2)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篇二浅谈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历史【摘要】整体而言,中国寺观壁画的大势所趋和根本形态,自始至终,或是属于佛系的,或是归于道脉的,或是表现为佛道合流的。
若就中国寺观壁画的演变和发展,秦以前是萌芽期,汉以后至唐以前是发育期和成长期,有唐一代则是辉煌期,宋元时代属于烂熟期,明代进入衰退期,清代便逐渐归入终结期了。
【关键词】中国;古代;壁画;佛;儒;道在佛、道两教产生并兴起之前,中国曾有原始宗教,也有与之相应的文化风俗和艺术表达。
至于比较简单的墙壁涂鸦,以及稍微讲究的祭祀美术,都曾是颇为常见的。
据史料推测,上古所谓“宫墙文画”,其中即有“准宗教壁画”抑或“类宗教壁画”之雏形与样式。
一般认为,夏代是神州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此时已有鬼神思想生成。
《尚书》中记载已有“筑倾宫、饰瑞台”之事。
据此推想,其建筑壁画似乎已经初具规模了。
夏王朝的壁画,无有留存,寡于研究,所以难以言明。
但出土了大量殷商青铜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各种装饰纹样非常丰富,精妙绝伦,叹为观止。
具此推测,当时的壁画内容也应该有丰富的图案纹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君权的确立尤其需要政治上的稳固,而礼教的作用则甚为大焉。
壁画本身不仅源于装饰,猜测当时的壁画也可能已经被赋予了某些警戒社会、规范民心的教化功能。
《左传》中对此有所记载:昔峡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在秦王朝之前,至少已有长达3000余年的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和信史时代),但遗憾的是,作为真正的实物,却完全没有任何前代壁画幸运地遗存下来。
秦帝国的崛起和鼎盛,颇有传奇性。
当极尽豪奢的阿房宫,被楚霸王项羽下令放火烧了三个月之后,那些被记载在历史文献上的大量宫殿壁画,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祭祀壁画,便都随之灰飞烟灭了。
秦以及秦以前的祭祀壁画,或是直接启蒙了以后的墓葬壁画,或是间接影响了再其后的寺观壁画。
这一点从汉唐寺观壁画中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以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为主题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多加了解资料以及取证。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毕业论文篇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不少人认为,如果站在今天的“国际化”学术视角来看,“ 中国古代文论”不过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这一特殊社会阶层审美趣味的话语表征而已,其价值与意义早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隐没于历史深处了。
因此对于古代文论的研究无需追问当下意义,更不要说什么意义的“ 现代转换”,正如考古一样,纯粹是为研究而研究。
在我看来,这种研究立场是可以商榷的。
我甚至更愿意相信:就像西哲眼中的古希腊神话与艺术一样,中国古代文论也具有“永久魅力”,至少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依然具有重要启发性。
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讨论:近百年来,我们的现代学术研究是以现代学科划分为依托的,而现代学科划分基本上是西方近现代学术演变的产物,体现着西方人的思考方式与言说方式,故而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对西方的效法与模仿。
这种效法与模仿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就是所谓“新学语”的形成。
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系统是一系列来自西方(往往是通过日本)的“新学语”支撑起来的。
就其能指而言这些学术语言依然是汉语(或者是被日本人重新组合了的汉语语词),但其所指却是中国传统学术中很陌生的思想。
诸如哲学、理论、抽象、本质、表象、参照、承认、否认、动机、对象、法则、肯定、否定、审美、身份、社会等等在我们的学术言说中不可须臾离开的基本词语都是来自日语,可以说,离开了从日语转借来的西方学术话语,我们甚至无法展开有效的学术思考和言说。
在这些“新学语”的基础上,我们现代以来的学术研究在运思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基本上也主要是接受了西方人的东西。
中国传统固有的学术方法与价值诉求大都被我们遗忘或抛弃了。
这一点,在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古代文论研究中尤为突出。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它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阶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篇一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它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阶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古代知识阶层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这个课题涉及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许多领域,有些问题见仁见智,还有大片空间留待我们深入探讨。
“知识阶层”一词来源于西方近代学界,它本指对社会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和人文关怀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认为,知识阶层并不是近代独有的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知识阶层,因而也各有其特殊的知识分子的问题”。
他指出“知识阶层在中国古代的名称是‘士’,但‘士’却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被称作知识阶层。
‘士’之变为知识阶层,其间有一个重要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的流动,“导使士阶层在社会性格上发生了基本的改变”。
①这些意见都是很正确的。
《士与中国文化》还有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它堪称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一部力作,因而在海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但我们拜读全书之后也发现,由于作者对儒家的道统情有独钟,使得他对若干重要问题的论述有失偏颇,甚至远离了历史实际。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崛起及其早期行程作一些考察,并对余英时先生的有关论点提出商榷意见,以求正于余先生和各位方家。
一、春秋战国时代新兴知识阶层的形成及其性格特征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士”。
“士”的称呼由来已久,论者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对“士”的原始含义和指称作过种种解释。
不管“士”的原意究竟何所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文献中的“士”主要是指下级贵族。
《左传》桓公二年:“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
”《国语·晋语》:“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学院本科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面具后的悲剧——探索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的一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 A(一)
教学班号: 4599 序号: 9
专业:人文教育班级:131
学生姓名:胡楚晗学号:13120108 指导教师:桂栖鹏职称:教授、博士
完成时间:2013年 12月 13 日
成绩:
面具后的悲剧
——探索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一生
[摘要]:高肃,名孝瓘,字长恭。
(?-573年),东魏权臣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东魏权臣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北齐后期重要将领,世称兰陵王。
兰陵王的一生仅仅三十余年,但他短暂的一生却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兰陵王是胜利的象征,是一位武艺高强骁勇善战的杰出将领,甚至被几近神化。
同时,他的生世之谜也千百年来令人津津乐道,至今未有定论。
随着《兰陵王入阵曲》的广泛传播,尤其是被视为日本的正统雅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兰陵王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本国人民对其的正确与深度了解,也可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北齐兰陵王骁勇善战面具悲剧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北魏渐渐分裂成分别由高欢和宇文泰主宰的一东一西两个相互独立并对峙的政权,史称东西魏争霸。
公元550年,高洋废掉西魏,建立北齐;公元557年,宇文泰三子宇文觉在权臣宇文护的操纵下,废掉西魏,建立北周。
①公元577年,宇文泰四子宇文邕攻克北齐国都邺城,生擒高纬,北齐覆亡。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②
而在北齐与北周的四十年争霸史中,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铁血名将,斛律金,斛律光,段韶,宇文邕,贺拔胜……不胜枚举,北齐王室兰陵王高长恭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骁勇善战威名远扬,关于他的传说也广为流传,为其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因“音容兼美”而常以假面慑敌,齐人为此创作《兰陵王入阵曲》,流传至今。
兰陵王短暂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但许多传说已经后人多方修饰,其可信度亟待考究,关于其身世及死因至今依然扑朔迷离,然而究竟是什么让兰陵王的形象与传说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不得不发人深思。
一、生平
兰陵王,姓高,名肃,字长恭,一名孝瓘,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东
①《逐鹿天下——北齐和北周四十年争霸史》,现代出版社,2011
②唐·李商隐:《北齐二首》(一)
魏权臣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东魏权臣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北齐书》中载:“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史书明确记载了兰陵王五个兄弟的母亲,唯独长恭生母不详,他的身世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天宝八年(557年)通直散骑侍郎;
天宝九年(558年)封乐城县开国公,进上仪同三司;
天宝十年(559年)除仪同三司,并开始出任地方官,以本官行肆周事。
又进仪同三司。
乾明元年(560年)除领左右大将军,增邑一千户,其年受封徐州兰陵郡王。
大宁元年(561年)除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
大宁二年(562年)别封巨鹿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进领军将军;
武平一年(570年)7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
武平二年(571年)2月担任太尉。
571年3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
5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
段韶病倒之后,长恭接替统领全军,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
武平三年(572年)8月,受任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4月封太保。
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二、邙山大捷
河清三年(564年),北周联合突厥大举攻齐,北齐于邙山战败,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北齐重镇洛阳,“齐遣兰陵王长恭,原名孝瓘,系高澄第五子。
大将军斛律光,往援洛阳。
”“韶为左军,光为右军,长恭为中军,整甲以待。
”①三军与周军激战,血流成河。
大战难分难解之时,兰陵王面戴“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路杀到洛阳城下。
“周人不意齐兵猝至,望见阵势严整,并皆惶骇。
”北齐守军不敢相信援军已至,兰陵王“免胄示其面”,城上守军方才惊喜交加,军心大振,里应外合,大败周军,据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
《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同年12月,受封尚书令。
三、兰陵王之死
凭吊当年名将,肝胆照河山,戍紫津玄塞,荒原野畴,邙山突围,西境御敌,定阳擒贼,怎奈无辜于天反遭鸩,一代柱国遗憾恨。
①《北齐书》:唐·李百药,中华书局,1972
追忆昔日王勋,英风贯日月,为文韬武略,帅威臣廉,功高弗傲,富贵不淫,债契何讨,但有大德行地而称颂,千载兰陵享春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
长恭自邙山得胜,威名颇胜,武士相率歌谣,编成兰陵王入阵曲,这引来了北齐后主高纬的嫉恨。
据史料载,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
”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昏庸的高纬刻意误解了“家事”的含义。
为了自保,高长恭不惜自毁名节,贪赃枉法,意欲减轻高纬对自己的猜忌。
下属尉相愿猜到兰陵王的意图,劝道“王何不托疾还第,勿预时事!”但是一腔热血的兰陵王终究因不甘而错失良机。
北齐武平三年(公元573年),高纬遣使赐鸩,逼其自杀,得年仅三十余岁。
赠太师、太尉,假黄钺,谥忠武,有千金债券,“临死悉燔之”。
四、其他
(一)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载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称其“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质疑、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
但是,兰陵王的美并非英武之气,而是一种偏阴柔的接近女性之美。
唐·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说“大面,出北齐。
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谦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
”这样的阴柔之美让兰陵王不得不佩戴狰狞的面具征战沙场以威慑敌人,增进士气。
然而,究其真实历史,并未有兰陵王因面貌过美而带面具的记载。
《北齐书》等史书所载的也仅仅是兰陵王“免胄示其面”,明确记载他戴的是头盔不是面具。
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也就是头盔和铁护面一体的,必须摘下头盔才能露出脸的重骑兵防护装备,并非后世所流传的面具。
因此,关于兰陵王是否真正佩戴面具上战场,还有待定论。
(二)兰陵王入阵曲
邙山大捷后,“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
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广为流传,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
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
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
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然而渐渐“殊非旧曲”。
幸运的是,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①引自孔令德先生所撰长联。
五、思考
(一)关于兰陵王的生母,笔者认为一般有三种推测:
其一,史书明确记载兰陵王的五弟安德王高延宗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由此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或其他女婢杂役;
其二,兰陵王的母亲出身非常高贵,但身份十分特殊,应该就是高家最至亲的女眷,而高欢很可能为了遮丑有意抹杀了这个女人的姓名;
其三,风流成性的文襄帝高澄处处留情,兰陵王的母亲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承认自己身份,也不愿被记入史册或纳入高氏宗谱。
(二)为何兰陵王短暂的一生留下了那么多的传说,他的事迹为何历经千年仍为人津津乐道?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兰陵王战功卓越,在乱世南北朝中带给民众胜利与结束无休无止战争的希望,在传说中,兰陵王已然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话代表;
其二,兰陵王貌美,被后人评为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出众的外表无疑为其短暂的人生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与润色;
其三,兰陵王的悲惨结局引来民众极大的同情与愤慨,人们为其感到不公与惋惜,这也就成了代代相传的不变主题。
参考文献:
[1] 李延寿,《北齐书》卷11,《兰陵武王长恭传》
[2] 张杰,《兰陵王佩戴面具上战场》,《国学》2013年03期
[3] 姜狼,《逐鹿天下——北齐和北周四十年争霸史》,现代出版社,2011
[4] 严昊,《北齐兰陵忠武王高长恭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知网
[5] 李文珊,《兰陵王的传说及其研究》,河北学刊,1992.6
[6] 李百药,唐,《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