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合集下载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 1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接舆,楚国隐士。

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在《论语·微子》记载:他曾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译文孙长江冬天去了,寒山忽而变得葱翠;岁月匆匆,转眼间已是秋水潺湲。

倚着手杖,伫立在茅舍门外,迎风谛听着暮色中寒蝉吟唱。

渡头上,人已稀,唯见落日西沉;村子里,谁家院,一缕孤烟起。

好你个裴迪,又上演起接舆酒醉,狂歌在我陶潜樽前。

百字赏析文孙长江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真不愧为用画笔作诗、用诗笔作画的大师。

本诗开篇只两句,就将辋川之山水,四时之景色用极俭省的笔墨尽描而出。

接下来,写柴门之外,闲居之人,倚仗临风,听那暮蝉声声……闲居之乐,就是这样不露声色地倾吐出来。

继而又用两句诗我我们勾勒了一幅“田园暮色图”:渡口上,落日熔金;村子里,炊烟袅袅,好美好静好惬意!此番境界中,与友人衔杯对酌,怎的能不醉?又怎能不放狂歌?因厌恶官场而热爱自然,因自然之美而更厌官场之丑,也许就是王维写这首诗的初衷吧!《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赏析这是写景之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些古诗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将诗与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诗人是王维。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他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故自己名维、字为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扩展资料
苏轼对王维充满了赞誉之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认为,诗与画的'结合是从王维开始的。

王维的诗现存至今的有400余首,清人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中可供世人研究。

王维的一生在仕途中颇为不顺。

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后来张九龄为中书令时,很赏识诗人王维,提拔他为右拾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怎么样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怎么样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怎么样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流传极广。

同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山水画家,明代以后的画论家多把唐代王维推为水墨山水画之祖。

苏轼于《书摩诂蓝田烟雨图》中对他诗画的艺术成就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已几乎成为定论。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

——《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

《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如何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何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何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说法,是文艺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指的是在诗歌中融入画的元素,或在画作中融入诗的元素,以增强文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手法不仅在古代文学和绘画艺术中广泛使用,也在现代文艺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在古代文学中,这种手法的应用尤为突出。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就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样的诗句,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将画中的美景融入了诗歌之中。

在明代文学中,唐寅的《和乐士人图》也是一幅融合了诗和画的佳作,画中所描绘的和乐的情景,配以诗句“和乐著鸭衫,心怡微风日。

”,使画作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

而在绘画艺术中,这种手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融合了诗和画的杰作。

画中所描绘的清明节的热闹场面,配以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使画作更加贴近生活、情感更加深刻。

而明代画家唐寅的《秋夜怀古》中,画中的秋夜景色,配以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更加深入人心。

现代文艺创作中,这种手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例如,现代诗人顾城的《一代人》中就有“我爱这土地,虽然它贫瘠,但是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这样的诗句,通过对土地的描绘,将画中的景象融入了诗歌之中。

而现代画家徐悲鸿的《农村母亲》中,则融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样的诗句,使画作更加具有内涵和情感。

总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可以使文艺作品更加具有形象、内涵和情感,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还可以使诗和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更为卓越的艺术效果。

它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文艺创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的方向之一,我们应该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更加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

这首《辛夷坞》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

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

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

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 2 —。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与探讨影响深远。

在他的诗歌批评中,常常提及王维这位唐代大诗人。

苏轼赞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意味着王维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和意境表现力。

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与画相融合,颇具意境,堪称诗画合一的理想典范。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歌赞赏源自于他对诗画的深刻理解。

苏轼自幼酷爱文学,对于诗歌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把握。

他认为,诗与画同源自于意境之美,都是表现生活、描绘景物的艺术形式。

王维的诗歌作品以灵动的笔触、深邃的境界、细腻的情感赢得了苏轼的青睐,在他看来,王维的诗句仿佛是一幅画,让人感受到画面的明快绝妙。

而王维的画作同样以清新淡雅、意蕴悠远闻名于世,苏轼认为这种诗画相融合、相互映衬的艺术风格正是王维作品的独特之处。

苏轼对于王维的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认识。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诗与画一直被认为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两种艺术形式。

苏轼认为,诗歌与绘画均是表现生活美学的手段,二者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内在的审美情感却有着契合之处。

王维的诗歌作品如画,画作如诗,诗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共同彰显了王维所追求的文学艺术境界。

苏轼认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将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画联触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创新意识。

在宋代文人中,苏轼以其对于文学的追求和创新的独特见解著称于世。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超越一般的表面形式,力求达到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境界。

王维的诗歌作品正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典范,他将诗歌与绘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艺术模式,为后人树立了文学艺术的新标杆。

苏轼对于王维的赞誉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诗人的赞美,更是对于文学艺术创新的鼓励和呼唤,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作和绘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释义:细细品味王维的诗,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欣赏王维的画,又有如一首诗一样美好。

)王维不仅是文学上的天才,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极好的音乐家。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长期在森林中的生活经验,使得他对自然美有着敏锐的、独特的、细腻的感知,所以他的诗歌中的景物,充满了意境,颜色的对比鲜明而优美,把景物的动静联系在一起,尤其擅长于把光线和声音的细微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物生平:1、才华早显:王维于武则天时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

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

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开元五年(717年),在长安,其间有时至洛阳。

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京城求仕:开元七年(719年),在长安,七月应京兆府试。

有诗《李陵咏》《西施咏》等。

开元八年(720年),在长安,常从岐王李范等游宴。

春就试礼部,落第。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

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为不敬,累及王维得罪贬官。

赴济州途中作《宿郑州》等诗。

3、半官半隐:开元十四年(726年),离济州司仓参军任。

开元十六年(728年),隐居淇上。

开元十七年(729年),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

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相赠。

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维妻子去世。

之后再没有续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隐居于嵩山。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官拜右拾遗,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十月,随唐玄宗回长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多媒体古诗教学
商丘市红旗路小学邢清
古诗文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些古诗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刻。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古诗文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因而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传统教学中学习古诗词,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往往学生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不明诗意,不悟诗情,是一种机械式地记忆,因此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很枯燥,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古诗文教学是一种“弱语境”学习,文体的特殊性常使教学陷入两难境地。

古诗文教学呼唤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模式,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采用电教媒体进行古诗的教学,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化枯燥为情趣,化深奥为浅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一学段: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背诵优秀古诗文50篇。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提供了机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以,把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古诗文教与学中,为时代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则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语文教师理应把握信息时代特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工作中不忘实现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资源环境和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优化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这两个目标。

当前我们要把古诗文教学的工作重点放在把握“教”与“学”两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学”这个环节上,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学生思维。

那么如何借助信息化设备开展古诗文教学呢?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诗歌的语言因为精炼,不像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

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

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教学《望庐山瀑布》为例。

教师首先进行背景介绍,让学生首先了解庐山是我们江西省的一个旅游胜地,它以风景秀丽著称。

庐山山脚下的瀑布更是远近驰名。

然后画面上随即出现游人纷纷前往观赏庐山瀑布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也随游人一同前往的兴趣。

接着,进入画面欣赏,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的云雾像紫色的云烟袅袅上升;巨大的瀑布如挂在山腰的江河,飞泻而下。

学生这时激情高涨,思维活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古诗的描绘当中。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难点,领会意境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教师能将抽象、精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体联系起来,恰当运用录像片断,努力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领会诗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惟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

多媒体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不同。

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
也很难体会诗歌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

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略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

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中此山中。

”接着开展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三、巧用多媒体,启迪思维
古诗文常常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短短的一句诗可能描绘的是一个或多个画面。

运用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展现出来,用声、像、色等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其乐学深思。

又如教学《秋思》这首小令时,借助大屏幕显示出紧扣诗文内容的一幅幅画面。

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

此时,诗、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和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探究古诗文的强烈愿望。

大家主动地品味着诗句,并积极地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四、巧用多媒体,进行思想教育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同时许多古诗文作品中还蕴含了许多人文美德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如教学《悯农》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农民在田里干活的情景,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几个农民弯着腰,汗流浃背地挥舞着锄头,然后适时引出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反复吟诵后,再让学生观看一个孩子吃饭的情景:吃包子只吃里面的馅,把外面的都扔了,吃饭时饭粒很多洒在桌上。

然后问:“这孩子这样做好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气氛非常热烈。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懂得了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的道理。

五、运用多媒体,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

在古诗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节奏快慢、语势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件中精美的版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如《望天门山》一诗,以雄奇秀丽的天门山为背景,诗句设置为黑色或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的磅礴气势。

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
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

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

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

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

同时,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

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文教学,能较好地创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能有效化抽象为具体,转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有趣 ;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

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