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合集下载

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看法

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看法

浅谈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本文仅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结构,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炼材,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语言,王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的说法,本文分而述之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实际上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统一的。

唐代诗人王维,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赞誉(见《东坡志林》)。

自宋以来,用类似词语来赞美其他诗人或画家的,多到难以数计,这说明诗和画作为姊妹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相互间的影响甚为密切。

但是,当我们一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很自然的就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适合作为这种艺术境界的代表者,这说明东坡的评语入人之深,意味着这种艺术境界在王维笔下体现出来的深度与广度,应该比一般的诗画作家更为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究。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

“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

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

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

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艺术,e墙I A rt s c i r d o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与诗的融合●T E X T/王望总论“诗中有l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诗与J母I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足语言和时间艺术,I田i是造型和空间艺术。

二者各具特点和短长。

“诗画一体.诗画一律”人们大多是从形象意义卜谈论的。

古希腊西蒙尼底斯最早提出“画是静默的诗,涛是语言的画”。

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诗与l田I的联系,提倡诗画结合,取长补短。

所谓I田j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嘲补足,从而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诗画统一的境界。

历史上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发展情况有两种形式。

第一,因观画而成诗。

屈原四言诗《天问》所吟咏的许多神话传说和故事就是根据壁硒内容描述而成。

第■,囚诗I『|j作』田I。

顾恺之《洛神赋》以曹植的I司名诗篇演绎而成画。

这种情况在唐代更为常见,像王维、皎然、杜牧等诗人兼画家的人物在艺术实践中都注重加强诗与画的融合。

在北宋时期,曾以官方的形式i殳市画院,专门培养绘画人才,考试以写景的诗作为题日,让厕家学会运用诗的情思米塑造画境。

但是小论是因为绘画可以表达诗的情思而受重视。

还是因为官府的大力提倡,人们都末能真正从理论上对绘画与诗的关系作m解释,直到宋代苏尔坡称“味摩诘诗,诗中自.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的话说出后。

在意识形念上才清楚地表明r这一美学命题。

但足诗与画又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它们相覃包容而,j己妨碍。

诗与画的相融性1.形式卜的相融性这种相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境界的交融,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上并无题诗。

却有诗的意境。

所谓“画中诗”。

“画是有形诗”。

另一方面,借助书法这一媒介,在画的空白处补涛,对主题进行补充的和阐发。

从而发挥语言艺术之特长而补造型艺术之不足.揭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引导观众充分理解作品的象外之意。

比如宋徽宗在《腊梅山禽图》中一株梅花由右向E。

诗歌与画的关系

诗歌与画的关系

顾恺之《洛神赋图》
曹植: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 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敢 为 天 下 大 不 同
岭 上 白 云 同 我 笑
南 山 乐 山 题 画 诗
二:诗画异质: 诗与画的差异性
诗与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性 诗歌:时间艺术和间接艺术 画 :空间艺术和直接艺术
诗 歌
时间艺术:诗歌在对空间境界、方位、角 度、距离 的选择和变换方面,有着绘画无法比 拟的自由度。可以表现声音、触觉、嗅觉、感 觉等无法凭空间境界直接展示的内容,并且对 外物与内心的碰撞、交叉以至融合、渗透,或 相离、相反等情况,可以因意而施,运转自如。 间接艺术:诗中有画的情况,不是诗直接 表现出来的,诗中的画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在 读者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己的理解,再加上读者 自己的经验、想象、联想,才在读者头脑中形 成了一幅虚拟的画卷。
前两句是很明显的“诗中有画”,可以 用画表现出来,但后两句却很难用画表现 出来,“思故乡”怎样画出来呢?

总而言之:诗中有画,而不全是 画; 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
----这应该是诗与画关系的最好写照。
谢谢观赏!
同质性之一: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 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 • 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 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 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 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 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诗与画的关系
一、诗画同质: 诗歌和绘画的同一性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先生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命题,主张诗与画应相互渗透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与探讨影响深远。

在他的诗歌批评中,常常提及王维这位唐代大诗人。

苏轼赞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意味着王维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和意境表现力。

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与画相融合,颇具意境,堪称诗画合一的理想典范。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歌赞赏源自于他对诗画的深刻理解。

苏轼自幼酷爱文学,对于诗歌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把握。

他认为,诗与画同源自于意境之美,都是表现生活、描绘景物的艺术形式。

王维的诗歌作品以灵动的笔触、深邃的境界、细腻的情感赢得了苏轼的青睐,在他看来,王维的诗句仿佛是一幅画,让人感受到画面的明快绝妙。

而王维的画作同样以清新淡雅、意蕴悠远闻名于世,苏轼认为这种诗画相融合、相互映衬的艺术风格正是王维作品的独特之处。

苏轼对于王维的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认识。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诗与画一直被认为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两种艺术形式。

苏轼认为,诗歌与绘画均是表现生活美学的手段,二者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内在的审美情感却有着契合之处。

王维的诗歌作品如画,画作如诗,诗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共同彰显了王维所追求的文学艺术境界。

苏轼认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将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画联触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创新意识。

在宋代文人中,苏轼以其对于文学的追求和创新的独特见解著称于世。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超越一般的表面形式,力求达到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境界。

王维的诗歌作品正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典范,他将诗歌与绘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艺术模式,为后人树立了文学艺术的新标杆。

苏轼对于王维的赞誉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诗人的赞美,更是对于文学艺术创新的鼓励和呼唤,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点评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形体虽小,却能反 衬空间的阔大。寥寥几笔,却使景物极富 韵味。
点评三:有画一样的构图,背景阔大, 景物层次丰富。有画一样的线条,长短、 大小、点线等交替变化,简洁概括。有水 墨的色调,有留白,有墨痕。纯粹是中国 画中的山水画,富有意境。
西湖雪景:淡雅脱俗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维城、 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代浙江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于官宦之家,明末清 初文学家。明亡以后,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 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著有小品 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作者心境:


特立独行、不随流俗、淡淡哀愁 极度迷恋西湖雪景
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 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西湖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 岱
湖 心 亭 看 雪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 易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西湖奇景, 试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点评。
提示: 1、抓住关键字进行点评。三个‚与‛ 叠用,再辅以 ‚一白‛一词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 2、抓住数量词进行点评。 3、抓住‚‘文’中有画‛的特点进行 点评。
点评一: 三个‚与‛ 叠用,一气呵成,把天、云、 山、水四种物象连缀起来,给人天衣无缝的 感觉,和‚一白‛相映成趣,写出了天、云、 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景象。
作者志趣:高雅脱俗 湖心亭巧遇: 衬托高雅脱俗的志趣
江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作和绘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释义:细细品味王维的诗,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欣赏王维的画,又有如一首诗一样美好。

)王维不仅是文学上的天才,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极好的音乐家。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长期在森林中的生活经验,使得他对自然美有着敏锐的、独特的、细腻的感知,所以他的诗歌中的景物,充满了意境,颜色的对比鲜明而优美,把景物的动静联系在一起,尤其擅长于把光线和声音的细微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物生平:1、才华早显:王维于武则天时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

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

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开元五年(717年),在长安,其间有时至洛阳。

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京城求仕:开元七年(719年),在长安,七月应京兆府试。

有诗《李陵咏》《西施咏》等。

开元八年(720年),在长安,常从岐王李范等游宴。

春就试礼部,落第。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

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为不敬,累及王维得罪贬官。

赴济州途中作《宿郑州》等诗。

3、半官半隐:开元十四年(726年),离济州司仓参军任。

开元十六年(728年),隐居淇上。

开元十七年(729年),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

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相赠。

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维妻子去世。

之后再没有续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隐居于嵩山。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官拜右拾遗,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十月,随唐玄宗回长安。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全诗译文及鉴赏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全诗译文及鉴赏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全诗译文及鉴赏《凉州词二首·其一》是有唐代诗人王翰所创作,这首诗不仅意蕴深远,边塞风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李唐王朝,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二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注释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凉州词二首·其一》鉴赏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宋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解析及鉴赏

宋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解析及鉴赏

宋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解析及鉴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由宋代杨万里所创作,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译文及注释译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晓: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注释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指阳光。

映照着日光。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风光不与其他季节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更加说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与众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导读:本文是关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希望能帮助到您!
《我的空中楼阁》的作者李乐薇在这篇散文中,匠心独运,以诗化的语言刻意追求作品中的绘画美、色彩美、动态美以及意境美,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于一体。

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让读者身临其境,留连忘返。

一、构图美。

作者的切入角从“山”入笔。

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熨帖比喻,将自己居住的小屋位置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加以衬托,使“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既清新、自然,又浑然天成。

这一整体画面,犹如妙笔丹青取景画图时,用粗线条大笔勾勒山和小屋的轮廓风貌。

接着,勾画近处局部:描绘“树”与小屋的关系,突出“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是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再接着,作者变换仰视觉度,将取景框推向空中,左顾----“山外青山”,右盼----“绿野
阡陌”,还有那围墙外似云似霞的“云雾”和姹紫嫣红的“花朵”。

整个画面远看背景:有山、有树、有花;仰视小屋“凌空而起,姿态翩然”;鸟瞰山下“万家灯火”,使小屋呈现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美妙精彩。

以上构图,层次明快亮丽,景致幽深雅静。

读之,产生一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审美愉悦感。

二、色彩美。

作者的调色版上始终将“绿”作为全文的主色调,在“绿”的渲染下,“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小屋那“蓝”的墙,“白”的窗和院内“红”的花便成了一幅明净的水彩画,这是晨曦微露后的景色,作者是用鲜亮的暖色调来表现的。

至于入暮后,作者又多用冷色调,描写“夜幕深垂的晚上”,当<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