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合集下载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些古诗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将诗与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可不是小伙伴们学生时代的那些同名同学哦~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总而言之,是个大才子。

1、《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

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王维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

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2、《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

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虽然诗中所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

3、《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王维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妙手天成,又有匠心运用其间。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第三稿)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第三稿)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摘要:王维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诗人,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尤深,他融合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始祖。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他把绘图的技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其具体表现:一、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结构美;二、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色彩美;三、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神韵美;四、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手法美。

五、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禅意美。

关键词: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的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是继孟浩然之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艺术高峰的杰出诗人,他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对诗文、绘画和音乐都很精通。

玄宗开元九年考中进士,任右拾遗,吏部郎中等职。

四十岁以后,他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在盛唐时代,王维以他流布环区的秀句和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而享誉海内。

他的山水诗造诣尤精,在推重诗歌神韵的一派诗论家看来,他的作品是最受尊崇的艺术典范。

王维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诗人,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尤深,他融合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始祖。

就艺术言之,一代有一代之风尚,一时有一时之体裁。

院体画与文人画,往往被人称为北宗与南宗。

以明末董其昌等特提此二宗之对立关系后,迄至今日,凡秉笔述画之始者,莫不依从其说焉。

即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而王维为南宗之祖。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他把绘图的技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旧唐书》本传说王维的画“笔纵浅思,参于造化”①。

又说他“画思入神”②。

可见他的画是渗入了思想性格的。

这也就是“画中有诗”的意思。

大诗人苏东坡读王维诗时,禁不住连连赞叹,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见东坡志林》)③。

这两句话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涵,如诗之有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

这首《辛夷坞》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

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

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

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 2 —。

“诗中有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诗中有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诗中有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诗中有画”最初是北宋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著名评价,经过后世的不断阐发,发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经典命题。

“诗中有画”在创作和欣赏中都注重诗画互通,要求读者借助文字能够在脑海中形成视觉画面,产生审美意境,这对古诗词鉴赏和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借鉴“诗中有画”理论,基于图文转换,发挥视觉思维对语言和审美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标签:诗中有画小学语文古诗词视觉素养苏轼在评价王维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遂成为王维艺术的定评,也成为传统诗画艺术的创作原则。

“诗情画意”是古代诗画艺术的共同追求,时至今日,对当代美学和审美构建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结合理论和教学实践,对“诗中有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运用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改革。

一、制约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有突出的優势。

近年来,语文教材中大幅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诵都存在较多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缺乏生活经验导致的诗意误读古代社会生活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有较多差别,古代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当代小学生可能从来没有见过。

学习古诗词时,如果无法进入诗词中的生活场景,一味“以今解古”,不仅会闹笑话,更影响了对诗意的正确理解。

如,对于“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挑灯”,很多学生理解为“把灯笼挑高”。

对于“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剪烛”,有学生以为是“把蜡烛剪断”,这样解读,显然无法感受彻夜难眠的苦闷和秉烛夜话的情境。

再如“蛾儿雪柳黄金缕”(辛弃疾《青玉案》)一句,如果不了解传统的服饰文化,不知道“蛾儿”与“雪柳”“黄金缕”都是古代妇女的发饰,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以为真是飞蛾上头,岂不是大煞风景?(二)诗歌语言的特殊性造成的含义曲解古诗词的语言并不等同于今天的白话文,有其特殊的字意和句法,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望文生义,难免生出歧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作和绘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释义:细细品味王维的诗,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欣赏王维的画,又有如一首诗一样美好。

)王维不仅是文学上的天才,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极好的音乐家。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长期在森林中的生活经验,使得他对自然美有着敏锐的、独特的、细腻的感知,所以他的诗歌中的景物,充满了意境,颜色的对比鲜明而优美,把景物的动静联系在一起,尤其擅长于把光线和声音的细微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物生平:1、才华早显:王维于武则天时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

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

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开元五年(717年),在长安,其间有时至洛阳。

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京城求仕:开元七年(719年),在长安,七月应京兆府试。

有诗《李陵咏》《西施咏》等。

开元八年(720年),在长安,常从岐王李范等游宴。

春就试礼部,落第。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

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为不敬,累及王维得罪贬官。

赴济州途中作《宿郑州》等诗。

3、半官半隐:开元十四年(726年),离济州司仓参军任。

开元十六年(728年),隐居淇上。

开元十七年(729年),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

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相赠。

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维妻子去世。

之后再没有续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隐居于嵩山。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官拜右拾遗,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十月,随唐玄宗回长安。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他的画作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王维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画的描绘和艺术的表现,反之亦然。

这种诗画相通、相互交融的表现形式,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境界。

从王维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对画的描绘和表现。

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生动描绘了春日里山居的景象,其中“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杨柳婀娜的姿态,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被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诗中对画的描绘,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

而在王维的画作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和抒情。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擅长用墨线勾勒出山石、树木和水流的形态,烘托出一种意境悠远、空灵超凡的境界。

例如《远山图》中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以空灵超然之感,恍若身临其境。

这种画中有诗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的山水画更加具有超脱尘世、意境深远的韵味,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画卷之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特点。

这种诗画相通的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王维卓越的文学和艺术才华,更让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有声有色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意境,体味到他所追求的诗意境界。

正是这种诗与画相得益彰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传世佳话。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在诗歌和绘画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使得他的艺术作品永存人间、流传千古。

无论是在诗中描绘画,还是在画中表现诗,都展现了王维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跨界表现,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

结语:王维的诗画并茂,传世千古,激发了无数后人的艺术创作灵感,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欣赏他的诗作和画作时,我们不妨用心感受其中的诗意和画意,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让我们与王维的艺术作品在心灵深处相遇,从而获得一场意境非凡的艺术盛宴。

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是谁说的

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是谁说的

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是谁说的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出自苏轼对王维的评价。

原话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具体出处是《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由此可知,这句话原来是评价王维绘画的,是苏轼看了《蓝田烟雨图》后有感而发。

因为《蓝田烟雨图》已经失传,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幅画到底怎么样,似乎“画中有诗”无从谈起。

好在,苏轼还记录一首跟这幅画有关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中有画”。

苏轼的记录如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

“蓝溪白石出”,首句写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

一个“出”字,化静为动,给人动态美感。

“玉川红叶稀”,次句写入秋天寒,山上的红叶变得稀少了;这里的“红”,跟首句的“蓝”和”白“相照应,写出了山上的色彩层次,淡化了秋天的萧瑟冷落之感,彰显了山川草木气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鉴赏到这里,“诗中有画”,已经非常明显了。

事实上,王维的很多诗歌,都充满画面感,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都能让人看了就能在脑海中形成强烈的画面。

那么,“画中有诗”,又是如何展现的呢?是不是苏轼的”画中有诗“的评价,就仅限于对王维真实的画的评价呢?让我们继续解读王维的这首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两句是神来之笔。

秋冬时节很干燥,山路上没有下雨,为什么会让人感觉衣服被打湿呢?打湿人衣服的,并不是水汽,而是空翠。

空翠,是针对整个画面而言的。

前两句所描绘的“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只是是山中景色的一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尽管到了秋冬季节,但整个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

苍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苍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感到空蒙,也有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也能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年级语文教案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许多老师对古诗教学感到棘手。

如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学生,“填鸭式”地教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不讲或少讲,又怕煮“夹生饭”。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填鸭”,又能把“饭”煮熟呢下面这位教师的古诗教法给了我们很好启发。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

2.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理解字、词、句意
板书课题。

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正音:“疏”读Shu不读Su。

2.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分四人组),理解诗的字、词、句意。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

(2)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

(3)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

●三、诗文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幻灯片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

2.师生评画。

(l)评黑板上的画。

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固然好看,但不符合“未成阴”的诗义。

(2)评幻灯片上的画。

同学们感觉通过抽出的新芽、延伸的小路、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儿童的形态,充分展示了春天的气息。

(3)修改自己的画。

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1.师:古人咏诗有什么习惯动作
生:摇头晃脑。

师: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
生:读出节奏,抒发感情。

请一位学生用“/”“||”“…”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幻灯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哪位学生表演一下(一名学生上台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他同学也随之自由背诵,气氛活跃。


2.讨论: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浓浓的春意的呢
小结:你的这种情感就是当时作者的情感。

五、练习
1在自己的作品右侧附上这首诗(要求默写)。

2.在自己的作品下方用一段话解释诗的意思。

3.将你的作品加工,添上颜色送给家长或朋友。

[评:这位老师的古诗教学方法新颖,根据学生对诗的理解来作画,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学生架设了从直观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