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复习大串讲04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复习大串讲04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一国 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1.民族团结 (1)政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 助和谐关系。 (2)经济、文化:国家对民族地区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大经济投入。 进行西部大开发,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2.祖国统一 (1)政治: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提供了坚实的 制度保障。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 归祖国,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 (2)经济、文化: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海峡两岸 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A.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4.(2022春·山东聊城·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1: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 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材料2:
制度保障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变”:主权归属 “不变”:社会制度 和生活方式
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但首次在香港问题 成功实践
香港岛-鸦片战争1842-《南京条约》 九龙司-第二次鸦片战 争-1860-《北京条约》 新界-1898 澳门—葡萄牙
考点突破
知识拓展-回归原因及启示
回归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根本政治制度-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突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超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超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分期:1、新民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2、社会主义社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3、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4、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重大事件:开国大典(1949年1月1日、国庆节)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2、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 1949年9月;地点北平(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做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1)时间 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从天安门指五四运动到天安门开指国大典);(2)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该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新中国成立的启示:新中国的成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中国近代百年的剧变对青少年有什么启示:(1)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2)青年学生应该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以下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知识梳理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中国现代史主要事件: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美建交、改革开放等中国现代史历史意义2. 重点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抗美援朝的意义: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稳定了新中国的政局,为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中美建交的意义: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对立的局面,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

改革开放的意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 难点解析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和人民民主专政等,在三大改造完成后,这些特征在中国都初步具备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1.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商鞅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意义2.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和影响3. 商鞅变法的成就和评价•商鞅变法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商鞅变法在社会和历史上的评价二、中世纪的中国与世界1. 唐宋时期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成就•唐宋时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唐宋时期科技和文化取得的重要成就2. 阿拉伯帝国对中世纪世界的影响•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阿拉伯帝国在科学、文化和贸易方面的贡献3.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中国丝绸之路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和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三、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1. 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动荡局势•近代中国社会的封建秩序和弊端•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2.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3.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和进程•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和标志性事件•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主要改革措施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争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参战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进程和结果2.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和成就3.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新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的影响五、中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和改革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政治制度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建立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的政治制度改革2.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农民协会的建立•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和影响3. 建国初期的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实施情况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复习提纲,包括了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中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以及中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和改革。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口诀:一桥二铁三公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时间:1954年9月2、召开地点:北京3、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重要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1、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2、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其中新在:⑴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自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⑵中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⑶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⑷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

2、新中国成立给我们的启示: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抗争最终取得的,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永不屈服、敢于抗争的民族。

自1840年以来,各阶层的爱国人士都进行了救国救民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54”“28”代表的含义?“54”指的是当时的五十四个民族(也有种说法是代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五十四个单位);“28”指的是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⑴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⑵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⑶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等。

5、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显示了新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决不允许出现分裂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现象。

西藏和平解放表明了党和政府时刻注意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6、新时期促进西藏发展的措施: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党和政府在西藏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西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⑶国家实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派大批干部援藏;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修建了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鼓励和发展西藏地区工业。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素材: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素材: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总结

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①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起合法权利。

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美、中日建交:1、中美建交的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3、建交过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4、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全方位外交:1、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外交策略:(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单元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
课 标 解 读
单 元 解 题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重点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
2. 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3. 海峡两岸的交往史实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地位
①历史特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 一多民族国家 ②现实情况:各民族和谐相处,形 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归祖国开辟了途径的是( )
A.民主集中制的实行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D】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中考真题演练
5.(2022·辽宁营口)2022年5月3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庆
祝香港回归25周年主题曲——《前》。歌曲呈现出香港政治稳定、经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展的繁荣局面。使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 )
起,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下列有关香港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下解决的 ②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9年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④标志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4.(2022·贵州贵阳)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
使主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香港顺利回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 地位 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二)港澳回归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时间 意义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 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 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