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纠正预防单

合集下载

不合格品控制目的、流程及预防

不合格品控制目的、流程及预防

1不合格品控制的目的与方法小故事——王实&陈博的故事什么叫不合格?答:未满足要求。

处置方式有哪些?答:返工;返修;让步接收;退货;报废;采取纠正预防措施1、不合格品控制的目的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2、不合格品控制的方法是先识别后控制。

2不合格品的控制流程1、识别识别不合格:判断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或标准。

—产品标准—客户要求—工艺文件—检验文件—样板—上级的交代与叮嘱2、标识检验状态的标识—标识“待处理”或“不合格”的标识。

—生产班组:不合格的半成品与原材料要标明“待处理”或“不合格”的标识。

—检验员在随机卡、流程卡或“返工单”的相应项目标栏内盖检验章,作为“不合格”标识。

—其作用是:具有可追溯性。

—最终检验:不合格牌标识。

或写明(注明)不合格现象,如(漏电、拉裂、少孔、搞错型号、严重压痕、少工序、用错材料等)。

3、隔离要求:与正常的合格品明确隔离。

—红色胶盘/物料框。

—专门独立的不良品架。

—划分不合格区域,不良品放在不合格品区域内。

—生产区的摆放与其它产品不同,以示区别,然后按要求拉到维修或返工返修区处理。

—定时安排人员到不良品区进行确认与数量的登记4、记录—在规定的检验报告上正确记录不合格产品的型号、批次、检验日期、检验依据、不合格品的数量、检验结果。

—检验报告按规定予审核与批准。

—流程:5、评审当量较大时,或对公司信誉与资金影响大时须评审。

(1)进货检验:经检验主管以上人员签署处置意见(必要时要组织技术部、生产、供应链、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2)过程检验:对批量不合格品,质量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评审。

(3)最终检验:质控部负责人审批处置结论,必要时,技术部参与评审。

6、处置包括以下几种:挑选使用、返修、让步接收、报废处理、纠正预防措施。

(1)进货不合格品的处置—退货—让步接收—要求供方采取相关的纠正预防措施—我厂对连续多批不合格,某批大量严重不合格的供方,将安排人员对其审厂并对以后批次加严检验。

XP-QP-15 产品检验控制程序

XP-QP-15 产品检验控制程序

※ 管制文件严禁自行影印,如需影印请洽综合办公室珠海芯烨集团程 序 文 件文件编号 XP-QP-15 版本/版次 A/0 文件名称产品检验控制程序页次1/9批 准 栏发行日期 2015-10-08 受 控 状 态批 准 审 核 编 写 实施日期 2015-10-08分发编号修 改 履 历 表修改页修改日期修 改 内 容 摘 要修改人 审核人批准人一、目的:对外购产品、半成品、成品进行规定的检验和试验,防止未经检验和试验的外购产品、半成品、成品投入使用、入库和出货。

二、适用范围:凡本公司产品所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材料、半成品(外协品)、成品均属之。

三、定义:3.1标准样品:公司生产、品质确定之标准样品或客户确认样品。

3.2不合格品:未满足要求的产品。

产品的要求一般通过质量特性来规定。

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外购件和外包件对照产品图样、工艺文件、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和试验,被判定为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不符合(未满足)规定要求,统称为不合格品。

3.3产品质量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a) 安全性;b) 使用要求。

一般指使用功能(含装配功能,功能性外观)、性能指标; c) 非功能性外观。

3.4不合格的严重性分类。

A 类:致命不合格(致命缺陷,英文缩写CR )。

是指产品的关键特性不符合规定要求。

1) 安全特性不合格。

必然造成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如裸露部分有锐利的边缘;安全测试不合格。

2) 关键使用要求不合格。

必然造成产品不能使用,如关键安装孔缺失。

B 类:严重不合格(严重缺陷,英文缩写MA )。

产品的普通使用要求不符合规定要求、或非功能性外观不符合规定要求。

1) 必然造成产品生产困难。

如安装孔错位;安装件严重歪斜。

2) 必然造成产品使用不正常。

如元器件虚焊;电路板短路;外观肮脏或划痕;功能丝印错误。

3) 非功能性外观、涂层或工艺严重不合格。

如外观变形严重;涂层颜色明显同其他部件不匹配;涂层有明显的划痕;非功能性丝印错误。

《15.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5.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5.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第一篇:15.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1、目的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实现一体化和haccp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一体化和haccp管理体系运行中,对不适合采取纠正和预防改进措施,并实施和验证。

3、职责3.1质检部负责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安全、环境问题时发出相应《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各关键控制点(ccp)负责人,负责纠偏措施的实施和记录.如果出现偏离关键限值或过程发生偏差造成不合格时,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3.2当内部体系审核出现不适合时,由审核员发出《不适合报告》,并进行跟踪验证。

3.3当管理评审时或其它情况出现不适合时,由公司办和相应部门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并进行跟踪验证。

3.4各部门负责实施相应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

3.5管理者代表在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起监督、协调作用。

4、工作程序4.1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a.供方产品出现连续批量不适合;b.相关方环境因素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或环境事故;c.过程、产品、环境和卫生安全出现重大问题,或超出公司规定值时;d.相关方投诉时;e.内部审核出现不适合时;f.管理评审出现不适合;g.其他不符合方针、目标(指标),或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

4.2不适合事实填写、原因分析、措施的制定、实施与验证4.2.1当出现4.1a情况时,由质检部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以下简称“处理单”)中“不适合事实”栏,通知资材部后传真给(分)供方,要求(分)供方三个工作日内进行原因分析,确定纠正措施后传回,由质检部对其下批来料进行跟踪验证。

当同一种物料向同一(分)供方连续发出两次处理单而质量未有明显改善时,取消其合格(分)供方资格;如果是服务(分)供方质量问题,则由服务接受部门填写处理单中“不适合事实”栏,传给(分)供方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验证。

4.2.2当出现4.1b情况时,由质检部填写处理单中“不适合事实”栏传递给相关方,要求相关方三个工作日内进行原因分析,确定纠正措施后传回,由质检部进行跟踪验证。

不合格品控制及纠正与预防措施

不合格品控制及纠正与预防措施

对检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办法一、目的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

保证工程产品质量稳定性。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项目所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不合格品控制。

本办法是《不合格控制程序》、《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支持性文件。

三、职责对不合格品的判定、标识、隔离和处理,由生产部负责。

对不合格品处理的监督由经营部负责。

对大批量不合格品处理和改进措施的审批,对顾客退货的鉴定由质检部负责。

原材料中不合格品的处置和修整由技术部协助处理。

四、工作程序1.来料检验①来料经检验不合格者,不得入库。

②质检员对该批不合格来料作出标识,并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报生产部经理审批。

并在来料检验记录中填写不合格记录。

③施工队按照质检部作出的审批意见做出相应处理(选用或退货),由技术部负责通知业主,由质检员监督实施。

2.半成品、成品检验①半成品、成品检验出现的不合格品,由检验员根据不合格性作出处置,处置方式有:返工、返修、报废。

②质检员对不合格品作出不合格标识,视处置结果放入指定存放区域。

并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交施工队进行原因分析并合理处置。

③出现重大或批量不合格品由生产部组织车间、操作者进行原因分析,经技术部审批后进行处置。

④返工返修后的产品必须重新检验,仍不合格或不适用者由项目经理在检验记录上作出处理决定(继续返工、报废等)。

3.客户退货①发生业主质量投诉或退货,由质检部组织对该批产品的检验,将检验结果登记在成品检验记录上,并追溯原有的检验记录。

②根据生产部的检验结果,由质检部与技术部会商确定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处置方式有:返工、返修、报废或不属于项目部责任的协调不予进场。

③根据会商结果,由经理签发《不合格品处理单》,由技术部部协助有关责任部门执行处理。

④由质检部调查详细原因,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报告》,由相关责任部门作整改。

4.记录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应详细记录产品来源、流程或工序、不合格描述、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处理意见、处理结果和其它必要的补充说明。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含流程图)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含流程图)
5.责任:
5.1 品管:对不合格品标示及隔离,不合格品的确认,组织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通知相关部门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理,对返工品的重新检验;负责记录及归档不合格品处理的相关记录。
5.2采购:负责原物料特采提出及特采申请单的开立和特采物料的跟踪执行,负责来料不合格品的处理实施(退货、换货等),向供应商反馈产品的不合格信息及供应商品质改进跟踪。
文件制修订记录
NO
制/修订日期
修订编号
制/修订内容
版本
页次
1
2022-08-01
全新制订
01
制订
会审
核准
仓库
总经理
生产
人力资源
1.目的:
为使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处于受控状态,得到识别和控制,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确保公司产品及服务质量,特建此程序文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进料(原物料)、制程(半成品)、成品出货过程所发现的不合格品管制。
6.6特采提出时机(包括但不限于):
A、急于使用之材料,不良情形不会影响生产进程且不产生主要及致命缺点时。
B、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客户急于使用之产品,其不良状况经客户同意时。
C、客户急于使用之产品,仅为轻微之缺陷且不影响客户使用时。
6.7不合格成品降级提出时机:
A、不合格成品能实现部分或全部原设定的功能,符合法规要求,但无法进行特采或返工不经济时。
6.5不合格成品或半成品返工(数量超过100PCS)、报废及成品不合格品降级或特采,由生产填写《不合格品处理申请单》,制程(超过100PCS)或库存品的不良品报废由仓库、品管或生产填写《报废申请申》,提交相关部门会签,最后交总经理批准;对于少于100PCS的返工或少于100PCS的制程不良品报废处理,由供应链经理直接确认及安排实施(不必填写申请单)。

GJB9001C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含完整表单)

GJB9001C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含完整表单)

文件编号:Q/YC–P039–2013/A 0 归口管理:行政部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一、目的为明确不合格品隔离、标识、记录、审理和处理要求,防止不合格品非预期使用或交付,制定本程序。

二、范围适用于本军工产品及其采购、外协产品的不合格品控制。

三、职责(1)检验部门负责不合格品的识别、标识、隔离和记录。

(2)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不合格品审理和处置的归口管理工作。

(3)责任单位负责对不合格品产生原因和责任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4)采购部门负责对采购的不合格器材进行标识、隔离和记录,并负责办理退换等手续。

四、工作程序1.不合格品的管理1)不合格采购产品的管理(1)采购产品经复验不合格时,由检验人员在验收报告单中签署不合格结论。

(2)采购部门接到不合格验收报告后,应立即将不合格采购产品送交不合格品隔离区。

并对其进行标识隔离,由隔离区管理人员进行标识和登记相应的台账。

2)工序不合格品的管理(1)生产工人或工序巡检人员在工序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应及时放人“工序不合格品隔离区”,隔离区应明显标识并在随批加工记录中反映不合格品数量、责任人等。

(2)工序不合格品隔离区中的不合格品由责任人于当班结束前送交不合格品隔离区。

(3)隔离区管理人员收到工序不合格品后应清点数量,明确不合格状态及责任人后,开具不合格品通知单一式两份,一份交责任单位,一份自存,并分类存放,做到账、物、卡相符。

3)半成品不合格品的管理(1)检验人员在半成品检验中发现不合格品后应放人专用的半成品不合格品存放区中,不合格品存放区应有明显的标识。

(2)检验人员在每班(或批)结束前,应将其不合格品送交隔离区,隔离区人员在确认数量、不合格状态、批号、检验员后开具不合格品通知单一式两份,一份交责任单位,另一份自存。

(3)隔离区人员依据不合格通知单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分类存放、登记台账。

(4)隔离区人员按月填写“隔离区不合格品统计报表”依据不合格品评审意见,填写“不合格品处置记录”和“废品销毁登记表”。

纠正预防措施程序文件

纠正预防措施程序文件

纠正预防措施程序(ISO9001:2015)1.目的:1.1对已出现的或潜在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或不发生。

2.范围:2.1本公司品质管理体系运行的所有环节和过程、产品及服务。

3.职责:4.定义:4.1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4.2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3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区别见附件)。

4.4有效性:完成策划的活动并得到策划结果的程度。

4.5不合格:没有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包括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或质量体系要素,偏离规定要求或缺少)4.6重大质量异常:4.6.1 经常性发生的重复性异常。

4.6.2不良造成停止生产或停止出货。

4.6.3 异常问题足以造成产品致命伤害或严重影响产品使用寿命。

4.6.4 RoHS发生不良时。

5.内容:5.1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提出发生下列事项时可提出纠正预防措施给责任部门分析及对策:5.1.1 客户抱怨、退货时,由品质部QE提出《客户投诉/退货处理报告》。

5.1.2 当顾客反馈品质信息的统计分析中已表明质量有下降趋势时,由品质部QE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报告》。

5.1.3 当生产过程出现品质异常时,由生产单位或IPQC提出《不合格品评审单》。

5.1.4 成品检验批次不合格时,由FQC提出《不合格品评审单》。

5.1.5当内审(体系、产品、过程)不合格时,由审核组提出《内审不合格报告》;当外审(第三方审核、客户审核)发现不符合时,由外审提出专用不符合报告。

5.1.6 来料检查不合格时,由IQC提出《不合格品评审单》。

5.1.7当生产过程中出现重大品质隐患因素或者发现产品质量不符合客户要求时,由发现部门人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报告》。

5.2原因分析5.2.1责任部门应对不合格现象进行原因分析,确定不合格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流出原因,并填入上述相应报告中。

不合格品识别控制程序(含表格)

不合格品识别控制程序(含表格)

不合格品识别控制程序(IATF16949-2016/ISO9001-2015)1.0目的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识别和控制,使不合格品处于受控状态,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保证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不合格品得到有效控制,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向顾客提供合格产品。

2.0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进货的采购物资、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的不合格品处理和控制。

3术语和定义3.1不合格:未满足要求。

3.2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通常隐含”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3.3缺陷:未满足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

(区分缺陷与不合格的概念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其中有法律内涵,特别是与产品责任问题有关。

因此,术语“缺陷”应慎用。

)3.4让步: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

3.5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3.6纠正措施:为了防止已出现的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希望的情况的再次发生,消除其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7返工: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3.8返修:为使不合格产品满足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3.9降级: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不同于原有的要求而对其等级的改变。

3.10报废: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原有的预期用途而对其采取的措施。

3.11对不合格品的处置:退货、返工、返修、让步接受、降级、拒收、报废。

4.职责4.1该程序由公司管理者代表审批和分管。

4.2技术品质部a.负责本程序文件的编制和更改,是不合格品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的监控和实施。

b.负责对巡检或每月定期检查中出现的不合格进行评审,由厂务部进行处置。

c.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严重不合格品或质量事故进行评审,由各本关部门按要求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和处置。

4.3厂务部对轻微不合格品进行处置。

4.4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应执行该程序。

5.工作程序5.1不合格品的分类不合格品按严重程度分为以下二类:a.一般不合格品:指工序中出现的不合格和采购产品中虽未达到规定要求但不影响产品质量和使用功能的个别或少量不合格品;b.严重不合格品:经检验判定的批量不合格,或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已构成质量事故,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功能、性能技术指标,使用安全等的不合格,处理后可能造成永久影响的不合格品;5.2不合格品的标识和隔离一般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方法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和隔离:a.进货验收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在在采购物资和验收记录上作出标识和隔离;b.巡检员在工序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在记录的同时,可在不合格品处用醒目的文字、颜色或其他适当的方法加以标识,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以免继续生产或转入下道过程;c.现场生产的半成品、成品出现不合格时,应进行隔离(可行时)并作出标识,防止误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