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及进化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沙棘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沙棘育种研究进展

并筛选出理想 的亲本组合 ,应用于杂交种子 园的营建 ;在 以不 同亲本所作 的杂交子代群体 中,选育出 “ 华
林 1号” 天水 1号”等杂种无性系品种 。到 2 、“ O世纪末 ,对所选育 的各 类沙棘 良种 和主要引 进品种 ,分 项进行了区域化试验 ,多数 品种 已批量的应用于生产 。目前 ,中国的沙棘育种 ,正在前期 选育无枝刺 ,大 果粒 、高产 、适应性强的总体 目标和育种 成果 的基础上 ,进 一步追求 各类 营养保 健物质 的高含量 和高品 质 研究手段也将 向多元化发展 。 关键词 :中国}沙棘育种 ;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黄铨 (9 9) 1 2一 ,男 ,研究员 ,从事 沙棘资源收集、引种、育种工作 。
维普资讯
2 6
中国 沙 棘 育种 研 究进 展
第 4期
业原 料林 时 ,用 无 性 系造林 ,以保 持其 性状 的稳
定 与划一 ;而 以改 造环 境为 主要 目的时 ,则 用 实 生苗 造林 。实行 有性 与无 性并 重 ,以适 应不 同造 林 目的 的需 要 。 多生态 区布 点与 多单 位协 作 ,则是 为 了加 大 工 作力 度 ,以空 间抢 时 间 ,在 获得 一定 量 的 良种
富 ,又处 于野生 、半 野生状 态 ,性状 变异 十分 复 杂 ,发掘有 益 的 变 异用 之 于 生 产 ,无 疑是 便捷 、
收稿 日期 :20 —80 0 50 —1
繁殖 途径应 因栽培 目的 而 区别 对待 。对 于 以
获得 高额 果实 产量 或其有 效成 分为 目的 ,建 立工
为综合 指数 法 。 在 我们 协 作组 内 ,历 经 4个 年 度 ,在西 北 、
华 北 、东 北 8个 省 ( ) 区 ,共 选 得 3 8个优 良单 6

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4ꎬ56(1):17~23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4.01.003收稿日期:2023-02-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071)ꎻ青海省 昆仑英才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计划项目作者简介:肖莎莎(1999 )ꎬ女ꎬ重庆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ꎮE-mail:1521621909@qq.com通信作者:马玉花(1978 )ꎬ女ꎬ博士ꎬ教授ꎬ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㊁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ꎮE-mail:qhxnmyh@163.com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肖莎莎ꎬ费凡ꎬ董佳伟ꎬ张丹ꎬ马玉花(青海大学农牧学院ꎬ青海西宁㊀810016)㊀㊀摘要:Na+/H+逆向转运蛋白(NHX)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中ꎬ可调节植物响应盐胁迫ꎮ本研究对中国沙棘HrNHX6进行结构预测和分析ꎬ并采用qRT-PCR技术分析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HrNHX6基因的表达情况ꎮ结果如下:①HrNHX6基因总长为1347bpꎬ与月季花等植物NHX6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ꎮ②HrNHX6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ꎬ定位于高尔基体膜中ꎬ不具有信号肽ꎬ含7个跨膜螺旋结构ꎬ且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其二级结构的主要构成元件ꎬ具有多个修饰位点ꎮ③盐胁迫下中国沙棘根㊁茎㊁叶中的HrNHX6基因表达上调ꎬ说明HrNHX6基因在中国沙棘响应盐胁迫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ꎮ本研究结果可为阐明中国沙棘应对盐胁迫的机制奠定基础ꎮ关键词:中国沙棘ꎻ盐胁迫ꎻHrNHX6基因ꎻ荧光定量PCRꎻ基因表达中图分类号:S793.6ꎻQ786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4)01-0017-07BioinformaticsAnalysisofGeneHrNHX6in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sisanditsExpressionPatternunderSaltStressXiaoShashaꎬFeiFanꎬDongJiaweiꎬZhangDanꎬMaYuhua(CollegeofAgricultureandAnimalHusbandryꎬQinghaiUniversityꎬXining810016ꎬChina)Abstract㊀TheNa+/H+reversetransporter(NHX)proteinswhichcouldregulateplantresponsestosaltstressarewidelypresentinavarietyoforganisms.InthispaperꎬthestructureofHrNHX6fromHippophaerh ̄amnoidessubsp.sinensiswaspredictedandanalyzedꎬandtheexpressionofthegeneunderdifferentconcentra ̄tionsofNaClstresswasassayedbyqRT ̄PCR.Theresultswereasfollows.①ThetotallengthofHrNHX6genewas1347bpꎬwhichhadhigherhomologouswiththeNHX6ofRosachinensiet.②HrNHX6wasastablehy ̄drophobicproteinlocatedintheGolgimembranewithnosignalpeptidebutseventransmembranehelicalstruc ̄turesꎻα ̄helixandirregularcurlwerethemaincomponentsofitssecondarystructureꎬandithadmanymodifi ̄cationsites.③qRT ̄PCRanalysisshowedthattheexpressionsofHrNHX6genewereup ̄regulatedinrootsꎬstemsandleavesofH.rhamnoidesundersaltstressꎬwhichindicatedanimportantregulatoryroleofthegeneinresponsetosaltstress.TheresultsabovecouldlayafoundationforelucidatingtheresponsemechanismsofH.rhamnoidestosaltstress.Keywords㊀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sisꎻSaltstressꎻHrNHX6geneꎻqRT ̄PCRꎻGeneexpression㊀㊀土壤盐碱化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ꎬ由于工业污染㊁化肥过量使用和灌溉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ꎬ土壤盐碱化的程度不断上升[1]ꎬ已成为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问题之一ꎮ盐胁迫不仅会抑制植物种子的萌发ꎬ还会加速植物根系的木栓化[2]ꎬ影响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摄入ꎬ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ꎮ植物耐盐性可表现为Na+被Na+/H+逆向转运蛋白(NHX)外排或区隔化以维持细胞内的低Na+水平[3]ꎮ研究表明ꎬ在盐胁迫下ꎬ植物利用NHXs将Na+分离到液泡ꎬ可以促使细胞从外界应激环境中吸收水分以维持渗透平衡ꎬ调节细胞质中的Na+浓度和pHꎬ保护细胞器[4-5]ꎮNHX基因已在许多植物中被鉴定出来ꎬ但不同植物其成员数量不同ꎬ例如ꎬ拟南芥中有8个NHX基因[6]ꎬ葡萄中有6个NHX基因[7]ꎬ棉花中有25个NHX基因[8]ꎮ拟南芥的8个NHX蛋白中ꎬAtNHX1 At ̄NHX4定位于液泡膜上ꎬAtNHX5和AtNHX6定位于胞体内膜ꎬAtNHX7(AtSOS1)和AtNHX8定位于质膜上ꎻ根据亚细胞定位ꎬ又可将它们分为液泡NHXs(vacuolarNHXs)㊁内膜NHXs(endosomalNHXs)㊁质膜NHXs(plasmamembraneNHXs)[6]ꎮAtNHX1 AtNHX4通过形成的跨膜质子梯度提供能量ꎬ介导Na+区隔化ꎬ以减少过量盐离子对细胞的伤害ꎬ稳定细胞渗透压ꎬ使植物适应盐旱环境ꎻAtNHX5和AtNHX6具体定位于跨高尔基体网络ꎬ可参与囊泡运输和细胞扩增活性ꎬ特别是在液泡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ꎬ并调节pH和K+ꎻAt ̄NHX7通过盐超敏感(saltoverlysensitivityꎬSOS)信号传导途径赋予植物耐盐性ꎬSOS途径包括SOS1(质膜Na+/H+反向运输蛋白)㊁SOS2(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和SOS3(钙结合蛋白)ꎬ其中SOS2与SOS3的复合物可调节SOS1以去除细胞内的Na+[9-10]ꎻAtNHX8可以参与Li+/H+反向转运[11-12]ꎮ但目前有关NHXs在中国沙棘应对盐胁迫时的作用机制研究报道相对较少ꎮ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 ̄sis)是一种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 ̄ophae)植物ꎬ具有耐旱㊁抗寒㊁抗风沙等特性ꎬ在我国西北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ꎮ研究表明ꎬ在盐胁迫条件下ꎬ沙棘渗透压降低ꎬ体内脯氨酸㊁可溶性糖等渗透介质的含量增加ꎬ渗透调节能力增强ꎬ以使植株适应外界环境[13]ꎻ另一方面ꎬ沙棘体内抗氧化酶(POD㊁CAT㊁SOD等)活性增强ꎬ可减轻活性氧对植株的伤害[14]ꎬ从而提高沙棘的耐盐性ꎮ本研究以中国沙棘的抗盐分子调节机制为切入点ꎬ对耐盐相关基因HrNHX6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结构分析和亚细胞定位预测ꎬ同时分析其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的表达模式ꎬ旨在为中国沙棘应对盐胁迫的机制阐明奠定基础ꎬ同时为高效耐盐基因的发掘提供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供试植物材料为长势一致的中国沙棘两年生扦插苗ꎬ由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城关苗圃(37ʎ14ᶄ45ᵡNꎬ101ʎ30ᶄ15ᵡEꎬ海拔2920m)提供ꎮ2019年7月28日开始盐胁迫试验ꎬ将18盆中国沙棘扦插苗随机分为6组ꎬ分别用500mL浓度为0㊁200㊁400㊁600㊁800㊁1000mmol/L的NaCl溶液浇灌ꎬ3天后再浇灌一次ꎮ每组处理的3盆作为3个重复ꎬ试验时在花盆底放置一个托盘ꎬ及时将漏出的溶液倒回花盆中ꎬ以防止水分和盐分的流失ꎮ8月2日采集根㊁茎㊁叶ꎬ用超纯水冲洗后用滤纸吸干水分ꎬ装入冻存管ꎬ置于液氮中速冻ꎬ随后放入-80ħ冰箱保存备用ꎮ1.2㊀试验方法将中国沙棘根㊁茎和叶在液氮中研磨成细粉ꎬ依照植物RNA试剂盒说明书快速提取总RNAꎬ使用PrimeScript Ⅱ1stStrandcDNASynthesisKit反转录质量检测合格的优质RNAꎬ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表达模式ꎬ引物(HrNHX6-F:CAATGGATATGTTGCTCCTTCGTꎬHrNHX6-R:CTAATGCTGTAAATGATGCTGTGCT)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合成ꎮ使用2-ΔΔCt法对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ꎬ使用MicrosoftExcel2010和SPSS22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ꎮHrNHX6基因的全长序列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ꎮ用DNASTAR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同源比对ꎻ用MEME进行保守基序分析ꎻ用ExPASyProt ̄Param进行蛋白理化性质分析ꎻ用PredictProtein进行亚细胞定位ꎻ用NetOGlyc4.0Server进行信号肽和跨膜螺旋区分析ꎻI-TASSER用于预测蛋白二级结构ꎬSWISS-MODEL用于预测三级结构ꎻPredictProtein用于蛋白功能位点的预测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HrNHX6基因序列分析2.1.1㊀HrNHX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㊀HrN ̄HX6基因序列长度为1347bpꎬ含343个A㊁288个G㊁470个T㊁246个CꎬA+T的含量(60.36%)高于G+C的含量(39.64%)ꎮ8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2.1.2㊀HrNHX6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㊀HrN ̄HX6基因编码448个氨基酸ꎬ其中ꎬ酸性氨基酸(D㊁E)36个ꎬ碱性氨基酸(K㊁R)22个ꎬ极性氨基酸(N㊁C㊁Q㊁S㊁T㊁Y)119个ꎬ疏水性氨基酸(A㊁I㊁L㊁F㊁W㊁V)190个ꎬ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8.0%㊁5.0%㊁26.6%㊁42.4%ꎮ在该蛋白中Leu(L)和Ser(S)含量较高ꎬ所占比例分别为12.3%和9.8%ꎮ2.1.3㊀HrNHX6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㊀将HrNHX6与10种植物NHX6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分析ꎬ结果(图1㊁图2)表明ꎬHrNHX6与其他植物NHX6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2.9%~85.7%ꎬ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则达到84.9%~89.7%ꎬ其中中国沙棘与月季花的序列同源性最高ꎮ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ꎻ茶树:Camelliasinensisꎻ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ꎻ麻疯树:Jatrophacurcasꎻ欧洲野苹果:Malussylvestrisꎻ杧果:Mangiferaindicaꎻ木薯:Manihotesculentaꎻ阿月浑子:Pistaciaveraꎻ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ꎻ山谷白栎:Quercuslobataꎻ月季花:Rosachinensisꎮ下图同ꎮ图1㊀中国沙棘与其他10种植物NHX6基因的同源比对图2㊀中国沙棘与其他10种植物NHX6蛋白的同源比对2.1.4㊀HrNHX6基因保守基序分析㊀通过MEME软件对HrNHX6的保守基序进行分析ꎬ共得到15个保守结构域ꎬ每个结构域的长度为50个保守氨基酸ꎬ具有11个位点ꎬ且E值都显著ꎮHrNHX6保守基序与橡胶树㊁山谷白栎㊁欧洲野苹果等植物NHX6基因保守基序完全一致(图3)ꎮ2.2㊀HrNHX6蛋白结构预测2.2.1㊀HrNHX6蛋白理化性质及亚细胞定位㊀HrNHX6蛋白分子式为C2260H3436N552O636S20ꎬ分子量为49156.84Daꎬ理论等电点为5.475ꎬ脂肪系91㊀第1期㊀㊀㊀㊀肖莎莎ꎬ等: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数为99.22ꎬ蛋白质不稳定系数为35.02ꎬ为稳定蛋白ꎮHrNHX6蛋白的疏水分布区域较大ꎬ且有多个连续疏水区ꎬ疏水性最大值为3.589ꎬ而亲水区域较小ꎬ亲水性最大值为-2.511(图4)ꎬ具有跨膜蛋白疏水性较强的特征ꎬ表明该蛋白是一种疏水性蛋白ꎮ图3㊀NHX6的保守基序02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图4㊀HrNHX6蛋白亲水性2.2.2㊀信号肽预测㊀NetOGlyc4.0Server分析表明ꎬ切割位点C的最大值为0.243ꎬ位于第33位氨基酸ꎻ信号肽分数S的最大值为0.179ꎬ位于第44位氨基酸ꎻ合并切割位点Y的最大值为0.164ꎬ位于第33位氨基酸(图5)ꎮS的平均值为0.117ꎬ预测剪切点在1~28位氨基酸ꎮS的平均值远低于0.5ꎬ表明HrNHX6蛋白是一种没有潜在信号肽位点的非分泌蛋白ꎮ2.2.3㊀HrNHX6蛋白结构及功能位点预测㊀HrN ̄HX6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㊁无规则卷曲㊁延伸链㊁β-折叠分别占49.33%㊁33.26%㊁13.62%㊁3.79%ꎬ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其主要构成成分(图6)ꎮ蛋白三维构象如图7所示ꎮ跨膜区预测结果(图8)显示ꎬHrNHX6含7个跨膜螺旋结构ꎬ属于跨膜蛋白ꎮHrNHX6蛋白功能位点的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包含多个修饰位点:2个N-糖基化位点ꎬ即始于215位氨基酸的NLSE和始于375位的NESFꎻ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ꎬ分别为始于22位的SPK和始于220位的SQRꎻ5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ꎬ分别为始于77位的SATDꎬ始于233位的SLAEꎬ始于317位的SIHDꎬ始于350位的TM ̄LEꎬ始于414位的TALDꎻ9个N-豆寇酰基化位点ꎬ分别为始于31位的GAIVTFꎬ始于40位的GTFIASꎬ始于73位的GSLISAꎬ始于92位的GSD ̄VNLꎬ始于145位的GSLSAGꎬ始于152位的GVG ̄FTSꎬ始于192位的GLGLSGꎬ始于304位的GLR ̄GAMꎬ始于345位的GGSTGTꎮ图5㊀HrNHX6的信号肽预测图6㊀HrNHX6蛋白二级结构预测2.3㊀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HrNHX6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NaCl胁迫下ꎬ中国沙棘根㊁茎㊁叶中的HrNHX6基因均上调表达(图9)ꎮ在中国沙棘叶中ꎬ其表达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ꎬ当NaCl浓度超过600mmo/L后ꎬ表达量显著升高ꎻ在茎中ꎬ其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ꎬ在400mmol/LNaCl处理下最高ꎬNaCl浓度继续升高ꎬ其表达量略有下降且变化趋于平缓ꎬ但均显著高于0~200mmol/LNaCl处理ꎻ在根中ꎬ其表达量则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ꎬ在1000mmol/LNaCl处理下达到最高ꎬ除与600mmol/LNaCl处理差异不显著外ꎬ显著高于其他处理ꎮ12㊀第1期㊀㊀㊀㊀肖莎莎ꎬ等: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图7㊀HrNHX6蛋白三维结构模型图8㊀HrNHX6蛋白跨膜结构域图9㊀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HrNHX6基因在㊀㊀中国沙棘不同部位中的表达情况3㊀讨论与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ꎬ中国沙棘HrNHX6基因序列全长为1347bpꎬ有15个保守结构域ꎻHrNHX6为稳定蛋白ꎬ定位于高尔基体膜中ꎬ这与拟南芥中AtNHX6定位于胞体如高尔基体内膜[15]的结论一致ꎮ高尔基体网络被认为是细胞成分运输的中心ꎬ连接到内质网㊁液泡和质膜[16]ꎮ在盐胁迫下ꎬ植物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物并分离破坏细胞结构的盐离子ꎬ这都取决于高尔基体网络的作用ꎮ因此推测HrNHX6的耐盐作用机制可能依赖于高尔基体网络的功能ꎮHrNHX6蛋白的疏水性较强ꎬ具有多个疏水区ꎬ且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ꎮ此外ꎬHrNHX6蛋白为非分泌蛋白ꎬ没有潜在的信号肽位点ꎬ这与杨平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ꎬ符合植物NHX的基本特征ꎮHrNHX6蛋白二级结构的主要构成元件为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ꎬ分别占49.33%和33.26%ꎮα-螺旋靠链内氢键维持ꎬ两侧分别由疏水性和亲水性氨基酸组成ꎮ疏水侧通过疏水键与磷脂双分子层相互作用将蛋白固定在膜上使得HrNHX6蛋白具有稳定跨膜结构域ꎬ亲水侧则形成空桶状结构使得HrNHX6蛋白可进行水分跨膜运输ꎮ这些结构特征赋予了HrNHX6蛋白高效转运水分的功能ꎬ与该蛋白具有7个跨膜螺旋结构的分析结果一致ꎮ此外ꎬ功能位点预测表明ꎬ中国沙棘HrN ̄HX6具有2个N-糖基化位点㊁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㊁5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㊁9个N-豆寇酰基化位点ꎬ说明HrNHX6蛋白可通过糖基化㊁磷酸化㊁豆蔻酰化等修饰调节该蛋白的功能和构造进而完成Na+的转运ꎮ植物NHX在耐盐㊁调节pH㊁保持K+稳态以及细胞扩张㊁细胞囊泡的转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ꎬ可增强石榴[18]㊁玉米[19]㊁桃[20]等的耐盐性ꎮ盐胁迫下ꎬ苜蓿MtNHX6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同ꎬ且在叶片和根部的表达量较高[21]ꎻ玉米ZmNHX6基因在根中显著表达[19]ꎻ而在拟南芥幼苗中几乎检测不到AtNHX6基因的表达[22]ꎮ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NHX6基因在盐胁迫下行使功能的主要组织部位不同ꎮ本研究结果表明ꎬNaCl胁迫下HrNHX6基因在中国沙棘根㊁茎㊁叶中均上调表达ꎬ这与在石榴[18]和拟南芥[23]等植物中的研究结果一致ꎻ但不同NaCl浓度下其表达量差异较大ꎬ且同一胁迫浓度下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也不同ꎮ此外ꎬ中国沙棘HrN ̄HX6基因受盐胁迫显著诱导ꎬ表明中国沙棘HrN ̄HX6基因在盐胁迫中行使重要的生物学功能ꎮSandhu等[21]研究发现ꎬ盐胁迫下MtNHX6基因在苜蓿根部上调表达的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组织ꎮ本研究亦得到相似结果ꎬ这可能是由于根组织最先接触到盐胁迫的缘故ꎮ另外ꎬ根中HrNHX6基因表达显著上升有助于根中细胞的Na+外排或区隔22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6卷㊀化ꎬ以维持细胞内低Na+水平ꎬ从而减轻盐胁迫对植物地上部分的伤害ꎬ同时通过渗透调节促进根系吸水ꎮ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沙棘HrNHX6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ꎬ并为中国沙棘耐盐育种基因的挖掘奠定基础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ZhuJK.Plantsalttolerance[J].TrendsinPlantScienceꎬ2001ꎬ6(2):66-71.[2]㊀TattiniMꎬGucciRꎬCoradeschiMAꎬetal.Growthꎬgasex ̄changeandioncontentinOleaeuropaeaplantsduringsalinitystressandsubsequentrelief[J].PhysiologiaPlantarumꎬ1995ꎬ95(2):203-210.[3]㊀ApseMPꎬBlumwaldE.Na+transportinplants[J].FEBSLettersꎬ2007ꎬ581(12):2247-2254.[4]㊀YamaguchiTꎬFukada ̄TanakaSꎬInagakiYꎬetal.Genesen ̄codingthevacuolarNa+/H+exchangerandflowercoloration[J].PlantandCellPhysiologyꎬ2001ꎬ42(5):451-461. [5]㊀ApseMPꎬAharonGSꎬSneddenWAꎬetal.SalttoleranceconferredbyoverexpressionofavacuolarNa+/H+antiportinArabidopsis[J].Scienceꎬ1999ꎬ285(5431):1256-1258. [6]㊀BrettCLꎬDonowitzMꎬRaoR.Evolutionaryoriginsofeukary ̄oticsodium/protonexchangers[J].AmericanJournalofPhysi ̄ology:CellPhysiologyꎬ2005ꎬ288(2):C223-C239. [7]㊀AyadiMꎬMartinsVꎬBenAyedRꎬetal.Genomewideidenti ̄ficationꎬ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ꎬandgeneexpressionana ̄lysesofgrapevineNHXantiporterssuggesttheirinvolvementingrowthꎬripeningꎬseeddormancyꎬandstressresponse[J].Bi ̄ochemicalGeneticsꎬ2020ꎬ58:102-128.[8]㊀AkramUꎬSongYꎬLiangCꎬetal.Genome ̄widecharacteriza ̄tionandexpressionanalysisofNHXgenefamilyundersalinitystressinGossypiumbarbadenseanditscomparisonwithGossypi ̄umhirsutum[J].Genesꎬ2020ꎬ11(7):803. [9]㊀QiuQSꎬGuoYꎬDietrichMAꎬetal.RegulationofSOS1ꎬaplasmamembraneNa+/H+exchangerinArabidopsisthalianaꎬbySOS2andSOS3[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ꎬ2002ꎬ99(12):8436-8441.[10]QuinteroFJꎬOhtaMꎬShiHꎬetal.ReconstitutioninyeastoftheArabidopsisSOSsignalingpathwayforNa+homeostasis[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ꎬ2002ꎬ99(13):9061-9066.[11]WangMꎬZhengQSꎬShenQRꎬetal.Thecriticalroleofpo ̄tassiuminplantstressresponse[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ꎬ2013ꎬ14(4):7370-7390.[12]MengKꎬWuY.FootprintsofdivergentevolutionintwoNa+/H+typeantiportergenefamilies(NHXandSOS1)inthege ̄nusPopulus[J].TreePhysiologyꎬ2018ꎬ38(6):813-824. [13]阮成江ꎬ谢庆良.盐胁迫下沙棘的渗透调节效应[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ꎬ2002ꎬ11(2):45-47.[14]乔枫ꎬ耿贵工.盐碱胁迫对沙棘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ꎬ2012ꎬ40(2):17-19. [15]BassilEꎬOhtoMꎬEsumiTꎬetal.TheArabidopsisintracellularNa+/H+antiportersNHX5andNHX6areendosomeassociatedandnecessaryforplantgrowthanddevelopment[J].ThePlantCellꎬ2011ꎬ23(1):224-239.[16]LarkinHꎬCostantinoSꎬSeamanMNJꎬetal.Calnucfunctioninendosomalsortingoflysosomalreceptors[J].Trafficꎬ2016ꎬ17(4):416-432.[17]杨平ꎬ蔡小宁ꎬ贲爱玲.盐芥ThNHX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ꎬ2007ꎬ23(6):556-563.[18]DongJMꎬLiuCYꎬWangYYꎬetal.Genome ̄wideidentifi ̄cationoftheNHXgenefamilyinPunicagranatumL.andtheirexpressionalpatternsundersaltstress[J].Agronomyꎬ2021ꎬ11(2):264.[19]ZörbCꎬNollAꎬKarlSꎬetal.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Na+/H+antiporters(ZmNHX)ofmaize(ZeamaysL.)andtheirexpressionundersaltstress[J].JournalofPlantPhysiolo ̄gyꎬ2005ꎬ162(1):55-66.[20]李淼ꎬ李桂祥ꎬ刘伟.桃NH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ꎬ2021ꎬ53(12):8-16. [21]SandhuDꎬPudusseryMVꎬKaundalRꎬetal.Molecularchar ̄acterizationandexpressionanalysisoftheNa+/H+exchangergenefamilyinMedicagotruncatula[J].Functional&Integra ̄tiveGenomicsꎬ2018ꎬ18:141-153.[22]YokoiSꎬQuinteroFJꎬCuberoBꎬetal.DifferentialexpressionandfunctionofArabidopsisthalianaNHXNa+/H+antiportersinthesaltstressresponse[J].ThePlantJournalꎬ2002ꎬ30(5):529-539.[23]WangLGꎬWuXXꎬLiuYFꎬetal.AtNHX5andAtNHX6controlcellularK+andpHhomeostasisinArabidopsis:threeconservedacidicresiduesareessentialforK+transport[J].PLoSONEꎬ2015ꎬ10(12):e0144716.32㊀第1期㊀㊀㊀㊀肖莎莎ꎬ等:中国沙棘HrNHX6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分析_王彬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分析_王彬
由表 2 、图 3 和图 4 可见 , 中国沙棘雄株染色 体中第 1 、3 、8 、9 、10 、11 、12 对染色体属于正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M), 第 2 、4 、5 、6 、7 对染色体属于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 体的比为3 .25 , 臂 比的变 化范 围为 1 .0 ~ 1 .67 。 中国沙棘雄株染色体核型具有以下特征 :①染色 体数目为 2n =24 , 基数为 12 , 也未发现非整倍体 和多倍体的个体 ;② 染色体组总长 23 .19 μm , 其 中最大染色体长度为 2 .92 μm , 染色体相对长度 系数 I .R .L ≤1 .00 的比例接近 60 %, 在植物中属 于较小染色体 ;③染色体的长度比值 (L R) =最 长染色体长度/ 最短染色体长度为3 .25 , 臂比大于 2 ∶1 的染色体比例为 0 , 属于 1B 型 , 核型不对称 系数 A s .K .c 为 54 %, 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种 类 ;④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表明中国沙棘雄株核型 公式为 2n =24 =14M +10m 。 由表 3 可见 ,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 差异性表现为第 4 、5 、7 号染色体在 雌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在雄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第 1 、3 、 9 号染色体在雌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在雄株中 属于 M 型染色体 。 共同特征为中国沙棘雌雄异 株同属 于正 中部 着丝 粒染 色体(M )和 中部 着 丝粒 染色体(m)2 种 , 染 色体 核型 公式为 2n =24 = 14M +10m ;染色体中臂比大于 2 ∶1 的染色体比 例为 0 , 核型均属于 1B 型 , 核型不对称系数 As . K .c 为 54 %, 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种类 。

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的相关性研究

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的相关性研究

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的相关性研究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的相关性研究摘要: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和药用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随着杂交育种技术的迅速发展,杂交种的获取和利用成为沙棘育种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旨在探究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之间的相关性,为沙棘的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沙棘;核DNA含量;杂交种;起源;相关性引言:沙棘作为我国特产的果树和药用植物,在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沙棘的遗传改良和育种研究相对滞后,种质资源有限,育种方法单一。

然而,以沙棘为母本与其他近缘种进行杂交,能够获得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生长快、抗逆性强的杂交种,有着巨大的潜力。

因此,探究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沙棘的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本研究选择了10个沙棘栽培品种和5个近缘种,通过染色体溶解技术获取沙棘和近缘种的样品,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核DNA含量。

同时,通过评估沙棘与近缘种之间的杂种后代的营养价值和生长性状来判断杂交种的起源。

结果:通过核DNA含量的测定,发现不同沙棘品种及近缘种之间的核DNA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在杂交种中,核DNA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变异。

研究结果显示,沙棘与某些近缘种的杂交种在核DNA含量上表现出更高的变异性。

此外,通过对杂交种后代的营养价值和生长性状的评估发现,核DNA含量与营养价值和生长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讨论:核DNA含量是一种重要的遗传特征,能够反映物种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本研究中,核DNA含量的测定结果说明了沙棘与近缘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核DNA差异,这为沙棘与近缘种的成功杂交提供了基础。

此外,核DNA含量与杂交种后代的营养价值和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核DNA含量可能与杂交种的品质和表现有一定的关联,进一步证明了核DNA含量作为育种指标的重要性。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分析_王彬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分析_王彬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中国沙棘雌株染色体核型 由表 1 、图 1 和图 2 可见 , 中国沙棘雌株染色
体中第 4 、5 、7 、8 、10 、11 、12 对染色体属于正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M), 第 1 、2 、3 、6 、9 对染色体属于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 体的比为 3 .75 , 臂比的变化范围为 1 .0 ~ 1 .5 。中 国沙棘雌株染色体核型具有以下特征 :①染色体 数目为 2n =24 , 基数为 12 , 未发现非整倍体和多 倍体的个体 , 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杂合程度低 , 种 的遗传性稳定 ;②染色体组总长度为 19 .54 μm , 其中最大染色体长度为 2 .92 μm , 不超过 3 μm , 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 I .R.L ≤1 .00 的比例接近 60 %, 在植物中属于较小染色体 ;③染色体的长度 比值 (L R)=最长染色体长度/ 最短染色体长度 为3 .75 , 臂比大于 2 ∶1 的染色体比例为 0 , 属于 1B 型 , 核型不对称系数 As .K .c 为 54 %, 在进化 上属于较原始的种类 ;④核型分析表明中国沙棘 雌株染色体的核型公式为 :2n =24 =14M +10m 。 2 .2 中国沙棘雄株染色体核型
· 80 ·
西 北 农 业 学 报 19 卷
近年来 , 对沙棘属的核型研究已有一些报道 , 国外 学 者主 要 研 究 了 H .rhamnoi des 的 核 型 ; Darmer(1974)等 认 为沙 棘是 多 倍体 。 Rousi A 等[ 2] 对 H .rhamnoi des 进行核型分 析 , 证明沙棘 为二倍体 :2n =24 。 曹亚玲和吕荣森[ 3] 报道了中 国沙棘属植物 4 种 5 亚种的核型 , 对各种之间进 行了比较 , 它们的染色体数目都是 2n =24 , 全由 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梁万福 等[ 4] 对青海地产的 4 种沙棘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 析 , 得出沙棘有 24 条染色体 , 所有染色体具中部 着丝点 , 核型归属 2A 的结论 。 王柏青等[ 5] 对中 国沙棘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得出核型归属 2B 的 结论 。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差别 , 但关于中国沙棘雌雄植株在染色体核型上是否有 差异未作描述 , 关于中国沙棘雌雄株染色体核型 的对比研究 , 尚未见报道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中 国沙棘染色体的数目和核型特征 , 本研究从雌雄 株 2 种材料入手 , 进行核型对比分析 , 为中国沙棘 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6] 。

不同生境中亚沙棘亚种表型遗传分化规律研究

不同生境中亚沙棘亚种表型遗传分化规律研究
布 、遗传 多 样 性 保 护 和遗 传 改 良研 究 提供 基础 依据 。
基 金 项 目 : 中国 林业 科学 研 究 院林 业 研 究所 重 点 项 目 ( D 0 94 科 技 部 农 业 科 技 成果 转化 资 金 项 目 “ Z 20 0 ) 大果 沙 棘
优 良引进 品种 产 业 化 示 范 ( 0 9 B 4 2 4 0 ” 资 助 。 20 G 23 0 7 ) 作 者 简 介 :乌 丽 雅斯 ( 9 3 ) 1 6 一 ,女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沙棘 良种 选 育 及栽 培 技 术 研 究 。
国家林 业局林 木培育 重点实验 室 ,北京 1 0 9 ) 0 0 1
摘 要 :在 新 疆 和 田、 喀什 和 伊 宁 3 不 同地 区 采 取 中 亚 沙 棘 样 本 4 株 ,主 要 从 果 实 形 态 、种 子 形 态 和 叶 个 9 片 特 性 方 面 对 中 亚 沙棘 进 行 了 比较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中亚 沙 棘 3 居 群 的 种子 长度 未 达 到 显 著 差 异 水 平 , 个 但 宽 度 、厚 度则 呈 极 显 著 差 异 水 平 ;种 子 千 粒 重 在 5 3 ~ 1. 7 . 6 6 7g之 间 ,3个 居 群 的 千 粒 重 达 到 极 显 著 差
征 为依据 ,将 中国沙棘划分 为大红梨 型 、小橘红
型等 2 个种 下变异 。黄铨口= 1 z研究 中 国沙棘 的性 状变 异与演化 趋势 ,认 为 中国沙棘 的性状存 在很 大 幅度 的 随机 变 异 ,也 存 在 着 地 理种 群 间 的差 异 。本 研究 针 对 沙 棘 属 植 物 的 表 型性 状 进 行 研 究 ,通 过对分 布于我 国西北新疆 不同生境条件 下
的 中亚 沙 棘 亚 种 ( H.ra od ss bp uk — h mn ie u s .tr e

沙棘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沙棘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沙棘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沙棘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组织培养、原生质体操作与基因工程,以及分子标记技术在沙棘遗传多样性检测、亲缘关系分析、性别鉴定的应用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沙棘;组织培养;原生质体操作;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是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其果实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共有7种11亚种。

我国产7种7亚种,是沙棘分布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国家,也是沙棘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

近10年来,生物技术已被应用于沙棘育种改良,本文主要对组织培养、原生质体操作、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组织培养沙棘组织培养技术在种苗快速繁殖、种质资源离体保存、遗传转化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棘组织培养研究报道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建立快速、稳定、高效的繁殖体系仍然是当今沙棘组织培养研究的主要目的。

Liu等(2007)通过优化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和碳源等措施,以子叶、下胚轴、叶片为外植体,采用直接体细胞胚发生途径获得了再生植株,最高成活率达到55%;该试验中形成的体细胞胚与其合子胚具有相似的组织结构。

沙棘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易发生褐化,从而影响无性系的诱导和增殖,杜研等(2007)对外植体取材类型、光照和培养温度、无机盐浓度、不同的6-BA浓度、转接周期、培养基硬度以及活性炭等7种影响外植体褐化的因子进行了研究,为解决褐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原生质体操作与基因工程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融合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作物遗传育种工作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它已成为烟草、小麦、马铃薯、柑橘等作物和果树改良的重要手段。

原生质体操作首先要建立在成熟的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再生体系基础上。

迄今,沙棘原生质体研究仅有1篇报道。

北京林业大学朱俊英等(2005)为了开展沙棘属木本植物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其耐盐性机制关系的研究,以中国沙棘子叶为材料分离原生质体,探索了适合膜片钳封接的原生质体的游离条件。

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及杂交子代光合特征比较研究

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及杂交子代光合特征比较研究

效 益 。近 年来 ,利 用抗逆 性 强 的中 国沙棘 和经 济 效 益高 的俄 罗斯 大果 沙棘 开展 杂交 育 种工作 ,取
得 了重 要进 展I1 ,获 得 了多 个 抗 性强 经 济 价 值 51 .j 高 的优 良杂 交种 。对 杂交 子代 与亲 本 的研究 可 为
供试 材 料为 6年生 中 国沙 棘 ( 1号 ) 2 、俄 罗 斯 沙棘 ( 3号 ) 及 其 杂 交 子代 ( ×2 ) 的健 康 3 1 植 株 ,采 用 美 国 L —C i OR公 司生 产 的 u一 6 o 4O
便携 式 光合作 用测 定仪 在野 外对供 试植 株活体 测 定光 合速 率 ( n 、蒸 腾 速 率 ( r 、胞 间 C 。 P) T) O 浓度 ( i C )及 气 孔 导 度 ( ) 等 指 标 。每 种 选 Gs
择 3株 代 表 性 植 株 ,每 次 选 择 树 体 中部 生 长 良
植 物 的光合 作用 日变 化是在 一定 天气条 件下
院坝 口水 利水 保试 验站 沙棘 园 ,位 于 阴山 山脉大
各种生 理 生态 因子 综 合 效应 的最 终 反 映 ,P n日
4 6
中国 沙 棘 、俄 罗斯 沙棘 及 杂 交 子代 光合 特 征 比较 研 究
第3 期
变化 的研 究结 果可作 为分 析植 物生 长 限制 因素 的 依 据之一 l _ 】 。测定 结 果 表 明 3个 品种 的光 合 速
摘 要 :利 用 U 一 6 O 4 0便携 式 光 合 仪 对 中 国沙 棘 ( p o h e a od s ies ) Hi p p a Rh mnie nni 、俄 罗斯 沙 棘 ( p — S s Hip o h e a od s p a Rh mni e)及 其 杂交 子代 的 光 合 特 征 进 行 测 定 , 比较 其 亲 本 及 子 代 的差 异 性 。结 果 表 明 光 合 速 率 日变 化 曲线 中 国沙 棘 及 俄 罗 斯 沙 棘 呈 “ 峰 ” 型 ,杂 交 子 代 呈 “ 峰 型 ” 双 单 ;全 天 蒸 腾 速 率 以 俄 罗 斯 沙 棘 最 大 , 中国 沙 棘 最 小 ;胞 间 C z浓 度 日变 化 规 律 三 者 相 似 ,均 在 1 :0 到 最 小 值 ;全 天 气 孔 导 度 以 俄 罗 O 4 0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及进化研究摘要: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数目为2n=24,基数为12,未发现具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的个体;其核型公式为2n=24=14M+10m,染色体中未发现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4L+6M2+10Ml+4S,核型属于“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4%。同时,根据Stebbins的核型进化理论和分支系统学的编序、赋值方法,对核型的4个重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的进化指数为3,进化程度较低,属于较原始种;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国沙棘资源的开发、良种的选育和分类提供了细胞学理论依据。关键词: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进化Study on the Chromosome Karyotype and Evolution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Abstract: The chromosome karyotype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romosome number of H.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was 2n=24, basic number was 12, no aneuploidy and polyploid was observed in the chromosome; The karyotype formula was 2n=24=14M+10m, no satellites were observed in the chromosome, the relative length of the chromosome composition was 2n=4L+6M2+10Ml+4S, the karyotype belonged to “1B” type, the asymmetry coefficient of karyotype was 54%. Based on the Stebbins’ evolution theory of th e chromosome karyotype and the method for ordering and assignment of cladistic systematics, four important trai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volution index of chromosome karyotype of H.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was three, the evolution extent was low, belonging to the more primitive species; this study provided the cytology theory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 breeding and variety classification.Key words: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 chromosome karyotype; evolution中国沙棘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 Linn)、沙棘(H. rhamnoides Linn.)的亚种(H.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世界上有9个亚种,中国有5个,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中国沙棘果实富含维生素和有机酸,可制作各种保健食品、饮料,种子可榨油,树皮可提取栲胶,根具根瘤,能够增加土壤肥力,也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及供庭园观赏的良好树种[1]。中国沙棘因其亚种、群体和生态型的差异,导致果实内营养成分差异很大,直接影响其经济价值的利用,因此在开发利用时有必要进行分类和整理。当前,中国沙棘在形态、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而有关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笔者在国内首次对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的演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为中国沙棘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2]。1材料与方法试验所用的材料是在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于早晨8∶00至9∶00采集的中国沙棘雌雄株枝条,选择生长良好的一年生嫩枝的茎尖组织,切下茎尖,放入预处理液内(8-羟基喹啉)2~3 h;预处理后的茎尖经水洗后,放入卡诺固定液(无水乙醇∶冰醋酸=3∶1,V/V)中固定;固定好的材料放入1 mmol/L盐酸于60℃下处理25 min;将解离好的材料用清水冲洗2~3次,采用改良的卡宝品红染色15 min,然后进行压片,镜检,显微摄影[3-5]。选择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计数,统计染色体的数目,选取5个染色体形态清楚的细胞进行核型分析[6,7],根据中期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两项主要指标进行核型分类[8],核型不对称系数按Arano[9]的方法计算,核型分析依照Stebbins[10]提出的标准进行。2结果与分析2.1中国沙棘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中国沙棘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分别见图1、图2、图3、表1。从图1、图2、图3、表1可见,中国沙棘染色体中第四对、第五对、第七对、第八对、第十对、第十一对、第十二对染色体属于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一对、第二对、第三对、第六对、第九对染色体属于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 3.75,臂比的变化范围为1.0~1.5之间。2.2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特征中国沙棘染色体数目为2n=24,基数为12,未发现具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的个体,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杂合程度低,种的遗传性稳定。中国沙棘染色体组的总长度为19.54 μm,其中最长染色体长度为2.92 μm,不超过3 μm;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1.00的比例接近60%,这在植物中属于较小的染色体。中国沙棘染色体的长度比值(LR,指最长染色体长度/最短染色体长度)为3.75,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为0,属于“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4%,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种类。由以上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公式为2n=24=14M+10m。2.3中国沙棘染色体的进化指数Stebbins认为,核型的进化趋势是由对称向不对称方向发展的,对称性大的较为原始,对称性小的较为进化[10]。根据中国沙棘染色体的几个重要性状,借用分支系统学的常规编序、赋值方法[11,12],可求出反映种群发育程度的进化指数,从而得出中国沙棘的进化水平。2.3.1染色体长度比(LR)染色体长度的比值越大,则核型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长度比可分为4个进化段,即 2.20以下(赋值为0)→2.20~2.60(赋值为1)→2.60~3.00(赋值为2)→3.00以上(赋值为3)。2.3.2平均臂比(MAR)染色体平均臂比的数值越大,则核型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平均臂比大致可分为3个进化段,即1.30以下(赋值为0)→1.30~1.40(赋值为1)→1.40以上(赋值为2)。2.3.3不对称系数(As.K)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的数值越大,则核型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也可分为3个进化段,即56.00以下(赋值为0)→56.00~58.00(赋值为1)→58.00以上(赋值为2)。2.3.4臂比大于1.7的染色体比例染色体臂比值越大,核型也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臂比大于1.7的染色体比例也存在3个进化段,即由0.14以下(赋值为0)→0.14~0.19(赋值为1)→0.19~0.24(赋值为2)。将上述性状的赋值叠加起来,便能得到中国沙棘的进化指数结果(表2)。从表2可见,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进化指数较小,其值为3,因此进化程度较低,属于较原始的种,这与其在核型类型下的判断是一致的。3小结与讨论通过对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沙棘染色体较小,最长的不超过3 μm,通过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茎尖细胞观察计数,最后确定中国沙棘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这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相同。但染色体的核型特征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如王柏青等[13]研究报道,中国沙棘染色体具中部着丝粒,核型属于“2B”型,第三对染色体上有随体。而笔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核型均属于“1B”型,未发现有随体存在。目前,关于对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进化研究国内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核型常规分析和进化指数两方面结合进行讨论,综合得出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属于“1B”型,核型进化指数较小,数值为3,进化程度较低,属于较原始的种类。可供以后的中国沙棘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为参考。参考文献:[1] 周以良,董世林,聂绍荃. 黑龙江树木志[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44-445.[2] 杜凤国,吴榜华,孙振良,等. 鱼鳞松的核型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72-173.[3] 李懋学,张学方. 植物染色体研究技术[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4] 陈瑞阳,宋文芹,李秀兰. 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新方法[J]. 植物学报,1979,21(3):297-298.[5] 李晓玲,杨进,王洪涛,等. 树型金银花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核型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09(7):102-106.[6] 姜丽,计巧灵,张丕鸿. 三个亚麻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J]. 中国麻业科学,2008,30(5): 241-245.[7] 穆尼热,张清斌,赵茂林,等. 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染色体核型分析[J]. 草业科学,2009,26(17):94-96.[8] 李懋学, 陈瑞阳.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问题[J]. 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4):297-302.[9] ARANO H. Cytological studies p [12] 徐克学. 数量分类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13] 王柏青,王耀辉. 中国沙棘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5):407-4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