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语文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语文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语文我参加了四年级下册的语文听课活动,今天我要为大家记录一下我在听课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1. 文言文的学习(500字)在语文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文言文的学习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老师举了一些例子让我们感受文言文的美妙之处。

首先,老师给我们念了一段《论语·述而》的文言文课文。

这段文章中有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虽然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我们需要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例如,“弟子入则孝”的意思是学生进入学校要孝顺,但该句中的“入”和“孝”并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而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我们听后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独特之处。

其次,老师为我们解释了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用法。

例如,“余”在文言文中表示“我”,“尔”表示“你”,这些用词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些用法,才能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总的来说,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耐心和细致。

我们要多读多理解文言文,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

2. 课文朗读与模仿(500字)在语文课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读了一篇课文,并要求我们模仿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来提高我们的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是一篇关于自然的散文,它描写了春天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在朗读过程中,老师特别强调了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停顿的地方。

我们跟着老师的读法朗读了几遍,感受到了朗读中的韵律和美感。

接下来,老师要求我们模仿他的朗读方式,用我们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来读课文。

这个环节挑战性比较高,因为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到老师的语调和停顿的地方。

但是通过多次尝试,我们逐渐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并且感受到了朗读时语言表达的乐趣。

通过这次课文朗读与模仿的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对语言美的敏感。

3. 汉字书写与造句(500字)在语文课上,老师对我们的汉字书写和造句进行了指导和训练。

老师提醒我们,汉字书写需要端正态度,一笔一画要认真对待。

听课记录四年级语文上册

听课记录四年级语文上册

听课记录四年级语文上册听课记录:四年级语文上册课程名称:四年级语文上册授课教师:XXX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听课地点:XXXX一、课程概述本节课的主题是《XXXX》,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 生字词教学:教师通过字形、字义等方式教授生字词,学生朗读、默写,巩固记忆。

3. 课文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讲解重点语句、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

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同时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师是否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2. 教学方法运用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学生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是否高,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4. 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否融洽,师生互动是否良好。

五、总结与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

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优秀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优秀

听课记录一:《水调歌头》教师在课前播放了《水调歌头》这首诗的音乐,让学生们先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了《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了《水调歌头》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内容。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朗读、演唱《水调歌头》,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二:《噼里啪啦冰雹下》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展示了冰雹的照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和文本的介绍,向学生解释了冰雹的形成过程和造成的危害。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们模拟冰雹下的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冰雹的力量。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展示了冰雹对农田的破坏,引导学生们思考保护农田的重要性。

听课记录三:《野草》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们观察、感受自然界中的野草,让学生们对野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给学生们播放了《野草》的音乐,引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了《野草》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朗读《野草》,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四:《根》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展示了植物的根系图片,让学生们了解根的形态和功能。

然后,教师通过视频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认识到植物的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植物根的不同种类,并和学生们讨论根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根的作用。

听课记录五:《卷云》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了卷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通过解释卷云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让学生们了解到卷云的神秘和美丽。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朵,让学生们感受云的变化。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合作创作一幅卷云的画作,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六:《陆地》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了陆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陆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陆地的特征和功能,让学生们明白陆地对人类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陆地上的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四年级[X]班。

4. 教学内容:[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就展示春天的美景图),提问学生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感觉很美丽,有的说充满生机。

2. 教师顺势引出课文主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

- 教师的朗读声音洪亮、富有感情,在朗读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如读到描写人物激动情绪的句子时,声音高亢;读到描写宁静场景的句子时,声音轻柔。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学生们开始朗读,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朗读,部分学生还会圈出生字词。

3. 检查初读情况。

-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读音错误,如“倔强(jué jiàng)”,有的学生读成“juè qiáng”,教师进行了强调。

同时,对朗读的节奏和语调也给予指导,例如“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教师指导学生在“小小的”“唯一的”处稍作停顿,以突出情感。

(三)生字词教学(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PPT。

- 生字词有:“蝙蝠、铃铛、苍蝇、障碍物”等。

2.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字词。

- 对于“蝙蝠”这个词,教师讲解了“蝙”和“蝠”都是虫字旁,与昆虫有关,并且介绍了蝙蝠是哺乳动物,不是昆虫。

- 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教学“铃铛”的“铛”,让学生明白左边的“钅”表示金属,右边的“当”表示读音。

- 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读对的小组加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精读课文(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精读。

- 教师问:“课文中描写[具体事物或情节]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们开始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句子,并举手回答。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赛》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赛》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出塞》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诵一首边塞诗,如《凉州词》,营造一种边塞的氛围。

2.随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边塞吗?你们能想象到边塞的生活是怎样的吗?”3.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诵,感受边塞诗的韵味。

2.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己的想象。

3.聆听教师的介绍,对即将学习的古诗《出塞》产生浓厚的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教师的朗诵和提问,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出塞》这首古诗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古诗:教师先示范朗读《出塞》,注意停顿、重音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字词解析:对古诗中的生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无障碍。

3.诗意解析:1.逐句解析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2.重点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解释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4.情感体会: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中的情感。

5.拓展延伸: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主题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和讲解,做好笔记。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解析、讨论和拓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板书设计(创意式)《出塞》创意板书复制代码《出塞》一、背景- 秦时明月→ 历史的长河- 汉时关→ 边塞的壮丽二、诗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一、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地点]4. 授课年级:四年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

视频中汹涌澎湃的潮水,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

2. 教师提问学生看后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用“壮观”“震撼”等词语来形容。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坐姿和朗读习惯。

3.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教师利用PPT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学生跟读。

对于“鼎沸”“横贯”等较难的字词,教师进行了重点讲解。

(三)研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

2. 学习潮来前的景象。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面平静的特点,如“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3. 重点学习潮来时的部分。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 声音方面,学生找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声音的低沉和雄浑。

- 样子方面,学生找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教师追问学生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感受到潮水出现时的壮观和神奇。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读后面描写潮水变化的句子,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潮水的动态变化。

(四)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学生回答出“奇特、雄伟、壮观”等特点。

2.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收集其他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部编版语文四下听课记录

部编版语文四下听课记录

部编版语文四下听课记录课题:《小蝌蚪找妈妈》授课教师:陈老师听课时间:2023年4月20日听课地点:XX市第一实验小学一、教学内容分析陈老师在本节课中围绕《小蝌蚪找妈妈》一课,首先介绍了课文内容及背景,通过课文图片、视频展示小蝌蚪成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接着,陈老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讲解了课文中生字词,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

然后,陈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分段,分析故事情节,并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最后,陈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复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分析陈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陈老师通过播放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通过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小蝌蚪,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效果评价本节课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陈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及故事情节。

在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中,学生能够积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建议1.在课堂教学中,陈老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活动,如朗读比赛、小组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

3.在教授生字词时,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写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写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写信》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情境引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朋友间通信的温馨故事,或者展示一些历史上的书信实物和图片,激发学生对书信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出主题:教师明确本次习作的主题为“写信”,并简要介绍书信的重要性和基本格式。

1.2 教学过程•书信格式介绍:•教师详细讲解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部分,并在黑板上用提纲式板书展示。

•强调书信的书写规范和格式要求,如称呼要恰当、正文要条理清晰、结尾要礼貌得体等。

•书信内容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要写给谁、写什么内容,并提醒学生在信中表达真实感情和真实经历。

•提供一些书信内容的示例,如向朋友分享自己的近况、向亲人表达思念之情、向老师请教问题等。

•范文展示与分析:•展示一篇符合书信格式要求的范文,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范文的优点和特点。

•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技巧。

•学生写作指导:•学生开始构思并书写自己的书信,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在书信格式和内容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自己的语言风格来书写书信,使书信更加生动有趣。

•作品交流与评价:•学生完成书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每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书信,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供改进方向。

板书设计(提纲式)•习作:写信•导入:情境引入,引出主题•书信格式介绍: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书信内容指导:选择对象、表达真实感情•范文展示与分析•学生写作指导•作品交流与评价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所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书信作品,并尝试将其寄送给收信人。

•鼓励学生将书信写作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多与家人、朋友或老师进行书信往来。

课堂小结•总结本次习作的学习要点和技巧,强调书信的重要性和书写规范。

•鼓励学生将书信作为一种传统而美好的交流方式,用文字传递情感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动物的互惠互助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趣闻趣事吗?那好,听我讲一段趣闻,听后简要说说主要内容,并给这段趣闻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鲨鱼和向导鱼是一对'黄金搭档'。

在海的深处,几乎没有一丝光线。

鲨鱼是海洋中名副其实的'近视眼',在黑暗中活动很不方便,怎么办呢?又不能配眼镜。

但鲨鱼好像还是生活得自由自在,东游西荡。

原来,鲨鱼身边总是围满了一群向导鱼,这是一种会发光的鱼,它们照亮了鲨鱼的活动区域。

鲨鱼有了向导鱼这个朋友,生活便有滋有味了。

而向导鱼就不用自己寻找吃的了,因为光吃鲨鱼的残羹剩饭就可以饱腹了。

你们看,他们是不是好搭档啊?
2.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4课,我们一起写课题。

【指导写'惠'】学生
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请说说你们的疑问。

4.你们提出的这些疑问,有的通过读课文自己就能解决,有的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相互讨论中获得解答,还有的需要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求得答案。

二、引导初读
1.我知道你们已经按捺不住想读课文解决疑问了,那就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吧。

要读准、记住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三、评价初读
1.生字的字音读准记住了吗?让我们来认读生字新词。

投影出示:蜜獾水蛭喙下颚
互惠互助捣毁扇动美餐
享用觅食饱腹肉屑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课文读通了没有?你们敢和老师比赛吗?课前我可是读了好多遍课文啊,为了给你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请你们再抓紧时间读读课文。

3.我可不想以大欺小,我请同学代替我比赛。

哪些同学愿意代替我?哪些同学敢和我的代理人比赛读书?
4.读书比赛。

师生评议。

【标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各自读两段课文。


5.通过读书,你们自己解决了先前提出的哪些疑问?相机板书:
蜜獾和导蜜鸟
海葵虾和红海葵
鳄鱼和千鸟
6.又产生了哪些新疑问?这些疑问我们通过下堂课的学习来解决。

四、指导写字
课文中有些词语不但要能准确认读,而且要能正确、美观地听写。

投影出示:互惠互助享用觅食捣毁扇动美餐饱腹肉屑还认识这些词语吗?齐读。

请你们认真
观察、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讲解书写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森'除外】,一个汉字中不能有两个捺画。

因此,'餐'右上部的'又'的
捺画要变成长点。

这样,下面部分把上面部分稳稳托住,重心稳,字形美观。

听写生字词。

自改自评。

第二课时
一、明确方向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解决了一些疑问。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努力解答产生的新疑问。

二、积累运用
【一】重点语段
1.出示学习要求:
【1】先将课文中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词句找出来读一读,记一记。

【2】选择课文中的一对动物,想一想、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要互惠互助?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我是【谁】,虽然我,能,但不能。

而【谁】,能,但不能。

所以。

2.学生认真读书后,指名上台认定角色练说,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

蜜獾:我是蜜獾,虽然我有锋利的牙齿,能咬碎蜂巢,但不容易找到蜂巢。

而导蜜鸟目光敏锐,能找到蜂巢。

但不能咬碎蜂巢。

所以,我和导蜜鸟互惠互助。

导蜜鸟:我是导蜜鸟,虽然我目光敏锐,能找到蜂巢,但没有锋利的牙齿,不能咬碎蜂巢。

而蜜獾有锋利的牙齿,能咬碎蜂巢,但不容易找到蜂巢。

所以,我和蜜獾互惠互助。

师引疑:为什么要'等蜜獾美餐一顿后再独自享用蜂房里的蜂蜡'?
【二】文章结构
同学们通过读书思考,解决了课文中三对动物为什么要互惠互助的问题。

板书:取长补短
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也许会有新收获和新发现。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别看这一段22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可大着呢。

有什么作用?指名答。

【引起下文、点题、引起读书的兴趣】
2.投影出示:
引导学生在读书比较中认识和体会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下面的两段中少了一句话。

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
3.课文学到这里,先前大家提出的疑问解决了吗?有新的疑问吗?引导质疑和释疑。

三、引导实践
1.课文通过介绍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之间的密切合作,来说明动物之间不光有生存竞争,还有互惠互助。

2.何止是在动物界,其实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谁都离不开谁。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深受启发,你们想读吗?
投影出示: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就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

这是所有名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

住宅的底价是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把它炒到10万英镑,而且价钱还在不断攀升。

要不是健康状况不行了,老人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连日来,
购买者没有一个如他所愿。

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

后来,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一万英镑。

'
'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万英镑,'老人淡淡地说。

'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相信我,我会用整颗
心照顾您!'
老人站起来,挥手示意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人已经产生了,就是这个小伙子!'
3.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1】课后,搜集动物之间互惠互助的资料,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在明天早读课上评议。

【2】认真读一读老师为大家提供的选文,下星期交流:朗读其中的一篇短文,参加朗读比赛。

选择其中的一个动物自述。

设计点评: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喜闻乐做的活动,让学生为完成活动而主动深入地读书,积累和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心理学认为,手是认识的器官。

小孩子认识球,不是
听妈妈讲'球是圆的物体,有弹性,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跳起来或滚动',而是自己去摸、去拍、去按、去踢,在实践中感知球的特点。

亲眼看看、亲手摸摸、亲口尝尝、亲耳听听,是亲身感知的过程,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学习语文就无从展开。

活动不仅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的情感、意志、道德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人如果不是放弃活动,而是积极地通过活动去完成任务,那么人的能力就会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活动越多样,能力发展也就越多方面。

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不开展活动,教学就只剩下以教师为主的传授,这种传授如果用西方语言分析的科学传统,来取代汉语的人文传统;用冷漠的知识灌输,来取代真切的语言感受;有语言训练的'链',来统辖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则教得语言文字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学校课程中最有情有意有趣有味的课程,变成了枯燥无味、可厌可烦的课程。

同时,这种传授势必要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

因此,课堂气氛常常很严肃、很神圣、很紧张,课堂像法庭,死气沉沉。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怎能生动、活泼和愉快地学习,学生的情感和智慧怎能不受抑制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